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B)

觀心/觀空的道理/心性智慧/四念處觀

"觀心觀慧解慧"(一)(三)/"金剛經講義"

重要節錄(空性智慧七系列)

"觀心觀慧解慧"(一)(三)/"金剛經講義"

"觀心觀慧解慧"(一)(三)

菩提自性,空寂無念,

本自清淨,能生萬法。

==================

古德說"實相"為

無相無不相,

相即非相,非相而相。

無在無不在,

實亦非實,非實而實。

亦即

如實空,如實不空也。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當我們瞭解我們自己的心,

當正念正緊密地看守著心時,

"就有智慧存在"。

(詳見後)

=======================

釋迦牟尼佛講經

講了四十九年,

就是講一個「空」字。

空就是放下的意思,

空就是大自在的意思,

空就是距離,

空就是互相尊重,

空就是解脫的意思,

空就是有

無量無邊的容忍,

空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不增不減的意思,

空就是如如不動的意思,

空就是永遠如此的意思,

空就是不生煩惱,

空就是大慈大悲!

世間所有的痛苦

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牢獄

世間所有的牢獄

都歸結在自我

一個私心的自我

"觀心觀慧解慧"(一)

菩提自性,空寂無念,

本自清淨,能生萬法。

==================


古德說"實相"為

無相無不相,

相即非相,非相而相。

無在無不在,

實亦非實,非實而實。


亦即

如實空,如實不空也。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須菩提。

如來所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者,

唯一『無實無虛』,

即是「諸法如義」。


********************

如來所得之法,

乃是"實相"。

實相者,無相無不相。

無相,『無實』也。

無不相,『無虛』也。

********************


若究竟言之,

相不相皆無,

故曰『無實無虛』。


虛實皆無,

是為真實之法。

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觀心觀慧解慧"(二)

菩提自性,空寂無念,

本自清淨,能生萬法。

==================


阿耨菩提,

即真如覺性之異名。

如來即"諸法如義",

稱為如來,

因其已證真如覺性。


足證如來所得,

「無實」,覺性空寂。

「無虛」,覺性圓彰故。


一法不生(本自清淨),

實無有法也,故無實。

無法不現(能生萬法),

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無實無虛』,

即《起信論》

「如實空」義,

「如實不空」義。


如實即是真如,

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

故曰"如實"。


***********************

如實空者,無實也。

如實不空者,無虛也。

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

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

此是一切法,

"如如不動之真體"。

***********************


不空是由空來,

可知

無虛是由無實來。

諸法一如,

是由實無有法來。


無實,可指諸法言。

諸法緣生,故無實。

無虛,可指「如」言。

真如不空,故無虛。


*****************

『如來所得』,

但證"諸法如義"耳。

*****************


*********************

無實無虛,

"空有一如,性德本然"。

如來證此,說此。

令眾生"覺此,修此"。

*********************


*********************

應如是覺,如是修。

云何修?

生無所住心,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觀心觀慧解慧"(三)

菩提自性,空寂無念,

本自清淨,能生萬法。

==================


若"觀"一切法"唯實",

(執有、著相、我執)凡夫也。

若"觀"一切法唯虛,

(執空、著空、法執)二乘也。

即"觀"一切法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亦是權教菩薩。


********************

佛與諸大菩薩,

"觀"一切法

無實無虛,是整個的。

無實即無虛,

無虛即無實。

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不住空有、中道相應)

********************


********************

佛事門中,

不立一法,無實也。

不捨一法,無虛也。

應無所住,無實也。

而生其心,無虛也。

"無實無虛",

亦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是"諸法實相"也。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須菩提。

如來所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者,

唯一『無實無虛』,

即是「諸法如義」。


********************

如來所得之法,

乃是"實相"。

實相者,無相無不相。

無相,『無實』也。

無不相,『無虛』也。

********************


若究竟言之,

相不相皆無,

故曰『無實無虛』。


虛實皆無,

是為真實之法。

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阿耨菩提,

即真如覺性之異名。

如來即"諸法如義",

稱為如來,

因其已證真如覺性。


足證如來所得,

「無實」,覺性空寂。

「無虛」,覺性圓彰故。


一法不生(本自清淨),

實無有法也,故無實。

無法不現(能生萬法),

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無實無虛』,

即《起信論》

「如實空」義,

「如實不空」義。


如實即是真如,

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

故曰"如實"。


***********************

如實空者,無實也。

如實不空者,無虛也。

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

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

此是一切法,

"如如不動之真體"。

***********************


不空是由空來,

可知

無虛是由無實來。

諸法一如,

是由實無有法來。


無實,可指諸法言。

諸法緣生,故無實。

無虛,可指「如」言。

真如不空,故無虛。


*****************

『如來所得』,

但證"諸法如義"耳。

*****************


*********************

無實無虛,

"空有一如,性德本然"。

如來證此,說此。

令眾生"覺此,修此"。

*********************


*********************

應如是覺,如是修。

云何修?

生無所住心,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


************************

若"觀"一切法"唯實",

(執有、著相、我執)凡夫也。

若"觀"一切法唯虛,

(執空、著空、法執)二乘也。

即"觀"一切法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亦是權教菩薩。

************************


********************

佛與諸大菩薩,

"觀"一切法

無實無虛,是整個的。

無實即無虛,

無虛即無實。

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不住空有、中道相應)

********************


********************

佛事門中,

不立一法,無實也。

不捨一法,無虛也。

應無所住,無實也。

而生其心,無虛也。

"無實無虛",

亦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是"諸法實相"也。

********************

釋迦牟尼佛講經

講了四十九年,

就是講一個「空」字。

空就是放下的意思,

空就是大自在的意思,

空就是距離,

空就是互相尊重,

空就是解脫的意思,

空就是有

無量無邊的容忍,

空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不增不減的意思,

空就是如如不動的意思,

空就是永遠如此的意思,

空就是不生煩惱,

空就是大慈大悲!

世間所有的痛苦

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牢獄

世間所有的牢獄

都歸結在自我

一個私心的自我

所以

務必要拔除自我

愚痴

所有的牢獄就會消失

我們製造不幸

無明製造不幸

無明也製造牢獄

我們就活在牢獄當中

整個宇宙

只有一個大問題

那就是自我意識

其他沒有什麼問題

諸位!你很平安,碰到困難一切都解決,這個就是佛加被我們,還有一種,你想要佛長年累月的加持你,只有兩個字,「精進」,精進後面再補上兩個字,就是「不懈」。只有精進不懈的人,不懈怠,只有精進不懈的人,可以永久的蒙佛加被,因為是心一直相應啊!菩提心一直燃燒起來。

這個娑婆世界都是

因為念頭不斷而來的,

我們既然要了生死,

為什麼不在念頭裡面

好好的下功夫?

佛法裡面的可貴之處就是這樣子,

會修行的人他唯是一心,

一心就是寂滅,

寂滅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才能修行圓滿,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

正念與覺知是唯一能使我們明瞭內心的方法。沒有正念,就聽不到內心的良知;沒有正念,就守不住生命的根本。

往內心看,你們會看到善與惡;見到了善良,我們便可以將它帶至心靈且去實踐。

藉由持續不間斷的「正念」和「正知」來訓練心,經過實踐和時間的歷練,心成為最大的寶庫。

當我們瞭解我們自己的心,當正念正緊密地看守著心時,就有智慧存在。

「慧律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