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解道者 悟法者

解道者

三業四儀,無非是道。

悟法者

縱横自在,無非是法。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古德云:


水鏡"無塵"而發光,

依於此光,故能現相。


佛性亦然,無念空寂,

則智光圓遍。


依此智光,

空寂無念中,

而得

種種之事自在成就。


可見

自在成就,

正由

無念空寂,而現智光。


古德又云:


諸佛菩薩/說法,

如空谷傳聲,

有感斯應,初無容心。

大扣大鳴,小扣小鳴,

適如其分/自然而然。

佛之說法,如是如是。


佛為一大事因緣,

而出現於世,

此一大事因緣,

即是

為了化度衆生的因緣。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云: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

出現於世。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

出現於世。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於世。

(即''開、示、悟、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

即是

入真如實相,

入中道第一義諦,

入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門深入,長期熏修,

至誠感通,入佛知見。

(日日熏修,常常溫習)


晝夜

常念善法,

思惟善法,觀察善法。


所謂的善法,

般若智慧,

空無我慧,無分別慧。


明珠投入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入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明珠即般若智慧,

濁水即貪瞋癡煩惱。


信華嚴(實相),

解華嚴(實相),

修華嚴(實相),

證華嚴(實相)。


修證華嚴大法,

即是

勤修戒定慧。


來移轉我

世間所有的凡情俗見,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消我無始來的

貪瞋癡三毒煩惱習氣,

除我無始來的

愛取有三世因緣。


這是

經轉我,前階段。

我轉經,這是後階段,

則能常生智慧,

更是重要的功夫,……。


修證華嚴大法,

即是

入不二法,

入諸法實相,

入清淨法身,

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能夠

照見五蘊皆空,

息滅貪瞋癡三毒,

此是

所有疾病之根源。


能夠

度一切苦厄。

化解一切

災難、病毒、恩怨與疾苦。


"無量壽經"曰: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即是

勤修戒定慧,

能夠

息滅貪瞋癡三毒。


學佛/修行,

不外觀行二門,

唯以觀慧為主。


觀慧要在實踐中見。

是故,

悟後要開始修,

即悟後起修。


全修在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從修德中,恢復性德。

滋養法身,清淨法身。


觀慧,

即是觀照般若。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利益一切衆生是也。

觀照念頭:


轉變

自己向來所有之觀念。

對境遇緣,

用正念,用真智,


轉換

自己三世因果之劇本,

成為佛智。

即佛菩薩的思想。

(轉識成智,如是如是)


修清淨行:

(1)止惡防非

(2)慈悲喜捨

(3)般若智慧

(華嚴經/梵行品)


信心不退轉,

即是行深般若。

直至觀慧成就,

或禪定成就,

或三昧成就。


然而,

修觀慧,修般若,

當從

持戒/修福做起。

(成佛之路)


''金剛經''曰:


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

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金剛經''又曰: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以此為實:

即是能生實信。


一念生淨信者:

即是

由實信,而生淨信,

故生實相也。


''華嚴經''曰: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字,

非常重要。

學佛/修行,

自始至終,

唯一"信心"而已。


學佛/修行,

一切時/一切處,

必須使:

身/無一切病苦厄難,

心/無一切貪戀迷惑,

才能精進,

才能往前行道,

證無上果。


修行/不得受用,

不外二病。

(1)不得扼要,

(2)佛理不明。


修證華嚴大法,

能除上列二病,

令行者,

生正念,登寶地

如是如是。

看破/放下,

世間所有的

凡情俗見與境相萬緣,

入華嚴世界,入極樂世界,

得大解脫,大自在。


"金剛經"云:


以實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如來所得所證,

唯一

空寂無念之性體,

稱為真如本性,

或真如覺性。或真如實相。


亦名

自性清淨心、清淨法身、

無相理體、

實相無相,無不相。


以其

實無住著菩提法,

以求得之之心。


明其正因

心無有法,乃證無生。

得蒙授記耳。


無菩提可住。

正是

說明不應住之所以然。

離相之極致,

真如法性之本然也。


阿耨菩提,

即是真如之異名。


實則

一念心性是本具,

安有所得,

所以

雖得而必歸無所得。


明得此理,

便知

不應存有法想、

不應存有得想。


"大乘起信論"云:


此真如體,

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如來所得所證,

即是

唯一無實無虛,

即是諸法如義。


諸法緣生而無實,

同一如實而無虛。

所以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由諸法如義,

開出無實無虛。

即以無實無虛,

顯明

一切皆是,

證成

諸法一如。

展轉相生、相釋、相成,

其實皆明一義,

應無所住是也。


"離相離念"之重要性,

由此可知也。


''楞嚴經''云:


五蘊、六入、

乃至十八界,

如來藏妙真如性。


古德言:


窗外黃花,莫非般若。

庭前翠竹,盡是真如。


世出世法,皆是緣生。

其不異之真如本性,

其不變之真如心體,

一切皆是,諸法一如矣。


離幻相,觀心性,

頭頭是道也。


**********************

所謂因緣生法:

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緣。

故法,即因緣所生之果。

無異言,一切法不外因果。

故因果攝一切法盡。

**********************


******************

佛說一切法緣生,

意在明其(一切法)

本不生也。如是如是。

******************


"徹悟大師"曰:


一切法門

以"明心"為要,

一切行門

以"淨心"為要。


所有的法,

都是為了

開顯我們

本有的心性之"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