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江味農居士的

金剛語錄(三)

(五)

"金剛經"云:


須菩提。

如來所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


"如來"

性德之稱。


"無實無虛"

性德之容。


無實者,

生滅滅已,凡情空。

無智亦無得,聖解亦空。


無虛者,

寂滅現前,"體現"。

除一切苦,"用現"。


質而言之,

"無實無虛",

猶言

寂照同時。


寂則無實、

照則無虛。


心清淨,無實也。

生實相,無虛也。


約凡夫妄心言,

亦復

無實無虛。


覓心了不可得,無實也。

一念具足十法界,無虛也。

由是

可知"凡聖同體"矣。


全經主旨,

在於"應無所住"。


世尊言此之意,

是令

無實之觀,

成就

無虛之果。


無實觀者,

最後所云,

觀一切法,

如夢如幻是也。

常作此觀,執情自遣。


此是

破一切凡情之

總觀、要觀。

萬不可須臾離也。


無實無虛,

空有一如,性德本然。


如來

證此,說此。

令衆生

覺此,修此。


觀一切法"唯實",凡夫也。

觀一切法"唯虛",二乘也。


觀一切法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亦是

權教菩薩。


佛與諸大菩薩,

觀一切法

無實無虛,是整個的。


無實即無虛,

無虛即無實。

"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佛事門中,

不立一法,無實也。

不捨一法,無虛也。

應無所住,無實也。

而生其心,無虛也。


一法不生,

實無有法也,故無實。

無法不現,

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覺性空寂,無實。

覺性圓彰,無虛。


無實無虛,

即是

諸法實相。


如是覺,如是修。

云何修?


******************

生無所住心,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利益一切衆生是也。

******************

若能

心不住法/無實。

而又

勤布施/無虛。


是其人

"道眼明徹,空有雙離"。


真為

依文字般若,

起觀照般若。


遊於佛日光輝之中,

徹見

如實空,如實不空,

具足

體相用三大之性。


如佛所得也。

功德不可思議也。


無實無虛,

即"起信論"

如實空義,如實不空義。


如實

即是真如,

真如為真實之性體。

故曰如實。


如實空者,無實也。

如實不空者,無虛也。


空而不空,

無實即復無虛。

不空而空,

無虛即復無實。


***************

此是

一切法,

如如不動之真體。

***************

如來所得"無上菩提"。

於中

無實無虛。

諸法一如,是法平等。

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高下。


法性(理體、智體)

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

故曰"無實"。


正當

無有少法可得時,

平等一如無二之法性(心體),

圓滿顯現,故曰"無虛"。


正因其

"不分別法,不執著法",

無法之見存,

乃名

無上正等覺耳。

其無有少法也,明矣。


法性(真如自性)

本來如是。


佛惟顯此

本來之性(真如本性),

其無有少得也,明矣。


說明"諸法如義",

復以

"不可得義",

空其能執之心。

且以

"緣生義",

空其所執之法。


"能所皆空",

平等無二之性體遂顯。


*****************

發正覺者,

必應將佛說

一切法無我人衆壽,

即是

"諸法一如"的道理,

"切實體會"。

*****************


廣修六度,

一法不執。


庶幾

心空妄念,而"無實",

功不唐捐,而"無虛"耳。


行廣大行者,

先於

境緣上

一切法"不住"。


後則於

起心動念時

一切法"不住"。


使知

能執者,

"不可得之妄念",

非真心(自性)也。


又說"諸法緣生",

使知

一切法(所執者),

皆是幻有,了不可得。


發廣大願,則不取法。

(應無所住,不住有)

行廣大行,則不取非法。

(而生其心,不住空)


法與非法,既皆不取。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空有,空有同時)

(不落二邊,一道清淨)


我人衆壽,四者皆無。

法與非法,了不可得矣。


常住真心(真如本性),

所謂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

便"了了而得"。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也。

(六)

"金剛經"云: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心念有三際,

謂之"遷流"。


因其心念,剎那不停,

故有

過去、現在、未來。


剋實而論,

只有

過去、未來,

並無現在。


不可得者,

明其

當下即空。


真心,

常住不動。

非心,

非常住之真心。


生滅心

是妄非真,

故曰

是名為心。


執著者,

必自

以為我能取。


不知即此

能取之一念,

"三際遷流",當下即空。


尚不可得,

尚何

"能取之有"乎。


**************

三言不可得,

真乃錐心之語,

直令

"我見"無立足處。

**************


"楞嚴經"曰: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此文

道盡三界輪迴之真相。


一切衆生,

所以

認妄為真,

由於

不知其是"不可得"。


********************

不辨其是

生住異滅,剎那相續。

實不可得,執之何為。

********************


自以為能執,

而實無可執,

徒增

"妄想業力而已",

"真愚癡可憐也"。


此理

惟佛知之說之。

修行

宜急覺悟也。


因緣生法,

有相而無性。


可知

一切法之"當體",

如幻如化,如空中花,

如水中月,絕非實物。


*********************

由是可知,

說"緣生",無異說不可得。

說不可得,無異說"緣生"。

*********************


衆生處處"執著"。

能執,無非妄想。

所執,便是諸法。


佛以誠告之曰:

以為有"能執"者耶?

心行不可得。

能執之意,當下即空。


又告知曰:

以為有"所執"者耶?

諸法緣生。

所執之法,當體即空。


如此開示,

正是

將衆生"執見",

從根本上推翻。


緣生與不可得,

皆明即空之義。

妄念

為成凡之由。


將欲

了生死、證聖果,

必須斷念。


當知

一切法,

只是緣生,本來是空。


既已緣生,不無假相。

法與非法,皆不應取。


以一切法,

絕非真實,

事相儼然。


********************

行人

極應覺悟,

空有不著,離相離念。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耳。

********************


約性,

一真法界,

本無差別,本來常恆。

那有

我人衆壽諸相。


約相,

五蘊本空,

我、人、衆生,

莫非

五蘊假合,本來皆空。


所謂壽者相,

念念遷流,

剎那生滅之相續,

亦即是非相。


觀此

五蘊衆法,

但由

因緣聚會,

非生幻生,本來無生。


若知此義,

依法發心修行者,

那得有法可執乎。


凡夫

所以貪著色身為我者,

由於

不知是"五蘊假合"耳。


若知

除五蘊外"無此色身",

便不致於貪著矣。


無我,

一切染淨諸法,

緣生體空。

一切法中"本無有我"。


當知

所謂"我者",

衆生無明不覺,

於一切法中,

妄生

"分別執著之見"是也。


一切法性,

本來空寂,那有此物。

因其本無,故當除之也。


性體空寂,本無有念。

諸法緣生,本來無生,

當體即空。


心行諸法,不一也。

叵得緣生,不異也。

不一不異,諸法如義也。


如是而知,名曰"正知"。

知此,

則知應

"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


離相離念,

所以"無我"也。


"起信論"云:


不知一法界故,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遂成衆生。


一法界者,

一真法界也。

十法界萬象森羅,

真如則是一也。

一切同體之意。

佛說

"諸法緣生"之宗旨,

在令人領會

"即假即空,即空即假"的道理。

知一切法"本無可執",

亦不必執,以離念耳。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不住空有,空有同時)

(不偏二邊,合乎中道)


"不應"之義。

必深解"緣生"道理,

兩邊不著。


然後

"性相圓融"而不異,

"見相便是見性"。


其所見者,

乃是

無相無不相。

亦即

如實空、如實不空之全性。


性相本來圓融,

染幻,尚無礙,

淨幻,豈復有礙。


******************

一切法"心現識變"。

不著不壞,

(不著有,不壞空)

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


知此,

則知

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

語別而"義"實無別。

捨此不圖,豈非自誤。


當知,

不應住、無所住,

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


色聲香味觸,供佛度衆,

乃至

養此色身,

皆不能"廢而不用"。


***************

若能"不著",

何礙之有,

當"如是領會"也。

***************

佛說

"緣生"之要義,

令知

世出世法,一切皆空,

惟因果不空。


所以

因果可畏。

種善因必得善果。


一切法即假即空。

(緣生宗旨)


以即"假"故,

所以因必有果,

因勝果必勝。


以即"空"故,

所以因果雖勝,

亦"行無所事"。

此之謂"深信因果"。


"金剛經"云:


須菩提。

說法者。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無法可說,

意顯本無可說。

何以本無可說,

以本來無法故。

既本無法,那有可說。


法是"緣生",

說亦緣生,

說法者亦是緣生。


既曰緣生,

非無法、非無說、

非無說者也。


"緣生無性,當體即空"。

雖儼然有說法,

即復了不可得。

其說即無說也。


明了

"緣生"之義,

便知法本無法,

故說即無說也。


說法者

"即空即假,即假即空"。

(不住空有,空有同時)

決不致

妄作言念,罪同謗佛。


正因

無法可說,

乃有

說法及說法者之假名耳。


說法者無法可說,

則學法者,

當然無法可執。


既說法者"無念",

則學法者,

便當

觀照諸法

"緣生體空,會歸一如"。


******************

觀力漸漸深,

分別執著便漸漸薄。

我見(妄想)便漸漸除,

妄念亦漸漸離矣。

******************


所謂

通達無我法者,

如是如是。

上言

說法者無法可說,

明"能說"者空。

下言無法可得,

明"所說"者空。


修功至極處,

必應"能所皆空"。

方能

"性光獨耀,迥脫根塵"。


此義

即"心經"所說:

無智亦無得。


清達天師作"新眼疏",

分經文為

"信解行證"四分。


以經文

明明"具有此義"故也。


"生信"文中,

==========


長老問:

頗有衆生,生實信不。


答曰:

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


末後結曰:

佛及無上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學人當由此入。


"信"為入道之門,

結顯此意。


"開解"文中,

==========


長老自陳"深解義趣"。

示人,當"如是深解"。


末後結曰:

當知

經義果報,

皆不可思議。


當知,當解也,

結深解之義。


"進修"文中,

==========


發心無法。

繼令

"開佛知見"。


佛見,是不執一異。

佛知,是三心不可得。

一切法本無生。


末後結曰:

以我人衆壽,

修一切善法,

則得阿耨菩提。


***************

其示學人

應通達內心外境,

"即有即空",

"不執一異",

"無我無法",

以為唯一之修功。


必修

無我無法之因,

方證

平等法界之果。

***************


"成證"文中,

==========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成忍,謂證也。


其餘所說,

皆是

"平等法界諸法空相"之義。

則皆成證之義也。


***************

"講義"

分段依"新眼疏"。


但加標

"約心明無住",

"約境明無住"

兩大部分。


使前後兩半部

明義不同之處,

"一目了然"。

***************


當知

"華嚴"以信解行證,

顯示

圓融無礙之入道次第。


********************

其境界正是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


此經,

是為"不斷佛種"而說。


故一依

"華嚴"信、解、行、證,

入道次第說之。


令聞者

亦依此圓融次第而入道。


以示衣缽相傳,

燈燈無盡之意。


******************

"華嚴"曰: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字尤要,成始成終,

唯一"信心"而已。

******************

"金剛經"云:


是故

如來說

一切法皆是佛法。


諸法緣生而"無實",

同一如實而"無虛"。


所以

如來說

一切法皆是佛法。


*****************

"諸法如義",

開出無實無虛。

即以無實無虛,

顯明"一切皆是",

證成"諸法一如"。


展轉

相生、相釋、相成,

其實

"皆明一義",

"應無所住"是也。

*****************


"如來說"三字最要,

明其

是約"性"而說。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楞嚴經"云:


五蘊、六入、乃至十八界,

如來藏妙真如性。


古德言:


窗外黃花,莫非般若。

庭前翠竹,盡是真如。


是之謂

"一切法皆是佛法"。


**********************

世出世法,"皆是緣生"。

觀其

"不異之性",

觀其

"不變之體",

"一切皆是,諸法一如"矣。

**********************


"金剛經"前半部中,

長老答辭,多言"不也"。

後半部,惟開佛知見中,

答"如是"最多。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義。

是明"融相會性"。


"如",諸法一如。

"是",一切皆是。

合而觀之,

便是"無實無虛"。


一切諸法,無實也。

皆是一如,無虛也。


虛實俱無,

因如是者,

果如是矣。


"如是"句,

實非

應諾之辭,乃是說理。


如者,"諸法如義"。

是者,"一切皆是"也。


意顯

"惟如則皆是",

"不如則皆非"。


***************

此明

法法皆是緣生,

不執著緣生相,

會歸一如之性體。


法法雖皆緣生,

亦即

法法皆是佛法矣。

***************


言"是名",令其不可執異。

言"即非",令其不可執一。


不執一異,是為圓見。

見圓則知亦正。

知正則見亦圓。


若知

一切法,莫非緣生,

見一切法不一不異。


不異不妨不一,

本一如也,而緣生諸法。


不一不礙不異,

雖諸法也,而皆是一如。


"一切法",

通指

世出世境、行、果而言。


"如是"二字,

上來所說種種"義"。

不外

"緣生性空"。


性空不礙緣生,

故成

"平等法界"。


緣生不礙性空,

故即

"諸法空相"。


平等法界(一真法界),

"法本無我"。


諸法空相(五蘊空相),

"法本不生"。


由是觀之,

"如是"二字,

即顯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五蘊六根、

山河大地等一切法,

皆是

"唯心所造"。


佛令

一切法不應住著,

是遣其

"分別執著"取相之病,

一切法並不相干。


"取相之病若除",


內而五蘊,

外而山河等一切法,


便如

"楞嚴經"所說,

咸是

妙淨明心性淨明體。


"法法皆如"之真實義也。


"起信論"云:


"真如體",

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真"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須知

阿耨菩提,

即是

"真如"之異名。


若住於此,仍是取相。

有所取,便有所立。

便非"一切皆如"。


**************

初心菩薩,

"如是體會"

"法法皆如"之義,

於法"無住"也。

**************


上說

"諸法如義",

"無實無虛",

"一切皆是"等法,


結約果位,

以示

證得清淨心者之境界,

一法不住的、

法法皆如的、

是"無我"的。


一塵不立,

將微細之

"分別執著"遣除淨盡,

乃能

"證佛所證"耳。


"金剛經"

"無住破我",

"唯一主旨"。


全經

皆是詮顯

"欲破無明,當不取相"之義。


後半部

說"諸法一如",

說"一切皆是"等,

即是詮顯

"如如不動義"。


後更暢發

"緣生性空"之義,

"全經之要旨"在後半部。


*************

觀諸法緣生,

即是

觀諸法空相,

亦即

觀五蘊空相。


相若空時,

豈復有取。

"如如不動"矣。

*************

(七)

"金剛經"云: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

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

本來即非。生即無生也。

此明

"不生法相"之所以然。


所謂

不生法相者,

乃是

一切法相,本為緣生 。


緣生之法,

當體即空,本性無故。


既本性無,

則不生亦亡。

生即無生故。


乃為

真不生義。


*************

一切發心者,

當在

"一如皆是"上,

知見信解。


此正"降伏",

此即"無住"。

*************


果能

知見信解如是如是。

則雖

法相熾然,

初何嘗生,

"本性不生"故。

不降伏而降伏。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

證入

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


經初所說

發廣大心、起廣大行、

不取法與非法之相、

乃至

發心不住、得果不住、

不住亦不住。


如是知見信解,

方為

"通達無我法"。


故曰

"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


正所以

顯示

發菩提心,必應如是,

乃為菩提心。


此經

於一切法,

屢說

即非、是名。

以明

相有性空之義。


意在

令人

"觀照本空",

頓得解脫也。


利根者,

自能聞一知十。

悟知我見等,

亦復

"相有性空"也。


本經說

即非、是名處甚多。

聞者

便當領會其中道理,

原無二致。


即非,

約理體之性,以明本空。

是名,

約緣生之相,以明幻有。


即非是名並說,

性相不一不異。


法法皆然,

即無論何法,

皆應明了此理,

兩邊不著,

銷歸

一如平等無二之性體是也。


"即非",

一如之法性,

其本來是空。


"是名",

緣生之法相,

其不無假名也。


*******************

佛說者,

顯示

覺智洞照,

法性本空,法相皆幻。

當其有時,便是空時。

*******************


微塵之本空,

便可類推

而知世界皆空耳。


*******************

大乘人

惟就

"性體上觀察',

無論大相小相,

皆是

緣生幻有,

當下即空。


本非實體,故曰即非。

不無幻相,故曰是名。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法法般若,物物真如。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

覺了宇宙 人生真相

返妄歸真 復本心性


諸法空相 法本不生

五蘊空相 念念遷流


一切法相 皆是假名

本來即非 生即無生


緣生性空 剎那生滅

相有性空 當體即空


一切諸法 因因果果

剎那之間 皆成陳跡


苦苦分別 牢牢執著

自生纏縛 不得自在


心行叵得 諸法緣生

不可分別 不可執著


發菩提心 生無住心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廣修六度 慈悲喜捨

利益一切 衆生是也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不執一法 不廢一法


不偏於有 不偏於空

不落二邊 行於中道


有即非有 非有而有

生心無住 無住生心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 行一切法


平等法界 法本無我

一真法界 空寂無念


諸法同體 萬物同根

性本同體 無差別相


離相觀性 頭頭是道

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諸法一如 一切皆是

法法皆如 一如皆是


法法物物 莫非般若

塵塵剎剎 盡是真如


融相會性 泯相入體

轉識成智 轉苦為樂


銷歸

一如平等無二離對待之性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