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自性信解行證信願行(一)

【佛滅度,三寶最重要的是經典,依法身舍利信解行證】/詳見後

當知《華嚴》以信解行證,/詳見後

顯示圓融無礙之入道次第。

其境界正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淨空老和尚開示

依梵網菩薩心行

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

住彌陀寂光淨土

【佛的真正舍利叫法身舍利】

感恩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真身舍利是紀念,普度眾生靠法身舍利】

釋迦牟尼佛舍利在香港展覽,朋友邀請我去瞻仰,好意,就去了,沒有人邀請,我不會去。為什麼?那是形相。

經典是佛的法身舍利,每天讀誦、研究、學習,真的轉凡成聖。天天看佛指舍利,拜佛指舍利,還是凡夫,不會開悟,成不了佛。

佛能普度眾生,在世時是講經說法,滅度後是留下經典流通,靠這個。有緣遇到佛的真身舍利,我們尊敬,那是一個紀念。

最重要的是經典,要理解,落實到日常生活,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經典叫法寶,一切寶裡沒有更殊勝的。

本文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74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金句:


世尊告龍王言,

龍王,

當知''菩薩有一法'',

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

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念念增長,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

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常得親近

諸佛菩薩及餘聖衆。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

感恩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詳見後

佛法

不只是一部部的經書,

而是累積無量的寶藏,

教導

我們如何調伏自己迷妄的心,

將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能量,

令使

我們轉煩惱為智慧,

累積人生無數的智慧與經驗,

以擁有

一個學佛、安樂的人生。

"大智度論"云:

般若為導,五度為伴;

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智慧如同前五度的眼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讓我們能正確地行走在修行之路,

由此可知,

智慧(般若)波羅蜜是多麼重要。

【佛滅度,三寶最重要的是經典,依法身舍利信解行證】

感恩淨空老和尚一生慈悲開示:

佛滅度後,三寶裡最重要的是遺留下來的經典,稱為法身舍利,一切眾生依此而能得度。如何依教修行?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講得很清楚,信解行證,四個字都難,非常之難,一般人不知道。頭一個信,不容易。

年輕時,對這樁事情常常疏忽,認為我們已經信了。皈依,受戒,出家,講經,教佛學院,還有什麼問題?我受三壇大戒後去見李炳南老師,在慈光圖書館,還沒進門,他在裡面看到我,指著我,你要信佛,好大聲,叫了好幾聲。

裡面、外面的人都呆了,我受戒,學佛九年,講經教學二年,怎麼不信佛?經過老師開導,想一想真的不信佛。為什麼?佛教你的,做到沒有?沒有做到,那就不信。信,哪有做不到的道理?這個問題多嚴重,確實粗心大意,疏忽了。

真正學佛,要學作佛。佛在《華嚴經》告訴我們,你本來是佛,現在學作佛,能不能成佛?當然肯定成佛。本來是佛,現在作佛,這叫信佛。我們沒有這樣做,不信,所以信心建立不是容易事情。

大乘教,信心一建立,就超凡入聖。馬鳴菩薩講《大乘起信論》,起信是信心剛剛生,信心一生起來,就是《金剛經》所說境界,什麼程度?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在《華嚴經》是什麼地位?法身菩薩。真信,就不是凡夫,法身菩薩超過阿羅漢,超過辟支佛,超過權教菩薩。在事上講,超過十法界,不談六道了。

小乘阿羅漢超越六道,大乘信心一生起來,就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一真法界。念佛往生淨土,生實報莊嚴土,不是方便有餘土。所以不經過李老師那一番教誨,我們對於信真的疏忽了。信疏忽,後面解、行、證都不能成就。信,真是根本的根本。

我們今天學戒,為什麼學不好?因為不信佛,信佛,輕而易舉,你信,自然就歡喜去做,不能歡歡喜喜去做,信心不到位。

不能說你沒有信心,也不能說你有信心,你的信心,古人叫露水道心。若有若無,說沒有,你有,說你有,你的信心不管用。為什麼?禁不起考驗,境界一現前,信心就沒有了,怎麼能成就?

香,頭一個信香,戒定真香。有信,決定有戒定慧,沒有信,戒定慧就沒有了。

不要說得太深,《三字經》講,苟不教,性乃遷。不能不教,不教就愈迷愈深,罪業愈造愈多,墮落愈來愈重。教學是從這個地方興起來,為什麼辦教育?道理在此地。

回歸自性,轉迷為悟,這是教學目的。轉凡為聖,轉煩惱為菩提,怎麼教法?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同一道理,教貴以專,學當然也貴以專。

所以古人成就,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長時熏修就有定,他學一門。五千年來祖宗傳下的成功祕訣,決定不改換題目。一門深入,心是定的,定到一定程度豁然大悟,就開悟了。

隨著定功淺深,悟入層次不一樣,小定小悟,大定大悟,定到一定程度叫大徹大悟。小定,阿羅漢是標準,成就後,超越六道輪迴,阿羅漢所證叫小果,往上去,定功更深。

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還在,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也斷了,真得受用。定功怎樣往上提升?沒有別的,放下,不能不放。

阿羅漢把六道放下,辟支佛把阿羅漢放下,菩薩把辟支佛放下,佛把菩薩放下。法身大士把(十法界的)佛放下,出十法界,叫證大果,成佛了。

所以說信,我們放下多少?然後曉得,我們現在的信若有若無。名聞利養一現前,佛菩薩,戒定慧,統統忘掉了。

為什麼不能成就?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事實真相是什麼?天天講,沒用處,沒聽進去,不得受用,你沒有開悟。頭一個是信,第二個是解,你不解如來真實義,還是迷於假相裡。佛在大乘教講得透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曾經起過這個念頭嗎?沒有,那就是沒解。說起來很熟,你也會說,可是境界現起來,真的就忘掉,馬上在境界裡分別執著,把佛所說統統忘乾淨。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佛法熏修太淺,境界轉不過來。

長時熏修重要,教之道,貴以專重要。貴以專,是心裡真有。境界現前,佛的教誨馬上提起來,就是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起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好計較?分別執著的念頭馬上就停了。

停能辦事嗎?有人說,這樣什麼事都不要辦了。你沒有覺悟,把佛的意思錯會了。真正放下,是不用煩惱,不用分別執著,用什麼?自性般若的真實智慧,處理事務,待人接物。智慧不能現前,你沒放下,真放下,智慧就現前。

煩惱跟智慧是明暗二面,暗去掉,明就出現,暗生了,明就滅了。晚上,黑暗現前,太陽就滅了,早晨,黑暗滅了,光明就現前,就這個道理。智慧不開,是你沒放下,真放下,智慧就開了。沒有放下,自以為放下,誤會的人很多,所以不管用。

真放下,不重視事,事是虛妄的。重在妄想分別執著,屬於心理,心(無罣礙),事就沒有障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理。由此可知,解重要。

釋迦牟尼佛真慈悲,沒有任何條件,教導四十九年,我們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他不收。他所需要的飲食,一天吃一餐,供養一缽飯。衣服破了,供養他一件衣。飯是天天要的,一件衣可以穿很久。釋迦牟尼佛出現(在)熱帶,衣著很少,叫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生病時接受醫藥供養,其他沒有了。

晚上休息,衣也當作被,搭在身上,他們睡覺都是不倒單,打坐,三件衣就可以禦寒,生活簡單。示現什麼?一切放下,身心清淨,像六祖所說,常生智慧,不生煩惱。

想想看我們有沒有做到?沒做到,才常生煩惱,不生智慧,不就很明顯嗎?常生智慧,不生煩惱,學釋迦牟尼佛。

在中國,學六祖惠能大師。再近一點,李老師介紹我,學印光大師。如何對世間沒有貪戀?佛菩薩,祖師大德示現,無非是這個,我們要能夠體會。

佛陀入滅時,教導我們以苦為師,這句話是關鍵。持戒不能受苦,不能甘於淡泊,持戒不能成就。什麼叫不能成就?戒不清淨。心裡貪瞋痴沒斷乾淨,心不清淨。要想心清淨,一定要甘於淡泊,真正放下、自在、隨緣,衣食住行都很簡單。

我年輕時,李老師常常提醒,修行務必解行相應,才會有成就。末法時期的證,就是往生淨土,念佛臨終生淨土,(等於)證果了。對於淨宗一門深入,決定沒有懷疑,一生就走這條路,樂意過簡單生活,香的意思才真正落實在行門上。

--------------------------------------------

本文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797集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

感恩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

◎ 晝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就善,培養純善的心;“思惟善法”,你思想善;觀察善法,你行善、言善。必須做到決定不夾雜絲毫不善,善因、善緣、善果成就。你是這個世間上善之人,發願求生淨土,必定得生。

◎ “觀察善法”是行為善,人有十個好的地方,有一個缺點,我們看他十個好處,不看他一個缺點;如果有十個缺點,有一個好處,我們看他一個好處,不看他十個缺點。

⋯⋯

◎ 一切人的善我記住,一切人的過失,我決定不放在心上,這叫洗心,記人的過錯,心是個惡心,是不善的心,不善的心起作用,就是不善的行為,就造不善的業,聰明人不干這事,世人以惡意對我,我都把它忘得乾乾淨淨,決定不在意。

誹謗、侮辱、陷害、甚至殺害我的,都不放在心上,使我們心純善無過,一切眾生對我們有恩德、有好處,決定不忘記,永遠活在知恩報恩、沉浸在感恩境界中,這人就是純善。

◎ 佛跟凡夫是一不是二,就是用心不同,佛心清淨、純善,我們心不清淨、不善,你要能把不善不淨放下,恢復到純淨純善,你馬上就成佛了。

◎ “仁者無敵”,仁慈的人沒有敵對,沒有冤家對頭。毀謗我的人是善人,我見他合掌讚歎,陷害我的人,欺騙我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善人。我對他真誠至善,久而久之那人會回頭,幫助壞人變成好人、惡人變成善人,這是教育。一定要有耐心,有長遠心、恆心,真正的慈悲,至誠懇切,沒有不受感化的。

◎ 修善最主要的是出於真誠而無所求,這是真善。有條件的善,是造惡。到寺院許願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談條件,不但心不誠,且把佛菩薩當惡勢力包庇者,豈非罪過!

◎ 不善的心去修善事,果報很小。大的果報,心量大,修善決定不求果報,果報還特別來的大、來的快。

◎ 真心沒有界限,沒有邊際,行再微小的善事,與真心相應,也是盡虛空遍法界。

敬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學華嚴經,要用在哪裡?

性相理事因果/實踐、實證、超越習氣/

證佛陀所說、真實不虛、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龙泉寺贤信法师佐治亚理工讲座-2017年8月11日)

觀看次數:4,490次2017年8月15日


普賢之行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無量壽經


一四五、明聞者性空

1、此一段經文(一四五—一四七節),羅什大師譯本所無,乃後人據魏譯加入者。什師有意略去,別顯能所雙亡之義。然有此一段文,經義更為圓滿,故江校本依之。

2、上言說法者無法可說,明能說者空。下言無法可得,明所說者空。修功至極處,必應能所皆空。方能性光獨耀,迥脫根塵。

此義即《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

3、清達天師作《心眼疏》,分經文為信解行證四分。以經文明明具有此義故也。如生信文中,長老問:「頗有眾生,生實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後結曰:「佛及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示學人當由此入。信為入道之門,結顯此意。

開解文中,長老自陳深解義趣。示人當如是深解。末後結曰:「當知經義果報,皆不可思議。」當知,當解也,結深解之義。

進修文中,明發心無法。繼令開佛知見。佛見,是不執一異。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無生。末後結曰:「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其示學人應通達內心外境,即有即空,不執一異,無我無法,以為唯一之修功。必修無我無法之因,方證平等法界之果。

成證文中,明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成忍,謂證也。其餘所說,皆是平等法界諸法空相之義。則皆成證之義也。

4、《講義》分段依《新眼疏》。但加標「約心明無住」,「約境明無住」兩大部分。使前後兩半部明義不同之處,一目了然。

當知《華嚴》以信解行證,

顯示圓融無礙之入道次第。

其境界正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5、此經,是為不斷佛種而說。故一依《華嚴》信、解、行、證,入道次第說之。令聞者亦依此圓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缽相傳,燈燈無盡之意。

6、《華嚴》曰:「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字尤要,成始成終,唯一信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