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當知清淨心,即是本性,所謂本來面目是也。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

(實相無相,無不相、自性清淨心、真如本性.......。)

"金剛經"曰:

應生無所住心。

生心時即是無住時,

無住時即是生心時。


如此,

則有即是空,空即是有,

空有同時(一道清淨)。


在在處處,無一非中。


所謂圓中,

則我法雙空,

乃無相之極致,

方為

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


*******************

當知清淨心,

即是本性(真如自性),

所謂本來面目是也。

十方法界所共具,

故又名"一真法界"。

*******************


*******************

"受持此經",

必將所說義趣,

"徹底領會"。

然後乃能"歷事練心"。

*******************


尤應於

行住坐臥時、穿衣吃飯時、

迎賓送客時、日常工作時,

時時處處,

常將所"領會的義趣",

存養心中,優遊涵詠,

勿令間斷。


**************************

務將經義與此心,

"融成一片"。

即此,

便是薰習,便是觀照。

(融相會性,回歸一如平等自性)

**************************


**************************

不必定要打坐觀照也。

如此用功,能使無明漸減、

漸薄,增長菩提,遣執破我。

此是最親切有效的修行方法,

毫不費力費事,而能得大受用。

**************************


永嘉云: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第一句「生心」也,有也,照也。

第二句「無所住」也,空也,遮也。

合而觀之,便是『生無所住心』,

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時。


第三句,即「無住而生心」也。

第四句,即「生心而無住」也。


合三、四句觀之,

則是遮、照、空、有、

無住、生心,俱不可說,

而又恰恰是『生無所住心』。


當知生無住心,

即是生清淨心。

生清淨心,

即是"生實相"也。

(實相無相,無不相)


總之,

『生無所住心』

是離一切相之真詮,

所謂圓離是也。


圓離者,一空到底,

亦即是

理無礙、事無礙、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八七、釋成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1、此節釋成上文應離一切相。發起平等慈悲之覺心,則心生起時,便當擺脫色聲等等對待之塵境,而不應住著。則一切相皆離矣。但應生起於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

2、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如此,則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在在處處,無一非中。所謂圓中,則我法雙空,四句俱遣,乃無相之極致,方為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

3、當知清淨心,即是本性,所謂本來面目是也。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

4、若相離得一分,清淨心便顯現一分。最初離得一分時,名初住菩薩。亦名正定聚。(正定,住義。聚,類義。)言其人已入聖果之類,永不退轉無上菩提,故名正定聚。至此地位,方稱信成就。由是曆盡四十一位,斷最後一分無明,清淨心圓滿現前,是名妙覺,亦稱為佛。可見由初心至果覺,功行唯一離相而已。

5、受持此經,必將所說義趣,徹底領會。然後乃能曆事練心。尤應於行住坐臥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日常工作時,時時處處,常將所領會的義趣,存養心中,優遊涵詠,勿令間斷。務將經義與此心,融成一片。即此,便是薰習,便是觀照。不必定要打坐觀照也。如此用功,能使無明漸減、漸薄,增長菩提,遣執破我。此是最親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費力費事,而能得大受用。

6、永嘉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第一句「生心」也,有也,照也。第二句「無所住」也,空也,遮也。合而觀之,便是『生無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時。第三句,即「無住而生心」也。第四句,即「生心而無住」也。合三、四句觀之,則是遮、照、空、有、無住、生心,俱不可說,而又恰恰是『生無所住心』。

7、當知生無住心,即是生清淨心。生清淨心,即是生實相也。

8、總之,『生無所住心』是離一切相之真詮,所謂圓離是也。圓離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