廻光返照觀心觀慧觀自性

"慧律法師"開示:菩薩念念都是智慧,

衆生念念都是舊的殘酷的記憶/詳見後

少一點我!我!我!我!我!我!我!

我執、我見、我相看得太重!

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很辛苦!

世間本無垢無淨、無好無醜、無貴無賤、無高無低,只緣自起分別心,認假為真、迷執(情)不放,顛倒夢想,輪廻生死也。

菩薩願行六度萬行/歷事鍊心慈悲喜捨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持戒念佛轉識成智

蔡佳蒨

『向內走、向內看,具有覺知。』

覺知,對抗的是無明,那是讓【自己醒著生活】的方式。

任何外在的存在,都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的心。

:時刻覺察內在升起的“心念頭”⋯⋯

聽聞佛法,讀研經典,思維其理,「依教奉行」。

它必要從生活中去修為、行持、體驗、証悟,如此才進入修持~~~如此才能有『時處.日夜不離道心】之用,從此必能進入『歡喜信受』的界地了。

如此功夫深了,信根金剛堅固而入流,入自己法性.自性.佛性之流,相應了宇宙間能量曠達流暢,清淨了了⋯⋯回皈法界總體⋯⋯《一真法界》寂然現前,別無雜染。

生活中請專注一處,把工作、角色做好,愛事愛人,在人間淸涼、自在、隨緣放曠!⋯⋯⋯⋯

一個人,最寶貴的能力是什麼?是應付壓力的能力,是把壓力轉化為智慧,轉化為生命力的能力。

通過信仰的力量,修行的力量,化煩惱為菩提,化腐朽為神奇,在紅塵中煉心,便是生命中需要的的質量,健康的能量。

當感恩之情,充塞了整個心靈⋯⋯身、口、意全然放下

,你的宇宙存在的、洋溢著、是喜樂與安定!不思善、不思惡,靜寂中⋯⋯即涅槃。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爲什麼用本性(自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

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詳見後/

守心是修行的第一道,守本真心,

守本真如之心,就是修行第一道法,

令心無所增減,無所增減就是真如本心,

真如本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因此我們修行,那你就抓到重點了。

所以師父常常勸導大家說:

記得!用本性修行,用本性修行就是這個道理。

爲什麼用本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

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念頭是怎麼來的】

念頭是怎麼來的?找到了念頭,當下你就會發現,念頭本是虛妄,無念才是本來真正的面貌,本來面目就是無念。

無念很多人會誤會,無念就是沒有念頭,不是的。

無念是沒有眾生的、我法二執的念頭,但是有自性的妙用,是為無念。

如果無念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麼菩提自心能生萬法怎麼講呢?對不對啊?我們能夠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的真心,就是我們所講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本體,那就是無念的本性。

三藏十二部經典,你開悟見性,只有一個字「無」。

慧律法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

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住的意思是: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如果心中不牽不掛,就叫「無所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聖嚴法師

問:

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

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

應該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師:

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師: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夢參老和尚"法語:

心無所在,心無不在,

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這個地方,你若領悟到了,

就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

它跟你生死非常關切,

所以放下看破,放下什麼?身和心。

我們現在的身和心是生滅的,

但你還有個不生滅的心,

你若把這個生滅心放下,

不生滅的心才能顯現。

「安心」有兩層意思:一是把內在浮動的煩惱安定下來,二是無心可安。煩惱安定之時,可得輕安,可得定境;無心可安之時,可得自在,可見佛性,就是發現了無我無住的無念心。

通常的凡人,都有恐懼、憂慮、悲傷、失望等情緒,都是不能安心的原因。禪修就在於練習著將這些忽起忽落的虛妄心,隨時能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達成攝心、安心的目的。

無心可安即是無我,若知無常即見無我,所以,若用無常觀,也能安心。任何現象,不論在心內或心外,都在剎那生滅,瞬息變化,無非幻起幻滅的虛妄境界,此即無常。不論是非善惡,時過則境遷,無有實法,毋須心隨境轉。若能知道並接受這種無常的觀念,就不會被境風所動,不用安心,心已自安了。

◇摘自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夢參老和尚"法語:

一切法都是緣起的,

“緣起性空”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教義。

因為性空故才能緣起,

因為緣起無自性故才能空,

這是兩面活用的。

一切物質是緣起的,

在心上我們說它性空,

空有不二。

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的時候,

你就修這個觀,用這個法來對治煩惱。

無我

執著的深層面紗就是我執,

對治我執的藥方就是無我;

世間無一物永遠屬於我的,

世間沒有一法屬於我所有。

旋轉

被自己的想法套牢住時,

轉個念,不執著自己的看法,

一切就會海闊天空!

相是生滅

「相」是迷人!人們容易被迷戀。

能回歸「本體」,最真實的一面,

就不易受外在的「相」所誘惑。

對情緒不認真

對於不悅的情緒,不要太認真,

它僅是生滅、生滅的現象而已。

不執著因緣變化

世間眾事都是因緣和合所成,

既是因緣,就會變化、無常,

故不要太執著於因緣的改變,

要珍惜所擁有,才不會痛苦。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慧律法師開示:

教你一個大智慧,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詳見後/

心解脫就不需要語言了,一個人看到一切境界,心進入『無諍』的狀態,自然解脫。連動到語言都不要,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不需要求得什麼真心,“真心”就在煩惱放下的當下,你只要放下種種的觀念、知見就好。

---慧律法師《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有一顆寧靜的心"。

佛陀的格言

一、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意思是說:你想要得到幸福快樂的日子,或者是人生,

首先要懂得

"有一顆寧靜的心"。

世間人在

剎那生滅的緣起(法身緣起) 無常法裡面"起心動念",

把感官的刺激誤認為是一種享受,

佛陀說:那是錯覺,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把感官的刺激當作是一種享受,是錯誤的、是錯覺的,感官是虛偽的證人,我們把錯覺當作是我們的正覺。

佛陀說:

寧靜來自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任何緣起法的東西都是虛妄的,

沒有一件事情是實在的東西,

愈追求,苦惱就愈多!

二、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

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換另外一個角度說:

內心不平靜是為什麼?

就是

放不下過去的煩惱,

一直擔心未來,

一直執著於現在,

卻不知道那是 剎那生滅的緣起 "無自性的假相"。

所以,因此全世界的眾生,只要他沒有學佛,就很難得到內心的平靜。所以,佛法一句話,抵得過千金萬兩。

~~慧律法師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慧律法師開示:

教你一個大智慧,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為什麼?一切因緣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百年後這個全部沒有,全部消滅。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這叫作空一切法。

說法者無法可說,

聽法者無法可聞,

當下不生不滅,

就是我們未來的面目。

你就馬上進入涅槃。

所以,既不高傲,也不自卑,

無所謂的大,無所謂的小,

無所謂的是,無所謂的非,

無所謂的對,無所謂的錯。

保持一個覺悟清醒的心,

那就是空一切法,就是無!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有一個無,你想想看,

世間的修養就夠了。

出世間的法就覺悟了,

在這個世間,能夠空,

那麼求生極樂世界,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有了無常、苦、空,

還要有個大菩薩的精神,

就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自私。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

所以第二個要發覺悟心,

要徹底的覺悟這個世界

是苦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

運用這個智慧在世間,

哇!無往不利!

節錄自《談初發心》

守心是修行的第一道,守本真心,

守本真如之心,就是修行第一道法,

令心無所增減,無所增減就是真如本心,

真如本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因此我們修行,那你就抓到重點了。

所以師父常常勸導大家說:

記得!用本性修行,用本性修行就是這個道理。

爲什麼用本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你今天擁有多少的財富,你也知道這是短暫的緣起,

你今天縱然有不愉快的事情,有仇恨的人,你也知道這個緣起是如幻的,沒有仇人,

最大的仇人在你的內心深處;

你的內心真正的生命,是喜悅的生命,我們把它變得如此地煎熬,如此地煎熬,是誰之過呢?不是別人,是因爲你內在深層的無明它的過患,所產生的一種痛苦的煎熬,因爲看不破假相,所以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那麼了諸法如幻,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慧律法師

楞伽經第44集

菩薩念念都是智慧

衆生念念都是舊的殘酷的記憶

衆生就是活在殘酷的記憶

一直懲罰自己

割捨不掉,放不下

老死記恨

不瞭解生命

生命對我們來講就是一種懲罰

就是念念不忘新仇舊恨

佛法沒有這個東西

什麼叫做凡夫的妄念

就是念念傷害自己的心靈

挖肉成瘡

挖掘衆生的缺點

就是挖掘自己的妄念

一直讓自己苦惱

不懂得善待自己

衆生跟自己過意不去

爲什麼?

都一直挖衆生的缺點

就是挖自己的妄想

然後起來執著

就有了討論不完的對象。

慧律法師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慧律法師開示:

教你一個大智慧,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為什麼?一切因緣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百年後這個全部沒有,全部消滅。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這叫作空一切法。

說法者無法可說,

聽法者無法可聞,

當下不生不滅,

就是我們未來的面目。

你就馬上進入涅槃。

所以,既不高傲,也不自卑,

無所謂的大,無所謂的小,

無所謂的是,無所謂的非,

無所謂的對,無所謂的錯。

保持一個覺悟清醒的心,

那就是空一切法,就是無!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有一個無,你想想看,

世間的修養就夠了。

出世間的法就覺悟了,

在這個世間,能夠空,

那麼求生極樂世界,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有了無常、苦、空,

還要有個大菩薩的精神,

就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自私。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

所以第二個要發覺悟心,

要徹底的覺悟這個世界

是苦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

運用這個智慧在世間,

哇!無往不利!

節錄自《談初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