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二佛性/煩惱菩提(六)

"智者大師"云: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站在

"本來沒有煩惱"

的角度來"調伏煩惱"。

==================


一個人

你要進步得快,

你要完全地相信

"你是本來沒有煩惱的"。

"你是本來沒有煩惱的"。

"你是本來沒有煩惱的"。

無為法,

(即焰陽、菩提、涅槃)

(不生不滅法)

須從有為法做出。

(即雲煙、煩惱、生死)

(有生有滅法)

借有為法作路徑,

以無為法為目的。

=================

明"平等法界",

一切法性本無有我。

明"諸法空相",

歸結到不生不滅。

================

離相離念

以除我執者,

無非為遣分別執著。

所謂生滅心也。

遣生滅心,

為證不生不滅之性體也。

一念心性的本體是清淨的。

六祖壇經:何期自性,本來清淨。

六道輪迴,全部是妄念

淨界法師

一念心性的本體是清淨的,

而且是具足染淨諸法的清淨,

這個清淨當中,有十種可能性的激發。

先看第一個,瞋恚邪婬。假設我們的妄念,經常起瞋恚,起邪婬,而且這個念頭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自己會把你心中地獄的法界激發出來,就顯現地獄的果報讓你受用,「是心作地獄,是心變現地獄」。

慳貪不舍,餓鬼法界。我們的妄念的方向,是往慳貪、自私自利的方向跑,你自己會激發你心中的餓鬼法界,讓自己受用,你來生就會變成飢餓口渴。

如果你一生當中,經常生起愚癡暗鈍,經常也不學佛法,老是保持那個暗鈍愚癡的心,你就容易激發你畜生法界。

我慢貢高,阿修羅法界。阿修羅這個人是比較喜歡修善法的,但是他這個人修善法福報大,他那個瞋心、慢心特別重,對立心也特別強,這種人就很容易激發心中的修羅法界。

堅持五戒,人道法界。他能夠對於這個五戒的善法能夠堅持,他就激發心中的人道法界,讓自己受用。精修十善,比五戒更高了,因為他調伏心中的貪瞋癡煩惱,就產生天道法界。

六道輪迴,以佛法的角度全部是妄念。我們把妄念做一個簡單的判斷,只要你迷失本體,只要你迷失了空性,就是妄念。簡單地講你只要不是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全部是妄念,你沒有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人生就全部都是妄念了。

你沒有依體起用,從《法華經》來說你離家出走,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離家出走。忘知來時路,你根本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然後在外境攀緣,攀緣到善的,運氣好一點,啟動了三善法界;攀緣到惡的,啟動三惡道的法界,但是本質統統是攀緣。

只要你的心沒有安住空性,你起一個念頭,你只要認為它是真實有的,妄念!你知道它是如夢如幻,是空性裡面顯現一個影像,真實!所以「真妄」,就看你有沒有安住空性,因為你沒有安住空性,就向外攀緣,把它當真,就會去取,攀緣愛取;取到善法算你運氣好,快樂果報;取到惡法,你就出現痛苦果報,但是全部是妄念,因為你忘掉你的本來面目,沒有安住你的本來面目,叫妄念。

以下的四聖法界,全部是真實的念頭,從空出假,只是它的層次不同了。

「證悟人空,聲聞法界」。就是我空,他從無常無我的道理悟入了我空,真實的念頭,但是這個檔次不是很高,但至少它是解脫道了。

第二個知緣性離,緣覺法界。他的我空的智慧,不是從無常悟入的,他是從因緣性空悟入的,水平更高。

六度萬行齊修,菩薩法界,真慈平等,諸佛法界。

四聖法界都是安住空性。但是小乘的空,比較偏空,沒有大悲心,大乘的空裡面有菩提心,大悲心,差在這裡。但是基本上,三乘都已經安住空性。

《法華經》上說,三乘共坐解脫床,就是空性。空性當中,有些人是完全出離心,自私自利的空,有些人是慈悲的空,這樣子而已。所以我們從空性又分出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但是這些人都是聖人,不可思議了,他們已經從空的角度看人生了。只是說有一種人比較自私的心態,有一種人是比較大悲心的心態,但是空的本質是差不多了。

顶礼感恩大慈上师堪钦創古仁波切慈悲开示,嗡阿吽班匝格热呗玛色德吽

為什麼佛陀開示一切現象皆是空性?目前,我們尚未輪回的形式存在,且由於不善行的果報,致使我們都遭受到痛苦,都具有痛苦的經驗,這些痛苦的境遇是由煩惱造成的。

「我們真的必須遭受這些痛苦嗎?」的問題於是升起。

答案是:「不,我們並不須如此。」

避免或離棄痛苦是可能的嗎?離棄痛苦的原因是可能的嗎?

是的,這是可能的。

為什麼離棄煩惱的肇因及其苦果都是可能的?

這是因為煩惱及痛苦的感覺二者都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性,這兩者都是空性的。藉由了悟其本性為空性、不具任何實質,我們可以離棄這兩者。如果它們是真實的、具體的,我們就無法使自己掙脫苦因(煩惱)及苦果(輪回的痛苦);但是我們能得到解脫,這全然是因為它們的本性是空性,不具有任何實質的本體。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們在某個地方,那裡的草地上有一大條雜色繩子,光線相當昏暗,我們的眼力或許也不太好,由於某種理由,我們誤以為草地上的那一條繩子是一條大蛇。我們立刻變得很害怕,心想:「這條蛇可能會咬我。好危險!如果我被這條蛇咬到,不但會痛,甚至可能會死!」於是,我們被恐懼所籠罩。

我們要知道如何驅散這種恐懼呢?

我們只須要了知恐懼的對象到底是什麼就可以了。那並不是一條蛇,而是一條雜色的繩子——只要看清這一點,並瞭解它到底是什麼,這種恐懼自然就消逝了。

提高自制力的三点方法

—— 堪钦慈诚罗珠堪布 慧灯之光系列

【编者按】

在学术界,只有少数的科学家研究了动力及专注力与疲倦感之间的关系。

怀俄明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在研究中表示,疲乏感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变量。生活难题带来的心理疲乏会导致我们在之后的决定中更容易被符合欲望的事物所吸引。

同时实验者表示,心情与疲乏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积极的情绪(特别是快乐)是维持自制力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提出了三点提高自制力的方法:

1)疲劳会影响我们的自制力

但许多人仍然将休息与懒散联系在一起。光靠休息并不会完全消除我们的疲劳,要消除疲劳,我们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充实,定期放松身心,来提升情绪 - 即便这些活动有时候会减少我们的工作时间。

2)过长时间使用自制力会导致决策疲乏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灵活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让大脑暂时远离工作,劳逸结合,才能让大脑在休息后把动力重新转移到工作上。

3)注意力的转移也可能导致自制力的消退

在自律之后,我们的专注力会自动转移到那些满足我们欲望的事物,从而再次让自制力变得更加困难。

如何改善呢?有实验发现,在我们工作环境周围放一些与我们目标相关的物品,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更加导向目标。

————————————————————————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正念是什么呢?就是不忘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随时都要提醒自己;所谓正知,就是时时刻刻都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身、口、意三方面都要观察。观察的同时就会发现,自己是否在说不该说的话,或是在想不该想的东西,或是在做不该做的事情。

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断除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密宗断除烦恼的方法还不是太适应,我们目前可以做到的,就是小乘和大乘显宗的一些方法。譬如说,当我们发现一个新的嗔恨心、贪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等的苗头刚刚冒出来的时候,就不能让它发展,而应当机立断地加以控制,如把对方观想为父母等等,或静下来想一想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等,通过这些对治方法,肯定烦恼当下就可以大幅度下降,这样就比较容易消灭这些烦恼。

如果是在人群当中产生了烦恼,就先回避一下,找个地方静下来坐一坐,修一修菩提心、无常等修法,心态立即就可以调整好。如果不及时制止而任其发展,当烦恼在心相续中串习得很坚固以后,就不好处理了。

当然,这些方法只是暂时地、表面上地解决问题,还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因为过了一会儿,这些烦恼又会恢复如初,但这些都是离我们最近的修法,通过这些修法,立即就能减轻很多烦恼。对我们来说,解决表面上的问题也很重要,先把表面上的问题解决了,把烦恼降下来,不让它影响我们,驱使我们去做杀、盗、淫、妄等恶业,以后则慢慢通过修行来彻底解决烦恼,这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要控制烦恼呢?因为烦恼不仅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痛苦和伤害,还给其他人带来很多的痛苦和伤害,所以要断除。

作为在家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更没有时间去学很多的理论。如果既不修行,也不闻思,烦恼怎么能解决呢?

对凡夫来说,断除烦恼是很困难的事情,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以前也要求过,只要我们每天都能安排固定的时间,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若能长期坚持,就应该可以控制或断除烦恼。

最好的方法,是先不观察外境,而是观察自己的心。对我们凡夫来说,虽然外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所有的外境,都是内心种子成熟以后产生的现象。就像投影机一样,投影机投射在屏幕上的图像来源不在外面,而是在投影机里面,要控制图像、破坏图像,就不能到屏幕上去搞破坏,而要把机器破坏掉,这样图像自然就被破坏了。

无论大圆满、大手印还是大中观等修法,其基本的要求都是:第一,要有足够的资粮,第二,要有坚定的信心,信心和资粮具备以后,就可以证悟。

佛在大乘显宗经典里面也提到过,证悟如来藏的唯一方法,就是信心与资粮,只要有了信心与资粮,就能逐渐逐渐地证悟。

我们这样的人要想证悟,最稳妥的方法,就是以前讲的观察方法,不过,因为心的本来面目或者本性远离一切戏论,不可言、不可思,已经超越了思维和语言的范围,所以不能通过推理来完全证悟,但推理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很多执著。

以前没有推理的时候,我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导致了很多烦恼。通过观察以后,就知道这一切不是实在的,而是如幻如梦的,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烦恼和执著,再加上进一步的修行,就有可能慢慢证悟。

顶礼感恩大慈上师堪钦创古仁坡切慈悲开示,嗡阿吽班匝格热呗玛色德吽

應用「疏遠法」、「直接攻擊法」和「滅除法」三個法門來對治煩惱,必須持續練習。

只練習一次是無法永遠根除煩惱的。但如果你養成習慣,不斷以這些法門來對治煩惱,煩惱將會逐漸減少。

不僅如此,養成對治煩惱的習慣還有一個妙處,那就是臨終的時候,如何想和想些什麼特別重要,影響力也最大,因為它將引導死後亡者的方向。所以,臨終時保持正面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的大半生都是在煩惱中,臨終時這些煩惱必然會再跑出來,決定你往生的方向。另一方面,如果你大部分時間都能保持正念,一有煩惱生起立刻給予對治,這種生前養成的習慣,在臨終時也必然會再生起,對你的幫助將很大。因此,現在你還活著,就應該養成正念的習慣。

——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