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心具、心造、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信願念佛,

求生於自己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之西方。

十界,迷悟之差別,

一一無非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


''印光大師"云:


夫"心"者,

即寂即照,不生不滅,

廓徹靈通,圓融活潑,

而為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本。


雖在

"昏迷倒惑具縛"

凡夫之地,

直下

三世諸佛,

敵體相同,了無有異。


==================

故曰: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


但以

諸佛究竟證得,

故其

功德力用,徹底全彰。


凡夫"全體迷背",

承此

"功德力用"之力,

於六塵境,

起貪瞋癡,造殺盜淫。


因惑造業,因業感苦。

惑業苦三,互相引發。

因因果果,相續不斷。

經塵點劫,長受輪廻。

縱欲出離,末由也已。


(文鈔菁華錄/175頁)

此心

周徧常恒,如虛空然。

吾人

由"迷染"故,

起"諸執著"。


譬如虛空,以物障之,

便不周徧,不常恒矣。


不周徧,不常恒者,

"執著妄現",

虛空果

隨彼所障之物,

不周徧,不常恒乎。


是以

凡夫之心,

如來所證

"不生不滅"之心,

"了無有異"。


其異者,

凡夫"迷染"所致耳。

"心體"原有改變也。


***********************

彌陀淨土,

總在

吾人"一念心性"之中。

蕅師

所謂信"自性"中,

實有

西方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

唯心中實有

莊嚴之極樂世界。

深心弘願。決志求生。

即是此意,編者敬註。

***********************


阿彌陀佛,我心本具。

既是

我心本具,固當常念。

既能常念,

"感應道交",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


故曰:

以我具佛之心,

念我心具之佛,

豈我心具之佛,

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文鈔菁華錄/170頁)


此之心性,

具無量德(萬德)。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迷悟"之不同,

"十界"之差別。


即此十界,

一一無非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求生西方,即真無生。

以生乎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

非彼執理廢事,空有其名,

實無其境之西方也。


決定生、

而無有生相,

決定無生、

而無有無生之相、

之生無生也。


"信願念佛",

求生於

"自己"

心具、心造、

心作、心是、

之西方,

雖生

而無有生相,

雖無生

而"不住"無生之相。

"生無生論"之大旨也。


(文鈔菁華錄/171頁)

事持者,

信有西方阿彌陀佛,

而未達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但以

決志願求生故,

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此未達理性。

而但

依事修持也。


理持者,

信西方阿彌陀佛,

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心具者,

自心原具此理,

心造者,

依心具之理而起修,

則此理方能彰顯,

故名為造。


心具,即"理體"。

心造,即"事修"。


心具,即是心是佛,

心造,即是心作佛。


是心作佛,

即稱性起修。

是心是佛,

即全修在性。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雖悟理,

仍不廢事,

方為"真修"。

否則便墮

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


故下曰:

以自心

所具所造洪名,

繫心之境,

令不暫忘也。


********************

"此種解法,千古未有"。

實為

機理雙契,理事圓融,

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

********************


事持縱未悟理,

豈能出於理外。

不過行人

自心未能圓悟。


既悟焉,

則即事是理。

豈所悟之理,

不在事中乎。


理不離事,事不離理。

事理無二,如人身心,

二俱同時運用。

未有心與身,

彼此分張者。


達人

則欲不融合而不可得。


狂妄知見,執理廢事,

便不融合矣。


(文鈔菁華錄/169頁)

佛法,諸宗修持,

必到

行起解絕,方有實益。


愚謂

起之一字,義當作極。

唯其

"用力之極",

故致

能所雙忘,一心徹露。


行若未極。雖能觀念,

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

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

何能

得其真實利益。


唯其用力及極,

"能所情見"消滅,

"本有真心"發現。


古有死木頭人,

後來道風,輝映古今。

其利益

皆在"極"之一字耳。


(文鈔菁華184頁)


念佛

所重在往生。

念之至極,

亦能明心見性。


********************

非念佛

於現世了無所益也。

念極情忘,心空佛現。

則於現生之中,

便能"親證三昧"。

見正編與徐福賢書。

********************


昔明教嵩禪師,

日課十萬聲觀音聖號,

後於世間經書,

悉皆不讀而知。


(文鈔菁華185頁)


一切衆生,

具有佛性常光。

舉凡

明暗通塞遠近,

悉皆徹照無遺。

固不

假日月燈明,

方能有見也。


無奈"衆生"

迷昧本性,背覺合塵。

佛性常光,

變作

煩惱無明。


不但

暗塞遠處不能見,

即近在目前,

若無日月燈光,

亦不能見,況其他乎。


由是

"輪迴生死苦海",

如盲無導,了無出期。


(文鈔菁華錄/181頁)


"真性"

在未證前,

隨惡緣則成煩惱,

而仍不變。

隨善緣淨緣而成菩提,

亦不變。


譬如,

"真金"

打做馬桶夜壺,雖日盛糞,

而金性仍然不變。

打造佛像菩薩像,

雖極其貴重,

而金性仍然不變。


世間人

各具佛性,

而常造惡業,

如以

金做馬桶夜壺,

"太不知自重了"。


(文鈔菁華錄/180頁)

"印光大師"開示: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是為

萬修萬人去

最直捷穩當法門。


必須"先要"

將此法門之所以然,

"了然於心"。


若有餘力,

再去

研參一切經論。


各種法門,

均可

為此法門之助。


(文鈔菁華錄/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