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宛然有畢竟空空假無礙2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生活中的壇經(9) 無相頌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307 期,2008) 【前言】 在東方,藉由吟唱詩詞以表達感情和傳播思想,是一古遠的傳 統。佛陀教法中的應頌(祇夜)、諷誦(伽他)和自說(憂陀那),便 是以詩偈的形式來傳播佛法。在《壇經》中,也處處應用偈頌來表達 思想。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六祖惠能的19段偈語,句句直指人心

2019-04-22 由 國學文化與人生感悟 發表于佛教

六祖慧能無相頌(壇經般若品)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為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生活中的壇經(9) 無相頌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307 期,2008) 【前言】 在東方,藉由吟唱詩詞以表達感情和傳播思想,是一古遠的傳 統。佛陀教法中的應頌(祇夜)、諷誦(伽他)和自說(憂陀那),便 是以詩偈的形式來傳播佛法。在《壇經》中,也處處應用偈頌來表達 思想。例如,依據曹溪本,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所寫的《無相偈》一 首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接著,慧能的偈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和慧能對佛法的體悟,透過偈頌所表達出來的境界,五祖一 眼就看出相對的深淺。後來五祖對慧能講解《金剛經》,慧能聽到「無 住生心」時,當下大徹大悟,說出《自性偈》: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種直接說出心中的體會的偈頌,歸屬於自說(憂陀那)。五祖 知道慧能已經大徹大悟,便把衣缽傳給了慧能。這是禪宗有名的故 事,此中穿插著偈頌,所表達的意境很受歷代文人的欣賞,也達成弘 揚佛法的效果。 2 【無相頌】 六祖慧能大師對「無相」特別感到興趣,《壇經》一開始的三次 重要開示,最後都以《無相頌》作結語,慧能要聽眾牢牢記住這些偈 頌並遵照奉行。第一個是長的《無相頌》,慧能說:在家出家,但依 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第二個是短的《無相頌》,慧能說: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 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3 以上是在大梵寺的開示,強調「菩提只向心覓」。其後慧能回歸 曹溪。於曹溪傳授無相戒後,對大眾開示《無相頌》(長度為中), 慧能說: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此中仍然直指修行以心為重心:「學道常於自性觀」。 【六祖和弟子的偈頌】 《阿含經》中保留許多佛陀和弟子以及諸天的偈頌問答。這種相 互應答的偈頌,歸屬於諷誦(伽他)。六祖和弟子間也常有偈頌的誦 出,以下舉例說明。 (1)六祖給法達的偈是: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法達受到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2)六祖給智通的偈是: 4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又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智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3)六祖給智常的偈是: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大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智常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4)六祖給志誠的偈是: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志誠聞偈,乃呈一偈。 5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從以上這些實例,可以看出六祖的教導直接掌握佛法的真髓,弟子們 受到啟發因而也有智慧的自然流露。 【六祖入滅前的偈頌】 六祖慧能入滅前也以偈頌來開示,第一是《真假動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第二是《自性真佛偈》,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6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慧能在這偈中,明確指引後代之人要自見本心,自成佛性。 【結語】 六祖慧能雖不識字,但是他經由體證,直接掌握佛法的要義,因 而能善用偈頌,靈活開示,甚至到生命的最後一口氣也是如此,曹溪 本《壇經》記載著,慧能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 ―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淺釋:正見就叫出世法,而有邪見就使得世間凡夫迷執。如果把正見和邪見都能除卻,菩提自性也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三隻眼讀史 2018-12-26 18:39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 文 三隻眼讀史

六祖慧能大師開示,禪修之人需用般若智心觀照世間一切,使本心內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的自性本心;如果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就會明瞭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如果得解脫自在,即是進入般若正定中,般若三昧就是對一切諸法無念。什麼叫“無念”呢?“無念”就是雖知見一切萬法,而心不染著。應用時即遍於一切地方,卻又不染著一切。只要內心清淨,使六識通過六根,在六塵之中不起絲毫雜染妄念,來去自由,通暢自如,運用自如,無滯無礙,這就是般若三昧,也就是自在解脫,叫做“無念行”。六祖慧能大師爲用頓教法門中“無念”開示衆生,便做了一首《無相頌》,解釋法門真諦。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淺釋:說法通及自心通,就好像高掛在空中的太陽普照萬物。只有六祖所傳的見性大法,才能普度衆生破除邪道。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淺釋:大法本是不分頓與漸的,只因爲有的禪修者久久癡迷不開悟纔有了快慢之分。只是這個能夠使自己見性的法門,卻是那些愚癡的人不能瞭解的。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淺釋:佛陀的說法縱然有千萬種,但宗旨都是讓人的身心合一,返本歸原的,窺見本心的。煩惱在暗宅中,應當常生起智慧之燈照亮本心,使本心澄澈光明。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淺釋:人的內心如果有了邪思邪見,就會有煩惱紛至沓來。邪念正念都不用,就能達到自心清淨的涅槃境界。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淺釋:菩提智慧本來就是衆生的自性,但在那起心動念的剎那就墮入了妄相。而我們的清淨本心就在當下的妄念之中,只要藉助修行的三種障礙,就能當即得到解脫。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淺釋:世間人如果能修行這無上之道,那麼所有的障礙都能被消除。如若能經常見到自己的過錯,那就與菩提道更加接近了。

色類自有逍,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淺釋:世間萬象各自有道,互不相妨礙,如果離開這世間之道,而去尋找別的道,終其一生都難以找到。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淺釋:忙忙碌碌地度過一生,到頭來只能自己悔恨懊惱。想要見到真道,就要讓自己行爲端正,這就是菩提之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淺釋:如果一個修道的人,自己沒有上求無上菩提的心願,就好像在黑暗中行走沒有方向,這樣是不可能得證大道的。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就會發菩提心立志學佛,內心清淨,是見不到衆生過失相。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淺釋:如果知道他人有過錯,那你也就能知道自己的過錯了。他人的是非過錯我不去分辨,我如果去分辨了,就會在意識中迷昧本心,這也是過失啊!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淺釋:只要能自己體悟到是非,並能除卻善惡的心念,就能破除煩惱,不關心世間所有的憎愛,做一個身心兩閒的無爲禪修者,就會逍遙自在。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淺釋:假若想要教化他人,自己首先要有足夠的智慧,才能對症下藥度化他人。不使他人心生疑惑,才能使他人的自性顯現出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淺釋:佛法在世間廣泛流傳,離不開世間一切般若智慧,若離開世間去尋找菩提,那就相當於去尋找兔子的角,但根本找不到。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淺釋:正見就叫出世法,而有邪見就使得世間凡夫迷執。如果把正見和邪見都能除卻,菩提自性也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此頌躉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淺釋:這首《無相頌》,是頓教的法門,是成佛的法門,也叫大法船,承載衆生經煩惱中流到涅槃的彼岸。你若是迷惑不明白,那就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修持,才能開悟;而你若能頓悟,剎那就能見性成佛。

六祖慧能大師借《無相頌》盡釋禪修精髓,指引禪修者達到萬法盡通、便能親見諸佛的境界,從而達到諸佛的果位。六祖慧能認爲,得到他的無念法門的人,能將這個頓教法門,與見解相同、心行相同的人共同發願信受奉持佛陀,終生精進而不退轉,必定能達到聖人的境地。但是,得到無念法門者必須傳授歷代祖師的默傳咐囑,不可隱匿宗正法。如果不是屬於同一禪門、沒有共同的行持,就不得妄自將法門傳授給他,以免有損禪門歷代祖師的傳承,對他個人也沒有什麼好處。又怕有些愚癡的人因爲不能瞭解禪宗法門,反而誹謗法門,招致罪孽,斷絕佛緣。

六祖惠能的19段偈語,句句直指人心

2019-04-22 由 國學文化與人生感悟 發表于佛教



(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二)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三)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四)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無相頌》

(五)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六)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七)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八)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九)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十)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十一)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十二)

無上大涅盤,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盤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盤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十三)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十四)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十五)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十六)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十七)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十八)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已今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十九)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