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雨菩薩清涼月()

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常念常憶 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繼續像 觀世音菩薩一樣﹐

對所有一切法界的眾生 慈悲。

魔是磨真道,真道纔有魔;

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

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

群魔照退了,現出本來佛。

文章來源

宣化上人

金剛菩提海/詳見後

學佛真正目的

如何降伏自心

將心安住於法性

真如 實相 涅槃上

心是何物 心在何處

學習江味農居士

受持

金剛般若智慧

念佛求生淨土

回歸平等自性

相關法寶:

妄盡還源觀

永嘉大師證道歌

達摩祖師悟性論

諸佛

致極修德 徹證性德

譬如

大圓寶鏡 其體是銅

知有光明 日事揩磨

施功不已 塵盡光發

高臺卓豎 有形斯映

衆生

全迷性德 毫無修德

譬如

寶鏡蒙塵

毫無光明

即銅體

亦被鏽遮

而不復現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法華經普門品

若知

即此銅體

不現之廢鏡

具有

普天同照之佛光

從兹

不肯廢棄 日事揩磨

越磨越光亮

磨得如秋月 空中照群魔

群魔照退了 現出本來佛

"法華經"普門品曰: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


若知

即此銅體(五蘊色身)

不現之廢鏡,

具有

普天同照之佛光。


從兹

不肯廢棄,日事揩磨,

越磨越光亮,

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

群魔照退了,現出本來佛。


*********************

真妄一如,佛魔二。

魔是磨"真道",

(真如自性、平等不二),

真道纔有"魔"。

(無明妄識、差別習氣)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法華經普門品

請常念常憶常學

南無觀世音菩薩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菩薩的悲願

使眾生解脫煩惱

你念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就會念你

感應道交

不可思議也

"印光大師"開示:


諸佛

致極修德,徹證性德。


譬如

大圓寶鏡,其體是銅。

知有光明,日事揩磨。

施功不已,塵盡光發。

高臺卓豎,有形斯映。

大而天地,小而塵毛。

森羅萬象,炳然齊現。


衆生

全迷性德,毫無修德。

譬如

寶鏡蒙塵,

不但毫無光明,

銅體亦被鏽遮,

而不復現,

衆生之心,亦復如是。


若知

即此銅體不現之廢鏡,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


從兹

不肯廢棄,日事揩磨。

初則

略露銅質,

次則

漸發光明。


倘能極力儘磨,

一旦塵垢淨盡,

自然遇形斯映,

"照天照地"矣。


然此光明,鏡本自具。

非從外來,非從磨得。

然不磨,

則亦無由而得也。


節錄自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諸佛

致極修德,徹證性德。


譬如

大圓寶鏡,其體是銅。

知有光明,日事揩磨。

施功不已,塵盡光發。

高臺卓豎,有形斯映。

大而天地,小而塵毛。

森羅萬象,炳然齊現。


衆生

全迷性德,毫無修德。

譬如

寶鏡蒙塵,不但毫無光明,

銅體亦被鏽遮,而不復現,

衆生之心,亦復如是。


若知

即此銅體不現之廢鏡,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


從兹

不肯廢棄,日事揩磨。

初則

略露銅質,

次則

漸發光明。


倘能極力儘磨,

一旦塵垢淨盡,

自然遇形斯映,

"照天照地"矣。


然此光明,鏡本自具。

非從外來,非從磨得。

然不磨,

則亦無由而得也。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

菩提月現前

華嚴經

慈意妙雲天

悲心浩瀚海

"菩薩願行"

六度萬行

自利利他

福慧雙修 解行相應

慈悲喜捨 歷事鍊心

回歸

平等一如

自性清淨心體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

菩提月現前

華嚴經

五蘊皆空五蘊非有

諸法空相

空中

色受想行識

中道觀行

不住空有 空有同時

色空雙離 色空雙融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水淨

菩提影現中

華嚴經

中道觀行

不住空有 空有同時

色空雙離 色空雙融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諸法空相

空中

色受想行識

五蘊皆空五蘊非有

甘露法雨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水淨

菩提影現中

華嚴經

藉由觀賞外在

皎潔之明月

以啟發人人本俱

清淨覺相之真如佛性

進而福慧雙修

圓證菩提

放下自我的執著

就是降伏自心也

就能見到自性的月亮

般若經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常行

柔和忍辱法

安住

慈悲喜捨中

華嚴經

了了常明

六道衆生

在三界中輪廻不已

冤怨相報 沒完沒了

仍不知

色身命運 世界境緣

皆是自己過去

所造作善惡因果業力

藉由五蘊的變現果實

來人間受報因果可怖

柔和忍辱

微笑沈默

隨緣妙用 代衆生苦

了了常明

善惡因果 剎那遷流

生死輪迴 流轉六道

恩怨酬償

相生相剋

一切是因果

一切是考驗

華嚴經

縱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心性本淨

簡介

說明

心性清淨,意譯為明淨心、明光心、光淨心、明心、清淨心,佛教術語,形容心非常清淨而又光明的狀態,經由禪定修行,就可以體驗到這個狀態。部派佛教中,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皆主張心的本性是清淨的,禪定修行只是恢復了心的本來狀態,又稱為本性清淨、自性清淨心。 大乘佛教中通常將心性本淨,對應到菩提心或如來藏。 維基百科

了了常明

自性清淨心

亦名真如

無在無不在

平等一如 心體無滯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來去自在

不停滯在任何一處

六度萬行

修一切善 離一切相

復能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如是奉持

以圓滿般若波羅蜜

甘露法雨

般若是什麼

般若是我們人的本源

即真如佛性

那是父母未生前

自己本來真實的面目

可是我們卻不知道

我們所認知的只是

世間無常虛妄幻化的

人我是非與人我對待

不能了悟到本有的

不生不滅之般若自性

甘露法雨

一切染淨諸法

緣生體空 相有性空

一切法中 本無有我

法性空寂 那有此物

當知所謂"我者"

即眾生無明不覺

於一切法中

"妄生"

分別執著之見是也

般若經上曰 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當知般若

是人人本具之智

即是清淨心

此清淨心

住處無方所

用時無痕迹

取不得的

所謂

心月孤圓 光吞萬象

般若無言無說

境智一如

非實有一法

而法法皆般若之意

以明"諸法一如"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若知得

一切法之真實狀況

莫不

"空有同時"

上自十方諸佛

下至一切眾生

莫不皆以

"自性清淨心"

為體

真如實相 一真法界

本是

空有一如 無實無虛

性德本然 諸法一如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妄想

眾生無始來之病根

不過錯用 所以成病

轉識成智 斷妄歸真

恍然大覺

了達

萬法一如

本是一真法界

本無人我差別

萬念冰消

回歸

平等無二自性心體

無二之性 即是佛性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一切眾生

"從本以來"

不了達

十法界理事

一真法界 諸法一如

楞嚴經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宣化上人語錄(轉)

2014/04/13 15:01

瀏覽3,370迴響0推薦7引用0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悲體戒雷震」:這四句偈頌是讚歎觀音菩薩的慈悲,觀音菩薩是以慈悲為他的法體。他這個慈悲的法體,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呢?是從持戒生出來的。最初觀世音菩薩修道便專修戒律,而生出廣大慈悲,無緣大慈的法體。這種法體就好像雷吼一樣那麼大聲,一切眾生都被他所驚醒。所謂「發聾震瞶」,聾的人也聽見,愚癡的人也聽得見。所以這句「悲體戒雷震」是讚歎觀音菩薩的身業是不可思議。

「慈意妙大雲」: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平等,慈眼視眾生。本經上亦說:「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觀世音菩薩所修的福德,猶如大海般無量無邊。他慈悲的意念,平等給予眾生樂,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好像虛空中的大雲彩。

「澍甘露法雨」:澍是下雨的意思。下甘露的法雨。什麼叫甘露?甘露即是天上長生不老的藥,天人的壽命那麼長,是吃這種長生不老藥。有人說:「啊!天人也吃藥,難怪現在人想要開悟也吃藥。」可是天上這種藥是自然的,是天上本有的,不需要經過一番提煉的手續。吃了這種不老藥就不老了。觀世音菩薩的妙大雲,下甘露的法雨,下長生不老藥,令一切人離開生老病死苦。

「滅除煩惱燄」:觀世音菩薩把世界上人的煩惱火燄滅除,每一個人皆有煩惱。為什麼不成佛?因為有煩惱。為什麼不開悟?因為有煩惱。為什麼你得不到解脫,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也因為你有煩惱。煩惱,也就是執著。執著就是煩惱的一個別名。你有所執著,就得不到解脫,有很多煩惱。那麼執著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自私自利心生出來。你要是沒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大公無私,那你又有什麼可以執著的呢?你要沒有自私心,就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解脫。得到解脫,就是開悟,也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的煩惱是一個最壞的東西。但是每一個人都捨不了這個壞東西,總要和煩惱行住坐臥,離開不了。有人說:「我常常快樂,這叫做沒有煩惱。」你要是得到真正的快樂,那當然沒有煩惱。若是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卻勉強用造作心來做成這種快樂,這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煩惱還在裡邊儲藏著。有一天,它還會爆發;就好像用一塊大石頭把草壓上了,草雖然不長,將來把石頭一搬開,草長得更茂盛。在四宏誓願中,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來到這世界?就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觀音菩薩有沒有煩惱呢?他的煩惱斷了,可是他以眾生的煩惱作為煩惱。他看眾生的煩惱沒有斷,便以種種的方法教化眾生,令眾生把煩惱斷了。煩惱是沒有窮盡的,好像水波浪似的,前念滅了,後念又生;後念滅了,後後念又生,相續不斷,煩惱也是如此。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的門徑是無量無邊。有的人讀過一部經,或讀過兩部經,便自滿了,說他懂佛法。他所懂的佛法連海水一滴猶不及,就滿足了。就好像螞蟻到海裡去飲水,飲得肚子飽脹,便說:「我把大海都飲乾了。」哼!牠把大海都飲乾了,殊不知牠只把肚子喝飽了。大海裡邊的水,牠連一滴都沒飲。「佛道無上誓願成」:沒有再比佛道更上了,所以每一個人應該發願成佛,不應該把自己看得太小,要把自己看得本來是佛。可是,本來是佛,並不是現在是佛。我們本來在最初都是具足佛性,與佛是無二無別。可是我們現在因為不曉得修行,所以沒有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大本領,這是四宏誓願。觀世音菩薩本照四宏誓願來教化眾生,所以澍甘露的法雨,令一切眾生得到清涼,沒有煩惱。這就叫作「滅除煩惱燄」。”~宣化上人*

*文章來源: 法界佛教總會 http://www.drbachinese.org/

南無觀世音菩薩 Namo Guan Shi Yin Pusa 108x

唵嘛呢叭咪吽 Om Mani Padme Hum 108x

請常念常憶 南無觀世音菩薩

Please Recite Namo Guan Shi Yin Pusa (silent within your heart or out loud) and Miss/Thinking of Namo Guan Shi Yin Pusa Often.

請繼續像 觀世音菩薩一樣﹐ 對所有一切法界的眾生 慈悲。

Please be like Guan Shi Yin Pusa, spread Compassion and Loving Kindness to all sentient beings.

「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誠。」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誦持大悲神咒者」:誦念〈大悲咒〉的人,「於現在生中」:現在,就是今生。「一切所求」:你所有的希望,一切的要求,「若不果遂者」:若不得到滿你願的。果遂,就是滿你的願,遂心滿願。「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這也不能稱做大悲心陀羅尼的神咒。但是有一點,我們先講明白,「惟除不善」..” ~宣化上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開示錄(七) - Venerable Master Hua's Talks on Dharma Vol. 7

世界上的人與因果是分不開的。

People in this world cannot avoid cause and effect

人在世界上,什麼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有,為什麼?因為當初種奇怪的因,所以現在結奇怪的果。你若不種這種因,就不會結這種果。我們若明白因果的道理,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界上的人與因果是分不開的,但是人人都看不見因,只看見果。當果報到來的時候,就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這都是當初種因時不知小心,等到受奇奇怪怪的果報時,才覺得莫名奇妙。

現在大家研究《楞嚴經》上的〈四種清淨明誨〉,這段經文把人雜亂古怪的因果,全都說得清清楚楚。你若明白因果,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要天天儘想利益自己,應該想怎麼去利益他人,但是也不必在口頭上說:「我常利益人啊!我修廟、造塔、布施、濟貧…。」這不是講的,而是要真正去實行。以「助人為快樂之本」為自己的天職,那麼這個世界自自然然就會好起來了。

上人自述 - Story in Venerable Master’s Own Words

我一生用「忍耐」二字為座右銘,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絕對一切忍受於身,忍受於心。

我常對你們講,我剛出家在廟上的時候,善知識都來了。師叔、師大爺、師兄弟都欺負我、罵我、打我,甚至徒姪也欺負我,也罵我。這一個罵,那一個打,四面八方風雨都來了,都想把我攆出廟去。那時候因為在墳上守孝,有點定力,到廟上捱打捱罵,我都很歡喜接受。

我在那個時候,真是修忍辱行修得很好;誰罵我打我,我覺得這是幫助我,看我還有沒有火氣。我當時年紀雖然很輕,火氣很大,可是都以心平氣和的態度,接受考驗。你們不要以為就這麼有了萬佛城,現在天龍八部護持,從地湧出萬佛城來;這是幾十年的修忍辱力、修行功夫所致。

魔是磨真道,真道纔有魔;

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

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

群魔照退了,現出本來佛。

文章來源

金剛菩提海

/279573065517061?ref=profile

第六十一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2年4月24日

第六十一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這首偈語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身,是從行持嚴格的戒律而成就。而戒律的莊嚴,就如天雷震動般的令人時時警覺,不敢稍有怠忽。菩薩的悲願能使眾生解脫煩惱,菩薩的慈意,更如空中的彩雲,望之使人喜悅,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行,就如天降的甘露法雨,適時的將眾生的一切煩惱之火,予以熄滅,而得清淨自在。

偈語所說的悲體,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法性身,因為菩薩是以大悲為本願,這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就有非常清楚的說明: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大悲咒),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這十大願都以「大悲觀世音」為起始,可知菩薩的性德法體,就是大悲,也就是偈語所說觀世音菩薩的悲體。研習此句時,應深自體悟此一「悲」字的涵義,乃一切菩薩修行的上首,所謂一念悲心起,百萬善門開,願我們常作憶念。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體,以大慈為用,使一切眾生廣受無量的恩澤。而這悲體從何而有?偈語說乃依戒而成,戒是什麼呢?佛法對戒的解釋,通常為防非止惡之意。嚴格的戒律,不僅惡事不可作,甚至連惡的念頭也不可有,是用來防杜身心的過失,並使之長養善根。《瓔珞本業經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信戒不間不斷,即能成就菩提境界。《涅槃經》(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的梯橙」。都是強調戒在修學佛法上的重要。觀世音菩薩是廣修大行的菩薩摩訶薩,當然在戒行上有圓滿的成就。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四級,五戒是指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五者;八戒又名八齋戒,除基本五戒外,再加上不塗飾蔓舞歌聽、不眠坐高廣華床與不非時食;十戒又稱十重戒,即《梵綱經》所說的十無盡藏戒,此十重戒除五戒外,再加以四眾過戒、自讚毀他戒、慳惜戒、嗔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具足戒即具足圓滿之戒,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另外戒有四科,一是戒法、二是戒體、三是戒行、四是戒相。戒法,即是佛所制之法;戒體,則是將所授受之戒法,領納於心,生防非止惡之功德;戒行,乃隨順戒體而如法行持;戒相,為戒的相狀差別,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等。

再者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又有共持之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即遵行佛法,不作諸惡,(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即奉行一切之善,(眾善奉行);三是攝眾生戒,即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大智度論》(二十)曰:「戒為一切善法住處。……人雖貧賤而能持戒勝於富貴,持戒之人,具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敬愛……,現世常得種種快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取之不難,持戒清淨,所願皆得」。

以上是對戒的簡單解說,也是相應偈語對戒的重視之意,因為持戒是修行佛法的根本功夫,要使所持之戒能得到圓滿之成就,則必須要時時警覺,像天雷震動般之不可抗拒,才能持之不懈,習以為常,而不覺其苦。

偈語第二句之「慈意妙大雲」的意思,乃是說觀世音菩薩不僅以悲願為眾生解脫煩惱,而且亦以慈愛賜予眾生得到清淨安樂。菩薩的仁慈正如天空美妙的雲彩,飄然在虛空之中,無所罣礙。偈語以妙字來形容雲彩的自在悠然,亦在宣說觀世音菩薩的大慈,隨緣度化有不可思議的神妙之意。

第三句的「澍甘露法雨」,是在說明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度世,適時給予一切眾生之教化,使眾生及時的解脫煩惱,斷惡修善。句中的澍字乃雨潤及物之意,澍雨乃適時之雨,象徵菩薩的救度眾生脫離苦難,都能即時相應。

句中所說的甘露,在佛法的辭義上,又名美露,味甘如蜜,為天人所食。《光明文句》說:「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葯,食者命長,力大體美」。偈語以之表明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度世,正如甘露法雨之潤化眾生。《涅槃經》(二)曰:「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觀世音菩薩為眾生適時宣說大悲法門,令一切眾生普得法益,因之稱作「澍甘露法雨」。

最後一句的「滅除煩惱焰」,是在宣說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度世,使世出世間的一切眾生所遭受的一切苦難,所生的一切煩惱烈焰,都會隨之熄滅。而這也正是佛為眾生宣說,觀世音菩薩以宏深的悲願與仁慈之力,救度眾生滅除煩惱的真實之義。

由於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普門示現,所說之法,正如適時而下的甘露法雨,熄滅了眾生內心所生的煩惱火焰,而使心境充滿清涼自在。因此我們研習此首偈語時,尤應真切體悟其所具有的甚深涵義,對觀世音菩薩的教化,深信行持,對戒律的修學,亦要盡力而為,也許我們尚不能嚴持戒法,但至少可以參照《大智度論》(二十)所說:「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淫優婆塞。」。如此時時警覺,便能防非止惡,不犯大過,亦可使修學更能精進,漸次而得成就。

佛教弘誓學院

邁向菩薩不思議解脫境界

98.6.21共修開示

昭慧法師主講‧釋淨慧紀錄

每個月一次的共修會,我一定排除萬難要來參加,這表示我對於共修會的重視,對於各位與會者的重視,因此,我也希望各位重視這每月一日的共修機緣。

天主教、基督教每個星期日都要到教堂、教會去望彌撒,因為這天是安息日,是要奉獻上帝的日子。上教堂、上教會,能讓他們的心靈充電,讓天主的愛充滿在他們的心中;就像車子沒油了,要加油、打打氣,又重新充滿了能源。因為有了天主的愛作為滋潤,每個人把這份愛分享到他的家庭、社會、工作崗位上,愛的能量就出現了。就像爸爸媽媽,晚上再疲憊,一聽到小嬰兒哇哇的哭叫聲,就起身忘記了疲憊,抖擻著精神給小嬰兒餵奶,所以愛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相較之下,佛家不用「愛」這個詞彙,但並不表示沒有這樣的心理狀態。在佛家的定義裡面,「愛」字由於通常跟「我」放在一起,屬於我的就愛,不屬於我的就不愛。佛陀看穿了「愛」如果從「自我」出發,會產生這樣的毛病──其心不能平等。因此要讓心靈狀態向上提升,不從自我考量,而能夠將心比心地對待生命,這就稱為「慈」、「悲」。

我們誦讀到《普門品》偈頌: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能除煩惱燄。」

慈悲的力量竟然那麼大!有慈悲的滂沱法雨澆灌下來,竟能澆熄我們心中燃燒的煩惱烈燄。原來,在菩薩的心中,沒有屬於自己、屬於別人的差別,他的慈悲,沒有「我的」與「非我的」的界限。當他打破這界限、差別,「慈」與「悲」的力量就變成無量,所幅射出來的慈悲能量非常地強大。為什麼?因為他的心理與眾生之間,沒有一道牆擋在那裡。

我們的愛倘若有心牆高築,就會分辨哪些是屬於「我的」,哪些不屬於「我的」。與我的因緣深,我的愛就透徹;與我的因緣不深,就有一股無形的心牆擋在彼此之間,使我們的愛不能夠成為菩薩的大慈大悲。天主教、基督教也看到這個問題,他們怎麼解決呢?他們希望藉由向天主全心全意地感通,分享天主無限的愛,因為天主是愛一切人的,所以感通以後,人也就領受神的意旨來愛一切人。

我們看,臺灣的社會福利事業,一半以上都是天主教在做的。那些來自外國的神父、修女,受到天主的召喚來到東方,一輩子就在這裡奉獻,奉獻給智障、殘障、眼盲、耳聾、精神病患等等弱勢生命。他們相當慈祥。為什麼他們能薰陶出這樣的氣質呢?因為他們本著天主的愛,放掉自己的小我,成為天主的一隻手、一雙眼,來為眾生服務,回報天主無限的愛。

從佛法的緣起論來說,世間是因緣和合的,不是上帝創造的,所以無從解釋上帝的存在,也無法解釋上帝是否愛大家。因此,如果佛教徒有愛,不是來自跟上帝感通,讓聖靈充滿我們的心中。那麼佛教徒的慈悲來自哪裡呢?我們如何讓自心對眾生充滿慈愛?

我們在共修會上,第一場誦唸《金剛經》,第二場誦唸《普門品》,然後舉行佛前大供,接著由法師開示,最後作個總迴向,有苦難的人,祝願其苦難早日消除;往生的人,祝願他早生淨土。所有這些功課的流程,都有其深刻的意義。

誦唸《金剛經》,希望透過智慧的利斧,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心牆拆掉。讓無我的智慧,穿透我與眾生之間的那道心牆,讓自己與眾生之間無有隔礙,樂於將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分享給眾生。如果事事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我相。幫對方做了一點事,就期待得到對方的回饋──這是人相。做了一點功德,就期待得到眾生的回饋、讚嘆──這是眾生相。做了一點功德,就希望我在未來能夠得到好報──這是壽者相。《金剛經》中說要超越四相,如何超越?要用緣起來觀照,透視我與眾生看似各自獨立,但其實在因緣之中有著密切的關連,因此沒有常恆不變、獨立自存、真實不虛的自性可言。

其次,當我們誦唸《普門品》時,可以注意:經文重覆在提醒我們,要常唸恭敬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有求必應的,當我們時時憶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我們與菩薩之間就能相互感通。世間有許多在奮力幫助眾生的菩薩,他們忘掉自己的憂苦,心心念念想的是苦難的眾生,這麼多菩薩所合鳴的大悲交響樂,就是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梵音海潮音」。我們對所有聖者菩薩、凡夫菩薩的讚仰,全部凝聚成對一尊現前的觀世音菩薩的禮敬;其實,觀世音菩薩的隨類應化,她的千手千眼,不正就是十方法界凡夫菩薩與聖者菩薩的呈現嗎?

所以,當我們在誦唸《普門品》時,不祇是要求菩薩保佑我們,而是要發願,期許自己也用《金剛經》的智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再加上體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力量,無有隔礙而平等地普視眾生。這一切,都能在我們面對苦難的眾生時,得到切身的驗證。

也許我們會覺得,這個功課很困難,但是當我們與菩薩感通以後,常唸恭敬觀世音菩薩,心念時時念茲在茲,慈悲的能量就能充沛其心,至大至剛,恆遍十方,豎窮三際。當我們把自己放空,全面地領受菩薩大慈悲的力量,將慈愛的心念轉向、迴向別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將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見眾生而生歡喜心,對眾生的感情中沒有執著,能夠做到疼惜對方,可是不求一絲一毫的回報,那是超越一般相互黏著的感情。這種力量,確實會是「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所以,無礙無量的大慈大悲,是可以透過幫助眾生來自我訓練的;而大家來學院共修,也就是在培養這樣的能力。透過共修,提醒自己要時常恭敬誦唸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心念菩薩的當下,是沒有雜染的,與大慈大悲相應的,所散發出來的力量,沛然莫之能禦。於是你的心光會越來越「無垢」而「清淨」,所能呵護的生命就越來越不侷限在我所有或我所屬的範圍之內。

因此鼓勵大家,趁每個月一次的共修機緣,回來充充電、諷誦經典,供養諸佛菩薩、法界眾生,與其他同參道友「以法相會」,彼此互相關懷。關懷有時不必然透過言語。前幾天我去探望一位病友,她已是卵巢癌末期,一看到我就痛哭,我輕輕地摸她的頭髮、臉頰、手臂,靜靜地陪她,雖然一句話都不說,但疼惜她的動作勝過千言萬語。等到她哭完了,我問她:「你恐懼嗎?」她回答說:「不恐懼!因為曾來學院聞法,打過禪七,所以面對生死十分平靜,沒有什麼恐怖心。」千古艱難唯一死,面臨劇苦竟然沒有恐懼,也不枉她學佛一生了。

所以,不要擔心如何付出,我們平時所具備的種種能力,都可以拿來奉獻周遭的眾生。如今,連出家師父們都得訓練各種能力,例如:音響要怎麼調整、空調要怎麼處理、刊物要怎麼編輯、網路要怎麼建置。個個都要有三頭六臂,進到大寮要能夠炒菜,出了廚房要會打掃廁所。師父們都要受種種能力訓練,何況是在家居士?有些人以為,學佛要萬緣放下,那是錯的!學佛,是要提升自己的願力,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用來幫助眾生。學佛學到變成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會,那是有問題的。

今天早上,看到一位年輕朋友在庭院幫忙除草,他家裡開佛教文物店,媽媽將來想把店面交給他。我聽到了就說:「很好,你來幫忙除草,更要常來聽聞佛法。為什麼?佛教文物店也可以是一個心靈休憩站,如果有人心靈憂苦,來你的店裡買一把香,若你善能說法,不就剛好能解決他心裡的憂苦嗎?如果你覺得你目前的功力還不夠,可以推薦他來寺院找師父晤談。」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可以打造成實踐菩薩大慈大悲的場域,不要小看了自己的力量!

所以,學佛要把自己的能耐訓練到透徹,讓心力更堅強、能力更強大,去幫助一切的眾生。如果大家能夠如此念茲在茲,就不辜負每個月回來共修充電一回了。鼓勵大家結合佛法與個別的專業,不斷地幫助眾生,那麼,將來各位一定可以領會《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智慧,並感通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力量,體悟大乘不思議解脫的境界!讓我們彼此以「入不思議解脫門」相互期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