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覺五蘊非有妄想非真(一)轉識為智

淨界覺照五蘊非有妄想非真轉識為智(五)

"印光大師":

對治妄想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我要提醒淨土宗所有的菩薩,你要知道一件事情:藏傳佛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總有一天這條路你要走。所以我們不能去毁謗人家,你要隨喜讚嘆。憑什麼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所需要的法不多,但是學習要廣?就是要擴大你的胸量,你要先隨喜讚嘆,你要把末來的路先鋪好。如果你毀謗了某一個法門,其實對別人沒有影響,你障礙你自己!

從佛教的因緣觀察,你寧可煩惱重、善根強,你寧可這樣子,因為你煩惱重,你善根強,你還是可以突破。也不要說煩惱淡薄、善根鈍,不要這樣,這個不好。所以說,你的生命的改變是來自於你真實的覺悟、真實的智慧,你才可以產生一個強大的改變,

而這個智慧怎麼來的?是聽聞佛法來的,沒有其它的方法。

五蘊就像「地雷」,少碰為妙!見後

莫打妄想,不外攀緣,內修心地法門

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新的生命——

回光返照,聽佛陀的開示改變自己。」

我要提醒淨土宗所有的菩薩,你要知道一件事情:藏傳佛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總有一天這條路你要走。所以我們不能去毁謗人家,你要隨喜讚嘆。憑什麼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所需要的法不多,但是學習要廣?就是要擴大你的胸量,你要先隨喜讚嘆,你要把末來的路先鋪好。如果你毀謗了某一個法門,其實對別人沒有影響,你障礙你自己!

"楞嚴經"的思想,

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此妄想不真)。

淨界法師:

"楞嚴經"它不對治妄想,

它認為對治妄想

產生一種對立,不好。

你祇要保持清楚的覺照,

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根本就沒有妄想"。

所以

"楞嚴經"的觀念是沒有妄想。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

有兩種觀念:

我有病,我去治療;

或者我根本就沒有病。

根本沒有病的思想

就是"楞嚴經"的思想,

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

"楞嚴經"曰: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生命的真實相貌。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學習佛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一個人在生命當中,他會出現種種安樂的果報,比如說富貴、長壽、莊嚴,乃至於來生能夠往生淨土,他會出現安樂的果報,這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反過來說,一個人在生命當中會出現痛苦,他會出現貧窮、卑賤、醜陋,乃至於來生到三惡道去,這當中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當我們能夠掌握痛苦跟安樂的真實道理,我們就能夠對生命產生正確的改變,所謂的離苦得樂。

 生命的真實道理,應該是什麼相貌呢?我們可以簡單地做一個理解。  簡單地說,生命的相貌就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它的相貌是相續而變化的。主導這個生命的水流,有二種的力量:

第一個力量,是我們前生種種的造作所熏習的一種業力,我們叫作先天的力量,這個先天的力量,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邪惡的。所以在我們的生命水流當中,我們不可以否認,的確有前生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我們前生所留下來的這種等流勢力,對我們的生命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一種先天的力量。

第二個就是我們後天的努力,我們開始修學佛法,透過佛法的修學,創造一種清淨的力量,來扭轉、改變前生的力量。

所以我們對生命的瞭解就是:生命的水流是由先天的力量跟後天的努力,這二種力量的結合。這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了二個選擇:

第一個,我們放棄努力,我們內心當中就是心隨妄轉,我們完全由前生的力量來主導我們。我們遇到人事的因緣,該起煩惱還是起煩惱,你在過去的因緣當中,會造作什麼業力,你還是造作什麼業力;那你應該受什麼痛苦,還是受什麼痛苦:這個叫作流轉門,你的生命會在這種流轉的力量當中,不斷地痛苦地重復,歷史重復。因為你沒有做出改變,你會被過去的力量牽引著,產生一種惑業苦的惡性循環。

第二個,我們想要產生一種新的力量,來扭轉這種過去的力量,這個時候叫作不隨妄轉。我們透過佛法的修學,產生一種清淨的力量,把過去邪惡的力量慢慢地消滅、把善良的力量慢慢地增長,這個時候我們進入到一種還滅門。所以我們基本上是有二種選擇。當我們選擇今生要做一些努力,來扭轉過去的力量,那應該怎麼努力呢?

...第一個,你要確定你生命的目標。你到底希望你的生命,有什麼樣的結果?...你必須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我們講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當我們生命有一個目標以後,第二個,你要培養一個正確的觀照力。我們都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都不是非常平靜的,因為我們內心有一種先天的力量,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煩惱、妄想的力量累積在心中,我們雖然確定了目標,但是當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會打很多很多的妄想,給我們作錯誤的引導。

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來化解心中的妄想。你不能有一次的錯誤,妄想它會用不同的相貌來引導你,告訴你放棄努力,告訴你往錯誤的方向去。你必須每一次都要很正確地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來化解你過去所留下的這些妄想,這就是破除遮障。當我們有觀照力、有目標以後,能夠破除遮障,這樣還不夠,要實際地付諸行動,就是六波羅蜜的修學。

淨界法師:錯用了心

我們花很少的時間

經營(向內)心地法門(創造來生),

這是錯誤的,錯用了心!


今生的成敗得失,

是前生就決定了(前世因)。

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

你不能改變它(今世果)。

所以,

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

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向外攀緣心)。

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

不能改變了(今世果)。

他開始"創造來生"(觀心觀慧的成就),

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經營心地法門),

培養自己(內在禪心)心靈的力量。

詳見後/

淨界法師:錯用了心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

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

就是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去注意結果,

這個錯了!

因為結果是不能改變的。

我們花很少的時間經營心地法門,

這是錯誤的,錯用了心!


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錯下去。


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結果要放棄。

我們只重視過程,因為過程是操之在我的,

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是你可以決定的。

今生的成敗得失,

是前生就決定了(前世因)。

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

你不能改變它(今世果)。

所以,

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

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向外攀緣心)。

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

不能改變了(今世果)。

他開始"創造來生"(觀心觀慧的成就),

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經營心地法門),

培養自己(內在禪心)心靈的力量。

淨界法師:錯用了心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

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

就是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去注意結果,

這個錯了!

因為結果是不能改變的。

我們花很少的時間經營心地法門,這是錯誤的,錯用了心!

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錯下去。

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結果要放棄。

我們只重視過程,因為過程是操之在我的,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是你可以決定的。

今生的成敗得失,是前生就決定了。

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你不能改變它。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

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不能改變了。

他開始創造來生,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培養自己心靈的力量。

煩惱,不是你想斷就能斷!

上淨下界法師

(您說煩惱有分別起跟俱生的,這個分別的是如何斷?俱生的如何轉?)這個分別起的就是我們的妄想變現出來的。比如說你在打一個妄想,這個妄想去想到一個你親愛的人,你產生貪愛的煩惱,或者你想到你的怨家,產生了瞋心,這個煩惱就是分別心生起的。你分別心不動,這個煩惱就自動消失掉。這個是要斷的。

但是你心中都沒有起分別,你內心當中還有一個俱生的煩惱,這個就是俱生,它不必等待分別就具足的。這個時候就是要轉,轉識成智。當然,這個是初地以後的才轉,但是你要先有這樣的認知。所以,煩惱有的是俱生,有的是分別,不過我們剛開始所對治的是分別的,是對治分別的煩惱。

我法二執有分別的跟俱生的,分別的我法二執,就是第六意識要分別,它才會產生一個自我概念,所以第六意識它要是不分別,它就沒有。比方你睡覺的時候,第六意識不分別,這個分別的我法二執就不活動,但是俱生的,不管你分不分別,你這種自我概念都是有的,它是比較微細的。

比方說在小乘的《阿含經》講一個譬喻說,說一個人看到一隻老虎,你第六意識還沒活動的時侯,你自然有一種怕的感覺,這個是俱生的煩惱,等到你開始想一想的時候,你更怕了,那是分別起的。所以第六意識沒有活動之前,就有自我的概念,那是俱生的。那麼初地的菩薩呢,他成功的斷除了分別我執跟分別法執,了分段生死。

到了八地的時候,把俱生我執也破壞了,因為到了八地的時候,他的那個我空觀的智慧更深了,更有力量了,把俱生的我執,這個我恆摧,把俱生我執也破壞了,那麼就剩下俱生的法執了。所以八地到成佛,完全是在對治法執了,就是他的心量慢慢的擴大了。

所以八地菩薩以後呢,他就不起煩惱了。因為我執管的是煩惱這一塊,所以如來現起他受用,到了成佛的時候呢,他的俱生法執也消滅了,現起了他受用。他受用就是報身,攝受十地菩薩現出報身。所以,當第七意識轉識成智,把這個第七意識,轉成平等性智的時候呢,平等性智是現報身來攝受十地菩薩。

所以它這個四個,持戒、淨土、觀心、善友這四種力量,

你如果能夠遵守,你就容易達到臨終的正念。

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

文/淨界法師

好,我們來把它做一個總結,我們這個佛法概要,我們分成兩段來總結,第一個,結示法要,第二個,總結勸修。我們來看看這個法要,原則上我們一念心性,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

  但是在操作當中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用攀緣的心,來操作這一念心性,產生的結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一般來說對報障是認命,我們一般佛教不處理報障這一塊,叫老病死的果報我們不處理,認命。

  我們是先處理業障,懺悔業障,這個積集資糧,先處理業障,在這個叫道前基礎。那正修的止觀,是對治煩惱障,是在修行當中對治煩惱障,我們因為一念不覺的錯誤操作,就在一念清淨本然的心中,創造了生死輪迴的三種障礙。

  當然我們也可以逆向操作,我們根據佛法的道理產生覺悟,發心、正見、修行、證果,會把三障轉成三德,轉報障為法身德,轉煩惱障為般若德,轉業障為解脫德。當然第一個轉的就是般若智慧,先把這個煩惱轉成般若觀照的智慧。

  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勸修,這個地方有兩個偈頌做一個總結,先看第一個,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這個是蕅益大師的淨土宗的修學,他提出四個重點,淨土宗的修學:第一個,持戒,淨土宗我們要先求臨終無障礙,我們凡夫的心是受不了刺激的。

  所以臨終的正念是要有條件,我們沒辦法做到無條件的正念,像初地菩薩,什麼條件對他來說都是一樣。但是我們凡夫的心,一定要有一個安穩的條件。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業力這一塊,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勤修懺悔,堅持四重,你要創造一個讓你臨終正念有利的條件,你必須在安穩的情況之下,這第一個,持戒。

  第二個,淨土,我們對彌陀的皈依,信願持名;第三個,觀心,這個很重要,你要有一定的調伏力、引導力;第四個,善友為依,善用團體的共修的力量,一個人修行是容易懈怠的。

所以它這個四個,持戒、淨土、觀心、善友這四種力量,

你如果能夠遵守,你就容易達到臨終的正念。

也就是說你今生的人生只有一個意義,為了創造來生而活,這是佛法的思考。當然這是針對一定要往生的人來說了。

〖淨界和尚問答錄〗

為什麼要放下今生

善士問:

  師父在課堂中提到,面對業力今生能夠改變有限,應該放棄而寄託於來生。然則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念念在行為上的選擇,也能夠引發後續不同因緣的發生,比方說我們會產生對阿賴耶識變現果報的可以掌控的錯覺。弟子請問師父,在道理上應該如何去理解?

淨界和尚解說:

  其實我們今生的一些修行,比方你今生起了菩提心,斷惡修善,你今生也會有一些美好快樂的因緣出現,這個是花報。但是為什麼佛法要我們把今生全盤地放下呢?它要你不要把精神體力放在今生。因為你今生已經是個有漏的了,它的本質是有漏,就算上面多一朵花,多一個水果又怎麼樣呢?它的本質是輪回的果報。


  就是說,雖然我們今生好好念佛,好好持戒,你今生也會產生命運的改變,但是你都不能去執著,今生要徹底放下。佛法叫你放下今生的意思就是,你的精神體力要完全放在創造來生。

也就是說你今生的人生只有一個意義,為了創造來生而活,這是佛法的思考。當然這是針對一定要往生的人來說了。


  諸位!為什麼它要你放下今生?韓信的軍隊只有三萬,項羽有十萬大軍。憑什麼韓信能夠打敗項羽?在垓下的時候最後一戰,韓信能夠用三萬的軍隊打敗項羽的十萬軍隊,憑什麼?因為他背水一戰!他過河以後把船都燒掉了。諸位!你憑什麼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去了生死?你憑什麼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憑的就是你放下今生那個決心――我一定要成功!所以,你如果又分心,再對今生的果報攀緣,你的精神體力就分散了。本來你的精神體力就有限,你面對的又是一個強大的敵人,你要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你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佛陀很多的規劃,他是有道理的。


  今生跟來生你只能夠選擇一個,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不可能腰纏十萬貫,又要騎鶴下揚州,你要選擇。你又要享受今生榮華富貴,你來生又想求生淨土,不可能!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決心。一個會往生的人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背水一戰,因為你面對的敵人是一個無始劫的業力。往生與否只有一個判斷,就是你的決心夠不夠而已,其實不是佛號念多少。


  諸位!你沒有決心,你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也沒有得生之理。你要是決心夠,一句佛號乃至十念就夠了。所以,如果你現在是「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會往生了。你只是很想要往生,可有可無嘛。所以我們在學唯識,你會發覺,你不能對今生有任何的縫隙。無分別智就是把所有的縫隙――攀緣娑婆世界的門全部關住,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到來生去,你才可能成功。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淨界法師

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個歸依境,他能夠信、願、持名,心中有佛,有佛本願的攝受,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佛陀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乃至於招感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開示慰導,所以能夠無倒自在往生。

  所以這個隨業跟隨念的確有差別。

  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我遇到二位老法師,他們往生我都在旁邊。一位老法師是參禅,這位參禅的老和尚,他是得到妙果老和尚的真傳,他參禅的功力很強。

  他說他們早期在禅宗的時候,一天坐禅是十二個小時。當然參禅的意思不是只修禅定,在禅定當中要修我空觀、法空觀這個般若波羅蜜,參究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所以你看他空性的智慧很強,他這個人生命很隨緣,生活也很淡薄。

  後來他得到癌症,就面臨了臨命終,當然他也不念佛、他也不希望我們念佛。

  他在臨命終的時候,身體上有病痛是可以理解,他本來是讓弟子們安排要坐著往生;但是坐了一段時間以後,實在不行,只好躺下來。躺下來的時候,我看他身體的相貌,有一點痛苦的相貌,那個眉頭有點皺皺的。

  所以我們講,今生的修行,跟無始劫的業力相比,的確是有點麻煩,因為你一個參禅的人,平常沒有保持對名號的歸依,所以完全是隨業流轉。

  另外一個老法師是念佛的,他是在參禅老和尚的第二年往生,我們也在旁邊幫他助念。

  當然念佛人不同了,這個念佛的老和尚也是得癌症,他臨終的時候當然也有病痛,你看他臉上的表情就知道他身體有病痛;但是我們念佛人,臨終的時候要助念的,我們一助念的時候,诶,他的嘴巴也跟著我們念,就帶動他心中以前的歸依境。

  念了一段時間以後,不可思議,他嘴巴跟我們這樣動動動,他的相貌本來是有點痛苦,慢慢慢慢變成安詳,而且臉色本來蒼白轉成紅潤。念了一段時間以後,他還手上動一動,告訴我們他要吉祥臥,就搬過來吉祥臥,再念一段時間,然後就在佛號當中安詳往生。

  這二個老和尚的往生,我們都在旁邊看。當然如果從自力的角度,我認為這個參禅老和尚戒定慧的功德高過念佛的法師,因為我們平常都生活在一起;但是為什麼念佛的法師臨終的時候,能夠這樣的安詳呢?

  因為他的生命當中,多了一個佛的力量在裡面──仗他力故,佛力不可思議。

  我們這樣講好了,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像太陽普遍照耀大地;但是佛陀要照耀你,不是單方面的,你心中對佛陀沒有歸依的心,你不憶念他,他怎麼跟你感應道交呢?

  所以我們這樣講:這個念佛的老和尚在臨終的時候,之所以能夠跳過去,我認為佛的力量因素太大了,就是這個隨念往生。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這句話太重要了。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 ─以願能導行故也

  所以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生死凡夫修行,平常的時候都修得不錯,臨終的時候遇到業力現前,大家都是顛倒散亂。

  這怎麼辦呢?佛陀告訴我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你一定要在你的生命當中設定目標,你才能夠產生隨念的力量。

  這個地方講到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把佛號跟四十八願做連結

淨界法師

問:憶佛念佛和心想佛號相不相同?

淨界法師答:佛號,我想這樣,你憶念佛陀的功德,四十八願,對不對?你要想辦法跟佛號連結,諸位,很重要!就是說,佛號雖然是一個橋樑,但是你沒有這個橋樑,就沒有這個四十八願的功德。所以你必須要怎麼樣呢?你要把佛號跟四十八願做連結。

舉個例子好了。你看世界上那個《福布斯》雜誌,它研究那些有錢人。它說,一個人為什麼有錢,你知道嗎?當然他們不懂得福報,他發現有錢人有一個共同的心態,就是他喜歡錢。真的!有些人,你看他有錢,他拿錢去買房子。他不喜歡錢,他喜歡房子。有錢人的特點,他喜歡錢。他為什麼喜歡錢呢?他一定把他的心中的理想抱負跟錢做聯想。就是說,我喜歡一個車子。為什麼?因為有錢。我喜歡一個房子,為什麼?因為有錢。當這個錢跟所有你的心中願望連結的時候,那它就不是錢了,它是你心中的願望,是吧?佛號亦復如是。

我不知道大家提起佛號的時候,你對佛號是怎麼想的。如果說我對佛號都沒有感想,那你慘了,這個佛號你抓不住。我們不可能抓住一個空洞的聲音,這不合理,不合乎人性。這個佛號,為什麼有些人念佛,念一念就忘?這個佛號就很容易丟掉?他為什麼抓不住呢?因為這個佛號你沒有產生一個跟你自身的連結。

人性就是這樣,這個東西跟我有關係,我才會抓住。我問你,找到一塊石頭,你會把它保存嗎?你不會。但是如果你手上握一顆鑽石,你會把它丟掉嗎?你不會。對不對?因為這個鑽石不只是鑽石,它是你未來的希望,是吧?

好,為什麼你佛號念不起來?為什麼有些人佛號他一念起來的時候佛號不容易丟掉?為什麼我這個佛號念一念老跑?因為那個佛號跟你沒關係,你怎麼可以把佛號念好呢?如果佛號現在在你的人生概念里面只是一個聲音,你這輩子都不可能把佛號念好,因為這個聲音太平常。

但是,如果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你想到七寶池、八功德水,是因為有佛號!你想到你極樂世界的身相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有佛號!你想到你壽命久遠,因為有佛號!你想到你未來極樂世界的神通具足、壽命久遠、衣食具足,無量的功德,因為有佛號!

當這個佛號跟來生所有的願景連結的時候,這個佛號就是你的生命的未來,你容易丟掉嗎?

我問你,一個貧窮人,他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手中的鑽石,你認為他會把鑽石丟掉嗎?他當然不會。因為它不是一個石頭,它代表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所以諸位,如果你憶念佛陀的功德,你沒有成功地把功德跟佛號連結,你就很難把佛號念好。佛號是佛號,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你沒有把它連結起來,你這個佛號不可能念好。一個人會把佛號念好,這個佛號必須跟你的未來有密切關係。我們跟一個沒有關係的人、東西,不可能持久的,這樣懂嗎?就是這個意思。

你現在要做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意思就是說,把一個空洞的聲音透過你的想像力變成萬德洪名。你一定做得到的,我相信你有那種想像力的。當這個佛號提陞為萬德洪名的時候,這個佛號你就不容易念跑了,不容易跑掉,因為你知道它對你太重要了,是這個意思。

你心裡頭只有這個,業障就沒有了!

《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幹什麼?

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練兵千日,用在一時。

我們現在天天在訓練,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給諸位說,什麼樣的業障都沒有了。

什麼叫業障?妄念就是業障。

沒有妄念,業障就沒有了,生死就自在了,就能預知時至,甚至於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句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

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上淨下界法師

人如果業障重,妄念(雜念)就多,平時心浮氣躁,不得寧靜,打坐、念佛、誦經、持咒時雜念紛飛,有時甚至如脫繮野馬無法控制。

因此,妄念就是業障,也就是說妄念是業障的一種表象。

消除業障的方法是念佛、懺悔、放生、行善、超度冤親債主等。

什麼時候發現念佛、經、咒時雜念少了,比較容易入靜了,就表明業障減少了。

1、放下萬緣 提起正念

念佛法門,這些祖師善知識常常開導我們: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提起正念。

什麼叫正念?無念就叫正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

什麼叫妄念?凡是為自己的就是妄念。

業障從哪來?生死從哪來?輪回從哪來?

只要有我,就有業障、就有生死、就有輪回。

所以佛門裡說,入佛門第一個得道的,就是無我。

《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我,你就入佛門了。

無我,不但自私自利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業障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  

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得到佛法殊勝 功 德 利益,就要認真地去修行。

修行從哪裡修?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

「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念頭、妄念。怎麼樣把妄念打掉,這叫從根本修。」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都有果報,一個念頭就是一次生死的親因緣,可怕!一個善念,三善道受生;一個惡念,三惡道受生。」

沒有事情,想想過去,想善的,又是一個三善道;想惡的,又是一個三惡道,不得了!

所以,不要想過去的事情,也不要想未來的事情。  

2、忘掉前世今生 念阿彌陀佛

大家要學習冥界的孟婆,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誦佛經。她還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地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

一直到她八十一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

後來,孟婆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洩露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為幽冥之神,並為她造築醧忘台。

《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幹什麼?

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練兵千日,用在一時。

我們現在天天在訓練,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給諸位說,什麼樣的業障都沒有了。

什麼叫業障?妄念就是業障。

沒有妄念,業障就沒有了,生死就自在了,就能預知時至,甚至於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句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

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一個沒有「家」的人,就被妄想追著打。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快捷方式,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


上淨下界法師

佛,簡單地說,是覺悟的意思,蕅益大師解釋說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根本,就是你經常要保持覺照,古人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產生覺照,你就隨順它而走。

其實,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呢?因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了。迷惑了以後,我們就跟著它走,認賊作父。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不隨妄轉。《楞嚴經》不對治妄想,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妄想。所以《楞嚴經》的觀念是:沒有妄想!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有兩種觀念,一種說,我有病,我去治療;第二個觀念是說,我根本沒有病!根本沒有病的思想,就是《楞嚴經》的思想,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的。

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愛」、「取」、「有」,你的第八識有很多的業力已經被滋潤了,尤其到了晚年,那個業力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出來得果報了。那麼這時,如果你顛倒妄想太多了,就抓住一個原則--放棄主宰,就是對妄想不要主宰,無住,這是最快的方法、快捷方式。所以,修十二因緣是調伏業力的快捷方式。如果你不經過這個快捷方式,透過四諦法門,那你要先思惟苦諦,思惟無常,然後才能夠把業力給調伏。

...當然業力一定有徵兆,它必須用妄想來牽動你,就是你的心必須要跟著妄想走,業力才有可能把你帶走,因為妄想跟業力,這是生死業力,你的心一定要有一個顛倒妄想來做橋梁。如果你不跟著妄想走,業力是帶不走你的。這個時候你再來思惟什麼苦諦、無常,來不及了。只有印光大師那一句話「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能跟它走。就是它跟我沒關係,我不想主宰它,我放棄對妄想的主宰...

你怎麼從生死業力,即將得果報的時候走出來?就是不隨妄轉!就是直接從「取」下手--我不取。我們今生該做的都做了,懺悔業障我也懺了,念佛我也念了,平常調伏妄想,我也盡最大的努力了,但是你今生的努力不可能處理所有的問題,你可能處理了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問題,到最後的百分之二十,就靠你的智慧來處理了。

我想,沒有一個人是業盡情空走的,「我的業全部處理完了」--這種人很少。大部分人是今生盡最大的努力,把業力妄想降到最低,但是最後的業力跟妄想就靠智慧來處理,最後只有靠智慧了--看你怎麼去判斷。...妄想來誘惑你、刺激你,如果你想要去主宰妄想,結果就被業帶走,這個妄想背後是有業力的,所以你最好放棄主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安住你的清淨心菩提願。

為什麼我們平常要訓練自己安住?...你不安住,你的心很容易被刺激。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風可以吹你,雨可以打你,老虎可以吃你,獅子可以咬你,你就被妄想追著打。所以,你要經常安住一念清淨心菩提願時,心常覺照。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快捷方式,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

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新的生命——

回光返照,聽佛陀的開示改變自己。」

【淨界法師】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用道理來說服自己

我們讀經典就是借教觀心。一個修行人,什麼叫做靜坐、修觀?就是你跟你自己溝通,你必須跟你深層的自我意識溝通。說:「你不要這樣子,不要老是喜歡攀緣。你看你攀緣的結果,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你攀緣也該夠了吧!每一生都攀緣,你看你現在得到什麼?什麼都沒得到,除了生老病死。得到什麼?對不對!

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新的生命——

回光返照,聽佛陀的開示改變自己。」

修行不能強迫,說:「誒!你不可以怎麼樣。」沒有用,反彈更厲害!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所以為什麼要讀經典?就是你用佛陀的教理跟自己溝通,跟過去的你溝通。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你開始修《楞嚴經》你會發覺,你遇到事情會出現兩個聲音,一個是過去的聲音:誒!要怎麼做……要怎麼做……。不可以!會有兩個聲音在你內心當中同時出現,那你就必須要選擇正確的聲音,你每一次都選擇正確,你那真實的力量就慢慢擴大。

我們不是說聽了《楞嚴經》就馬上把妄想拋掉,不容易的!因為它跟著我們太久、太熟悉了,這一條路閉著眼睛都可以走了,太熟悉了!但是你先明白道理,你先有一個目標,你每一次的失敗當中就呵責自己!讓你自己從失敗當中,累積一種改變的力量,至少你就有希望。你好過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你連什麼是真、什麼是妄都不知道。你說:「我知道了,我改變不了!」至少你知道了,你已經開始改變了,你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看到你的未來,看到你的希望。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慧天長老說:「修行啊,不怕慢,只怕站。」站著不動那就完了!說我走得很慢,走得很慢也在走嘛。所以懺公師父常說:「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其實這種暴起暴落的修行,我們不是很贊同。今天修怎麼樣……,明天拜三千拜,我們也不贊成,這種人一般容易退轉。點點滴滴就是說,你保證:我今天比昨天進步,我後天要比明天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即使說進步一點點,也沒什麼明顯,至少你在進步當中,我們看到你光明的未來。

一個人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也可以有一個不是很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美好的未來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你每一個念頭當中,堅持正念,堅持不隨妄轉。點點滴滴,我們就看到你美好的未來,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點點滴滴開始出現。

——摘自《楞嚴經修學法要》

內魔不生 外魔不起

淨界法師

佛陀對於我們的勸誡,有兩句非常重要的話──你一旦要修行,你要永遠記住這八個字: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你在打佛七的時候、你在佛堂靜坐的時候也好,你永遠不要管外面的鬼神,誰來干擾你…你都不要管——只要你自己不要亂,這個世界就亂不了,答案就是這樣!你自己不要顛倒,所有的鬼神就沒有機會能夠介入。

過去的禪宗,禪師們很用功…他一天要坐香十六個小時,他不是枯坐在那裡,他是要觀照的——觀照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找他自己的家。

有一位禪師,他功夫相應的時候,一旦進入那種智慧光明的時候,誒!他就覺得有一隻蜘蛛,在他身上跑來跑去,很麻煩的。但是他一出定,蛛蜘就沒有了;時間久了,他也很生氣,就跟他師父說:我今天準備一支針在旁邊,等這只蜘蛛再來的時候,我要刺它一下!師父說:不要刺它,你拿一支紅筆在旁邊,它再來的時候,你在它的背部畫個圓圈就好了,它自然消失掉。好!後來他又打坐…那只蜘蛛又出現了,在他身上跑來跑去的,他就用那支紅色的硃筆,在它背上畫了一個圓圈,畫完之後…誒!蜘蛛果然消失掉了。結果等他出定,那個圓圈竟然是畫在他的肚子上面!

是他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可能他過去生,或者他小時候,曾經看過大蜘蛛,他有這種色陰魔境,影像過去了,但是他當時的感受很強烈,那個影像沉到他內心的深處,所以用功的時候,就這樣逼出來了。

你看我們打佛七的時候─有些人一念佛就開始哭泣了,你們覺得這樣好不好?對,不好!我們修行,你不能夠用感情在修行!

當然剛開始第一次念佛的時候,啟動了你的善根,這個可以理解。但是:所有的修行都要跟正念相應,即便我們對佛陀的皈依,也是在一種智慧的正念力量當中。

你老是哭泣,你容易產生悲魔;你為什麼哭泣?你一定有所攀緣!這時候鬼神最喜歡你這種人,有機可趁啊!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考考大家的正見──

有一個人要打佛七,他發願我七天之內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這個願好不好?不好!為什麼呢? 對啊,你心向外攀緣。打佛七是求一心不亂,印光大師說:你要重視你的因地─你一心不亂了,佛陀自然現前,你一開始就攀緣要見佛,那就錯了!

所以有人說我要見佛,印光大師說:你已經通身魔氣氛了。念佛不可以這樣!所有的修行──都不能先追求果報;反求諸己─你把你心的佛號念好,阿彌陀佛自然現前,我們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打佛七的時候,你一開始就想見佛,你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這個因地已經不真了,你的心想要攀緣─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出來啊?這是不對的,這是非常危險!

我們看這段文要知道─不要錯用心!

現前一念心識,如何改造?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上淨下界法師

當我們已經掌握了一個生命的修行方向,應該是改造我們現前一念心識,那麼應該怎麼改造呢?在本論當中無著菩薩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你要確認你的修行目標。我們一個人假設生命當中沒有目標,就沒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力量,我們修行起來就沒有一種前進的動力。這樣子,我們一生的所學,就會變成一種分散的東西,而一事無成。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剛開始的時候,知道自己到底是要成就一個什麼樣的功德。...你一定要內心當中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內心。

第二個,你要「具足方便」。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是有很多障礙的,不是很順利。我們的煩惱會障礙我們,我們的罪業也會障礙我們,我們色身的老病死也會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有的障礙出現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執取,而使令這個障礙變得擴大而不可收拾。

所以,障礙的本身並不可怕,重點是我們不能夠去使令這個障礙擴大。那麼,你就必須要消滅你對這個障礙的執取,所謂我執、法執的執取,使令這個障礙降到最低。就是說,你有了目標,你應該有我空、法空的善巧方便來消滅心中對障礙的執取。這是所謂的「破障法門」。

當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又具足善巧方便,第三個就應該要付諸行動,實際地去修習六波羅蜜的法門,來懺悔業障、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生命的真實相在佛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諸法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那麼畢竟空是怎麼會有一切法呢?一切從緣起,是假借因緣的作用,才能夠顯現差別的相貌。這個因緣當然主要是業力,我們由於善業的因緣而成就人天的可樂果報,我們也由於罪業的因緣,而顯現三惡道的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去造作的業力所變現。

我們從這個緣起的變化當中,站在一個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所關心的是,在這個整個變化的因緣當中,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我們所應該皈依的體性、這個理體?這個是我們在研究正見篇所應該注意的。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莫向外求!這個很重要。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假設遇到了人事的障礙,產生了痛苦的感受,這個時候我們習慣性的方法,是去改變外在的人事,使令它能夠隨順我們的心意。但是當我們努力地這樣做了以後,我們發覺障礙依舊存在,我們的痛苦依舊出現。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因為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所變現出來的,我們講說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變現,外境是所變現,所以你的內心在生命當中是一個主導者。

它能變現,就是它是一個根源。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重點不在改變別人,重點是要改變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佛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向,所謂的「莫向外求」。

《法華經》的會權入實,就是四個字做總結:莫向外求!這個很重要。諸位!當然,修行一定有回報,沒有回報誰修行呢?我每天拜八十八佛,結果沒回報,那誰還修行呢?修行應該有回報。佛陀也沒有說不應該有回報。但是你不要從因緣裡面得回報。現在我們凡夫最大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喜歡向外、向因緣求回報。你看,我做了那麼多善事,你來生總該給我個人天的快樂吧?哦,結果你得到的是糖果

諸位!你不要向因緣求回報,真如會給你回報;而真如給你的回報,按照祖師的說法,日劫相倍,是百千萬億倍因緣給你的回報。但是它是這樣:你今天向因緣求回報,真如門就關起來了。你要因緣給你回報,真如就不給你了。你心中無所得,真如就會回報你。就這樣子所以我們現在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我們今天修行有問題,是我們的觀念。我們喜歡向外追求回報,就是心外求法。這個觀念你不改,你就永遠做不出什麼大功德,就是你永遠活在過去的這種老路子,你的因緣就是這樣走下去了,就沒有回頭路了,直到遇到《法華經》開始修正。問題不在所修的法門,是心態錯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權法的操作是對的,你修四諦、修十二因緣、修六度,都沒有錯,但是錯就錯在你不能從因緣裡面得到回報。你應該是要在無所求的角度,你應該假借四諦、十二因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你應該要追求來自真如給你的回報,叫做回光返照。一念之差,天差地別:一個叫做一佛乘,走上了康莊大道;一個是越走越窄,走上了鄉間的小路,結果走不出來。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淨界法師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個火燒的情況:躁動不安、壽命短暫,主要的是約著欲界眾生。但是有些外道(這些外道還不是我們現在的外道,是佛世的外道),這些佛世的外道有一些也是值得我們讚歎,比方說他有出離心。

我們凡夫是看到火不知道怕,“不覺不知,不驚不怖”,我們是在火旁邊追求快樂,我們不把火當一回事,只有到死亡的時候才知道怕。外道不是,外道對火是有覺知的,他也知道怕,但是他沒有正確的方法。他沒有經過佛法的教授,就自己胡思亂想。

他想,火,這個身心世界為什麼會痛苦?因為躁動不安。那怎麼辦呢?我就修禪定,我創造一種寂靜的力量來壓制這個躁動不安的相狀,這樣子我就可以離苦得樂了。所以他就修“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就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那麼這樣子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看第一段。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好一點!“惡獸毒蟲。”我們前面說過,我們心中貪瞋的煩惱……因為外道修四禪定,他就一定要調伏貪瞋的煩惱,尤其是瞋煩惱。所有的煩惱,障礙禪定的就是瞋恚。所以,你要得到初禪,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還容易,你要從未到地定到初禪,你不是只有修專注,你一定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把瞋心化解掉。所以高慢不障礙禪定,你內心有高慢,禪定照樣可以成就。如果你一天到晚發脾氣,你可能對念佛的這個禪定會破壞。

得到禪定的人,他欲界貪瞋的煩惱得到一定的調伏,所以這個人就好像怎麼樣呢?他這個身體是藏在山上的孔穴,這個火要燒他就不容易了。後面說,其實孔穴之火就是煙熏,色界那個躁動不安的相狀跟壽命短暫的相貌得到了一定的緩和,沒有火焰,只見到煙熏。但是,“毘舍闍鬼,亦住其中”,這個問題來了。外道的禪定只能夠暫時調伏欲界的貪瞋煩惱,但是他的我執、我見一點都沒改變,這個我見的思想,就在那一個禪定的明瞭寂靜的心中原封不動地存在。

古德對於禪定所產生的調伏,講一句話說“如石壓草”。一大片的草,他不去拔那個草的根,他就拿一些小石頭把它給蓋住;你看不到草,其實草一根都沒少。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其實我們淨土宗很多人也是喜歡如石壓草,有定無慧。你看淨土宗很多人修行的時候起煩惱,就念佛,用念佛去壓它。當然有時候壓得住,有時候壓不住,但是至少會產生調伏。但這種調伏是不正確的調伏,這種調伏叫做“緣缺不生”,就是你只是轉移目標。煩惱的根源來自於你要掌控,你要去掌控人、事、地、物。所以,正確的做法,你要把那個草根給拔掉。你不修我空觀,你就用佛號去壓煩惱,等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壓不住了。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修“觀法無我”,他修我空的時候說:“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就是說外道用禪定創造一個涅槃寂靜的假相,只是個假相,但是他沒有拔掉那個草的根,煩惱的根源。那個躁動的根源就是我執,所以用禪定是不對的。這個毘舍闍鬼,就是他無量無邊的寂靜的心中,那個自我意識是活在里面,它隨時會爆發出來。

《妙法蓮華經

是什麼因緣觸動了十法界的門

淨界法師

我們時刻的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貌,

從而反省自己心態是什麼樣的念頭

第一個,瞋恚邪淫。假設我們的妄念,經常起瞋恚,起邪淫,而且這個念頭是數數現行,深深好樂,你自己會把你心中的地獄的法界把它激發出來,就顯現地獄的果報讓你受用。是心作地獄,是心變現地獄。

慳貪不捨,餓鬼法界。我們的妄念的方向,是往慳貪、自私自利的方向跑,你自己會激發你心中的餓鬼法界,讓自己受用,你來生就會變成飢餓口渴。

如果你一生當中,經常生起愚癡暗鈍,經常也不學佛法,老是保持那個暗鈍愚癡的心,你就容易激發你畜生法界。

我慢貢高,阿修羅法界。阿修羅這個人是比較喜歡修善法的,但是他這個人修善法福報大,他那個瞋心、慢心特別重,對立心也特別強,這種人就很容易激發心中的修羅法界。

堅持五戒,人道法界。他能夠對於這個五戒的善法能夠堅持,他就激發心中的人道法界,讓自己受用。

那麼精修十善,這個十善比五戒更高了,因為他調伏心中的貪瞋癡煩惱,就產生天道法界。

但是這個六道輪迴,以佛法的角度全部是妄念。我們把妄念做一個簡單的定義,我們前面也說過,只要你迷失你的本體,只要你迷失了空性,這就是妄念。簡單的講你只要不是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全部是妄念,你沒有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人生就全部都是妄念了,簡單的判斷。

就是你沒有依體起用,從《法華經》來說你離家出走,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離家出走。忘知來時路,你根本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然後在外境攀緣,攀緣到善的,運氣好一點,啟動了三善法界;攀緣到惡的,啟動三惡道的法界,但是本質統統是攀緣。

只要你的心沒有安住空性,你起一個念頭,你只要知道這個東西,認為它是真實的,真實有的,妄念!你知道它是如夢如幻的,是空性裡面顯現一個影像,真實!所以真妄,就看你有沒有安住空性,因為你沒有安住空性,你就向外攀緣,你就把它當真,就會去取,攀緣愛取;取到善法算你運氣好,快樂果報;取到惡法,你就出現痛苦果報,但是全部是妄念,因為你忘掉你的本來面目,因為你沒有安住你的本來面目,這個叫妄念。

這以下的四聖法界,全部是真實的念頭,從空出假了,只是它的層次不同了。

我們來看看,證悟人空,聲聞法界。這個人空就是我空,他從無常無我的道理悟入了我空,真實的念頭,但是這個檔次不是很高,但至少它是解脫道了。

第二個知緣性離,緣覺法界。他的我空的智慧,不是從無常悟入的,他是從因緣性空悟入的,這個人水平更高,這個緣覺法界,這個我們後面會再詳細的說明。

六度萬行齊修,菩薩法界,真慈平等,諸佛法界。

四聖法界都是安住空性。但是小乘的空,它是比較偏空,它沒有大悲心,大乘的空裡面有菩提心,大悲心,這差在這裡。但是基本上,三乘都已經安住空性。

所以《法華經》上說,三乘共坐解脫床,就是空性。但是這個空性當中,有些人是完全出離心,自私自利的空,有些人是慈悲的空,這樣子而已。所以我們從空性又分出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但是這些人都是聖人,不可思議了,他們在看人生,已經從空的角度來看人生了。只是說有一種人是比較自私的心態,有一種人是比較大悲心的心態,但是空的本質是差不多了。

了解了心念的相貌狀態,我們就會時刻調整我們思維模式,才能真實的步入佛法修持之路!

五蘊就像「地雷」,少碰為妙!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的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身心世界本來是五種功能,就是一個色受想行識,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按照唯識學的說法叫做依他起性,它沒有好壞。比方說,你是一個男眾的五蘊,你是一個女眾的五蘊,每一個人各有各的五蘊。它只是一個色法跟心法的活動的功能,它沒有好壞。但是如果你不斷地逼迫它,你不斷地刺激它,它就容易出生煩惱。就是說,五蘊本身不是煩惱,但是作為凡夫你不能刺激它,你老傷害它、老干擾它,那這個就有問題了。

那麼它就會怎麼樣呢?...「其捨恐怖,變狀如是。」為什麼五蘊的這個宅變成恐怖呢?因為你老刺激它,它就會產生五種煩惱火出來。五蘊本身不是火。諸位!果報體是沒有善惡的,你不能說我的五蘊是善,你的五蘊是惡。五蘊只有苦樂的差別,你福報大,你的五蘊快樂一點;我的五蘊差一點,痛苦一點。到底快樂的果報比較好修行,還是痛苦的果報好修行,難講!你如果把痛苦變成一種激發的動力,那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所以,重點是安定,你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但是,如果到了五濁惡世,它是越來越不安定,彼此間互相的刺激、環境的逼迫,所以這個五蘊就會產生變化。

這有三種變化:第一個,從五蘊產生煩惱,這第一種變化,煩惱障;煩惱不斷地活動,貪瞋痴慢,如果你不動,不阻止它,放縱它,它就會轉成業障,造生死業力;如果業力再不阻止,來生就變成果報,又創造下一個五蘊了。所以它有三種變狀:煩惱、業障、報障。...這個餓鬼怎麼來的?就是三種變化。本來是煩惱,你不當一回事,後來變成業力你還不當一回事,來生你就知道怕了,「他今受富樂,我獨受貧苦」。這個人的生命就是這樣變出來的,就三種變化,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煩惱你不管它,就變成業力;業力再不管它,就變成果報,就這樣子。這個五蘊的可怕就是「變狀如是」。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身、受、心、法,尤其是感受跟想象。我們凡夫追求快樂是直覺式的。你要讓我追求這個東西,第一個,在我的生命經驗你要給我快樂。他為什麼喜歡追求美好的名聲?他就是曾經在別人贊美當中受到極大的快樂。他有實際的生命經驗,他由感受而產生重大的想象,最後產生執著,就住在這個五蘊的影像裡面。所以我們是把這種五蘊當作追求快樂的根本。

其實,五蘊是痛苦的根本,所以我們叫做苦中作樂。本來進入減劫以後,這個五蘊就充滿了煩惱罪業。以佛法的意思,其實是少用五蘊、多用一念心性,尤其少用這個感受跟想象。你要脫根、脫塵、脫識,就是離相,其實離的就是五蘊。按照佛法的意思,這個五蘊就是地雷,就是五顆地雷,你少碰為妙。所以,一個人要wang生,到晚年的時候你的感受要淡薄,你的妄想要減少。就是說,你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這是個指標。

所以這個五蘊,對凡夫來說不是好事。但是我們對五蘊不瞭解,不知道是眾苦之本。更嚴重的是,我們不知道「火」。這個火就是攀緣心。我們要去挑動五蘊,讓這個五蘊的活動更熾盛!我們不知道,這個五蘊一旦起火以後是會破壞善根的。當五蘊起火以後,那叫一個失,就產生了一種墮落三惡道的過失。所以,第一個,我們不知道五蘊裡面有地雷;第二個,我們用火去觸動他,用攀緣心去觸動他,把地雷變成火,最後退失善根,墮落三途。

修行要靠信心,而不要去靠心外求法的感應,

這樣你才不會出事情,也比較能夠持久

淨界法師

佛菩薩的加持,當然,每一個佛菩薩可能針對某一部經來加持。

我過去讀佛學院,一年級的時候,那一年結夏安居,有幾個外來的行腳比丘來參加我們僧團的結夏安居,我私底下就跟一個行腳比丘聊天。他平常修行就兩個法:第一個是拜懺,一個誦《法華經》。我問他說,你平常拜懺、誦《法華經》,有沒有什麼感應?初學者對這個感應,諸佛菩薩的感應是比較好奇。他講一句話很重要,他說,我們修行,不能靠感應來支持,我們要靠信心。他說怎麼要靠信心呢?他說你受持《法華經》,你有三分的修行,自然會有七分的感應。而這七分的感應你不一定感受得到,但是它冥冥當中幫你化解了災難,冥冥當中增長你的福報。這句話很重要,冥冥當中的加持。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叫做顯機冥應,「終日無感,終日無悔」。

所以,我們不要看到普賢菩薩的加持,就好像在期待普賢菩薩的現身,這個都是不對的。就是說,「終日無感,終日無悔」,佛菩薩的加持可能就是在暗中幫你消除了罪障,幫你增加了福報。但是我們不能夠去執著這件事情。還是那句話:你相信,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薩就會給你七分的感應。就是修行要靠信心,而不要去靠心外求法的感應,這樣你才不會出事情,也比較能夠持久。

所以普賢菩薩就是保證,你只要依止普賢行願來受持《法華經》,我一定會給你人的護持跟咒的護持,是決定的。

——節錄自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118】三法印之諸行無常

我們看丁二的三法印。那麼前面的安樂道,講到苦樂的問題,這一塊我們全部講完了。這個以後談談解脫的問題,就是解脫道,三法印,這個有三個法來決定你是不是解脫。

怎麼能夠知道我的生命能夠解脫呢?你的生命當中是不是出現了三種的功德法,來判斷你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道人,就像印章一樣,有三個法。哪三個法呢?我們先把他念一遍:

  《大智度論》云: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是佛法義,是三印,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壞,假使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壞。

  好,那麼什麼是三法印呢?就是一切有為法是無常變化的,就是生命是一個動態的,我們今天跟昨天不一樣了,我們也可以由此類推,明天跟今天的身心世界也不一樣了,所以生命就像水流一樣,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一切法無我。我們知道生命會變化,但是它是往哪一個方向變化?往好的方向變化,還是往不好的方向變化?這件事情是我們不能做主的,我們不能決定我們的生命,我們沒有主宰性,這第二個。

  第三個,生命的最終的皈依處是寂滅涅槃。這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寂靜,這是最深的最終的涅槃寂靜。

那麼你內心當中能夠有三種認識:第一個,一切法是無常的;第二個一切法是無我的;第三個生命的終極目標是涅槃寂靜,那麼表示你已經是一個趨向解脫的功德了。

那麼這三法印是一切外道論議所不能破壞,即便他有種種的言說也不能夠去轉變這一切法的體性是無常無我,是涅槃的。就好像這個冷相,你不能把這個冷相,這個月亮的冷相轉成太陽的熱性。所以這一切法的本性,這個無常無我的本性是不能夠去傷害的,即便你能夠傷害虛空,你也不可能改變三法印。這個就是我們從一個安樂的水平提升到解脫的水平。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諸行無常。這是一種無常的概念的建立,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諸行無常

  行者,造作遷流義。此中言諸行者,泛指一切有為諸法。常者,恆時固實不變義。謂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體即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無論是物質的色法,或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遷流,因果相續而顯現,故名諸行無常。

  當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對人生的概念是一個善惡的概念,就是我們要去斷惡修善,這是一種業力的思考。但是你這個時候頂多也就是個好人,但是你跟了生死是沒有絕對的關係。那如果你要把一種從生命的安樂提升到生命的解脫,那你的智慧就要提升了,就不是善惡,開始思考空有的問題了,空有的問題再上去就是真妄的問題,那這個到了菩提道我們再來說,我們先講解脫道。

  那麼你開始面對人生不是只有善惡而已,不是善惡的業力,你必須要把人生的空有的這一塊,要把它釐清,你開始要帶著空有的眼鏡來觀照你的身心世界了。你要把空跟有要釐清,首先你要有的第一個智慧就是無常的概念。

  生命會變化,我們一般人我們早上看到我們的車子是跟昨天長得很像,因為我昨天看也是這樣,今天看也是這樣,那麼明天再看也是這樣,所以產生常見。那麼常見慢慢慢慢的就產生自我概念了,尤其是這個因緣變化少的時候,產生這個常見,那常見的結果就產生一種愛取,所以這個解脫道最重要的就是調伏這個愛取。那麼我們在調伏愛取的時候,首先調伏的是所愛取的相狀,就是無常,我們要告訴自己,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無常變化的。

  我們把它做一個解釋:行就是造作遷流。那麼諸行就是一切的有為諸法,那麼常就是恆常不變,就是我們會認為說:我昨天的房子跟今天的房子都一樣,就產生一種常見,但是事實上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體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因為它背後是由因緣和合的,它不是本來就有的,不管是物質的色法或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遷流因果相續而顯現,故名諸行無常。

  其實諸行無常我們前面講出離心的時候也講到,諸行無常套到人生來說有三個概念:

  第一個,人生充滿了痛苦。從無常的角度來說人生沒有快樂,因為它給你不安穩,它沒有給你安全感,所有的快樂都在變化,就好像經典上說這魔術師拿一塊布,這個布今天變個兔子給你看,你看得很高興,但這個布明天又變一隻貓,後天變成一個石頭,或者變成一團火,所以這個布它是變來變去。所以在三界當中我們對於這個果報體我們是追求安穩的,但是事實上三界沒有安穩的東西,所以第一個,人生充滿了痛苦。

  第二個生命是無有止境的。它在無常變化當中,他有一種相續的力量,因為業力的相續就讓生命相續。所以輪回是沒有止境的,這個痛苦是沒有結束的,只要你沒有離開三界,你的痛苦是不會結束的。我們不要以為說你今生造了善業來生得到福報就像離苦得樂,這個沒有究竟,只是吃個止痛藥而已,你的病根在於輪回。所以從佛法的三法印的角度,你沒有離開輪回,你根本談不到快樂,就好像說這個三界火宅,這個火燃燒的時候,你在牆角的地方喝一杯咖啡,你還是沒有離開三界的火宅,所以輪回是沒有止境的。

  第三個,輪回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可能從三界的痛苦得到任何的啓示,不可能,這種痛苦是白費的,你去地獄裡面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出來以後也沒有讓你更有智慧。

  所以我們從輪回當中,我們可以知道說,無常,其實諸行無常,小乘的思想它說無常,它的詮釋是什麼?詮釋苦諦。它只要講諸行無常,就把整個三界的果報全盤否定了。所以諸行無常,聲聞人從諸行無常這四個字開展出人生,認為人生沒有價值,輪回毫無意義,第一個,它給你痛苦;第二個,它欺騙你,欺誑性,它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第三個,你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後毫無意義。

  所以聲聞人整個人生觀,他為什麼會把人生看得那麼的悲觀?說悲觀也好,他是非常的厭惡,它主要是這四個字,諸行無常這四個字開展出來,從無常得到很多的結論,它是痛苦的,而且這個痛苦是無止境的,而且這個痛苦是毫無意義。我們在修行中我們遇到痛苦,但這個痛苦會轉成一種增上的力量,但是你在三界裡面的痛苦對你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

這個諸行無常等於是否定了所有整個身心世界的果報,所以讓我們調伏我們對它的愛取,它就不是一個好東西。這個無常,等於是調伏所攀緣的相狀,這是第一個。

【118】三法印之諸行無常

【117】果報種類之結示法要——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第五,我們看最後的總結。就是前面的業力的生起,增長廣大,最後業力的轉變,最後看業力的結果。

  一旦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我們前面花了大概兩堂課的時間來學習業果,這一段就是它的總結了。我們一般的業都是保存,到什麼時候才開始算帳,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是無常到的時候,真正業力開始算帳的時候是在臨終的時候了。把你過去生今生的業一起算,強者先牽。

所以這個時候你這一個人生就像做夢一樣,這個夢即將要結束了。那麼當然你夢境裡面的東西都帶不去了,但是你在做夢的過程當中,你每一個過程所做的行為業力都保留下來了。

這個地方說出了兩件事情,就是說,第一個,萬般帶不去,就是人生是沒有結果的,人生的現象是沒有結果的,你像做夢,你也沒有什麼結果了,你在夢中不管你做到什麼境界,你醒來的時候也沒結果,但是你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你的人生?這個業力是會貫穿死亡,來生繼續受用的。

尤其是淨土宗的人,你臨終時候的業按照印光大師的規劃,淨土宗你今生的福報要留四成,所以你平常只能受用六成。

有些人你看他福報大,他死命的花福報,這個人是愚痴。因為你想你生命的轉變在臨命終,臨命終的時候你把自己弄得很痛苦,你很難生起正念的。

你可以買一百塊的東西,你最好買六十塊就好,是這樣子沒有錯,就是你要留點東西,留點資糧到臨命終的時候用。我們必須為臨命終的正念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你不能把福報都享盡了。

  我自己的觀察,老一代的,懺公師父那一代他們修十分的福報,我估計只花三分而已,他們留七分,老一代的;到我們這一代呢,我們大概十分花五分,花一半;到年輕一代就很可怕了,這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有的年輕人他是死命的花福報,那你臨命終就非常不利了。

  因為你壽命雖然在但是你福薄,你福報享盡的時候你就很糟糕了。福報享盡那當然罪業起現行了,那你就是臨終的時候肯定插滿管子,那是罪業的相貌完全現出來了。

  所以諸位,如果你有志於拼往生的話,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請你留點福報臨終的時候用,很重要,善終,願我臨終無障礙。因為福報它不一定能夠幫助你往生,但是它會創造一個讓你保持正念的好環境,就好像我們平常一樣,我們如果在一個很安穩的環境,我們容易提起佛號,如果你身體病痛,牙齒又痛,肚子又痛,你佛號就提不起來了。

所以這個臨終算總帳的時候,那是非常殘酷的。我們一定要為未來的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一定要把這個臨終的時候的福報規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