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了一切法悉隨心現A

(一)(三)

"華嚴經"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

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知業如幻,

業報如像,諸行如化;

因緣生法,悉皆如響;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第二不壞迴向 /詳見後

"華嚴經"云:

大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執著遮蓋,若無無明、妄想、執著、則無師智、道種智,自然現前。 /詳見後

"華嚴經"出現品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

"印光大師"曰:


若能

曠觀"多劫多生",

凡所受之"善惡果報",

一一皆如

響之應聲,影之隨形,

"了無差爽"也。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華嚴經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

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

初成正覺

所證悟到無一眾生

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

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華嚴經"出現品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第五十一曰:


奇哉!奇哉! ...

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

初成正覺,

所證悟到的

宇宙人生的實相、奧秘。


...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曰:

復次佛子。

如來智慧,無處不至。


何以故。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顚倒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云: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衆,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般若心經"云: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大乘起信論"云:


以不達一法界故,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不達即不覺,

無明即妄想執著。


*******************

妄想,即分別心是。

執著,即我法二執是。

我執,即我相(四相)。

法執,即我見(四見)。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華嚴經"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

"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知業如幻,

業報如像,

諸行如化;

"因緣生法,悉皆如響";


菩薩諸行,一切如影;

出生無著,清淨法眼,

見於無作,廣大境界;

證寂滅性,了法無二;

得法實相,具菩薩行;

於一切相,皆無所著;

善能修行,同事諸業,

於白淨法,恒無廢捨;

離一切著,住無著行。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

無有迷惑,

不違諸法,

不壞業因,

明見真實,善巧迴向;

知法自性,以方便力,

成就業報,到於彼岸;

智慧觀察,一切諸法,

獲神通智,諸業善根;

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菩薩摩訶薩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

為欲度脫,一切眾生,

不斷佛種,永離魔業,

見一切智,無有邊際,

信樂不捨,

離世境界,

斷諸雜染;

亦願眾生,得清淨智,

入深方便,出生死法,

獲佛善根。


永斷一切,諸魔事業,

以平等印,普印諸業,

發心趣入,一切種智,

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一)

"華嚴經"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


"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知業如幻,

業報如像,

諸行如化;

"因緣生法,悉皆如響";


菩薩諸行,一切如影;

出生無著,清淨法眼,

見於無作,廣大境界;

證寂滅性,了法無二;

得法實相,具菩薩行;

於一切相,皆無所著;

善能修行,同事諸業,

於白淨法,恒無廢捨;

離一切著,住無著行。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華嚴經"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

無有迷惑,

不違諸法,

不壞業因,

明見真實,善巧迴向;

知法自性,以方便力,

成就業報,到於彼岸;

智慧觀察,一切諸法,

獲神通智,諸業善根;

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華嚴經"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


菩薩摩訶薩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

為欲度脫,一切眾生,

不斷佛種,永離魔業,

見一切智,無有邊際,

信樂不捨,

離世境界,

斷諸雜染;

亦願眾生,得清淨智,

入深方便,出生死法,

獲佛善根。


永斷一切,諸魔事業,

以平等印,普印諸業,

發心趣入,一切種智,

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第二不壞迴向





以清淨意,善能分別。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知業如幻,業報如像,諸行如化。 因緣生法,悉皆如響。菩薩諸行,一切如影。出生無著清淨法眼。見於無作廣大境界。證寂滅性,了法無二。得法實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無所著。善能修行同事諸業。於白淨法,恒無廢捨。離一切著,住無著行。




清淨意:就是聖人的心意,聖人的思想。菩薩卽等於聖人。菩薩他以聖人的心意、思想,對於諸法明瞭透徹,清清楚楚,善於分別諸法實相。明白一切法,都是從心生起的,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佛為什麼說一切法,就因為眾生有一切心。假設沒有那麼多的種種心,有又何用說一切的法呢。由此可知法是隨心所現。

華嚴經上的覺林菩薩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薩知人的心,能生一切法,如果沒有心了,做個無心道人,一切法就寂滅了。這個心,它何時出去,你也不知。何時回來,你也不知道。它到何處,你也不知道。古人形容這個心,有這樣幾句話,說的非常透徹,更值得人人警惕。他說:「三點如星佈,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人為什麼會常常生煩惱?煩惱就是那些不正當、不清淨的欲望和思想,我們叫他為「無明」。他的魔力很大,一發作起來,就把本有的清淨心——智慧的光明遮蓋了。沒有了智慧光明,就被煩惱充滿了身心,不知不覺的起惑造業,作出種種愚癡的罪業來。如果你能發菩提心,就可把無明破除了,煩惱便轉為菩提了。這時,這個心就是清淨的。清淨意,也就是菩提心。

我們常常說:你心裡不要執著,因為執著就是煩惱。沒有了執著,就是菩提。要怎樣做才沒有執著?放不下、看不破,這都是執著。一旦能放得下、看得破,而且很自在,這樣就沒有了執著,得到解脫。我們現在知道一切法皆隨心現,不單一切法從心現出,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無一不是由心所現。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他覺悟了一切的業障如幻,但他仍然發懺悔心。他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又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無」如能心不執著,什麼罪也沒有了。可惜凡夫就不能把心亡了,就不能看破放下,所以業障就如影隨形,緊跟著人跑。「心亡最罪滅兩俱空」——亡都亡失了,那還會有罪業可造呢!所以說兩俱空,兩者都沒有了。「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就是「業如幻」。業報就像的「像」字,不是說真的人像的「像」,而只是一種影像而已。一切起惑造業受果報的事,僅如一種影像似的。這種境界,是站在菩薩的立場而言,因為菩薩已了悟諸法實相,他的智慧已達到這種境界。在我們凡夫來說,決不可有這種思想。在理事兩方面,我們都沒有到達解了諸法的程度,更談不到修積善根功德深厚。故對於起惑造業受報,隨時應該謹守心城,勿令放逸。

「諸行如化」——所以一切的行為表現,善惡業果,也都好像魔術一樣,變化出來,不是真實,是因緣所生的。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種因緣所生的法,好像一種東西發出的響聲,既無形又無像,刹那消逝。菩薩所修的諸行,也不能把它看得太認真,同樣一切如幻如像如化如響,不必執著有所得。在這種不執著的自在心境中,久而久之,就能生出一種無著的清淨法眼,所謂清淨法眼,卽是清淨智慧的別名。他能照了一切諸法的實相,他能見到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假以造作,因為一切的一切,他本來就是如此,盡虛空徧法界的境界亦是如此。菩薩了知法性,常是寂滅的。法性本一,沒有差別,沒有兩個,所以說不二法門。菩薩通達實相的道理,證得了理體。又具足了菩薩所行的一切行門,六度萬行,無有差池。功德圓滿,對於世間上一切的有為法,都沒有執著了。

諸位善士!你不妨想一想,如果你能對一切相都無所執著,那還有什麼好煩惱的。不著相,放得下,就是不執著了,什麼事也不會引起你的煩惱。你常在自在自如的境界中,自己清涼快樂,別人見了,也歡喜親近你。那些煩惱多的人,終日處在愁城中,還事事遷怒於人,就因為他看不破一切相,把一切都看得太認真,執著我見,認賊作子,染苦為樂,不認識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妄的。菩薩他已破除了一切所著,故善能修行。如果凡夫能破除我執,就能同菩薩一樣,修行種種的善業。菩薩修行,他是修清淨法,勤修不懈,決不會浪費光陰,修修停停的,把修善行的事忘却了。他捨離了一切的執著,所以他是常住在無著無依的行門裡。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無有迷惑,不違諸法,不壞業因。明見真實,善巧迴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業報,到達彼岸。智慧觀察一切諸法,獲神通智。諸業善根,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菩薩像這樣子用他的善巧方便智慧,來思惟諸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瞭達諸法的實相,事事通達無礙了。他於是對任何事也沒有疑惑。凡處事接物,在他的心裡,就像一面鏡子似的,照了一切境界,所謂「事來則映,事去則淨」。明鏡它也是「物來則照,物去則無」。菩薩不迷惑於事理,也不違背一切諸法實相。語默動靜,也不會把業的因破壞掉。業還是業,因還是因,這是菩薩已能明見真實的道理的緣故。

同時他也知道如何運用智慧,善巧迴向一切所修的善根。菩薩明白諸法的自性,是清淨、寂靜的,是感而遂通的。一切的因緣業報,依智慧生出方便力,善巧運用,而才成就業報,才能達到圓滿究竟的階段,卽是到達涅槃彼岸。思惟觀察諸法,不是用凡夫的意識可以能瞭達諸法實相的。而是需要用無著無依智慧之力,來觀察一切諸法。所以就獲得神通智慧。一切善業的善根,不必著意造作;換言之,就是沒有目的,沒有企圖而作,自然修行這種的法門。菩薩他是隨心自在修行,獲得了如意自在的境界。











菩薩為什麼要作這些迴向呢?


他為的是要度脫一切眾生,

是希望眾生能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

並不是為自己有什麼好處。

再者也是為的能不斷佛的種子,

希望人人都能成佛,

永遠離開天魔外道魔業的纒縛。


能見到智慧的本體。


卽是證得了真實的智慧,

智慧的本體是沒有邊際那麼廣大,

你要深信不疑有如是勝妙的智慧,

就能樂於享用這種智慧,

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

不會輕於放棄又捨離世間上五欲的誘惑和斷絕六根六塵的境界,

沒有了種種染汚世法,

成就一切清涼的白法。


菩薩自己得到如是的清淨智,

這並不是他修行的本懷,

他更願意一切眾生也得到這種清淨智慧。


菩薩行住坐臥,

在他心目中,

不曾一時一刻捨棄過眾生,

隨時都與一切眾生同在,

所以說「入深方便」。


菩薩他所入的方便是甚深的,

廣大的,任運自如的方便。


用這種方便法,

自己已超出了三界。


也能使令眾生超出三界。

出生死的法,

就是

超出眾生的情愛網,

超出眾生的愚癡網,

超出眾生的無明網,

超出眾生的生死大網。

這就稱之為出生死法。


要怎樣去實行,

才能出生死、

證菩提呢?


唯一的方法,

就是

要破除無明,

破除煩惱。


無明煩惱

是生死的根本,

這根本的來源,

就是愛欲。


要能

把愛欲斷滅了,

身心

自然得到了清淨。


事事能不動心,

對七情能不動念,

任何境界

也不能動搖你。


到此境界上,

所謂

「八風吹不動」,

這時便可

超出生死的大關,

獲得佛的善根,

就可以

成就佛的果位,


永遠斷絕了

一切諸魔的事業,

再不會與魔為伴侶。


諸位!

我們生活

在這世間上,

多數人都是

做了魔的眷屬,

所行所為,盡是魔事。


種種的魔事——

就是魔業,

交織成為一個大網,

把我們

緊緊罩在裡面,

六道沉淪,而不自覺。


所謂魔業,

皆由一念的妄想。


你如有一念的真心,

就成為菩提的道果。


如今

我們"皈依了三寶",

有的出家了,

就超出了魔業的網,

永斷一切諸魔的事業。


假設

你不能超出三界,

仍然

在人天中流轉,

那還是免不了

與魔王作眷屬,

互相往來,

斷不了魔事業。


********************

如果已經

斷絕諸魔事業,

便得到了"平等大智",

了達諸法"平等無二"。

********************


以此

平等大智的寶印,

能印證一切的業,

普徧印證所造的

種種善業。


發心,

就是發大菩提心。

趣入,

就是要人去修行,

依教奉行,

脚踏實地的去做,

才能趣入一切種智。


如果你知而不行,

就不會趣入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

它能照了無明,

照破無明。


無明來時

是個什麼現象呢?


凡是

自我觀念重,

我見深的人,

稍有拂意之事,

心裡就

不高興了,遷怒於人,

周身熱血沸騰,

大發脾氣,滿心煩惱,


這就是

"無明軍"

在你身心中

發動了攻勢,

像一把烈火,

燒毀了功德林。


這時唯有

修行的功夫,

用智慧寶劍,

才能斬無明軍,

撲滅煩惱的烈火。


諸位可曾見到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手中捧的一把寶劍,

那就是智慧之劍,

象徵著

以智慧寶劍斬無明軍。


斬除了"無明軍",

趣入了一切種智,

然後才能成就

一切出世間法。


否則,

無明軍將

永遠侵佔了你的身心,

沒有快樂,只有煩惱,

更談不到得出世間的

"清涼法"了。


譬如

我曾說過

人都是魔王的眷屬,

我想一定

有人反對我這種說法。


大家可以

按下心仔細思惟一下,

如果現在你想去拜佛,


若稍停,

心中就生起另一念頭:

等一等!現在不去拜佛。

或者想讀讀經,

心中又一轉念,不好意思,

怕人說假用功。

再想打打坐,修習正定,

忽然又另起一念,

修行究竟有什麼好?

你看金山寺的那些男女出家人,

日中一食,夜不倒單,

那樣精進,

也沒見到有幾個成了佛?


像這些現象,

很多人曾經體驗過。

這種現象就是魔。


魔就是常常與你講道理,

用說服主義拖著你向後轉,

軟硬手段兼施,

教你不吃虧,

專佔人的便宜。


叫你多享受,

不吃苦頭,

這都是引誘人的魔法。


等你真的照他所說去做,

所謂作魔事,作魔業,造魔業,

墮落受苦煎熬的時候,

他就高興得拍著掌哈哈大笑!

這就是做魔王眷屬的結果。


你們可曾體驗到,

心中常常好像有兩個人在那兒爭論?一個說:「你出家吧!修行辦道才是人生的正道。」另一個則說:「有錢有勢,結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幸福,比出家修道更好。」這就是一位佛,一個魔,在你意念中互相爭論。還有,好像有錢的人,本想多做點布施功德,但另一個念頭就說:「你真傻,把錢都布施了,自己想吃點好的也沒有錢,想穿點好的錢也不夠用,為什麼不多留點錢,買棟好房子,買部新式的汽車,一家人過的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嗎?不要再布施了。」這都是魔在作怪,不讓你精進修道,就希望你懶惰不精進,永作魔的眷屬。這種現象,藏在心的深處;而一般人的心理,又多偏向物欲私有,所以不容易覺察到它是顚倒的。這個心,就是一個理欲的戰爭場。

理,就是真理;欲,就是愛欲。當你的思想趣向真理時,愛欲就像一片烏雲,立刻就將你的真理之光遮蓋。理欲就這樣在人的內心交戰,造成矛盾,把人的心情弄得坐立不安,精神恍惚,顚倒發狂,啼笑皆非,所以說這心就是「理欲的戰場」。這心又是一個「陰陽交關處」。陰,是黑夜,就是魔。陽,是光明,就是佛。出家修道本來是條最好的路,是件最無上的好事,但多少人都被親情所牽制,因循虛渡此生,等到真能放下一切時,不是老邁了,就是將死了,真實是危機四伏!雖然如此,也只是一念之差,一念善就是佛,一念惡就是魔,說人是魔王的眷屬,又何嘗不可說人是佛的眷屬,菩薩的伴侶呢?只要你心中常存善念,積種種的善根功德,就和佛菩薩常在一起了。這種道理很明顯,但多被人忽略了。我們能常自仔細警策,多親近善知識和聞法,處世接物,不違真理正道,念念中不忘眾生,自然永斷了諸魔業,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第二不壞迴向


以清淨意,善能分別。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知業如幻,業報如像,諸行如化。 因緣生法,悉皆如響。菩薩諸行,一切如影。出生無著清淨法眼。見於無作廣大境界。證寂滅性,了法無二。得法實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無所著。善能修行同事諸業。於白淨法,恒無廢捨。離一切著,住無著行。

清淨意:就是聖人的心意,聖人的思想。菩薩卽等於聖人。菩薩他以聖人的心意、思想,對於諸法明瞭透徹,清清楚楚,善於分別諸法實相。明白一切法,都是從心生起的,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佛為什麼說一切法,就因為眾生有一切心。假設沒有那麼多的種種心,有又何用說一切的法呢。由此可知法是隨心所現。

華嚴經上的覺林菩薩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薩知人的心,能生一切法,如果沒有心了,做個無心道人,一切法就寂滅了。這個心,它何時出去,你也不知。何時回來,你也不知道。它到何處,你也不知道。古人形容這個心,有這樣幾句話,說的非常透徹,更值得人人警惕。他說:「三點如星佈,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人為什麼會常常生煩惱?煩惱就是那些不正當、不清淨的欲望和思想,我們叫他為「無明」。他的魔力很大,一發作起來,就把本有的清淨心——智慧的光明遮蓋了。沒有了智慧光明,就被煩惱充滿了身心,不知不覺的起惑造業,作出種種愚癡的罪業來。如果你能發菩提心,就可把無明破除了,煩惱便轉為菩提了。這時,這個心就是清淨的。清淨意,也就是菩提心。

我們常常說:你心裡不要執著,因為執著就是煩惱。沒有了執著,就是菩提。要怎樣做才沒有執著?放不下、看不破,這都是執著。一旦能放得下、看得破,而且很自在,這樣就沒有了執著,得到解脫。我們現在知道一切法皆隨心現,不單一切法從心現出,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無一不是由心所現。修不壞迴向法門的菩薩,他覺悟了一切的業障如幻,但他仍然發懺悔心。他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又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無」如能心不執著,什麼罪也沒有了。可惜凡夫就不能把心亡了,就不能看破放下,所以業障就如影隨形,緊跟著人跑。「心亡最罪滅兩俱空」——亡都亡失了,那還會有罪業可造呢!所以說兩俱空,兩者都沒有了。「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就是「業如幻」。業報就像的「像」字,不是說真的人像的「像」,而只是一種影像而已。一切起惑造業受果報的事,僅如一種影像似的。這種境界,是站在菩薩的立場而言,因為菩薩已了悟諸法實相,他的智慧已達到這種境界。在我們凡夫來說,決不可有這種思想。在理事兩方面,我們都沒有到達解了諸法的程度,更談不到修積善根功德深厚。故對於起惑造業受報,隨時應該謹守心城,勿令放逸。

「諸行如化」——所以一切的行為表現,善惡業果,也都好像魔術一樣,變化出來,不是真實,是因緣所生的。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種因緣所生的法,好像一種東西發出的響聲,既無形又無像,刹那消逝。菩薩所修的諸行,也不能把它看得太認真,同樣一切如幻如像如化如響,不必執著有所得。在這種不執著的自在心境中,久而久之,就能生出一種無著的清淨法眼,所謂清淨法眼,卽是清淨智慧的別名。他能照了一切諸法的實相,他能見到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假以造作,因為一切的一切,他本來就是如此,盡虛空徧法界的境界亦是如此。菩薩了知法性,常是寂滅的。法性本一,沒有差別,沒有兩個,所以說不二法門。菩薩通達實相的道理,證得了理體。又具足了菩薩所行的一切行門,六度萬行,無有差池。功德圓滿,對於世間上一切的有為法,都沒有執著了。

諸位善士!你不妨想一想,如果你能對一切相都無所執著,那還有什麼好煩惱的。不著相,放得下,就是不執著了,什麼事也不會引起你的煩惱。你常在自在自如的境界中,自己清涼快樂,別人見了,也歡喜親近你。那些煩惱多的人,終日處在愁城中,還事事遷怒於人,就因為他看不破一切相,把一切都看得太認真,執著我見,認賊作子,染苦為樂,不認識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妄的。菩薩他已破除了一切所著,故善能修行。如果凡夫能破除我執,就能同菩薩一樣,修行種種的善業。菩薩修行,他是修清淨法,勤修不懈,決不會浪費光陰,修修停停的,把修善行的事忘却了。他捨離了一切的執著,所以他是常住在無著無依的行門裡。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無有迷惑,不違諸法,不壞業因。明見真實,善巧迴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業報,到達彼岸。智慧觀察一切諸法,獲神通智。諸業善根,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菩薩像這樣子用他的善巧方便智慧,來思惟諸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瞭達諸法的實相,事事通達無礙了。他於是對任何事也沒有疑惑。凡處事接物,在他的心裡,就像一面鏡子似的,照了一切境界,所謂「事來則映,事去則淨」。明鏡它也是「物來則照,物去則無」。菩薩不迷惑於事理,也不違背一切諸法實相。語默動靜,也不會把業的因破壞掉。業還是業,因還是因,這是菩薩已能明見真實的道理的緣故。

同時他也知道如何運用智慧,善巧迴向一切所修的善根。菩薩明白諸法的自性,是清淨、寂靜的,是感而遂通的。一切的因緣業報,依智慧生出方便力,善巧運用,而才成就業報,才能達到圓滿究竟的階段,卽是到達涅槃彼岸。思惟觀察諸法,不是用凡夫的意識可以能瞭達諸法實相的。而是需要用無著無依智慧之力,來觀察一切諸法。所以就獲得神通智慧。一切善業的善根,不必著意造作;換言之,就是沒有目的,沒有企圖而作,自然修行這種的法門。菩薩他是隨心自在修行,獲得了如意自在的境界。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為欲度說脫一切眾生,不斷佛種,永離魔業。見一切智,無有邊際,信樂不捨。離世境界,斷諸雜染。亦願眾生得清淨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獲佛善根。永斷一切諸魔事業。以平等印,普印諸業。發心趣入一切種智,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修六度萬行而積集的種種善根,像前面經文所說的,用種種方便的法門,善巧地作這樣的迴向:迴向給眾生,迴向給菩提,迴向給實際。菩薩為什麼要作這些迴向呢?他為的是要度脫一切眾生,是希望眾生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並不是為自己有什麼好處。再者也是為的能不斷佛的種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佛,永遠離開天魔外道魔業的纒縛。能見到智慧的本體。卽是證得了真實的智慧,智慧的本體是沒有邊際那麼廣大,你要深信不疑有如是勝妙的智慧,就能樂於享用這種智慧,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不會輕於放棄又捨離世間上五欲的誘惑和斷絕六根六塵的境界,沒有了種種染汚世法,成就一切清涼的白法。菩薩自己得到如是的清淨智,這並不是他修行的本懷,他更願意一切眾生也得到這種清淨智慧。

菩薩行住坐臥, 在他心目中,不曾一時一刻捨棄過眾生,隨時都與一切眾生同在,所以說「入深方便」。菩薩他所入的方便是甚深的,廣大的,任運自如的方便。用這種方便法,自己已超出了三界。也能使令眾生超出三界。出生死的法,就是超出眾生的情愛網,超出眾生的愚癡網,超出眾生的無明網,超出眾生的生死大網。這就稱之為出生死法。要怎樣去實行,才能出生死、證菩提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破除無明,破除煩惱。無明煩惱是生死的根本,這根本的來源,就是愛欲。要能把愛欲斷滅了,身心自然得到了清淨。事事能不動心,對七情能不動念,任何境界也不能動搖你。到此境界上,所謂「八風吹不動」,這時便可超出生死的大關,獲得佛的善根,就可以成就佛的果位,永遠斷絕了一切諸魔的事業,再不會與魔為伴侶。

諸位!我們生活在這世間上,多數人都是做了魔的眷屬,所行所為,盡是魔事。種種的魔事——就是魔業,交織成為一個大網,把我們緊緊罩在裡面,六道沉淪,而不自覺。所謂魔業,皆由一念的妄想。你如有一念的真心,就成為菩提的道果。如今我們皈依了三寶,有的出家了,就超出了魔業的網,永斷一切諸魔的事業。假設你不能超出三界,仍然在人天中流轉,那還是免不了與魔王作眷屬,互相往來,斷不了魔事業。如果已經斷絕諸魔事業,便得到了平等大智,了達諸法平等無二。以此平等大智的寶印,能印證一切的業,普徧印證所造的種種善業。發心,就是發大菩提心。趣入,就是要人去修行,依教奉行,脚踏實地的去做,才能趣入一切種智。如果你知而不行,就不會趣入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它能照了無明,照破無明。無明來時是個什麼現象呢?凡是自我觀念重,我見深的人,稍有拂意之事,心裡就不高興了,遷怒於人,周身熱血沸騰,大發脾氣,滿心煩惱,這就是無明軍在你身心中發動了攻勢,像一把烈火,燒毀了功德林。這時唯有以修行的功夫,用智慧寶劍,才能斬無明軍,撲滅煩惱的烈火。

諸位可曾見到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手中捧的一把寶劍,那就是智慧之劍,象徵著以智慧寶劍斬無明軍。斬除了無明軍,趣入了一切種智,然後才能成就一切出世間法。否則,無明軍將永遠侵佔了你的身心,沒有快樂,只有煩惱,更談不到得出世間的清涼法了。譬如我曾說過人都是魔王的眷屬,我想一定有人反對我這種說法。大家可以按下心仔細思惟一下,如果現在你想去拜佛,若稍停,心中就生起另一念頭:「等一等!現在不去拜佛。或者想讀讀經,心中又一轉念,不好意思,怕人說假用功。再想打打坐,修習正定,忽然又另起一念,修行究竟有什麼好?你看金山寺的那些男女出家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那樣精進,也沒見到有幾個成了佛?」像這些現象,很多人曾經體驗過。這種現象就是魔。魔就是常常與你講道理,用說服主義拖著你向後轉,軟硬手段兼施,教你不吃虧,專佔人的便宜。叫你多享受,不吃苦頭,這都是引誘人的魔法。等你真的照他所說去做,所謂作魔事,作魔業,造魔業,墮落受苦煎熬的時候,他就高興得拍著掌哈哈大笑!這就是做魔王眷屬的結果。

你們可曾體驗到,心中常常好像有兩個人在那兒爭論?一個說:「你出家吧!修行辦道才是人生的正道。」另一個則說:「有錢有勢,結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幸福,比出家修道更好。」這就是一位佛,一個魔,在你意念中互相爭論。還有,好像有錢的人,本想多做點布施功德,但另一個念頭就說:「你真傻,把錢都布施了,自己想吃點好的也沒有錢,想穿點好的錢也不夠用,為什麼不多留點錢,買棟好房子,買部新式的汽車,一家人過的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嗎?不要再布施了。」這都是魔在作怪,不讓你精進修道,就希望你懶惰不精進,永作魔的眷屬。這種現象,藏在心的深處;而一般人的心理,又多偏向物欲私有,所以不容易覺察到它是顚倒的。這個心,就是一個理欲的戰爭場。

理,就是真理;欲,就是愛欲。當你的思想趣向真理時,愛欲就像一片烏雲,立刻就將你的真理之光遮蓋。理欲就這樣在人的內心交戰,造成矛盾,把人的心情弄得坐立不安,精神恍惚,顚倒發狂,啼笑皆非,所以說這心就是「理欲的戰場」。這心又是一個「陰陽交關處」。陰,是黑夜,就是魔。陽,是光明,就是佛。出家修道本來是條最好的路,是件最無上的好事,但多少人都被親情所牽制,因循虛渡此生,等到真能放下一切時,不是老邁了,就是將死了,真實是危機四伏!雖然如此,也只是一念之差,一念善就是佛,一念惡就是魔,說人是魔王的眷屬,又何嘗不可說人是佛的眷屬,菩薩的伴侶呢?只要你心中常存善念,積種種的善根功德,就和佛菩薩常在一起了。這種道理很明顯,但多被人忽略了。我們能常自仔細警策,多親近善知識和聞法,處世接物,不違真理正道,念念中不忘眾生,自然永斷了諸魔業,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華嚴經"出現品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第五十一曰:


奇哉!奇哉! ...

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

初成正覺,

所證悟到的

宇宙人生的實相、奧秘。


...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曰:

復次佛子。

如來智慧,無處不至。


何以故。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顚倒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

一切智,自然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云: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衆,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般若心經"云: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大乘起信論"云:


以不達一法界故,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不達即不覺,

無明即妄想執著。


*******************

妄想,即分別心是。

執著,即我法二執是。

我執,即我相(四相)。

法執,即我見(四見)。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