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龍樹菩薩大願行

龍樹菩薩不愧是一位大士;

他融合"空有不二"之理。

在《大智度論》中說得非常清楚,

菩薩不但度化眾生,同時還親近諸佛 ;


不只是菩薩要親近諸佛,包括二乘人(聲聞、緣覺),同樣要親近諸佛。既然二乘人都要親近諸佛,何況是凡夫眾生的我們,怎能不親近諸佛呢 ?

因為若沒有親近諸佛,智慧不足、願力不堅,動不動就被外面的境界轉得東倒西歪,常常鬧情緒,道心進進退退,搖晃不定,在這種情況下,實在有需要親近諸佛來學習才穩當。如果思想偏差,佛陀會教你調整 ; 行為若有不如法,佛陀會令你慢慢淨化。所以有佛陀作為我們的依靠,則修行之路一切好說。

所以

尚未開悟證果的凡夫,

要多發願、念佛、親近諸佛,

三乘人尚且要親近諸佛,

何況凡夫呢 ?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未破,煩惱習氣一大堆,心常搖晃不定,道心起起伏伏,常鬧情緒,怎麼能不親近諸佛、多念佛呢 ? 以近程來說,好好的念佛憶佛,多看經典,最後能使你明心見性。過去有多少高僧大德,因念阿彌陀佛而將煩惱淨化,習氣頓斷,妄想停歇,因而明心見性,正謂:淨極光通達。煩惱、妄想頓斷淨化後,菩提自性就顯露出來了。這就是念佛的功力,念佛三昧的威力。近程:念佛能念到明心見性;遠程來說,百歲命終,世間業緣盡時,能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如入禪定,蒙西方三聖接引,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聖賢念佛往生錄(110-9-43)

龍樹菩薩不愧是一位大士;他融合空有不二之理。在《大智度論》中說得非常清楚,菩薩不但度化眾生,同時還親近諸佛 ;不只是菩薩要親近諸佛,包括二乘人(聲聞、緣覺),同樣要親近諸佛。既然二乘人都要親近諸佛,何況是凡夫眾生的我們,怎能不親近諸佛呢 ?

因為若沒有親近諸佛,智慧不足、願力不堅,動不動就被外面的境界轉得東倒西歪,常常鬧情緒,道心進進退退,搖晃不定,在這種情況下,實在有需要親近諸佛來學習才穩當。如果思想偏差,佛陀會教你調整 ; 行為若有不如法,佛陀會令你慢慢淨化。所以有佛陀作為我們的依靠,則修行之路一切好說。

大智度論云:

聲聞辟支,雖有涅槃利益,無一切智故,不能教導菩薩,諸佛得一切種智故,能教導菩薩。如象沒泥,非象不能出,非其他小動物能救。菩薩若人非道中,唯佛能救,因為佛與菩薩同一菩提大道故。

二乘人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雖然已經證入偏真涅槃,得到涅槃的大利益,但是沒有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唯佛所證。所以在智慧、慈悲、願力有限的情況下,要二乘人教導菩薩,根本不可能的事!菩薩的智慧比阿羅漢、緣覺高,二乘人沒有辦法教導!所以唯有證得一切種智的佛陀才有這種本領,有大智慧、大願力、大威德,教導一切菩薩。如同一隻大象掉入爛泥、流沙中,一般的小動物是無法把大象拉起來的,唯有具足大雄大力的大象,才能將這象拉起來。同樣道理,菩薩要度眾生,若沒有親近諸佛,他的願力、慈悲、智慧往往有限。何況菩薩若是墮入非道(外道),若沒有具足相當大智慧者,是無法粉碎外道的邪見,及無法將不具正見之處,解釋清楚,唯有佛陀與菩薩同一菩提大道。

所以尚未開悟證果的凡夫,要多發願、念佛、親近諸佛,三乘人尚且要親近諸佛,何況凡夫呢 ?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未破,煩惱習氣一大堆,心常搖晃不定,道心起起伏伏,常鬧情緒,怎麼能不親近諸佛、多念佛呢 ? 以近程來說,好好的念佛憶佛,多看經典,最後能使你明心見性。過去有多少高僧大德,因念阿彌陀佛而將煩惱淨化,習氣頓斷,妄想停歇,因而明心見性,正謂:淨極光通達。煩惱、妄想頓斷淨化後,菩提自性就顯露出來了。這就是念佛的功力,念佛三昧的威力。近程:念佛能念到明心見性;遠程來說,百歲命終,世間業緣盡時,能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如入禪定,蒙西方三聖接引,這樣的例子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