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般若/行深般若空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釋佛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攝盡了 釋尊講經佛法的大智慧精華,即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顯示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實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網轉)

般若

若你心量還未達到海納百川的境界時

先學習做好每個角色本份至流暢圓融

若你能力與智慧還無法做好本份事時

先從學習務實細心做好每件小事開始

若你小事總做不好常挨罵人緣極差時

先從懺悔己身反觀檢視心態是否擺正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你達到多高的成就

而是你是否用心修正自己的缺點

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大海乘載佛慈悲

蒼穹閃爍般若心

縷縷香煙伴梵音

成就無上菩提行

南無阿彌陀佛

般若~

就是不斷的在生活當中歷練與實踐

智者。在苦難中領悟出智慧與經驗

愚者。在苦難中感覺到不幸和悲傷

愛恨皆由因緣起

莫求他過多省己

種因得果不虛妄

多種善因妙為上

結緣的正確心態:佛菩薩的加持力,

並不是來自外在的功德證書或某個物品,

而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

雖然這顆心常常被無明、執著、煩惱、

情緒所遮蔽,但當心中憶念起三寶名號、

形象及廣大行願,生起恭敬、

虔誠的信心時,內心自然會被淨化,

與佛菩薩寂靜、調柔、慈悲、智慧的心

感應道交,從而獲得力量。反之,

如果心中充滿貪婪、自私、傲慢、嗔恨,

或帶著「做交易」的心態,

不僅無法與三寶相應,

還可能因為祈求「不靈驗」而毀謗三寶,

造下新殃。

轉載於

張永潮師兄

責備別人.倒不如一句溫暖的話.

數落别人.倒不如用婉轉與勸導.

爭執對錯.只是讓彼此增加傷痕.

包容對立.才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所以智者.學習觀察緣生與緣滅.

學習觀空.放下執著才不會煩惱.

學習慈悲.柔軟包容才會有快樂.

轉載於

緣印禪林

釋海平法師

當我們有"一顆無私的心"奉獻幫助別人

完全不會思考我會得到多少損失多少

你所得到的會遠比你想像中的更豐富

《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昔日,佛在毘耶離城菴羅樹園說法,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一同前往敬謁佛。

寶積請佛為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開示道:「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聞佛此言,舍利弗心中感到納悶:「若說菩薩心地清淨,則佛土嚴淨,難道佛在做菩薩時心不夠清淨,以致應化的佛土不淨?」

佛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於是問舍利弗:「日、月能發光,普照大地,但是盲者看不見日、月之光,這是日、月的問題嗎?」

舍利弗回答:「不是的,是因為盲者的眼睛生病,才看不到日、月的光明,不是日、月的問題。」

佛言:「眾生看不見如來佛土的清淨莊嚴,是因為被業障所遮蔽。舍利弗!如來的佛土清淨莊嚴,是你沒看見而已。」

此時,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不要認為如來的佛土不淨,我所看見的如來佛土,就如同自在天宮一樣清淨莊嚴。」

舍利弗說:「可是我所看見的如來佛土,有丘陵、荊棘、沙礫、土石,還有大大小小的山,高低不平,充滿穢惡。」

螺髻梵王說道:「那是因為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見到的佛土是不淨的。菩薩對一切眾生皆平等,心無差別,深心清淨,依佛智慧,所以能見到清淨的佛土。」

佛於是以足趾按地,頓時三千大千世界成為百寶莊嚴的清淨佛土,就如同寶莊嚴佛,有無量功德寶莊嚴的佛土。見此殊勝景象,與會大眾皆讚嘆未曾有,且每個人都看見自己坐在寶蓮花上。

佛問舍利弗:「你現在所見到的佛土是否清淨莊嚴?」

舍利弗回答:「是的!此前未曾見聞過,今親眼看見如來佛土的清淨莊嚴。」

佛告舍利弗:「如來的佛土一直是如此清淨莊嚴,為了度化此土根性下劣的眾生,才示現為惡濁的穢土。就如同天上的天人,共食一個寶器內的食物,但隨其福德不同,所食用的飯食也有差異。若人心淨,便能見到佛土的莊嚴。」

當佛現出清淨莊嚴的佛土時,長者子寶積所帶來的五百位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與會的八萬四千人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通,整個世界又恢復原狀,此時,求聲聞乘的三萬二千人天,知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當下遠離煩惱塵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漏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摘自:《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不論做任何事或是面對任何人

不代入一絲自己的脾氣及個性

沒有任何目的性也不計較得失

以最初的真心努力讓一切圓滿

以最原始的慈愛對待無分別心

會發現自身就會化為一道旋渦

慈愛力量吸引著周圍每一個人

美好一天的開始

祝福我的好友們

菩提心似火

焚盡一切妄念煩惱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