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無所得故

藉依般若心經,

澄入諸法實相,

覺了宇宙人生真相。


以無所得故

==========


"印光大師"云:


五蘊皆空之相,

一切諸法之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當體如是,

不必約凡聖生佛配說。


********************

本無有生,何由有滅,

及與

垢、淨、增、減、乎哉。

********************


"印光大師"又云:


''無''五蘊、六入、

十二處、十八界、

世間之六凡界法。

''無''四諦、十二因緣、

智、得、

出世間之四聖界法。


一切凡聖諸法皆空,

何得

"不空世間之空乎"。


===================

由其

凡情聖見均無,

故能

圓满菩提,歸無所得。

===================


===================

由其

無所得故,

故能

心無罣礙,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也。

===================


===================

此法,

三世諸佛究竟成佛之法,

諸法空相中,

此凡聖生佛等法,

能從凡至聖,

修因證果,圓證此法。

===================


(文鈔續/十一頁)


''金剛經''云:

實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心經''云:

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楞嚴經''云: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自性,

法身的理體,

是沒有對待法,

而是

離對待、絕對待、

超對待的境界。


菩提蕯埵

========


菩薩修因時:

應無所住,

而生六度之心。


上求佛道,

自利、自度、自覺、修慧;

下化衆生,

利他、度他、覺他、修福。

覺悟一切有情衆生。


亦即

離一切相

行布施、持戒、

忍辱等六度,

利益一切衆生是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


行深般若波羅多時,

已通達

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不思善、不思惡,

六度萬行"體中圓"之境界。

(內證菩提、法性)


故能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離相觀性,離相觀體,

泯相入體,融相會性,

不壞假名,會歸性體。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

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了知

一切諸法,

皆是如來所生,

(唯心所現)

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不生不滅,無障無礙,

無智無得,無二無別,

離念清淨,究竟一相,

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是故,

深信因果,修證佛法。

不再

生起妄想、分別與執著。


以惡因招惡果,

以善因招善果,

以小因招小果,

以有漏因招有漏果。


如此,

著相修行百干劫,

永遠

輪廻六道三塗,

流浪生死,苦不堪言。


六道三塗:

地獄、餓鬼、畜生、

阿修羅、人、天。


是故,

老實念佛。

不再

用攀緣心,

妄想紛飛,念念生滅。

貪瞋癡念,相續不斷。

身口意業,不得清淨。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枉入

六道三塗,自取流轉。


了知

自己本有摩尼寶珠。

衣裏明珠、如意明珠、

無價珍寶。


亦了知

自己本來是佛,

現在是未悟之佛。


是故,

學佛,修行,

即是

恢復自己本有佛性。

恢復自己本有覺性。

恢復清淨法身而已。


從修德中,恢復性德。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滋養法身,清淨法身。

恢復法身,成就法身。

本明本有,無明本無。

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放下

我執(分別我相),

放下

法執(執著我見)。


修無漏因,得無漏果。

修殊勝因,得殊勝果。


發大菩提心,

信願念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金剛經''曰: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但見諸相,即著有,

但見非相,即著空。

見諸相非相,

即二邊雙融,

即無相無不相。


得見實相,

故云則見如來。

見如來,

故得如是無量福德。


法相,非法相,

二邊皆不可著,

(不住空有)

是用功之要訣。


須知

身心世界,皆為緣生,

緣生故是幻有,

幻有故是假名,

別無實法。


有即非有(不住有),

非有而有(不住空)。

空有豈非同時併具。

依正如是,其餘可知矣。


不住空有,二邊皆不著,

斷除妄念之極致。


須知

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同體,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無有差別,無有獨異。


''金剛經''曰: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智者大師''曰:

人無貴賤,法無好醜,

蕩然平等,菩提義也。


意謂

舉凡一切

好醜、貴賤、高低、

不平等之觀念,

蕩然一空,

心平且等矣。

即是

"菩提之義"。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菩蕯,

六度萬行,

慈悲喜捨,歷事煉心;

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不住空有,不落二邊;

空有同時,雙照二邊。

從修德中,恢復性德;

滋養法身,清淨法身。

一切依教修行,

一切信受奉行。

如是如是。


唯有

"信解行證",

真發心,真修行,

實踐佛法,深信因果,

行深般若,

才能見到

"寂照同時"

之本來真實面目。


******************

觀世音者,

以菩薩

因中

由觀聞性而證圓通,

果上

由觀衆生稱名之音聲

而施救護,

名為觀世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