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三)

禪定思惟修靜慮/觀心觀慧觀自在(三)

觀心/觀空的道理/心性智慧/四念處觀

九一00八/九一00九/九一0一0

九一00四/00五/00六/00七

緣起如幻/隨緣妙用(二)

(一)(三)91010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內觀、觀心、觀慧,

禪定、思惟修、靜慮,

"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身在娑婆界,心在極樂國。

隨緣觀自在,隨緣生妙有。

=====================

緣起如幻/隨緣妙用(二)

(一)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內觀、觀心、觀慧,

禪定、思惟修、靜慮,

"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身在娑婆界,心在極樂國。

隨緣觀自在,隨緣生妙有。

=====================


"宣化上人"講述:


禪定、思惟修、

靜慮為"攝心"。


一般人

雖然坐在那裏,

但"心不在焉"。


心到何處去了?

打妄想去了,

忽然而東,忽然而西,

忽然而南,忽然而北。


為什麼沒有智慧?

就因為心到處跑。

人為什麼

一天比一天老?

因為

"心各處馳逐"。


所以

*********************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必要

把心收攝回來,

使他定在一處,

才不致

浪費精神、透支精神。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內觀、觀心、觀慧,

禪定、思惟修、靜慮,

"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身在娑婆界,心在極樂國。

隨緣觀自在,隨緣生妙有。

=====================


"宣化上人"講述:


"靜慮,才能夠有禪"


禪,

翻譯為靜慮,

因為你靜慮才能夠有禪,

你若不靜慮就沒有禪。


定,

就是不動的意思,

不動就是定,

你若動了就不定。


"禪悅為食,禪定現前"。


怎麼叫定力呢?

定有個力量,

這個力量

就支持你的身體

不歪不斜,

不前俯,不後仰,

這是得到禪定了。


定裏邊就有一種快樂,

這一種快樂是說不出來,

沒有法子形容,


********************

就是超過思慮,

超過你心所思慮的,

所以說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得到這一種禪定的樂。

********************


你有了禪定的樂,

就生出了

一種勇猛精進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內觀、觀心、觀慧,

禪定、思惟修、靜慮,

"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身在娑婆界,心在極樂國。

隨緣觀自在,隨緣生妙有。

=====================


"宣化上人"講述:


"思惟修減少妄想"


坐禪又叫「思惟修」。

從此三個字觀之,

坐禪不可能沒妄想,

一定會有妄想,

如水波浪。


為什麼水裏有波浪?

因為有風之緣故。


我們坐禪,

為什麼打妄想?

因為

自性裏猶存虛妄,

虛妄如風,

妄想

就如"水中波浪"。


現在打坐要「靜慮」,

就是要停止妄風。


「思惟修」,

即是要減少妄想,

停止心裏之波浪。


*********************

「靜」,即是令它不動,

「慮」,即念慮;

念慮不起,能生定力。

*********************


定力生出,

久而智慧現前;

有了智慧,

能照了諸法實相,

「一念不生全體現」。


此時,

"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這八風

皆不能動搖你的心。


人稱讚你、譏諷你;

你若遇著苦(逆﹚

或樂(順﹚境,

仍然保存著

順逆皆精進,

苦樂不動心的態度。


利,是利益自己的事;

衰,令你損減之事;

毀,是毀謗;

譽,是讚譽。


能夠

************************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不被八風吹動,

就是

"思惟修、靜慮"的表現。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