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五祖禪宗最上乘論真妄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心得/詳見後

宗教共融/最上乘論


弘忍禪師著


注:此經出自《大藏經》第48卷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取見;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脫錯,恐誤後人。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詳見後/

佛弟子文庫/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

弘忍大師 2011/03/14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詳見後/

最上乘論白話,禪宗五祖最重要的開示,開悟就是這樣簡單!

2019/11/27 來源:五臺名山

釋靈心上師:凡是想要趣入聖道,了悟明白正法真正的宗旨及修持自心的法義及道理,若是不能善護心性清淨的人,一切所有的修行都沒有辦法得以見到自性,所以希望善知識如果有著書立說的人,一定要用心思量,千萬不要有錯誤,避免錯誤的知見誤導後人,斷人慧命,增加罪障。

一切修持佛道的人

最根本的需要認識自身的心體,

這顆心

從先天以來就

清淨無垢無染,

沒有生起,沒有毀滅,

沒有一切的分別。

自性本來圓滿清淨的心,

這就是修行人的最根本的師父(或上師)。

能認識清淨心,就超過念誦十方諸佛的名號。

有人弟子問。怎麼知道自己的心本來清淨呢?

釋靈心上師:開示說。十地佛經中說,

眾生的身體中

都有金剛佛性,就像太陽一樣,

心體無量光明圓滿無礙,

廣大沒有邊際。

只因為色、受、想、行、識

五陰之黑雲所覆蓋了自性。

就像油瓶內的燈光沒有了能照射的光彩。就像世間天空中的烏雲和大霧從四面八方都升起來了,此時天下昏暗,太陽的光明怎能燦爛的照射呢?為什麼沒有光明呢?太陽的光明本來就沒有損壞,只因為被烏雲和大霧所覆蓋的緣故。

一切眾生清淨的心也是這樣的,

只是因為

"攀緣外境、種種妄念、種種煩惱、

種種錯誤的知見之黑雲所覆蓋了,

只要能注意力集中,

看護自心(也是覺照自心),

讓種種妄念不再生起,

涅槃之法自然漸漸會顯現出來。

所以應當知道自己的心本來清淨。

有人問。怎麼知道自己的心本來沒有生,沒有滅呢?五祖開示說。

維摩詰所說經中說,

如無有生。如無有滅。

如的意思就是真如佛性,

自性本來清淨,

清淨就是心的本原啊。

真如佛性本來而有,

不從因緣和合而生起。

又說。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

一切眾生,

就是我等凡夫眾生。眾賢聖就是諸佛聖者。

名詞之相雖然有區別,真如法性都是相同的。

沒有生,沒有滅,"所以說都是真如"。

所以應當知道自己的心本來就沒有生,沒有滅,

有人問。怎麼說自己的心就是自己根本的老師呢?

釋靈心上師:

這個真如妙心,

自然而然的有,

不是從外面因緣而來,

也不屬於修行而來。

在過世,現在世,未來世中,

所有最親近的親人中

都沒有能超過(觀照般若)

"自我看護自己的心"。

如果能認識自心的人,

持之以恆的安守

就能達到超脫生死的彼岸。

(運用"觀照般若")

迷茫不認識自心的人,

捨棄看護自心的妙法

就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

所以應當知道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

都以自己的心為最根本的師父。

所以經論說。

如果能清楚的安守自心,

那麼種種妄念自然不會升起。

這就是"無生"。

所以應當知道,心就是最根本的師父、上師。

釋靈心上師:超度嬰靈、超度亡人、觀三世因果、化解業障病、化解太歲、合和婚姻、超度冤親債主!

最上乘論白話,

禪宗五祖最重要的開示,

開悟就是這樣簡單!

2019/11/27 來源:五臺名山

釋靈心上師:凡是想要趣入聖道,了悟明白正法真正的宗旨及修持自心的法義及道理,若是不能善護心性清淨的人,一切所有的修行都沒有辦法得以見到自性,所以希望善知識如果有著書立說的人,一定要用心思量,千萬不要有錯誤,避免錯誤的知見誤導後人,斷人慧命,增加罪障。

一切修持佛道的人最根本的需要認識自身的心體,這顆心從先天以來就清淨無垢無染,沒有生起,沒有毀滅,沒有一切的分別。自性本來圓滿清淨的心,這就是修行人的最根本的師父(或上師)。能認識清淨心,就超過念誦十方諸佛的名號。

有人弟子問。怎麼知道自己的心本來清淨呢?

釋靈心上師:開示說。十地佛經中說,眾生的身體中都有金剛佛性,就像太陽一樣,心體無量光明圓滿無礙,廣大沒有邊際。只因為色、受、想、行、識五陰之黑雲所覆蓋了自性。就像油瓶內的燈光沒有了能照射的光彩。就像世間天空中的烏雲和大霧從四面八方都升起來了,此時天下昏暗,太陽的光明怎能燦爛的照射呢?為什麼沒有光明呢?太陽的光明本來就沒有損壞,只因為被烏雲和大霧所覆蓋的緣故。一切眾生清淨的心也是這樣的,只是因為攀緣外境、種種妄念、種種煩惱、種種錯誤的知見之黑雲所覆蓋了,只要能注意力集中,看護自心(也是覺照自心),讓種種妄念不再生起,涅槃之法自然漸漸會顯現出來。所以應當知道自己的心本來清淨。

有人問。怎麼知道自己的心本來沒有生,沒有滅呢?五祖開示說。維摩詰所說經中說,如無有生。如無有滅。如的意思就是真如佛性,自性本來清淨,清淨就是心的本原啊。真如佛性本來而有,不從因緣和合而生起。又說。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

一切眾生,就是我等凡夫眾生。眾賢聖就是諸佛聖者。名詞之相雖然有區別,真如法性都是相同的。沒有生,沒有滅所以說都是真如。所以應當知道自己的心本來就沒有生,沒有滅,有人問。怎麼說自己的心就是自己根本的老師呢?

釋靈心上師:這個真如妙心,自然而然的有,不是從外面因緣而來,也不屬於修行而來。在過世,現在世,未來世中,所有最親近的親人中都沒有能超過自我看護自己的心。如果能認識自心的人,持之以恆的安守就能達到超脫生死的彼岸。迷茫不認識自心的人,捨棄看護自心的妙法就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所以應當知道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都以自己的心為最根本的師父。所以經論說。如果能清楚的安守自心,那麼種種妄念自然不會升起。這就是無生。所以應當知道,心就是最根本的師父、上師。釋靈心上師:超度嬰靈、超度亡人、觀三世因果、化解業障病、化解太歲、合和婚姻、超度冤親債主!

達真堪布:本是自性菩提

2016/06/03 來源:南普陀在線

五種圓滿的第三個是眷屬圓滿。眷屬就是上師的眷屬,指的是我們的同修道友以及所有的眾生。把上師的眷屬都觀成男女本尊之性,

但是男女本尊之性也是沒有相的,即觀成自性菩提。

什麼叫自性菩提?

自性菩提只有一個,

指我們的自性,也指本來面目。

眾生都是佛,因為眾生都有佛性,眾生的自性就是佛性,自性和佛性是一個不是兩個。都是法身佛,法身佛就是自性,從這個角度講,眾生都是佛。《二觀察續》裡講:

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

"垢淨現真佛"。

「眾生本為佛」:

眾生本來是佛。

「然為客塵遮」:

妄想、分別、執著叫「客塵」。

被「客塵」遮蔽了叫污垢。

垢指不清淨。

妄念沒有了,不分別、不執著了,真佛就顯現了。

達摩祖師在《五性論》當中講:

「眾生與菩提,亦如冰和水。」

當溫度到零下時,水就變成了冰;

當溫度上升到零上時,冰就變成了水,

"眾生和菩提也正如這種差別"。

眾生與菩提都是一體的,

眾生本來就是菩提,本來就是佛。

所以,要將一切眾生觀為自性菩提,

這樣,你和一切眾生就是一體的,

這就是"萬法一心"。

佛弟子文庫/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

弘忍大師 2011/03/14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

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

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淨?答曰:《十地經》云:眾生心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只為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淨。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答曰:《維摩經》云:如無有生,如無有滅,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淨。清淨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又云: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一切眾生者,即我等是也。眾賢聖者,即諸佛是也,名相雖別,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問曰:何名自心為本師?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從外來,不屬於修。於三世中,所有至親,莫過自守於心。若識心者,守之即到彼岸;迷心者,棄之則墮三途。故知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故論云:瞭然守心,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故知心為本師。

問曰:何名守心勝念彼佛?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則到彼岸。《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云:守本真心,勝念他佛。又云:勝者只是約行勸人之語,其實究意果體平等無二。

問曰:眾生與佛真體既同,何故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快樂,自在無礙,我等眾生,墮生死中,受種種苦耶?答曰:十方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照燎於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得不受生死,不受生死故,即畢竟寂滅,故知萬樂自歸。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識心本,種種妄緣,不修正念故,即憎愛心起,以憎愛故,則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則諸苦自現。《心王經》云:真如佛性,沒在知見六識海中,沉淪生死,不得解脫。努力會是,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不二。

問曰: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何故佛覺性,眾生昏迷,因何故然?答曰:自此已上人,不思識分,非凡所及,識心故悟,失性故迷,緣合即合,說不可定,但信真諦,守自本心,故《維摩經》云:無自性,無他性,法本無生,今即無滅。此悟即離二邊,入無分別智。若解此義,但於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體是寂滅,無為安樂。我心即是真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

答曰:乃知舉一手爪,畫佛形像,或造恆沙功德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眾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三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故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

答曰:如來於一切經中,說一切罪福,一切因緣果報,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種種雜物,起無量無邊譬喻,或現無量神通,種種變化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有種種欲心,心行萬差,是故如來,隨其心門,引入一乘,我既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清淨,如雲底日,但瞭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何須更多學知見、所生死苦、一切義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見,則今於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不堪。若能瞭然不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雖言真學,竟無所學,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無二無一,故無所學。法性雖空,要須瞭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故《涅槃經》云:知佛不說法者,是名具足多聞,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

答曰: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上來四種問答,若欲廣說何窮。吾今望得,汝自識本心是佛,是故殷誠勸汝,千經萬論,莫過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華經》,示汝大車、寶藏、明珠、妙藥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窮苦奈何?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功德,自然圓滿。不假外求,歸生死苦,於一切處,正念察心,莫愛現在樂、種未來苦,自誑誑他,不脫生死,努力努力。今雖無常,共作將來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虛度,狂喪功夫。經云:常守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我等眾生,今現如此,不覺不知,驚怖殺人,了無出心,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遠近,作一日想,守本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調氣息,莫使乍粗乍細,則令人成病苦;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黃赤白等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妄想而見也。經云: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怪,但於行住坐臥中,常瞭然守本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所以諸佛廣說,如許多言教譬喻者,只為眾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門差別。其實八萬四千法門、三乘八道位體、七十二賢行宗,莫過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煉不住者,即自見佛性也。於念念中,常供養十方恆沙諸佛,十二部經,念念常轉,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義自現。一切願望具足,一切行滿,一切皆辦,不受後有,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捨此身已,定得無生。不可思議,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實不妄語,難可得聞,聞而能行者,恆沙眾中,莫過有一;行而能到者,億萬劫中,稀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靜,善調諸根,就視心源,恆令照燎清淨,勿令無記心生。

問曰:何名無記心?答曰:諸攝心人,為緣外境,粗心小息,內煉真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復總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憐,努力努力。經云:眾生若情誠不內發者,於三世縱值恆沙諸佛,無所能為。經云: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若佛能度眾生者,過去諸佛,恆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耶?只是情誠不自內發,是故沉沒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過去不知,已過亦不及,今身現在,有遇得聞妙法,分明相勸,決解此語,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發至誠心求願成佛,受無量自在快樂,及始轟轟隨俗,貪求名利,當來墮大地獄中,受種種苦惱,將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餐粗食,瞭然守本真心,佯癡不解語,最省氣力,而能有功,是大精進人也。世間迷人,不能此理,於無明心中,多涉艱辛,廣修相善,望得解脫,乃歸生死,若瞭然不失正念,而度眾生者,是有力菩薩。分明語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癡人也。不肯現在一生忍苦,欲得將來萬劫受殃,聽汝更不知何囑。八風吹不動者,真是珍寶山也。若知果體者,但對於萬境,起恆沙作用,巧譬若流,應病與藥,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者,真是出世丈夫,如來在日,嘆何可盡。吾說此言者,至心勸汝,不生妄念,我所心滅,則是出世之士。

問曰:云何是我所心滅?答曰:為有小許勝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經》曰:譬如虛空,能容萬物,而此虛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滅,趣金剛三昧。

問曰: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樂世間無常粗義,不樂第一義諦,真常妙善,其理未見,只欲發心,緣義遂思,覺心起即是漏心,只欲忘心,則是無明昏住,又不當理,只欲不止心、不緣義,即惡取空,雖受人身,行畜生行,爾時無有盡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見佛性,只是行人沉沒之處,若為超得到無餘涅槃,願示真心。答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反覆銷熔,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經》第三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三卷《阿閦佛品》,緩緩尋思,細心搜檢熟看,若此經熟,實得能於行往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聲香味觸。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是行人磨煉佛性處,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經曰:世間無佛住處,菩薩不得現用,要脫此報身。眾生過去根有利鈍,不可判,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若有力時,隨眾生性,起菩薩善根,自利利他,莊嚴佛土。要須了四依,乃窮實相,若依文執,則失真宗。諸比丘,汝等學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節,臨命終時,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義,作如是說,實非了了證知,若乖聖理者,願懺悔除滅,若當聖道者,迴施眾生,願皆識本心,一時成佛。聞者努力,當來成佛,願在前度我門徒。

問曰: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

答曰:此論顯一乘為宗,然其至意,導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說利他,約行門攝。

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

若我誑汝,當來墮十八地獄,指天地為誓,

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百度百科/上乘論 編輯

《最上乘論》,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唯一著述。此論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內題為《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此論之內容,共分果、行二門,借十四條問答方式,論釋自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眾生與佛,同源一體,持守本心,為涅槃根本、入道要門,及其攝屬果、行二門之情形。所引經典有《十地經》、《維摩經》、《金剛經》、《心王經》、《涅槃經》、《法華經》、《觀無量壽經》等。

作品名稱

《最上乘論》

作 者

弘忍

創作年代

作品出處

《大正藏》

文學體裁

現 存

八部

原 文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

目錄

簡介

編輯

弘忍大師法像

最上乘論》,乃見性者指示成佛之捷徑,大乘師滿足眾願之醍醐。此論開門見山,直趨第一義諦;鞭辟入裏,徑指涅槃彼岸;遠譬近喻,施設種種方便;玄問擬答,啓迪芸芸眾生。佛不直接度人,行者識心自度。佛若能度眾生,過去諸佛,量如恆沙,何故我等,不成佛耶?論據何等充分!三世一切諸佛,皆從心性出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乃三世諸佛之祖。説理多麼雄辯!其禪定要點及觀心方法,只寥寥數語,便和盤托出:閒靜身心,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內外中間,無處徵心。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反覆銷熔,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如此超凡入聖之描述,若非圓解妙心、神來之筆,焉能至此?

基本信息

編輯

全一卷,唐代弘忍,論述守一己之心為修道之要門。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內題為“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此論內容共分果、行二門,藉十四條問答方式,論釋有關自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本師、眾生與佛同體、持守本真之心為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及無記心、我所心滅、真心等之意義,及其攝屬果、行二門之情形。所引典籍有《十地經》、《維摩經》、《金剛經》、《心王經》、《涅槃經》、《法華經》、《觀無量壽經》等。

現存

編輯

此論之敦煌本共有八部,斯坦因發現者編號為二六六九、三五五八、四〇六四,伯希和發現者編號為三四三四、三五五九,北京字四一本、日本龍谷大學二本,其中,或題為《蘄州忍和尚導凡趣聖悟解脱宗修心要論》,或名曰《一乘顯自心論》,其一部收於《少室逸書》中,與日本妙嚴尼復刻之正德本相比,在文字上略有出入。此外,隆熙二年(1908),朝鮮梵魚寺開版之《禪門撮要》捲上亦載錄此論。

原文

編輯

第五祖弘忍禪師述《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

(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取見,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脱錯,恐誤後人。)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淨?

答曰:《十地經》雲:眾生心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只為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淨。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答曰:《維摩經》雲:如無有生,如無有滅,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淨。清淨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又云: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一切眾生者,即我等是也。眾賢聖者,即諸佛是也,名相雖別,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問曰:何名自心為本師?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從外來,不屬於修。於三世中,所有至親,莫過自守於心。若識心者,守之即到彼岸;迷心者,棄之則墮三途。故知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故論雲:瞭然守心,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故知心為本師。

問曰:何名守心勝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則到彼岸。《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云:守本真心,勝念他佛。又云:勝者只是約行勸人之語,其實究意果體平等無二。

問曰:眾生與佛真體既同,何故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快樂,自在無礙,我等眾生,墮生死中,受種種苦耶?

答曰:十方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照燎於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得不受生死。不受生死故,即畢竟寂滅,故知萬樂自歸。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識心本,種種妄緣,不修正念故,即憎愛心起。以憎愛故,則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則諸苦自現。《心王經》雲:真如佛性,沒在知見六識海中,沉淪生死,不得解脱。努力會是,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不二。

問曰: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何故佛覺性,眾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人,不思識分,非凡所及,識心故悟,失性故迷,緣合即合,説不可定,但信真諦,守自本心,故《維摩經》雲:無自性,無他性,法本無生,今即無滅。此悟即離二邊,入無分別智。若解此義,但於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體是寂滅,無為安樂。我心即是真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

答曰:乃知舉一手爪,畫佛形像,或造恆沙功德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眾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三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故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

答曰:如來於一切經中,説一切罪福,一切因緣果報,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種種雜物,起無量無邊譬喻,或現無量神通,種種變化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有種種欲心,心行萬差,是故如來,隨其心門,引入一乘,我既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清淨,如雲底日,但瞭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何須更多學知見、所生死苦海拔一切義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見,則今於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不堪。若能瞭然不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雖言真學,竟無所學,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無二無一,故無所學。法性雖空,要須瞭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故《涅槃經》雲:知佛不説法者,是名具足多聞,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

答曰: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上來四種問答,若欲廣説何窮。吾今望得,汝自識本心是佛,是故殷誠勸汝,千經萬論,莫過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華經》,示汝大車、寶藏、明珠、妙藥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窮苦奈何?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功德,自然圓滿。不假外求,歸生死苦,於一切處,正念察心,莫愛現在樂、種未來苦,自誑誑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雖無常,共作將來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虛度,枉喪功夫。經雲:常守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我等眾生,今現如此,不覺不知,驚怖殺人,了無出心,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遠近,作一日想,守本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調氣息,莫使乍粗乍細,否則令人成病苦;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黃赤白等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妄想而見也。《經》雲: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怪,但於行住坐卧中,常瞭然守本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所以諸佛廣説,如許多言教譬喻者,只為眾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門差別。其實八萬四千法門、三乘八道位體、七十二賢行宗,莫過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鍊不住者,即自見佛性也。於念念中,常供養十方恆沙諸佛;十二部經,念念常轉。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義自現,一切願望具足,一切行滿,一切皆辦,不受後有。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舍此身已,定得無生。不可思議,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實不妄語,難可得聞,聞而能行者,恆沙眾中,莫過有一;行而能到者,億萬劫中,稀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靜,善調諸根,就視心源,恆令照燎清淨,勿令無記心生。

問曰:何名無記心?

答曰:諸攝心人,為緣外境,粗心小息,內煉真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卧中,恆懲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復總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憐,努力努力。《經》雲:眾生若情誠不內發者,於三世縱值恆沙諸佛,無所能為。《經》雲: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若佛能度眾生者,過去諸佛,恆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耶?只是情誠不自內發,是故沉沒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過去不知已過,亦不及今身現在,有遇得聞妙法,分明相勸,決解此語,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發至誠心求願成佛,受無量自在快樂,及始轟轟隨俗,貪求名利,當來墮大地獄中,受種種苦惱,將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餐粗食,瞭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語,最省氣力,而能有功,是大精進人也。世間迷人,不能此理,於無明心中,多涉艱辛,廣修相善,望得解脱,乃歸生死。若瞭然不失正念,而度眾生者,是有力菩薩。分明語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現在一生忍苦,欲得將來萬劫受殃,聽汝更不知何囑。若知果體者,但對於萬境,起恆沙作用,巧譬若流,應病與藥,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者,真是出世丈夫,如來在日,嘆何可盡。吾説此言者,至心勸汝,不生妄念,我所心滅,則是出世之士。

問曰:云何是我所心滅?

答曰:為有小許勝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經》曰:譬如虛空,能容萬物,而此虛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滅,趣金剛三昧

問曰。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樂世間無常粗善。不樂第一義諦。真常妙善其理未見。只欲發心緣義遂思。覺心起則是漏心。只欲亡心則是無明昏住。又不當理。只欲不止心不緣義即惡取空。雖受人身行畜生行。爾時無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見佛性。只是行人沉沒之處。若為超得到無餘涅槃。願示真心。

答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閒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反覆銷熔,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説其形狀。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經》第三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三卷《阿閦佛品》,緩緩尋思,細心搜檢熟看,若此經熟,實得能於行往坐卧,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聲香味觸。八風者,利衰譭譽稱譏苦樂,此是行人磨鍊佛性處,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經》曰:世間無佛住處,菩薩不得現用,要脱此報身。眾生過去根有利鈍,不可判,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若有力時,隨眾生性,起菩薩善根,自利利他,莊嚴佛土。要須了四依,乃窮實相,若依文執,則失真宗。諸比丘,汝等學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節,臨命終時,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義,作如是説,實非了了證知,若乖聖理者,願懺悔除滅,若當聖道者,回施眾生,願皆識本心,一時成佛。聞者努力,當來成佛,願在前度我門徒。

問曰: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答曰:此論顯一乘為宗,然其至意,導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説利他,約行門攝。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誑汝,當來墮十八地獄,指天地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錄自《續藏經》第二編第十五套)

心得

1. 修道的本體:

(1) 禪宗初祖達摩到五祖均以《楞伽經》印心,《楞伽經》屬佛法的瑜伽唯識體系。此體系強調修道要體會到本體,本體之外的一切都是「相」。

(2) 《達摩大師大乘入道四行觀》稱為「真性」(「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3) 三祖《信心銘》則並未明白給予稱呼,只敘述其不可思議的作用(「不識玄旨,何勞念靜」)及圓滿無缺的狀態(「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4) 四祖《入道安心》中則指出念佛至無念時,此等清淨本心,即是修道的本體,名稱有「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佛性、諸法實性實際、淨土、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涅槃界般若等」,並指出「名雖無量,皆同一體。

(5) 五祖指出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此處「身」指覺悟的本體,五祖明確稱其為「真心」、「真如」、「佛性」。[1]

(6) 據海雲繼夢法師開示,在修行人求道的過程中,我們靈性的部分契入真理時,會感受到「空」,它是實有,但無形無狀,可是能起妙用。但是一直講「空」,很多人不懂,故中國人發明了一個字叫「體」(本體)。

2. 自心本來清淨,與佛同體[2]

真心清淨無染,故五祖以日輪為喻,意識心的攀緣妄念則如世間雲霧,眾生不識真心,好比日輪被五陰黑雲所覆,或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又進一步指出眾生與佛的真體相同,究竟果體亦平等無二。佛與眾生的差別在於佛已覺悟,而眾生昏迷,其中關鍵則在於是否能體會「真心」,故云「若識心者,守之則到彼岸。迷心者,棄之則墮三塗。」眾生失性故迷,識此真心即悟。只要「自識本心是佛」,守本真心,自然與佛平等無二。因此,後文提出「自心為本師」、「守心勝念彼佛」,均為同一思想脈絡,並影響其對經教的看法。

1)自心為本師

因為「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而且「自然而有,不從外來,不屬於修。」故五祖提出「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2)守心勝念彼佛

四祖《入道安心》以「念佛」為安心的方便,雖然「實相念佛」是從「念佛」契入「泯然無相,平等不二」的法界,但其實是「念心」,即心即佛。

五祖則直言守心勝念彼佛,因為「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則到彼岸。」念佛者若是外求,不能進入「一行三昧」,則「不免生死」。《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四祖《入道安心》:「空中現形影,鏡中無一物。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鏡之與面,從本以來,不出不入,不來不去,即是如來之義。」故知「如來」無相,不能以色見之、以音聲求之。能不能著於「相」,要體會真心,並且了然守心,如此則勝念彼佛。

3)對經教的看法

四祖《入道安心》除了依《楞伽經》及《文殊說般若》制立方便外,還引用九種經典說明,又提及觀法五種「並是大乘正理,皆依經文所陳,非是理外妄說」,並引用經文云:「如來現世說法者,眾生妄想故。」「眾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名無量義。無量義者,從一法生。」來說明眾生根有無量,所以如來說法無量,若行者修心清淨,則知如來常不說法。

達摩《大乘入道四行觀》「理入」也說藉教悟宗,故四祖可說承襲初祖達摩此一傳統。五祖雖然也引用了六種經典[3],但認為「千經萬論,莫過守本真心是要也」,故云:「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並說明修行要成就,必須了「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的四依智),窮究實相,不能執著於文字。

3. 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1)五祖指出「自心本來不生不滅」,阿姜查對《心經》所談有關「不生不滅」的自性或本心的問題,態度保守,但他經常提到「覺知者」,即同時具有煩惱及智慧潛力的覺知,相當於禪宗所說的「覺性」、「佛性」。

2)緣起是佛法的基本教理,所謂「諸行是壞法」,世間一切法的生起,必須種種條件的和 合,都是緣起法,都是無常、無自性、空性。《稻桿經》談緣起:「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如來。」《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但五祖指出「真如本有,不從緣生」,這部分非大腦所能理解,乃修證之境界,須繼續參究。

不過,《稻桿經》談緣起,有常相續、起無生、如實見、正反合、不顛倒、「無生、無作、非有為」、「無住、無為、非心境界。」故緣起法甚深,須再多了解、思惟法義。

4. 觀心的方法

(1) 四祖《入道安心》提出修心的觀法五種,都是以「心」為體,屬《楞伽經》的傳統。

要「知心體」,體悟此「心體」本自清淨,體與佛同,才能依此心而起用。之後要「常覺不停」,常常回歸到本源處,經常「覺心在前,覺法無相」,把心的焦點從境界那邊拉回來,拉到覺受上去安住,這需要培養定力。

第四是「常觀身空寂」,這裡的「身」指的是法身,非一般的色身。在這個層次,一定是先體會到「心體」之後,才能夠在這個狀態去用工夫,將「法身」契入法界。

最後是「守一不移」,就是安住於「真如自性」、「法身」而不動搖,這屬於後德智、他受用三昧。[4]傅大士獨舉此法門,先修身審觀,以身為本。先觀色身是四大五陰之所合,終歸無常,不得自在。再觀法身雖未壞滅,畢竟是空。了知六塵如夢幻,六根亦空寂,本心如境,能照見一切相,而鏡中無一物。要做到無論動靜二相,均了然不生,才能接引眾生入道,故云:「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2) 五祖在本篇兩處中分別提到:

A .當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懲」為作意、造作之意),把心從外

相境界上拉回來,重新體會、安住於覺性。此過程相當於《小止觀》修「止」方法中的

「制心止」,即攝心觀照念頭,看它所起之處即壓制之,以「放下」制伏,不令馳散。然

後「好好自安自靜,善調諸根,就視心源。恆令照燎清淨,勿令無記心生。」即是要攝

心、調合信勤念定慧五根,及其他一切之善根,清楚的觀照心源,以內鍊真心,使之不要

落入無記。

B .先「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接著「懲其心不在內、不在

外、不在中間」,即追本溯源,把心從外相境界上拉回來,重新體會、安住於覺性,體會

心無界限,「好好如如穩看」,好好觀照心的運作軌跡,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

流、陽焰,曄曄不住。」了見心識如水流、陽焰,好像是實有的,其實是幻化所生。「既

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觀照心識流動,無內無外,一直到「返覆

銷融,虛凝湛住」,即體會到虛(空性)、凝(得定)、湛(清楚)、住(安住於覺

性)。最後「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直到心識寂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

中障惑」,即遠離成佛前的所有障礙困惑,以證得清淨的本心。「其心即虛,凝寂淡泊,

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即體會到空性,契入法界,皎然明白,此為修證之境

界,無法言說。

關於覺察心識流動的軌跡這部分,四祖《入道安心》在第二部分說明「無相不相,名為實

相」時,提到「坐時當覺,識心初動,運運流注。隨其來去,皆令知之。以金剛惠微責,

猶如草木無所別知之無知,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薩一相法門。」

5. 守心之要道:

1)「守心」即是「守本真心」,為《最上乘論》的主旨,也是五祖進一步闡述四祖《入道安

心》修心觀法中的「守一不移」,並發揚光大的法門。

(2)「守」,是保任、安住於真心,但要先體會到真如本性最究竟的狀態,才能守護,不然,用

的都是意識心。

(3)守心之要道,在於「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放下種

種妄想攀緣的意識心,不落入「能所」二元對立,心悟即離二邊,便能與法界相融而得無

生。

(4)「出生死枷,是名出家。」真正的「出家」,是出離生死之枷。生死之枷,即世間一切有為

法,眾生因為執迷於世間法,「種種妄緣,不修正念,故憎愛心起。以憎愛故,則心器破

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則諸苦自現。」故不識真心。須了知世間法均為

虛幻,「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節,臨命終時,不失正念,即得成佛。」才能

出離生死之枷。

(5)欲求真心,不能「只樂世間無常麤善,不樂第一義諦真常妙善;其理未見,只欲發心緣義,

遂思覺心起,則是漏心;只欲亡心,則是無明昏住,又不當理。只欲不止,心不緣義,即

惡取空,雖受人身,行畜生行。」故須先有正見,並發心修行,「信心具足,志願成

就」。

6. 初學坐禪的方便:四祖及五祖均不廢坐禪的形式,並談及初學坐禪的方便。

1)四祖《入道安心》提到:

A、這一方便,為觀身空寂。直觀身心之四大、五陰(五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貪

嗔癡(三毒)及至一切諸狀,從本以來空寂、無所有、清淨解脫,並謂能常作如此觀

者,即是真實懺悔。能生死信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

B、這一方便,為觀法本空。心緣境時,以本覺觀照起心動念,覺察向外攀緣之妄識,則亂

心不起。若能安住於心(體),更無緣慮,即可隨分寂定並息諸煩惱。

C、這一方便,為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觀察分明,內外空淨,即心性

寂滅。如其寂滅,則聖心顯矣。……是名佛性。」

D、這一方便,為捨身之法。體會心境寂淨,「空、無作無願、無相」為三解脫門。識心為

生死之枷鎖,若安住於清淨法身,則不受後有。

(2)五祖教導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作一「日」之觀想,攝心專注念念不住著,並「善調氣息,莫使乍麤乍細,則令人成病苦。」好好調息,莫使氣息乍麤乍細,這在《小止觀》屬於初入禪調息法的「息相」。夜坐禪時,無論見到任何善惡境界,均是虛妄,但知攝心,不必理會、住著。

7. 瑜伽唯識與般若中觀[5]

1)四祖《入道安心》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及《文殊說般若》「一行三昧」制立方便。《文殊說般若經》屬般若中觀,四祖的禪法特色在於將般若中觀「一行三昧,隨心自在」的思想融入了《楞伽經》傳統中,顯現出他思想中「無心」、「無住」的特色,故其後有牛頭法融及六祖惠能傳承此一特色。

2)五祖恢復了達摩以來《楞伽經》印心的傳統,也是禪宗明白提出「真心」、「佛性」的祖師,並謂「了知守心,是第一道」,而守心就是「護淨」(守護我們的真如自性),將心保持在「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的狀態,這是見性後「保任」的功夫。

(3)就禪宗體系而言,四祖禪法偏般若,五祖禪法偏楞伽(《楞伽經》同為般若及唯識所宗),六祖禪法為般若,六祖之後的祖師則多為如來藏思想。

8. 「見性」與「見法」

修行第一關,禪宗說「見性」,南傳說「見法」。「真心」、「佛性」的稱呼屬於如來藏思想,而修學南傳佛法者,依佛法觀無常、無我,如法修行,以清楚看見實相,但其修學體系似乎不強調「真心」、「佛性」之存在。故「見法」者不一定能「見性」,端視其是否能體會到「性相一如」。

9. 修行記錄

(1)讀五祖此篇,在真心「不生不滅」及「不從緣生」的部分,因為無法理解,故在打坐時,以「什麼是緣起性空」為話頭,但因為【想】體會「什麼是緣起」、「什麼是空性」,故仍用到意識心,而思惟《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慧定法師開示修行的過程從「疑」→「思」→「問」→「證」,我目前的情形屬於思惟法義,在「思」的階段。故坐禪時,須專注於提話頭,等下坐後再思惟法義。

(2)打坐時的氣息從「粗住」進入「細住」,但尚未感受到「定」的狀態,故需要培養定力,加強「止」的功夫。師兄勉勵我以「欲界定」為目標,之後再入「未到地定」。



[1] 我認為「真心」、「真如」、「佛性」雖是空性,但非實有,也是個假名,但師兄說此並非「假名」而已。

[2] 楞伽經說「性相一如」,禪宗說「不一不異」(在「相」上「不一」,在體上「不異」)、妄真同體。

[3] 《十地經》、《維摩經》、《金剛經》、《法華經》、《涅槃經》、《觀無量壽經》六種

[4] 這部分應是大乘佛法的特色,即弘法利生。感覺上南傳不太會談「開發本心」的「後得智」。

[5] 其實「般若」和「中觀」的思想亦不同。「中觀」只破不立,只談無常、無我,對於行門修證的終極境界「涅槃寂靜」,則避而不談,故有理論的傾向。

宗教共融/最上乘論


弘忍禪師著


注:此經出自《大藏經》第48卷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取見;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脫錯,恐誤後人。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淨?


答曰: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闇。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只為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淨。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答曰:維摩經云:如、無有生,如、無有滅。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淨。清淨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又云: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一切眾生者,即我等是也;眾賢聖者,即諸佛是也。名相雖別,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問曰:何名自心為本師?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從外來,不屬於修。於三世中,所有至親莫過自守於心。若識心者,守之則到彼岸。迷心者,棄之則墮三塗。故知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故論云:了然守心,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故知心是本師。


問曰:何名自心勝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則到彼岸。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云:守本真心勝念他佛。又云:勝者只是約行勸人之語,其實究竟果體平等無二。


問曰:眾生與佛真體既同,何故謂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快樂,自在無礙。我等眾生,墮生死中,受種種苦耶?


答曰:十方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照,燎於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不得受生死。不生死故,即畢竟寂滅。故知萬樂自歸。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識心本,種種妄緣,不修正念,故即憎愛心起。以憎愛故,則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則諸苦自現。心王經云:真如佛性,沒在知見;六識海中,沉淪生死,不得解脫。努力會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無二。


問曰: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何故佛覺性,眾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議分,非凡所及;識心故悟,失性故迷;緣合即合,說不可定;但信真諦,守自本心。故維摩經云:無自性、無他性,法本無生,今即無滅。此悟即離二邊,入無分別智。若解此義,但於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體是寂滅,無為安樂;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


答曰:乃至舉一手爪,畫佛形像,或造恆沙功德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三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故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門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


答曰:如來於一切經中,說一切罪福,一切因緣果報;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種種雜物,起無量無邊譬喻;或現無量神通,種種變化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有種種欲心,心行萬差。是故如來隨其心門引入一乘。我既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清淨,如雲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何須更多學知見,所生死苦。一切義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現。則今於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雖言真學,竟無所學。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無二無一,故無所學。法性雖空,要須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故涅槃經云:知佛不說法者,是名具足多聞。故知求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


答曰: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上來四種問答,若欲廣說何窮!吾今望得汝自識本心是佛,是故殷懃勸汝。千經萬論,莫過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華經,示汝大車寶藏明珠妙藥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窮苦奈何!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功德,自然圓滿,不假外求,歸生死苦。於一切處,正念察心,莫愛現在樂,種未來苦;自誑誑他,不脫生死。努力努力!今雖無常,共作當來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虛度,枉喪功夫。經云: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我等眾生,今現如此,不覺不知,驚怖煞人,了無出心。奇哉奇哉!若有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調氣息。莫使乍麤乍細則令人成病苦。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黃赤白等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妄想而見也。經云: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怪。但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所以諸佛廣說,如許多言教譬喻者,只為眾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門差別。其實八萬四千法門,三乘八道位體,七十二賢行宗,莫過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鍊;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於念念中,常供養十方恆沙諸佛。十二部經,念念常轉。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義自現,一切願具足一切行滿,一切皆辦,不受後有。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捨此身已,定得無生,不可思議。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實不妄語,難可得聞,聞而能行者,恆沙眾中,莫過有一。行而能到者,億萬劫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靜,善調諸根,就視心源。恆令照燎清淨,勿令無記心生。


問曰:何名無記心?


答曰:諸攝心人為緣外境麤心小息,內鍊真心;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復總不守真心者;是人沈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憐!努力努力!經云:眾生若情誠不內發者,於三世縱值恆沙諸佛無所能為。經云: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若佛能度眾生者,過去諸佛恆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誠不自內發,是故沉沒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過去不知,已過亦不及;今身現在,有遇得聞妙法,分明相勸,決解此語,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發至誠心,求願成佛,受無量自在快樂,乃始轟轟隨俗貪求名利,當來墮大地獄中,受種種苦惱,將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飧麤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癡不解語,最省氣力,而能有功,是大精進人也。世間迷人不解此理,於無明心中,多涉艱辛,廣修相善,望得解脫,乃歸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眾生者,是有力菩薩。分明語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癡人也。不肯現在一生忍苦,欲得當來萬劫受殃,聽汝更不知何囑?八風吹不動者,真是珍寶山也。若知果體者,但對於萬境起恆沙作用,巧辯若流,應病與藥,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者,真是出世丈夫;如來在日,歎何可盡!吾說此言者,至心勸汝,不生妄念,我所心滅,則是出世之士。


問曰:云何是我所心滅?


答曰:為有小許勝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經曰:譬如虛空,能容萬物,而此虛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滅。趣金剛三昧。


問曰: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樂世間無常麤善,不樂第一義諦真常妙善;其理未見,只欲發心緣義,遂思覺心起,則是漏心;只欲亡心,則是無明昏住。又不當理,只欲不止,心不緣義,即惡取空,雖受人身,行畜生行;爾時無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見佛性。只是行人沉沒之處,若為超得到無餘涅槃,願示真心。


答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經第三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三卷見阿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200.files/image001.gif


(音同觸ㄔㄨˋ)佛品,緩緩尋思,細心搜撿熟看,若此經熟,實得能於行住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聲香味觸。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是行人磨鍊佛性處,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經曰:世間無佛住處,菩薩不得現用。要脫此報身,眾生過去根有利鈍,不可判;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若有力時,隨眾生性,起菩薩善根,自利利他,莊嚴佛土。要須了四依,乃窮實相。若依文執,則失真宗。諸比丘!汝等學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節,臨命終時,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義,作如是說,實非了了證知。若乘聖理者,願懺悔除滅;若當聖道者,迴施眾生,願皆識本心,一時成佛。聞者努力,當來成佛,願在前度我門徒。


問曰: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


答曰:此論顯一乘為宗。然其至意,導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說他利,約行門攝。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誑汝,當來墮十八地獄,指天地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最上乘論一卷終


  《最上乘論》,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唯一著述,乃見性者指示成佛之捷徑,大乘師滿足眾願之醍醐。此論開門見山,直趨第一義諦;鞭辟入裡,徑指涅盤彼岸;遠譬近喻,施設種種方便;玄問擬答,啟迪芸芸眾生。佛不直接度人,行者識心自度。佛若能度眾生,過去諸佛,量如恒沙,何故我等,不成佛耶?論據何等充分!三世一切諸佛,皆從心性出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乃三世諸佛之祖。說理多麼雄辯!其禪定要點及觀心方法,只寥寥數語,便和盤托出:閒靜身心,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內外中間,無處征心。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反復銷熔,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如此超凡入聖之描述,若非圓解妙心、神來之筆,焉能至此?!


  此論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內題為《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此論之內容,共分果、行二門,借十四條問答方式,論釋自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眾生與佛,同源一體,持守本心,為涅盤根本、入道要門,及其攝屬果、行二門之情形。所引經典有《十地經》、《維摩經》、《金剛經》、《心王經》、《涅盤經》、《法華經》、《觀無量壽經》等。


  此論之敦煌本共有八部,斯坦因發現者編號為二六六九、三五五八、四六四,伯希和發現者編號為三四三四、三五五九,北京字四一本、日本龍谷大學二本,其中,或題為《蘄州忍和尚導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或名曰《一乘顯自心論》,其一部收於《少室逸書》中,與日本妙嚴尼複刻之正德本相比,在文字上略有出入。此外,隆熙二年(1908),朝鮮梵魚寺開版之《禪門撮要》卷上亦載錄此論。


弘忍大滿禪師


(西天卅二祖,東土五祖)AD602-675


  唐代僧。蘄州(湖北蘄春)黃梅人,俗姓周,本為破頭山中之栽松道者,嘗向四祖道信請法,四祖言其已老,縱使得法,亦不能弘傳。師聽即去,至一水邊,見一女子,即想寄宿,女向師曰仍須父兄應允使可行,師遂告此女子言,只要首肯,即敢行,女首肯,師即回,女歸輒孕,女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里中,夕止於眾館之下,後生一子,即師,以為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遂舉之。成童後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


  七歲時隨四祖道信出家於蘄州黃梅雙峰山東山寺,窮研頓漸之旨,得其心傳。師之法相莊嚴,曾有智者見之,歎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足見師已具足如來二十五相。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師承法席,世稱「五祖黃梅」,咸亨二年(671)傳法於六祖慧能。


  本來禪宗自達磨祖師東來,向以楞伽經為弘法之依歸,自五祖始,乃以金剛經弘傳世人,六祖慧能更因聽聞金剛經而有省。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至五祖之傳承,為後世禪宗各宗派所承認,弘忍繼之發揚而更興盛,時人謂其禪風為「東山法門」,以徹悟心性本源為宗,守本真心為參學之要。


  師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尚有神秀大師,因弘法之地方不同,故後稱「北神秀,南慧能」。禪宗並自慧能起走向普傳期。


  師於上元二年忽告眾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有四。建塔于黃梅之東山。代宗謚大滿禪師、法雨之塔,有《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一卷傳世。


佛法中怎樣解答“最上乘論”?


佛學大詞典 對 “最上乘論” 解釋如下:


【最上乘論】


全一卷。唐代弘忍述。論述守一己之心為修道之要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內題為‘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此論內容共分果、行二門,藉十四條問答方式,論釋有關自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本師、眾生與佛同體、持守本真之心為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及無記心、我所心滅、真心等之意義,及其攝屬果、行二門之情形。所引典籍有十地經、維摩經、金剛經、心王經、涅槃經、法華經、觀無量壽經等。


 此論之敦煌本共有八部(史坦因發現者編號二六六九、三五五八、四○六四。伯希和發現者編號三四三四、三五五九、北京宇四、日本龍谷大學二本),其中,或題為‘蘄州忍和尚導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或題為‘一乘顯自心論’,其一部收於少室逸書中,與日本妙嚴尼覆刻之正德本相比,在文字上有出入。此外,隆熙二年(1908),朝鮮梵魚寺開版之禪門撮要卷上亦載錄此論。[楞伽師資記、宗鏡錄卷九十七、禪學思想史卷上(忽滑穀快天)、敦煌劫餘錄卷十三]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對 “最上乘論” 解釋如下:


【最上乘論】


一卷。唐 · 弘忍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卍續藏》第一一0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六冊。又名《蘄州忍和上導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修心要論》、《一乘顯自心論》。


本書主要是繼承、發展四祖道信所主張的‘守一’禪法,強調修持佛法以‘守心’為要。全書采問答的形式揭示行聖道了悟真實宗教的修心要訣,可說是東山法門的綱要書。有多種版本,如明·隆慶四年(1570)朝鮮安心寺刊行本,李氏朝鮮·隆熙元年(1907)及二年朝鮮刊行‘禪門撮要’本,以及日本·正德六年(1716)本、寶曆十三年(1763)本四種。以‘最上乘論’為名;冠有‘蘄州忍和上’撰者名的敦煌寫本則有S.2669、S.3558、S.4064、P.3434、P.3559、P.3777、龍谷本及歐登柏格本1277等八種。另外又有題名‘一乘顯自心論’的北京本(宇四)。


◎附︰印順〈修心要論〉(摘錄自《中國禪宗史》第二章第三節)


敦煌本《導凡趣聖悟解脫宗(或作‘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一卷,有好幾個本子。伯希和本三五五九號,題‘蘄州忍和上’。《續藏》與《大正藏》本,題為《最上乘論》,也作‘第五祖弘忍大師述’。這部論是被傳說為與弘忍有關的。《宗鏡錄》卷九十七說(大正48·940a)︰‘五祖忍大師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正與論文相合。但《楞伽師資記》說(大正85·1289b)︰‘忍大師蕭然靜(原作‘淨’)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於人。在人間有禪法一本,云是忍禪師說者,謬言也。’


淨覺(是弘忍再傳)不承認弘忍禪師說,也許就是這部論。近人發現《楞伽師資記》慧可所說部分,與這部論的一部分相近。(中略)


《楞伽師資記》中傳為慧可所說部分,一定是先出的,為《修心要論》所依據。如《修心要論》,就是‘略說修道明心要法’的簡稱。在傳為慧可所說中,全文是次第連貫的。而在《修心要論》中,雖先後的次第相合,卻分散的編在各處。又如對論文字語言為道與靜坐,舉燈喻來說明,出於《大智度論》(大正25·180c),而《修心要論》卻改為‘無明心中學’、‘無為心中學’,多一層禪語的色彩。傳為慧可所說的‘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實是達摩‘理入’說──‘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的說明。理入的‘凝住壁觀’、‘堅住不移’,就是‘顒(或作‘凝’)然守心’,及《修心要論》的‘守本真心’了。《修心要論》及附記中說︰‘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義作如是說,實非了了證知。’‘導凡趣聖心決,初菩提達摩以此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大師弘忍,弘忍傳法如,法如傳弟子道秀等。是道信,有杜正倫作碑文。此文,忍師弟子取所聞(而)傳。’


全文明明不是弘忍所說的,也不會是慧可。從‘忍師弟子取所聞傳’而論,傳為慧可所說的,倒可能是弘忍所說;再由弘忍後人,擴充改編而成。這部《修心要論》,代表東山門下觀心的一流。


《修心要論》的主題,是︰‘夫修道之體,自識當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勝念十方諸佛。’


修道,要自識本來清淨的心性(與‘智敏禪師訓曰︰學道之法……先知心之根源’相合)。勸人‘努力會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不二’。論中極力讚歎‘守本真心’說︰‘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全文的重點,就是‘守一’、‘守本真心’、‘守本淨心’。《修心要論》及其前身──《略說修道明心要法》,沒有說‘念佛’、‘看淨’,在‘東山法門’中,代表《楞伽》舊傳而著重於‘觀心’的。《略說修道明心要法》曾說到︰‘若了心源清淨,(中略)解斯舉一千從。’這與《入道安心要方便》所引智敏禪師說︰‘先知心之根源。(中略)一解千從,一迷萬惑’相合。《入道安心要方便》引智敏禪師說,《觀無量壽經》說,略舉‘五事’、‘傳大師獨舉守一不移’;‘守一不移’就是‘守本真心’的依據。《修心要論》的‘觀心’說,近於‘雜錄部分’的第二段說。《修心要論》的初學觀心方便,‘依《無量壽觀經》︰端坐正身,閉目合口,心(前)平觀(或作‘視’),隨意遠近,作一日想守之’。與傳為神秀所說的︰‘若初心人攀緣多,且向心中看一字’相近。論中有一段觀心方便,所說極分明,說到‘懲(應作‘征’)意看心’,最足以代表‘看心’派的修法。如說︰‘會是信心具足,志(原作‘至’)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閒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身,令氣息調。征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熟視(或作‘看’),則了(原誤作‘乃’)見此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業業(或作‘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穩看熟視,即反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虛凝,澹泊皎潔,吾更不能說其形狀。’


從道信到弘忍而樹立起來的東山法門,大海一樣的兼收並蓄,決不是但以‘守本真心’為法門的。應從《入道安心要方便》──‘主體部分’到‘雜錄部分’;《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更應從東山門下的不同禪門去理會出來。在禪門方便上(大禪師能以多種方便教人),可以看出︰舊傳與新說的融合而又各有所重。‘楞伽諸佛心’與‘文殊說般若一行三昧’相統一,成立‘念佛心是佛’。‘即心是佛’、‘心淨成佛’,成為雙峰與東山法門的標幟。在方便上,著重于《文殊說般若經》的,是‘念佛’的、‘看淨’(空無一物)的。著重於《楞伽經》的,是‘看心’的。從《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代表《楞伽》舊傳的特質。這可說是弘忍所傳,也不妨說慧可說的。‘看心’、‘看淨’二大流,還不能包括慧能的禪門,慧能是專重‘文殊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一流。


[參考資料] 《宋高僧傳》卷八;《敦煌劫餘錄》卷十三;忽滑穀快天《禪學思想史》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