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法無頓漸人利鈍名頓漸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頓漸品第八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上)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頓漸品第八


本節精華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上)


六祖壇經 18 (頓漸品第八 上)雲水先生/雲水天涯

觀看次數:1,556次2020年11月11日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上)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節精華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上)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下)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節精華

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下)

"六祖法寶壇經"

頓漸品第八曰:

志誠曰。

戒定慧只合一種。

如何更別。


師曰。

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

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離性說法。名為相說。

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

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

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因閱

"六祖壇經"

忽爾有省,

乃知"行住坐臥"

時時處處皆明示

"迴光返照之道"。

著相修行百千劫,

無相修行剎那間。

捨識用根、觀慧。

==============

"六祖法寶壇經"

頓漸品第八曰:


志誠曰。

戒定慧只合一種。

如何更別。


師曰。

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

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離性說法。名為相說。

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

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

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頓漸品第八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三藩市佛教講堂


頓,就是立刻明白。明白什麼呢?明白一個理。「理雖頓悟,事須漸修。」修行還要一天一天地去修行。你悟只是悟個理,至於證果,還要自己去修。第八,這是經文的第八品。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當時,六祖大師在曹溪寶林山南華寺弘揚頓法,「神秀大師」:你們也都知道,就是常常想要做第六代祖師,這位有祖師欲的大師。祖師欲是很害死人的,這麼聰明的人都斷不了祖師欲。「在荊南」:荊,荊州。荊南就是在湖北一帶。「玉泉寺」:在那兒有一個廟,叫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在這個時候,就有南宗、北宗這兩宗。南宗就講頓法,北宗就講漸法;在這時候,都很盛的。六祖大師那兒,有幾千人;神秀大師那個地方,有幾萬人,那個地方更盛。因為他原來就有幾百人都跟著他,一天比一天多,比南宗總盛。但是人人當時都知道,南宗是直接接受五祖衣缽的傳人。神秀雖然是很有學問的樣子,認識很多字,但是五祖大師沒有傳給他衣缽。所以「人皆稱南能北秀」:當時的人,就稱南能北秀,說南邊就是能大師;北方呢?就是秀大師。「故有南北二宗」:所以就有南宗、有北宗。這時候,神秀大師的弟子,大家一齊來擁護神秀做第六代祖師。但是他們也知道,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他們雖然擁護神秀做六代祖師,總是名不正、言不順,總還有個六祖惠能大師,所以就派人想要把六祖大師殺了。殺了之後,他們就可以獨稱第六代祖師。「頓漸之分」:有頓教、漸教這兩種分別。「而學者莫知宗趣」:所有參禪學道這一些人,不知道哪一個是對?聽六祖大師呢,他又不認字,有的時候講的道理好像和經典上不相合;北方秀大師,是很有學問的,在五祖的座下,做過教授師,學問是很高超,可是沒有直接得到衣缽。所以這些學人不知道是跟哪一個學好?是跟六祖大師學啊?還是跟秀大師學呢?不知道。

所以「師謂眾曰」:六祖大師給大眾就講,「法本一宗」:法本來就是一個宗旨,沒有兩個的。「人有南北」:人有南方人、北方人。「法即一種」:法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多個的,就是不二法門。「見有遲疾」:可是人的見解有快、有遲。「何名頓漸」:什麼叫頓漸呢?「法無頓漸」:法本來沒有頓漸,是因人而有名。「人有利鈍」:人有聰明、有愚癡,「故名頓漸」:所以頓漸的名目,是因人而立的;不是教有頓漸,是人有利根、有鈍根。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神秀的徒弟,往往譏諷說:「唉!你看那個祖師,一個字都不認識,做祖師?真是可笑之至,豈有此理呢?這太滑稽了!一個字都不認識,怎麼可以做祖師呢?」無形中就是輕視六祖,說他一個字都不認識,怎麼可以做祖師?這不單不懂英文,連中文都不懂,你說這個祖師可憐不可憐?「有何所長」:他有什麼本事啊?他有什麼能力啊?說這話的人,都是神秀的徒弟,對著他師父就這樣講:「哈!你說他們南宗這些人,跟著一個不識字的學,到底學什麼東西呢?啊!」就很輕慢,說南方這些人都是無知的,都是沒有學問的,連一個博士也沒有。

「秀曰」:神秀大師聽了他徒弟這樣譏諷六祖,就說了,「他得無師之智」:說你們不要這樣講。神秀在表面上還算過得去,說:「他呀!他是開悟的人哪,是得到無師的智慧了。」「深悟上乘」:他是深悟最上的一乘啊!「吾不如也」:我的確沒有他開悟的智慧,我的確不如他,我不能和他比。「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況且他是我的師父¾¾第五代祖師,親自傳授給他衣缽,以心印心的妙法。「豈徒然哉」:這哪裏是偶然的呢?這不是很隨便的,這是很不容易的。

「吾恨不能遠去親近」:我恨我自己啊!不能親自去親近六祖大師。親近,就是到那兒跟他學佛法。「虛受國恩」:國家雖然封我做國師。這個時候,老安師、神秀師、智詵師、法如師,五祖大師座下這十大弟子,武則天都請去供養,國家來栽培他們,所以這叫虛受國恩。「汝等諸人」:你們各位,「毋滯於此」:你不要滯留在我這個地方,「可往曹溪參決」:你們應該到曹溪,去跟著六祖學一學。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其實,神秀大師也不是真預備叫這一些徒弟去,他是試驗試驗這些徒弟,故意這麼說:「六祖比我有道德。」看你們這一些門人,如果真信我,他就比我有道德,你們都不會去的;如果你們對我沒有真信心,我這麼一說,你們就跑去了。所以他故意這麼假意,就說:「你們不要在這個地方住了,去曹溪跟著六祖去學去。」但是他這些徒弟都知道,師父不願意他們走的,所以也就沒人走。他看看沒有人走,他又想知道,六祖大師那個地方,所講的法門是什麼。

神秀自己不知道六祖是講的什麼道理,所以「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有一天,就想起來:「啊!派一位間諜去。」就對他這個很得意、很愛惜的徒弟說,「汝聰明多智」:你呀!很聰明,很有智慧的,「可為吾到曹溪聽法」:你現在代表我,到曹溪那兒聽法。我自己不能去,我一去,他們都認識我,惠能大師看見我,就不會講佛法了,所以我也聽不著。「若有所聞」:你到那兒,如果六祖大師講什麼法,你聽見什麼道理,你「盡心記取」:你要一字不錯地寫筆記。記取,就是寫筆記,你take notes。盡心,你要注意一點,每一點都不要錯了。「還為吾說」:你回來的時候對我講,把筆記拿回來念給我聽。好像我們這兒,在三個禮拜以前,有一個也是其他的法師派來的,大約都有這種意思,所以他半途而廢跑了。你們也要注意一點!

「志誠稟命」:志誠法師稟命。稟命,就是受神秀大師的使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他到曹溪,就隨著大眾,也來叩頭頂禮、請開示之類的。「不言來處」:他不說他從什麼地方來的。問他來的地方,他大約支吾搪塞的,又說在這兒來,又說在那兒來。總而言之,不說是在神秀那兒來的。

「時祖師告眾曰」:在這個時候,就是志誠來盜法的時候。六祖大師對眾就說了,「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現在有一個偷法的人在這兒,藏在大眾裏。你們大家注意一點哪!當時在六祖座下,有幾千人聽法,說這個地方有盜法的人。「志誠即出禮拜」:六祖大師一說,有偷法的人來了,志誠就出來坦白、頂禮;「具陳其事」:就自己自我坦白說:「我就是盜法的人,我從神秀大師那兒來盜法的。」就說明來歷。

「師曰」:六祖大師就說,「汝從玉泉來」:說你在玉泉寺來,「應是細作」:細作,就是間諜,就是奸細、特務。「對曰:不是」:志誠法師說,我不是細作。「師曰:何得不是」:為什麼你不是細作啊?為什麼你不是間諜啊?「對曰:未說即是」:志誠大師就說,我沒有說明白我的身份、我的來歷,我就是間諜。「說了不是」:我現在已經說明白了,我所以就不是了。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這回六祖大師問他,說你師父對大家天天都講什麼道理啊?「對曰」:志誠就對六祖說了,「常指誨大眾」:說常指示大眾這樣說的,「住心觀淨」:要把心住到一個地方,來觀靜的情形;「長坐不臥」:大家都是常常打坐,不躺著。

「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六祖大師說,這是一種病,這是用功的毛病啊!你住心觀靜,這怎麼可以?這不是禪嘛!「常坐拘身」:常常坐著,這令身體一點都沒有自由了,這拘束身體嘛!「於理何益」:在道理上,有什麼益處呢?睡覺就睡覺,吃飯就吃飯,不要拘束這個身體。「聽吾偈曰」:你聽我給你說一首偈頌: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這個意思,就是神秀大師那兒,只是在臭皮囊上用功夫,不知道在自性上用功夫,所以這是病;如果他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沒有病。六祖大師呢,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是很自然地來用功。六祖大師就說偈頌,說「生來坐不臥」:說生的時候,坐著不臥;「死去臥不坐」:死了之後,就躺在那地方不能坐著。「一具臭骨頭」:身體是一具臭骨頭,四大假合而成的;「何為立功過」:你怎麼在這臭皮囊上來用功夫呢?就是說為什麼不在自性上用功夫?盡在著相呢?神秀這種住心觀靜的教化,和《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宗旨,就相違背了!所以六祖大師為破他這個毛病,破他這種執著,給他說這個偈頌。

神秀大師教人住心觀靜,六祖大師說這是毛病;長坐不臥,說這是拘身,不是禪的道理。其實,你若能住心觀靜,久而久之,也就會有一點成就;你若能長坐不臥,雖然說是不太自由,也對身心上會有一點幫助的。但是六祖大師為什麼要說他不對呢?因為志誠從神秀那兒來的,必須要把他的執著破去,然後他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六祖大師對他說這種種的道理。這個就是教人用功的時候,不要執著,你不要有一個長坐不臥的思想在裏頭,說:「哦!你看我真是用功修行啊!我長坐不臥啊!」有這種的障礙心,與道就不相應。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若住心觀靜,心裏有所住,就是執著;執著,就是障礙。所以六祖大師才這樣講,說他這是一種病,破他這種執著。你把執著去了,才能與自性、本有的智慧相契合呢!我們一般人不要說是:「啊!六祖大師說,長坐不臥是不合法的,我們不要那樣做。」你若能那樣子做,覺得很自然的,不勉強,你可以那樣做。如果你覺得很勉強,勉強就不是道;你要很自由的,用功也要很自由的。

說:「那這回好了,自由用功,我就可以不守規矩了。」又不是不守規矩;你不守規矩,那又是誤解自由。你不守規矩,譬如人家坐著,你就躺下。啊!這簡直太不合法。人家坐著,你就躺著;人家躺著,你就坐著,這叫和大家不一樣,要表示你很特別。好像以前,我們這兒有個人,我們一般人打坐,都站起來經行了,那個打坐的,還在那兒坐著。人家走,這麼「匡匡」踢,還「匡匡」響,他也在那兒坐著:「你看我!你看我坐著,嘿!」這個就錯了,你這叫出眾,叫不守規矩。總而言之,你修行用功,又要守規矩,又要對你自己自由。但不是不守規矩,就是自由;這一點我們要明白。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志誠再拜曰」:志誠又向六祖大師叩頭,就說了,「弟子在秀大師處」:弟子志誠我,在秀大師那個地方,「學道九年」:學了九年。你們現在在這兒學了幾年了?學了一年,就以為時間很長了。你看人家學道,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麼樣子用功,不是說幾個月,就可以畢了業的,不可以的。學道九年,「不得契悟」:我也沒開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現在我聽和尚您一說這個道理,啊!真是和我的心裏,就如水投水,就像水合成水一樣;如乳合乳,就像牛奶和牛奶靠到一起,一點也沒有分別。我的心,就是你的心,祖師的心,也就是弟子我的心,頓契本心哪,本來我們的本心,都是一樣的。「弟子生死事大」:弟子我不知哪一天就死囉!這生死的問題,是最要緊的。哪一天死,我不知道,哪一天生,我也不知道。生死的問題,我不清楚,所以「和尚大慈」:請祖師大發慈悲,「更為教示」:你再教示我多一點。

「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六祖大師說,我聽見你的師父神秀大師,教示這一切學道的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我不知道你師父是怎樣講戒定慧,怎麼叫戒定慧的形相?戒定慧的道理如何?「與吾說看」:你說說他所講的道理,我來聽一聽。

※        ※        ※

暑假班,還有一個禮拜就完了。在這個暑假班,這一些青年人,都很誠心、很有進步的。本來我說上個禮拜要close book test(考試),我想大家上個禮拜,已經都很用功的,出入都帶著筆記簿,所以就索性上個禮拜休息,不考了。因為大家已經都很用功,不考也記得住。這個禮拜是一定考的,不要把你的功課放鬆,由今天開始,所聽的經典,在同個禮拜,一定要考試的。下個禮拜天八月初三,很巧的,正是六祖大師往生的日子。今年八月初三,就是陽曆九月十四號,我們那天順便給六祖大師像開光。所以那個禮拜天,大家都不要忘了,到這兒來吃中飯;紀念六祖大師往生的日子,我們大家來吃一餐六祖飯,六祖的lunch。吃六祖的中飯,這是叫祖師的飯,你誰要是有善根,從此就可以種一個祖師的因。並且給六祖大師像開光;到這兒這麼多天,也沒有睜眼睛,我們請六祖大師把眼睛睜開。

※        ※        ※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不做一切的惡事,就是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能修一切的善法,就是慧;「自淨其意名為定」:自己清淨意念,就是定。「彼說如此」:神秀大師的說法,就是這樣。「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我不知道大和尚您啊!是用什麼法來教誨一切人的?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六祖大師就說了:我呀!我什麼法也沒有。我若說有一個方法教化人,就是騙你。我沒有什麼方法來教化人,可是怎麼樣呢?「但且隨方解縛」:我不過就是什麼人來,就隨什麼方便法,用一切的方便法解眾生的束縛。束縛也就是執著,好像用繩子綁上似的;我只不過解開執著而已。「假名三昧」:這一種的法,根本也沒有個名字,權給它起一個假名字,叫「三昧」,就叫「定」¾¾正定正受。「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像你師父所說的戒定慧,「實不可思議」:真正不可思議啊!「吾所見戒定慧」:可是我所說的戒定慧「又別」:和他所說的不同;他所說的是那樣子,我說的,不是和他一樣的,我很特別的。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志誠曰」:志誠就說了,「戒定慧只合一種」:戒定慧,就是戒定慧,只可以用一種的講法,「如何更別」:怎麼還有一個特別的講法?「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六祖大師說,你的師父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他接引的是大乘根性的人,「吾戒定慧」:我所說的戒定慧是「接最上乘人」:是接引最高的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所以開悟和明白,是不同的。你開悟啊,一悟到底;你明白啊,是明白一點點。這不同。所以見解有頓有漸,有快有慢。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我給你講一講,你聽一聽和你師父所講的道理,是不是相同?「吾所說法,不離自性」:我所說的法,不是在外邊的法,都是在自性裏的;是不離自性而說一切法。「離性說法,名為相說」:離開自性,若再說法,就叫著到相上,這就叫相說。「自性常迷」:著相,就會自性常迷;你離相,就會自性常悟。所以「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你要知道,一切的萬法,無論什麼法,都是從自性生起,而有一切的用,而應變無窮。「是真戒定慧法」: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呢。「聽吾偈曰」:我現在再給你說一首偈頌,你聽聽。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非,就是沒有貪心,就是沒有惡心,就是沒有嫉妒心,就是沒有障礙心,就是沒有損人心,就是沒有利己心。這心地無非就是心地上沒有惡。自性戒說這個心地無非,也就是諸惡不作。可是他那個諸惡不作,說是名為戒,卻不是說自性戒。這心地無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諸惡不作。非,就是不對的事情;你心地不要作惡、做出不對的事情,這就是自性的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癡,你也就會眾善奉行。但是這個眾善奉行,和前邊神秀大師那個眾善奉行,是不同的。他那個是「名為慧」,他沒有把自性提出來,所以他沒有講到心地上。這心就好像一塊地似的,你種什麼,就出什麼,所以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你的心地無癡,你心地不要種愚癡的種子,就是自性的智慧嘛!

「心地無亂自性定」:無亂,也就是自淨其意志。和神秀大師所說的,本來沒有什麼分別;但是名稱上不同。前邊那兒,他沒有自性,也沒有心地;六祖大師所說的法,都是從心地上、從自性上說起來的,不是從外邊說。六祖大師說的是自性,神秀大師所說的呢?是外邊的法,就著住到相上了。心地無亂,也就是自淨其意志,自淨其心。他那不是「自淨其意名為定」嗎?一樣的道理,可是稍微有一點不同,就是一個在心外說法,一個是在心內說法。一個是一切法都著住到外相上;六祖大師呢,一切法都不離自性,都是在自性生出來的。

「不增不減自金剛」:自性光明遍照,自性有妙湛總持,自性不增不減;自金剛,是說自己的身體,好像金剛不壞身似的。「身去身來本三昧」:你的身到旁的地方去,你的身又來了,這都是在根本三昧之中。身去身來,也就是行住坐臥;在四威儀之中,行住坐臥,都是在定中。本三昧,就是本來都在三昧裏。「誠聞偈,悔謝」:你們看!志誠這奸細聽完之後,就懺悔了,又謝謝六祖大師,「乃呈一偈曰」:就也自己作了一首偈頌: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五蘊幻身」:他說,五蘊是個幻身。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虛妄不實的,身體也是虛妄不實的。身體本來是由四大假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你們記得!不要把身體看得太認真,又給它找好飯吃,又給它找好衣服穿,又給它找好房子住,男人又給它找一個好太太,女人就要找一個好丈夫,這樣來幫助它,以為這是不錯的;其實身體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什麼是地呢?你身體堅硬的性,皮、肉、筋、骨,屬於地大。你有眼淚、鼻涕、吐沫、痰、大小便利,這有水份的、津液的,都屬於水大。你身體上有一股溫暖、熱力,這就屬於火大。你身體上有這一種搖動和呼吸,這就屬於風大。你到死的時候,堅硬性,就歸於地大;溼潤性,就歸於水大;熱、溫暖的性,就歸於火大;呼吸的動搖性,就歸於風大。各有所歸,它們各都回到自己的老家。可是你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你自己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不知道了!不知道?我們現在學佛法,就是想要知道這個道理,想把這個事情弄清楚。所以這五蘊就是個虛幻身,五蘊假合,四大和合,幻化這麼一個身體。

「幻何究竟」:虛幻怎麼可以究竟呢?它不會究竟的。「迴趣真如」:你若有一個迴向真如的心,「法還不淨」:還沒有得到法的本體,法還沒有到清淨的程度上,還是不清淨。為什麼呢?你還有這一念,說:「噢!我要迴向真如啊!」你還有這麼一念呢,就沒能達到法的本體。所以法的本體,就是沒有取,沒有捨;我不想這樣,也不想那樣,就是任運而行。任運就是自由,一天到晚,就自由去做,不要執著。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說了這四句偈頌,十六個字。「師然之」:六祖大師給他印證,就說:「不錯!你這個對的。」然之,就是:是的!是這個樣子,你說得還不錯。

「復語誠曰」:又對志誠說,「汝師戒定慧」:說你的師父所講的戒定慧,是「勸小根智人」:勸根機小的這種有智慧的人;「吾戒定慧」:我所說的戒定慧,是「勸大根智人」:勸大根大智、有大智慧的人。「若悟自性」:若明白了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連菩提涅槃都沒有了,「亦不立解脫知見」:也沒有什麼叫解脫、什麼叫知見,都沒有了,都空了!「無一法可得」:連一個法,也都沒有。一法不立,萬法皆空,「方能建立萬法」:因為你一法不立,所以你才能建立萬法。雖然說一法沒有,可是萬法宛然;雖然是萬法宛然,可是還一法不立,一法也沒有。

「若解此意」:你若明白這個道理,「亦名佛身」:就叫佛身。你明白這個道理,你當下就是佛;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稱為佛身。「亦名菩提涅槃」:這個法,你明白了,也可以叫菩提,也可以叫涅槃。「亦名解脫知見」:也可以叫解脫知見。隨便你叫它什麼名字都可以,但是你要明白;你不明白,你叫它什麼名字,都不可以。

「見性之人」:你要是明心見性之人,真正開悟的人哪,「立亦得,不立亦得」:你立萬法,也可以;不立萬法,也可以,這是無障無礙。「去來自由」:你願意來的時候就來,願意去的時候就去。

不是說我到佛教講堂來,我願意來,我就來;我願意走,我就走了,這個不算!你到佛教講堂來,當然你來去自由;不是說像去看戲似的,來要收一張戲票,這一張戲票,要多少錢買,這兒沒有的。所以你願意來就來,願意走就走,隨便!

偏偏有一個美國的老骨董¾¾骨董,就是幾千年以前的人。這美國幾千年以前的人,帶兩個朋友來,就向我報功,說:「哦!你看那兩個人很有用的,我帶去見你。」我說:「你有用,見我是沒有用。你認為這有用,見我有什麼用啊?見我,根本一點用都沒有。我這兒,一個人,我也不少;一萬個人,我也不認為多。在我的眼目之中,有人和沒有人,是一樣的。有人來,也是這樣子;沒有人來,也是這樣子。我們人多,也是天天講經;人少,也是天天講經。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所以不管人多人少。」這個人本來想在我這兒告功勞,帶兩個人來認識我。那天晚間,我也沒有叫人介紹認識這兩個人,我也不知道這兩個人姓什麼?叫什麼?這是最妙的,最好了。

來去自由,不是說到佛教講堂這兒,願意來就來,願意去就去的自由。所要講的是生死自由,我願意生,我就生,我就在這兒活著;我願意死,隨時隨地就死了,什麼也不在乎,怎麼樣都可以。所以,我不是常對你們講:「Everything is okay!(一切都好!)」 這就是來去自由,怎麼樣都可以,沒有問題的,一點麻煩也沒有。所以第三代祖師,他抓著樹枝就走了,這就是來去自由。你若學這個樣子,那就是有把握了,就是生死在我手裏抓著!

「無滯無礙」:就是我願意走,就沒有人可以留得住我,沒有人可以障礙得住我。「應用隨作」:無論什麼事情來了,我就應用,就去辦去。隨作,就去辦事。「應語隨答」:你誰問我什麼話嗎?我就隨便答你,我想都不想,我隨便就答你;但是可要答得有道理,不是亂答的。不是說人家問你,天上有什麼?你說,哦!地下有河、有山、有人。人家問你天上的事情,你答到地上去了。人問你,馬是怎麼做的馬?哦!你說那個牛啊,頭上有兩個犄角。這是答非所問,這就叫不合理。你要還合理,才可以的,不是說我亂講,你問我什麼,我就隨便講。好像我們那個「開悟」的小沙彌似的,人家問他南,他就講北;問他東,他說西,他大概是學六祖大師的三十六對,說:「問有以無對,問無以有對,問是以非對,問非以是對。」大約是學的這個。

「普見化身」:到處都有化身,「不離自性」:可是所有的化身,都不離開自性,「即得自在」:隨時隨地,都得到觀自在,他自己都自在。「神通」:就得到六種神通。六種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遊戲三昧」:陪著你們大家來玩,隨著大家,大家歡喜什麼,他就做什麼。遊戲,到處去遊戲;三昧,入遊戲三昧。你看他也唱歌兒,唱歌兒和唱歌兒的人不同;他也吃飯,吃飯和吃飯的人又不同。或者他和你們大家說:「來!我們大家在一起吃齋。」你說怎麼樣呀?他一個人吃了,把你們所有人的飯,他都吃光了。你看著他吃完了,他說:還在廚房那兒,你再去拿出來,大家還有的。到那兒一看,飯還在那兒,根本他就沒有吃。這就叫遊戲三昧。「是名見性」:這就是叫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誠吉州。太和人。

「志誠再啟師曰」:志誠聽六祖大師講得這麼玄妙,他又對六祖大師說了,「如何是不立義」:怎麼是一法不立的意思呢?這一個法也不立的道理,我還沒有明白。

「師曰」:六祖大師說,你「自性無非」:自性裏,沒有一切不對的事情,沒有一切的惡,「無礙」:沒有一切的障礙,「無亂」:亂,就是迷;無亂,也就不迷。迷是什麼呢?就是顛倒。你不顛倒,就是你不要認為你的手向下是倒,向上是正。手向下,也不是倒,向上,也不是正,無正無倒,這就是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念念都是智慧,常常生智慧。所以六祖大師說:「始知自性,常生智慧。」這就是常生般若。「常離法相」:把一切的法相,都離開了,不執著法相。「自由自在」:這個時候,自由自在。自由,來去自由;自在,來去自在。「縱橫盡得」:縱,你往前跳也可以;橫,你打橫著也可以。你說上天就上天,你說下地就下地,這是縱。橫,你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到極樂世界去;你說到東方琉璃世界去,就到琉璃世界去。盡得,無論你做什麼,都是合法的。「有何可立」:若這樣子的話,有什麼可立的呢?所以我說一法不立的。「自性自悟」:你自己的性,要你自己悟,「頓悟頓修」:你即刻悟,你就即刻修,「亦無漸次」:沒有什麼一步一步的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所以我才說不立一切法,一切法都空了。「諸法寂滅」:諸法都到寂滅相上去了。「有何次第」:你有什麼次第可說呢?哪有說第一、第二的呢?

「志誠禮拜」:志誠法師聽六祖開示後,又叩頭頂禮。「願為執侍」:志誠就棄暗投明,間諜也反正了。反正就是以前本來是不正,現在到正的地方來了,這叫棄暗投明。以前是神秀派來的間諜,現在投降,給六祖大師做工作。做什麼工作呢?執侍。就是天天六祖大師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所有的服勞執役,無論什麼事情,他都做。「朝夕不懈」:早晨到晚間,一天做苦工,他也不懈怠。他因為知道,六祖大師當初都是做苦工換來的,舂八個多月米,才得到祖師;我現在服侍祖師也要很勤勞的,不可以懶惰,所以朝夕不懈。不懈就是不懈怠、不懶惰。「誠吉州,太和人」:志誠,是江西吉州太和縣的人。

前邊這一段經文,是神秀大師派出一個特務,想要來盜法。在中國唐朝那時候,在佛教裏,就這麼樣複雜,人存心就這麼樣不正當,想去偷盜佛法。下面這一段經文,就是神秀那些黨徒,派了一個刺客¾¾就是暗殺的¾¾來想要暗殺。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拔劍加害。祖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僧志徹」:有一個和尚叫志徹。但是志徹是以後的名字,他以前不是出家人;這個「志徹」,是皈依六祖之後,六祖給他起的名字。是「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他原來在家時是姓張,名字叫行昌。「少任俠」:他少年的時候,歡喜行俠作義,殺富濟貧,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武術非常好,很有功夫的,往上一蹦,可以跳一、兩丈高,輕功很熟練。所以在這時候,神秀的黨徒就用錢雇他去把六祖給殺了。

「自南北分化」:自從有南頓北漸,南能北秀,這兩宗分化的時候;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這「二宗主」:就是六祖大師和神秀大師,「雖亡彼我」:他們雖然也沒有人相、我相。彼,就是人相,我,就是我相,他們兩個祖師,都沒有這種的觀念。「而徒侶競起愛憎」:但是他們兩個的徒弟¾¾經上也沒有說明白,徒侶,就是神秀大師的徒侶;競起愛憎。大家就競了,好像前邊就譏諷六祖大師,連一個字都不認識,他怎麼可以做祖師呢?神秀座下的弟子,就這樣譏諷,譭謗六祖。

六祖大師座下的,也有真心相信六祖大師的:「我們的祖師,雖然不認字,但是他得了無師智,你們不應該這麼譭謗我們。」於是乎,就兩邊競起愛憎。六祖大師的徒眾,可沒有想去殺神秀;但是神秀的徒眾,就妒忌六祖,因為他是真正五祖大師的衣缽傳人,所以就很妒忌他。而各人的徒弟,都愛護自己的師父,就憎惡對方。我相信徒侶競起愛憎的心,神秀那邊,是厲害一點;六祖大師這邊呢?是忍耐多過憎惡,都是忍著,由他譭謗去囉!

當時譭謗六祖的,也變著方法譭謗,什麼謠言都有。有的說是:「六祖大師,是個打獵的,殺生害命,什麼都幹的,他做什麼祖師啊?」又有說:「他原來是個賊嘛!」有的又這樣說,說:「不是賊,我知道他不是一個做土匪的。他原來是一個斬柴佬嘛!在家裏一天到晚,就到山上去斬柴,賣幾個錢回來,買點兒米,他有什麼本事呢?只不過南邊這些人,拿著他做招牌,來這麼樣子講嘛!」所以用種種的方法,破壞六祖。總而言之,就說他:「我知道的,到黃梅那個地方去,人人都知道,他是個獦獠。他有什麼智慧?沒有智慧的!這些人都是以盲引盲的,在那兒盲修瞎煉。」就這麼用種種方法,破壞六祖。

「時北宗門人」:在這個時候,神秀的徒弟,大約太多了,有幾千那麼多。「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自己立自己的師父,做祖師。他雖然沒有得到衣缽,但是說他就是第六代祖師,五祖是第五代,神秀就是第六代,他這一些徒弟,就把他捧上做第六代祖師。為什麼捧他師父做第六代祖師?他們希望做第七代嘛!你若沒有第六代,第七代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呢?好像沒有爸爸,怎麼會有兒子呢?所以一定要先找出一個爸爸來,幾千個徒弟就封他:我們承認,你就是第六代祖師,不要緊的。大家就來捧他師父做祖師。

「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忌」不是妒忌,是忌憚;忌憚,就是忌諱,不敢公開這麼樣子來講,只在他自己廟上這麼樣子,大家來擁護他,不敢往外邊講。為什麼呢?外邊有第五祖傳衣缽給第六祖,他呢?沒有衣缽,怎麼可以做第六代祖師呢?所以恐怕這件事為天下聞。

「乃囑行昌」:於是乎,他們就派行昌到六祖那地方去,把六祖殺了,把他衣缽搶過來。行昌真是有很大的武術,非常純熟,當時他的綽號,叫什麼呢?叫「飛貓」,就像個貓似的,會飛的cat。

為什麼叫飛貓呢?言其他到什麼地方,無聲無息。他到你的房裏,你還不知道呢!好像貓來了,你聽不見他走路。那麼貓不會飛,都跑得很快了,何況他這個貓,不單走得輕,而且還會飛。這是當時他的綽號,叫「飛貓張」。但是這個綽號,你在書上找不著的,這除非你在當時,才知道他叫這個綽號。那個時候,你或者在那個地方,知道當時的情形,就會知道的。

就囑咐飛貓張,「來刺師」:到南華寺,去殺六祖。你看!以前派了一些人去放火,現在又派了一個刺客,要來殺他,為什麼呢?就是若把六祖殺了,神秀就可做第六祖。雖然現在他們捧神秀、擁護神秀,做第六祖,是門關上,在裏邊人知道,外邊不敢講的。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證據。如果把六祖殺了呢?神秀就可以名正言順繼祖師位,就可以做祖師。他師父做了第六代祖師,他們就可以做祖師的弟子,可以做第七代祖師。

「師心通」:六祖大師當時,因為有他心通。我們現在道場裏,有一個果地,他本來應該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都應該有。但是他貪心不小,總想要證四果阿羅漢,要學著飛,說是他要到臺灣受戒,不用搭飛機,能飛著就去了,叫我教他這個方法。我為什麼說,我在車上也不講話呢?有幾次,我搭他車的時候,他就在車上要求我,要我教他飛身的法術。我說:「現在你何必學這個法術,有什麼用呢?」他說他去受戒,不用買飛機票就去了。因為他有貪心,所以智慧還沒有現前;因為他貪著要證果,貪著要飛身,要有神通,所以他的真正智慧,還沒有正式開。

六祖大師,有他心通,「預知其事」:預先就知道;行昌從神秀大師那兒一來,他就知道了。「即置金十兩」:他就預備了十兩金子,「於座間」:放到他座位旁邊。這個時候,你說危險不危險啊?你想一想這種情形。

「時夜暮」:這一天晚間天黑了;夜暮,已經大約到十一、二點鐘,啊!飛貓張來了!來了,真像個貓似的,手足也沒有聲音。「行昌入祖室」:就走到六祖休息睡覺的房子裏。在這個時候,他到六祖大師的座前,「拔劍加害」:就將要拔出寶劍,殺六祖的時候,「祖舒頸就之」:六祖大師這時,你說怎麼樣啊?就把脖子伸長,就叫他砍。他才前面來了,六祖大師,就把脖子這麼伸長地就著他,叫他砍,這叫「舒頸就之」。舒頸,就是把脖子伸得長長的,你來殺了,你來了,來殺了。雖然沒有說,叫他殺,但是意思就是叫他殺。行昌這時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你是和尚,我也要殺,你是羅漢,我也要殺,你是祖師,我也要殺,就存一個殺心。因為他受神秀黨徒的使命,他一定要完成使命;所以就把劍拔出來。你們說這個時候的局面,緊張不緊張?好像原子彈就要爆炸似的。

「行昌揮刃者三」:行昌拿著寶劍,就這麼照著六祖的脖子上,斬了三下¾¾我這也斬不動的,但是我這是一把扇。斬了三次,也沒有斬動。「悉無所損」:一點也沒有傷損;砍了三劍,沒有砍動六祖的脖子。你說這是什麼道理?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飛貓張砍了三劍,六祖脖子也沒有被損傷。「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說正劍¾¾也就是正法,不怕邪法,你的邪法,就是不能勝過正法,所謂「邪不勝正」。我這是正法,不怕你這個邪法,你雖然有寶劍,也不能奈我何。「只負汝金」:說我是欠你一點錢,在前生欠你十兩金子;「不負汝命」:可是我不短你的命,我不欠你的命。

「行昌驚仆」:飛貓張聽見六祖大師這樣講,並且砍了三劍,也砍不動六祖大師脖子,所以就嚇得驚仆。仆,就是嚇倒那兒,就嚇得昏死了。「久而方蘇」:等到有一段時間,他甦醒過來,,「求哀悔過」:就認錯說,大師啊!我真是對不起你,我太有罪囉!「即願出家」:當時六祖大師和張行昌,也談了很久的話。談的是什麼呢?六祖問他:「你為什麼來做這種的事情呢?你為什麼要殺我呢?」

行昌說:「不是我想殺你,是神秀的徒弟,他說你是最壞的人,說你以前是做土匪的,又做打獵的,你又到山上去斬柴,是個窮人,現在在這個地方,就冒充六祖。所以我一聽,這樣子盡做壞事的人,我一定要殺了他!到這個地方,現在我的劍,砍不動你的脖子,我才知道他們都錯囉!如果你沒有道德,憑著我手劍這麼快,怎麼斬不動你的頭呢?這一定你是有道德的高僧啊!所以現在我遇到大德高僧善知識,我看世間的事情,也沒有什麼意思,我也想跟你出家,我也拜你做師父囉!」飛貓張就講了這麼一套話。

「師遂與金」:六祖大師,就拿著預先預備的十兩金子,說:「我這個錢給你,你拿去了。」「言汝且去」:說你要趕快點走啊,不然的話,「恐徒眾翻害於汝」:恐怕這一些徒弟,他們都是愛護我的,如果知道你來殺我,他們也一定會殺了你的。你趕快拿金子,趕快走了。「汝可他日易形而來」:過幾天那哪,你化化妝;易形,就是化化妝。這個「化妝」,就是叫他到旁的地方,出家做和尚,以和尚的身份再來。「吾當攝受」:我一定照顧你,我一定來教化你。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

「行昌稟旨宵遁」:飛貓張聽了,說:那都好了!晚間就跑了。宵,就是晚間,廣東話叫漏夜;遁,就是跑,遁藏起來了。「後投僧出家」:以後飛貓張遇著一個和尚,就出家了。「具戒精進」:他受了具足戒後,非常精進,一點也不懶惰。「一日憶師之言」:有一天他想起六祖大師的話。什麼話呢?就說叫他易形來,願意攝受他。「遠來禮覲」:所以在很遠的地方,就又到南華寺來拜見六祖。覲,就是朝覲,諸侯去見天子,去見皇帝,就叫覲見;所以以後下面的人,去見上面的人,也叫覲見。

「師曰:吾久念汝」:六祖大師說,你怎麼這麼久才回來呀!天天我都想念你呀!「汝來何晚」:你為什麼來得這麼晚呢?「曰:昨蒙和尚捨罪」:志徹、就是張行昌,說:我在以前得蒙和尚您捨罪;你不怪罪我,你還把我罪捨了。「今雖出家」:我現在雖然出家,「苦行」:我願意行苦行,「終難報德」:我覺得很難報答你的德行。「其惟傳法度生乎」: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我來傳承佛法,教化眾生。我就要這樣子做,才可以吧?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今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弟子常覽涅槃經」:張行昌就說,弟子我我常常看《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我沒明白什麼是常?什麼是無常?這個道理,我不懂,「乞和尚慈悲」:我求乞和尚大發慈悲,「略為解說」:你為我大略地解說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什麼叫無常呢?無常就是佛性,佛性是無常的。「有常者」:什麼叫有常呢?「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志徹,就是張行昌,聽六祖大師說佛性是無常的,這一切的善惡和分別心,是有常,他就認為說錯了。所以他說和尚所說的,大違經旨,和經文的意思,不相符合,是相違背的。

「師曰:吾傳佛心印」:六祖大師說,我是傳佛心印的人,我是傳佛以心印心的法門。「安敢違於佛經」:我怎麼敢違背佛經的道理呢?「曰:經說佛性是常」:志徹就說,《涅槃經》上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和尚說,佛性是無常的;「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這都是無常的,「和尚卻言是常」:你現在卻說,一切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這是常。「此即相違」:這和《涅槃經》的道理,完全都不相合了啊!「令學人轉加疑惑」:這樣子一講,令學人我在迷中更迷了。轉加疑惑,就是我以前有一種的疑,現在變成兩種的疑了。以前我有一個不明白的疑,現在你講這個道理,我更迷了,加一倍的迷。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六祖大師說,《涅槃經》,我在以前聽過無盡藏比丘尼讀誦過一遍,「便為講說」:我就給她講解《涅槃經》,「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沒有一個字、一個意思,不合乎《涅槃經》經文的,「乃至為汝,終無二說」:乃至於我現在給你講,也沒有兩樣的講法,也是和以前的講法,是一樣的。「曰:學人識量淺昧」:志徹就說:學人我呀!我的知識,很淺昧的,很不明白的,「願和尚委曲開示」:我請和尚您啊!再委曲婉轉來開示我。

「師曰:汝知否」:六祖大師說,你知道嗎?「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六祖大師說,佛說佛性是常,是對著一切執著無常的人說的;佛說無常,是對著執著一切有常說的。所以啊!假設你說佛性是常的話,更說什麼善惡諸法呢?佛性,常就是常嘛!還有什麼善惡諸法可說呢?乃至佛性若常的話,一切眾生不早都成佛了?何必又說法來度眾生呢?「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要是常的,為什麼窮盡多少個大劫,也沒有人真正發菩提心呢?常的嘛!常的,應該人人都發菩提心,人人都早成佛道了。「故吾說無常」:所以我才說佛性是無常。為什麼呢?如果是常的,一切眾生,都不要修行,就成佛了嘛!「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可是我說的無常,正是符合佛所說的真常不滅的道理。你懂了嗎?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又者,所有這一切諸法,假設是無常的話,「即物物皆有自性」:就是說一切的物類,都有自性;「容受生死」:既然都有自性,怎麼還又可以受生死呢?它們就應該沒有生死了。「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要是每一個人、每一種物,都有自性,有真常的性,它就不會普遍任何地方都有了。「故吾說常者」:我所對你說常的話,也「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就是佛所說的真無常義。

若講起來,根本常和無常,都不是佛性。佛性呢?非常非無常,也不是常,也不是不常,這才是中道了義呢!現在為什麼六祖大師說,佛性是無常,一切善惡分別心是有常呢?這都是對治執著而已。佛法,就是治眾生一切執著的情;你若把執著情沒有了,根本就不需要佛法。佛法非常、非無常。所以六祖大師是對機說法,對著張行昌來說這種的方法,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是這樣子。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凡夫,就是一般普通人;外道,是旁門左道。佛是完全為了凡夫外道,執著於邪常。「諸二乘人」:一切的聲聞、緣覺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共成八種的顛倒。這八種的顛倒,本來是四種,不過人的思想不同,身份不同,所以就變成八種了;兩種人有八種顛倒。這八種顛倒是什麼呢?就是凡夫以苦為樂;苦,他說有樂。他非常計常、非淨計淨、非樂計樂、非我計我。本來不常的,他就說是常的。這一切的道理,都是由人而論,你若說常也可以,你說是不常也可以。但是他非常計常,不常他計常;非樂計樂,不是樂,他說這是樂;不是我,他計我;不是淨,他計淨。這是凡夫有的四種顛倒。

二乘人呢?樂,他說是苦;常,他說是不常;我,他說無我;淨,他說不淨。聲聞、緣覺二乘人,有這四種的顛倒。所以這合起來,叫八倒;這八種的顛倒,詳細講,要很久時間,現在就大概地講一講。

「故於涅槃了義教中」:所以佛在《涅槃經》了義教中;《涅槃經》教義,是屬於醍醐,屬於了義,不是不了義。「破彼偏見」:就破凡夫和二乘人的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而明顯地說出來,什麼是真常,什麼是真樂,什麼是真我,什麼是真淨,講這個道理。

「汝今依言背義」:你現在依照佛所說的言,而違背佛的教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你以斷滅的無常,和死板的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你用你凡夫的知見,來錯解佛所說的這個最圓滿、最微妙的,最後這種了義的教理。「縱覽千遍」:你縱然看一千遍《涅槃經》,「有何所益」:有什麼好處呢?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行昌聽六祖大師一講,忽然間,也不知道怎麼,就開了悟了。所以他就說出一首偈頌,說「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說因為我守無常的心,所以佛說有常的性¾¾佛性,「不知方便者」:我不懂得佛所說法是方便的。「猶春池拾礫」:這個礫,有念「紹」音的,有念「立」音的,都可以的。礫,就是一塊小石頭。春池,就是春天的水池。猶春池拾礫,好像在春天水池裏,撿一塊小石頭,這有什麼用呢?根本一點用都沒有。「我今不施功」:可是現在啊!我不要用什麼功夫,我返本還原,已經回到自己的家鄉,再什麼功,也不用費了。「佛性而現前」:佛圓滿的妙性就現前了;突然間,就明心見性開悟了。「非師相授與」:我開悟,不是祖師教給我的,不是祖師送給我的;「我亦無所得」:我開悟是開悟了,但是毫無所得;這種智慧,是我自己本有的。所以我什麼也沒得到,一法也沒有得。

「師曰」:六祖大師就說了,「汝今徹也」:說你現在真是開悟了,這就是給他印證。「宜名志徹」:我給你改個名字,就叫志徹,好不好啊?你歡喜叫這個名字嗎?「徹禮謝而退」:志徹說:「喔!這個名字,可真好了!我謝謝祖師。」所以就叩個頭,退到一邊去。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有一童子」:這個童子,不是普通的童子,是為法忘軀、為法不辭勞苦的童子,「名神會」:名字叫神會。「襄陽高氏子」:湖北襄陽姓高的兒子,「年十三」:只十三歲。「自玉泉來參禮」:從湖北玉泉寺,就是神秀大師那個地方來參禮。小童子雖然是童子,但是胸懷大志,心量很廣大的。他在神秀那兒一看,就知道神秀大師,沒有真正明白佛法;所以他從那兒,就跑到廣東來。大約都有一、兩千里路,他走路把腳也走出泡來,腳也走壞了。甚至也沒有穿鞋,打赤腳走,或者被磚塊,或者玻璃,把腳都扎破;破了,他把身上衣服扯下,把腳包好,還走!走幾千里路,他就像沒那麼回事似的,就像沒有走路一樣。到六祖大師這兒來,來給六祖叩頭。六祖一看,他這樣辛苦,衣服也破了,穿得破破爛爛的,腳也都走壞了。

所以「師曰」:六祖大師,就問他說「知識」:六祖大師對一個小孩子,也叫善知識,說:善知識你啊!「遠來艱辛」:你這麼遠來,太艱難,又辛苦囉!走路太辛苦你囉!「還將得本來否」:你是不是得到本來的面目啊?你得到本來面目、沒有得到本來面目啊?「若有本」:你若得到本來,得到佛性,你明心見性了,「則合識主」:你就應該認識主人。主人是什麼呢?就是佛性。「試說看」:你現在試試說一說來看!

小孩子很調皮的,他就說了,「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說我以「無所住」,為我的本來面目,我的見性,就是主人。「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六祖大師,聽他這樣一講,說:沙彌啊!你盡學人家說話。取次語,就是學人家說話,很莽撞的,不知以為知,不明以為明,不見以為見,就是學人家口頭禪。取次語,也就是口頭禪,就是:啊!這沙彌盡說口頭禪呢!你盡說人家說剩下的話。人家說完了,你又說這話,不是你自己的自性流露出來的,這叫取次語。

「會乃問曰」:你看!小孩子,膽子可不小,他和祖師敢來辯論!神會就問六祖,說「和尚坐禪,還見不見」:說你坐禪的時候,見不見啊?他反問六祖。哈!你看這個小孩子!最調皮,這小孩子很不好教化的。他這麼一說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六祖大師,當然不能和他一般見識;拿著拄杖¾¾因為六祖拄著拄杖,就是stick,就打神會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說,我打你,你痛不痛啊?不知道這小孩子那時候,害怕不害怕呢?被人打了三下,不知有沒有哭呢?

「對曰」:神會就說了,「亦痛亦不痛」:說我也痛、也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六祖大師聽他說亦痛亦不痛,六祖大師也就說,你問我坐禪見不見嗎?我也見、也不見。

「神會問」:這小孩子,可真是不好教化!神會又問了,「如何是亦見亦不見」:什麼叫亦見、亦不見哪?「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說我啊!什麼叫見?我常常見自己心裏的妄想、過愆;心裏打惡的妄想,打不好的妄想,我趕快就停止,「不見他人是非」:什麼叫不見呢?我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我不看旁人,哪個人對,哪個人不對!你們學佛法,要在這個地方注意,你都要亦見亦不見。見什麼呢?要見自己的過錯,不要見人家的過錯,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他的冤孽他的罪。」你不要盡給人家看門口,好像狗似的。他自己什麼也沒有,完了,盡看著人家的門口。所以不要說人家的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因為這個,所以我說也見、也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你說你也痛、也不痛,這是怎麼樣解法?「汝若不痛」:我打你,你若不痛,「同其木石」:就同木頭、同石頭是一樣的;「若痛,則同凡夫」:你若痛,就和凡夫是一樣的,你也沒有開悟,「即起恚恨」:你一痛,心裏就生煩惱,就生瞋恨,要發脾氣了,要著火了。「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我對你講。你以前所說見和不見,這是兩邊的道理;「痛不痛是生滅」:我問你痛不痛?這是生滅法。「汝自性且不見」:你自己的自性,還沒有見,你自己不認識你自己的見性呢!「敢爾弄人」:你這麼大膽,這樣子來弄唆人,來和人家辯論!「神會禮拜」:神會一聽,自己講的道理,是不究竟、不圓滿,所以就禮拜,這回就給六祖叩頭,「悔謝」:認錯謝罪。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師又曰」:六祖大師又說了,「汝若心迷不見」:說你心裏若不明白,你沒有能見性的話,你應該「問善知識覓路」:向善知識來請教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去用功。「汝若心悟」:你若心裏開悟,「即自見性」:你自己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你明心見性了,就應該「依法修行」:你依照方法去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你現在自己迷,不知道你自己的本心。「卻來問吾」:你卻到我這個地方來問我「見與不見」:你問我見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我見性、不見性,我自己知道,我怎麼可以代表你迷呢?你的迷,我代表不了啊!「汝若自見」:你若自己見性,你得到本來面目,「亦不代吾迷」:你也替代不了我的愚迷。「何不自知自見」:你為什麼不自己迴光返照,自己知道自己見不見呢?「乃問吾見與不見」:你現在向外馳求,你和我這兒來鬥機鋒,問我見不見;我見不見,與你有什麼關係呢?

神會一聽,自己真是搞錯了!真是為什麼這麼大膽?小孩子太不自量了。所謂「聖人的門前賣百家姓」,到孔夫子的門口,去賣《百家姓》,說這本書是最有價值的,你們誰要買?這就是所謂「班門弄斧」,到魯班的門前耍斧頭。耍斧頭,這做木的就用那斧子。魯班,是中國建築業的發明家,他做木的工夫,是最拿手的。「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向六祖大師求懺悔,說,請祖師原諒我!我錯了,我小孩子,不懂事情啊,不要怪我囉!這麼樣子講,叩了一百多個頭。我太不知道天高地厚囉!就自己在六祖大師面前認錯。「服勤給侍」:叩完了頭後,就在這兒做工人,所有的工作,他都去做。「不離左右」:天天都跟著六祖大師,六祖大師講經說法,他就當侍者。在當時六祖法會的座下,神會是年紀最輕的,所以他也是最調皮的人。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於世。是為荷澤禪師。

「一日,師告眾曰」:有一天,六祖對大眾又說了,「吾有一物,無頭無尾」:說我有一個東西,你們猜是什麼?它也沒有腦袋,也沒有尾巴。「無名無字」:這個名,就好像「安慈」是我的名,「度輪」是我的字,「宣化」呢?又是接法的法名。但是這是人有個名字;我這有個東西,也沒有名,也沒有字。「無背無面」:也沒有一個背,也沒有一個面。你說頭尾也沒有,名字也沒有,面背也沒有,都沒有。面是臉,背就是脊背。「諸人還識否」::你們認識不認識這個東西啊?這個東西,是個什麼東西啊?就問大家。

大家都閉口無言,誰也沒有講話。當時老的、中年的,都沒有出聲。為什麼沒有出聲呢?有的認識的,也不出聲,為什麼呢?他想:「哦!我知道了。」有的不認識的,也不出聲:「對這個東西,我一點也都不認識呢!」所以也不敢出聲。認識的,不出聲;不認識的,也不出聲。「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小孩子看大家都不出聲,他跑出來,就說了,這個東西啊!我知道,就是諸佛的本源,「神會之佛性」:就是神會我的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六祖大師說,我已經對你說過,沒有個名,也沒有個字嘛!你為什麼要叫它本源佛性啊?「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這是罵他的話。說你去弄一個茅草篷子,蓋在你頭算了!茅草就是茅篷。「只成個知解宗徒」:你這個小孩子啊,嘿!你只可以做一個有知見、有解釋的禪宗門徒,你沒有真正了解呢!這雖然是罵他,但是也是就給他印證;說他是個知解宗徒。知解宗徒,都不容易做得到的。

「祖師滅後」:最後六祖大師入涅槃之後,「會入京洛」:神會這個小孩子,就跑到洛陽去。京洛,就是京城,東京洛陽那兒。「大弘曹溪頓教」:他把六祖大師的頓教,在那個地方發揚光大。「著顯宗記」:他作了一本《顯宗記》。《顯宗記》,就是說明南北二宗的,說明南宗六祖大師,是真正的六祖,神秀是假的六祖,沒有印的;六祖大師,就是有印的,傳佛心印的,神秀就是偽造的。《顯宗記》,就是講這個的。「盛行於世」:在世界上,很盛行的。所以如果不是神會大師做《顯宗記》,恐怕神秀那班黨徒,就把六祖的名號奪過去了,因為他做《顯宗記》,都說明白了,所以神秀再也不可以假冒,不可以再做假的六祖。「是為荷澤禪師」:神會法師的別號,叫荷澤禪師。荷澤,是地名,是神會大師住的地名。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師見諸宗難問」:當時不單神秀的黨徒,想要刺殺六祖,就是其他的宗,好像唯識宗、法相宗,這種種的宗,都來問難。問難,就是考驗他,這個提出一個難題來問,那個提出一個難題來問。譬如有一個人就問:「是先佛後法,先法後佛?佛法出在什麼地方?什麼叫先佛後法?什麼叫先法後佛?」這麼來問他。這不是一種的問題,用種種的難題來問六祖。方才我說的問題,有人這樣來問六祖,六祖說:「你能說法,這是先佛後法;你要是能聽法呢,這是先法後佛。佛法是從眾生心裏,生出來的。」就這樣答覆。很多很多的難題問六祖,六祖都答覆他們,但是看這種情形,就是很多麻煩。「咸起惡心」:這些來的人,都對六祖生出惡心,不是要殺他,就是要毒死他。你看這一個祖師,有這麼多人來反對他。「多集座下」:這些惡人都住在他的座下,很容易就刺死他。間諜也多,各處都派來了間諜。

「愍而謂曰」:他就生出憐憫心,對大眾說「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說我們修道的修行人,不應該有善念、惡念,所有一切的善念、惡念,都不要存在,都應該完全除去。「無名可名」:不要有個名,要連一個名都沒有;「名於自性」:這個就叫自性。「無二之性」:自性就是不二之性,「是名實性」:這個又叫實性,又叫實相。「於實性上」:在實相上,「建立一切教門」:才能成立一切的教門。「言下便須自見」:實相,你不是就這麼說一說的,我現在說實相,你即刻就能證得實相的境界、實相的理體,那才算呢,那才可以啊!

「諸人聞說」:這些出家人聽說之後,「總皆作禮」:大家一起都叩頭。聽六祖大師一說,把善惡念頭都不要存了。他們來,若不是要刺殺六祖,就是來做特務情報的,這都是善惡的念頭嘛!

所以現在六祖一講,他們都明白了,所以大家都叩頭,「請事為師」:大家說,我們現在都改過自新,要拜大師您做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