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禪修/第六意識分別/釋惟覺師/釋見透

聖嚴法師開示:/詳見後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水面的影子是我,我不是水面的影子"

水上一個人,水面一個人;

水面上的不是他,水上的才是他。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

「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

影子是從我產生的,

離開了我不會有影子。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禪修的第一步:永嘉大師的四料簡「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來檢驗自己的修行

觀看次數:461次


/詳觀影片/

我的師父上惟下覺大和尚為確保我們體會是否正確,又特別提出永嘉大師〈四料簡〉:「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來檢驗自己的修行。「惺惺」表示心的清楚明白;「寂寂」表示心中沒有妄念、一念不生、寂然不動。所以我們修行要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且寂然不動的心,亦即覺性的存在。大和尚常講的一句法語:「在靜中養成,在動中磨練」,確實是修行上的工夫。

禪修/第六意識分別/釋惟覺師/釋見透

"六祖法寶壇經"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六祖法寶壇經"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淨空老和尚"曰:

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

(諸法本一如、平等無二)

======================


"達觀法師"開示:

自心能救度一切


誰能滅我苦,自心能滅;

誰能使我樂,自心能使。

誰能消我罪,自心能消;

誰能給我福,自心能給。

誰能惑我智,自心能惑;

誰能覺我慧,自心能覺。

誰能染我心,自心能染;

誰能淨我性,自心能淨。

誰能亂我心,自心能亂;

誰能定我意,自心能定。

誰能偷我心,自心能偷;

誰能得我佛,自心能得。

誰能障我心,自心能障;

誰能通我行,自心能通。

誰能害我心,自心能害;

誰能救我身,自心能救。


********************

不認識自己(真如自性),

心才會不斷的妄求。

********************


**************

當明白

無一物可得,

無一法可求,

心自然無所求。

**************


若能無求,何來痛苦?

何來煩惱?何來是非?

何來委屈?何來計較?

何來得失?何來貪瞋?

何來迷悟?何來凡聖?

何來真妄?何來對待?

何來有一切罣礙呢?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此段經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眾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一切法從心想生。)妄想本非真實。剎那生滅。由其變現之身世,豈能真實乎。

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楞嚴》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三有,三界也。有漏,明其必壞也。一切學人,當常觀

《圓覺經》曰:「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此圓覺心,即是生佛本具之性體。空花喻眾生無明不覺之幻相。空花若滅,喻無明滅。虛空不動,喻性本不動也。

當知平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由此更可了然,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又可知取捨正由無明,而無明本是幻相。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是故學人,當於不取(即無住)上,痛下功夫。方契真如,智與理冥也。

《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正念,即是覺照。須經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儘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與「知幻即離」義同。

觀上引經文,當可了然,徑向本不生處覺照,為除無明之妙法。本不生處,即於未起念時,向不動處,攝心覺照(觀心),以成其不取。於遇緣時,堅持不取,以圓滿其不動。庶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

經又云:「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此段更說得明白。即是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乃不致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也。

《圓覺經》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壞」即是不動。

《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此段經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眾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一切法從心想生。)妄想本非真實。剎那生滅。由其變現之身世,豈能真實乎。

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楞嚴》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三有,三界也。有漏,明其必壞也。一切學人,當常觀

聖嚴法師開示: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 問:

洞山良价禪師開悟之後,

勸人不要離開自性去外面找「開悟」這個東西,

他體會到了

"水面的影子是我,我不是水面的影子"

這個經驗。

請師父為我們開示,分享一下洞山禪師的心得。


法師慈悲开示: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過河時,

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


水上一個人,水面一個人;

水面上的不是他,水上的才是他。


當他尚未看到"倒影"之前,始終不得開悟,

不知道自己本來的面目究竟是什麼東西,

認為在身外

一定還有一個東西是本來面目或自性。


直到他見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

才知道

不要離開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麼,

如果這樣去求道求法,希望悟道得法,

那就離開自己的本來面目愈来愈遠。


現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

而我並不是那個影子,這就是開悟。


很多人認為

開悟一定是悟到不得了的事,

其實,

未悟的時候對面不相識,

悟了之後發現根本不曾離開過,

如此而已。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

「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


影子是從我產生的,

離開了我不會有影子。


我們

平常所使用的身體

和正在動念頭的心

是本來面目的影子,

離開我們的身心之外,

不可能

還有個東西叫本來面目。


可是尚未發現這個道理之前,

絕不可以把我們平常有執著、

有煩惱的身心當作本來面目。


一般人

常在生活中

自我困擾,也困擾他人,

原因

就在於區別什麼是我、

什麼是你、什麼是他。


而事實上,

我也好、你也好、他也好,

自己

所體會到的,所感覺到的,

不是那本來的東西,

而是從經驗、知識所學習

而來的一種判斷,

並不是一出生就擁有和知道的。


因此有人說,

嬰兒所見的世界是真實的,

成年人所體會的世界是非真實的。


我想這是個比喻而已,

因為嬰兒的生理、

心理都尚未成長、成熟,

他們所

見到的世界是一片混沌,

心智上是一團迷糊,

並不像

斷了煩惱的智者

那般明朗而不執著。


若能達到洞山禪師的悟境,

他會對所有的現象清清楚楚,

了知我和非我而還能心無罣礙。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煩惱的身心

並未離開我的本來面目,

只是把我的本來面目遮起來了;

我今天離開了執著的煩惱,

本來面目終於現前。


所以現在的我是本來面目,

而不是那個煩惱的我。

我還是在的,

只是沒有煩惱了,

多麼高興啊!

顶礼感恩大慈聖嚴法師慈悲开示与解惑,南无阿弥陀佛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 問:

洞山良价禪師開悟之後,勸人不要離開自性去外面找「開悟」這個東西,他體會到了「水面的影子是我,我不是水面的影子」這個經驗。請師父為我們開示,分享一下洞山禪師的心得。

法師慈悲开示: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過河時,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水上一個人,水面一個人;水面上的不是他,水上的才是他。當他尚未看到倒影之前,始終不得開悟,不知道自己本來的面目究竟是什麼東西,認為在身外一定還有一個東西是本來面目或自性。直到他見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離開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麼,如果這樣去求道求法,希望悟道得法,那就離開自己的本來面目愈来愈遠。現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而我並不是那個影子,這就是開悟。很多人認為開悟一定是悟到不得了的事,其實,未悟的時候對面不相識,悟了之後發現根本不曾離開過,如此而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是從我產生的,離開了我不會有影子。我們平常所使用的身體和正在動念頭的心是本來面目的影子,離開我們的身心之外,不可能還有個東西叫本來面目。可是尚未發現這個道理之前,絕不可以把我們平常有執著、有煩惱的身心當作本來面目。

一般人常在生活中自我困擾,也困擾他人,原因就在於區別什麼是我、什麼是你、什麼是他。而事實上,我也好、你也好、他也好,自己所體會到的,所感覺到的,不是那本來的東西,而是從經驗、知識所學習而來的一種判斷,並不是一出生就擁有和知道的。因此有人說,嬰兒所見的世界是真實的,成年人所體會的世界是非真實的。我想這是個比喻而已,因為嬰兒的生理、心理都尚未成長、成熟,他們所見到的世界是一片混沌,心智上是一團迷糊,並不像斷了煩惱的智者那般明朗而不執著。若能達到洞山禪師的悟境,他會對所有的現象清清楚楚,了知我和非我而還能心無罣礙。「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煩惱的身心並未離開我的本來面目,只是把我的本來面目遮起來了;我今天離開了執著的煩惱,本來面目終於現前。所以現在的我是本來面目,而不是那個煩惱的我。我還是在的,只是沒有煩惱了,多麼高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