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三心地無亂自性定

六祖壇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2010-10-5 22:32:24



  淨空法師講述

  邱淑真居士整理

◎前言

《六祖壇經》為六祖大師三十七年所說法要的總結,言簡義豐,電台廣播受時間限制未能細說,只做簡介。此次播講著重於經意的發明,為了節省時間,經中名相術語及人名地處不能詳述指明。各地佛經流通處皆有此經註解本,可自參考。我們播講此經目的,是希望社會大眾對佛教有個正確的認識。而佛門四眾同修,由於六祖的開示,可以獲得修學綱要,成就無量功德。

佛性人人本來具有,

故應當善加發掘(覺悟)

自己自性中的金剛寶藏!

(善用自心,中道觀行)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六祖壇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2010-10-5 22:32:24

若干次,才能到徹悟;這是前面所講的漸修法門,神秀大師是用這種方法漸漸誘導中下根性的人。六祖大師辦的是研究班,所以,在秀大師那裡修學十年、八年的,再到曹溪去,沒幾天就能開悟。可見秀大師也是無量功德,他能將這些學人奠定非常好的基礎。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六祖說:「你聽我這麼一講,與你老師所說的是否相同?我所說法都是不離自性,如果是離自性說法,都叫做著相。著相,自性當然就常迷」,離相,自性是常悟。「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正是所謂萬法唯心,離自性之外,哪有戒定慧?戒定慧是本性本來具足的德用,我們迷了,就叫做貪瞋痴。大經常講,貪瞋痴就是戒定慧;迷了就稱貪瞋痴,覺悟就稱戒定慧。體實在沒有改變,所改變的是名相不同而已。「這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這首偈非常重要,這是修自性戒定慧的方法。「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從來就沒有過失。凡夫迷了自性,造作一切過失罪業是妄心所造,不是真心。真心從來如如不動,真心從來沒有過失,這是自性戒。《起信論》云:「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戒波羅蜜」。「心地無痴自性慧」,心體是光明、清淨、平等的,能生一切智慧,只不過我們現在是在迷,好像這個能力不能現前,實際上這個能力沒喪失,只是把真知轉變為不知。所以,知與不知是一不是二。這些道理都在大乘經論之中,我們要細心去探究。探究,實在講只能得一個彷彿,如果要證得,必須依照理論與方法認真修學。「心地無亂自性定」,這些道理最淺顯、最常說的,無過於《大乘起信論》,說得非常透徹。真如本性從來也不迷,從來也不亂,可見戒定慧是天然本具的。「不增不減自金剛」,在聖位,成佛了,戒定慧並沒有增加一些;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我們自性的戒定慧也沒有缺少一點;不增不減。金剛是比喻,所謂是金剛不壞身,是指我們真如本性堅固、光明、潔淨。「身去身來本三昧」,這句話是針對「長坐不臥」而說。因為一切行住坐臥,來去自由,無不在定中,正是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慧海禪師說:「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這是禪定很好的解釋。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志誠禪師聽了六祖開示之後,非常感激,後悔過去多年來無法悟入真實的境界。於是他也呈了一首偈,這首偈是他的心得報告。「五蘊幻身」,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也叫做「五陰」。《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這個心得與《心經》相彷彿。「幻何究竟」,幻不是究竟的。「迴趣真如,法還不淨」。「迴」是迴向,「趣」是趣入。你存心要想證得真如本性,能不能證得?不能證得;《心經》云「無智亦無得」。有心去求,決定求不到;無心去求,也求不到;必須將有心、無心都離開,真如本性本來現成。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這首偈非常好,六祖大師很同意,為他印證。然後告訴志誠:「你的老師所講的戒定慧,是勸小根智人。」小根是指可以接受小乘教學的根性,當然他也得有智慧,他若沒有智慧就不能接受。六祖說:「我所講的戒定慧,是勸大根智人。」是上上乘的根性。「若悟自性,也

不建立菩提涅槃,同時也不建立解脫知見」,這正是古人所說「無為而無所不為」。因為無有一法可得,然後才可以隨緣建立一切法,諸佛祖師無不如是。六祖說:「你要明瞭這個意思,要透過這個意思,這才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也叫做解脫知見。見性的人,非常自在,他建立也可以,不建立也可以。來去自由,一點妨礙都沒有。一切應用可以隨心所欲,正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眾生來求教,隨語隨著答覆,字字句句都明心見性,這就是諸佛菩薩所講的自在神通、遊戲三昧,這叫做見性。」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曰: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


我們來到這

二元對立、無常苦空

的人世間,

順境如意歡喜接受,

但莫要貪愛與慳吝;

逆境失意歡喜接受,

也切莫怨恨與懷疑。


了了常明

自己的真如佛性,

本來

沒有愚癡、妄動、

也沒有無明、妄想,

沒有煩惱,

也沒有是非。


佛性人人本來具有,

故應當善加發掘(覺悟)

自己自性中的金剛寶藏!

(善用自心,中道觀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如果我們明白(覺了)

自性當中本自具有

"戒"律、

禪"定"、

智"慧",

信心就會

如金剛般堅固,

不為外境(現實)所壞,

而且能銷融外境(假相)。

*********************


*********************

即使遇到外境給予的

種種打擊、煩惱與是非,

也能夠

"超越是非和打擊",

"轉煩惱為菩提"。

*********************


*****************

"金剛經"曰:

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

是故難行(法無我),

也要學著行;

難忍,也要學習忍。

非常時期,

更要學會非常忍耳。

*****************


********************

不計較、不比較、

不傲慢、不偏見、

不憂慮、不恐懼。

隨緣妙用,德用自在。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

生佛同體,萬物平等。

********************


********************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放下我執,遠離是非,

智慧開啟,大悲心生。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六祖壇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2010-10-5 22:32:24

不建立菩提涅槃,同時也不建立解脫知見」,這正是古人所說「無為而無所不為」。因為無有一法可得,然後才可以隨緣建立一切法,諸佛祖師無不如是。六祖說:「你要明瞭這個意思,要透過這個意思,這才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也叫做解脫知見。見性的人,非常自在,他建立也可以,不建立也可以。來去自由,一點妨礙都沒有。一切應用可以隨心所欲,正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眾生來求教,隨語隨著答覆,字字句句都明心見性,這就是諸佛菩薩所講的自在神通、遊戲三昧,這叫做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誠。吉州太和人也。

志誠禪師再向六祖請教:「什麼是不立的意思?」六祖說:「自性無非,沒有一念的是非;無痴,沒有一念愚痴;無亂,一點也不雜亂」,這就是前面講的自性戒定慧。又說:「念念般若智慧觀照,常離法相;般若性空。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本來沒有一法可以建立。自性一定要自悟,自悟是直捷了當一直證入。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這個教法確實是最上乘的,最利的根性才可以接受這樣的教學法。所以,它是一法都不立。因為一切法都是寂滅相,《法華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本來沒有次第。次第是人為的,次第是因為眾生根性不同;換言之,他的煩惱障重、所知障重,佛祖才在無次第當中方便建立次第。所以,無次第是真實的,次第是虛妄的,用虛妄的次第證得無次第的真實。志誠禪師聽了之後,發心為大師的侍者。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於師。

志徹禪師,這個人在年輕時有一點遊俠的精神。自從禪宗南北分化之後,秀大師與能大師兩位都是了不起的大德,當然不會有彼此的分別,可是他們的門人沒有老師這麼深的修養,於是免不了發生門戶之見,尤其是門戶的對立。特別是神秀大師這一派,他的弟子們私下立秀大師為第六祖,而對於五祖傳衣缽這件事當然很忌諱,心中很不自在,於是他們就找張行昌,要他到曹溪行刺六祖。世間人的嫉妒、毒害還情有可原,這種事情在佛門中依然不免,時至今日,佛門中沒有嫉妒心,這談何容易!

師他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曰。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六祖大師是一位得道的聖者,他有他心通,對於張行昌來行刺的事情早就知道。他預先在座床旁邊放置十兩銀子,等待張行昌來行刺。有一天晚上,張行昌進入祖師的方丈室,將欲加害時,六祖將脖子伸得長長的,「好,讓你砍吧!」張行昌砍了三刀,六祖大師皮膚都沒有損壞一點點,當然這是很不平常的事情。六祖就說:「正劍不邪,邪劍不正。我只欠你錢財,我不欠你命。」這幾句話一說,張行昌就嚇昏了,很久才甦醒過來。他求懺悔,還發心要求出家。六祖將十兩銀子給他,說:「你現在趕快走。假如我的門人知道你到這兒來行刺我,他們不會放過你。以後你可以換一個形狀,在別的地方剃度,出了家之後再到我這兒來,我願意教導你。」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六祖壇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2010-10-5 22:32:24

◎經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是本經經題全文。一般習慣略稱「六祖壇經」,或者「壇經」。這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教誡僧徒四眾的語錄,後人尊稱為「壇經」。

經題可分為五段來介紹。第一段,「祖師」。他的道德、學問、行事,為後世所宗仰、師法者,才能稱為祖師;創立宗派、教誡一方者,也可以稱為祖師。釋迦牟尼佛傳法給弟子摩訶迦葉,是為佛教禪宗初祖。傳到二十八代-菩提達摩,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傳慧可為二祖,慧可傳僧璨為三祖,僧璨傳道信為四祖,道信傳弘忍為五祖,弘忍傳惠能,是為第六代祖師,通稱六祖。第二段,「大師」。《四教儀集註》云:「大師者,群生楷範。」《瑜伽論》云:「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曰:為摧滅邪穢外道、世出世間,故名大師。」《資持記》云:「大師者,即天人之師;佛十號之一。」從這些定義看,唯有佛能稱為大師。但是在後世,禪宗、淨土宗之僧徒,也尊稱其祖師為大師。第三段,「法寶」。諸佛菩薩所說的妙法,至理可尊,猶如世間之財寶為人所珍愛者,通稱為法寶。第四段,「壇」。封土而高之,稱作壇。這個「壇」,原來是劉宋時代,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所建立,並且他立一個碑,碑上刻有預言,言後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梁武帝時代,智藥三藏在此壇旁邊種植一棵菩提樹,也預言一百七十年後,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佛法,廣度無量眾生,是真正傳佛心印的法主。一百七十年之後,惠能大師果然在這個壇落髮,出家受戒。但是六祖說法也是隨緣,哪個地方有請,他就到哪裡去,不一定是在這個壇畔菩提樹下而說。然而,為了紀念這個壇的緣故,後人集祖師一生所說法語,總稱為《法寶壇經》。第五段,「經」字。「經」字有「貫攝常法」四個意思。言說文字,含載永恆不變的真理法則,而能為九界眾生遵循,得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者,就稱為經。合起來講,這一本就是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所說的語錄,後人敬稱為《壇經》。這是經題大意。

六祖惠能大師,俗姓盧,父親名行韜,母親李氏。六祖生於唐朝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廣東新興縣人。大師三歲時父親過世,家境清寒,沒有機會讀書,是個不識字的人。但他聽人讀誦,就能悟知其中義理,不但解悟且是實證,是聞、知、證同時;換言之,他同時具足三學、三慧,與世出世間先知先覺、大覺聖哲相契合。大師於三十七年教學中,實則是將世出世間的聖學發揚光大。聖學是真正自覺的學問,後世學者徒慕聖學,然不得其門而入。六祖的教學深入淺出,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一一法門,具足無量妙義,一一妙義,發揮諸佛無量妙理。《華嚴經》云:「即彌勒樓閣中,即普賢毛孔中,善入者即同善財,於一念間圓滿功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唯願讀誦受持者,共入華藏大圓覺海,續佛祖師慧命,負起普救眾生的大責大任。

《壇經》開頓教之門,五宗之所自出,流通一千三百多年,遍及海外。是以版本很多,丁福保居士所見到的就有十多種,其中被後人所篡改處很多。我最初看的是丁福保箋註本,以後也曾經見過七種不同版本,其中以《普慧大藏經》曹溪原本最善。此次宣講,依曹溪本為主,並參考流通本及敦煌本。

六祖二十四歲接受五祖忍大師衣缽,三十九歲出家受戒,說法利生三十七年。六祖將示寂時,指示門人法海等,說:「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根據此段記載,「法寶壇經」四個字的經題為六祖自己所立。這部經確為六祖一生傳法,由門人所記錄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