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仍舊是幻相剎那不住

*****2022/04/15

藉依"文字般若", 運用"觀照般若", 體證"實相般若"。

證空寂之性,名為『如來』。 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不異),是之謂「如」。 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不一),是之謂『諸法如』。

「如」者,無差別之義。亦不異之義。 謂法性無有差異也。以其空寂故。 『諸法如義』,即法性空寂之義。

佛稱大覺,即是究竟覺此"不一不異"之法性。 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其中關鍵,全視著不著。不著有,諸法不礙一如。不著空,一如不礙諸法。著於諸法,非如也。著於如,非諸法也。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唯證方知故。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證空寂之性,名為『如來』。 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1、 『如來』之義, 離一切法"差別之虛相", 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 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不異),是之謂「如」。 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不一),是之謂『諸法如』。

2、 「如」者,無差別之義。亦不異之義。 謂法性無有差異也。以其空寂故。 『諸法如義』,即法性空寂之義。

證空寂之性,名為『如來』。 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3、佛稱大覺,即是究竟覺此"不一不異"之法性。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4、其中關鍵,全視著不著。不著有,諸法不礙一如。不著空,一如不礙諸法。著於諸法,非如也。著於如,非諸法也。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唯證方知故。

5、修學應離一切諸相,修六度萬行。離諸相者,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故。修萬行者,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故。如是覺、如是離、如是修,則法相應、性相應、而得證相應矣。

10、唯佛如來,證性一如。則盡真如際是『來』。真如無際,故來亦無際。真如不動,故來亦不動。雖名曰「來」,實則來而無來,無來而來者也。當知名為『如來』者,為明其來無來相,故曰『如』。為明其如無如相,故曰『來』耳。

淨空法師:【迷悟不二】眾生像瞎子摸象,徹悟者恆順眾生詳見後/

觀看次數:196次2022年4月19日

淨空法師:【觀照性相、理事、因果,前人、後人沒有異議】

觀看次數:318次2022年4月20日


如果摸到另外一個地方,不對,你講得不對。 二個人就辯論,誰也不服誰。

禪定不是,"禪定是看全部狀況", 性相、理事、因果,"面面都看到", 所以(實證)沒有懷疑,沒有異議。

詳見/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C

淨空法師:【自性本無動搖,是照見,起心動念,是能生萬法】

觀看次數:2,000次2022年4月19日

詳見後/

淨空法師:【淨定作用是安樂,與環境不相干,但初學心隨境轉】

觀看次數:190次2022年4月20日

詳見後/

淨空法師:能持戒、能吃苦、能忍辱,才除得掉三毒煩惱

觀看次數:36,163次2014年1月5日


詳見後/

(一)

真心永遠不動,惠能大師說,本無動搖。

佛法稱作自性本定,

這個定不是修來的,自性本來就這樣。

(法爾)自然,不是修得,

只要把動放下,不動就現前。

動是假的,是生滅法,可以滅掉,

真心不是生滅法,所以不動,清淨相會現前。

這是功夫,真正修行人。

淨定的作用是安樂,

"安然自在,任運常樂"。

安的意思很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煩惱習氣,沒有憂慮牽掛,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缺。

自性"本自具足",

樣樣具足,具足萬事萬法,

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樣不缺/就在眼前。

(二)

我們迷失自性,叫粗心大意,都在眼前沒離開,可是我們看不到,沒有覺察,沒有體會,問題在這裡,不能不知道。

淨定,安樂就現前,換句話說,

我們的心淨不下來,定不下來,

就是煩惱現前,安樂就沒有了。

安樂是從淨定來,與環境不相干,

但是初學的人環境會干擾你。

習氣重,在環境裡作不了主,

心隨境轉,得要鍊。

真正會鍊,不離開環境,

要在環境裡鍛鍊,叫真功夫。

環境再好,不起貪戀,

環境再壞,不生煩惱,

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

他在裡面鍊淨定,

這個功夫叫真修行,

這種人叫上上根人。

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 不知道,那是凡夫的迷,不是定。

定(禪)是清醒的,不迷惑,

樣樣知道,樣樣不執著。

我們怎麼用功?眼見色,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染汙了。

為什麼不放在心上?它是幻相也。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有為法,是六根能緣的一切法,

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意緣法,

(攀)緣就現相,不緣就不現,

回歸自性,(妄盡)還源。

經文要多讀,不能忘記,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修行。


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是般若智慧的照見。

不放在心上,心乾乾淨淨,不但乾淨,而且平等。

一念不生,是自性本無動搖,(詳見後)

起心動念,是能生萬法。(詳見後)

念頭剎那之間沒有,萬法就不現。

慢慢這樣觀察,

會放下,自然真的放下。(詳見後)

"宣化上人": 法界為體有何外,虛空是用無不容, (包容、寬容、融和、祥和) 萬物平等離分別,一念不生絕言宗(是自性本無動搖)。

"永嘉大師"證道歌: 頓覺了 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圓滿六波蘿蜜);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剎那生滅幻相)。

不悟時(凡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迷相也。

悟了時(覺悟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離相也。

徹悟者,山仍是山,水仍是水。青山還是舊青山(仍舊)。 為什麼?恆順眾生(修十大願王),

徹悟者,實相無相,無不相也。

徹悟的人曉得,善惡、好醜、是非、對錯都是二法, 皆入空有二邊,非佛法也。

故不必相爭,每個人說的都沒錯, 都只站在某個角度看而已,而不是面面都看到也。

原來只是舊時人, 不改舊時行履處。

只是仍舊,何等自然。

青山還是舊青山(仍舊)。 雖諸法仍舊,而見諸法之一如。 青山(諸法)依舊,則光景煥然一新矣。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清淨法身,恢復法身(回復本來心性)。

只要仍舊,就不會"起心動念"/詳見後/

仍舊是肯定真性,

真性起用,裡頭有"覺迷",

"覺"是(一真諸)佛法界,

"迷"是另外十法界。

真正通達明了的人告訴我們,

迷悟不二,迷悟一體,

這是"圓滿回歸自性",

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

只要仍舊,就不會"起心動念"/詳見後/

凡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覺悟的人呢?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山是幻相,水也是幻相。

正如科學家看山,無非是原子、電子(構成),

看水也是這個東西。隨著心念,看外境就不一樣。

"徹悟者",

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為什麼?"恆順眾生"。

你們說是山,就算是山吧,

你們說那是水,就算是水吧。

"不必相爭",

每個人說的都沒錯,

"站在某個角度看"。

徹悟的人曉得,

你看的是一面,

不是面面都看到。

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腿,象像什麼?像柱子。摸到耳朵,象像個畚箕。摸到尾巴,象像個掃把。沒有看到整個象,他只摸到一部分,你不能說他錯,也不能說他對。

高峰禪師曰:

原來只是舊時人,

不改舊時行履處。

(黃)念(祖)老(居士)說,

只是仍舊,何等自然。

這個話,不是真正徹悟說不出來,

舊時人是誰?真如自性,

能現能變從來沒有改變過。

萬事萬法是它所現所生,

只是幻相,"剎那不住"

(相續、遷流、轉變、因果循環相),

"不要以為真有"。

真是自性,永恆不變,永恆不染,

是我們的真心。

這個身心是它變的,

山河大地是它變的,

一切眾生是它變的。

如果你認為能變的是自己,所有現象都是自己舊時人。

舊時行履處是什麼?自性現相作用,絲毫沒有改變。

我們今天看到有前後,有過去、未來,有十方,有遠近。

真正覺悟之後,

時間、空間都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不存在,

就是不改舊時行履處,同一個時空。

這句話說得好,只要仍舊,就不會起心動念。仍舊是肯定真性,真性起用,裡頭有覺迷,覺是(一真諸)佛法界,迷是另外十法界。真正通達明了的人告訴我們,迷悟不二,迷悟一體,這是圓滿回歸自性,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

只要仍舊,就不會"起心動念"。

仍舊是肯定真性,

真性起用,裡頭有"覺迷",

"覺"是(一真諸)佛法界,

"迷"是另外十法界。

真正通達明了的人告訴我們,

迷悟不二,迷悟一體,

這是"圓滿回歸自性",

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證空寂之性,名為『如來』。 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1、 『如來』之義, 離一切法"差別之虛相", 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 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不異),是之謂「如」。 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不一),是之謂『諸法如』。

2、 「如」者,無差別之義。亦不異之義。 謂法性無有差異也。以其空寂故。 『諸法如義』,即法性空寂之義。 證空寂之性,名為『如來』。 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3、佛稱大覺,即是究竟覺此不一不異之法性。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4、其中關鍵,全視著不著。不著有,諸法不礙一如。不著空,一如不礙諸法。著於諸法,非如也。著於如,非諸法也。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唯證方知故。

5、修學應離一切諸相,修六度萬行。離諸相者,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故。修萬行者,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故。如是覺、如是離、如是修,則法相應、性相應、而得證相應矣。

6、總之,

昧平等,取差別。便心隨法轉。即非法亦成障礙。

於差別,見平等。便法隨心轉。即法法莫非真如。

古德所謂,迎賓送客,運水搬柴,行住坐臥,二六時中,於諸法上拈來便是者,是好一副無事道人行樂圖也。

7、當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拈來便是,自在何如。

8、古德云:「不悟時,山是山,水是水。悟了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是山、水是水者,只見諸法也。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惟見一如也。

9、又有悟後歌云:「青山還是舊青山。」蓋謂諸法仍舊也。而見諸法之一如。則青山依舊,光景煥然新矣。

10、唯佛如來,證性一如。則盡真如際是『來』。真如無際,故來亦無際。真如不動,故來亦不動。雖名曰「來」,實則來而無來,無來而來者也。當知名為『如來』者,為明其來無來相,故曰『如』。為明其如無如相,故曰『來』耳。

我有明珠一顆塵盡光生。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念佛。

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照。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

對境遇緣管控妄心意識。

發現提婆達多洞達無我。

法無頓漸有利鈍名頓漸。

超越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

"非真非假名悟道"。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六度萬行,慈悲喜捨。

"有心去求",決定求不到;

"無心去求",也求不到;

必須將

有心、無心都離開,

"真如本性"本來現成。

法身緣起,一即一切;

緣起法身,一切即一。

萬事萬物,合而為一。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

無有分別,無有執著。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1、『如來』之義,離一切法差別之虛相,證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見有諸法差別之相,是之謂「如」。不見有一法獨異之相,是之謂『諸法如』。

2、「如」者,無差別之義。亦不異之義。謂法性無有差異也。以其空寂故。『諸法如義』,即法性空寂之義。證空寂之性,名為『如來』。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3、佛稱大覺,即是究竟覺此不一不異之法性。故曰『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4、其中關鍵,全視著不著。不著有,諸法不礙一如。不著空,一如不礙諸法。著於諸法,非如也。著於如,非諸法也。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唯證方知故。

5、修學應離一切諸相,修六度萬行。離諸相者,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故。修萬行者,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故。如是覺、如是離、如是修,則法相應、性相應、而得證相應矣。

6、

總之,

昧平等,取差別。便心隨法轉。即非法亦成障礙。

於差別,見平等。便法隨心轉。即法法莫非真如。

古德所謂,迎賓送客,運水搬柴,行住坐臥,二六時中,於諸法上拈來便是者,是好一副無事道人行樂圖也。

7、當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拈來便是,自在何如。

8、古德云:「不悟時,山是山,水是水。悟了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是山、水是水者,只見諸法也。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惟見一如也。

9、又有悟後歌云:「青山還是舊青山。」蓋謂諸法仍舊也。而見諸法之一如。則青山依舊,光景煥然新矣。

10、唯佛如來,證性一如。則盡真如際是『來』。真如無際,故來亦無際。真如不動,故來亦不動。雖名曰「來」,實則來而無來,無來而來者也。當知名為『如來』者,為明其來無來相,故曰『如』。為明其如無如相,故曰『來』耳。

真心永遠不動,惠能大師說,本無動搖。佛法稱作自性本定,這個定不是修來的,自性本來就這樣。(法爾)自然,不是修得,只要把動放下,不動就現前。動是假的,是生滅法,可以滅掉,真心不是生滅法,所以不動,清淨相會現前。這是功夫,真正修行人。


淨定的作用是安樂,安然自在,任運常樂。安的意思很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煩惱習氣,沒有憂慮牽掛,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缺。自性本自具足,樣樣具足,具足萬事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樣不缺,就在眼前。


眼前什麼地方缺了一塊?現在看到大地無緣無故沉下去,叫天坑,是不是缺一塊?沒有,天坑那個底還在,沒缺。無論極樂世界,阿鼻地獄,全是自性本自具足,境界為什麼不同?念頭不同。記住,大乘經教核心,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就現什麼。


想安樂,安樂在現前。想悲傷,悲傷在現前。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現前。想山崩地裂,山崩地裂就在現前,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是什麼念頭?仁、義、禮、智、信(與淨業三福相應)。反過來,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那是我們現前的世界。


這個景觀真存在嗎?佛告訴我們不存在,幻相。就像看電影,看電視,明了事實真相,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做不到,為什麼?習氣太重,不知不覺,就是自然中自然相,念頭就生起來。所生念頭細心觀察,凡夫的念頭自私自利,聖賢的念頭全部利他。


利他是善,自利是惡,利他是假的,自利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永恆不變)。但外境變化,確實跟著念頭轉,病苦現前,災難現前,不善念頭所變。天堂現前,極樂世界現前,是善念、淨念所變現,一點都不希奇,無有一法不是自然中自然相。


我們迷失自性,叫粗心大意,都在眼前沒離開,可是我們看不到,沒有覺察,沒有體會,問題在這裡,不能不知道。淨定,安樂就現前,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淨不下來,定不下來,就是煩惱現前,安樂就沒有了。


安樂是從淨定來,與環境不相干,但是初學的人環境會干擾你。習氣重,在環境裡作不了主,心隨境轉,得要鍊。真正會鍊,不離開環境,要在環境裡鍛鍊,叫真功夫。環境再好,不起貪戀,環境再壞,不生煩惱,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在裡面鍊淨定,這個功夫叫真修行,這種人叫上上根人。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500集

----------------------------------------­­­­­­---------------------

起心動念著相了,看到有這一面,無看不見。不起心不動念,相不見了,回歸自性。我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念頭、妄念沒斷過。晚上睡覺會作夢,夢中有意識,意識在夢中現相。只有入定,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動一個念頭。


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不知道,那是凡夫的迷,不是定。定是清醒的,不迷惑,樣樣知道,樣樣不執著。我們怎麼用功?眼見色,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被染汙了。為什麼不放?它是幻相。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是六根能緣的一切法,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意緣法,(攀)緣就現相,不緣就不現,回歸自性,(妄盡)還源。經文要多讀,不能忘記,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修行。


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是般若智慧的照見。不放在心上,心乾乾淨淨,不但乾淨,而且平等。一念不生,是自性本無動搖,起心動念,是能生萬法。念頭剎那之間沒有,萬法就不現。慢慢這樣觀察,會放下,自然真的放下。


真放下,沒念頭,心裡有念頭,沒放下。念佛人心有阿彌陀佛,是不是放下?沒(澈底)放下。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換一個修學環境,阿彌陀佛保證你一生成佛。我們在這個地方功夫不得力,沒有辦法成就,去找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肯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佛果。


阿彌陀佛是老師,教學是一個一個傳授,沒錯,是在大課堂講經教學,但是每個人聽的經不一樣。喜歡《無量壽經》,聽的是《無量壽經》,喜歡《阿彌陀經》,聽的是《阿彌陀經》。隨自己意思,我想《華嚴》,聽《華嚴》,我想《法華》,佛講《法華》,那是不可思議境界。往生極樂世界,保證成就,是這個意思。


往生極樂,需要什麼條件?信,對極樂世界相信,一點懷疑沒有,那是真信。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有疑,半信半疑。對這個世界還貪戀,還放在心上,沒有放下,麻煩在此地。為什麼學經?幫助你真信,把這部書念熟了,就知道極樂世界美好。


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不能比,你要哪一個?當然選擇極樂世界,把娑婆世界放下。對娑婆世界一切事情再不關心,再也不過問,真甩掉了,一心嚮往極樂,就必定得生。


----------------------------------------­­­­­­-------------------------

本文節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413集

----------------------------------------­­­­­­-------------------------

凡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覺悟的人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是幻相,水也是幻相。正如科學家看山,無非是原子、電子(構成),看水也是這個東西。隨著心念,看外境就不一樣。


徹悟者,山仍是山,水仍是水。為什麼?恆順眾生。你們說是山,就算是山吧,你們說那是水,就算是水吧。不必相爭,每個人說的都沒錯,站在某個角度看。


徹悟的人曉得,你看的是一面,不是面面都看到。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腿,象像什麼?像柱子。摸到耳朵,象像個畚箕。摸到尾巴,象像個掃把。沒有看到整個象,他只摸到一部分,你不能說他錯,也不能說他對。


高峰禪師曰:元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黃)念(祖)老(居士)說,只是仍舊,何等自然。這個話,不是真正徹悟說不出來,舊時人是誰?真如自性,能現能變從來沒有改變過。萬事萬法是它所現所生,只是幻相,剎那不住,不要以為真有。


真是自性,永恆不變,永恆不染,是我們的真心。這個身心是它變的,山河大地是它變的,一切眾生是它變的。如果你認為能變的是自己,所有現象都是自己舊時人。舊時行履處是什麼?自性現相作用,絲毫沒有改變。


我們今天看到有前後,有過去、未來,有十方,有遠近。真正覺悟之後,時間、空間都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不存在,就是不改舊時行履處,同一個時空。


這句話說得好,只要仍舊,就不會起心動念。仍舊是肯定真性,真性起用,裡頭有覺迷,覺是(一真諸)佛法界,迷是另外十法界。真正通達明了的人告訴我們,迷悟不二,迷悟一體,這是圓滿回歸自性,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500集

----------------------------------------­­­­­­---------------------

【能持戒、能吃苦、能忍辱,才除得掉三毒煩惱】


所有一切不善都從貪瞋痴生的,所有一切善根,全是從無貪、無瞋、無痴。貪瞋痴許多人喜歡,不肯捨離、不肯放鬆,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太遲了。所以這個不能不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常常念到那叫三毒煩惱。我們不能夠把三惡固不可拔,這個三惡固不可拔,人太多了,我們要把它拔掉,要把三善根種下去。


真正要守住三善根,佛的最後兩句話你不能不記住,「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怕吃苦,你不能持戒,你這三毒煩惱決定除不掉。能持戒、能吃苦、能忍辱,辱是個代表字,就是什麼都能忍。人為的加害能忍,環境的惡劣能忍,修學的艱難也能忍,決定沒有怨天尤人的念頭,心地永遠平和。


天天做反省的工作,早晚二課,我講了很多年,早課的精神它是在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佛相應,是這個意思;晚課,提醒自己反省,我今天這一天,佛教導我的有沒有做到?違背佛陀教誨的、不善的,反省,後不再造;與佛教誡相應的、好的,今天做了,勉勵自己,明天還要繼續,不要失掉了。這是真正做早晚課。早晚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念給他聽,自己又做不到,這是造罪業,為什麼?欺騙他。早晨騙一次,晚上騙一次,騙泥塑木雕的佛,你說你的罪多重。還自己很得意,我早晚課都不缺。這些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要不然我們造的罪業不知道,將來墮落到三惡道,不知道什麼原因墮的。覺得我學得不錯,為什麼會墮惡道?原來做錯了。


古人編的課誦本在那個時代有用、管用,現在時代變了,那些經跟咒我們念了都不懂意思,日常生活當中幫不上忙。所以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我們編了一個課誦本,把早課的楞嚴咒、十小咒我們取消了,將念誦經文的部分改作《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晚課把八十八佛也改了,不要念那些,念《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早課,我們的用意是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晚課,即反省、檢點,這一大段經文,從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六品,完全講的是五戒十善,講得非常詳細。我們比對一下,今天有沒有做錯了,好好的對一對、比一比,善的,有則要繼續不斷,善的;沒有呢?沒有要發心學習。惡的,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要再犯。天天做反省,天天做改過,天天做懺悔,這是晚課,真正得受用。所以我們的課誦簡單,我們的戒律也簡單,我們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


我們的戒律只五科,三福、三學、六和、六度、十願,你看,就這麼簡單。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生活做到、工作做到,待人接物統統能做到。太多了記不住,做不到,那就沒有意思了。出家人加一個《沙彌律儀》,在家就不必,這五個科目夠了。中國古時候老祖宗,教人也非常簡單,就是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今天展開《四庫全書》,任何一種,乃至於任何一篇文字,裡頭的內容都不出其外。這個東西好,珍寶!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是老祖宗的法印,流傳給後代。淨宗的法印我們就取這五樣東西。淨業三福、戒定慧三學決定不能疏忽,輕視了戒律就不會成功,為什麼?你把根丟掉了。依戒得定,因定開慧,走這個路。以六度拔除自己的惡習,用布施對治慳貪,用持戒對治惡業,用忍辱對治瞋恚,用精進對治懈怠,用禪定對治散亂,用般若對治愚痴。所以,六波羅蜜是對自己的,六和敬是對人的。最後普賢十願,普賢十願做不到,每天念念都很好,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能學多少,有很大的利益,不學也沒關係,到極樂世界,大家都修學這個法門。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集)  2012/12/26 淨空法師主講

網路收看華藏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