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2022/0828認核*****

慈善、莊嚴。/蔡法莊文章/詳見後

念念為芸芸不覺苦難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念念為正法久住,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

感恩一切,懺悔一切,慈悲一切。諸法本一如、平等、不二。

不住空有/不落二邊/一道清淨/圓融無礙。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淨空老和尚"開示

依梵網菩薩心行,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寂光淨土。

【聲聲佛號,蓮花放光】

感恩淨空老和尚一生慈悲教誨:

念佛的方法很多,印光大師《文鈔》裡頭,記載著一篇靈巖山寺雲水堂裡頭牆壁上,不知道是什麼人寫的,很簡單念佛的方法。

印光大師的弟子德森和尚,他用這個方法,他說他用得很得力,所以附在《文鈔》裡面流通。這個方法就四句,

按照《阿彌陀經》上講的: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每念一句佛就想到蓮花。

口裡念的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想到什麼?青色青光,蓮花出來了;再念第二句,阿彌陀佛,黃色黃光。這個好,很攝心,你心裡不打妄想,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想到的是蓮花有光,有香、有光、有色,想這個。

念第三句,阿彌陀佛,赤色赤光;第四句,阿彌陀佛,白色白光;再念下去,阿彌陀佛,青色青光,就用這個輪流。這個方法也很妙,不要記數,不要去觀想其他的,就想蓮花,你看四句一輪,用這個方法。

德森和尚講:他用這個方法之後很得受用,這在念佛堂可以推行,大家可以試試看。哪一種方法能攝心就用那一種,最重要是能夠攝心。特別是我們平常妄念太多的人,要有高度的警覺,妄念太多很不容易攝心,念佛雖然念得多,散亂心念佛,效果不彰。

經上教導我們是「一向專念」,我們的方向太多了,心散亂,是散的,功夫不得力,原因在此地。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八集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功夫要在平時修


淨土宗用的法門,教我們一心專注在佛號上,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是世尊在《大集經》上講的無上深妙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他在修禪。一心專注在這句佛號,能夠大徹大悟,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見性成佛。這就是諸佛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從清淨心裡頭得到的,清淨心是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到的,我們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可靠,這個方法自己決定可以得到,為什麼?

不求人。自己用功,又得佛力加持,

真的能得到,而且很快能得到。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70集) 2011/9/1


法語:

到極樂世界無樂受,到阿鼻地獄無苦受,即是不分別不執著,順逆皆自在。功夫要在平時修,現前作不了主,臨終當然也就作不了主。六根對六塵不染了,念佛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世間上需要求人的事最難;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用功修持,何必向外馳求?

節錄:

阿鼻地獄跟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怎麼是平等的?相是不平等,受是平等的。極樂世界受樂,阿鼻地獄受苦,苦樂怎麼會平等?入了一真法界,證到性之後,他的受叫正受,什麼叫正受?這兩個都不受,在極樂世界他心裡沒有樂受,阿鼻地獄裡頭他心裡沒有苦受,苦樂都不受,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極樂世界跟阿鼻地獄的相不平等,受是平等的。

永嘉禪宗集(第10集) 1979/7

這個世間有修養的人、有德行的人、有學問的人,他相信,為什麼?那是他自己的境界。他的境界雖然不像佛菩薩,也是沾到一點氣氛。你給他住豪華的宮殿,他心裡頭沒有染著,不起一絲毫貪心,也不起絲毫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你給他住個茅蓬,他也是這樣的。這就好比那個豪華的宮殿就像天堂,茅草搭個簡簡單單的小蓬,那就好像是三途,他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受叫正受,才真正是正常的、平等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00集) 2002/7/30

正受就是三昧,正受就是大定,就是一切境界裡頭如如不動。為什麼?心不染,所以說是平等,是一個受,沒有兩個受。他為什麼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人家看到實相,實相是平等的,因為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鼻地獄也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等於虛妄,無二無別,沒有差別。觀到實性,性是空寂的,更平等,性也平等,相也平等,他的受怎麼不平等?

永嘉禪宗集(第10集) 1979/7

六道凡夫不行,他那個受不平等,豪華奢侈的他有樂受,簡陋的場所他有苦受;換句話說,他有「苦樂憂喜捨」,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心不平。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仔細想想,平等受好?還是有「苦樂憂喜捨」的受好?經教裡既然講離「苦樂憂喜捨」叫做正受,換句話說,具足「苦樂憂喜捨」不是正受。正跟邪是一對,那是邪受,不是正受,我們要懂得。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00集) 2002/7/30

那念頭起來的時候怎麼辦?環境很好,歡喜了,起了念頭,你立刻想到《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逆境惡緣我們心裡生煩惱了,苦受來了,還是一樣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他拉平了。逐漸逐漸我們要在順逆境界裡頭、善惡緣中得清淨正受,這個正受就是禪定。禪定不是盤腿面壁,禪定是順逆境界、善惡境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正受,那叫禪定!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00集) 2002/7/30

修行人的好處在哪裡?就是他在緣上自己作得了主,於是他就能避免隨業流轉。在十法界裡,自己可以選擇果報,更聰明的,他超越了十法界。佛法依據的原理在此地。我們曉得,眼前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六道,我們沒有出離六道。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0集) 1996/4

六道裡面有三善道、三惡道,三惡道的緣,就是作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這是我們天天在製造惡緣。阿賴耶識裡有惡的種子、習氣,現在又有緣,種子遇到緣起現行,就變現三惡道的境界。三惡道從哪裡來?自己變的,不是別人安排的。就跟作夢一樣,夢裡境界是自己現的,自作自受。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0集) 1996/4

自己障礙自己,外頭有沒有人障礙?沒有,外面人障礙不了你,事障礙不了你,物障礙不了你。你要說外面環境障礙你,你不懂佛法,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外面境界統是虛幻的,《般若經》上講得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誰障礙你?自己障礙自己,不是別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133集) 2012/1/12

逆境不生怨恨,順境不生貪戀,在順逆境界裡頭把貪瞋痴磨掉,這就對了。順境也不是好事,讓你生起貪愛,那也是麻煩事情。統統要放下,一切放下就對了。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91集) 2014/1/20

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現前不能放下,臨命終時自己作不了主。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時放不下,臨終業障現前了,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絕對不是經典有錯誤,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經義,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過失。

淨業三福 1991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是能現,果是所現,因果不空。『由心迴轉』,這個心是講念頭,念頭在轉境界,我們一念是佛,就轉變成佛的境界。理事、因果如果都清楚、都明白,為什麼不利用這一生短短的時間,把這個境界轉成佛的境界?這是無比的殊勝莊嚴。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就在此地,就是一般常講的,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佛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這些,把理論、事實、方法都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自己明白了要肯幹,要真在這裡用功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0集) 1996/4 

怎樣才能成就功夫?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時候,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口裡面六字洪名聲聲相續沒有間斷,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謂「三輪體空」,不但能念的我不可得,所念之佛號、境界俱不可得,這個時候是什麼?唯是一心,這個一心的境界才能現前。所以,這個法子實在是妙極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6集) 1984/12

淨土宗用的法門,教我們一心專注在佛號上,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是世尊在《大集經》上講的無上深妙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他在修禪。一心專注在這句佛號,能夠大徹大悟,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見性成佛。這就是諸佛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從清淨心裡頭得到的,清淨心是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到的,我們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可靠,這個方法自己決定可以得到,為什麼?不求人。自己用功,又得佛力加持,真的能得到,而且很快能得到。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70集) 2011/9/1

一心常念「阿彌陀佛」,

可令煩躁的心平靜下來了,

清洗心靈的污濁,

從而使人的面相變得美麗、

慈善、莊嚴。/蔡法莊文章/詳見後

常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壽、無量光。光和壽~即包括了無量美好的、殊勝的時間與空間。

《阿彌陀佛》,這句佛名,是萬種功德的結晶,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

佛法是透過「心念 + 實踐」的改變,進而讓人從內在到外在的一切產生改變,進而「改變命運」。

念佛廻向給地球上所有衆生,

念佛廻向虛空法界一切衆生。

(代衆生苦供養)(普賢行願七大法供養)

代"一切衆生來念佛",

願大家一起同生淨土。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


善男子,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所謂

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

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

不離菩提心供養。


娑婆世界的一切美好,

不如

極樂世界的一粒沙子。

*******************

全體法界是心在念佛。

以法界心來念法界佛。

以全體這一念心來念,

則整個宇宙都在念佛。

*******************

念佛為喚醒夢中的自己。

"常念死"。

決定至誠、懇切、自性信願心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願"阿彌陀佛"

用清淨的、慈悲的、

智慧的光來照著我們,

而且用佛的慈悲誓願力

來"攝受我們"。

我們以

正念分明

來稱誦

"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

乃為了行菩薩道,

為了求生西方的彌陀淨土。

【我念彌陀,彌陀念我】

目的教你"隨順真理",

"不要隨順煩惱習氣"。

每天念多少部經,你看聽多少鐘點的講經,

念多少佛,拜多少拜,那是方法。目的是什麼?

目的教你"隨順真理",

"不要隨順煩惱習氣"。

所以無論用哪一種方法,

那個目標

都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就對了

(就是阿彌陀佛)

這個清淨平等覺也不好記,

還是用個最簡單的方法,

把清淨平等覺全都包在裡頭了,

是阿彌陀佛,這太妙了。

***********************

我聽經用什麼聽?

阿彌陀佛的心聽,

我拜佛用阿彌陀佛的心拜,

我念佛用阿彌陀佛的心念。

***********************

**************************

我念彌陀,彌陀念我;

我不念彌陀,彌陀就不念我了,

這個意思重要!

**************************

你念彌陀,彌陀就念你,

你多念一聲,他也多念你一聲,

你少念一聲,他也少念你一聲,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一定要多跟阿彌陀佛往來,

跟這些世間人距離愈遠愈好,

免得受他干擾,重要,非常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九二集) 2012/2/15  檔名:02-037-0192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功夫要在平時修


淨土宗用的法門,教我們一心專注在佛號上,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是世尊在《大集經》上講的無上深妙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他在修禪。一心專注在這句佛號,能夠大徹大悟,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見性成佛。這就是諸佛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從清淨心裡頭得到的,清淨心是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到的,我們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可靠,這個方法自己決定可以得到,為什麼?

不求人。自己用功,又得佛力加持,

真的能得到,而且很快能得到。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70集) 2011/9/1


法語:

到極樂世界無樂受,到阿鼻地獄無苦受,即是不分別不執著,順逆皆自在。功夫要在平時修,現前作不了主,臨終當然也就作不了主。六根對六塵不染了,念佛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世間上需要求人的事最難;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用功修持,何必向外馳求?

節錄:

阿鼻地獄跟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怎麼是平等的?相是不平等,受是平等的。極樂世界受樂,阿鼻地獄受苦,苦樂怎麼會平等?入了一真法界,證到性之後,他的受叫正受,什麼叫正受?這兩個都不受,在極樂世界他心裡沒有樂受,阿鼻地獄裡頭他心裡沒有苦受,苦樂都不受,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極樂世界跟阿鼻地獄的相不平等,受是平等的。

永嘉禪宗集(第10集) 1979/7

這個世間有修養的人、有德行的人、有學問的人,他相信,為什麼?那是他自己的境界。他的境界雖然不像佛菩薩,也是沾到一點氣氛。你給他住豪華的宮殿,他心裡頭沒有染著,不起一絲毫貪心,也不起絲毫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你給他住個茅蓬,他也是這樣的。這就好比那個豪華的宮殿就像天堂,茅草搭個簡簡單單的小蓬,那就好像是三途,他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受叫正受,才真正是正常的、平等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00集) 2002/7/30

正受就是三昧,正受就是大定,就是一切境界裡頭如如不動。為什麼?心不染,所以說是平等,是一個受,沒有兩個受。他為什麼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人家看到實相,實相是平等的,因為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鼻地獄也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等於虛妄,無二無別,沒有差別。觀到實性,性是空寂的,更平等,性也平等,相也平等,他的受怎麼不平等?

永嘉禪宗集(第10集) 1979/7

六道凡夫不行,他那個受不平等,豪華奢侈的他有樂受,簡陋的場所他有苦受;換句話說,他有「苦樂憂喜捨」,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心不平。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仔細想想,平等受好?還是有「苦樂憂喜捨」的受好?經教裡既然講離「苦樂憂喜捨」叫做正受,換句話說,具足「苦樂憂喜捨」不是正受。正跟邪是一對,那是邪受,不是正受,我們要懂得。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00集) 2002/7/30

那念頭起來的時候怎麼辦?環境很好,歡喜了,起了念頭,你立刻想到《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逆境惡緣我們心裡生煩惱了,苦受來了,還是一樣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他拉平了。逐漸逐漸我們要在順逆境界裡頭、善惡緣中得清淨正受,這個正受就是禪定。禪定不是盤腿面壁,禪定是順逆境界、善惡境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正受,那叫禪定!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00集) 2002/7/30

修行人的好處在哪裡?就是他在緣上自己作得了主,於是他就能避免隨業流轉。在十法界裡,自己可以選擇果報,更聰明的,他超越了十法界。佛法依據的原理在此地。我們曉得,眼前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六道,我們沒有出離六道。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0集) 1996/4

六道裡面有三善道、三惡道,三惡道的緣,就是作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這是我們天天在製造惡緣。阿賴耶識裡有惡的種子、習氣,現在又有緣,種子遇到緣起現行,就變現三惡道的境界。三惡道從哪裡來?自己變的,不是別人安排的。就跟作夢一樣,夢裡境界是自己現的,自作自受。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0集) 1996/4

自己障礙自己,外頭有沒有人障礙?沒有,外面人障礙不了你,事障礙不了你,物障礙不了你。你要說外面環境障礙你,你不懂佛法,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外面境界統是虛幻的,《般若經》上講得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誰障礙你?自己障礙自己,不是別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133集) 2012/1/12

逆境不生怨恨,順境不生貪戀,在順逆境界裡頭把貪瞋痴磨掉,這就對了。順境也不是好事,讓你生起貪愛,那也是麻煩事情。統統要放下,一切放下就對了。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91集) 2014/1/20

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現前不能放下,臨命終時自己作不了主。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時放不下,臨終業障現前了,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絕對不是經典有錯誤,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經義,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過失。

淨業三福 1991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是能現,果是所現,因果不空。『由心迴轉』,這個心是講念頭,念頭在轉境界,我們一念是佛,就轉變成佛的境界。理事、因果如果都清楚、都明白,為什麼不利用這一生短短的時間,把這個境界轉成佛的境界?這是無比的殊勝莊嚴。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就在此地,就是一般常講的,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佛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這些,把理論、事實、方法都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自己明白了要肯幹,要真在這裡用功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0集) 1996/4 

怎樣才能成就功夫?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時候,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口裡面六字洪名聲聲相續沒有間斷,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謂「三輪體空」,不但能念的我不可得,所念之佛號、境界俱不可得,這個時候是什麼?唯是一心,這個一心的境界才能現前。所以,這個法子實在是妙極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6集) 1984/12

淨土宗用的法門,教我們一心專注在佛號上,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是世尊在《大集經》上講的無上深妙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他在修禪。一心專注在這句佛號,能夠大徹大悟,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見性成佛。這就是諸佛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從清淨心裡頭得到的,清淨心是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到的,我們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可靠,這個方法自己決定可以得到,為什麼?不求人。自己用功,又得佛力加持,真的能得到,而且很快能得到。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70集) 2011/9/1

"華嚴經"曰: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一心持淨戒。

(受持三聚淨戒)

(梵網菩薩心行)

"宣化上人"曰:

不爭、不貪、不求、

不自私、不自利、

不妄語。此乃

成佛的重要之根本。

=================


以下

重點節錄本PO文:/蔡法莊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無量清淨,

沒有人間凡夫的私心執著。


唯有

修無染、

無漏的菩薩道,

就能

證得無上的佛果。


一般的凡夫

都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

即使講慈悲、仁愛,

都仍帶有感情的成分在,

只要有私心夾在其中,

"便不能叫作清淨"。


阿彌陀佛

清淨的光、平等的光

來照耀我,

使我在愚昧煩惱之中

得到安慰,

得到心開意解,

讓我們業障消除。


阿彌陀佛

的本誓願力的光,

不是

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

但是

我們能夠感受到、接收到。


持念阿彌陀佛聖號,

讀誦阿彌陀佛經典,

實際上我們就是被

阿彌陀佛

的清淨、智慧、

本願之光所照。


能夠念佛、

拜佛而見到光,

見到阿彌陀佛的像,

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

而佛有所應,

使其見光、見華、見像。


如果大家的福德、

或是某一個人

修行的力量特別強,

就有這種瑞相顯現;

有時只有一個人看到,

有時許多人都能看到。


************************

阿彌陀佛

用清淨的、慈悲的、

智慧的光來照著我們,

而且用佛的慈悲誓願力

來"攝受我們"。

************************


************************

我們以

正念分明

來稱誦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

乃為了行菩薩道,

為了求生西方的彌陀淨土。

************************


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則明示: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因此:

以菩提心

為淨土之本源,

以念佛心

為淨土法門之要行。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感恩的心

珠海合十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心常念「阿彌陀佛」,

可令煩躁的心平靜下來了,

清洗心靈的污濁,

從而使人的面相變得美麗、

慈善、莊嚴。/蔡法莊

常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壽、無量光。光和壽~即包括了無量美好的、殊勝的時間與空間。

《阿彌陀佛》,這句佛名,是萬種功德的結晶,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

佛法是透過「心念 + 實踐」的改變,進而讓人從內在到外在的一切產生改變,進而「改變命運」。

《南無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念佛」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具足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乃至無量的無量。

名號含攝一切法,虛空法界無有一法不包括其中,它超勝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十方三世一切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想要改造命運,需要靠自己,每天不忘「念佛」,積功累德,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長夜裏的明燈。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所有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極致精華,能量奇大,最簡單,也最珍貴,最易受持,也最難參悟。

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放大光明,日夜守護,菩薩相隨,天神擁護;現世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淨土。

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有十種利益~

1. 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2. 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3. 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4. 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5. 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6. 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7. 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

8. 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9. 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所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

10. 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聖眾,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念佛的威力就是這麼大,所以我常說:世間最珍貴的音聲,莫過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一心常念「阿彌陀佛」,可令煩躁的心平靜下來了,清洗心靈的污濁,從而使人的面相變得美麗、慈善、莊嚴。共勉~

迴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南無阿彌陀佛合十 》

日落西山暮鼓催,

娑婆苦趣實堪悲;

世出世間思惟遍,

不念彌陀更念誰。

這首偈語可說是讓人驚心動魄!/蔡法莊

「日落西山」就是太陽下山,好比人生由青年、中年而進入老年,猶如日落西山。

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過去的苦樂,已經過去;現在苦盡甘來,應該能安享晚年,可是卻無常逼近。

無常是不選擇對象的,並不是病了、老了才會死,無常一到,人就會死。

「暮鼓催」,佛門都有晨鐘暮鼓,鼓聲一開始是緩慢的,然後愈敲愈快,好似在催迫著我們。所以一個進入暮年,光景無多的人,就應該對世間的事情放下,包括家業等等,該交代的交代,該傳承的傳承。一旦無常到來,自己早有準備,就可以撒手而行,了無繫累。

「娑婆苦趣實堪悲」,「娑婆」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六道輪迴,可說是純粹而巨大的「苦」。「趣」就是六道,三惡道固然是苦,但阿修羅、人道、天道,也同樣是苦。若說在三惡道純粹是苦,在天界純粹是樂,那麼人間就是苦樂參半。但推論起來,最後都是苦。

佛陀開示說,人的感受有三種:一種是苦受,一種是樂受,一種是不苦不樂受。

所謂「苦受」,就是所面對的境界,本身就是苦的,包括身體病痛、感情不如意、事業不順利種種,因為本身就是苦的,所以叫「苦苦」。

「壞苦」即是「樂受」。樂受怎麼說是壞苦呢?現在我們身體健康,人生美滿如意,但終將面臨生離死別,最後一定是「從前恩愛,至此成空;昔日榮華,而今不再」。到那時候,就是深切的痛苦。

再來「不苦不樂受」,就是既沒有苦的境界,身體健康,沒有挫折、逆境,也沒有特別快樂的感覺──不苦不樂。

但內心隱隱有一種孤獨、寂寞、無聊的、莫名其妙的不安,那叫「行苦」。「行」就是「念念遷流」,念念遷流也是苦。

這樣推究起來,人生無時無處不苦,所以「娑婆苦趣實堪悲」。這個「苦」,就是人生的實相。人生的實相是什麼?就是「苦」一個字。

「世出世間思惟遍」,這裏有兩個「世」字,第一個「世」,是「世間法」;再來的「世」,就是「出世間法」。

「世間法」是五戒、十善;「出世間法」是四諦、十二因緣,還有三學六度。亦即整個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世出世間法」。

詳細的分別、甄選這所有的法,結果怎麼樣?

「不念彌陀更念誰」。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們還學什麼法,還念哪一尊佛,還持什麼咒呢?世間法不能解脫,出世間法學不成,這樣我們豈不是永無出離之緣嗎!

道綽大師解釋這段法語時說,如果「念」大乘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我們根本想都不用想。

那麼,退而求其次,「念」小乘阿羅漢的境界,包括出家人或在家人,也都沒有份。

再退而求其次,天乘、人乘,也是成就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的果報,但能夠成就五戒、十善的,卻又非常稀少。

這樣的話,會有什麼結果?道綽大師說: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

也就是說,「五戒、十善」我們做得到的很少,如果論我們造罪造惡的話,就如刮大風、下大雨那樣的猛烈。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種自覺:世間法都不能圓滿了,更何況出世間法!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救度的話,不管出家在家,到最後都是很激烈的痛苦,都是一片黑暗,沒有希望。

我們都是必墮地獄,常在輪迴,無力解脫的;而彌陀願力無窮,毫無條件的救度我們。諸佛、諸法中,唯獨彌陀一佛,念佛一法,能救我們!

彌陀是我們的無量生命,無量光明。在世上有苦難,在佛裏有平安。在彌陀懷抱中,我們舊事已過,重獲新生;黑暗永離,光明常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諸位菩薩~佛安吉祥!

《華嚴經》近80萬字,

精髓盡在10個智慧名句中

<分享>/蔡法莊

《華嚴經》是大成佛教的主要經典,同時是華嚴宗的立宗之經。漢譯《華嚴經》有3個版本,目前流傳最廣的是唐武周時高僧實叉難陀所譯的80卷版。

《華嚴經》是佛陀成佛後,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其內容廣博,思想深邃,蘊含了佛陀的最高智慧。

以下10句經文,乃是《華嚴經》之中的經典名句,可謂精髓所在。

1.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這是一個十分經典的佛教比喻,一朵花就是整個世界,一片葉子就是一尊佛。三千大千世界,納於一粒微塵里。一是一切,一切即一。

2.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蓮花雖然出於水卻不著於水,日月運行於太空中卻不住於太空。人心也應當如此,當如蓮花高潔出塵,如日月光明流轉。

3.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凡夫念念造業,故不得解脫。凡夫的造業,皆是貪嗔痴三毒所致。三毒發於身語意,無量無邊。對此,我們都應該至誠懺悔。

4.隨生死流,入大愛河。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為何難以了脫生死,只因情愛使然。眾生情根不斷,入於大愛河,輾轉其中,迷途不知返。唯有使愛河乾枯,才能最終解脫。

5.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在相上雖然千差萬別,其佛性卻是無二無別。之所以是眾生,只因妄想執著遮蓋佛性。若能熄滅妄想執著,佛性自然顯現。

6.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種種暗障,悉能除盡。

百千年的暗室,一燈之光即可破暗。諸佛菩薩的智慧之燈,則可以破除眾生無始劫以來所有的煩惱愚痴,令其走向解脫成佛之路。

7.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水少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凡夫的時間極有限,生命之流稍縱即逝。我們應當時刻念無常,精進修行,不可放逸;就像頭上著了火,要趕緊救火一般。

8. 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牛馬眾生。

作諸佛龍象及作牛馬眾生,其本質皆是利他。這反映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唯有普度眾生,方能最終成佛。

9.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譬如夢中見,種種諸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

此句反映了《金剛經》的智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所見的世間,其本質即是夢幻,是不真實的。

10.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

一粒微塵與整個世界是共性的,一瞬間即是永遠。證悟的境界,萬有為一,且沒有時空的局限性。

《佛陀的智慧》

諸位菩薩~ 法喜安康!

<阿難尊者傳法偈智慧:/蔡法莊

法無定法,法就是法!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個需自悟,悟了無無法。

破法執,需不執著法性,阿難是佛釋迦牟尼佛本師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多聞和善辯論著稱,世稱二祖阿難尊者,

他還有一重身份,曾是佛陀的表弟,著名的破魔法典[楞嚴經],就緣起於阿難尊者。

楞嚴經是一本集見性、破惑、明心、修證、破魔的佛法修行大全。

《法滅盡經》上就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再滅,如果楞嚴經還駐存,那麼佛法就不會滅絕。

在眾多佛經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諸位喜歡佛學的千萬不要忽視。

阿難尊者傳法偈云: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個需自悟,悟了無無法。》

解說:本來付有這個法,這個講的是事相,但實際理地不受一法,其法身無色無形無相,非青黃赤白,非有為非無為,不增不減。

雖然我付法給你了,但是呢?實際是無一法可得的,所以說付了言無法。

接下來阿難尊者要破大家法執了,說你們需得各各自悟,不要執著這個無相之法,不要執著這個空,執著我說這個無法。

若是執著又墮入二見了,悟了之後也沒有一個無法可得,但假名無法,實無無法。

《楞嚴經》卷三中,佛說「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方名無戲論法。」

本然它性空,所以說本然非然,和合它同樣性空,所以說和合非合。

既然如此,和合與本然都不可得,那麼就不可執著這二法,[離 ]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又離是讓你不執著二見,如果又執著離,豈不又墮入了二見?故知說離,不可著離,言離,實無所離,言即,亦實無所即,何以故?

法非離即故,離時莫起離想,離開生死有實相可得麼?

根本沒有,故佛為破眾生法執,說離合俱非。

現前一切法它[本如幻],如空中華,不有不無,不即不離的,本不可得,但因妄想執著,成了顛倒法。為什麼加一個本字?

以末故說本,若無末則無本,離合都是妄想分別,故佛言離合俱非,人法二執俱破,入無戲論法。

一切法不二,大般涅槃經雲:中道者名佛性,始終是以中道了義,入無生法忍。眾生即假,法身即空,實相即中,不一不異。

老僧常游空,頭戴無極帽,身披百山水,腳踏七彩雲,若擬有無有,枉墮輪迴坑,今日叨兩句,莫要覓它去。

祝位菩薩~六時 安康 吉祥!

【無念、無相、無住】

《六祖大師》為了說明無分別的思想,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叫做:「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蔡法莊

那麼,無念、無相、無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1)「無念」的意思,《六祖壇經》說:「於諸境上心不染,為無念。」也就是「不於境上生心」。但不是沒有念頭、沒有意識、沒有知覺,

而是對一切的情況,見聞覺知,都能清清楚楚,就是沒有一個自私自利、患得患失、喜怒哀樂等「我執」情緒的反應。

(2)「無相」的意思是「於相離相」,又說「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所謂「相」,就是一切諸法的法相,

包括物質的、心理的、生理的、自然的種種現象,因為《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那就是一切現象,沒有永恆的定相和不變的自相,所以要我們即相而離相;不否定一切相,也不執著一切相,這叫「無相」。

(3)「無住」的意思是「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也就是《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凡夫愚癡,所以煩惱不斷,原因是老在前念、後念、念念之中,念念相續的我及我所之中,不斷地打滾;

對過去的失敗會悔恨,成功會驕傲;對未來的美景會幻想,未可知的阻礙會憂慮,這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心有所住。

其實,這三個項目是彼此相通,表裡相接的。若能無念、無相,一定也能無住;若能無相、無住,一定無念;若能無住、無念,一定無相。

所以無念、無相、無住,都是即定 即慧的「定慧不二」,這也就是〈定慧品〉的內容所在。

-《定慧不二》-

諸位菩薩~早安吉祥!

【智者除心不除境】

許多人喜歡在寂靜的環境中,讀書修道。如果沒有這樣的環境,要如何自處呢?

明末蓮池大師在〈厭喧求靜〉一文,開示智者「除心不除境」。/蔡法莊

蓮池大師說:有人習慣於安靜,獨自居住於屋內,稍微有一點旁人發出的聲音,就覺得妨礙他的生活。

說到這裡,人的聲音是可以禁止的,但烏鴉和麻雀在庭院的吵雜聲,要怎麼禁止呢?

當然烏鴉和麻雀是可以驅趕走的,可是老虎和豹,在森林中咆哮,要怎麼辦呢?

其實老虎和豹還是有獵人可以捕捉的,但風的聲響,水流的聲音,乃至雷聲轟隆,大雨驟下,要怎麼讓它停止呢?

所以說:「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愚癡的人,想方設法除去外在環境的嘈雜,卻不除去心裡紛擾的念頭。

有智慧的人恰恰相反,努力除掉心中的煩惱糾結,而不在意外頭環境的喧鬧。

想除去外在環境,而外在環境終究不可能去掉,那聖人之道,最終還是學不成的。

有人說,世尊不知五百輛車走過的聲音,那是佛的禪定境界,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 (注一)。

然而東漢高鳳 (注二) 讀書時,不知道忽然下起的大雨,讓麥子漂流走,當時高鳳進入的是什麼禪定呢?

不責怪自己志向不夠堅定,卻嫌棄環境不夠寂靜,是大大的錯誤啊!「見《雲棲法匯》」

陶淵明詩中說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智者雖身處煩擾喧嘩之地,因心境超脫,如住幽靜無人之處,與雲棲大師所說不謀而合啊!

注一:《大般涅槃經》云:‘世尊告弗迦娑:「我於往昔,在阿車摩村,於一樹下端坐思惟。時,有商人五百乘車,經我前過,而我禪思,不覺不聞。」’

注二:高鳳字文通,東漢南陽人,務農。年輕時讀書非常專心,日夜用功。他的妻子在庭院曝曬麥子,讓高鳳看管,不要讓雞啄食。

忽然下起大雨,高鳳拿著長竿正在誦讀經書,並未覺察大雨把麥子都沖走了。妻子回來,責怪他,高鳳才醒悟過來。

《心淨則靜,一切皆安》

諸位菩薩~早安吉祥!

【如來的境界】簡述分享/蔡法莊

《一切世間境界,皆是如來境界》

師曰:

「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圓通法法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

華嚴經云:

「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 信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又云:「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

又云:「佛法世間法,若見其真實,一切無差別。」

金剛經曰: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這個名號,也就是說明心性本來的那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佛經所講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種現象。

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即「如同來了」或「不來不去」之義。

於諸菩薩生「如來」想;永不誹謗一切佛法,知諸國土無有窮盡;於菩薩行深生信樂,不捨平等虛空法界,菩提之心。

【佛陀如來的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全文」,可以詳細誦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蔡法莊

末學早、晚 誦經、念佛、念咒,不曾間斷,我不是專修淨土法門。但我,[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心可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是指真心和直心;

第二層是指專注一意;

第三層則是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會改變信心和願心。

阿彌陀佛是無量清淨,沒有人間凡夫的私心執著。唯有修無染、無漏的菩薩道,就能證得無上的佛果。

一般的凡夫都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即使講慈悲、仁愛,都仍帶有感情的成分在,只要有私心夾在其中,便不能叫作清淨。

阿彌陀佛以清淨的光、平等的光來照耀我,使我在愚昧煩惱之中得到安慰,得到心開意解,讓我們業障消除。

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的光,不是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接收到。

持念阿彌陀佛聖號,讀誦阿彌陀佛經典,實際上我們就是被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慧、本願之光所照。

能夠念佛、拜佛而見到光,見到阿彌陀佛的像,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而佛有所應,使其見光、見華、見像。

如果大家的福德、或是某一個人修行的力量特別強,就有這種瑞相顯現;有時只有一個人看到,有時許多人都能看到。

願阿彌陀佛用清淨的、慈悲的、智慧的光來照著我們,而且用佛的慈悲誓願力來攝受我們。

我們以正念分明來稱誦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乃為了行菩薩道,為了求生西方的彌陀淨土。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則明示:「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因此:以菩提心為淨土之本源,以念佛心為淨土法門之要行。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