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無頓漸人利鈍名頓漸

南懷瑾/金剛經的精神/善護念(善咐囑)(十善業/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長期薰修/至誠感通/感應道交不思議也(日日薰修/常常溫習/學而時習之悅乎)

我有明珠一顆塵盡光生。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念佛。

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照。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

對境遇緣管控妄心意識。

發現提婆達多洞達無我。

法無頓漸有利鈍名頓漸。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

"非真非假名悟道"。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六度萬行,慈悲喜捨。

"有心去求",決定求不到;

"無心去求",也求不到;

必須將

有心、無心都離開,

"真如本性"本來現成。

法身緣起,一即一切;

緣起法身,一切即一。

萬事萬物,合而為一。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

無有分別,無有執著。

"六祖法寶壇經"曰(節錄):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

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若悟自性",

亦不立菩提涅槃,

亦不立解脫知見。


**************

無一法可得,

方能

"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

亦名佛身,

亦名菩提涅槃,

亦名解脫知見。

**************


見性之人,

立亦得,不立亦得,

去來自由,無滯無礙;

應用隨作,應語隨答;

普見化身,不離自性,

即得

自在神通,游戲三昧;

是名見性。


學道之人,

一切善念惡念,

應當盡除;

無名可名,名於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

於實性上,

建立一切教門,

言下便須自見。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六祖法寶壇經"曰(節錄):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


自性戒定慧

是真心本來我,

無明貪瞋癡

乃妄心假名我。


如果我們明白(覺了)

自己的自性當中

本就自具有之

"戒"律、

禪"定"、

智"慧",

信心就會

如金剛般堅固,

不為外境(現實)所壞,

而且能銷融外境(假相)。


就能夠

超越外境的

人我是非或打擊,

而"轉煩惱為菩提"耳。

(化仇恨為祥和/遏止病毒)

(化干戈為玉帛/廻脫戰爭)


"百丈禪師"曰: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上文意指

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

只要不被妄想所繫縛,

就和諸佛無異。


這亦明白顯示

心性(自性)本自寂照

與隨事即用"顯體"之心要。

(隨緣妙用,德用在)


唐/黃檗禪師曰:

塵勞廻脫事非常,

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

焉得梅花撲鼻香?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