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憨山師觀心銘醒世歌


索達吉堪布:《憨山大師醒世歌釋》

羅狀元在《醒世詩》中描述世間人

明末"憨山大師"《觀心銘》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圓同太虛,具含眾妙。

不出不入,無狀無貌。百千方便,總歸一竅。

不依形氣,形氣窒礙。莫認妄想,妄想生怪。

諦觀此心,空洞無物。瞥爾情生,便覺恍惚。

急處回光,著力一照。雲散晴空,白日朗耀。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便掃,掃即放過。

善惡之境,隨心轉變。凡聖之形,應念而現。

持咒觀心,如磨鏡藥。塵垢若除,此亦不著。

廣大神通,自心全具。淨土天宮,逍遙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熱處若生,生處自熟。

二六時中,頭頭盡妙。觸處不迷,是名心要。

觀身非身 鏡像水月

憨山大師


過去

一向專以

妄想生滅心

當以為真


故於六塵境緣

種種幻化 認以為實


如今發心趣向

將自己

現前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全是自心中

所現浮光幻影

如鏡中像 如水中月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觀心無相 光明皎潔

憨山大師


現前種種境界

都是虛妄

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


觀一切音聲

如風過樹


觀一切境界

似雲浮空

都是變幻不實之事


不獨從外如此

自心妄想情慮

一切愛根種子

習氣煩惱

都是幻化不實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觀身非身 鏡像水月

觀心無相 光明皎潔

憨山大師


若工夫得力時

"外境不入"


"唯"

心內煩惱

此乃八識習氣種子


只須

心意識參

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

不管是善是惡

當下撇過


"締信"

"自心中本無此事"


將本參話頭

"著力提起"


金剛寶劍

"魔佛皆揮"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觀身非身 鏡像水月

觀心無相 光明皎潔

憨山大師


吾人妙性天然

現前種種境界

都是幻妄不實的

唯是

真心中所現影子


不了

自心本無一物

不達

身心世界本空


觀心觀慧的成就

圓融 豁達

自在 無礙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明末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明末

"憨山大師"費閒歌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

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

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

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聽聞容易實心難,侮慢師尊總是閒,

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工夫總是閒,

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

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

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閒,

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

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

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

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

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

萬萬千千不肯修

世間的

是是非非

煩煩惱惱

何時方能止息

芸芸眾生

就是不肯

修行解脫道耶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

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榮華終是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

自承當

山師

生前枉費

心千萬

死後空留

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富貴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吃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憨山師

羅狀元在《醒世詩》中描述世間人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世人急急忙忙苦求世間瑣事,寒寒暖暖度過一年四季;從早到晚經營家業,在昧昧昏昏中已經是白髮蒼蒼。)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世間的是是非非、煩煩惱惱何時方能止息?雖然所有人最終明明白白都是死路一條,可是芸芸眾生就是不肯修行解脫道。)

羅狀元醒世詩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貪名逐利滿人間,不如破衲道人閒,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富貴百年難保守,輪迴六道易循環,勸君早辦修行路,一失人身萬劫難。

二十年後故鄉遊,千金斗米吾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

【索達吉堪布:《憨山大師醒世歌釋》】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學習憨山大師的《醒世歌》。雖然我沒有《醒世歌》的傳承,但我覺得裏面的內容很好,所以就算是和大家共同學習。按理來說,要給別人傳授經論,最好自己要有傳承;但如果是為了便於理解而共同探討研究,沒有傳承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由於我沒看過《醒世歌》的正式講義,也沒有在其他上師面前聽受過,只是憑自己的理解給大家從字面上作一個解釋,所以可能解釋得不一定準確;如果發現有不準確之處,希望道友們予以指正。

標題:《醒世歌》。作者:憨山大師。

憨山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他與袾宏、真可、智旭並稱明末四大高僧,不僅精通大小乘經典,著有許多經典的注釋,而且精通道教、儒教等世間的宗派,為《道德經》、《大學》、《中庸》也撰寫過注釋。大師圓寂後肉身不壞,至今仍供奉在廣東南華寺。除了撰寫注釋,他還造過很多論典。這次我們學習《醒世歌》,也算是和大師結上善緣。

正文:共有十個偈頌。下面看正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世間的紛擾爭鬥漫無邊際,猶如茫茫無際的紅塵白浪一樣,唯有忍辱柔和才是處世的妙方;我們應該到處隨緣延續歲月,終身安分守己度時光。

從唐朝以來,漢地就有了「紅塵」這個名詞,據說因為當時的首都是長安,那裏終日車水馬龍,飛揚的塵土在夕陽下成了紅色,所以人們就以「紅塵」來比喻世間或者鬧市。所謂「紅塵白浪兩茫茫」,這是比喻世間的鬥爭,猶如紅塵和白浪般無邊無際。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整天都在勾心鬥角、互相奮戰。在這種情況下,息滅鬥爭的唯一妙方就是忍辱柔和。

安忍,有許多功德。佛陀在《生經》中說:「若常行柔和,眾人所愛敬。」如果一個人恒常行為柔和,那麼他就會得到眾人的尊重和喜愛。《中阿含經》說:「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意思是,唯有安忍能制止諍論,這個法是最為尊貴之法。所以在如今這個鬥爭特別多的社會,大家應該奉行忍辱柔和、互相和愛,這樣才能活得快樂。

此外,我們不管處於何時何地都不要有過多的強求,應該隨著自己的緣分,一輩子安分守己度時光。在短暫的人生裏,很多人總是想強行達到某種目標,有些無權無財的人很想升官發財,有些容貌不端嚴的人非要做整容手術,結果反而給自己帶來了不快樂。其實人的生活不應該違背自然法則。水是往下流的,日月是在天空中運行的,如果我們特意阻擋它們是很困難的。

同樣,一個人如果貧窮,他肯定有貧窮的因緣;如果相貌醜陋,肯定也有醜陋的因緣。要強行改變,是相當困難的。因此,生活要隨緣;有條件過得好一點,沒有條件就隨緣而過。世間任何法都是如此,只要因緣具足時,即使不願意它也會來。比如你家裏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情,如果這是無法改變、命中註定的,那它早晚會來的,再怎麼抗拒也沒有用。所以我們應該隨順自然規律,以坦然的心態過平靜的生活。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不要將自己的心田埋沒,昧了自己的良心;也不要把別人的過失,在眾人面前宣揚。與人交往時要謹慎應酬,不要做讓別人不開心的事,否則以後自己也會懊悔;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應該細緻耐心,要儘量跟別人溝通商量。

在《醒世歌》裏,前後兩句的字詞都是對應的;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篇很好的作品,大家可以細心品味。

我們千萬不能宣揚別人的過失,如果看到別人有過失就宣揚,這是一種最壞的行為。《弟子規》中說:「揚人惡,即是惡。」意思是,如果宣揚別人的過失,說明自己也很壞。當我們說別人的過失時,別人肯定不願意;就像別人說我們的過失時,自己也不願意一樣。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以後不要說他人的過失。不僅不能說過失,也不能觀察他人的過失;如果經常見到他人的過失,說明自己也有許多過失。要像《六祖壇經》說的那樣:「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在與人交往時應當謹慎應酬,一定要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對上者恭敬尊重,對中者和睦相處,對下者以慈悲心維護。總之,不要經常吵吵鬧鬧,跟誰都合不攏。有些人就是這樣,不管到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的群體中,跟誰都合不攏,與別人的合作性特別差。這種人很成問題,不要說出世間的修行解脫,甚至在世間的群體中也很難有所成就。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自作主張,要跟大家共同商量。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再三強調,遇到重大的事情要和大家商量;這樣即使事情沒有成功,人們也不會對你有怨言。如果沒有商量就自作主張,事情成功就罷了;如果沒有成功的話,別人都會把過失歸責於你。

總之,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一定要和別人好好商量;在和別人接觸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在世間,從來都是硬弩的弦先斷,每每見到鋒利鋼刀的刀口容易損傷。惹禍都是因為語言不當造成的,過患大多是心狠手辣、心地不善招致的。

遇到石頭等堅硬物時,為什麼鋼刀的口最容易損傷呢?就是因為刀口太鋒利了。為什麼硬弩的弦最容易斷呢?就是因為繃得太緊了。這說明一個道理:在世間如果人的行為太粗暴、性情太剛強,就會處處遇到不順。所以我們應該經常保持柔和的態度,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這樣任何事情都容易成辦。

我們還要時刻觀照自己的語言,否則也會導致種種禍患。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為,如果人的語言過多,反而會帶來不便。孔子也說,花語巧言足以擾亂人的德行。所以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語言。

《辯意長者子經》云:「心調能柔和,謙讓而敬順;學問誦習經,乃為人中尊。」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心調柔,對別人謙讓恭敬隨順,同時又能學習持誦經論,這就是人當中最尊貴、最了不起的。所以,如果我們能有一顆調柔的心,對與人交往或者做事情都會有很大利益。

在我接觸的道友中,有些人的心很調柔,不管什麼環境都能適應,在哪里都能隨順大家;而有些人則心不調柔:今天在這個部門,明天在那個部門,後天又到另一個部門;或者今天在這個班,明天在那個班,後天又換一個班……不管在哪里都待不住。其實回顧自己的人生也會發現,很多不順都是由於性情剛強難化導致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通過大乘的甚深教法調伏自己的心。大乘佛法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議的,即使心特別粗暴野蠻的人,通過一段時間聞思修行後,心也會變得調順堪能,這種例子有很多。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沒必要整天爭論我是你非,彼此又何必辯論我長你短呢?世事從來都是缺陷比較多,自己的幻軀又焉能免於無常呢?

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不是極樂世界,所以肯定會有許多缺陷。如果是極樂世界的話,那一切都是清淨快樂的。《白蓮花經》等經中說,「娑婆世界」意為「堪忍世界」,所以在這裏度化眾生的菩薩要有頑強的毅力,否則度不了剛強難化的眾生;生活在這裏的人也要有堪忍力,否則很難待下去。既然這個世界缺陷這麼多,加之自己的幻化之軀也免不了無常,如果天天講人我是非、不斷進行鬥爭,這有什麼意義呢?人生這麼短暫,哪有工夫搞這些啊?

以前羅狀元有一首《醒世詩》,裏面也有類似的教言:「世事紛紛如電閃,輪迴滾滾似雲飛;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理是非?」大意為:世事像閃電一樣瞬息萬變,輪迴猶如滾滾的烏雲一樣;今日根本不知道明日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哪裡有講是非的時間?

如果一個人重視自己的修行,或者利益他眾的心比較強,那他根本不會談論別人的是非。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就是如此,除了自己的基本生活以外,白天晚上都在想著利益眾生的事,從來沒時間說是非。我前兩天也說過,如果是為了眾生,事情越多越好;如果是為了自己,事情越少越好。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自己的瑣事太多會障礙修行;而利益眾生的事情太多則不同,即使障礙自己的修行也是值得的。

我們是大乘佛教徒,所以首先要有利益眾生的發心,然後要實地行持。如果捨棄了利益眾生,我覺得有點可惜。我不是因為找不到發心人員,才故意這樣說的。我自己經常有這種情況,如果某一天因為做事情而耽誤了修行,我就會返觀自身:「我是因為利益眾生,還是因為散亂、煩惱,而耽誤了修行?」如果是因為利益眾生而耽誤了修行,那我就不會有後悔心,畢竟是為眾生而忙碌;雖然自己的念經、磕頭、觀修沒有完成,但眾生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比較起來,我應該選擇為眾生做事情!

這是我個人的少許體會。當然,每個人各有價值觀,有人認為我這樣做很好,也有人認為我這樣不合理,應該先度自己再度他人。但話說回來,不管是先度自己還是先度他人,我們哪有談論是非長短的時間呢?世間本來不可能十全十美,再說自己的身體也無有恆常性;既然如此,我們就沒必要談論人我是非。要麼自己認認真真修行,要麼勤勤懇懇利他。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在生活中吃一些虧沒什麼大不了的,在與人交往時適當讓步也不妨。興衰很快就會交替,才看到春日的綠柳,很快又見到秋風中的黃菊。

俗話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捨就不得。」所以我們不要怕吃虧。《修心八頌》中有一個甚深的教言:「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大家應該做到這樣。最近我找到了金厄瓦格西的《修心八頌講義》,方便的話我想把它翻譯成漢文;那裏面說做任何善事以後如果以《修心八頌》作迴向,相續中會自然而然生起自他交換的菩提心。

自他交換的菩提心非常重要,阿底峽尊者依止了許多上師,雖然他對所有的上師都很恭敬,可是提起其他上師時,尊者只是合掌於胸前;而一提到金洲上師,尊者就雙手合掌在頭頂並且流淚不止。為什麼他如此恭敬金洲上師呢?就是因為金洲上師給他傳授了自他交換的菩提心。

這裏有一個比喻:春天的綠柳雖然很好看,可是時過境遷,不久就會被秋天的黃菊代替。這個比喻可能有兩層意思:

一方面是對當時社會的影射。從紫柏禪師和憨山大師的傳記看,當時的皇帝對高僧大德有一些特殊的措施,所以作者借物喻人說:今天你是高高在上的皇上,但過一段時間就不一定了,萬法都是無常的,就像春天的綠柳到了秋天就會被黃菊代替一樣。

另一方面可以解釋為:在世間今天我吃虧,也許明天就會得到回報;今天我向別人讓步或者將勝利奉獻給他,也許明天或者下一世他就會對我好。萬法不可能永遠保持不變,這就是因果迴圈之理。古人說:「讓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當你遇到不順時,如果能讓一時,很快就會風平浪靜,如果能退一步,前方馬上就是一片海闊天空,這樣自己的事情就會逐漸順利了。

漢地很多大德都造有道歌,如永嘉禪師的《證道歌》、憨山大師的《醒世歌》;這些道歌的詞句雖然好懂,但只有結合大乘佛法來講解,才能發掘其中的甚深意義。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世間的榮華只是半夜三更的美夢,醒後一點都沒有;富貴如同秋天的霜一樣,很快就會消失。在輪迴之中,有誰能替自己感受老病死生之苦呢?個中酸甜苦辣唯有自己承擔。

雖然人們特別希求榮華富貴、名聲地位、相貌端嚴;但這些世間的圓滿很容易消失,不會伴隨自己很久,唯有老病死生才會恒時相隨。在流轉輪迴的漫長過程中,不管是在惡趣感受痛苦,還是在善趣感受快樂;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己感受,別人不可能代替。因此,我們沒必要為了暫時的榮華富貴造惡業,否則自己終將承受果報。

世上哪有永不衰敗的圓滿呢?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說:「一切高貴終墮落,一切榮華終衰竭;一切美妙終醜陋,有為諸法豈未見?」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永遠的高高在上、永遠的榮華富貴、永遠的美麗端莊。在我們的記憶中,許多以前特別令人羡慕的富貴人,現在已淪為乞丐;許多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也變成了淒慘可憐者。《六度集經》云:「盛者必衰,實者必虛。」因此,高際必墮、聚際必散,就是世間的真理;可惜世間人極其愚昧,往往不懂這個道理。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人自恃聰明而巧計營謀,別人也會誇他聰明伶俐;雖然這樣的假動作在人前有可能成功,但最終卻無法逃脫因果的制裁,老天自會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者將慘墮地獄,公平正直者將超生天堂。

人們常說:「諸天尊和上師三寶有天眼,如果你做了昧良心或者違背因果的事,他們會恥笑你的。」所以人的行為是無法隱藏的。況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以諂曲心、貪心、瞋心造惡業,必定會墮入旁生、餓鬼、地獄感受痛苦;如果居心公平正直,以無貪、無瞋之心行持善法,就可以前往天堂享受快樂。所以我們務必要,慎重取捨善惡因果。

《諸法集要經》云:「一切諸世間,善惡法為主。」因此,人的命運或者前途是快樂還是痛苦,就取決於自己的行為是善是惡。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卻不容易。《好了歌》云:「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很多人覺得成就佛菩薩果位或者往生極樂世界很好,但在生活中一遇到貪瞋的對境就對治不了煩惱;然後就開始造惡業,最終以此而感受痛苦。

這裏講到了甚深的因果之理,希望大家千萬不要違越因果法則,否則必定會像吃毒藥一樣感受惡趣的痛苦!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

麝因為珍貴的麝香而身先死,蠶因為貴重的蠶絲而命早亡;同樣,人如果不知足少欲,貪求奢侈的生活,很快也會遭遇許多危害。所以我們應該服用養神平氣的法藥,儘量過清心寡欲、平平淡淡的生活。

所謂「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這是以「調身的藥」,來比喻「調心的法」。「平胃散」是一種中藥,此處比喻調心養神;「二陳湯」也是一種中藥,此處比喻和氣融樂。也就是說,依靠「平胃散」和「二陳湯」這兩種藥,能讓人們身體健康;同樣,依靠「調心養神」、「和氣融樂」的法藥,也能讓人們內心快樂。

《佛所行贊》云:「多求則為苦,少欲則安隱;為安應少欲,況求真解脫?」意思是,人如果過多地希求,許多痛苦會接踵而至,如果少欲則會過得很安逸;即便為了暫時的安樂也應該少欲,更何況說希求真正解脫呢?因此,如果我們不知足少欲,不滿足於清貧的生活,修行絕對不能成功,根本得不到解脫!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

生前費盡心機苦苦營謀,死後只能兩手空空前往後世;世間凡愚天天上演悲歡離合的鬧劇,日日為富貴窮通而忙碌不已。

這些詞很美,你們應該背下來,以後可以給別人講一講。以前有歌星唱過《醒世歌》,以後你們開心時可以唱一唱,不開心時也可以唱一唱。在漢傳佛教大德的道歌裏,有許多看破紅塵、放下自在的殊勝竅訣;在藏傳佛教大德的道歌裏,有許多利他菩提心,尤其是大圓滿覺性的殊勝竅訣。我們應該用這些教言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經常處於法喜充滿的狀態。

有些人始終愁眉苦臉,不僅自己心裏不舒服,跟別人接觸時也經常小題大做;最後把整個團體的氣氛都搞壞了,這樣沒有必要。我們在世上活不了很久,終究避免不了無常;跟道友或者其他人接觸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所以沒有必要今天跟這個人鬥,明天跟那個人鬥。如果自己的一生都成了永不停息的「戰鬥機」,那有什麼意義呢?當然,今天我比較開心,所以裝成一個開心自在的修行人;也許明天我不開心,自己也變成了「戰鬥機」。

這裏說得很清楚:生前費盡心機、辛辛苦苦謀求財產、名聲、地位,一直為這些身外之物而奔波忙碌;但死時只能空手一雙前往後世,連一根毛都帶不走,甚至最貪執的身體也帶不走。在《雜阿含經》中,也有這樣的教言:「世間金寶等,王賊水火侵;死時悉捨離,無有隨人者。」意思是,世間的金銀財寶都是不可靠的,有些被國王搶走,有些被盜賊偷走,有些以地水火風的災害而滅盡;即使沒有遇到這些違緣,死的時候分文也帶不走,唯有生前造的善惡業會跟隨自己。

既然人死的時候終將一無所有,那現在天天上演悲歡離合的鬧劇,為了富貴窮通而忙碌,這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整天為了感情、財產、人際關係而不開心、互相爭鬥;這樣過一輩子確實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將世間看得淡一點。

自古以來,真正看破的上師對世間都是無有耽執的,不管榮華富貴、親朋好友還是繁華的都市,他們對此一點耽執都沒有,心中唯一希求的就是解脫,大家應該向他們學習。以前我們學院附近有一位曲恰堪布,他是法王如意寶的道友;法王經常讚歎,曲恰堪布講經說法的精神。自從曲恰堪布圓寂後,他的道場多年來一直沒有恢復;最近他的部分弟子想恢復上師的道場,繼續進行聞思修行。其中有一位法師是我的同學,前一段時間我們在一起聊天,他回憶說:

「上師一生中每天都講經說法,我記得這麼多年以來,除了夏天耍壩子時跳七八天格薩爾王的金剛舞;除此以外連一天休息都沒有,不管西曆的星期天,還是藏曆的初一、十五都不例外,每天都要講一堂課。前一段時間我們商量後覺得,應該按照上師的傳統每天講經說法;但這樣又出了個問題:如果一個月連一天休息都沒有,現在的人能不能忍受啊?他們不一定高興。可是原來我們,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

聽了他的話,我當時就想:以前的上師不是一年兩年,而是這麼長時間裏每天不斷地講課;無論星期天還是節假日都不中斷,確實非常了不起!

可是現在城市裏的人不是這樣,菩提學會有些人每個星期上一兩堂課都很困難,有些人基本上來不成——今天親戚結婚,明天親戚的親戚死了,後天我要出差,再過幾天感冒了……總是有一些理由。這些人表面上是正式學員,可是一個禮拜連一兩天都空不出來學習,甚至半天都空不出來。這些人應該好好反省:人家是三百六十五天不斷聽經聞法,一天都不需要休息;而我在世間打轉那麼長時間了,現在還拿不出一點精進,這是不是太慚愧了?

羅狀元在《醒世詩》中描述世間人說: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世人急急忙忙苦求世間瑣事,寒寒暖暖度過一年四季;從早到晚經營家業,在昧昧昏昏中已經是白髮蒼蒼。)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世間的是是非非、煩煩惱惱何時方能止息?雖然所有人最終明明白白都是死路一條,可是芸芸眾生就是不肯修行解脫道。)

有時候看起來,世間人每天不停地忙著,這樣忙到最後有什麼用呢?如果沒有修持善法,為了這個虛幻不實的身體,忙多少年也是白忙。再過二三十年,現在我們為之忙碌的一切都會消失,一點也帶不到後世;唯有造的善惡業,會緊緊跟隨自己。大家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不要爭強好勝,為一些小事爭鬥不息,人生百年不過一場戲而已;如果自己一直執迷不悟,最後忽然一聲鑼鼓響,鬧劇謝幕散場,那時不知將隨業流轉何方?

在人生這場戲中,每個人的角色不盡相同:有些人比較成功,從小到大沒有經歷過什麼痛苦,修行也比較不錯;而有些人則不太成功,從小到大處處遇到痛苦。但不論什麼人,最後都將「頃刻一聲鑼鼓歇」,終將斷氣離開世間。

每個人都是這樣:「嘡」的一聲,你的戲就演完了;從此以後,你這位先生或者女士就不在了。你的心識,隨著業力漂泊;也許前往人間,也許前往地獄,也許前往清淨刹土。所以趁現在自由自在時,每個人應該多行持對來世有意義的善法:最初發菩提心,中間以菩提心攝持做利益眾生的事,最後以菩提心迴向善根,這一點非常重要。

人的生命確實很短暫,在座的很多人也許明年之前就會離開人間,那時自己的家鄉在何處呢?捫心自問時,有些沒有行持善法,尤其造了惡業沒有懺悔的人是很可憐的。既然自己來到世間,遇到了大乘佛法,也明白了善惡因果之理;就再不能整天散亂度日、忙碌於無有實義的世間法了。作為出家人,應該看破放下一切瑣事,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修行上;作為在家人,雖然不得不生活,該做的經商、務農、放牧都該去做,但也不能一直忙碌不息,一直對世間法特別耽執。

如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裏,連一個月也拿不出來修行;那這樣的人表面上是皈依佛教的人,實際上肯定沒有考慮過後世,和世間人就沒什麼差別了。世間人對前生後世的存在與否,沒有真實的依據;而佛教通過可靠的依據進行抉擇,證成了每個眾生都有前生後世,眾生乃至從輪迴解脫前都將隨善惡業不斷流轉。

既然每個人都有後世,那大家想一想:人生最多一百年,即使有人活得特別不錯,最多也是一百二十歲、一百二十五歲、一百三十歲,而未來的前途是多少萬年?這麼漫長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於現在;如果這方面一點都不考慮,那自己是不是比較愚癡?希望各位了知善惡取捨之理,從世間的迷夢中清醒過來。

以上講完了《醒世歌》,憨山大師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通過這首《醒世歌》提醒我們:早日醒來吧,不要再做世間的美夢了,這樣沒有任何意義!學習這首道歌後,大家要生起無偽的出離心,對世間不要有任何耽執。當然,光有出離心還不夠;如果沒有菩提心,善根不能成為成佛的因;如果沒有空性見,善根不能直接成為解脫的因。所以還要生起:菩提心和空性見。

現在漢地、藏地有些人,雖然表面上行持善法;實際上他們行持的善法,根本不能成為解脫之因。有些人不要認為:「我天天供燈、念經,一定能解脫。」要看看你的心態:「我這樣做是為了斷除輪迴,還是為了今生的目的?」在這方面一定要好好辨別。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苦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