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三心地無痴自性慧

自性的戒定慧/宣化上人/詳見後

心就好像一塊地似的,你種什麼,就出什麼。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5)「身去身來本三昧」,

這句話是針對「長坐不臥」而說。

因為一切行住坐臥,

來去自由,無不在定中,

正是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慧海禪師說:

「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

這是禪定很好的解釋。

六祖壇經 18 (頓漸品第八 上)雲水先生/雲水天涯

觀看次數:1,556次2020年11月11日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上)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節精華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上)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下)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節精華

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下)

六祖壇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2010-10-5 22:32:24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志誠禪師聽了六祖開示之後,非常感激,後悔過去多年來無法悟入真實的境界。於是他也呈了一首偈,這首偈是他的心得報告。

「五蘊幻身」,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也叫做「五陰」。《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這個心得與《心經》相彷彿。

「幻何究竟」,

幻不是究竟的。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迴」是迴向,「趣」是趣入。

你存心要想證得真如本性,

能不能證得?不能證得;

《心經》云「無智亦無得」。

"有心去求",決定求不到;

"無心去求",也求不到;

必須

將有心、無心都離開,

真如本性本來現成。

(隨緣不變,明一切皆非,有即非有,色即是空,應無所住。)

(妙有非有,才是真空;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不變隨緣,明一切皆是,非有而有,空即是色,而生其心。)

(真空不空,才能妙有;一切法皆是佛法。)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蔡師兄:

《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

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

汝得人身不修道,

如入寶山空手歸。

(1)《金剛經》"指示目標",

(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

"為施行細則",

日讀兩品,

1/時時內省,2/配合實踐,3/日久功深

〈頓漸品第八〉

原文: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淺譯:

「志誠曰」:志誠就說了。

「戒定慧只合一種」:戒定慧,就是戒定慧,

只可以用一種的講法。

「如何更別」:

怎麼還有一個特別的講法?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

六祖大師說,

你的師父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

他接引的是大乘根性的人。

「吾戒定慧」:我所說的戒定慧。

「接最上乘人」:是接引最高的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所以開悟和明白,是不同的。

你開悟啊,一悟到底;

你明白啊,是明白一點點。

這不同。

所以見解有頓有漸,有快有慢。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我給你講一講,你聽一聽和你師父所講的道理,是不是相同?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我所說的法,不是在外邊的法,

都是在自性裏的;是不離自性而說一切法。

「離性說法,名為相說」:

離開自性,若再說法,就叫著到相上,這就叫相說。

「自性常迷」:

著相,就會自性常迷;你離相,就會自性常悟。

所以「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你要知道,一切的萬法,

無論什麼法,都是從自性生起,

而有一切的用,而應變無窮。

「是真戒定慧法」: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呢。

「聽吾偈曰」:我現在再給你說一首偈頌,你聽聽。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非,就是沒有貪心,就是沒有惡心,

就是沒有嫉妒心,就是沒有障礙心,

就是沒有損人心,就是沒有利己心。

這心地無非就是心地上沒有惡。

自性戒說這個心地無非,也就是諸惡不作。

可是他那個諸惡不作,說是名為戒,卻不是說自性戒。

這心地無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諸惡不作。

非,就是不對的事情;

你心地不要作惡、做出不對的事情,這就是自性的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癡,你也就會眾善奉行。

但是這個眾善奉行,和前邊神秀大師那個眾善奉行,是不同的。

他那個是「名為慧」,他沒有把自性提出來,所以他沒有講到心地上。

這心就好像一塊地似的,

你種什麼,就出什麼,

所以你種善因,就結善果;

種惡因,就結惡果。

你的心地無癡,你心地不要種愚癡的種子,

就是自性的智慧嘛!

「心地無亂自性定」:

無亂,也就是自淨其意志。

和神秀大師所說的,本來沒有什麼分別;

但是名稱上不同。前邊那兒,他沒有自性,也沒有心地;

六祖大師所說的法,都是從心地上、從自性上說起來的,不是從外邊說。

六祖大師說的是自性,神秀大師所說的呢?是外邊的法,就著住到相上了。心地無亂,也就是自淨其意志,自淨其心。

他那不是「自淨其意名為定」嗎?一樣的道理,

可是稍微有一點不同,

就是

一個在心外說法,

一個是在心內說法。

一個是一切法都著住到外相上;

六祖大師呢,

一切法都不離自性,

都是在自性生出來的。

「不增不減自金剛」:

自性光明遍照,自性有妙湛總持,自性不增不減;

自金剛,是說自己的身體,好像金剛不壞身似的。

「身去身來本三昧」:

你的身到旁的地方去,你的身又來了,

這都是在根本三昧之中。

身去身來,也就是行住坐臥;

在四威儀之中,行住坐臥,都是在定中。

本三昧,就是本來都在三昧裏。

「誠聞偈,悔謝」:你們看!志誠這奸細聽完之後,就懺悔了,又謝謝六祖大師。

「乃呈一偈曰」:就也自己作了一首偈頌。

「五蘊幻身」:

他說,五蘊是個幻身。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虛妄不實的,身體也是虛妄不實的。身體本來是由四大假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風。

你們記得!不要把身體看得太認真,又給它找好飯吃,又給它找好衣服穿,又給它找好房子住,男人又給它找一個好太太,女人就要找一個好丈夫,這樣來幫助它,以為這是不錯的;其實身體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

什麼是地呢?你身體堅硬的性,皮、肉、筋、骨,屬於地大。你有眼淚、鼻涕、吐沫、痰、大小便利,這有水份的、津液的,都屬於水大。你身體上有一股溫暖、熱力,這就屬於火大。你身體上有這一種搖動和呼吸,這就屬於風大。

你到死的時候,堅硬性,就歸於地大;溼潤性,就歸於水大;熱、溫暖的性,就歸於火大;呼吸的動搖性,就歸於風大。各有所歸,它們各都回到自己的老家。可是你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你自己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不知道了!

不知道?我們現在學佛法,就是想要知道這個道理,想把這個事情弄清楚。

所以這五蘊就是個虛幻身,

五蘊假合,四大和合,幻化這麼一個身體。

「幻何究竟」:虛幻怎麼可以究竟呢?它不會究竟的。

「迴趣真如」:你若有一個迴向真如的心。

「法還不淨」:還沒有得到法的本體,法還沒有到清淨的程度上,還是不清淨。

為什麼呢?你還有這一念,說:「噢!我要迴向真如啊!」

你還有這麼一念呢,就沒能達到法的本體。

所以法的本體,就是沒有取,沒有捨;

我不想這樣,也不想那樣,就是任運而行。

任運就是自由,

一天到晚,就自由去做,"不要執著"。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自性的戒定慧/宣化上人

心就好像一塊地似的,你種什麼,就出什麼。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非,就是沒有貪心,就是沒有惡心,就是沒有嫉妒心,就是沒有障礙心,就是沒有損人心,就是沒有利己心。這心地無非就是心地上沒有惡。自性戒說這個心地無非,也就是諸惡不作。可是那個諸惡不作,說是名為戒,卻不是說自性戒。這心地無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諸惡不作。非,就是不對的事情;你心地不要作惡、做出不對的事情,這就是自性的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癡,你也就會眾善奉行。但是這個眾善奉行,和前邊神秀大師那個眾善奉行,是不同的。他那個是「名為慧」,他沒有把自性提出來,所以他沒有講到心地上。這心就好像一塊地似的,你種什麼,就出什麼,所以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你的心地無癡,你心地不要種愚癡的種子,就是自性的智慧嘛!

心地無亂自性定:無亂,也就是自淨其意志。和神秀大師所說的,本來沒有什麼分別;但是名稱上不同。前邊那兒,他沒有自性,也沒有心地;六祖大師所說的法,都是從心地上、從自性上說起來的,不是從外邊說。六祖大師說的是自性,神秀大師所說的呢?是外邊的法,就著住到相上了。心地無亂,也就是自淨其意志,自淨其心。那不是「自淨其意名為定」嗎?一樣的道理,可是稍微有一點不同,就是一個在心外說法,一個是在心內說法。一個是一切法都著住到外相上;六祖大師呢,一切法都不離自性,都是在自性生出來的。

不增不減自金剛:自性光明遍照,自性有妙湛總持,自性不增不減;自金剛,是說自己的身體,好像金剛不壞身似的。

身去身來本三昧:你的身到旁的地方去,你的身又來了,這都是在根本三昧之中。身去身來,也就是行住坐臥;在四威儀之中,行住坐臥,都是在定中。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六祖壇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2010-10-5 22:32:24

若干次,才能到徹悟;這是前面所講的漸修法門,神秀大師是用這種方法漸漸誘導中下根性的人。六祖大師辦的是研究班,所以,在秀大師那裡修學十年、八年的,再到曹溪去,沒幾天就能開悟。可見秀大師也是無量功德,他能將這些學人奠定非常好的基礎。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六祖說:「你聽我這麼一講,與你老師所說的是否相同?我所說法都是不離自性,如果是離自性說法,都叫做著相。著相,自性當然就常迷」,離相,自性是常悟。「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正是所謂萬法唯心,離自性之外,哪有戒定慧?戒定慧是本性本來具足的德用,我們迷了,就叫做貪瞋痴。大經常講,貪瞋痴就是戒定慧;迷了就稱貪瞋痴,覺悟就稱戒定慧。體實在沒有改變,所改變的是名相不同而已。「這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這首偈非常重要,

這是修"自性戒定慧"的方法。


(1)「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是指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從來就沒有過失。

凡夫迷了自性,

造作一切過失罪業是妄心所造,不是真心。

真心從來如如不動,

真心從來沒有過失,這是自性戒。

《起信論》云: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戒波羅蜜」。


(2)「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體

是光明、清淨、平等的,

能生一切智慧,

只不過我們現在是在迷,

好像這個能力不能現前,

實際上這個能力沒喪失,

只是把真知轉變為不知。

所以,

知與不知是一不是二。

這些道理都在大乘經論之中,我們要細心去探究。探究,實在講只能得一個彷彿,如果要證得,必須依照理論與方法認真修學。


(3)「心地無亂自性定」,

這些道理

最淺顯、最常說的,無過於《大乘起信論》,說得非常透徹。

真如本性

從來也不迷,從來也不亂,

可見戒定慧是天然本具的。


(4)「不增不減自金剛」,

在聖位,成佛了,戒定慧並沒有增加一些;

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我們自性的戒定慧也沒有缺少一點;

不增不減。

金剛是比喻,所謂是金剛不壞身,

是指我們真如本性堅固、光明、潔淨。


(5)「身去身來本三昧」,

這句話是針對「長坐不臥」而說。

因為一切行住坐臥,

來去自由,無不在定中,

正是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慧海禪師說:

「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

這是禪定很好的解釋。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志誠禪師聽了六祖開示之後,非常感激,後悔過去多年來無法悟入真實的境界。於是他也呈了一首偈,這首偈是他的心得報告。

「五蘊幻身」,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也叫做「五陰」。《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這個心得與《心經》相彷彿。

「幻何究竟」,

幻不是究竟的。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迴」是迴向,「趣」是趣入。

你存心要想證得真如本性,

能不能證得?不能證得;

《心經》云「無智亦無得」。

"有心去求",決定求不到;

"無心去求",也求不到;

必須

將有心、無心都離開,

真如本性本來現成。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這首偈非常好,六祖大師很同意,為他印證。然後告訴志誠:「你的老師所講的戒定慧,是勸小根智人。」小根是指可以接受小乘教學的根性,當然他也得有智慧,他若沒有智慧就不能接受。六祖說:「我所講的戒定慧,是勸大根智人。」是上上乘的根性。「若悟自性,也

不建立菩提涅槃,同時也不建立解脫知見」,這正是古人所說「無為而無所不為」。因為無有一法可得,然後才可以隨緣建立一切法,諸佛祖師無不如是。六祖說:「你要明瞭這個意思,要透過這個意思,這才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也叫做解脫知見。見性的人,非常自在,他建立也可以,不建立也可以。來去自由,一點妨礙都沒有。一切應用可以隨心所欲,正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眾生來求教,隨語隨著答覆,字字句句都明心見性,這就是諸佛菩薩所講的自在神通、遊戲三昧,這叫做見性。」

唯心所現,誰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唯識所變,誰的識?自己的識,整個宇宙千變萬化,是自己的情識,分別執著主宰的。把宇宙來源,我從哪裡來,萬物從哪裡來,都講清楚明白了。


我們感激現代科學家,特別是八0年代到現在(2011),最近三十年,他們研究成果非常輝煌,無論宏觀宇宙,微觀世界,講量子力學,跟大乘經講的相(似)。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清楚了,現在科學家證實了。愛因斯坦說過,世界上這麼多宗教,與科學走得最接近的就是佛教,這個話證實了。


世尊一生教學,佛法傳到中國來,還是教學。教學疏忽,我們相信不超過三百年,取而代之是經懺佛事,作種種法會搞熱鬧,應該是近代的事情。古時候沒有,這些帝王非常聰明,古人雖然敬天地鬼神,但是不否定人的智慧能量,主張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正如大乘經典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換句話說,自己的心,主宰自己吉凶禍福,也主宰宇宙一切變化。極樂世界怎麼來?阿彌陀佛的智慧,(願力)成就。持續到現在,沒有改變,沒有起變化,靠每一個往生的人,心念跟阿彌陀佛相應,極樂世界才能保持不變質。


如果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不是同心同願,極樂世界就衰了,產生變化。所以佛聰明,絕對堅持這一點,永遠不改變原則。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心淨則國土淨。經題講,清淨、平等、覺。這三條具足生實報土,有清淨、平等生方便土,只有清淨,平等、覺沒有,生凡聖同居土。


雖然生凡聖同居土,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你的平等、覺就現前,不可思議。極樂世界雖有四土三輩九品,是平等世界。有層次,不能說沒有,程度不齊,但(三輩九品)待遇,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沒兩樣,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317集

----------------------------------------­­­­­­---------------------

華藏衛視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