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留言

戒慎審核莫加神通極易著魔發狂

修行是依法不依人明白薰修佛理

修正顛倒錯誤言行戰勝煩惱習氣

不爭不貪不求不妄語,

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常行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捨中。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菩薩願心,六度萬行,

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圓滿無上菩提。

==================


人隨著

因緣果報

業力的現形,

在禍福之間交相流轉,

實無法擺脫習氣的纏縛。


放下妄念,廻光返照,

向內覺照自心:


因為世間無常。

因為色身危脆。


有甚麼令自己討厭或喜歡事,

有甚麼令自己嫉妬或羨慕事,

有甚麼令自己怨恨或恩愛事,


一切莫不都是

受著自我意識的設限,

凡事莫不都是

受著貪瞋癡慢的操控嗎?


唯有

佛法的大光明慈悲,

能夠戰勝

貪瞋癡的糾纏,

唯有

佛法的大光明智慧,

能夠超越

無明業識的枷鎖。


破迷開悟,滅苦得樂矣。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瘟疫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法界諸衆生 同證無上道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人死後屍體會

焚化或埋入土裡

動物的屍體

卻埋進人的胃裡

人們為了口饞

不惜將自己的胃

成為屍體處理站

很不吉祥

請發慈悲心

不宰殺動物

不食衆生肉

須知道

瘟疫癌症戰爭

旱災水災車禍

皆由殺生食肉而起

人隨著

因果業力的現形

在禍福之間流轉

無法擺脫習氣纏縛

因為

色身危脆無常

有甚麼令自己

討厭喜歡怨恨恩愛事

一切莫不都是

受著自我意識

的設限與操控

唯有佛法的智慧

能夠戰勝

貪瞋癡的糾纏

滅苦得樂

"彌勒"戲珠:

不識錦囊望浮雲,

皓皓明珠蒙塵埃;

我笑世人皆醉迷,

囊裡乾坤誰人知。

===============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一切的災難(天災人禍戰爭),

皆來自衆生"無明業識"的心。


衆生因"迷失自性",

不知

虛空、法界、剎土、衆生,

同一體性,共一法身。

自他本不二,萬物本平等。

遂產生了種種的

對立、嫉妒、仇視與傷害。


佛說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解說

唯自心中,"迷悟兩路",

一切善惡因果(因緣果報),

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

吾人"妙性天然",

本不屬悟,又何可迷。

如今說迷,只是不了

"自心本無一物",

不達身心世界本空。

被他障礙, 故說為迷。

*********************


出世解/1

(緣起性空/因果不空):


"印光大師"開示:


現當末劫,禮教云亡,

欲挽回世道人心,

必先提倡

"因果報應,生死輪迴"。


當今之世,殺劫方盛,

尤當提倡

"戒殺護生,吃素念佛"。


殺劫者,殺業所成。

殺業最大者,曰食肉。

**********************

"食肉之故",

感得

一切天災人禍(戰爭地震),

旱乾水澇,淫雨瘟疫。

**********************


食肉之害甚多,說不能盡。

食肉之人,

因果糾纏不已,

報應亦無有已時。

(如自殺跳樓者事件頻生)


"楞嚴經"云: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人死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互來相噉。

經有明文,至可悚懼。


節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八六三頁


出世解/2

(緣起性空/因果不空):


"印光大師"開示:


我今幸承

宿世福善,生於人道。

應與

一切衆生"解怨釋結",

(含病毒衆生)

"吃素戒殺放生",

令彼

一切有生命者,

各得其所。


節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五一九頁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云:


所謂諸法,

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之謂"諸法實相",

乃大乘法印,

謂之十如是。


********************

殷切期盼大家發心護生

"戒殺放生吃素",

讓台灣吃素人的

覆蓋率天天增加,

臺灣護生,天佑台灣。

********************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瘟疫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法界諸衆生 同證無上道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六祖法寶壇經"曰: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印光大師"曰:

返照廻光,復本心性

歸心三寶,依教奉行,

復本心源,徹證佛性,

方知

"自心至寶(菩提自性)",

在迷不減,在悟不增。

但以

順法性故,則得受用,

違法性故,反受損傷,

而利與害天淵迥別耳。

(文鈔/八一五頁)

===================


本來不想說,

但是還是要說,

大衆若要從

佛法中真實得到受益,

就必須

逢遇一切的境緣,

千萬不能相(貪瞋癡),

造作諸惡業自作自受罪也。


境遇緣,

皆要"廻光返照",

觀照內心的邪念(妄心),

修正轉成為正念(真心)耳。


"華嚴經"云:

「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一切萬法

全是自己妄心意識裡

(八識賊)所變現出來的。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自己的(妄)心意識,

主宰自己的吉凶禍福,

以及宇宙一切的變化。

(共業與不共業)

(引業與滿業)


修行人,

必須清楚、應該明白

一切是因果也,

一切唯心造也。


所謂

有如是因,感如是果;

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隨緣了塵緣,莫再造新殃。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云:

所謂諸法,

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大佛頂首楞嚴經"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不取即不著相也!)


"六祖法寶壇經"曰:

不愚迷,不驕誑,不嫉妒。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瘟疫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法界諸衆生 同證無上道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祝願您

得蒙阿彌陀佛

善護念、善付囑,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證三不退位,

究竟圓滿菩提。

不再輪廻,離苦得樂。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一心

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可令

仍煩躁塵垢的心

逐漸地平靜下來,

可使

仍雜染污濁的心

漸漸地清洗潔淨,

終究

使人的心與身變得

莊嚴、慈善和智慧。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華嚴經"曰: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一心持淨戒。

(受持三聚淨戒)

(梵網菩薩心行)

"宣化上人"曰:

不爭、不貪、不求、

不自私、不自利、

不妄語。此乃

成佛的重要之根本。

=================


以下

重點節錄本PO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無量清淨,

沒有人間凡夫的私心執著。


唯有

修無染、

無漏的菩薩道,

就能

證得無上的佛果。


一般的凡夫

都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

即使講慈悲、仁愛,

都仍帶有感情的成分在,

只要有私心夾在其中,

"便不能叫作清淨"。


阿彌陀佛

清淨的光、平等的光

來照耀我,

使我在愚昧煩惱之中

得到安慰,

得到心開意解,

讓我們業障消除。


阿彌陀佛

的本誓願力的光,

不是

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

但是

我們能夠感受到、接收到。


持念阿彌陀佛聖號,

讀誦阿彌陀佛經典,

實際上我們就是被

阿彌陀佛

的清淨、智慧、

本願之光所照。


能夠念佛、

拜佛而見到光,

見到阿彌陀佛的像,

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

而佛有所應,

使其見光、見華、見像。


如果大家的福德、

或是某一個人

修行的力量特別強,

就有這種瑞相顯現;

有時只有一個人看到,

有時許多人都能看到。


************************

阿彌陀佛

用清淨的、慈悲的、

智慧的光來照著我們,

而且用佛的慈悲誓願力

來"攝受我們"。

************************


************************

我們以

正念分明

來稱誦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

乃為了行菩薩道,

為了求生西方的彌陀淨土。

************************


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則明示: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因此:

以菩提心

為淨土之本源,

以念佛心

為淨土法門之要行。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感恩的心

珠海合十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心常念「阿彌陀佛」,

可令煩躁的心平靜下來了,

清洗心靈的污濁,

從而使人的面相變得美麗、

慈善、莊嚴。/蔡法莊

常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壽、無量光。光和壽~即包括了無量美好的、殊勝的時間與空間。

《阿彌陀佛》,這句佛名,是萬種功德的結晶,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

佛法是透過「心念 + 實踐」的改變,進而讓人從內在到外在的一切產生改變,進而「改變命運」。

《南無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念佛」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具足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乃至無量的無量。

名號含攝一切法,虛空法界無有一法不包括其中,它超勝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十方三世一切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想要改造命運,需要靠自己,每天不忘「念佛」,積功累德,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長夜裏的明燈。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所有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極致精華,能量奇大,最簡單,也最珍貴,最易受持,也最難參悟。

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放大光明,日夜守護,菩薩相隨,天神擁護;現世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淨土。

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有十種利益~

1. 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2. 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3. 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4. 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5. 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6. 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7. 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

8. 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9. 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所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

10. 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聖眾,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念佛的威力就是這麼大,所以我常說:世間最珍貴的音聲,莫過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一心常念「阿彌陀佛」,可令煩躁的心平靜下來了,清洗心靈的污濁,從而使人的面相變得美麗、慈善、莊嚴。共勉~

迴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 南無阿彌陀佛合十 》

日落西山暮鼓催,

娑婆苦趣實堪悲;

世出世間思惟遍,

不念彌陀更念誰。

這首偈語可說是讓人驚心動魄!/蔡法莊

「日落西山」就是太陽下山,好比人生由青年、中年而進入老年,猶如日落西山。

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過去的苦樂,已經過去;現在苦盡甘來,應該能安享晚年,可是卻無常逼近。

無常是不選擇對象的,並不是病了、老了才會死,無常一到,人就會死。

「暮鼓催」,佛門都有晨鐘暮鼓,鼓聲一開始是緩慢的,然後愈敲愈快,好似在催迫著我們。所以一個進入暮年,光景無多的人,就應該對世間的事情放下,包括家業等等,該交代的交代,該傳承的傳承。一旦無常到來,自己早有準備,就可以撒手而行,了無繫累。

「娑婆苦趣實堪悲」,「娑婆」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六道輪迴,可說是純粹而巨大的「苦」。「趣」就是六道,三惡道固然是苦,但阿修羅、人道、天道,也同樣是苦。若說在三惡道純粹是苦,在天界純粹是樂,那麼人間就是苦樂參半。但推論起來,最後都是苦。

佛陀開示說,人的感受有三種:一種是苦受,一種是樂受,一種是不苦不樂受。

所謂「苦受」,就是所面對的境界,本身就是苦的,包括身體病痛、感情不如意、事業不順利種種,因為本身就是苦的,所以叫「苦苦」。

「壞苦」即是「樂受」。樂受怎麼說是壞苦呢?現在我們身體健康,人生美滿如意,但終將面臨生離死別,最後一定是「從前恩愛,至此成空;昔日榮華,而今不再」。到那時候,就是深切的痛苦。

再來「不苦不樂受」,就是既沒有苦的境界,身體健康,沒有挫折、逆境,也沒有特別快樂的感覺──不苦不樂。

但內心隱隱有一種孤獨、寂寞、無聊的、莫名其妙的不安,那叫「行苦」。「行」就是「念念遷流」,念念遷流也是苦。

這樣推究起來,人生無時無處不苦,所以「娑婆苦趣實堪悲」。這個「苦」,就是人生的實相。人生的實相是什麼?就是「苦」一個字。

「世出世間思惟遍」,這裏有兩個「世」字,第一個「世」,是「世間法」;再來的「世」,就是「出世間法」。

「世間法」是五戒、十善;「出世間法」是四諦、十二因緣,還有三學六度。亦即整個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世出世間法」。

詳細的分別、甄選這所有的法,結果怎麼樣?

「不念彌陀更念誰」。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們還學什麼法,還念哪一尊佛,還持什麼咒呢?世間法不能解脫,出世間法學不成,這樣我們豈不是永無出離之緣嗎!

道綽大師解釋這段法語時說,如果「念」大乘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我們根本想都不用想。

那麼,退而求其次,「念」小乘阿羅漢的境界,包括出家人或在家人,也都沒有份。

再退而求其次,天乘、人乘,也是成就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的果報,但能夠成就五戒、十善的,卻又非常稀少。

這樣的話,會有什麼結果?道綽大師說: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

也就是說,「五戒、十善」我們做得到的很少,如果論我們造罪造惡的話,就如刮大風、下大雨那樣的猛烈。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種自覺:世間法都不能圓滿了,更何況出世間法!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救度的話,不管出家在家,到最後都是很激烈的痛苦,都是一片黑暗,沒有希望。

我們都是必墮地獄,常在輪迴,無力解脫的;而彌陀願力無窮,毫無條件的救度我們。諸佛、諸法中,唯獨彌陀一佛,念佛一法,能救我們!

彌陀是我們的無量生命,無量光明。在世上有苦難,在佛裏有平安。在彌陀懷抱中,我們舊事已過,重獲新生;黑暗永離,光明常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諸位菩薩~佛安吉祥!

《華嚴經》近80萬字,

精髓盡在10個智慧名句中

<分享>/蔡法莊

《華嚴經》是大成佛教的主要經典,同時是華嚴宗的立宗之經。漢譯《華嚴經》有3個版本,目前流傳最廣的是唐武周時高僧實叉難陀所譯的80卷版。

《華嚴經》是佛陀成佛後,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其內容廣博,思想深邃,蘊含了佛陀的最高智慧。

以下10句經文,乃是《華嚴經》之中的經典名句,可謂精髓所在。

1.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這是一個十分經典的佛教比喻,一朵花就是整個世界,一片葉子就是一尊佛。三千大千世界,納於一粒微塵里。一是一切,一切即一。

2.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蓮花雖然出於水卻不著於水,日月運行於太空中卻不住於太空。人心也應當如此,當如蓮花高潔出塵,如日月光明流轉。

3.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凡夫念念造業,故不得解脫。凡夫的造業,皆是貪嗔痴三毒所致。三毒發於身語意,無量無邊。對此,我們都應該至誠懺悔。

4.隨生死流,入大愛河。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為何難以了脫生死,只因情愛使然。眾生情根不斷,入於大愛河,輾轉其中,迷途不知返。唯有使愛河乾枯,才能最終解脫。

5.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在相上雖然千差萬別,其佛性卻是無二無別。之所以是眾生,只因妄想執著遮蓋佛性。若能熄滅妄想執著,佛性自然顯現。

6.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種種暗障,悉能除盡。

百千年的暗室,一燈之光即可破暗。諸佛菩薩的智慧之燈,則可以破除眾生無始劫以來所有的煩惱愚痴,令其走向解脫成佛之路。

7.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水少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凡夫的時間極有限,生命之流稍縱即逝。我們應當時刻念無常,精進修行,不可放逸;就像頭上著了火,要趕緊救火一般。

8. 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牛馬眾生。

作諸佛龍象及作牛馬眾生,其本質皆是利他。這反映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唯有普度眾生,方能最終成佛。

9.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譬如夢中見,種種諸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

此句反映了《金剛經》的智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所見的世間,其本質即是夢幻,是不真實的。

10.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

一粒微塵與整個世界是共性的,一瞬間即是永遠。證悟的境界,萬有為一,且沒有時空的局限性。

《佛陀的智慧》

諸位菩薩~ 法喜安康!

<阿難尊者傳法偈智慧:/蔡法莊

法無定法,法就是法!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個需自悟,悟了無無法。

破法執,需不執著法性,阿難是佛釋迦牟尼佛本師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多聞和善辯論著稱,世稱二祖阿難尊者,

他還有一重身份,曾是佛陀的表弟,著名的破魔法典[楞嚴經],就緣起於阿難尊者。

楞嚴經是一本集見性、破惑、明心、修證、破魔的佛法修行大全。

《法滅盡經》上就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再滅,如果楞嚴經還駐存,那麼佛法就不會滅絕。

在眾多佛經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諸位喜歡佛學的千萬不要忽視。

阿難尊者傳法偈云: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個需自悟,悟了無無法。》

解說:本來付有這個法,這個講的是事相,但實際理地不受一法,其法身無色無形無相,非青黃赤白,非有為非無為,不增不減。

雖然我付法給你了,但是呢?實際是無一法可得的,所以說付了言無法。

接下來阿難尊者要破大家法執了,說你們需得各各自悟,不要執著這個無相之法,不要執著這個空,執著我說這個無法。

若是執著又墮入二見了,悟了之後也沒有一個無法可得,但假名無法,實無無法。

《楞嚴經》卷三中,佛說「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方名無戲論法。」

本然它性空,所以說本然非然,和合它同樣性空,所以說和合非合。

既然如此,和合與本然都不可得,那麼就不可執著這二法,[離 ]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又離是讓你不執著二見,如果又執著離,豈不又墮入了二見?故知說離,不可著離,言離,實無所離,言即,亦實無所即,何以故?

法非離即故,離時莫起離想,離開生死有實相可得麼?

根本沒有,故佛為破眾生法執,說離合俱非。

現前一切法它[本如幻],如空中華,不有不無,不即不離的,本不可得,但因妄想執著,成了顛倒法。為什麼加一個本字?

以末故說本,若無末則無本,離合都是妄想分別,故佛言離合俱非,人法二執俱破,入無戲論法。

一切法不二,大般涅槃經雲:中道者名佛性,始終是以中道了義,入無生法忍。眾生即假,法身即空,實相即中,不一不異。

老僧常游空,頭戴無極帽,身披百山水,腳踏七彩雲,若擬有無有,枉墮輪迴坑,今日叨兩句,莫要覓它去。

祝位菩薩~六時 安康 吉祥!

【無念、無相、無住】

《六祖大師》為了說明無分別的思想,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叫做:「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蔡法莊

那麼,無念、無相、無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1)「無念」的意思,《六祖壇經》說:「於諸境上心不染,為無念。」也就是「不於境上生心」。但不是沒有念頭、沒有意識、沒有知覺,

而是對一切的情況,見聞覺知,都能清清楚楚,就是沒有一個自私自利、患得患失、喜怒哀樂等「我執」情緒的反應。

(2)「無相」的意思是「於相離相」,又說「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所謂「相」,就是一切諸法的法相,

包括物質的、心理的、生理的、自然的種種現象,因為《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那就是一切現象,沒有永恆的定相和不變的自相,所以要我們即相而離相;不否定一切相,也不執著一切相,這叫「無相」。

(3)「無住」的意思是「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也就是《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凡夫愚癡,所以煩惱不斷,原因是老在前念、後念、念念之中,念念相續的我及我所之中,不斷地打滾;

對過去的失敗會悔恨,成功會驕傲;對未來的美景會幻想,未可知的阻礙會憂慮,這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心有所住。

其實,這三個項目是彼此相通,表裡相接的。若能無念、無相,一定也能無住;若能無相、無住,一定無念;若能無住、無念,一定無相。

所以無念、無相、無住,都是即定 即慧的「定慧不二」,這也就是〈定慧品〉的內容所在。

-《定慧不二》-

諸位菩薩~早安吉祥!

【智者除心不除境】

許多人喜歡在寂靜的環境中,讀書修道。如果沒有這樣的環境,要如何自處呢?

明末蓮池大師在〈厭喧求靜〉一文,開示智者「除心不除境」。/蔡法莊

蓮池大師說:有人習慣於安靜,獨自居住於屋內,稍微有一點旁人發出的聲音,就覺得妨礙他的生活。

說到這裡,人的聲音是可以禁止的,但烏鴉和麻雀在庭院的吵雜聲,要怎麼禁止呢?

當然烏鴉和麻雀是可以驅趕走的,可是老虎和豹,在森林中咆哮,要怎麼辦呢?

其實老虎和豹還是有獵人可以捕捉的,但風的聲響,水流的聲音,乃至雷聲轟隆,大雨驟下,要怎麼讓它停止呢?

所以說:「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愚癡的人,想方設法除去外在環境的嘈雜,卻不除去心裡紛擾的念頭。

有智慧的人恰恰相反,努力除掉心中的煩惱糾結,而不在意外頭環境的喧鬧。

想除去外在環境,而外在環境終究不可能去掉,那聖人之道,最終還是學不成的。

有人說,世尊不知五百輛車走過的聲音,那是佛的禪定境界,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 (注一)。

然而東漢高鳳 (注二) 讀書時,不知道忽然下起的大雨,讓麥子漂流走,當時高鳳進入的是什麼禪定呢?

不責怪自己志向不夠堅定,卻嫌棄環境不夠寂靜,是大大的錯誤啊!「見《雲棲法匯》」

陶淵明詩中說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智者雖身處煩擾喧嘩之地,因心境超脫,如住幽靜無人之處,與雲棲大師所說不謀而合啊!

注一:《大般涅槃經》云:‘世尊告弗迦娑:「我於往昔,在阿車摩村,於一樹下端坐思惟。時,有商人五百乘車,經我前過,而我禪思,不覺不聞。」’

注二:高鳳字文通,東漢南陽人,務農。年輕時讀書非常專心,日夜用功。他的妻子在庭院曝曬麥子,讓高鳳看管,不要讓雞啄食。

忽然下起大雨,高鳳拿著長竿正在誦讀經書,並未覺察大雨把麥子都沖走了。妻子回來,責怪他,高鳳才醒悟過來。

《心淨則靜,一切皆安》

諸位菩薩~早安吉祥!

【如來的境界】簡述分享/蔡法莊

《一切世間境界,皆是如來境界》

師曰:

「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則名為見佛人。圓通法法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

華嚴經云:

「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 信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又云:「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

又云:「佛法世間法,若見其真實,一切無差別。」

金剛經曰: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這個名號,也就是說明心性本來的那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佛經所講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種現象。

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即「如同來了」或「不來不去」之義。

於諸菩薩生「如來」想;永不誹謗一切佛法,知諸國土無有窮盡;於菩薩行深生信樂,不捨平等虛空法界,菩提之心。

【佛陀如來的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全文」,可以詳細誦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蔡法莊

末學早、晚 誦經、念佛、念咒,不曾間斷,我不是專修淨土法門。但我,[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心可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是指真心和直心;

第二層是指專注一意;

第三層則是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會改變信心和願心。

阿彌陀佛是無量清淨,沒有人間凡夫的私心執著。唯有修無染、無漏的菩薩道,就能證得無上的佛果。

一般的凡夫都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即使講慈悲、仁愛,都仍帶有感情的成分在,只要有私心夾在其中,便不能叫作清淨。

阿彌陀佛以清淨的光、平等的光來照耀我,使我在愚昧煩惱之中得到安慰,得到心開意解,讓我們業障消除。

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的光,不是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接收到。

持念阿彌陀佛聖號,讀誦阿彌陀佛經典,實際上我們就是被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慧、本願之光所照。

能夠念佛、拜佛而見到光,見到阿彌陀佛的像,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而佛有所應,使其見光、見華、見像。

如果大家的福德、或是某一個人修行的力量特別強,就有這種瑞相顯現;有時只有一個人看到,有時許多人都能看到。

願阿彌陀佛用清淨的、慈悲的、智慧的光來照著我們,而且用佛的慈悲誓願力來攝受我們。

我們以正念分明來稱誦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乃為了行菩薩道,為了求生西方的彌陀淨土。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則明示:「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因此:以菩提心為淨土之本源,以念佛心為淨土法門之要行。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唯心所現,誰的心?

自己的心,

不是別人的。

唯識所變,誰的識?

自己的識。

整個宇宙千變萬化,

是自己的情識,

分別執著主宰的。

換句話說:

自己的(妄)心意識,

主宰自己的吉凶禍福,

以及宇宙一切的變化。

(共業與不共業)

(引業與滿業)

==================

"慧律法師"開示:

【修行就是修心,

為什麼最簡單的方式,

是從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

善薇講解

往內尋求自己的

真正素質與真實素養,

清心寡欲,超越自我,

改變自己的內心心念,

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見後

「緣起性空」,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為什麼會緣起?為什麼是性空?因為「性空」故才能「緣起」;因為「緣起」故,說它沒有自性才能「空」,這是兩面活用的。

我們剛才講修行,

這是心裡的觀想,

而一切物質是緣起的,

在心裡上,

我們就說它是性空,

讓「空」和「有」相互溝通一下,

"空有無二"。

這種觀想法門,大家隨時要觀,

當你最痛苦、

障礙最深的時候,

"你就修這個觀"!

娑婆世界的苦味,在我從前卻也曉得一星半點,只認為那是偶然的不幸;經你這樣一說,纔恍然大悟,知是任何人皆在苦海裏翻觔斗,沒有一箇人是例外的。更想不到越是死後,越是不了,苦味來的越大。可憐可憐!誰能明白這些麻煩?唉!就是明白了,沒有解決的辦法,也是枉然。

真想不到還有一箇比天堂好萬倍的極樂世界,聽了以後,教我興奮不少。如果我生到那裏去,再有人請我去當天公,甚至讓我去當千萬次,我也是不肯再換掉的。

不過極樂世界這樣的好所在,

當然是根據的佛經,

不會有絲毫的虛假;

但是怎麼一箇去法,

卻要說出來,方不使人空盼望。

問的有理,是要把他說明的。

極樂世界的主人,

就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大慈大悲,

發過四十八箇大願,專為救度眾生。

內中就有關於去到極樂的方法,

大意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到你臨命終時,彌陀便擎著蓮花來迎接你,不消彈指的時間,就能達到。這樣說來,不是很容易嗎?

就是這樣容易,只怕你信不及,工夫不常久,那就辦不到。

解脫自在!

  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法華經卷二.譬喻品

  此偈在字面上非常淺顯,只要不被虛幻的世相所困,便得名為解脫,但是尚須更進一步,也要不以解脫為實有,才能超越於真妄及縛脫,那才是「一切解脫」。

  一般人都希望從煩惱的苦海、罪惡的環境獲得解脫,這應該是正確的觀念,但是還不夠徹底。

  必須深入瞭解,從現實生活得到解脫,並不等於逃避現實生活,也不是教你離開這個世界;要在困頓的現實生活中而有自由自在的心境,才是真正的解脫。

  這個解脫是指內心的經驗,而非身體所受的遭遇和所處的環境。換句話說,只要內心不被虛妄的現實境界所困擾,就是解脫。如果處身在虛妄的現實之中,而把現實生活當作是安全的寄託、當作生命的靠山,向瞬息變動的現實環境追求安慰、追求保障,就不得解脫。

  有人以財產為靠山,有人以名位權勢為靠山,有人以某位人物為靠山,有人以某種觀念、某種理想、某種信仰、某種力量作為最大的救濟或最後的歸宿,從這些 皆無法獲得解脫。只要有所期待、有所寄望、有所依賴,就會被所期待、所寄望、所依賴的東西所綑、所苦,就不是解脫。因為這些都是幻起幻滅的虛妄現象,只要 是現象,都會隨著無法預知的因緣聚散,而變化莫測。有如萬花筒中的圖案,圖案是有的,但只要一轉動就變了樣。如果以為這些不可靠的東西是可靠的話,便是執 迷不悟,便會被其困擾。

  如果有人聽說現實環境都是虛妄不可靠的,便想厭棄它、離開它、逃避它,去做一個遺世獨立、獨善其身的人,這也無法解脫。因為逃避現實的本身,即是執 著,是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做繩子,自繫自縛、自我作繭,豈能得解脫!要來的一定是會來,要去的終究會去,唯有凡事都能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便 得解脫。

  真正得解脫要如《六祖壇經》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不離世間且不執著世間,才是真正解脫。也就是說,不把現實當實有,也不視現實為虛無,才會自由自在,才是真的解脫。

菩薩說:

沒有人能把你變得越來越好,

關係和人脈只是陪襯,

能支撐你變得越來越好的,

是你堅強的意志、修養、品行,

以及不斷的反思和改正,

引路靠貴人,走路靠自己,

成長靠經歷,渡人先渡己!

三世諸衆生

皆住在五蘊中

為色受想行識纏縛

不知

世界虛妄幻有幻住

顛倒夢想隨波逐流

生滅滅生因果果因

循環相生沒完沒了

發菩提心

觀心觀慧

自性清淨心念佛

破除我法二執

見諸法實相

本是

一如平等不二

三世諸衆生

皆住在五蘊中,

為色受想行識纏縛,

不知

世界虛妄,幻有幻住。

顛倒夢想,隨波逐流,

生滅滅生,因果果因,

循環相生,沒完沒了。

發菩提心,觀心觀慧,

用自性清淨心念佛,

破除"我法二執"。

見"諸法實相"

本是一如平等不二。

=================


''華嚴經''

入法界品云:


善男子!

我等證得菩薩''解脫'',

名為:''幻住''。


得此''解脫''故,

一切世界皆幻住/

因緣所生故;

一切衆生皆幻住/

業煩惱所起故;

一切世間皆幻住/

無明,有,愛等

展轉緣生故;

一切法皆幻住/

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

一切三世皆幻住/

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

一切衆生生滅,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皆幻住/

虛妄分別所生故;

一切國土皆幻住/

想倒,心倒,見倒

無明所現故;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

智斷分別所成故;

一切菩薩皆幻住/

能自調伏教化衆生

諸行願法之所成故;

一切菩薩衆會,變化,調伏,

諸所施為皆幻住/

願智幻所成故。


善男子!

''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珠海整理/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超越迷性契入覺性,

菩薩願力能轉業力,

菩薩願行發六度心,

以六度對治六種病。

================


''華嚴經''

夜摩宮中偈讚品云:


一切衆生界,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衆生,悉在五蘊中。

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


此之謂,

三世諸衆生,

都是住在五蘊中。


**********************

爲五蘊諸法所纏縛,

故"不得解脫"。

幻住虛擬尚不自知。

**********************


**********************

為業力因果所枷鎖,

故"無法自在"。

隨波逐流顛倒夢想。

**********************


************************

心是六根,法是六塵。

根塵皆空無實體,

心法皆是假名詞,

五蘊色身,乃假合相,

五蘊世界,亦假合相,

莫非

萬法皆虛妄無實耶。

************************


"宣化上人"解釋:


九法界的衆生,

皆在三世的裏邊。

不論在

過去世,現在世,

未來世的衆生,

完全都住在五蘊中,

也就是

被五蘊所纏縛著,

不得解脱。


***************************

一切的蘊,以業為根本,

造業

就生出色受想行識五蘊。

一切業,以心為根本。

是從衆生心而生出。

所謂''一切唯心造''。

***************************


心法,

並不是真實的,

它猶如幻化(如夢幻泡影)。

世間一切的一切,

也是虛幻的,

沒有一個''實體''。


既然

知道是虛妄不實,

"又何必執著呢"?


''華嚴經''

覺林菩薩偈曰: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人),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華嚴經''

入法界品云:


善男子!

我等證得菩薩''解脫'',

名為:''幻住''。


得此''解脫''故,

一切世界皆幻住/

因緣所生故;

一切衆生皆幻住/

業煩惱所起故;

一切世間皆幻住/

無明,有,愛等

展轉緣生故;

一切法皆幻住/

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

一切三世皆幻住/

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

一切衆生生滅,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皆幻住/

虛妄分別所生故;

一切國土皆幻住/

想倒,心倒,見倒

無明所現故;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

智斷分別所成故;

一切菩薩皆幻住/

能自調伏教化衆生

諸行願法之所成故;

一切菩薩衆會,變化,調伏,

諸所施為皆幻住/

願智幻所成故。


善男子!

''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珠海整理/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修行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關注你的心,

除此別無他事。

你的父母,你的伴侶,

你的孩子,你的朋友同事,

你周圍的一切人,

都只是幫你修行的“角色”,

或是讓你看清自己的“鏡子”。

你無法要求他們改變,

首先這是非常吃力的事;

在心外尋求解決之道。

假如你因失去正念而與人爭執,

一但覺知,應立即回到你的心,

觀照你的情緒和念頭,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不應繼續停留在外部與人爭吵,

因為在錯誤的地方做工,

除了讓煩惱更加增長之外,

對你或他人都毫無益處。

修行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回到你的心。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

是因為你的心動。

你的工作,你的事業,

你的學習,你的生活,

所有一切發生的事情,

都是幫你修行的“境界”,

讓我們歷境驗心。

你是心隨境轉、妄加攀緣?

還是心無所住、如如不動?

萬法皆由心生,

外面的世界沒有別的,

一切的人一切的事,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所有,

都是你自心投射的影子。

所以何必糾纏於影子,

而忘失了你的心呢?

不管你周圍是什麼人,

都是“好”的人,

不管他們做了什麼事,

都是“對”的事,

這不是自欺欺人,

而是如是的實相。

如果你認識不到這一點,

你就將為此而受苦。

修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心;

只有一個工作對象,那還是心。

若你能把心觀照好,安住好,

那麼一切人和一切事,

你的世界將安然靜好。

自在不在心外,

解脫不是他人帶來,

只在於修好你的心。

修行只有一件事,心,

解脫只有一件事,心。

不要心外求法,

不要心外用功,

時時提起覺照,

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

#寂樂...行起來!

問答釋疑 / 淨界法師

為什麼喜歡修福報的人要注意厭離娑婆?

一種人容易執著在有相的因緣,這種人大部分都是人天種性的。他修很多福報,又佈施又持戒,但是他修福報的時候對安樂的果報產生執著。這種人,你要他厭離娑婆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對這個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他看到這個甜美的食物,但是他沒看到甜美食物背後有毒藥,他沒看到。所以,一般來說,喜歡修福報的人要注意厭離娑婆。

節錄《佛說阿彌陀經》導讀

唯心所現,誰的心?

自己的心,

不是別人的。

唯識所變,誰的識?

自己的識。

整個宇宙千變萬化,

是自己的情識,

分別執著主宰的。

換句話說:

自己的(妄)心意識,

主宰自己的吉凶禍福,

以及宇宙一切的變化。

(共業與不共業)

(引業與滿業)

==================


"慧律法師"開示:


萬法,本空無自性,

萬法,本來就沒有真實的;

萬法,本來就是空無自性的。


我們調來調去,

調呼吸、調飲食、

內觀,其實都是方便說。


不過,

這是修學佛道

基本入門的一個開始,

也不能說是不對的。


但是

如果像這樣子調,

一輩子調不回來的!


要了解:

一個顆粒微塵,

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的真理是一樣的!


一個顆粒微塵,

它空無自性;

無量三千大千世界,

也是空無自性。


體悟聖道的人,

行住坐臥,

無論走到哪裡,

哪裡都是空無自性,

自己真如心性

所顯露出來的。


說「調」,

是一種方便;

說:「不調」,

那麼會是一種妄想。

佛法難,

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沒見性的,

就一直想辦法讓它見性,

可是那個

「想辦法」,就落入觀念。


想辦法,不對;

不想辦法,就更糟糕!


要用佛法

來解開這個煩惱

——有這個念頭,

就重增妄想。


因為煩惱自性本空,

為什麼要解開它呢?

本來就沒有束縛,

哪來的解脫呢?


附註: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入道修行,與道相應。

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


緣起即知性空:

應無所住/真空,

不住貪愛有,

大智慧也。

厭離娑婆/放下執著。


性空而能緣起:

而生其心/妙有,

不住瞋恨空,

大慈悲也。

欣求極樂/念佛成佛。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降伏自心,回歸自性。

恢復本來之清淨法身,

找到

父母未生前真實面目。

==================

用般若智慧

戰勝無始煩惱習氣。

六度萬行對治六種病,

遣除分別執著取相之病。

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住。

"萬象隨緣觀自在",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悟禪心。

常行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捨中。

智慧無煩惱,慈悲無敵人。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世諸衆生

皆住在五蘊中

為色受想行識纏縛

不知

世界虛妄幻有幻住

顛倒夢想隨波逐流

生滅滅生因果果因

循環相生沒完沒了

發菩提心

觀心觀慧

自性清淨心念佛

破除我法二執

見諸法實相

本是

一如平等不二

"般若心經"曰: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


三世諸衆生,

皆住在五蘊中,

爲五蘊諸法所纏縛。


不知幻住虛擬,

八大痛苦纏縛。


人生八大痛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隨波逐流,顛倒夢想,

生滅滅生,因果果因,

被業力因果所枷鎖,

恩恩怨怨,沒完沒了。


發覺悟心,

看破虛妄之幻相,

放下染念歸淨念。


向內觀心、觀慧,

"學做觀自在菩薩",

遣除

分別執著取相之病,

戰勝

無始貪瞋癡之習氣。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有佛法,就有辦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順不貪有,逆不瞋空;

不住空有,一道清淨;

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


一生最大的悲哀,

是看不清楚"自己"。


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

因過份的執著(執),

致使迷失於

自我的驕傲與偏見。


如果沒有隨緣的心態,

事事都要求"依隨己願"。


無論任何的環境,

都不可能滿足你。


你會生活很累、很苦,

你會頻生憂鬱與恐懼。


若要改變命運,

就得要轉念,端正身心。


運用

佛法的般若智慧,

去化解掉內心裡

無數無量無邊的障礙。


卻除執著、分別妄想,

所有的煩惱

自然而然的就會

撥雲見日,雲開霧散。


網路轉載/整理編輯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修行就是修心,

為什麼最簡單的方式,

是從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

善薇講解

往內尋求自己的

真正素質與真實素養,

清心寡欲,超越自我,

改變自己的內心心念,

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修行,一切都是往內心去尋找真正的自己,才是正道,才能覺醒、開悟,才能告訴你真相。相反的,一切往外求,都是有求,都不究竟,沒有人能夠給得了你什麼;因為,修行是只能是靠自己,靠自己去悟,靠自己去尋求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的內心不斷的回答你,給到你答案,這些才是你的智慧,這些才是真理。如果還沒有悟到這一些,就證明平時我們修行,只是在作秀、在欺騙自己,並沒有真正的領悟。


由於行為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生命層級,也可以説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素養。如果我們有著不良的行為,那就會體現出我們生命層級的低下;如果我們的一切行為為展現都非常得體,不但能體現我們生命的尊貴,而且還能為宇宙提供更多的正向訊息(正能量),從而幫助宇宙不斷的向上發展。


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心好、心壞由其外在的行為中,都能一一的呈現出來。但是改變自己,不但是要改變自己的內心(心念),同樣也是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而改變心念與行為,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會有任何衝突。因為改變內在的自己,需要的各方面條件的配合,而且非常的抽象,不容易察覺到成果;但是行為的改變,自己隨時都可以察覺而來修正,只要有決心卻很容易做到。這樣在行為的改變之下,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潛移默化的效果:在行為的帶動下,改變自己的內心就容易許多。在此僅提供本身的經驗給大家作參考,目前我仍持續以這樣的方式在做著,你心中有那尊神佛菩薩,就以祂們為學習的榜樣,照著去做、依樣晝葫蘆,大家一起加油。



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如果不從內心做起,只要往外求的都不是正道,都會偏、都會執著;所以,不能有那麼多的凡夫慣性思維。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去清除,一切凡夫的慣性思維與舊有的模式,全部都是清除,不能殘留!有,那就是「縫」,這種縫殘留在我們身上或者是內心世界,這些慣性思維它會不斷的膨脹擴大,這就是一種「漏」。如果這種漏一直帶在身上,它會再繼續不斷膨脹擴大,對修行者來講就會是一個災難。一個人只要還有自我的想法、自我的意識,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把自己抬得太高、太在乎,這就是有自我的存在,放不下自我。如果一個真正達到無我的人,他不會在乎自身的環境,是處於怎樣的狀態,這才叫做真正的超越自我!超越不了自我的人,是因為他還放不下,在修行的這條路上將很難有成就;有些人雖然嘴巴説已經放下了,但那是受小我的欺騙,而真正放下的沒有幾人!反問一下自己,放下萬緣了嗎?放下自我了嗎?

修行,一切都是往內心去尋找真正的自己,才是正道,才能覺醒、開悟,才能告訴你真相。相反的,一切往外求,都是有求,都不究竟,沒有人能夠給得了你什麼;因為,修行是只能是靠自己,靠自己去悟,靠自己去尋求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的內心不斷的回答你,給到你答案,這些才是你的智慧,這些才是真理。如果還沒有悟到這一些,就證明平時我們修行,只是在作秀、在欺騙自己,並沒有真正的領悟。

那修心為什麼最簡單的方式,是從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呢?這不是跟往內修相違背嗎?其實不然。我們平的言談舉止,行站坐臥都是一種行為的展現,而且這些行為的展現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如果沒有意識去注重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我們就很難清楚知道自己展現了怎樣的行為,因為我們每天所展現的行為太多太多了;既使有錯,一般人也很難發現自己那些不良的行為,從而能夠有意識的去改變它,讓自己的行為都能正向的展現。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很重要,因為,我們的行為所散發出來的訊息,隨時都在宇宙中蔓延;我們有著怎樣的行為,宇宙就會得到怎樣的訊息。如果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正向的,那麼宇宙提供的訊息就是正向的(正能量);同理,如果我們的行為當中有負面的,那麼為宇宙提供的訊息中也會有負面的(負能量):我們的行為在宇宙中會產生如此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去重視。

由於行為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生命層級,也可以説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素養。如果我們有著不良的行為,那就會體現出我們生命層級的低下;如果我們的一切行為為展現都非常得體,不但能體現我們生命的尊貴,而且還能為宇宙提供更多的正向訊息(正能量),從而幫助宇宙不斷的向上發展。並且在現今這個五濁惡世中,由於我們仍然需要生活在這社會中,根本無法離群而索居、跟社會脫節;所以要做到純粹的清靜無為,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清心寡欲,這是相當困難的,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因此,面對現今複雜的社會型態,以漸進、間接的修行方式,也不失為另一種較佳的選擇。

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心好、心壞由其外在的行為中,都能一一的呈現出來。但是改變自己,不但是要改變自己的內心(心念),同樣也是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而改變心念與行為,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會有任何衝突。因為改變內在的自己,需要的各方面條件的配合,而且非常的抽象,不容易察覺到成果;但是行為的改變,自己隨時都可以察覺而來修正,只要有決心卻很容易做到。這樣在行為的改變之下,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潛移默化的效果:在行為的帶動下,改變自己的內心就容易許多。在此僅提供本身的經驗給大家作參考,目前我仍持續以這樣的方式在做著,你心中有那尊神佛菩薩,就以祂們為學習的榜樣,照著去做、依樣晝葫蘆,大家一起加油。謝謝閱讀,請多分享!感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