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薰修三祖僧燦信心銘2

一切即一/隨緣不變/菩薩願行慈悲喜捨/明一切皆非觀不變之體

一切即一/不變隨緣/菩提心行回歸自性/明一切皆是觀隨緣之用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以六字萬徳洪名

"南無阿彌陀佛",

在每一個當下,

"心歸極樂,回歸自性。

*********************

更能以

般若、真如、清淨心,

與六字洪名,念念相應,

以掌握"老實念佛"的訣竅。

*********************

(空性念佛妙用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三祖僧璨

懷道,

潛行默化山水之間。

"法無我,身相非真",

一相,不在內外中間,

"寂照妙用",攝群品,流注生滅。

"觀"四維上下

不見法、不見身、不見心,

心離名字身等空界 ,

法同夢幻,無得無證,

謂之解脫。

(空性念佛妙用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妄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華嚴經)

(隨緣不變,菩薩願行)

(不變隨緣,菩提心行)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金剛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不可不信)

"只有現象,沒有吉凶"。

迷惘/迷惑顛倒著相

是來自復雜的因果現象。

當了悟(覺了)諸法實相後,

就只是現象而已,

沒有吉,也沒有凶,

從此永遠不會有迷惘了!

心迷失了,

本來寂靜的心"就亂了",

要"了悟"一切現象,

沒有吉凶與好壞

一切的對待兩邊,

都是

"意識心所妄加分別"。

淨土念佛,

經由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一念制多念,

由淨念轉染念。


切不可

如同

"鸚鵡學人說話",

應知所念何義,

方是依教奉行,

入道修行,與道相應。

以智慧"明鑒"本心(亦名真如),

以禪定"安樂"本心(亦名自性),

以精進"堅固"本心(亦名實相),

以忍辱"滌蕩"本心(亦名法身),

以持戒"清淨"本心(亦名寂滅),

以布施"解脫"本心(亦名涅槃)。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以六字萬徳洪名

"南無阿彌陀佛",

薰修

無明業識之心意識,

久而久之,習已成性,

感應道交,暗合道妙,

潛入佛智,巧入無生。

(空性智慧/念佛的妙用 )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三祖"僧燦大師"

的最上乘"信心銘",

能增長我們的信心,

使我們

正確的找到

究竟的佛心、

修行的指南、

見性的關健、

本具的摩尼至寶。


更能以

般若、真如、清淨心,

與六字洪名,念念相應,

以掌握老實念佛的訣竅。


在每一個當下,

心歸極樂,回歸自性。


超越對待法,

契入絕待法的境界上。


生命因福慧而豐富,

慧命因實踐而圓滿。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以六字萬徳洪名

"南無阿彌陀佛",

薰修

無明業識之心意識,

久而久之,習已成性,

感應道交,暗合道妙,

潛入佛智,巧入無生。

(空性智慧/念佛的妙用 )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三祖"僧燦大師"

的最上乘"信心銘",

能增長我們的信心,

使我們

正確的找到

究竟的佛心、

修行的指南、

見性的關健、

本具的摩尼至寶。


更能以

般若、真如、清淨心,

與六字洪名,念念相應,

以掌握老實念佛的訣竅。


在每一個當下,

心歸極樂,回歸自性。


超越對待法,

契入絕待法的境界上。


生命因福慧而豐富,

慧命因實踐而圓滿。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迷悟一念之間,

佛魔一念之間,

放下即是智慧。

"一門深入能通一"。

真如(佛)唯一真常,

無明(魔)無量無常。

轉念(轉識成智)

工程的重要性,

不可不知,不可不信。

(識得一,萬事畢)

==================

何謂"解脫道"?

三祖僧璨大師

懷道

"潛行默化"於山水之間。

謂法無我,身相非真,

一相(真如自性)

不在內外中間。

僧璨大師《信心銘》節錄

60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61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62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63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只有現象,沒有吉凶"。

迷惘/迷惑顛倒著相

是來自復雜的因果現象。

當了悟(覺了)諸法實相後,

就只是現象而已,

沒有吉,也沒有凶,

從此永遠不會有迷惘了!

=====================

心迷失了,

本來寂靜的心就亂了,

要"了悟"一切現象,

沒有吉凶與好壞

一切的對待兩邊,

都是

意識心所妄加分別。

人生宛如鏡中花,

心知西方是我家。

身演些許浮塵事,

策勵群迷出苦涯。

===============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

之義。

"般若心經"曰: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

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

修行之

關鍵扼要處:

一切時處,

懂得"廻光返照",

返照"內觀自性"。

並且

能夠落實

於日常生活中。

********************

此與

"彌陀經上"所說: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異解同義"耳。

********************

修行

就是"廻光返照",

返觀"內照自性"。

==============

遣分別我相、第六識,

除執著我見、第七識。

即念佛"轉識成智"耳。

返本還源,回歸自性。

觀察

"法本無我",

實踐修行

"般若空性無我法"

很重要。

觀察內在

身體無常無定的變化,

還有它的苦痛性,

皆是因果業力的糾纏。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一切事莫非對待,

有對待便有能所。

有能所便有分別,

有分別便有執著。

觀察

"法本無我",

實踐修行

"般若空性無我法",

這是很重要的。

================

為什麼要空掉

內心的妄想分別執著呢?

因為我們內心中

早已帶來累劫過去世

許多許多錯誤的經驗與習氣。

因此這裡

為什麼講"般若空性"呢?

因為你的自我意識

(內心的執取)

依然存在並沒有改變,

所以

建立"般若空性"的思想

是非常重要的。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法門之妙,莫此為最。

==================

"聖嚴法師"講述:

如何去理解佛教的

「心、意、識」呢?

(了別為識/第六識)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一切事莫非對待,

有對待便有能所。

有能所便有分別,

有分別便有執著。

(一)(三)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

念佛"轉識成智",

返妄歸真,復本心性,

回歸平等

一如無二自性性體(心體)。

人生宛如鏡中花,

心知西方是我家。

身演些許浮塵事,

策勵群迷出苦涯。

===============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

之義。


一切衆生,自性本同體,

本無"爾我對待"之分。


佛說之一切法,

莫非令人

對待分別之法相,

平等一如之法性。

(即自性的別名)


覺此覺性(自性),

可名菩薩。


若存有法相,便是我執,

便成對待,便是分別,

何名為覺。


大乘心法,正觀如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空有,一道清淨,

以利益一切衆生是也。


賢首四德:

隨緣妙用:

雖然隨緣,若無妙用,

就變成了"隨緣造業"。


代衆生苦:

修諸行法,不為自身,

廣利群生,冤親平等,

普令斷惡。


感恩一切的因緣,

懺悔一切的因緣,

慈悲一切的因緣。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般若心經"曰: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

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


修行之

關鍵扼要處:

一切時處,

懂得"廻光返照",

返照"內觀自性"。

並且

能夠落實

於日常生活中。


常靜坐觀照般若。

(法無我、無我法)


首先

觀察五蘊非我,

覺察內心念頭與

身體無常無定的變化,

隨時皆在承載接受著

業障現形的苦痛與快樂。


學佛

就是為了調伏、降伏

這五蘊所顯現(帶來)

的無明業識相,

懂得

透過佛法的般若智慧

降伏自心,

逐漸的消除

自我執著的

傲慢、怨恨與偏見,

轉化

一切的現相(萬象)

皆"回歸自性"。


即是

會相歸性、融相會性,

返妄歸真,返本還源,

復本心性,消歸自性。


著相頭頭錯,

無為又落空。


著相修行百千劫,

無相修行剎那間。


識得一,萬事畢。

萬法歸一,萬法一如。

歸一真如心。

歸真如本性。

歸一萬事畢。


********************

"大乘起信論"云: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乃至"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


世出世法皆是緣生,

觀其不異之"自性",

觀其不變之"心體",

一切皆是,諸法一如。

法法皆如,

法法皆真也。


********************

此與

"彌陀經上"所說: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異解同義"耳。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修行

就是"廻光返照",

返觀"內照自性"。

==============


遣分別我相、第六識,

除執著我見、第七識。

即念佛"轉識成智"耳。

返本還源,回歸自性。


觀察

"法本無我",

實踐修行

"般若空性無我法"

很重要。


觀察內在

身體無常無定的變化,

還有它的苦痛性,

皆是因果業力的糾纏。


"印光大師"云:

念佛方能消宿業,

竭誠自可轉凡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一切事莫非對待,

有對待便有能所。

有能所便有分別,

有分別便有執著。


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

所謂我相是也。

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

所謂我見是也。


說心行不可得,

說"諸法緣生"。


令知緣生體空,有名無實。

必應步步觀空,層層遣除。

其所以痛遣所邊之法者,

正所以痛遣能邊之我也。


用功之法,

遣能當遣所,

遣所即遣能。

遣能所即是遣分別、

遣執著也。


分別遣盡,則六識轉。

執著遣盡,則七識轉。


二識既轉,則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矣。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觀察

"法本無我",

實踐修行

"般若空性無我法",

這是很重要的。

================


你不相信自己

會往生淨土,

你不相信自己

可以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你不相信臨終時,

靠這一句佛號能往生淨土,

對成就這樣的功德沒有信心,

這叫我執、法執(自我設限)。


為什麼要空掉

內心的妄想分別執著呢?

因為我們內心中

早已帶來累劫過去世

許多許多錯誤的經驗與習氣。


一個人若想要在

佛法中產生重大的突破,

就定要相信

"六祖法寶壇經"云: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因為

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

所以

所有的經驗及感受都是生滅的,

都是可以改變的。

(轉有生有滅法為不生不滅法)


若沒有這樣的"觀照般若",

你的修學佛法

想要突破因果業障習氣

就會變得"異常的困難"。


因此這裡

為什麼講"般若空性"呢?


因為你的自我意識

(內心的執取)

依然存在並沒有改變,

所以

建立"般若空性"的思想

是非常重要的。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法門之妙,莫此為最。

==================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以六字萬徳洪名

"南無阿彌陀佛",

薰修自己無始劫來

無明業識之心意識,


久而久之,習已成性,

感應道交,暗合道妙,

潛入佛智,巧入無生。

(空性智慧/念佛的妙用 )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三祖"僧燦大師"

的最上乘"信心銘",

能增長我們的信心,

使我們

正確的找到

究竟的佛心、

修行的指南、

見性的關健、

本具的摩尼至寶。


更能以

般若、真如、清淨心,

與六字洪名,念念相應,

以掌握老實念佛的訣竅。


在每一個當下,

心歸極樂,回歸自性。


超越對待法,

契入絕待法的境界上。


生命因福慧而豐富,

慧命因實踐而圓滿。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聖嚴法師"講述:

如何去理解佛教的

「心、意、識」呢?

(了別為識/第六識)


心意識的研究,

是學者重要的課題。


佛法以有情為本,

談佛法

是必談有情問題。


而「心識」

卻是

有情問題的核心,

「心識」

是有情的特徵,

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有情的生命相續,

業果緣起,

乃至一切活動的功能,

其根本動力

即在「心識」。


所以佛法對

「心識」的情狀,

有特別精細的發揮。


全部"唯識學",

都談心識問題。


《俱舍論》說:

集起為心,思量為意,

"了別為識"。


同是有情精神

主體的「情識」,

但在有情

心理的作用差別上,

就分為

「心、意、識」

三個名詞來說明。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一切事莫非對待,

有對待便有能所。

有能所便有分別,

有分別便有執著。


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

所謂我相是也。

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

所謂我見是也。


說心行不可得,

說"諸法緣生"。


令知緣生體空,有名無實。

必應步步觀空,層層遣除。

其所以痛遣所邊之法者,

正所以痛遣能邊之我也。


用功之法,

遣能當遣所,

遣所即遣能。

遣能所即是遣分別、

遣執著也。


分別遣盡,則六識轉。

執著遣盡,則七識轉。


二識既轉,則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矣。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迷悟一念之間,

佛魔一念之間,

放下即是智慧。

"一門深入能通一"。

真如(佛)唯一真常,

無明(魔)無量無常。

轉念(轉識成智)

工程的重要性,

不可不知,不可不信。

(識得一,萬事畢)

==================


學佛者

最茫然的是:

法門衆多,

卻不知從何處入手?


三祖"僧燦大師"

的最上乘"信心銘",

能增長我們的信心,

使我們

正確的找到

究竟的佛心、

修行的指南、

見性的關健、

本具的摩尼至寶。


更能以

般若、真如、清淨心,

與六字洪名,念念相應,

以掌握老實念佛的訣竅。


在每一個當下,

心歸極樂,回歸自性。


超越對待法,

契入絕待法的境界上。


生命因福慧而豐富,

慧命因實踐而圓滿。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何謂"解脫道"?


三祖僧璨大師

懷道

"潛行默化"於山水之間。


謂法無我身相非真,

一相(真如自性)

不在內外中間。


寂照妙用,

攝群品,

流注生滅。


"四維上下"

不見法不見身不見心,

心離名字身等空界 ,

法同夢幻無得無證,

此之謂"解脫"。


(空性念佛妙用 )


感恩的心

阿彌陀佛!

僧璨大師《信心銘》節錄


60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61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62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63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64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65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66 極小同大,妄絕境界。

67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68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69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70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華嚴經)

(隨緣不變,菩薩願行)

(不變隨緣,菩提心行)

71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72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金剛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不可不信)

73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只有現象,沒有吉凶"。

迷惘/迷惑顛倒著相

是來自復雜的因果現象。

當了悟(覺了)諸法實相後,

就只是現象而已,

沒有吉,也沒有凶,

從此永遠不會有迷惘了!

=====================


心迷失了,

本來寂靜的心就亂了,

要"了悟"一切現象,

沒有吉凶與好壞

一切的對待兩邊,

都是

意識心所妄加分別。


這些種種的分別,

就像

夢境與空中花一樣,

虛幻不實,根本不需要

費神去把捉。


在這個平等的空性裏,

萬象都是空無實性的,

既然是無實體可把捉,

只有"一味的平等",

又怎麼會有

好惡與吉凶的分別呢?

手心、手背都是手,

也是"一味的平等",

哪還會有

手心比較好,

手背比較不好的分別呢?


隨緣了塵緣,

莫再造新殃。


持戒念佛,老實念佛。

心歸極樂,回歸自性。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


"六祖惠能大師"曰:


善知識!

總淨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師良久,復告眾曰:

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解釋:


"心淨聞法,始能解義",

藉由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

使妄念澄淨,

故大師開示前,

告大眾"淨念"。


如修

淨土念佛一般,

經由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一念制多念,

讓淨念轉染念。


********************

但切不可"只念不解",

如同"鸚鵡學人說話",

應知所念何義,

方能依教奉行。

********************


六祖觀大眾妄念漸息,

隨後說出

頓悟法門的綱要。


當下!

稱一聲善知識!

利根者若能契入,

便能

頓悟自身的本性,

原來"清淨無染";

(自性清淨心)


從今以後,

用此

"清淨不執著的心"來修行,

即可直達成佛之道。

(悟後須起修)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


自身迷悟,

緣於

"一念之間"。


既可成善知識,

也可變惡知識;

既可成佛,

亦可當眾生。


*************************

禪門講究「直下承擔」,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而我們執著自己是眾生,

從不認識"自己是佛",

"流轉不停,實是可悲"。

*************************


舉南陽慧忠國師為例,

一日喚:「侍者!」

侍者應諾,

卻不知國師喚他之意,

如是三召,

皆言:

「國師!何事?」


國師改喚:

「佛祖!」

侍者卻應:

「國師!汝叫何人?」

不知自心是佛。


故國師嘆言:

"將來勿說,吾辜負汝,

而是汝辜負吾。"


如同

六祖稱大眾:

「善知識!」

一樣的道理。


若能明白

清淨心

即是佛心,

當下自得心開,

不假次第,直了成佛。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自性清淨心念佛妙妙妙)

====================


眾生

為何不解自性清淨?

因被無明煩惱,

貪瞋愚癡所遮,

故不見清淨佛性,

反造眾多惡業,

長受六道輪迴之苦,

萬劫不得見性;

若能一念覺醒,

便可了脫生死。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曰:


善知識!

總淨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師良久,復告眾曰:

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解釋:


"心淨聞法,始能解義",

藉由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

使妄念澄淨,

故大師開示前,

告大眾"淨念"。


如修淨土念佛一般,

經由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一念制多念,

讓淨念轉染念。


*************************

但切不可"只念不解",

如同"鸚鵡學人說話",

應知所念何義,

方能依教奉行。

*************************


六祖觀大眾妄念漸息,

隨後說出頓悟法門的綱要。


當下!

稱一聲善知識!

利根者若能契入,

便能頓悟自身的本性,

原來(清淨無染);

(自性清淨心)


從今以後,

用此

"清淨不執著的心"來修行,

即可直達成佛之道。

(悟後須起修)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自身迷悟,

緣於

"一念之間"。


既可成善知識,

也可變惡知識;

既可成佛,

亦可當眾生。


********************************

禪門講究「直下承擔」,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而我們執著自己是眾生,

從不認識自己是佛,

"流轉不停,實是可悲"。

********************************


舉南陽慧忠國師為例,

一日喚:「侍者!」

侍者應諾,

卻不知國師喚他之意,

如是三召,

皆言:

「國師!何事?」


國師改喚:

「佛祖!」

侍者卻應:

「國師!汝叫何人?」

不知自心是佛。


故國師嘆言:

"將來勿說,吾辜負汝,

而是汝辜負吾。"


如同

六祖稱大眾:

「善知識!」

一樣的道理。


若能明白

清淨心

即是佛心,

當下自得心開,

不假次第,直了成佛。


************************

眾生

為何不解自性清淨?

因被無明煩惱,

貪瞋愚癡所遮,

故不見清淨佛性,

反造眾多惡業,

以受六道輪迴之苦,

萬劫不得見性;

若能一念覺醒,

便可了脫生死。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轉識成智",

返妄歸真,復本心性,

回歸平等

一如無二自性性體(心體)。


從修德中,恢復性德。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滋養法身,清淨法身。


"識得一,萬事畢"。

這個一是真如、是自性。


萬法是多,

自性是一(本體)。


一即是多(無量),

多(無量)即是一。

一多不二、平等、無礙。


********************

諸法一如,性本同體,

一切皆是,本來如是。

"放下妄想執著就是"。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曰:


善知識!

總淨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師良久,復告眾曰:

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解釋:


"心淨聞法,始能解義",

藉由心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

使妄念澄淨,

故大師開示前,

告大眾"淨念"。


如修淨土念佛一般,

經由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一念制多念,

讓淨念轉染念。


*************************

但切不可"只念不解",

如同"鸚鵡學人說話",

應知所念何義,

方能依教奉行。

*************************


六祖觀大眾妄念漸息,

隨後說出頓悟法門的綱要。


當下!

稱一聲善知識!

利根者若能契入,

便能頓悟自身的本性,

原來(清淨無染);

(自性清淨心)


從今以後,

用此

"清淨不執著的心"來修行,

即可直達成佛之道。

(悟後須起修)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自身迷悟,

緣於

"一念之間"。


既可成善知識,

也可變惡知識;

既可成佛,

亦可當眾生。


********************************

禪門講究「直下承擔」,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而我們執著自己是眾生,

從不認識自己是佛,

"流轉不停,實是可悲"。

********************************


舉南陽慧忠國師為例,

一日喚:「侍者!」

侍者應諾,

卻不知國師喚他之意,

如是三召,

皆言:

「國師!何事?」


國師改喚:

「佛祖!」

侍者卻應:

「國師!汝叫何人?」

不知自心是佛。


故國師嘆言:

"將來勿說,吾辜負汝,

而是汝辜負吾。"


如同

六祖稱大眾:

「善知識!」

一樣的道理。


若能明白

清淨心

即是佛心,

當下自得心開,

不假次第,直了成佛。


************************

眾生

為何不解自性清淨?

因被無明煩惱,

貪瞋愚癡所遮,

故不見清淨佛性,

反造眾多惡業,

以受六道輪迴之苦,

萬劫不得見性;

若能一念覺醒,

便可了脫生死。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