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實相是非相說名實相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詳見後

(一)

"淨空老和尚"開示:

佛法無他,唯在令人

"澄入"諸法實相而已。

淺言之,即真實

"覺了"

宇宙人生之真實相耳。

==================

"華嚴經"云: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盡,菩提月現前。

=====================

"華嚴經"云: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盡,菩提月現前。

=====================


"星雲大師"講述:


《華嚴經》有一首偈頌:「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意思是:菩薩就像天上的月亮,常遊於虛空之中。只要眾生的心海清淨,沒有塵垢,菩提月光就會映現在我們的心上。


月亮雖只有一個,但是它在不同的時空下,不論江、湖、河、海,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有月亮的顯現。如偈語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藉由月映水中,來譬喻菩薩的修行,能因應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性普應群機,給予不同的感應。


曾有人說,東方人念觀世音菩薩,西方人也念觀世音菩薩,為了大家求這個、要那個,菩薩常常要「千處祈求千處應」,東奔西跑,怎麼忙得過來呢?還有人說,怎麼這個人有菩薩感應,那個人也有菩薩感應,而自己卻沒有得到菩薩的感應?


其實不然!這就是「菩薩清涼月,常遊行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的道理。沒有菩薩的感應,不能怨怪菩薩,而是要真心的問問自己,自己的心湖清淨嗎?不管是江、湖、河、海,只要心清淨了,菩提的月亮自然會現前。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能得到菩薩的感應,有的人無法得到菩薩的感應。


菩薩如同圓滿皎潔的月亮,平等普照大地。然而有的地方能受到月光映照,有的地方接收不到,這是眾生接受條件的問題。好比眾生心中的貪欲、瞋恚、愚痴,遮蔽了自己的真心佛性,就不能怪菩薩沒有感應了。


──節錄自《星雲說偈》


┌ 唯一 ┐

"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節錄文章/釋疑

金 ─ 能現之體

一為無量

一真法界

同體┤

├同時┤

├實相┤

器 ─ 所現之相

無量即一

諸法一如

└ 無量 ┘

七五、明實相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1、此節經文,是解釋實相,以及何以名為實相之義。『是實相』,『則是非相』。正是說明其所說的是性,而不是說相。假名為實相,意謂「性」不同「相」之虛妄,所以名之曰『實相』。

2、須知佛經中,一言一名,無不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從此面達彼面,不致取著一面。性本非相,而能現起一切相,空而不空,此性之所以為真實也。經文『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句,正顯此義。

3、相而非相,色即是空。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正是如來藏真實義。故曰『如來說』。

4、佛經中常云,性體空寂。因防人誤會性體之「空」為空無,性體之「寂」為枯寂。故復名性體為「實相」。實是真實有,非空無也。相是熾然顯現,非枯寂也。

5、說名為「實」,顯其妙湛總持,常恒不變,雖空而非無也。說名為「相」,顯其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雖寂而常照也。

6、古德說實相,為「無相無不相」。此說甚妙,極為簡明。性體本不是相,故曰無相。雖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緣起而生,故又曰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正性體之真實相狀。相不相俱離,如來藏之真實相狀,如是、如是。

7、當知佛之說法,原為破眾生之執。因偏私故執,因執而愈偏私。眾生所以造業受苦,輪迴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而世間所以多煩惱、多鬥爭,乃至殺人盈城、殺人盈野,亦莫不由此。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須破此。

8、眾生所以偏私成執,無他,由其智慧短淺,不知是偏,不知是執。佛曰「無有定法」,以破其偏執之病根。「法」字,通攝世出世間一切法。

9、學佛必要修觀,以觀照圓融之佛理,便能轉其向來所有之觀念,以化其偏執之病耳。觀深,而後見理深。觀圓,而後見理圓。見理深則觀愈深,見理圓則觀愈圓。如是展轉修習,智慧即展轉增明。於不知不覺間,執情漸化,妄念潛消。遣執、斷念,妙用在此。

10、多讀大乘,以廣聞見。靜意覺照,領會精微。定慧在其中矣。果能如是,不但修各種功行,皆得自在受用。對一切世法,皆得進退裕如。轉凡入聖,基於此矣。

11、清夜平旦時,向自心中觀照。對境隨緣時,向一切法上觀照。依此所說義,深深觀照。則受用無窮。

12、學人欲見實相,當靜心於「一切皆非」上領會。若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子,便非實相矣。修行用功下手處,即是須於未起心動念時,精密觀照。

13、當知念頭不起則已。起則非之,便是離念之快刀利斧也。豈非最妙觀門。

14、六度萬行,一一如法精進修行,而曾無芥蒂於其胸中。一一精進,不壞也,無不相也。心中若無其事,不著也,無相也。一切世間法,事來即應,事過便休。雖休而能應,應而能休。所謂提得起,放得下。

15、如是久久體會四句皆離之義趣而力行之。便能做到應時便是休時,休時便能應時。自然二邊不著,四句皆離,此又是最妙行門。人生最高享受,如是、如是。

16、若知一切法,實亦非實,非實而實。便知一切法相即非相,非相而相矣。

17、佛說一切法,但是幻相而無實體。體唯淨心,故曰「萬法唯心」。又曰「心外無法」。故可就諸法以明實相。因諸法之實相,即是性故。

18、《起信論》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遂成眾生。」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萬象森羅,而真如則是一也。即一切同體之意。

19、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實狀況,莫不空有同時。則上自十方諸佛,下至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情與無情。莫不皆以淨心為體。淨心之實相,本是空有同時,謂之一真法界,諸法一如。

20、須知一切法皆由心現。一切實者,一切法儼然在望。此語是破「執無」。一切非實者,一切法當體即空。此語乃破「執有」。若知空有同時,可見空有俱不可說。何所用其分別哉。

21、若約究竟義徹底說之。言遣則一切遣。言不遣則一切不遣。須知凡言遣者,因執故遣。若無所執,則無所遣。故「空有同時」亦不可執,執亦應遣。

22、「情見」若空,說「空有同時」也可。即說四句又何嘗不可。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即說空有同時,亦未見其可也。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