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6)

6789觀心調心伏心靜心禪心/歸心一處/制心一處/歸平等自性

行深般若/戒心入定/常念善法/轉念工程/歸一萬事畢/復本心性

觀心/觀空的道理/心性智慧/四念處觀

"觀心觀慧解慧"(一)(三)/"金剛經講義"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

**分別我相第六識遣執著我見第七識所謂遣生滅心(((詳見後)))

**遣生滅心,為證不生不滅不一不異平等一如無二之性體也。

我們今天學華嚴經,要用在哪裡?

性相理事因果/實踐、實證、超越習氣/

證佛陀所說、真實不虛、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龙泉寺贤信法师佐治亚理工讲座-2017年8月11日)

觀看次數:4,490次2017年8月15日


普賢之行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無量壽經

無為法,

須從有為法做出。

借有為法作路徑,

以無為法為目的。

修道並"無二法門",

"清淨心"可渡迷盲,

諸般貪瞋癡"能解",

始可稱為"真梵志"。

"世尊一切有部律"偈頌:

調伏"寂靜"持淨戒,常以"妙法"自莊嚴,

於諸"含識"無害心,是謂"沙門"苾芻行(戒定慧/聞思修)。

八大人覺唯慧是業/印光大師智慧為要

張恩慧"放下萬緣"(專修淨業)/Shi Jizhe"以法為師"(聞思修三)

修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轉染念(貪瞋癡三毒)

為智念、淨念。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是

真如不生不滅心。

*******************

用真如心來念佛成佛。

*******************

(念佛"轉識成智")

ps:

中道義/中道觀

修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是本心、心性、心體、理體。

亦是菩提心、如來藏心、自性心。

亦是阿彌陀心、真如心、清淨心。

亦是佛性、覺性、法性、真實性。

(異名同義)(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

"金剛經"曰: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楞嚴經"曰:

如來本起因地,

"最初發心",

先以

直心"正念真如",

"始能遠離諸幻"。


"圓覺經"云: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無量壽"經曰: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止觀雙運,定慧等學"

******************************************

覺照本性(內心),

是在本源上用功,

是"修定"(修止)。

(不為心念所擾)

(心淨則佛土淨)

觀一切法(外境),

是在境緣上用功,

是"修慧"(修觀)。

(不為境相所迷)

(魔境隨佛心轉)

******************


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

意在使知

「無境唯識,心外無法」

之義也。


"對境遇緣,不為所轉"。

應於一切境緣上,

極力作意觀之。

雖極小事,順逆時事,

皆以

"如夢幻泡影"等道理印之。

(微密觀照自我煩惱習氣)


六喻

以『夢』喻為總。餘喻為別。

令人一聞,

便明瞭

"緣生之法,當體皆空"。


一切

悲歡離合,得失窮通。

轉眼成空,了無所得。


若乃"迷戀塵世",

計較分別,執著不捨。

真癡人說夢也。

此偈

正喚醒眾生速覺耳。


凡夫

之所以為凡夫,無他。

誤認

一切有為法(緣生之法)

為真實。

由是愈迷愈深,

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即事明理,明理即事。

==================


"金剛經"

上半部所說(隨緣不變),

明世間法"一切皆非"。


菩薩心行,六度萬行,

布施對治慳貪、

持戒對治毀犯、

忍辱對治瞋恚、

......................。

歷事鍊心,自利利他,

"隨緣"六度萬行,

"不變"菩提佛心。


下半部所說(不變隨緣),

明"世間法"一切皆是"。


佛在心中,心中有佛。

病毒衆生,與佛不二,

雞鴨魚肉,物我同體。


修"法無我",證無我法。

阿彌陀佛,即一切衆生。

一切眾生,即阿彌陀佛。

無為法,

須從有為法做出。

借有為法作路徑,

以無為法為目的。

===============


無為者,無所作為也。

若無所為,

妄何能除,真何能證。

凡何能轉,聖何能成。


無為法,

須從有為法做出。

以無為法為目的。

借有為法作路徑,


修有為法而不著,

便是無為。

除此

別無所謂無為法也。


涉有而不住有,

觀空而不住空。


雖終日

行六度萬行,

終日講經說法,

而實終日涅槃。


由此可知,

不取法,

當從不取非法做出。

即非,當從是名做出。

不執著,

當從不斷滅做出。

無實,當從無虛做出。

世尊,

以一首偈語答覆他們 :


截斷生死如渡河,

無貪無愛是梵行,

能知行業已清淨,

即可稱為真梵志。


*****************

修道並"無二法門",

"清淨心"可渡迷盲,

諸般貪瞋癡"能解",

始可稱為"真梵志"。

*****************


*****************

並非薙髮才是僧,

"心地清淨為梵志",

真能依佛法修道,

"清白如鏡是賢聖"。

*****************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楞嚴經"曰: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此文

道盡三界輪迴之真相。


"楞嚴經"又云:

云何汝今

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一)

佛說一切法"緣生",

意在明其本不生也。

(諸法空相,法本不生)

(平等法界,法本無我)


若二六時中,

世法亦隨緣做,

出世法正隨緣起。


卻一眼覰向

「一切法本不生」處,

看之。


「看」,

即覺義、照義,

了了明白也。

亦不自以為能看。


但於世出世法,

正隨緣時,正如是看。

正看時,正如是隨緣。


**********************

可許他是個伶俐漢。

"內"三際心不可得,

"外"一切法本不生。

真一了百了,天下太平。

**********************


"觀"此五蘊眾法,

但由"因緣聚會",

非生幻生,本來無生。


若知此義,

則依法

發心修行者,

那得有法可執乎。


用"無分別執著之心",

修無有高下、平等平等

之一切善法,便契法性,

便見

寂照同時之本來面目矣。

即見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證入無相無不相真實性矣)

(回歸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發心菩薩,通達此義。

應以

無能、無所、

無法、無我之心,

修一切善法,

乃能"如是而證"也。


聖之成聖,凡之成凡。

正由

"一無念,一有念故"。

起念,

便有高下,便非平等。


古德云:

「但驀直行去。」

驀直者,絕無瞻顧之意。


只要"明瞭道理",

認準方向,便一直行去。


轉凡不轉凡,成聖不成聖,

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

概不掛念。


如此,

便

"與道相應,與性相應",

速能成就。

否則反不能成也。


"無我",

謂一切染淨諸法,

"緣生體空"。


一切法中"本無有我"。


當知所謂"我者",

即眾生無明不覺,

於一切法中,

妄生分別執著之見是也。


"一切法性(平等法界)",

本來空寂,那有此物。

因其本無,故當除之也。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楞嚴經"曰: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此文

道盡三界輪迴之真相。


"楞嚴經"又云:

云何汝今

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二)

上來所說,千言萬語,

一言以蔽之曰,

「無住」而已。


當知欲不住相,

必須其心不取。

不取,正為"破我"。


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

即是常住不動之法身,

稱為如來者是也。


當極力發揮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至"究竟處"。

引導學人,

觀照"深般若處"。

令一切眾生,

得"大自在處"。


若沾

一毫攀緣相、名字相、

以及心緣相,便無入處。


行人應先明瞭

理體本來無相,

所以應不取相。

時時處處,

皆應觀照

"諸法本來無相之理體"。

是之謂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若真伶俐漢,

得知大乘佛說是法印。


便可隨拈一句,

以印之於事事法法。


換言之,

便是事事法法,

都向這法印上理會之。


如此方是會用功人。

則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易得真實受用也。


**********************

若明得諸法本空,

便"會歸於性",

諸法一如矣。

是法平等矣。

此為"諸法空相"之要義。

(會相歸性,融相會性)

**********************


解得此義,

便可事事作如是觀。

觀照功醇,

便可證無生忍,

而"泯相入體"矣。


"楞嚴經"又云:

云何汝今

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此段更說得明白。

即是初發心時,

便應辨明真妄。

直向"本不動處"覺照。

(如如不動處)


乃不致

遺此本明,枉入諸趣,

自取流轉也。


"觀"諸法緣生,

即是"觀"諸法空相。

相若空時,豈復有取。

則"如如不動"矣。

(證入無相無不相真實性矣)

(回歸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本經唯一主旨,

在於無住,以破我也。


觀上說

如夢之義,

可知作如夢觀,

是貫徹到底的。


即是

由粗而細、由淺而深、

從初學至究竟。

一切行門,皆不外此觀。


************************

"觀"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

"觀"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

************************


"觀"空有一切如夢。


果能於

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

何妨於

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


此之謂

"大作夢中佛事"。


學人初下手,

便作圓頓妙觀,

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


即是本經所說,

無我相、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一空到底"矣。


***************

涉有不住有,

行空不住空,

則"如如不動"矣。

***************


便是

止觀雙運,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