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真心

奢摩他力常知止,

毘婆舍那妙緣起,

寂照不二三摩地,

非一非異總菩提。

【應無所住】

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者;

不依色、不住聲、不住迷、不住悟、不住體、不住用。

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顯一心。

若住善生心;即善現。住惡生心;即惡現。

本心即隱沒!

若無所住;十方世界惟是一心。

曹溪大師云:

風幡不動;是心動。

有偈曰:

風動心搖樹;雲生性起塵。

若明今日事;昧却本來人。

---指月錄

人人本具

如如不動之自性。

無明為障,

(即業因果報之劇本)

致"妄心生滅不停"。

================


"金剛經"曰: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一切法相,

皆是幻相,本非真實。

正明其「有即是空」也。

所以可離。

(有即非有,色即是空)


譬如

翳眼見空花,

花處即是空處。

何必滅花而別取空。

翳淨則花自無。此亦如是。


約(真)性,

一真法界,本無差別,

本來常恒。那有我人眾壽諸相。


約(妄)相,

五蘊本空,

我、人、眾生,

莫非五蘊假合,本來皆空。


所謂"壽者相",

是"念念遷流",

剎那生滅之相續,

亦即是非相。


**********************

"與人無爭,與世無爭",

遏止生滅不停的妄心。

猶如翳淨則花自無也。

清心自在耳。

古德常言: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此是"遣執破我",

最親切有效的修行方法。

***********************


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這是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不可思,亦不可議也!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萬象、諸法,

五蘊(無明業識)所變現。

五蘊"緣生性空",

相有體空,當體即空,

唯是"因緣果報"

剎那生住異滅遷流相。

本是把不住,抓不著的。

====================


"法無定法",

隨緣受用即是妙法。


緣起中道觀照修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既不分別,亦不執著。


無住而住,真空妙有;

住而無住,妙有真空。

真空不空,才能妙有;

妙有非有,才是真空。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落二邊,圓融無礙。


進入真空妙有的境界。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

藍色的天空

飄著朵朵白雲,

心情是粉紅色的,

很美。

感恩

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

不論在未來的時空

是否還會相逢

都是美好感恩的。

*********************


如來之法義:

離一切法

差別(不平等)之妄相,

證一切法

一如(平等不二)之真性。


離開對待法的境界裡,

契入絕待法的境界上,

進入真空妙有的境界。


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這是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不可思,亦不可議也!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奢摩他力常知止,

毘婆舍那妙緣起,

寂照不二三摩地,

非一非異總菩提。

==============


開悟

不生不滅

之中道解脫法。


未曾死,

何用論生 ?

即生即是無生法,

無離生法說有無生,

當生即不生。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開悟不生不滅之中道解脫法"。

佛經云 :

一心稱念佛聖號,有位大菩薩護持。

念佛無非是證悟清淨自性。

開悟聖僧云 :

一句阿彌陀佛,以唯佛為宗,以一切萬法既唯心現,全體唯心,心無彼此,心無分際,隨拈一法,即是心之全體,皆具足心之大用,體用一如。

開悟聖僧云 :

如來教人念一句阿彌陀佛,正攝其百念千念萬念,歸於一念,念至一念不起,自然證得阿彌陀佛。

徹悟禪師云 :

能念之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一如。

(無二性、即佛性。

涅槃:即是不生不滅

。)

徹悟禪師云 :

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將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

自性即淨土,淨土即自性。

(自性不離淨土,淨土不離自性。)

淨土宗聖僧云 :

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浄土,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 ; 淨穢在心

,不在國土,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

祖師云 :

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迷悟自殊

,何有聖凡而彼此。

慧海襌師云 :

未曾死,何用論生 ? 即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說有無生,當生即不生。

"開悟不生不滅之中道解脫法"。

覺悟自性即彌陀

見聞覺知不染境

心本無生因境有

一切諸法因緣生

體性非有亦非無

諸法遇緣體相用

了知名相皆分別

一切眾生語言處

於畢竟中無所得

紅塵離戲捨空花

如眾生性本寂滅

莫取生滅墮輪迴

菩薩生滅見無生

心恆寂靜常自在

文:徐麗珍

"華嚴經"云: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無住生心/詳見後

TRI MINH MARGARET

唯心所現,誰的心?

自己的心,

不是別人的。

唯識所變,誰的識?

自己的識。

整個宇宙千變萬化,

是自己的情識,

分別執著主宰的。

換句話說:

自己的(妄)心意識,

主宰自己的吉凶禍福,

以及宇宙一切的變化。

(共業與不共業)

(引業與滿業)

==================


"慧律法師"開示:


萬法,本空無自性,

萬法,本來就沒有真實的;

萬法,本來就是空無自性的。


我們調來調去,

調呼吸、調飲食、

內觀,其實都是方便說。


不過,

這是修學佛道

基本入門的一個開始,

也不能說是不對的。


但是

如果像這樣子調,

一輩子調不回來的!


要了解:

一個顆粒微塵,

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的真理是一樣的!


一個顆粒微塵,

它空無自性;

無量三千大千世界,

也是空無自性。


體悟聖道的人,

行住坐臥,

無論走到哪裡,

哪裡都是空無自性,

自己真如心性

所顯露出來的。


說「調」,

是一種方便;

說:「不調」,

那麼會是一種妄想。

佛法難,

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沒見性的,

就一直想辦法讓它見性,

可是那個

「想辦法」,就落入觀念。


想辦法,不對;

不想辦法,就更糟糕!


要用佛法

來解開這個煩惱

——有這個念頭,

就重增妄想。


因為煩惱自性本空,

為什麼要解開它呢?

本來就沒有束縛,

哪來的解脫呢?


附註: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入道修行,與道相應。

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


緣起即知性空:

應無所住/真空,

不住貪愛有,

大智慧也。

厭離娑婆/放下執著。


性空而能緣起:

而生其心/妙有,

不住瞋恨空,

大慈悲也。

欣求極樂/念佛成佛。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法身菩提】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

(詳見後)

淨空法師:【實相無相】虛空法界是幻相生滅,實相不生不滅

(詳見後)

淨空法師:【清淨心,從事相上修不著相,體會空有不二】

(詳見後)

如實安住,如如不動,太重要了|行住坐臥,如實安住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六根在六塵境界,明瞭是智慧,如如不動是法身|應無所住就是安住,安住在自性生心,生心就是能生萬法(詳見後)

◈修行:沒有如實安住就全錯了

◇如實安住,就是安住在真如自性

◇應無所住就是安住,安住在自性生心,生心就是能生萬法

◇六根接觸六塵,看得清楚、聽得明白,就是生心

◇安住在自性、實相

◇實相怎麼安住?如如不動

◇安住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如實安住了

這個地方所講的如實安住,就是安住在哪裡?安住在真如自性。怎麼個安住法?《金剛經》上有一句名言,六祖在這一句話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在這句開悟的。應無所住就是安住,安住在自性生心,生心就是什麼?就是能生萬法。

(詳見後)

淨空法師:【無住生心】從無住心生出大慈悲、大智慧

從無住心生出大慈悲、大智慧

我們這幾天跟同學們講的無住生心,以前,幾十年沒講清楚,現在明白了,無住、生心原來是一不是二。無住在哪裡?在生心裡頭。生心在哪裡?在無住裡頭。妙極了!原來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搞了六十三年。明瞭怎麼樣?明瞭就得受用;你搞不清楚,你得不到受用。這個受用自在,這個受用裡頭有智慧,於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於學教不學教也沒關係。這是境界,什麼人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

於什麼有關係?於放下有關係,原來放下就是無住。遇到眾生有苦有難,一定起心無條件的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這叫生心。生什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生這個心。雖生這個心,不受境緣的染污,不受境緣的影響,這叫無住。

你受到外境的影響,你有住,有住就是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這凡夫,這是六道凡夫。見色,聞聲,六根緣到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無住。從無住心生出大慈悲、大智慧,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他破迷開悟,幫他離苦得樂,這叫生心。這就是賢首國師《還源觀》上四德的第一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全在其中。

節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七集) 淨空法師主講

華藏衛視官網

補充教材:

「無始無明」是指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智慧一無所知,因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眾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與解脫生死,以及究竟圓滿成佛。 無始無明不是因為開悟或修行而得,而是無始以來永恒地存在於眾生心中的,没有起始的分界,故名無始無明。 眾生的無始無明,是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的,不曾有一剎那離開,但都不曾相應過。

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妄想是所知障的的根源,分別執著是煩惱障的根本。

執著是見思煩惱,包括見惑和思惑。

見惑有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

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身見。現在人哪一個不說這個身是我呢?以為身就是我,對這個身非常的愛護,這是錯誤的。學佛無論是大乘小乘,第一個就是破我執。破我執之前,第一個破身見,就是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

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人在沒有妄念的時候,就有本能;那種能力,是無可限量的。不起分別心,即可以去執著;去執著,即可以斷煩惱。(貪瞋癡三毒煩惱是一切疾病之來源)

唯心所現,誰的心?

自己的心,

不是別人的。

唯識所變,誰的識?

自己的識。

整個宇宙千變萬化,

是自己的情識,

分別執著主宰的。

換句話說:

自己的(妄)心意識,

主宰自己的吉凶禍福,

以及宇宙一切的變化。

(共業與不共業)

(引業與滿業)

==================


"慧律法師"開示:


萬法,本空無自性,

萬法,本來就沒有真實的;

萬法,本來就是空無自性的。


我們調來調去,

調呼吸、調飲食、

內觀,其實都是方便說。


不過,

這是修學佛道

基本入門的一個開始,

也不能說是不對的。


但是

如果像這樣子調,

一輩子調不回來的!


要了解:

一個顆粒微塵,

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的真理是一樣的!


一個顆粒微塵,

它空無自性;

無量三千大千世界,

也是空無自性。


體悟聖道的人,

行住坐臥,

無論走到哪裡,

哪裡都是空無自性,

自己真如心性

所顯露出來的。


說「調」,

是一種方便;

說:「不調」,

那麼會是一種妄想。

佛法難,

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沒見性的,

就一直想辦法讓它見性,

可是那個

「想辦法」,就落入觀念。


想辦法,不對;

不想辦法,就更糟糕!


要用佛法

來解開這個煩惱

——有這個念頭,

就重增妄想。


因為煩惱自性本空,

為什麼要解開它呢?

本來就沒有束縛,

哪來的解脫呢?


附註: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入道修行,與道相應。

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


緣起即知性空:

應無所住/真空,

不住貪愛有,

大智慧也。

厭離娑婆/放下執著。


性空而能緣起:

而生其心/妙有,

不住瞋恨空,

大慈悲也。

欣求極樂/念佛成佛。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 1~337~...........。

如:金剛經的智言慧語 145 淨土法門,下手便是轉識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觀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離念,二邊不著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 337

若於此理少有未明,則修因時,便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

要聽經了解/若於此理少有未明,則修因時,便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

淨空法師:【善根熏習不間斷,從煩惱習氣醒過來】

(詳見後)(太重要了)(善根薰習從來不間斷/從煩惱習氣醒過來)

淨空法師:六度對治我們六種大病

(詳見後)

六度先度自己

(詳見後)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慳貪,布施波羅蜜圓滿。什麼叫圓滿?我貪心斷了,慳吝的心斷了。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貪心,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這種慳貪心真正斷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所以六度的圓滿不是對外,對外永遠不能圓滿,是對內的。對內就有圓滿的時候,慳貪的念頭斷掉了,所以它是度自己的,清淨心現前了。持戒波羅蜜是度惡業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的行為,持戒圓滿,戒律目標就在此地,圓滿了。忍辱,順境善緣沒有貪戀的心,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心,忍辱波羅蜜圓滿。精進,那我們這裡講了很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都不夾雜,我心裡頭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口裡頭就念阿彌陀佛,身體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這叫精進波羅蜜,圓滿了。禪定波羅蜜,我的心就定在阿彌陀佛上,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禪定。有禪定自然生智慧,智慧現前,般若波羅蜜圓滿。自己清淨心能生智慧,又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真的世出世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先成就自己,然後可以像諸佛如來一樣教化眾生。你教化眾生,眾生歡喜你,眾生願意聽你的話,接受你的教誨,為什麼?因為你全做到了。你自己沒有做到想教人,人家不相信,不願意跟你學;自己統統做到,才有這個感應,才有攝受的能力,像磁鐵能吸鐵,它有這種力量。自己沒有做到就沒有這個力量。所以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

淨空法師:【覺迷不二,轉無明就見法性】

/詳見後

淨空法師:【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四念處是看破的基礎

(詳見後)

淨空法師:【無分別心】定慧等學,不受境緣染汙,樣樣清楚明了

(詳見後)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中「心」及「住」作何解?

(詳見後)

所以無所住,無所住是真心,真心沒有住處,真心無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心是真心。

淨空老法師:《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詳見後)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深信切願,臨終十念一念皆能得生●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契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答:這個問題不答覆,為什麼?你不懂。如果你真正要想怎樣達到這個境界,你去念《壇經》,你去念禪宗祖師的語錄,你就知道了。不過這個境界可以用一句話,方東美先生的一句話來解答,「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大自在。

《慈雲懺主淨土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淨空法師:佛法是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觀看次數:63,765次

(詳見後)

佛法是什麼?

《金剛經》上兩句說得很好,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就是表法,

老和尚不說法,

我完全做出來給你看。會看的知道,

不會的他沒看出來,他不曉得。

也不需要告訴你,告訴你你也不懂。

"無住"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生心

是把大乘佛陀的教誨

完全落實在生活、工作、

待人接物,全是的,

他怎麼會不快樂?

身心健康,

一百一十二歲不要人照顧,

生活自理,

還每天到田地裡面去工作,

不疲不倦,這是定功,

這是精進波羅蜜。

學佛的人

要用他們做榜樣,

個個都成無上道。

*******************

所以無論什麼環境,

會,都沒有障礙,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不會的

處處都是障礙,

我們得細心去體會。

*******************

他這個樣子做得真好,

真正是做到究竟圓滿,

天衣無縫,"得會看"。

我在此地

再把"無住生心"重複一遍,

提醒同學們,

無住

就是心地清淨,"清淨平等覺"是無住,

生心

就是"做出好樣子來普度眾生"。

******************************

在今天,

讓一切眾生對正法生起信心、願心,

一向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就圓滿了。

不生別的心,就生這個心,

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

產生信心、願心、念佛心、

求往生的心,目的全達到了。

******************************

淨空法師:《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生什麼心?

(詳見後)

所以無所住,無所住是真心,

真心沒有住處,真心無住,

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個心是真心。(詳見後)

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跟生心是同一個意思,所以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凡夫怎麼樣?凡夫把無住跟生心看作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生心是生的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怎麼生?無住就生,真心就現前。無住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無住。我們麻煩,就這個玩意放不下。你看大乘經上講得多好,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說明阿羅漢沒執著;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菩薩沒有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不起心、不動念是無住,真心現前,就叫成佛。所以此地無住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還不行,還不能見性,不起心、不動念就見性,生心就是見性。生心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住,真心裡頭一念不生,要曉得真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是妄心,不是真心,那叫阿賴耶。真心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妄心能變,這個境界千變萬化,那是誰的作用?那不是真心的作用,真心如如不動,真心所現的這個現象永恆不變。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九五集)2011/7/14 檔名:02-039-0495

淨空老法師:怎麼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五0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不從這個門的有,禪宗。所以佛法常講宗門教下,宗門那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他可以不從教下,惠能大師是個標準的例子。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確確實實他在沒有遇到五祖之前,沒有聽過人講經。就是在五祖黃梅道場住了八個月,講堂他一次沒去過,禪堂也沒有去過。他的工作是在碓房舂米破柴,他在那裡做義工做了八個月。五祖傳衣缽的那天召見他,半夜三更別人睡覺,召見他在方丈室,對他一個人講《金剛經》,當然是講大意,這人上上根人用不著囉嗦,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怎麼開悟?放下,真放下,放下就行了。這一放下,他就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他的畢業論文,就是他的報告,他的心得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聽了這個,行了不要再講,衣缽給他,立他為第六代祖,叫他半夜就走,離開道場。這是不需要經教的,除這個法門之外統統要經教。

常常保持空性

第七「不退住」。清涼大師講,「入於無生畢竟空性,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故」。這就是講的不退。入於無生畢竟空性,這個入是契入,也就是心裡面與空性完全相應,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放下起心動念,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說的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菩薩都住在這個境界。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怎麼會有分別執著?不退的標準是依這個說的。從現相上,法身菩薩與遍法界虛空界、十法界裡面的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現相。雖然現相,常行空無相願,所以裡頭是三樁事情,一個是空,一個是無相,一個是無願,它由無字貫下來,空、無相、無願。空、無相、無願在大乘教裡面,小乘教也講,叫三解脫。為什麼要不空?一切法體性空寂,你不能把一切法常常放心上,放在心上錯了。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讀大乘經,知道這樁事情,如果我們常常能保持空性,這個好,為什麼?什麼煩惱都沒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道業在這一生當中,會圓滿的成就。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佛人以念佛安住生心;學禪人如何安心?

(詳見後)

答:管這些事情幹什麼,他自然有他的安心處,我有我的安心處就好了。我安了心還管別人,這個事情你的心安不住,你管的事情管得太多了。念佛人要把心安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 之中,我們心裡面起心動念沒有別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要把心安在這裡。

淨空法師談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1/2

淨空法師談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2 。 什麼是眾生?(詳見後)

淨空法師:【佛事】無住生心,生心無住

(詳見後)

他不說法,

他的心空空如也,他住在寂滅。

《金剛經》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

你有問,他生心;你不問,他無住。無住能生心,生心能無住。正給你說法的時候,他心裡還是空空如也,沒有說我想講什麼,我考慮講什麼,那都有住了,那不是無住。無住是沒有通過思考,你問他就答,答完之後他什麼也不知道,

妙極了!全是自性起用。

淨空法師:【眾生本來無我,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第二種,「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一切眾生本來無我,六道輪迴是業力所轉,善業沒放下,三善道受報,惡業不放下,三惡道受報。得身體,無論哪一道,有苦有樂,這一生都得受,緣生。

(詳見後)

淨空法師:【無染無著,無此無彼,修行六度而無所行】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第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法,就是佛法,大乘佛法,說性淨之理,自性清淨。惠能大師開悟,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是一塵不染,還有求,就是染汙。

(詳見後)

淨空法師:【體冤進道,境界現前就是化解的時候】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四種,(理入之外)都是從行入門。第一個,「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諸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流浪諸有,就是在六道輪迴流浪。

(詳見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來無一物」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生度化眾生的心。盡心盡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詳見後)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看破,一念成佛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二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淨空老法師:念得純熟忘能忘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門無量一切全通

(詳見後)

什麼時候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放下就悟,頓捨成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詳見後)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放下就悟,頓捨成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净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念覺了自性遍應

(詳見後)

淨空老法師:眾生皆有如慧德相,但以妄執而不能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聽佛說放下成佛

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七二集)  

~澳洲淨宗學院

淨空法師開示:自性在哪裡?

净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念覺了自性遍應

《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感,有心,佛菩薩應,沒有心。這一定得要懂這個道理。世尊在經上比喻說,我們敲鼓,我們去敲有心,我去敲它,它放出聲音回應時候,它沒有心。它不會說,你敲得重一點,我響大一點,你敲輕一點,我響小一點,它沒有起這個念頭。應,沒有心。沒有心為什麼會應?

自性,法爾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的人那麼多,應來得及嗎?我們常常打這個妄想,怕佛太忙來不及應,應誤了。殊不知道他沒有心,所以他能夠遍應。有心就不行,有心會累死了,那就辛苦了。沒有心,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沒有了。所以這是講到感應道交。這就曉得,遍法界虛空界都是自己,乃我本心現前的,覺悟的人性德顯現的,迷惑的人阿賴耶顯現的。本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妄心離不開真心,就像影子一樣,影子不是真心,離不開真身,離真身他沒有影子。古人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我們今天迷,迷在哪裡?我們把影子當作真的,以為那是自性,真的身體忘掉了,完全不知道,錯就錯在這裡。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悟了最後得祖傳法

~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三二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去了到黃梅,五祖分配的工作是他的本行,劈柴、舂米。五祖道場大概也將近一千人,那個吃飯的時候,燒灶,每天劈柴火,是個很辛苦的事情。叫他去破柴、去舂米,幹了八個月。這個道場裡講堂一次沒去過,禪堂一支香沒坐過,《壇經》裡寫得很清楚。最後五祖傳法,傳給他,而且是祕密的。召見他,叫他半夜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五祖那個意思,他懂。五祖到碓房去巡視,看到他在舂米,問他,怎麼樣,舂熟了沒有?他說,舂熟了,還沒有篩,還欠篩。五祖用枴杖,在他那個舂米碓上敲了三下,走了。這就是個暗號,別人不知道,他曉得,三更到方丈室去見他。他三更,真的,去的時候門沒有關,一推就進去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大意。不認識字,不會用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就提出他的報告,說了二十個字。五祖聽了之後,衣缽就給他,你是第六代祖,叫他趕快走,半夜把他送走了。為什麼?怕嫉妒,嫉妒障礙,人家會傷害他。躲起來、藏起來,等因緣成熟再出來,就躲了十五年。

淨空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會念,為什麼不開悟?

觀看次數:1,334次2021年12月13日


回光返照,找心,心不安,心在哪裡?(詳見後)

不是真誠到極處,點不醒。

真誠到極處,有時候一、二句話,就明白了。

真誠從哪裡看?

站在雪地,雪下到膝蓋,沒動,這是真誠心,

定功。(詳見後)

想想印光大師(的)話,

就明白了,我們沒有誠敬心。

自以為有誠敬心,不行。

真的沒有誠敬心,所以不會開悟。

什麼叫空有不二,性相ㄧ如?

體佛法師/

法爾如是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觀看次數:431次2021年10月2日 /妄盡還源觀

體佛法師與 淨空老和尚因緣

觀看次數:7,454次2021年7月13日

妄盡還源觀/賢首禪苑/體佛法師

佛法是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開悟,

六祖惠能大師在中國示現開悟。

惠能沒讀過書,不認識字,他怎麼開悟的?問題就是他會。會什麼?會學。會學是什麼?他聽話,教他什麼他就在這上下功夫,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到黃梅親近五祖,五祖教他什麼?他在黃梅八個月,五祖教他舂米破柴。他修行的道場在哪裡?在碓房,因為他是樵夫,賣柴出身的。這個行業抗戰時期有,抗戰勝利之後沒有了。抗戰期間,我們那個時候住在城市,城市裡頭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瓦斯,所以燒灶。燒灶要燒柴火,有人山上砍柴到城裡來賣,還有賣水的,到河邊上挑水到市區來賣,家家都要用。所以很多賣柴、賣水的都是老主顧,這幾家他都包了,這個小村、小鎮、城裡這條街,他能夠砍多少他就包幾家,他每天來送,收錢大概一個星期來收一次,抗戰時期那個時候的生活。舂米破柴可以成無上道,沒聽說過。

但是你有沒有聽說

大乘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哪一法不是佛法。

這哪一法不是佛法裡頭

有沒有說舂米破柴例外?

沒聽說過。

既然哪一法不是佛法,

舂米也是的,破柴也是的,

問題就是

你會。你不會,哪一法是佛法?


你學《華嚴》、學《法華》,學禪、學教,學了一生沒開悟,沒有開悟就是都不是佛法,

開悟就是佛法,

不開悟不是佛法。

會講也不行,

要開悟才行。

沒有開悟說的

那個佛法都靠不住,

開悟才可靠。

難,不容易!

古時候祖師大德講經說法、

註釋經典的都是開悟的人,

不開悟不敢動筆,

不開悟不敢開口,

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不像現在人,現在人膽子大,

不相信因果,古人相信因果。

你看,「錯下一個字的轉語」,

說錯一個字,「墮五百世野狐身」。

所以古人開悟多,

宗門教下,

大徹大悟是講禪宗,

禪宗之外教下,大開圓解,

淨土念佛,理一心不亂。


我們看海慶、海賢老和尚,你細細觀察,他們得念佛三昧,他們得一心不亂,不得一心不亂哪有那麼自在。生活多麼艱苦,他們每天歡歡喜喜、快快樂樂,這個沒有三昧絕對做不到。


《論語》裡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悅是什麼?法喜充滿。

法喜從哪裡來的?

你所學的已經落實到生活裡頭去了,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佛法。

佛法是什麼?

《金剛經》上兩句說得很好,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就是表法,

老和尚不說法,

我完全做出來給你看。會看的知道,

不會的他沒看出來,他不曉得。

也不需要告訴你,告訴你你也不懂。


"無住"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生心

是把大乘佛陀的教誨

完全落實在生活、工作、

待人接物,全是的,

他怎麼會不快樂?

身心健康,

一百一十二歲不要人照顧,

生活自理,

還每天到田地裡面去工作,

不疲不倦,這是定功,

這是精進波羅蜜。

學佛的人

要用他們做榜樣,

個個都成無上道。


*******************

所以無論什麼環境,

會,都沒有障礙,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不會的

處處都是障礙,

我們得細心去體會。

*******************


他這個樣子做得真好,

真正是做到究竟圓滿,

天衣無縫,"得會看"。


我在此地

再把"無住生心"重複一遍,

提醒同學們,

無住

就是心地清淨,"清淨平等覺"是無住,

生心

就是"做出好樣子來普度眾生"。

******************************

在今天,

讓一切眾生對正法生起信心、願心,

一向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就圓滿了。

不生別的心,就生這個心,

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

產生信心、願心、念佛心、

求往生的心,目的全達到了。

******************************


節錄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四集) 淨空法師主講

淨空法師談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1/2

淨空法師談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2 。 什麼是眾生?

『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也無住處,《金剛經》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作本。』一切諸法都是從這個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是則無住無相,事理等常。』「等」是平等。《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說無相,教導我們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為什麼不能突破無明?就是因為有住。「住」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粗俗的話說,就是你的心放不下,你心裡有牽掛,那個牽掛就是住,無論牽掛什麼都叫有住。世間法捨離了,不再去想它,不再放在心上,佛法放在心上還是有住。好了,我佛法也不要了,有沒有住?還是有住。住在什麼?住在什麼法都不要,這還是有住。這個東西難!有不住了,他住空。《楞嚴經》講的六結,「六結」是什麼?住。那是我們凡夫說不出來的,你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他教學的善巧,把住從粗到細分成六個等級。第一個是「動」。動態的,這是一切眾生非常明顯的,我們住,就是講活動。我們所有的生活,可以說從出生到死亡,這一切生命中都在活動。第二個是,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把動態東西捨棄,心地清淨了。以健康長壽來說,以養生之道來說,世間人只知道運動對身體好,他不知道靜比動還高明,這是一般世間人不懂的,中國練武的人懂得。武藝高強從哪裡來?從靜中來的。所以佛法裡面真正修行人,他天天修禪定,他不運動,他的身體健康,一般運動的人不能跟他相比。這才知道靜比動高明,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它還是關口,幾時能把「靜」也捨掉,再突破,下面是「覺」。覺還是一個關口,覺突破了之後,這剩下「根」。根還是不能夠執著它,那個執著是非常微細的執著,不是很粗的。根要捨棄,捨棄之後就「空」了。空也不能夠執著,空再突破,就「滅」了,滅是最後一關,是最微細的。滅是什麼,諸位懂不懂?佛法講的涅槃,你有個涅槃的意念,你決定不能入涅槃。佛法講到最高,諸佛如來證的是寂滅忍,你有寂滅忍這個意念,你決定得不到寂滅忍,你要把這個念頭捨棄,你就真的得到了。這是從粗到細、到微細六個結,《楞嚴經》上說六結,我們可以叫它六個層次。佛說法的意思,你一定要搞清楚,這才能體會《金剛經》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是講菩提、涅槃都要捨。菩提、涅槃有沒有?有;但是你執著有菩提,執著有涅槃,你就得不到。為什麼?那個瓶頸關口把你阻礙住,你無法突破。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菩提、涅槃是假名,不但執著不得,分別也不得,你才能真正突破,真正能入菩提、涅槃的境界。這是佛法之妙處,佛善說,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思,佛教給我們方法,就是「法性以無明作本」。


影片來源:地藏經玄義1998_12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

淨空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會念,為什麼不開悟?

觀看次數:1,334次2021年12月13日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一個有誠敬心的人,慧可。慧可知道達摩是大修行人,大成就者,自己不能契入境界,想到那裡請教。正好冬天,達摩祖師在打坐,不敢驚動,在門外站著。外面下雪,他站多久,雪到了膝蓋,達摩祖師看到了。


當然,見老師要供養,拿什麼供養?那時候出家人帶著戒刀,把自己手臂砍下來,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看到這個,你又何必?有什麼事情找我?為什麼站在這個地方,雪下了這麼久,不走?見到我,把手臂砍下來供養,到底為什麼?


他說我心不安,求老人家替我安心。達摩伸出手,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現在很多做達摩祖師像,都是一隻手伸出來,就是這個意思,把心拿來,我替你安。

至誠感通,人真誠到極處,

"不一樣"。


達摩祖師這句話點醒他,

回光返照,找心,心不安,心在哪裡?

找了半天,回答一句,覓心了不可得。我回過頭找心,心在哪裡不曉得。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在一句話當中,突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達摩就把釋迦牟尼佛衣缽傳給他,禪宗第二代祖師。面壁九年,等到一個人。

不是真誠到極處,點不醒。

真誠到極處,有時候一、二句話,就明白了。

真誠從哪裡看?

站在雪地,雪下到膝蓋,沒動,這是真誠心,

定功。


達摩祖師睜開眼睛,他割下一個手臂供養,不是真誠到極處,做不到。想想看,誰肯這樣幹?真誠到極處,這些動作都出自自然,沒有考慮,他就這樣做出來了。


祖祖相傳,(多)是一個傳一個,到第六代(五祖法嗣多人,曆代法寶記:吾一生教人無數,除惠能餘有十爾,神秀師,智詵師,智德師,玄蹟師,老安師,法如師,惠藏師,玄約師,劉王薄,雖不離吾左右,汝各一方師也。禪宗史料記錄人數人名,略有差異),出現惠能,惠能傳了四十三人,空前絕後。


惠能之後,單傳的多,有傳二、三個人,沒有像能大師那樣殊勝,一生傳四十三個人。惠能大師以後,傳法不傳衣,永遠保存在曹溪(弘忍大師囑咐: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


現在到什麼地方去找真誠人?別說下雪,下一點小雨就走了。求法的心,沒有恭敬,沒有誠意,老師再高明,你得不到。我們在典籍記載當中看到,慧可跟達摩祖師對話,簡單幾句,也很普通,為什麼他聽達摩祖師講,能開悟,我們不能?


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

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

經文很多人會念,為什麼不開悟?


想想印光大師(的)話,

就明白了,我們沒有誠敬心。

自以為有誠敬心,不行。

真的沒有誠敬心,所以不會開悟。


經,給誠敬心的人講,管用。我也很清楚,天天講經,不亦樂乎,有沒有誠敬心的人來聽?我眼睛所看到可能沒有,但是看不到的,電視機前面,網路屏幕前面,我相信決定是有,我們沒見面。


過去已經見面,劉素雲居士,他聽我講經光碟十年,真有誠敬心,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一部《無量壽經》光碟,從頭到尾聽,十年不中斷,每天聽十個小時。聽經之外就念佛,他沒有雜念。只聽懂我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就真幹。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336集

----------------------------------------­­­­­­-----------------

「如《法華經壽量品》云: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這個等,等於還有願、還有行。所以這個要記住,這句很重要。佛眼看我們看得很清楚,我們看不到他,他看到我們。為什麼?他跟我們同在,他覺而不迷,我們迷而不覺,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我們起心動念他全知道,他的能量太大了。我們起心動念不但他知道,他知道得最圓滿,還有諸佛菩薩知道,龍天鬼神知道。過去有一段時間,有人跟我說,閻羅王那裡面真有生死簿,每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是惡統統已記錄。這個世間有多少人,每個人都有,不可思議。人到壽命終時,這是屬於閻羅王的事情,閻羅王憑著生死簿來接待你,你善多於惡,三善道有分;惡多於善,三惡道去投胎,一點都不假。我們自己覺悟到了,我們懺悔,改過自新,行不行?行。我們斷惡修善,我們生死簿裡面惡的漸漸就少了,消除了,善就天天增加,就增長。這個出不了六道輪迴。


善中之善無過於念佛,念阿彌陀佛善中之善,沒有比這更善的,為什麼不念佛?念佛這個善行多了,你的信願有欠缺,將來落在地府,閻王判官告訴你,你佛念得多,你應該到極樂世界,他還勸你。如果一提醒你,你的信願一圓滿,佛就來接引你,很妙!如果你信願不足(信願是感佛接引),信願不足到哪裡去?生天道,天人來接引你,看你在哪一層天,欲界有六層天。天上的福報大,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你說天壽命多長,所以許許多多人喜歡生天。夜摩天的一天是人間二百年,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壽命真長。天人看我們這地球上的人很可憐,小動物,朝生暮死,活一百歲不是朝生暮死嗎?忉利天一天是人間一百年,看到你出生,看到你死,一天;早晨生了,晚上死了,這是一百年。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毫無意義。什麼最著急?念佛最著急,修淨土最著急,抱住阿彌陀佛最著急,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所以這一句提醒我們,「觀其信等」,這個信等什麼?願、行。這是淨土三個條件,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願,行就是念佛。把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是插到哪一個班級,都包括在這四個字當中。「諸根利鈍」,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有根性利的,有根性鈍的。這個利鈍,到我們這個年齡發現了,小時候利,老的時候就鈍,這是普遍現象。小孩的時候根很利,到老的時候看東西眼花了、耳也聾了,記憶力衰退,以前學過的東西忘掉了,這些現象統統都出來了。


「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這幾句話說明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看我們的信願行,我們的根是利根、鈍根,佛示現,佛給我們說法,統統能夠相應,應機說法。處處自說,名字不同,佛的示現,就像《普門品》上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我有一年在日本,訪問日本一個老和尚,我去訪問那年他一百歲。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很歡喜,他告訴我一句話,他說全世界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相信。我離開的時候,他的大徒弟橋本(現在這個道場當家的是橋本。老和尚往生了,一百零三歲往生的),橋本送我到門口告訴我,他說很奇怪,他說老和尚給你說的這個話,我們這一生沒聽他說過,他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我說老和尚有修行,有道心,不是凡人。我們在國際上搞宗教團結,所以他告訴我,所有宗教,就是我以後所說的「眾神一體,宗教一家」。


確實,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化身、應身沒有一定的形相,你這個地區眾生喜歡什麼樣的身相就現什麼。喜歡什麼法他就給你說什麼法,沒有說我自己要給你說,不是的,你需要什麼給你講什麼。

他不說法,

他的心空空如也,他住在寂滅。

《金剛經》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

你有問,他生心;你不問,他無住。無住能生心,生心能無住。正給你說法的時候,他心裡還是空空如也,沒有說我想講什麼,我考慮講什麼,那都有住了,那不是無住。無住是沒有通過思考,你問他就答,答完之後他什麼也不知道,

妙極了!全是自性起用。


----------------------------------------­­­-------------------------

本文節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244集

----------------------------------------­­­-------------------------

學佛答問-淨空法師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2007.01.19


  問:再看第二個問題,《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答:這真的是很難理解,如果我在此地講,你真的理解了,你就成佛了;我怎麼樣講你都不理解,你就曉得你是六道眾生。誰理解?惠能大師理解,五祖講到這一句的時候他就豁然大悟。這一悟之後,後面要不要講?不要講,全通了。


  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智慧心,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心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個心就是統統放下,沒有絲毫障礙了。實在講,這個心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跟諸佛如來、跟法身菩薩、跟惠能大師沒有兩樣。他的心生起來了,我們的心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所以你要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不吃虧,放下占大便宜,什麼都知道了。所以東西不是學來的。然後你就曉得現在全世界,你看大學裡頭博士班寫論文,每句話是從哪裡出處、是從哪裡來的,你就曉得他的心永遠生不起來。為什麼?那個論文從頭到尾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那怎麼行?


  所以我們現在教學有困難,我們要想辦個研究所,跟世間研究所不一樣。我們要辦個研究所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搞這些,要開智慧。要真正在戒定慧三學上下功夫,這個才能慢慢的體會到,

你看要「無所住」,心就生了。

我們現在心有住,你們知道住在哪裡?

住在妄想,住在分別,住在執著,住在名聞利養,住在錢。

從前的錢,從前的錢當中有個洞,叫錢眼,就鑽到那個眼裡頭去了,出不來,這很可憐。所以你們的心有住,現在的人沒有一個不貪財,住在財裡頭、住在色裡頭,這就壞了。住在財、色,後果是三途,住在財色裡面都是餓鬼、地獄,墮到這裡頭去了。

所以無所住,無所住是真心,

真心沒有住處,真心無住,

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個心是真心。


歡迎流通、轉貼分享,利益眾生,隨喜功德。阿彌陀佛!

净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念覺了自性遍應


影片字幕: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見性成佛,那就是那一個妄念放下,那一念覺了,念念覺。我們今天這一念,一念迷,念念迷。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頭,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放下了,他一念覺了,覺就成佛了。能大師二十四歲放下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境界是完全相等的,平等的,平等覺。這就是成佛,這就是超越十法界。世尊是以佛的身分出現,能大師是由比丘身分出現,這就是《法華經.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世尊當年在印度,示現的是佛身得度,用佛身。惠能大師在中國,示現的是比丘身,應以比丘身得度,就現比丘身。三十二應,什麼身分都能現,沒有一定的形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感,有心,佛菩薩應,沒有心。這一定得要懂這個道理。世尊在經上比喻說,我們敲鼓,我們去敲有心,我去敲它,它放出聲音回應時候,它沒有心。它不會說,你敲得重一點,我響大一點,你敲輕一點,我響小一點,它沒有起這個念頭。應,沒有心。沒有心為什麼會應?

自性,法爾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的人那麼多,應來得及嗎?我們常常打這個妄想,怕佛太忙來不及應,應誤了。殊不知道他沒有心,所以他能夠遍應。有心就不行,有心會累死了,那就辛苦了。沒有心,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沒有了。所以這是講到感應道交。這就曉得,遍法界虛空界都是自己,乃我本心現前的,覺悟的人性德顯現的,迷惑的人阿賴耶顯現的。本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妄心離不開真心,就像影子一樣,影子不是真心,離不開真身,離真身他沒有影子。古人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我們今天迷,迷在哪裡?我們把影子當作真的,以為那是自性,真的身體忘掉了,完全不知道,錯就錯在這裡。


回向偈、回向文: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眾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眾生與我等,皆共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消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展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忏悔文:弟子向无始劫来我的一切怨亲债主及因我罪而伤害、杀害的一切众生表示深深的忏悔!愿将我一生所修功德全部回向给他们及一切众生。愿他们及一切众生早日离苦得乐,共修佛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词:弟子真诚的感谢诸佛菩萨,一切龙天护法尊神大恩,感谢净空法师和一切善知识大恩,感谢一切善知识及无始劫来生我养我的六道父母和一切六亲眷属大恩,感谢一切冤亲债主大恩,­感谢同缘一体众生大恩,真诚的感谢一切帮助我关怀照顾我及施恩于我的一切众生!尽此一生老实念佛,求生西方,以示回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恭敬轉載流通 歡迎大家轉貼分享 利益眾生 功德無量 ~~ 南無阿彌陀佛 ... ...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來無一物」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生度化眾生的心。盡心盡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恭錄自:佛說十善業道經-第112集 淨空老法師


  我們的心究竟安住在哪裡?《金剛經》上佛教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正住,「無所住」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難!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我們凡夫做不到,怎麼辦?佛這才為我們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方便。諸位要知道,所有的佛法全是方便法,真實法說不出來的,能說得出來的,全是方便法。所以佛在經上才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能說得出來的,佛能表現出來的,全是方便法。聰明人從方便裡面悟入真實,這就是佛的教學真諦,從方便悟入真實。沒有方便,對我們來講,我們就無從下手,所以方便法要用,不能執著。經上舉的比喻很好,像過河,我們要用船,船是方便法,過了河之後,船就不要了。還能背個船上岸嗎?佛法就像船一樣,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執著它就錯了,你就被它害了,這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必須教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禪宗六祖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生度化眾生的心。「無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很困難,我們生心就不能無住了,心就有住,要無住就不能生心了,總是搞得兩邊合不攏,這是凡夫。諸佛菩薩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大家慢慢從這裡面去體會,然後你才能夠領略一點圓教的思想、圓教的義趣。


  空、有是同時的,這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不二法門」。所以歐陽竟無說:「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佛法就是佛法,世間任何一法不能夠媲美的。」什麼原因?世法是從意識裡生的,佛法是從真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不同在這裡。我們怎樣能契入境界?要用一心。起個念頭就是二心。可是這個地方要記住,我們一般人起念是妄想,不起念是無明,都不是一心;凡夫不是落在妄想這一邊,就是落在無明這一邊。


  真心到底是什麼樣子?大乘佛法裡有個名相,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寂」就是無住,「照」就是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我們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要盡心盡力,認真努力去做,做的時候、做了以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寂照雙融」的境界。凡夫做不到這個境界,凡夫做了一些好事幫助眾生,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功德很大,居功,念念不忘,著了相,你心就不清淨。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決定不著相,沒有執著;不但沒有執著,連分別、妄想都沒有,這才叫做「一心正住」,你的念就自在,念就如意。

●深信切願,臨終十念一念皆能得生●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契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答:這個問題不答覆,為什麼?你不懂。如果你真正要想怎樣達到這個境界,你去念《壇經》,你去念禪宗祖師的語錄,你就知道了。不過這個境界可以用一句話,方東美先生的一句話來解答,「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大自在。

《慈雲懺主淨土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得生與否在於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中「心」及「住」作何解?

問:《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答:這真的是很難理解,如果我在此地講,你真的理解了,你就成佛了;我怎麼樣講你都不理解,你就曉得你是六道眾生。誰理解?惠能大師理解,五祖講到這一句的時候他就豁然大悟。這一悟之後,後面要不要講?不要講,全通了。

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智慧心,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心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個心就是統統放下,沒有絲毫障礙了。實在講,這個心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跟諸佛如來、跟法身菩薩、跟惠能大師沒有兩樣。他的心生起來了,我們的心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所以你要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不吃虧,放下占大便宜,什麼都知道了。所以東西不是學來的。然後你就曉得現在全世界,你看大學裡頭博士班寫論文,每句話是從哪裡出處、是從哪裡來的,你就曉得他的心永遠生不起來。為什麼?那個論文從頭到尾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那怎麼行?

所以我們現在教學有困難,我們要想辦個研究所,跟世間研究所不一樣。我們要辦個研究所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搞這些,要開智慧。要真正在戒定慧三學上下功夫,這個才能慢慢的體會到,你看要「無所住」,心就生了。我們現在心有住,你們知道住在哪裡?住在妄想,住在分別,住在執著,住在名聞利養,住在錢。從前的錢,從前的錢當中有個洞,叫錢眼,就鑽到那個眼裡頭去了,出不來,這很可憐。所以你們的心有住,現在的人沒有一個不貪財,住在財裡頭、住在色裡頭,這就壞了。住在財、色,後果是三途,住在財色裡面都是餓鬼、地獄,墮到這裡頭去了。

所以無所住,無所住是真心,真心沒有住處,真心無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心是真心。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台南市淨宗學會網站

常常保持空性

第七「不退住」。清涼大師講,「入於無生畢竟空性,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故」。這就是講的不退。入於無生畢竟空性,這個入是契入,也就是心裡面與空性完全相應,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放下起心動念,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說的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菩薩都住在這個境界。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怎麼會有分別執著?不退的標準是依這個說的。從現相上,法身菩薩與遍法界虛空界、十法界裡面的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現相。雖然現相,常行空無相願,所以裡頭是三樁事情,一個是空,一個是無相,一個是無願,它由無字貫下來,空、無相、無願。空、無相、無願在大乘教裡面,小乘教也講,叫三解脫。為什麼要不空?一切法體性空寂,你不能把一切法常常放心上,放在心上錯了。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讀大乘經,知道這樁事情,如果我們常常能保持空性,這個好,為什麼?什麼煩惱都沒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道業在這一生當中,會圓滿的成就。如果心裡面有,有什麼?有六道輪迴,說老實話,四聖法界沒有分。佛在大乘經上常講,「萬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把它放在心上,不就錯了。佛法能不能放?不能,為什麼?《金剛經》上講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他說的法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世尊講得很好,為什麼這個法要捨?這個法就像法喻一樣,像我們坐船,過渡,過渡在從前用竹筏,或者用木筏,渡過去,現在講坐船。渡過去之後,你就把它丟掉,你就不能再要它,用這個比喻。我們現在坐渡輪,渡河過去之後,我們就離開渡輪,把渡輪捨掉,你才能夠上岸,你不要肯離開渡輪,你就上不了岸。所以佛經這個法喻是這個意思,你要能捨。坐在渡船上,心裡頭就沒有執著這個渡船的念頭,何況到達彼岸,你上岸了!佛這個比喻說,這個水就是六道,苦海無邊,那個渡船就是佛法。苦海你要捨棄它,渡船也要捨掉它,你才能到彼岸,這個比喻很好。

●得生與否在於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佛人以念佛安住生心;學禪人如何安心?

問: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指不住六塵生心,我們念佛人以念佛的方法,不住六塵安住生心,禪宗學人心則要安在哪裡?

答:管這些事情幹什麼,他自然有他的安心處,我有我的安心處就好了。我安了心還管別人,這個事情你的心安不住,你管的事情管得太多了。念佛人要把心安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 之中,我們心裡面起心動念沒有別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要把心安在這裡。

 修學某一個法門,有某一個法門安心立命之處,我們不學那個法門,要去搞那麼多,對自己是障礙,除非你是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你就必須要懂得多,你才能幫人解答問題,這是有必要的。如果自己專修淨業,你要曉得清淨心、功夫成片比什麼都重要。如果還問其他法門的事情,決定妨礙自己的清淨心,決定妨礙自己功夫成片,這個道理要懂得。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放下就悟,頓捨成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净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念覺了自性遍應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放下就悟,頓捨成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二四九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惠能在黃梅,在五祖道場住了八個月,講堂裡面說法,他一次沒有聽過,禪堂裡面坐香,他一支香也沒坐過。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是柴房裡面舂米、破柴,幹他的老本行。他是砍柴的、賣柴的樵夫,叫他去劈柴。那個時候五祖的道場住眾大概有一千人,你看每天這麼多人吃飯,柴火要人劈,米要人舂。破柴、舂米的不只他一個,很多人,他是其中之一。到傳法的時候傳給他,沒傳給神秀,當時沒有一個人不奇怪。神秀跟五祖忍和尚應該有二十多年,二、三十年,為什麼法不傳給他?他在道場裡面的身分、地位,是老和尚的助手、老和尚的助教,這樣的身分。多少人去找老和尚,很多接見是他代表,有什麼問題先問他,他不能解答的時候再找老和尚,是這樣的身分。所以傳法,每個人心裡都想,肯定是神秀,不會是別人,沒有想到傳給惠能。惠能只是在半夜三更老和尚召見,半夜,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肯定是講話,不用經本,他不認識字。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什麼開悟?講到這一句的時候他全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開悟了。這個在佛家講頓捨,就是同時,這一念當中一下放下,這一放下就成佛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淨空法師:【眾生本來無我,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第二種,「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一切眾生本來無我,六道輪迴是業力所轉,善業沒放下,三善道受報,惡業不放下,三惡道受報。得身體,無論哪一道,有苦有樂,這一生都得受,緣生。


引業,引導你到那一道投胎(的決定)業。得到人身,一生苦樂的果報,叫滿業,是過去生中造作。沒有緣,見面不會打招呼,跟你認識、往來的,全是有緣人。有人幫助你,過去世你們有恩惠,你曾經(結善緣)。陷害你的人,過去世(結惡緣)。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隨緣裡完全講善報,報冤行講逆境惡緣,隨緣行是善緣順境。順境不生歡喜心,逆境沒有怨恨念頭,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是在道上,叫真修行。


達摩,禪宗,釋迦牟尼佛的真傳。佛陀在世,一生所傳是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禪,對上上根人特別承傳,傳給摩訶迦葉,一般人不懂(無法之法,頓悟頓證)。禪,是教的登峰造極,教下大開圓解,跟宗門大徹大悟同一境界,都達到巔峰。


但是教好像走樓梯,一步一步慢慢爬上去,(禪)是一步登天,當中沒有階級,上上根人有這種根性。釋迦拈花微笑,沒有人懂,迦葉尊者看到佛這個動作,破顏微笑。釋迦佛把花給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訶迦葉。


迦葉承傳,是禪宗由來,叫祖師禪,一代一代的。所有經教,都叫如來禪。這是特別法門,祖祖相傳,一定要有老師印證。達摩到中國,五代單傳,就傳一個人,到六祖惠能大師,發揚光大,大師傳了四十三個人,空前絕後。惠能大師之前,沒有人有這麼大成就,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人有這樣成就。有傳二、三個人,傳一、二個是多數。


現在沒有(證悟者以心印心)。黃念祖老居士跟虛雲老和尚學禪,老和尚有沒有大徹大悟?沒有,虛老得定,沒開悟,多難。虛雲老和尚往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彌勒淨土不好修,要有真正禪定功夫,沒功夫,兜率天去不了。


如果往生極樂世界,老和尚定功肯定是上輩往生。到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是宿願因緣)成就。黃念祖老居士大經集註完成後,他就念佛求生(彌陀)淨土。我到北京看他,告訴我,每天十四萬聲佛號,他把禪、密(融攝歸淨土),他是金剛上師,專修淨土,給念佛人做好樣子。


這是大慈大悲,告訴我們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不需要斷惑。業障、煩惱不斷,怎麼能成佛?裡頭有祕訣,祕密是(名)號(功德),念佛號,認真念佛,煩惱不斷自然斷,業障不消自然消,妙絕了。


斷煩惱,消業障,跟持名念佛融在一起,一樁事,修學其他法門,(斷惑證真)是二樁事,不是一樁事。(行入)前二條,就是隨逆境惡緣,隨順境善緣,都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如如不動,順利過關。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390集

----------------------------------------­­­­­­-----------------

華藏衛視官網

淨空法師:【體冤進道,境界現前就是化解的時候】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四種,(理入之外)都是從行入門。第一個,「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諸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流浪諸有,就是在六道輪迴流浪。

(詳見後)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四種,(理入之外)都是從行入門。第一個,「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諸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流浪諸有,就是在六道輪迴流浪。


「多起冤憎」,無量劫來跟多少人結怨,對多少人生瞋恚。「違害無限」,違是不順從,害是傷害。「今雖無犯」,現在覺悟了,學佛,甚至出家了,還得受苦受難。


「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別人對我不好,曉得是報冤,接受(業因果報),帳就結掉。如果不服,還有報復,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修忍辱,把(如實)擺在第一。一般人不能忍,所以不能成就。


人生在世,境總不外乎順境、逆境,這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總不外乎善緣、惡緣。遇到人對你好,愛護你,幫助你,善緣。惡緣怎麼樣?毀謗你,侮辱你,障礙你,陷害你。要明了,在惡緣裡學不生瞋恚,這是修行有功夫,沒有怨恨。


想像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修忍辱波羅蜜,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是菩薩,看到一群宮女,跟他們講經說法,個個歡喜,信受奉行。沒想到這個國王,睡覺起來一看,很不高興,怎麼我的人都跑掉了。


找到這個修行人,你修什麼?修忍辱。好,試試看,你能不能忍。用刀一片一片,凌遲處死。問他,有沒有瞋恚心?沒有,一直割到死。最後忍辱仙人告訴(國王),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真沒有瞋恚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釋迦牟尼感謝他,這樁事情(是促成)提前成佛(的眾緣之一)。本來彌勒在前面,二個對調,釋迦先成佛,彌勒後成佛(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逆境、惡緣來考驗,還有沒有瞋恚、嫉妒、愚痴?順境也是考試,有沒有貪戀?有貪戀,考試失敗,不及格。還生瞋恚,不服氣,不能成就。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前,都在考驗。能夠禁得起考驗,在境緣當中,一天不起貪瞋痴慢疑,叫真修行。


修行不是念經、拜佛,不是打坐,搞這個,統統搞錯了。修行就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特別是人事環境。能夠關關通過,一帆風順,叫真功夫。


天天讀經,講經講得天花亂墜,人家羞辱一場,就惱火、生氣,一切都完了,假的。讚歎幾句,就高興得不得了,怎麼行?修行人最怕就是在境界裡迷惑,讚歎比傷害的力量還可怕。自以為不得了,貢高我慢一起來,全部毀掉了。


別人讚歎,不能接受,說我怎麼好,跟祖師一比差遠了,跟佛菩薩一比更差了。讚歎,有點動心,有點生歡喜心,不及格。毀謗,有一點不服的心,有一點怨恨心,不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是著相,起心動念,依舊造輪迴業。


報冤行教我們,(境)遇是宿殃惡業果熟,甘心受,不但沒怨恨,還要生報恩想。考試及格,通過,以自己修行功德迴向。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對歌利王講,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成佛,第一個得度,憍陳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佛說話算話,第一個證阿羅漢果。「此心生時,與理相應」。理空,無所有,「體冤進道」,對冤冤相報道理深深體會,境界現前就是化解的時候,叫報冤行。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390集

----------------------------------------­­­­­­-----------------

華藏衛視官網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看破,一念成佛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二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影片字幕:

圓頓就是同時放下,一念當中全放下了,這叫圓頓。有沒有?真有。世尊在菩提樹下的示現是圓頓,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聽五祖說法是圓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徹底放下,而生其心,完全明瞭。那個生的心是什麼?就是看破,就是大覺,一放下,自性覺就現前,沒障礙了。自性覺沒有失掉,只是障礙而已,這個障礙一定要自己放下,別人幫不上忙。別人要能幫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就不用這麼苦修行了。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代替,決定是自己的事情。佛只是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要相信,自己肯放下,就成佛。問你哪一天成佛?快的,這一念當下就成佛;慢的,要無量劫,路怎麼選完全在自己。我很想走圓頓法,我一念成佛,可是做不到。這我們就要知道,我們理解得還不夠透徹,沒真正看破,只聽說而已。真正看破之後,你就會一念不生了。

迴向偈、迴向文: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眾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眾生與我等,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悉皆盡消除,人各習禮讓;讀誦受持人,展轉流通者,現眷咸安樂,先亡獲超升;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祈求佛力加被,迴向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法界一切眾生消災免難,離苦得樂,同生樂邦!

懺悔文:弟子向無始劫來我的一切怨親債主及因我罪而傷害、殺害的一切眾生表示深深的懺悔!願將我一生所修功德全部迴向給他們及一切眾生。願他們及一切眾生早日離苦得樂,共修佛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詞:弟子真誠的感謝諸佛菩薩,一切龍天護法尊神大恩,感謝淨空法師和一切善知識大恩,感謝一切善知識及無始劫來生我養我的六道父母和一切六親眷屬大恩,感謝一切冤親債主大恩,感謝同緣一體眾生大恩,真誠的感謝一切幫助我關懷照顧我及施恩於我的一切眾生!盡此一生老實念佛,求生西方,以示回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恭敬轉載流通 歡迎大家轉貼分享 利益眾生 功德無量 ~~ 南無阿彌陀佛 ... ...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跟生心是同一個意思,所以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凡夫怎麼樣?凡夫把無住跟生心看作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生心是生的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怎麼生?無住就生,真心就現前。無住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無住。我們麻煩,就這個玩意放不下。你看大乘經上講得多好,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說明阿羅漢沒執著;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菩薩沒有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不起心、不動念是無住,真心現前,就叫成佛。所以此地無住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還不行,還不能見性,不起心、不動念就見性,生心就是見性。生心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住,真心裡頭一念不生,要曉得真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是妄心,不是真心,那叫阿賴耶。真心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妄心能變,這個境界千變萬化,那是誰的作用?那不是真心的作用,真心如如不動,真心所現的這個現象永恆不變。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九五集)2011/7/14 檔名:02-039-0495

淨空老法師:怎麼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五0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不從這個門的有,禪宗。所以佛法常講宗門教下,宗門那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他可以不從教下,惠能大師是個標準的例子。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確確實實他在沒有遇到五祖之前,沒有聽過人講經。就是在五祖黃梅道場住了八個月,講堂他一次沒去過,禪堂也沒有去過。他的工作是在碓房舂米破柴,他在那裡做義工做了八個月。五祖傳衣缽的那天召見他,半夜三更別人睡覺,召見他在方丈室,對他一個人講《金剛經》,當然是講大意,這人上上根人用不著囉嗦,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怎麼開悟?放下,真放下,放下就行了。這一放下,他就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他的畢業論文,就是他的報告,他的心得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聽了這個,行了不要再講,衣缽給他,立他為第六代祖,叫他半夜就走,離開道場。這是不需要經教的,除這個法門之外統統要經教。

什麼時候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你看經典上常講,菩薩無量劫久遠前已經就成佛了,這個意思你能不能體會到?我們修行證果了,我也可以給人說我久遠劫就已經成佛了,我有沒有打妄語?沒有打妄語。為什麼我沒有打妄語?自性不生不滅,從自性上來說,那不就久遠劫之前我早就成佛了嗎?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迷不是真的,悟是真的,真的永遠不變。惠能大師那個五句講得妙絕了,「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這四句十六個字把本體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末後一句,這森羅萬象從哪裡來?「能生萬法」。科學跟哲學所探討的就是在能生萬法裡頭,萬法之前那個他找不到。怎麼知道?佛說了「唯證方知」。這個證,要放下,不能用思考。科學、哲學都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識,是妄心,妄心只能夠見到妄境,是在它的範圍之內它知道。真的它不是妄的,它跟你不是屬於一類,你用思惟、用意識心你永遠達不到。大乘教裡佛說得好,用意識心,對外能夠緣到宇宙的邊緣,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也就是說思惟、想像它是有界限的,它沒有辦法突破它的界限。可是悟入自性之後,界限突破了,它沒有界限了,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個不是假的。

  釋迦牟尼佛早,三千年前在印度,我們不太容易了解他。可是惠能大師在唐朝,距離我們現在應該是一千三百年前,中國人!傳記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從小父親過世了,母親把他帶大,沒有念過書,家境非常清寒,長大了靠賣柴過日子,樵夫。這個行業在抗戰時候有,城市裡面燒的柴火都是要靠他們來供應,山上砍一擔柴,挑著到城市裡頭去賣。一個是柴,一個是水,沒有自來水,所以要到城外河邊上去挑水,挑到城裡來賣。一個賣水、一個賣柴都是很辛苦的,一天能賣幾個錢!大概只能夠回去買一點米菜過一天的日子,一天不幹活一天就沒生活。所以很可憐,很苦!惠能是這樣的一個背景,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在黃梅參學八個月,講堂他沒去過,禪堂也沒有去過;換句話說,他沒有在禪堂參過一支香,沒有在講堂上過一次課。五祖傳法給他,只是在半夜三更在方丈室裡面接見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當然不要用經本,他不認識字。大概講到還不到三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說出這五句話二十個字,那就是他的畢業論文。五祖那裡就通過了,博士學位馬上就給他,衣缽就給他了,成為第六代祖。所以我們從這兒去體會。

  他這一開悟,什麼都通了,無論什麼經典,你念給他聽,他會講給你聽。他講得一點不錯,他講的就同佛說的一樣,能夠叫你聽到之後會開悟。你看禪宗這些祖師大德,只有他一個人,一生當中在他手下開悟的四十三個人。在他之前都是單傳,一個傳一個,沒有人,他之後這些祖師大德,能傳二、三個人就不得了了。能大師那個成就空前絕後,過去沒有,以後也沒有。這就是說明真正通的時候沒有一樣不通,佛法通了,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全通了。世間法通不通?也通了,你拿著儒家經典問他,你拿著道教經典去問他,他都懂,他都能跟你講。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只要見了性你怎麼會不知道?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三集) 2011/12/31  檔名:02-037-0113

淨空老法師-《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節錄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十九)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問:再看第二個問題,《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答:這真的是很難理解,如果我在此地講,你真的理解了,你就成佛了;我怎麼樣講你都不理解,你就曉得你是六道眾生。誰理解?惠能大師理解,五祖講到這一句的時候他就豁然大悟。這一悟之後,後面要不要講?不要講,全通了。

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智慧心,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心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個心就是統統放下,沒有絲毫障礙了。實在講,這個心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跟諸佛如來、跟法身菩薩、跟惠能大師沒有兩樣。他的心生起來了,我們的心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所以你要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不吃虧,放下占大便宜,什麼都知道了。所以東西不是學來的。然後你就曉得現在全世界,你看大學裡頭博士班寫論文,每句話是從哪裡出處、是從哪裡來的,你就曉得他的心永遠生不起來。為什麼?那個論文從頭到尾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那怎麼行?

所以我們現在教學有困難,我們要想辦個研究所,跟世間研究所不一樣。我們要辦個研究所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搞這些,要開智慧。要真正在戒定慧三學上下功夫,這個才能慢慢的體會到,你看要「無所住」,心就生了。我們現在心有住,你們知道住在哪裡?住在妄想,住在分別,住在執著,住在名聞利養,住在錢。從前的錢,從前的錢當中有個洞,叫錢眼,就鑽到那個眼裡頭去了,出不來,這很可憐。所以你們的心有住,現在的人沒有一個不貪財,住在財裡頭、住在色裡頭,這就壞了。住在財、色,後果是三途,住在財色裡面都是餓鬼、地獄,墮到這裡頭去了。所以無所住,無所住是真心,真心沒有住處,真心無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心是真心。

淨空老法師:眾生皆有如慧德相,但以妄執而不能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聽佛說放下成佛

淨空老法師-眾生皆有如慧德相,但以妄執而不能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聽佛說放下成佛

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七二集)  

~澳洲淨宗學院

我們都知道有一部《六祖壇經》,惠能大師聽忍和尚講法,那不就是聽一句轉一個境界,聽兩句又轉了個境界?經沒聽完,老和尚只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他證果了。證的什麼果?大乘圓教初住以上,我們一般講佛果,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十法界裡頭的相似佛,更不是六道裡面的觀行佛,不是,他真成佛了。你問為什麼這麼快?沒有別的,放得下。他把執著、分別、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一下放下了,叫頓捨,捨掉了,頓悟、頓證。也不過就是兩個小時而已,凡夫成佛了。我們為什麼不行?放不下。聽是聽了,這是佛給別人講的,不是給我講的,與我不相干。聽一輩子都是佛給別人說的,與自己不相干,所以自己還是老樣子,還是凡夫,依舊是輪迴心,天天幹輪迴業,出不了六道輪迴。想想惠能大師,他兩個小時從六道輪迴凡夫身,一下就升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真正不可思議!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得痛定思痛。《華嚴經》上佛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說破了。惠能大師沒有別的,就是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一時放下,他就成佛。

淨空老法師-念得純熟忘能忘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門無量一切全通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十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念到純熟,乃忘能所,能念的心忘掉了,所念的佛忘掉了,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不停止,還在那裡念。自己感覺什麼?感覺身體沒有了,或者是下半身沒有了,或者是上半身沒有了,很多修行人有這個境界,我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是什麼境界?這是忘能忘所的境界。這境界並不是很高,念到專一的時候,這境界就會現前。心無所住,可是佛號分明,一句接一句念下去,這叫暗合道妙。便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叫無住生心。念得純熟,忘能忘所,心無所住,就是《金剛經》上的應無所住。佛號清清楚楚,也是一句接一句,這叫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上說的妙諦,我們用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可以修成功。別的法門不行,這個法門行。念到功夫純熟,一切法門全貫通了,無量法門即是一門,一門即是無量法門。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悟了最後得祖傳法

淨空老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悟了最後得祖傳法

~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三二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去了到黃梅,五祖分配的工作是他的本行,劈柴、舂米。五祖道場大概也將近一千人,那個吃飯的時候,燒灶,每天劈柴火,是個很辛苦的事情。叫他去破柴、去舂米,幹了八個月。這個道場裡講堂一次沒去過,禪堂一支香沒坐過,《壇經》裡寫得很清楚。最後五祖傳法,傳給他,而且是祕密的。召見他,叫他半夜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五祖那個意思,他懂。五祖到碓房去巡視,看到他在舂米,問他,怎麼樣,舂熟了沒有?他說,舂熟了,還沒有篩,還欠篩。五祖用枴杖,在他那個舂米碓上敲了三下,走了。這就是個暗號,別人不知道,他曉得,三更到方丈室去見他。他三更,真的,去的時候門沒有關,一推就進去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大意。不認識字,不會用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就提出他的報告,說了二十個字。五祖聽了之後,衣缽就給他,你是第六代祖,叫他趕快走,半夜把他送走了。為什麼?怕嫉妒,嫉妒障礙,人家會傷害他。躲起來、藏起來,等因緣成熟再出來,就躲了十五年。

自性清淨心,科學找不到,哲學也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它?我們今天知道了,它沒有現象。科學跟哲學都要有現象,物質現象,或者是精神現象,或者是自然現象,只要有現象,他們就能找,它沒有,你找什麼。


自性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沒有它就沒有法,一切法就沒有,一切法是依它而現出來的,所以它能現,所有一切法都是它現的,所以一切法的本體就是它。本體找不到,不是現象,能現現象,能現自然現象,能現精神現象,能現物質現象,自體什麼都不是。佛法難就難在這裡。你怎樣才能發現,你才真能把它找到?


《金剛經》上有一句說,說得妙極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就見到了。諸相非相是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諸相非相就見到,見到就見性了。


我們今天這句話會念、會講,實際上我們沒見到。我們見到的東西都存在,我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怎麼會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想想佛這幾句話是有道理,一直到我們念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我們有一點彷彿的影子了。我們看錯了,像看電影一樣,怎麼看錯?不知道電影原來是一張一張的幻燈片,它沒有動,我們把它看成一個動的相,實實在在它沒動。錯在自己,不在外面,外面沒錯,我們看錯了,我們想錯了,看錯了叫見惑,迷惑!想錯了叫思惑,見思煩惱。什麼煩惱?不了解事實真相,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六七集)  2011/8/30

淨空法師:【常寂光】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從空間講的,問的是極樂世界。「表十方虛空不離當處」,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常常有這個錯誤概念,就是此處、他方,要知道這是迷惑,這不是智慧,為什麼?根本沒有這回事情,是假設的。我們跟這個世界眾生交流,方便起見,假設這些名相術語,統統不是真的,可別當真,你要當真就錯了。極樂世界在哪裡?給你講真話,就在此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為什麼?入這個境界,極樂世界就現前,就在此地,我一步也沒動。所以一定要有佛來接引,佛不接引,你不知道,一看到阿彌陀佛就看到極樂世界,就在當下。下面答的,「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這是說時間。你看,「下則答所問之時間」。無生無滅,它不生不滅,它只有隱現,它沒有生滅,所以不能說過去,不能說現在,也不能說未來。用現在話說,它沒有時間,它沒有空間,時間、空間全是假的。我們提出時間、空間來問,問錯了。


念老註解引用《涅槃經》上四句話來說,做這個註解,「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涅槃經》上的。行就是生滅。在我們心裡頭受想行識,行是什麼?就是相續相,前念滅、後念生,前念滅、後念又生了,這就是心想,這個東西無常。而且這個行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為什麼?每一個現相不一樣,決定沒有兩個相是相同的,諸行無常。說得粗顯一點的,在意業裡頭這個行就是打妄想,妄念,妄念、雜念屬於行;在身體,這個行是細胞新陳代謝。我們這兩個小時,不少細胞走了、不存在、滅了,不少新的細胞補充,新陳代謝,在身上可以看到,是生滅法。不生不滅是真實法,就不是假的。所以《涅槃經》上這兩句好,「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生滅滅已,什麼境界出現?常寂光現前。為什麼?在實報莊嚴土還有隱現,常寂光沒有了,隱現都沒有了,回歸常寂光,這究竟圓滿。常寂光沒苦,沒有苦就是樂。


「又《首楞嚴.觀音圓通章》云: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我們現在生滅不斷,生滅未滅,所以寂滅的境界不能現前。寂滅就是常寂光,寂滅就是回歸自性。自性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在哪裡?法身遍一切處,從來沒有丟失過,只是我們迷了,不認識。好比我們看電視,我常用這個做比喻,我們只看到電視頻道上的色相、音聲,我們只看到這個、聽到這個,屏幕忘掉了,還有一個屏幕。如果有個小孩,他第一次張開眼睛只看到電視畫面,你要問他,還有個屏幕,能生畫面的?他完全茫然,他完全不知道,迷了。我們現在知道,這機器是我們造的,用屏幕來顯色相;沒有屏幕,色相顯不出來。屏幕就是法身,法身沒有相,能現一切相,能生萬法,任何頻道東西都可以在這放出去。屏幕不妨礙色相,色相不妨礙屏幕,確實是兩樁事情,但是兩樁事情融合在一起,好像分不開,其實是兩方面不是一面,一個真、一個妄,真在妄中,妄在真中,真妄不二。你要搞清楚,二邊不著,就成功了。


著在有色相上,你是凡夫。著在空的那邊,你是二乘,是權教菩薩。二邊都明瞭,二邊都不著,這叫成佛,至少這叫法身大士,二邊不著。二邊不著什麼意思?就是《金剛經》上,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色相,無住就是屏幕,它兩個同時。六道眾生迷失了自性,執著色相。二乘不執著色相,執著自性,以為有個自性,不知道自性也不能執著。所以它不是生滅法,它也不是有為法,都不能執著,我們的心就跟它融成一體,契入常寂光,也契入十法界,得大自在。契入常寂光是無住,契入十法界是生心。生心為什麼?幫助苦難眾生回頭;我好不容易回頭,我回頭了,要幫助別人回頭。這證入,你看,「證入無生,無生則無滅」。有生就有滅,無生就無滅,所以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時間,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是人對境界所起的幻覺,不是真的。真的,空間沒有,時間也沒有,就是「非過現未來」。這些經文,我們要認真學習,意思很深、很有味道。


----------------------------------------­­-------------------------

本文節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243集

----------------------------------------­­-------------------------

華藏衛視官網

淨空法師:【無染無著,無此無彼,修行六度而無所行】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第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法,就是佛法,大乘佛法,說性淨之理,自性清淨。惠能大師開悟,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是一塵不染,還有求,就是染汙。

此理,佛法講的理,無論是性體或是現象,(性)相皆空。理是自性,自性沒有物質、精神、自然現象,叫空。但是自性能現相,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有眾相,所現這些相是幻相,(剎那生滅)不是真的。

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相),確實跟夢境一樣,諸佛實報莊嚴土,雖然沒有變化,它有(隱現)。無明斷掉時,實報土現前,無始無明習氣斷盡,實報土沒有了,當中沒有變化,時間很長,《華嚴經》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

所以有人說,極樂世界的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三個阿僧祇劫。可是這個有量的無量,跟無量的無量銜接,是通的,三個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斷盡,就證常寂光。實報土沒有了,常寂光現前,常寂光是真正的無量,真無量壽。

體空相也空,無染無著,清淨,從來沒有染汙,沒有(住)著。無此無彼,沒有彼此之分,(同)一體(性),全歸自性,統是自性所變(現)。「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我,垢是塵垢,它不染汙,清淨,無我。「智者若能信解此理」,覺悟的人不迷惑,「應當稱法而行」,行持跟法相應。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恡惜」。自性沒有慳貪,於身命財三樁事情,能施身,施命,施財。為什麼?都是假相,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統統是夢中事。知道自己在作夢,能捨身,捨命,捨財,為什麼?無我。我都沒有,哪有身外之物,統統能捨,沒有慳吝,沒有愛惜。

「脫解三空」,人空,法空,空空。「自行復能利他」,事實真相全明白,身體在,利用身體修布施,為一切眾生服務,不為自己。「莊嚴菩提之道」,菩提是真正覺悟之道,覺悟的形象完全顯示出來。「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離相化眾生),妄想除了,修行六度,就為他除妄想,幫助別人覺悟。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390集

----------------------------------------­­­­­­-----------------

華藏衛視官網

淨空法師:【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四念處是看破的基礎

一個修行人,每天在生活當中鍛鍊。在哪裡修?人與人之間相處,自己的習氣、毛病、成見,把它磨光。三十七道品裡四念處,就是磨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在日常當中觀。這四種觀成就,就會心平氣和。

知道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的,不再計較,不再分別,你在菩提道上就有根。沒有這個不行,這是基礎的基礎。看破之後,還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三輪體空,得真受用。

如果著相,變成福德,出不了輪迴,要在六道受報。造惡業,三途受報,造善業,三善道受報。所以不可著相,做了等於沒做,心乾乾淨淨。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幫助念佛人提升品位。

有我就著相,無我就不著相。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擺在第二科,不擺在第一。第一先教你看破,然後才教你斷惡修善,成就功德。第三科教你放下,四如意足。著重足字,足是滿足,心滿意足。怎麼滿足?回頭就滿足了。如意,就是回頭。

中國過去社會上很高地位,很大財富的,手上拿一把如意。什麼意思?時時刻刻提醒回頭。如意的頭是回來的,叫回首如意。看到這個東西就想到,財夠了,不要再貪了,地位夠高了,別再往上爬,知足常樂,回頭如意。這表法多好,現在人不知道回頭,不知足,造業就可怕了。

三十七道品,叫助道法,正道是信願持名,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修行過程中,每天都會發生事情,用什麼方法保護自己不受影響,不墮落,三十七道品用處,時時刻刻提醒。有前面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才有五根,五力。換句話說,才有修行根本。沒有前面,根本很脆弱,是假的。

這個世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沒有前面基礎。布施,是修功德,但夾雜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順境善緣,歡喜,貪心。逆境惡緣,瞋恚,這怎麼行?禁不起考驗。誰考你?每天從早到晚,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在考。什麼境界都如如不動,老老實實就一句阿彌陀佛。

所以我講過很多次,這一生最佩服誰?鄉下阿公阿婆,每天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像是傻瓜,什麼都不懂。跟他講什麼,他笑嘻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知道他聽進沒聽進。他聲聲阿彌陀佛,灌到你耳朵裡,那個人真了不起。

他需不需要助道品?不需要。為什麼?如如不動,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就一句阿彌陀佛。什麼根性?上上乘根性。古德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上根人一聞千悟,什麼都知道,那下愚,跟上智成就平等。

下愚是什麼?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會干擾(他),一句佛號念到底。不管在面前講好話,講壞話,反正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有沒有聽進去?沒聽進去,他不生煩惱,說再多讚歎,他也不會歡喜,柔和質直,滿面笑容,聲聲阿彌陀佛,決定成就。

往生極樂世界,我相信不是凡聖同居土。這種人值得敬佩,不容易學到。以前李(炳南)老師跟我講過好多次,很想學阿公阿婆,學一輩子學不像,在境界裡還會起心動念。一天到晚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決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往生時瑞相好。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272集

----------------------------------------­­­­­­-----------------華藏衛視官網

什麼是法身菩提?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為法身。佛道體本,名曰菩提。」這是說的法身。法身相當於現代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也就是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根據什麼來的,這都是說的法身。身這個意思就是本體,法是萬法。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跟我們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宇宙,圓滿的宇宙,完全的宇宙,我們給它說一個名字,建立一個名號,叫它做法身。一切法都是從這個身所生所現,所以佛法裡面沒有造物主,中國傳統文化裡頭也沒有講到造物主。傳統文化裡面《易經》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裡面講到八卦,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跟佛法講的非常接近。這個不是迷信,這是事實真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有沒有人見到?有,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是什麼?見到法身,見到宇宙的本體。


能生萬物這個法身,它包括這麼多的名相,此地只是略舉幾個而已。佛在講經教學,隨口而出幾十種、上百種之多,這名詞術語講一樁事情。為什麼不用一個名詞?怕我們執著,因為本體沒有名字,叫什麼名字都不恰當,所以用很多的名相來表達,眾多的名相是一個本體現的,從眾多名相當中體會本體。本體說不出來,離言說相;絕不是一個名相能表達的,所以它不是名字相。我們對它只有用真誠心去體會,什麼是真誠心?這裡說的法身就是真誠心,真誠到極處,你恍然大悟,明白了。明白之後,能不能說出來?說不出來。明白人跟明白人,你說他懂,他說你懂。沒有見性的人跟見性的人在一起,見性的人怎麼跟你說,你也沒辦法體會,接受了,含糊籠統的接受,不是完全明瞭。完全明瞭是見性了,像惠能大師在五祖面前,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明白了,五祖明瞭,他也明瞭。明心見性,性是什麼?什麼樣子?說來聽聽。他說了五句,「何期自性」這四個字,就是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清淨就是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我們的自性跟諸佛如來的自性無二無別,同是一個,我們跟阿彌陀佛的自性沒有兩樣。見性成佛,佛是什麼?見性的人。只要見性的人,都稱之為佛,你見到自性你是佛,他見到自性他是佛。沒有見到自性也是佛,為什麼?自性沒有生滅,只有迷悟不同,悟了我們稱他作佛,迷了稱他為眾生,天、人,六道、十法界。


迷了自性的時候,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假設這些名相,在教學交流當中,你很容易懂得。真正契入境界,名相不可得,名相是假的。不但名相是假的,所有一切現象是假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沒有一樣是真的。什麼叫真?什麼叫假?大乘教裡面的標準,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物質現象有生滅,你看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星球、這地球有成住壞空,只要是物質現象都有生滅,這裡面找不到不生不滅。它有沒有不生不滅?有,在哪裡?法身不生不滅。法身能現,現一切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包括了極樂世界,包括諸佛剎土,都是有生有滅,幻相。《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包括諸佛剎土,包括諸佛的三身,都是心現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變現出來這些現象,不能說它有,不變呢?不變不能說它沒有。什麼時候變?有緣就變。沒有緣就不變,不變叫隱,隱藏起來。隱不能說它無,現不能說它有,跟我們六道十法界不一樣,它覺。這個覺就叫菩提,菩提是印度話,覺是什麼?明瞭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離言說相,言語無法表達,念頭心想也想不到、緣不到,這是事實真相,叫實相。實相無相,從體上講的,從能現的自性上講的;實相無不相,是從它起用上講的,它遇到緣現虛空法界,不能說它有,隱,不現的時候,不能說它無,所以說它叫第一義空。


----------------------------------------­­­­­­-------------------------

本文節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310集

----------------------------------------­­­­­­-------------------------

華藏衛視官網

實相無相,什麼叫無相?就是離一切虛妄之相,無相跟離相是一個意思,離相就是無相。佛經無數次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法。《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我是佛,引用佛講的。


怎麼離(相)?不執著就離了,執著就沒有離。不執著,不分別,(接觸)一切現象不起心動念,就全離了,這個人成佛了,(即一切法)離得乾乾淨淨。相在不在?在,相是幻相,是生滅法。實相不生不滅,是從體上講。虛幻相是從現相上講,大講到虛空法界,遍法界虛空界都是幻相。


學過《妄盡還源觀》,就很容易懂。什麼是真?真是體,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惠能大師開悟時講,這個體「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汙,現在有沒有染汙?沒有,永遠不會染汙。「本不生滅」,「本自具足」,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常寂光淨土,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但是不能說它無,(萬法)一樣不缺,不現前。


鳳凰電視臺訪問我,說了一句話,現在人常講人定勝天,要開發大自然。人定勝天,話沒錯,意思錯了。人定勝天怎麼講?就是能大師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證得就勝天,真的一點不假。


不是說人的聰明智慧,科學技術,一定可以戰勝大自然。別說大自然,連地球都戰不勝,地球稍稍晃一晃,就受不了,怎能勝過它?一個大都市,幾千萬人在裡頭,一個大地震就完了,勝不了天。可是自性本定,要是(親)證,就能(轉境界)。


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跟本自具足是正反兩面。本自具足是隱,能生萬法是顯,現出來。自性清淨圓明體就像眼前的電視,體是電視屏幕,什麼(影像)都沒有,你不能說它無,頻道一按,畫面就出現。畫面出現,不能說它有。


真跟妄,屏幕是真,畫面是妄,真妄一體,哪一個妄能離開真?沒法子離開,離開屏幕它就現不出來。哪一個真不在妄裡頭?一個屏幕,每一方寸都(不離)畫面。但是真是真,妄是妄,真不是妄,妄不是真,對不對?換(個角度),真就是妄,妄就是真,真妄不二,對不對?也對,你得搞清楚。


佛講,實相離相,就是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是一樁事情。所以電視會看,華嚴境界,看的時候,悟入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成佛。問題是會不會?為什麼不會?看的時候,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著相了,不是離相。


著相是六道凡夫,離相是阿羅漢,不是凡夫。人離相,不執著一切現象,心是平等的,超越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不分別,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這個地方最重要的,是教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不要再執著了,從這裡下手。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18集

----------------------------------------­­­­­­------------------

華藏衛視官網

淨空法師:【清淨心,從事相上修不著相,體會空有不二】

《金剛經》教導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清淨心是離一切相,菩薩行就是一切善。我們要用六波羅蜜的心態,對一切人事物。離相是看破,修行是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清淨心是智慧,菩薩行是方便,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菩薩行。


今天心不清淨,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不著相,還是很籠統,《金剛經》講得很具體,一切相是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用四相概括世出世間一切相。


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心清淨了。如果一下體會不來,我們再說白一點,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見性成佛。


清淨心一定從事相上修,每天從早到晚,睜開眼睛看形形色色,耳朵聽各種音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去修。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相有。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是性空。空有不二,真修行,真用功。


古大德常講觀照,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失照。失照是功夫間斷,一間斷,煩惱就起現行,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了。所以要警覺,妄想分別執著一起來,照的功夫失掉了。念佛,念的功夫失掉了。初學焉能不失照?能保持不失照,已經不是凡人,是聖人。


凡人功夫常常失掉,斷斷續續。功夫綿密不間斷,聖人。一切時一切處,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遇到善人也好,惡人也好,功夫決定不間斷,這個人就超凡入聖。看功夫淺深,他是大聖,還是小聖,決定不是凡夫。我們要努力把自己從凡夫提升到聖人,人家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


每天讀經讀什麼?天天聽經聽到哪裡去?讀經聽經不起作用,充其量阿賴耶裡種個善根,你的言行沒有改變,功夫自然不得力。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消不了業障,轉不過境界,這是自己不善於用功,不知道怎樣修行。


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叫修行。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修行在開口想說話之處,修行在身體動作之處,這叫真會用功,真的會修。


----------------------------------------­­­­­­----------------------

本文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細講】74集

----------------------------------------­­­­­­----------------------

華藏衛視官網

淨空法師:【無分別心】定慧等學,不受境緣染汙,樣樣清楚明了

我們現在沒能力旅遊十方佛剎,但是今天有機緣旅遊全世界。地球上有一百多個國家,旅遊時,看這些族群的風俗習慣、文化,增廣見聞,不生愛厭之心,以清淨心看待。


佛教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清淨平等心學習,一切法,無一不是佛法。旅遊當中也是,修清淨心,不受染汙,這是禪定。樣樣清楚明了,這是智慧,定慧等學。


定不但生智慧,也生福報。有福報的人心定,心浮動的人,縱然有財富,好像有福報,但他真的沒福報。為什麼?他沒有享受,他有憂慮牽掛。


貧窮的人,不要看他什麼都沒有,心地清淨,那是享受,他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如果念佛往生,他比富貴人品位高。所以清淨心是享受,智慧心是享受,一定要懂。


清淨心,無分別心,如果年年增長,好現象,證明功夫增長。如果心不清淨,妄念很多,沒有進步,有時候退步,一年不如一年,這是世俗現象。


人到晚年,憂慮特別多,尤其現在社會,老了,子女不養你。大國家有養老(制度),很多小國沒有,國家也不管。所以老年人很可憐,中年對社會付出,晚年沒有報答,當然都有因果因素在裡頭。


中國傳統的家,是一個人一生的依靠。晚年落葉歸根,無論從事什麼事業,想回老家養老。海外,古時候華僑在外經營,賺的錢都寄回老家,對家庭有貢獻,所以晚年(能)養老。這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優秀,(有機會)應該(適應時代改良)恢復。


遊於淨國,佛國都是清淨國土。諸佛如來所教化的地方,實報莊嚴土,都是法身菩薩,(特殊因緣,淨土)也有凡夫。六道是諸佛穢土,嚴重染汙,主要是人心染汙。念力跟物質,密切不能分割,人心善,物質環境一定好,人心不善,物質環境都變壞。


過去,剛剛聽說環保,政府提倡環保,有人問,我曾經答覆,環保跟人心有分不開的關係,物質上的環保真正有效,必須要有心理環保。那時候還沒看到科學報告,(現在)科學報告做了證明。人心不善,想改善物質環境是不可能的,要保護環境,要先保護人心,人心善良,環境自然美好。


對於諸佛清淨國土,亦無愛樂,不生貪愛,於諸穢土,亦不厭棄。穢土是六道輪迴,特別是三惡道在面前,不會討厭,也不會捨棄,全是自性變(現)。淨土,清淨心(所現),穢土,染汙心(所)變。什麼染汙?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貪瞋痴慢。


菩薩知道,這些念頭,善念、惡念不是真的,變現出淨土、穢土,同樣不是真的,都看作夢幻泡影,就對了。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緣而不攀緣。


學佛的人,隨緣裡提升自己境界,所以哪裡都去。善緣、順境、淨佛國土,在裡面修不生貪戀,把貪痴斷掉。在穢土裡,沒有怨恨,把瞋恚、愚痴斷掉。所以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這些修學境緣都在我們面前。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390集

----------------------------------------­­­­­­-----------------

華藏衛視官網

淨空法師:六度對治我們六種大病

「廣精進,謂菩薩修行道品,當勤精進,節其飲食,除於睡臥,晨夜惺惺,莫令怠惰」。精進是對治懈怠的,人品德、才華再好,如果懶惰就不行了,就不能成就。所以,六度是對治我們六種大病,修行上最大的障礙。布施是度慳貪,吝嗇,自己有的不能給別人,自己沒有的總希望能夠貪得,這是對修行人最大的障礙。第二種就是自己的惡業、惡念、惡行,這是無始劫累積下來的,佛用持戒波羅蜜來對付,斷惡修善,用這個方法。忍辱對治的是瞋恚,精進對治的是懈怠,禪定對治的是散亂,般若對治的是愚痴。這六種病,佛出的這六個方法治這六種病,這六種病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你為什麼不能成功?你這些病沒治好,佛給我們這些藥方,要真正會用。所以修行道品,這個道品,廣義的,我們講中國傳統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人間的道品;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出世法的道品,要真精進、要真幹。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五集) 2012/12/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75

淨空法師:【善根熏習不間斷,從煩惱習氣醒過來】

(詳見後)(太重要了)(善根薰習從來不間斷/從煩惱習氣醒過來)

六道是念頭造的,不是真有。從這個地方體會佛陀智慧,他(說)一切萬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速度快,像閃電一樣,一閃就沒有了。現在我們知道,這個頻率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比閃電還快(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一秒以彈指五次計算)。


應作如是觀,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用這個方法看,是夢,是幻,是泡,是影,不是真實。絕對不能在裡頭起心動念,我要擁有它,我要得到它。身體都得不到,身體也是夢幻泡影。晚上睡覺作夢,起來時稍稍坐一、二分鐘,夢境回味一下,沒有了。立刻回到現實生活,告訴自己,我從夢境又回來了,還是這個樣子。


生死是個夢境,死的時候夢滅掉,再去投胎,又一個夢境出現。永遠在夢境裡打滾,一個接著一個,總是醒不過來。佛經說,可憐憫者,這就是可憐相。為什麼?醒不過來。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對佛法知道太淺薄,所以佛法力量不夠,敵不過習氣。


佛天天講經說法,用意何在?即使是一部經,不斷重複,天天不間斷,幫助善根熏習,能夠跟煩惱習氣抗衡。煩惱習氣是惡,佛法習氣是善,古人常說,邪不勝正。煩惱習氣雖然多,雖然久,是邪,佛法習氣是正,只要有足夠正的力量,就能夠把邪(翻轉),我們就能真正醒過來。


念佛人醒過來,是什麼地方?極樂世界,這是真醒了。阿羅漢醒過來,是換一個境界,不是真醒,換四聖法界,還得從四聖法界再醒過來,(一真法界)不容易。淨土法門妙極了,醒過來,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許多過去生中的親朋好友在極樂世界,他們念佛先往生了,都認識。


所以我常說,到極樂世界絕不孤單,很熱鬧,統統認識,統統記起來了,朋友多,親戚多,同學多。那個地方沒有是非人我,統統是清淨平等覺,真誠相待,和睦相處,在極樂世界圓滿成就佛道。


----------------------------------------­­­­­­-------------------------

本文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439集

----------------------------------------­­­­­­-------------------------

華藏衛視官網

淨空法師:【覺迷不二,轉無明就見法性】

無明是迷,法性是覺,覺迷不二。迷於法性,覺於法性,體都是法性,所以迷悟不二。這是事實,諸法實相。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大乘教叫入不二法門,意思就是完全證得,通達明了,二邊放下。


二邊是迷悟,迷放下,悟也放下。迷放下,哪來的悟?好像一個人生病要吃藥,病好了藥也不要了,《般若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迷,法是什麼?法是幫助你覺悟的,真正覺悟,法就不要了。


《金剛經》比喻,過河要坐船,船是過河工具,那是法。你要用船渡到彼岸,踏到彼岸,船也不要了,沒用了。把船比作佛法,沒覺悟時,要依靠它,到彼岸,不要它了。教導我們法不可貪戀,貪戀麻煩大了。


佛教我們斷貪心,不是換對象,世間法不貪就貪佛法,迷惑、煩惱沒斷。佛教你斷迷惑,斷煩惱,不是教你換對象。對象(緣起性)空,對象是假(相),根本不可得,你換它幹什麼?不要在境界上操心,外頭沒事,用心在內心。佛家叫內學,證果叫內證,就是告訴你,與外境毫不相關。


不受境界影響,就是佛菩薩,會被外境影響,是凡夫。外境合自己意思,生歡喜心,違背自己意思,生瞋恚心,你被境界影響了。能夠不被外境影響,(如如不動)叫境隨心轉。(了悟法身無相,自他不二),真我找到了。


我們現在可憐,外面主宰我們內心,太苦了,迷惑顛倒。什麼時候(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叫佛菩薩。境隨心轉,是有理論依據的。我們被外境所轉,沒有道理,是反常的。無明與法性(同)一體(性),轉無明就見法性。如冰是水,如水是冰。因冰水一如,所以沒有縛也沒有脫。


----------------------------------------­­­­­­--------------------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468集

----------------------------------------­­­­­­--------------------

華藏衛視官網

無住生心

「得一切法,如無法想」,這個很重要!這就是什麼?這就是無住生心。那我們今天怎麼?我們今天有得有失,這是什麼?你心有住。心只要是有住,你所居住的地方,心有住,就是凡聖同居土。如果你說,「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諸位同學想想,他住在哪裡?他不是在凡聖同居土,他也不是在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連個念頭都沒有,他還有念頭,他在哪裡?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他在四聖法界,他不是在一真法界,他離開我們六道輪迴了。我們是受大乘佛法長時間的薰修,所以對這些東西一看就明瞭。

  但是習氣還有,你看,「知一切法,本性空寂」,這是分別,「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則為虛妄,故雖有所證,而無能證之想,於法融通,自在無礙」,這是已經入了佛門了,而且證阿羅漢以上了。為什麼?阿羅漢雖然見思煩惱斷了,習氣還有,還有習氣,那個習氣會產生障礙,不像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障礙。這東西就是,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有障礙,嚴重的障礙,他還會犯錯誤,但是他犯錯誤他知道,他知道懺悔,所以他的業障很容易懺除。凡夫犯了過錯的時候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所以古人叫不通懺悔。這個不通的含義很廣,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把業障懺除。為什麼沒辦法?歸根結柢來說,他沒有誠意,也就是他不是真誠懺悔。

  「誠」這一個字不得了!你看古人講「誠則靈」,靈是什麼?通了,上跟諸佛如來通了,下跟天地鬼神通了,誠就通。那麼換句話說,誠,雖然妄想分別沒有完全放下,他很淡薄,所以他才能產生這樣好的效應,這也就是經典上所說的,古大德常常教人的,「煩惱習氣薄一分」,淡薄一分,「真誠智慧就長一分」,這是互相消長,就跟明暗一樣。我們今天是在暗,迷是暗,覺就明了。凡聖沒有別的,覺悟不一樣而已,除這個之外其他的,絲毫差別都沒有。真正覺悟了才曉得,六道十法界所作所為,都是空寂的。這個地方有一句話說,「知一切法,本性空寂」,這一句話說,說得好!問題就在覺,一覺,他就放下了。放下造不造?不造了,他不會起心動念了,至少在一切法裡面,他把分別執著放下了,不再有分別執著,這是清淨心真的現前了。清淨心現前,智慧就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