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P覺了宇宙真諸法實相B

黃懺華居士/稱性順修,背性逆修

修又二種,一順修,二逆修。上之全性起修,一往且論順修。順修者,了性為行,即藉智起修也。逆修者,背性成迷,始從無間至別教道,皆背性故。逆稱修者,即修惡之類也。迷了二心,理雖不二。逆順二性,事則恆殊。隨緣迷了之處,心性不變,故云不二。/詳見後

「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淨界法師楞嚴經/詳見後

"華嚴經"曰: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淨空老和尚"開示:

佛法無他,唯在令人

"澄入"諸法實相而已。

淺言之,即真實

"覺了"

宇宙人生之真實相耳。

==================

"淨空老法師"講述:

電視的屏幕,

就好比是"自性"。

(一)(四)

覺了自性,稱性順修,

迷了自性,背性逆修,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也。

生佛不二,凡聖一如,

本無差別,

其差別只在

"迷悟"二字而已。

==================

"印光大師"開示:

佛法生活化,

生活佛法化;

處處皆是道場,

事事增長菩提。

================


諸法一如,萬物同體。

內修平等,外行慈悲。


菩薩願力六度萬行。

慈悲喜捨歷事鍊心。

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修波羅蜜法自茲圓。

生忍法忍入無生忍。


以智慧"明鑒"本心(亦名真如),

以禪定"安樂"本心(亦名自性),

以精進"堅固"本心(亦名實相),

以忍辱"滌蕩"本心(亦名法身),

以持戒"清淨"本心(亦名寂滅),

以布施"解脫"本心(亦名涅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娑婆世界是妄,

極樂世界是真。

發大菩提心,

轉惡為善,

轉迷為悟,

轉凡為聖。

============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便能澄入諸法實相。

覺了宇宙人生真相,

諸法一如一真法界。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稱性順修,性修不二,

返妄歸真,回歸自性。


所謂"自性彌陀":


無二之佛性,

本來是自他不二的。


念佛人,

見到"阿彌陀佛",

乃是

從自己心性(自性)

裡頭現出來的,

並非從外面來的。

故稱"自性彌陀"。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

覺了自性,稱性順修,

迷了自性,背性逆修,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也。

生佛不二,凡聖一如,

本無差別,

其差別只在

"迷悟"二字而已。

==================


"印光大師"開示:


衆生者,未悟之佛。

佛者,已悟之衆生。


"心性本體",

平等一如,無二無別。

(生佛不二,萬物一體)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者,

稱性順修,背性逆修

之所致也。


其理甚深,不易宣說。

欲不費詞,姑以喻明。

(稱性順修,即合覺離塵)

(背性逆修,即離覺合塵)


節錄自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覺了自性,稱性順修,

迷了自性,背性逆修,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也。

生佛不二,凡聖一如,

本無差別,

其差別只在

"迷悟"二字而已。

==================


"印光大師"開示:


諸佛

致極修德,徹證性德。


譬如

大圓寶鏡,其體是銅。

知有光明,日事揩磨。

施功不已,塵盡光發。

高臺卓豎,有形斯映。

大而天地,小而塵毛。

森羅萬象,炳然齊現。


*******************

正當

萬象齊現之時,

而復

空洞虛豁,了無一物。

諸佛之心,亦復如是。

*******************


斷盡煩惱惑業,

圓彰智慧德相。

盡來際以安住寂光,

常享法樂。

度九界以出離生死,

同證涅槃。


節錄自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覺了自性,稱性順修,

迷了自性,背性逆修,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也。

生佛不二,凡聖一如,

本無差別,

其差別只在

"迷悟"二字而已。

==================


"印光大師"開示:


衆生

全迷性德,毫無修德。


譬如

寶鏡蒙塵,

不但毫無光明,

銅體亦被鏽遮,

而不復現,

衆生之心,亦復如是。


若知

即此銅體不現之廢鏡,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


從兹

不肯廢棄,日事揩磨。

初則

略露銅質,

次則

漸發光明。


倘能極力儘磨,

一旦塵垢淨盡,

自然遇形斯映,

"照天照地"矣。


然此光明,鏡本自具。

非從外來,非從磨得。

然不磨,

則亦無由而得也。


衆生"背塵合覺",

返妄歸真,亦復如是。

漸斷煩惑,漸增智慧。


節錄自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四)

覺了自性,稱性順修,

迷了自性,背性逆修,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也。

生佛不二,凡聖一如,

本無差別,

其差別只在

"迷悟"二字而已。

==================


"印光大師"開示:


迨至

功圓行滿,

斷無可斷,證無可證。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神通智慧,功德相好,

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了無異致"。


然雖如此,

但復本有,別無新得。


唯任性德,不起修德,

則盡未來際,

常受

生死輪迴之苦,

永無

復本還元之日矣。


節錄自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淨空老和尚"開示:

佛法無他,唯在令人

"澄入"諸法實相而已。

淺言之,即真實

"覺了"

宇宙人生之真實相耳。

==================


"淨空老法師"講述:

電視的屏幕,

就好比是"自性"。


我們用電視來做比喻,

現在人天天在看電視,

電視的屏幕

就好比是自性,

"真實之際",

為什麼?它沒有生滅。


我們頻道按下去,

色相現前,有音聲、

有色相,這個音聲、

色相從屏幕上現出來。


屏幕"不生不滅",

這個現相

是一秒鐘一百次的生滅,

一秒鐘一百次。


過去的

不會再來了,

要明白這個道理,

要了解事實真相,

然後我們就相信佛的話了。


佛說

我們這個

宇宙從哪裡來的?

從心想生。

誰的心想生?

自己的心想生。


我們跟大眾在一起,

心想有兩類:

一類是別業,不共法,

我心裡

想什麼只有自己知道,

外面人不知道;

另外一種是共業,

我看到的你也看到,

我聽到的你也聽到,

我們共同的。


********************

有共同的,

有不共同的,

這兩種業同時起作用,

這是宇宙的真相。

********************


****************

這些相全是假的,

沒有一樣是真的,

全宇宙都是假相。

****************


********************

這部經呢?

這部經是真的,

裡面所說的字字句句,

都是如來

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

"自性不生不滅"。

********************


*********************

自性,

也叫做本性,

也叫做真如,

也叫做真心,永遠不變,

這才是

自己真正的我,

真正的本人。

*********************


這個

"真我(真如自性)"

不是物質現象,

它也不是精神現象。


物質現象

是色聲香味觸,

這是物質,

精神現象

是念頭,


它(自性)也不是念頭,

它(真如)也不是自然現象。

它在哪裡?


*******************

當知般若,

是人人本具之智,

即是"自性清淨心"。

(又名如來藏心)


此清淨心,

住處無方所,

用時無痕迹。


本是

把不住、取不得的。

所謂

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


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它是真的,它沒有生滅。


遇到緣它現相,

沒有緣

這個相就不現,

佛法講

有隱、有現,

沒有緣它就隱了。


隱不是沒有,

現不是真有,

這都是事實真相,

即"諸法實相",

一定要知道。


真正知道了,

慢慢去體會,

體會到了之後

"你就有大受用"。


這個受用

就是諸佛如來、

法身菩薩的受用,

他有,我們也得到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131集)

2014/11/9


珠海合十/整理轉載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云:


衆生者,未悟之佛。

佛者,已悟之衆生。


"心性本體",

平等一如,無二無別。

(生佛不二,萬物一體)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者,

稱性順修,背性逆修

之所致也。


其理甚深,不易宣說。

欲不費詞,姑以喻明。

(稱性順修,即合覺離塵)

(背性逆修,即離覺合塵)


諸佛

致極修德,徹證性德。


譬如

大圓寶鏡,其體是銅。

知有光明,日事揩磨。

施功不已,塵盡光發。

高臺卓豎,有形斯映。

大而天地,小而塵毛。

森羅萬象,炳然齊現。


*******************

正當

萬象齊現之時,

而復

空洞虛豁,了無一物。

諸佛之心,亦復如是。

*******************


斷盡煩惱惑業,

圓彰智慧德相。

盡來際以安住寂光,

常享法樂。

度九界以出離生死,

同證涅槃。


***********************

衆生

全迷性德,毫無修德。

譬如

寶鏡蒙塵,不但毫無光明,

銅體亦被鏽遮,而不復現,

衆生之心,亦復如是。

***********************


若知

即此銅體不現之廢鏡,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


從兹

不肯廢棄,日事揩磨。

初則

略露銅質,

次則

漸發光明。


倘能極力儘磨,

一旦塵垢淨盡,

自然遇形斯映,

"照天照地"矣。


然此光明,鏡本自具。

非從外來,非從磨得。

然不磨,

則亦無由而得也。


衆生"背塵合覺",

返妄歸真,亦復如是。

漸斷煩惑,漸增智慧。


迨至

功圓行滿,

斷無可斷,證無可證。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神通智慧,功德相好,

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了無異致"。


然雖如此,

但復本有,別無新得。


唯任性德,不起修德,

則盡未來際,

常受

生死輪迴之苦,

永無

復本還元之日矣。


節錄自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淨空老法師|電視的屏幕就好比是自性

我們用電視來做比喻,現在人天天在看電視,電視的屏幕就好比是自性,真實之際,為什麼?它沒有生滅。

我們頻道按下去,色相現前,有音聲、有色相,這個音聲、色相從屏幕上現出來。

屏幕不生不滅,這個現相是一秒鐘一百次的生滅,一秒鐘一百次。過去的不會再來了,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然後我們就相信佛的話了。

佛說我們這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誰的心想生?自己的心想生。

我們跟大眾在一起,心想有兩類:一類是別業,不共法,我心裡想什麼只有自己知道,外面人不知道;

另外一種是共業,我看到的你也看到,我聽到的你也聽到,我們共同的。有共同的,有不共同的,這兩種業同時起作用,這是宇宙的真相。

這些相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全宇宙都是假相。 這部經呢?這部經是真的,裡面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如來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不生不滅。

自性也叫做本性,也叫做真如,也叫做真心,永遠不變,這才是自己真正的我,真正的本人。

這個真我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是色聲香味觸,這是物質,精神現象是念頭,它也不是念頭,它也不是自然現象。

它在哪裡?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真的,它沒有生滅。遇到緣它現相,沒有緣這個相就不現,佛法講有隱、有現,沒有緣它就隱了。

隱不是沒有,現不是真有,這都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一定要知道。 真正知道了,慢慢去體會,體會到了之後你就有大受用。

這個受用就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受用,他有,我們也得到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131集)

2014/11/9

「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淨界法師楞嚴經

370這一大科講是到修習《首楞嚴王三昧》修行的位次,在《楞嚴經》的修學過程,我們要記住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稱性起修」是約因地,「全修在性」是約著果地上來說。《楞嚴經》的因地它是“稱性”,稱,有隨順的意思,隨順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來發起菩提心。

說:你為什麼修學佛法呢?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當我們在發心的時候是緣外境,比方說,你緣人天的安樂果報,緣二乘涅槃的寂靜,乃至於緣權教波羅蜜的功德。在本經的判定都不叫「稱性」,因為這都是外在的因緣。

在《楞嚴經》的圓頓止觀的發心只有一個理由,說:你為什麼修學佛法?因為我要順從我的本性,我的本性它本來就具足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我本來就應該把它開顯出來。

所以在《楞嚴經》的思想,修學佛法是正常的。說:你為什麼造殺盜淫妄呢?這是一念顛倒,這是不正常。

所以在《楞嚴經》的稱性當中就是說,其實你去斷惡修善度眾生,這是隨順你本心,你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緣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這叫「稱性」,隨順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發起一念的菩提心。

發心以後就開始在產生修,「稱性起修」,“修”在本經當中主要是修空假中三觀。在十住、十行、十迴向,它的主修是“空觀”,它的重點在於轉煩惱障為般若德,成就真如之體;“十行”當中它的重點在修假觀,轉業障為解脫德,成就真如之妙用;到了“十迴向”的時候那是成就中觀,空假不二,順入中道,轉報障為法身德。

它一開始是稱性而起修,最後的結果還是在開顯你自性功德,在《首楞嚴王三昧》的觀念,它完全安住一念心性,跟外境沒有關係,它是托彼外境,顯我自性,是這樣的思想。無不從此法界流,最後無不回歸此法界,它才能夠成就《首楞嚴王》,永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特別的堅固而不可破壞,是這個意思。“十住”的意思是依實相理,如實的安住。

黃懺華居士/

修又二種,一順修,二逆修。上之全性起修,一往且論順修。順修者,了性為行,即藉智起修也。逆修者,背性成迷,始從無間至別教道,皆背性故。逆稱修者,即修惡之類也。迷了二心,理雖不二。逆順二性,事則恆殊。隨緣迷了之處,心性不變,故云不二。

是法性所本具,則法性亦具惡。此性惡義,創於南岳天台,剎溪傳之,後至四明,對華嚴宗及山外異義,盛擴張之。如玄義記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諸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又天台傳佛心印記云: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性有善有惡,善惡復有性有修。性謂本有不改,即一切眾生本來法爾之性德。此性德具十界十如三千諸法故,舉性則善惡二法熾然具存,是謂性善性惡。修謂修治造作,性雖本爾,全體在迷,必藉智行照性,由性發修。然性修如言事理,本來相即不二,是則修外無性,性外無修。在性時,全修成性。起修時,全性成修。雖全性起修,而未嘗少虧性德,以常不改故。雖全修成性,而未始暫闕修德,以常變造故。修又二種,一順修,二逆修。上之全性起修,一往且論順修。順修者,了性為行,即藉智起修也。逆修者,背性成迷,始從無間至別教道,皆背性故。逆稱修者,即修惡之類也。迷了二心,理雖不二。逆順二性,事則恆殊。隨緣迷了之處,心性不變,故云不二。逆順二性,是全體隨緣故,即理之事常分,故曰事殊。是則以前稱圓理修,對今背性,故成二也,是謂修善修惡。修即性,故惡業煩惱,亦法性本具之德用,其體與善無別,唯是一個三千。不過一個三千,違自體而動時則為惡,順自體而動時則為善而已,是曰性惡法門,不唯性惡是法門,修惡既即性惡,修惡亦法門。如無行經云:婬慾即是道,癡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婬慾癡恚,修惡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惡也。以由修惡即性惡故,三觀十乘,無惑可破,無理可顯,方名無作妙行。

善惡既是法性本具,則諸佛亦有惡,闡提亦有善,不可斷壞。故云:如來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又云: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本具三千,為性善惡。緣起三千,為修善惡。修既善惡,乃論染淨逆順之事。闡提是染逆之極,故云斷修善盡。佛是淨順之極,故云斷修惡盡。若其性具,三千善惡,闡提與佛,莫斷纖毫。闡提不斷性善故,遇緣善發。諸佛不斷性惡故,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惡事,化眾生。以有性惡,故名不斷。無復修惡,名不常。若修性俱盡,則是斷,不得為不斷不常,闡提亦爾。性善不斷故,還生善根。如來性惡不斷故,還能起惡。雖起於惡,而不染礙,通達惡際即是實際,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脫,又不縛不脫,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闡提染礙故,不達此理,與此為異,又闡提以邪癡斷於修善,不達性善本空。以不達故,後時還為修善所染,是故修善還得起,即以修善治修惡,則令修惡不得起,佛以空慧斷於修惡,了達性惡本來清淨,以達惡故,於惡自在,不為修惡之所染,是故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修惡。以自在故,能起權惡,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故性之善惡,但是善惡法門。法名可軌,軌持自體,不失不壞,復能軌物而生於解。門者能通,可出可入。諸佛向門而入,則修善滿足,修惡斷盡,闡提背門而出,則修惡滿足,修善斷盡。人有向背,門終不改,一切世間無能毀者。如魔燒經卷,豈能令於善法門盡。縱燒惡譜,亦不能令惡法門盡。

第五章 無情有性

此宗依色心依正融即不二理,言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無情,一草一木,一礫一塵,皆有佛性。云佛者性者,佛是果人,佛性即果人之性。然此宗所言佛性者,三因佛性也。三因佛性者,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正謂中正,離一切邪非中正真如,名正因佛性。了謂照一了,照了真如理之智慧,名了因佛性。緣謂緣助,資助智慧,開發正因之一切功德善根,名緣因佛性。如光明玄云:云何三佛性,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無常。如土內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壞,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