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憨山老人夢遊集》

少一點我!我!我!我!我!我!我!

我執、我見、我相看得太重!

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很辛苦!

"慧律法師"開示:菩薩念念都是智慧,

衆生念念都是舊的殘酷的記憶/詳見後

爲什麼用本性(自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

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詳見後/

守心是修行的第一道,守本真心,

守本真如之心,就是修行第一道法,

令心無所增減,無所增減就是真如本心,

真如本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因此我們修行,那你就抓到重點了。

所以師父常常勸導大家說:

記得!用本性修行,用本性修行就是這個道理。

爲什麼用本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

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念頭是怎麼來的】

念頭是怎麼來的?找到了念頭,當下你就會發現,念頭本是虛妄,無念才是本來真正的面貌,本來面目就是無念。

無念很多人會誤會,無念就是沒有念頭,不是的。

無念是沒有眾生的、我法二執的念頭,但是有自性的妙用,是為無念。

如果無念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麼菩提自心能生萬法怎麼講呢?對不對啊?我們能夠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的真心,就是我們所講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本體,那就是無念的本性。

三藏十二部經典,你開悟見性,只有一個字「無」。

慧律法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

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住的意思是: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如果心中不牽不掛,就叫「無所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聖嚴法師

問:

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

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

應該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師:

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師: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夢參老和尚"法語:

心無所在,心無不在,

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這個地方,你若領悟到了,

就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

它跟你生死非常關切,

所以放下看破,放下什麼?身和心。

我們現在的身和心是生滅的,

但你還有個不生滅的心,

你若把這個生滅心放下,

不生滅的心才能顯現。

「安心」有兩層意思:一是把內在浮動的煩惱安定下來,二是無心可安。煩惱安定之時,可得輕安,可得定境;無心可安之時,可得自在,可見佛性,就是發現了無我無住的無念心。

通常的凡人,都有恐懼、憂慮、悲傷、失望等情緒,都是不能安心的原因。禪修就在於練習著將這些忽起忽落的虛妄心,隨時能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達成攝心、安心的目的。

無心可安即是無我,若知無常即見無我,所以,若用無常觀,也能安心。任何現象,不論在心內或心外,都在剎那生滅,瞬息變化,無非幻起幻滅的虛妄境界,此即無常。不論是非善惡,時過則境遷,無有實法,毋須心隨境轉。若能知道並接受這種無常的觀念,就不會被境風所動,不用安心,心已自安了。

◇摘自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夢參老和尚"法語:

一切法都是緣起的,

“緣起性空”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教義。

因為性空故才能緣起,

因為緣起無自性故才能空,

這是兩面活用的。

一切物質是緣起的,

在心上我們說它性空,

空有不二。

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的時候,

你就修這個觀,用這個法來對治煩惱。

無我

執著的深層面紗就是我執,

對治我執的藥方就是無我;

世間無一物永遠屬於我的,

世間沒有一法屬於我所有。

旋轉

被自己的想法套牢住時,

轉個念,不執著自己的看法,

一切就會海闊天空!

相是生滅

「相」是迷人!人們容易被迷戀。

能回歸「本體」,最真實的一面,

就不易受外在的「相」所誘惑。

對情緒不認真

對於不悅的情緒,不要太認真,

它僅是生滅、生滅的現象而已。

不執著因緣變化

世間眾事都是因緣和合所成,

既是因緣,就會變化、無常,

故不要太執著於因緣的改變,

要珍惜所擁有,才不會痛苦。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慧律法師開示:

教你一個大智慧,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詳見後/

心解脫就不需要語言了,一個人看到一切境界,心進入『無諍』的狀態,自然解脫。連動到語言都不要,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不需要求得什麼真心,“真心”就在煩惱放下的當下,你只要放下種種的觀念、知見就好。

---慧律法師《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菩薩願行六度萬行/歷事鍊心慈悲喜捨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持戒念佛轉識成智

珍珠沉潛於海底(流水識禪心),

寶藏沉潛於深山(空山悟佛性);

養深積厚(厚積薄發)。

人的一生,需要歷經很多過程、很多階段;

「沉潛」

可能就是生涯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也是必經的階段。

"有一顆寧靜的心"。

佛陀的格言

一、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意思是說:你想要得到幸福快樂的日子,或者是人生,

首先要懂得

"有一顆寧靜的心"。

世間人在

剎那生滅的緣起(法身緣起) 無常法裡面"起心動念",

把感官的刺激誤認為是一種享受,

佛陀說:那是錯覺,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把感官的刺激當作是一種享受,是錯誤的、是錯覺的,感官是虛偽的證人,我們把錯覺當作是我們的正覺。

佛陀說:

寧靜來自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任何緣起法的東西都是虛妄的,

沒有一件事情是實在的東西,

愈追求,苦惱就愈多!

二、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

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換另外一個角度說:

內心不平靜是為什麼?

就是

放不下過去的煩惱,

一直擔心未來,

一直執著於現在,

卻不知道那是 剎那生滅的緣起 "無自性的假相"。

所以,因此全世界的眾生,只要他沒有學佛,就很難得到內心的平靜。所以,佛法一句話,抵得過千金萬兩。

~~慧律法師

心解脫就不需要語言了,一個人看到一切境界,心進入『無諍』的狀態,自然解脫。連動到語言都不要,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不需要求得什麼真心,“真心”就在煩惱放下的當下,你只要放下種種的觀念、知見就好。

---慧律法師《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菩薩念念都是智慧

衆生念念都是舊的殘酷的記憶

衆生就是活在殘酷的記憶

一直懲罰自己

割捨不掉,放不下

老死記恨

不瞭解生命

生命對我們來講就是一種懲罰

就是念念不忘新仇舊恨

佛法沒有這個東西

什麼叫做凡夫的妄念

就是念念傷害自己的心靈

挖肉成瘡

挖掘衆生的缺點

就是挖掘自己的妄念

一直讓自己苦惱

不懂得善待自己

衆生跟自己過意不去

爲什麼?

都一直挖衆生的缺點

就是挖自己的妄想

然後起來執著

就有了討論不完的對象。

慧律法師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慧律法師開示:

教你一個大智慧,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為什麼?一切因緣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百年後這個全部沒有,全部消滅。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這叫作空一切法。

說法者無法可說,

聽法者無法可聞,

當下不生不滅,

就是我們未來的面目。

你就馬上進入涅槃。

所以,既不高傲,也不自卑,

無所謂的大,無所謂的小,

無所謂的是,無所謂的非,

無所謂的對,無所謂的錯。

保持一個覺悟清醒的心,

那就是空一切法,就是無!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有一個無,你想想看,

世間的修養就夠了。

出世間的法就覺悟了,

在這個世間,能夠空,

那麼求生極樂世界,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有了無常、苦、空,

還要有個大菩薩的精神,

就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自私。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

所以第二個要發覺悟心,

要徹底的覺悟這個世界

是苦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

運用這個智慧在世間,

哇!無往不利!

節錄自《談初發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憨山老人夢遊集》

百千世界空華影。一片身心水月光。

伎倆窮時消息斷。可中無處著思量。

地爐無火石床寒。瓦鼎香消坐夜殘。

萬籟聲沉心更寂。卻疑身在鏡中看。

寒雨瀟瀟風滿林。蓮花漏永夜沉沉。

誰知舉世難醒夢。盡是光明般若心。

夜深獨坐事枯禪。撥盡寒灰火不然。

忽聽樓頭鐘磐發。一聲清韻滿霜天。

雪滿乾坤萬象新。白銀世界裏藏身。

坐來頓入光明藏。此處從來絕點塵。

平湖冷浸菱荷衣。湖上青山絕是非。

塵跡盡消人世遠。白雲鷗鳥總忘機。

湛海波澄一物無。寒空深夜月輪孤。

但看萬里纖雲斷。自覺冰心在玉壺。

一念忘緣寂寂。孤明獨照惺惺。

看破空中閃電。非同目下飛螢。

雲散長空雨過。雪消寒谷春生。

但覺身如水洗。不知心似冰清。

文字眼中幻翳。禪那心上浮塵。

內外一齊拈卻。大千世界全身。

清淨涵空寶鏡。春來水滿彭湖。

照徹廬山面目。月如額上明珠。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見冰消澗底。不知春上花枝。

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三冊 No. 1456

珍珠沉潛於海底(流水識禪心),

寶藏沉潛於深山(空山悟佛性);

養深積厚(厚積薄發)。

人的一生,需要歷經很多過程、很多階段;

「沉潛」

可能就是生涯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也是必經的階段。

因為人生世間,不可能一帆風順,

人生路上難免會有起起落落的時候,

就像潮水,潮起潮落,這是自然的現象。

人生時來運去,時窮時通,

當因緣具備時,自然應該勇往向前;

如果因緣不具時,不妨趁機自我沉潛一番。


人生什麼時候當沉潛呢?

五、不流於俗時:

有的人為學做人,希望「登高致遠」,不希望逞一時之快隨俗浮沉,

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機會沉潛。諸葛亮躬耕南陽隆中,就是自我沉潛

;蔡松坡辭官隱退,就是沉潛救國;章太嚴、康有為,自覺不合時宜,

不願與世俗合流,因此沉潛以待未來。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沉潛」也是為了更長遠、

更重要的未來而

養深積厚(厚積薄發)。

珍珠沉潛於海底(流水識禪心),

寶藏沉潛於深山(空山悟佛性);

是寶物,

就不怕沉潛,愈是沉潛,

愈能發光,愈發有未來。


一、時運不濟時:一個人求官,仕途無望;經商,事業難成,這時就需要沉潛


了。戰國時的蘇秦,屢試不第,只有發憤圖強,所謂「懸梁刺股」,苦讀太公


陰符,後來遊說六國,佩六國相印。所以,

沉潛對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助益。


二、遭謗批評時:一個人的言行無論是實是虛,如果社會對你的評論不好,不


要怨天尤人,必得自我檢討。息謗的最好方法,就是沉潛。如果受人毀謗、批


評的時候,一味地爭逐名聞利養,讓人譏為厚顏無恥,就會謗上加謗、貧中加


貧。假如遭受譏評毀謗時,自我沉潛,一般社會都會給予同情,讓當事者有重


新再起的機會。


三、蓄勢待發時:

學業完成了,技術也學通了,

在應世之前,不妨再沉潛一番。

因為一切學問、技術,

溫故而能知新,有個沉潛的機會,

讓自己再把所學的加以醞釀、發明、思考,

一旦上台之後,駕輕就熟,日行千里,何患事業不能成就?


四、深入研究時:有人為了專心研究一門學問,閉門沉潛。例如梁涑溟先生,


在江西古寺藏經樓上,研究教育救國之道;梁啟超先生所著《飲冰室全集》,


可見其曾經闢室沉潛研究。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蔡元培先生當過教育總長


,辭職後再到德國進修。之外還有許多哲學家、科學家,

他們都因為潛心研究,

所以能夠發揮所長,造福人群。


五、不流於俗時:

有的人為學做人,希望「登高致遠」,不希望逞一時之快隨俗浮沉,

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機會沉潛。諸葛亮躬耕南陽隆中,就是自我沉潛

;蔡松坡辭官隱退,就是沉潛救國;章太嚴、康有為,自覺不合時宜,

不願與世俗合流,因此沉潛以待未來。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沉潛」也是為了更長遠、

更重要的未來而

養深積厚(厚積薄發)。

珍珠沉潛於海底(流水識禪心),

寶藏沉潛於深山(空山悟佛性);

是寶物,

就不怕沉潛,愈是沉潛,

愈能發光,愈發有未來。

守心是修行的第一道,守本真心,

守本真如之心,就是修行第一道法,

令心無所增減,無所增減就是真如本心,

真如本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因此我們修行,那你就抓到重點了。

所以師父常常勸導大家說:

記得!用本性修行,用本性修行就是這個道理。

爲什麼用本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你今天擁有多少的財富,你也知道這是短暫的緣起,

你今天縱然有不愉快的事情,有仇恨的人,你也知道這個緣起是如幻的,沒有仇人,

最大的仇人在你的內心深處;

你的內心真正的生命,是喜悅的生命,我們把它變得如此地煎熬,如此地煎熬,是誰之過呢?不是別人,是因爲你內在深層的無明它的過患,所產生的一種痛苦的煎熬,因爲看不破假相,所以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那麼了諸法如幻,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慧律法師

楞伽經第4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