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0心銘/入道方便聖嚴10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入道方便/詳見後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心銘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心王銘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息心銘/

法界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身,銘其膺曰:

古之攝心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慮,無多知。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心銘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心銘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往返無端,追尋不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生無生相,生照一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欲得心淨,無心用功,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至理無詮,非解非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靈通應物,常在目前。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後念不生,前念自絕。三世無物,無心無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眾生無心,依無心出。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較乖常,求真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惺惺了知,見綱轉彌。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寂寂無見,暗室不移。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真常,森羅一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決定無方,誰為出入。無合無散,不遲不疾。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見在無住,見在本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本來不存,本來即今。菩提本有,無須用守。煩惱本無,無須用除。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六根對境,分別非識。一心無妄,萬緣調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無生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得失兩邊,誰論好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切有為,本無造作。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捨事,悟罷非異。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莫滅凡情,唯教息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意無心滅,心無行絕。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將心滅境,彼此由侵。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菩提影現,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寵辱不變,不擇所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諸緣頓息,一切不憶。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囂,內心虛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常現。通達一切,未嘗不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思維轉昏,汩亂精魂。將心止動,轉止轉奔。萬法無所,只有一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入不出,非靜非喧。聲聞緣覺,智不能論。實無一物,妙智獨存。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本際虛沖,非心所窮。正覺無覺,真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無處安心,虛明自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寂靜不生,放曠縱橫。所作無滯,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照無相苑,朗涅盤城。諸緣忘畢,詮神定質。不起法座,安眠虛室。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樂道恬然,優遊真實。無為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前常住。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錄目《景德傳燈錄》卷三0,《大正藏》五一.四五七頁中——四五八頁上)


聖嚴識 牛頭法融(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是禪宗四禪道信的弟子,他與黃梅東山法門的五祖弘忍並峙,在牛頭山開創牛頭宗。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六記載,他隨三論宗的炅法師出家之時,已遍通經史,出家後,先探空宗的幽頤,宴默於空林二十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住於建康的牛頭山幽棲寺之北巖下,以其慈善感應,蛇、虎、群鹿等禽獸來馴,乃至集於手上而食。當時牛頭山的佛窟寺,藏有七藏經書,佛經、道書、佛經史、俗經史、醫方圖符等,法融經八載,探尋內外諸學,素養大豐。還隱幽棲寺。又據《景德傳燈錄》卷八所記,在貞觀年間,道信入山,見法融,端坐自若,未曾稍顧,道信問他:「在此作甚麼?」他答:「觀心。」道信又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無對,便起作禮,請說心要。道信即為他說了<方寸論>。但在道宣的《續高僧傳》中並未記載道信付法給法融的事,在現存資料中,最早提及此事的,是李華所撰的<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全唐文》卷三二O)。這位徑山大師是鶴林玄素,唐玄宗天寶十一年(西元七五二年)圓寂,離法融示寂(西元六五七年)已九十五年。不過法融為道信的別傳,為後代所公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後法融的弘化與修行來說,是一位禪教並重的大師,尤其更重於禪悟的學者。到了五十歲時,始在幽棲寺的北巖下,別立禪室。跟從他學禪的有一百多人,後來增加到三百多眾。經常為大眾講《法華經》等。五十九歲時(西紀六五二年)受當地宰官的禮請,在建初寺講《大品般若經》,聽眾千餘人。在他去世前一年,再度受請出山,到建初寺講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他的著作有<絕觀論>、<心銘>、《淨名經私記》、《華嚴經私記》、《法華經名相》等。現存僧璨的<信心銘>與法融的<心銘>相對照,可說為姊妹篇,思想相近,所說的問題相近,類似的句子也少。而<信心銘>更為精煉一些,因此,有人以為 <信心銘>,是後人依<心銘>所作的精治本,至於以之為僧璨所作,只是馬祖派下的傳說。至於<絕觀論>,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卷九十七(《大正經》四八.九四一頁)引錄了一段,又在敦煌發現了三種抄本,卻未見《宗鏡錄》所引用的那段文字,那是在傳抄流通中的變化,此論為法融所作,應當沒有疑問。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心王銘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心王銘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色裡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


  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唸唸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


  執空滯寂,於此漂沉。諸佛菩薩,非此妄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



  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邦造作,還復漂沉。清淨心智,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並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0、《大正藏》五一.四五六頁下-四五七頁上)


息心銘/

法界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身,銘其膺曰:

古之攝心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慮,無多知。

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

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鼎沸。

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嶽將成。

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爾七竅,閉爾六情。

莫視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

一文一藝,空中小蚋;一伎一能,日下孤燈。

英賢才藝,是為愚蔽;捨棄淳樸,耽溺淫麗。

識馬易奔,心猿難制;神既勞役,形必損斃。

邪行終迷,修塗永泥;莫貴才能,日益惛瞢。

誇拙羨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

內懷憍伐,外致怨憎。

或談於口,或書於手;邀人令譽,亦孔之丑。

凡謂之吉,聖以之咎;賞翫暫時,悲哀長久。

畏影畏跡,逾遠逾極;端坐樹陰,跡滅影沈。

厭生患老,隨思隨造;心想若滅,生死長絕。

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虛寂,萬物齊平。

何貴何賤?何辱何榮?何勝何劣?何重何輕?

澄天愧淨,皎日漸明;安夫岱嶺,同彼金城。

敬貽賢哲,斯道利貞。

(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0、《大正藏》五一.四五八頁上—中)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入道方便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3頁:息心銘

第4頁:心王銘

第5頁:信心銘

第6頁:入道方便

第7頁:心銘

第12頁:顯宗記

第13頁:平常心是道

第14頁:心要

第15頁:五階三宗

第16頁:臨濟宗旨

第17頁:洞山宗旨

第18頁:默照禪

第19頁:省力處

第20頁:坐禪儀

第25頁:參禪法要


  入道方便

  一、<入道安心要方便門>抄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為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說般若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唸唸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普賢觀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並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大品經》云:「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形,佛無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憶佛心謝,更不須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淨土,亦名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亦名涅盤界、般若等。名雖無量,皆同一體。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亦無能觀所觀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淨,常現在前,一切諸緣不能幹亂。何以故?一切諸事皆是如來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諸結煩惱自然除滅。於一塵中,具無量世界,無量世界集一毛端。於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礙。《華嚴經》云:「有一經卷,在微塵中,見三千大千世界事。」略舉安心,不可具盡。其中善巧,出自方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略為後生疑者,假為一問:如來法身若此者,何故復有相好之身,現世說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信曰:正以如來法性之身,清淨圓滿,一切像類,悉於中現。而法性身,無心起作,如頗梨鏡,懸在高堂,一切像悉於中現,鏡亦無心,能現種種。經云:「如來現世說法者,眾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盡淨,則知如來常不說法,說是乃為具足多聞。聞者一切相也。是以經云:「眾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義。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則無相也。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則泯然清淨是也。斯之誠言,則為證也。(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何者是禪師?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信曰:不為靜亂所惱者,即是好禪用心人。常住於止,心則沉沒;久住於觀,心則散亂。《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雲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淨?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念、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淨,究竟處,心自明淨。或可諦看,心即得明淨,心如明鏡。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三五年,心更明淨。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經道。眾生心性,譬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顯。為謗三寶,破和合僧,諸見煩惱所污,貪瞋顛倒所染,眾生不悟,心性本來常清淨。故有學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別。(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又古時智敏禪師訓曰:「學道之法,必須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諸體用,見理分明無惑,然後功業可成。一解千從,一迷萬惑。」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此非虛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無量壽經》(案:實為《觀無量壽經》)。云:「諸佛法身,入一切眾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略而言之,凡有五種: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恆寂,萬惑皆如。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於法界之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諸經觀法,備有多種,傳大師所說,獨舉守一不移,先當修身審觀,以身為本。(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又常觀自身,空淨如影,可見不可得,智從影中生,畢竟無處所,不動而應物,變化無有窮。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對六塵境,了知是夢幻。如眼見物時,眼中無有物。如鏡照面像,了了極分明。空中現形影,鏡中無一物。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鏡之與面,從本已來,不出不入,不來不去,即是如來之義。(中略)如此觀察知,是為觀空寂。(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無問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四)若初學者坐禪時,於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中略)從本以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淨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常作此觀。即知自身,猶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谷響。(中略)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復次,若心緣異境,覺起進即觀起處,畢竟不起。此心緣生時,不從十方來,去亦無所止。常觀攀緣、覺觀、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麤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即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五)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初學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放身縱體,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氣出盡,即滔然得性清虛恬淨,身心調適然,安心神則,窈窈冥冥,氣息清冷,徐徐斂心,神道清利,心地明淨,觀察分明,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如其寂滅,則聖心顯矣。性雖無形,志節恆在然,幽靈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見佛性者,永離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維摩經》云:「豁然還得本心。」信其言也。悟佛性者,名菩薩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識理人,亦名得性人。(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凡捨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淨,鑄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斷攀緣,窈窈冥冥,凝淨心虛,則幾泊恬乎,泯然氣盡,住清淨法身,不受後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應如是,此是作法。法本無法,始名為法,法則無作。夫無作之法,真實法也。(下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錄自《楞伽師資記》,《大正藏》八五.一二八六——一二八九頁)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二、方寸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悉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法融)師(問)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祖(答)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法融)師(問)曰:既不許觀行,於境起時,如何對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祖(答)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七頁上—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對嚴識 四祖道信(西元五八O——六五一年)在中國禪宗史上,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繼承了他以前的各種禪觀思想,包括小乘、大乘乃至智顗等的思想,卻未將天台宗那樣的禪觀組織接受下來,反而依《楞伽經》的「佛心」及《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主張「念佛心是佛」。又由於道信在江南遊學時,受到大小品《般若經》弘傳的影響,也有教大眾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而退賊的傳說。因此,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印心,六祖慧能以《金剛經》印心的中間,四祖道信是一位承先啟後而將這兩種傾向同時提起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被集於《楞伽師資記》第五篇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是研究並介紹道信禪思想的最佳資料。從其所引經典名稱內容之廣,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禪教並重的大師。例如除了上述的《楞伽經》、《文殊說般若經》、尚有《普賢觀經》、《大品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涅盤經》、《金剛經》、《觀無量壽經》、《維摩經》、《佛遺教經》、《法句經》等,乃至引用老莊而批評老莊,說「莊子猶滯一也」,及「老子滯於精識也」。可見他是以道家的「守一」及「窈窈冥冥」為坐禪的入門方便,同時又指出了入門之後,必須揚棄老莊的滯執。莊子說「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是滯於一;老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是表示「外雖亡相,內尚存心」,這都不是究竟,但其受到老莊的影響到很顯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達摩的二入四行,是偏重於行入的四種行,理入部分的敘述卻不夠多。在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之中,則彌補了達摩所述的不足,偏重於理入方法的介紹,為後世的修行者鋪了從悟理而進禪門的大路。但其雖說「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尚未發揮「不立文字」的禪風,並且可說,他的主要修行方法,仍是止觀的範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從道信的思想體系而論,他說:一旦進入「泯然無相,平等不二。」的位置,那便是「真實法性之身」,也名為正法、佛性、實性、實際、淨土、本覺、涅盤界、般若等。又說:由「直觀身心」、「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即可入於「無生」法忍的「正理」。可知他是立足於性宗的立場而接受空宗的思想,這正好是天台宗及後世禪宗的態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當然,他的<方寸論>所表示的,例如講「方寸」、「本來空寂」、「平等」,均與<入道安心要方便門>相同。「莫作觀行,亦莫澄心。」則較「常住於止,心則沉沒;久住於觀,心則散亂。」的說法,更接近於六祖以後的禪宗。至於「不作諸善,不作諸惡。」則與《六祖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的態度相接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顯然地,四祖這兩篇文字,均系後人依據傳誦而作成的記錄。從文字結構看,<方寸論>比較清晰,<入道安心要方便門>文段很長,約有三千五、六百字,頗有段落不清、文義支離之感。可是《楞伽師資記》撰成於西元七二O年頃,距道信去世(西元六五一年)不過七十年,所以<入道安心要方便門>成文的年代較古。《景德傳燈錄》「法融條」中收有道信的<方寸論>,《景德傳燈錄》則成於宋真宗景德年間(西元一OO四——一OO七年)。在《景德傳燈錄》中並沒有「方寸論」這個題目,乃是一段語錄的傳抄。本書根據四祖重視方寸,所以借作文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四祖道信的傳記資料,可以參看《續高僧傳》卷二十附編《傳法寶記》(《本正經》卷八五)、《歷代法寶記》(《大正藏》卷五一)、《景德傳燈錄》卷三(《大正經》卷五一)等。他的俗家姓司馬,原籍河內(河南省沁陽縣),後遷到蔪州的廣濟縣。七歲出家,五年後到(左山右完)公山(安徽省潛山縣西北)從三祖僧璨學禪法十年,在道信二十一歲頃,三祖去了羅浮山,道信便度其獨自修行的生活。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O五——六一七年),道信才為政府承認出家,住到吉州(江西省吉安縣),逢盜賊圍城七十餘日,道信勸大眾念「摩訶般若波羅密」,賊才散退。接著在江西的廬山大林寺一住十年,這段時期,使他接觸到了般若及天台宗的禪法。所以他大約在三十歲左右時,即已受到佛教界的尊敬了。後來到了黃梅的雙峰山,一住就是三十餘年,諸州學者,無遠不至。《歷代法寶記》說唐太宗曾四次敕召道信入京,道信均以「辭老不去」,甚至寧可被來使斬頭而去,此心終不去。此為後代禪宗大德不近王臣一個榜樣。同時也將以往的禪師獨自生活於巖壑的風格,轉變成了集合數百人共住一個道場的風氣。此為後來百丈開創業林作了預備工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由於道宣的《續高僧傳》未曾明白地指出道信接法於三祖僧璨,以致近世學者間有人懷疑道信的傳承。其實這是不必置疑的,因為僧璨傳道信,是五祖弘忍門下所公認的。弘忍在世時,一定已有所傳,這才能成立禪宗傳承的系譜。禪與密,極端重視傳承,而且也無法假冒、不許假冒,有德的禪師也不可能假冒。這一點為印順博士所極力強調的。(參見《中國禪宗史》四六-四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