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無常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南懷瑾:

佛經上有四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258

因此要多念佛,若入般舟三昧,不僅能見十方一切諸佛在你前面立,還可以到十方一切諸佛國土。可是當你真正有這種經驗時,不要以為真有十方諸佛,也不要以為真有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因為就是你自己,你已經與佛合而為一。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是自己心中顯現的,而顯現的心也是沒有的,那就沒有佛、沒有國土了。


如此我們還要修什麼行?

其實意思是要我們

祛除執著。無執著,

法華經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般若心經

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涅槃經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永嘉證道歌

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了了見 無一物

金剛經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258


這裡的無想是聖人的滅受想定,生滅心滅了以後就能得到寂滅心,寂滅心就是涅槃,如同〈雪山偈〉所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涅槃樂是真的樂、究竟的樂,可是這只是形容,不要執著真有一個樂,否則又是執著。所謂解脫樂,並沒有樂這樣東西;沒有被我們覺得很貪戀、很執著的樂,才是涅槃。


一切都是由一念產生的,念空就能夠入涅槃;想不空、念不空,就不能得解脫。念本身不存在,假如還有念,表示沒有真正解脫。我再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念佛,是因為有對象可念,但當我們知道自己與佛無二無別,自己就是佛時,還有佛可念嗎?就像你會念孩子、太太或丈夫,是因為有對象,但現在如果孩子、太太或先生就是你自己,根本沒有另外的人,我想孩子、太太或丈夫這種念頭就完全沒有了。所以,念就是空,般舟三昧的心就是念,因此要曉得菩薩在三昧中所見到的佛是自心中的佛。自心既然空,佛也是空。


因此要多念佛,若入般舟三昧,不僅能見十方一切諸佛在你前面立,還可以到十方一切諸佛國土。可是當你真正有這種經驗時,不要以為真有十方諸佛,也不要以為真有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因為就是你自己,你已經與佛合而為一。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是自己心中顯現的,而顯現的心也是沒有的,那就沒有佛、沒有國土了。


如此我們還要修什麼行?其實意思是要我們祛除執著。無執著,

《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整句:唯有不起生滅、對等之心,無之心,心歸平靜「一」,對世間的一切不妄想、分別、執著,於相離相,沒有「取、捨」「得、失」之心,就無有煩惱,回到清淨心,才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一心」,才是「真樂」。不是真如本性都是生滅心(相對之心),永遠煩惱不斷。所以只有把生滅心滅掉,才是常樂。

所以『為而無為』,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益眾生之事,心卻不執有做利益眾生之相(無極○,空性);『無為而為』,心不執眾生之相,但所行的一切都是利益眾生之事,因為無有一絲毫為己之私心(太極一,性德)

這才是究竟的快樂。

「境」不能主導我們,

是我們自己去"攀緣它"。

但是我們的內心操作錯誤,

我們把內心用來攀緣,

搞得全身是業障,

這是我們錯誤的思考。

淨界法師 2021/05/28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修行的因地,我們透過無常,透過無我,觀照生滅法。外調,對外境的愛取;內調,對自我的愛取。最後的結果,生滅的因緣結束以後,出現不生不滅的寂滅,這是究竟的快樂。你造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是一種不安穩的快樂,就像在三界起火燃燒當中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可破壞的。涅槃寂靜樂是不可破壞的,你得到以後,永久受用。

我們從人天的安樂,

要轉成大乘的菩薩道,

這個寂靜樂很重要。它雖然不圓滿,

但是它是

趨向大乘"真空妙有"

很重要的一個過渡。

諸位!我們要知道,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它是後後涵蓋前前,它是一個系統上去的。

我們要把寂靜的觀念說一下。我們總是覺得人生要去追求才會有快樂,其實你是多事了。從《楞嚴經》的角度,你不追求,該有的快樂還是有,但是你自在,叫作不隨妄轉即能轉物。就是說你不去追求它,它就會來追求你,是這個概念。這樣講你們聽得懂嗎?

我們為什麼在三界里弄得焦頭爛額,

活得很不自在?

其實你不能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業力,

那佔一半而已,

是我們去執著它,

弄得我們很被動,

變成心隨境轉。

其實

「境」不能主導我們,

是我們自己去"攀緣它"。

《楞嚴經》說,為什麼佛陀那麼自在呢?為什麼佛陀他的心到了廁所,都能夠把廁所的臭味轉成甘露呢?他問阿難尊者為什麼?

佛陀說:

因為我不為它所轉,

所以它就聽我的,

它就被我所轉。

佛陀在受馬麥痛苦時馬麥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為什麼?

你們想想看,同樣有一顆心,為什麼他那個心能夠如此地操作,我們卻轉不過來?

我們內心的功能跟佛陀內心的功能,

從潛在的功能來說沒有太大差別,

但是我們的內心操作錯誤,

我們把內心用來攀緣,

結果弄得自己很被動。

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搞得全身是業障,

這是我們錯誤的思考。

所以現在要導正我們的錯誤,

就是當你不求時,

你的人生慢慢可以去主導外境;

你去求外境時,

那就是外境來掌控你。


所以,

人生只有兩種情況:

看是人生來掌控你,

還是你在掌控人生。

就看你是心隨境轉,

還是境隨心轉。

這兩種的差別,

在於你對外境的追求。

求得越多,

人生就越被動,越不自在。

因此人生是有軌則的。你的心操作錯誤,就充滿了業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確,一念悟,輪迴頓息。如果我們把心當做一台機器的話,其實這台機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得很好,萬德莊嚴;但是我們操作錯誤把自己弄得六道輪迴。機器是相同的,我們的功能一點都沒有減少。

我們學佛、成佛之道,雖然不可能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們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出必有因,因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觸時,他選擇不迷、不取、不動,他安住在寂靜。我們多事,我們去取,又創造另外一層業力,就在生死輪迴中。所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很重要!它可以把整個生死業力的開關關掉。

星雲說偈 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涅槃經》這一段偈頌說的是佛法的真理,尤其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為法與無為法說得很透徹明白。佛陀過去行菩薩道時,曾為雪山童子,他到處尋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問了很多人,都沒有人可以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有一天,他在荒野聽到一個羅剎邊走邊唱著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一聽,這句話太好了,不錯!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無常,這許多的無常都是生滅法。但是它把世間的現象說得這麼清楚明白,卻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因此上前請教他:「你的道理很好,不過好像只說了一半,應該還有另外一半,請你再把它說下去吧!」

羅剎說:「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價值很高,過去的人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來追求它,哪裡能隨便向人說呢?」他不肯說。雪山童子說:「你如果肯告訴我,我願意用我的生命來交換後面的半偈。」羅剎看他心意懇切,就說:「聽好了,這後面的半偈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雪山童子聽後滿心歡喜,就要履行他的承諾。正當他爬上高樹,往下縱身一跳時,羅剎馬上恢復帝釋天的形貌將他接住,並讚歎他熱忱求法的精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的有為法是無常的,那還是生滅法,有緣起、緣滅,是不究竟的。什麼才是究竟的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要把這個生滅法止息了,達到不生不滅,寂滅的涅槃境界,才是最究竟、永恆的安樂之法。從佛法的根本上講,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常,就是生滅。學佛的主要目的,是要我們體會無常的真理,進而滅除煩惱我執,滅除人我對待,滅除生活中種種的動亂不安,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喜悅快樂了。

2017-07-13 由 解脫般若唯識 發表于文化

生滅滅已,意思是阿羅漢把所有的生滅法都滅掉了以後,只剩下第八識,靜靜地單獨存在著。寂滅為樂,在無餘涅槃里,寂滅的涅槃心第八識,沒有喧鬧,沒有苦受,無為、無作、無願、無求,清淨為樂。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把自身的一切生滅有為法全部滅掉,滅掉了生滅的五陰身和七個識,滅掉了屬於自己那一部分的色聲香味觸法,生滅法都滅盡了,就入到無餘涅槃里,叫做生滅滅已。

這樣就沒有阿羅漢的五陰身存在了,也就沒有了苦受,剩下那個不能滅,也滅不了的第八識,也沒有苦受,就處於寂滅樂中,但是也沒有樂受,這叫做寂滅為樂。阿羅漢活著的時候是有餘涅槃,還有五陰身存在,那就有少量的苦存在著,有苦可依,就不是純樂,也不是寂滅樂。但是阿羅漢只是斷了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習氣沒有斷。習氣是大乘初地菩薩才開始一點點地斷除的,斷盡了,就是八地菩薩。

解脫般若唯識四群:295437344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涅槃經》: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歡迎光臨!!!微風之信的小天地~~~~

為妙法廣布勤於對話~ ~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訴說多少佛法就能締結多少永遠幸福之佛緣,

並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刻畫下永遠的福運歷史。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學習心得分享〕

佛為半偈而捨命

為八個字,你肯把你身體布施出來給我吃?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為婆羅門時,曾經為半偈而捨生命。四句,是整個的偈頌;兩句,是半偈。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生滅滅完了,「寂滅為樂」,寂滅是快樂。

/詳見後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258


這裡的無想是聖人的滅受想定,生滅心滅了以後就能得到寂滅心,寂滅心就是涅槃,如同〈雪山偈〉所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涅槃樂是真的樂、究竟的樂,可是這只是形容,不要執著真有一個樂,否則又是執著。所謂解脫樂,並沒有樂這樣東西;沒有被我們覺得很貪戀、很執著的樂,才是涅槃。


一切都是由一念產生的,念空就能夠入涅槃;想不空、念不空,就不能得解脫。念本身不存在,假如還有念,表示沒有真正解脫。我再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念佛,是因為有對象可念,但當我們知道自己與佛無二無別,自己就是佛時,還有佛可念嗎?就像你會念孩子、太太或丈夫,是因為有對象,但現在如果孩子、太太或先生就是你自己,根本沒有另外的人,我想孩子、太太或丈夫這種念頭就完全沒有了。所以,念就是空,般舟三昧的心就是念,因此要曉得菩薩在三昧中所見到的佛是自心中的佛。自心既然空,佛也是空。


因此要多念佛,若入般舟三昧,不僅能見十方一切諸佛在你前面立,還可以到十方一切諸佛國土。可是當你真正有這種經驗時,不要以為真有十方諸佛,也不要以為真有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因為就是你自己,你已經與佛合而為一。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是自己心中顯現的,而顯現的心也是沒有的,那就沒有佛、沒有國土了。


如此我們還要修什麼行?其實意思是要我們祛除執著。無執著,


南懷瑾:

佛經上有四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什麼是諸行?行並不是我們在這裡走路,在這裡轉就叫行。心理上的思想,外在的行為,物質世界的一切環境,一切關系,家庭兒女人生,都謂之“行”。行者動也。一切都在動態中。宇宙萬有的現象,包括我們的身心,隨時都在動態之中,都在變動中,沒有不變的事。這一切“行”無常,不能永恆。這不永恆的都是生滅狀態,一起一落,一生一滅。

  就像我們的思想、念頭,前一個思想過去了,抓不住。“事如春夢了無痕”,過去了,像水上的花紋一樣,再也抓不回來。上午的時間過去了,抓不回來;上午的思想過去了也抓不回來。世界上的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麼多死死生生,都是生滅。花開花落,太陽下去了,月亮出來了,都在生滅中。所以,先體會內心的生滅,你的思想、念頭一個一個連續不斷地來,也連續不斷地滅。心念不斷地生生滅滅,你做不了它的主。它呢?也做不了你的主。它生起之後,又跑了,它也沒奈你何。

  觀心,觀察自己的心念,初步要做到,前一個念頭過去了,讓它過去。後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你不要去想它,它就不來了嘛!它來了,你就讓它過去,前面的念頭過去了,已經過去了,後面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這一段,能夠保持干淨、清淨、安詳、寂滅。說起來容易唷!做起功夫,體會一下看看。幾十年來,你做到了就有點眉目了。

  寂滅是什麼?寂滅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喽!證到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金剛經》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把這三個階段的心一切斷,寂滅現前。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了,寂滅為樂。世界上的快樂、享受、幸福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滅境界才是樂。連“樂”都沒有,有個“樂”又是苦。

  你看!在這樣苦難的眾生世界中,我們居然跑到這裡來,兩腿一盤“寂滅為樂”。這個時代,福氣太大啦!尤其我們離開了世俗家庭,跑到這裡來,若找不回來自己這個東西,那真是“空向人間走一回”哦!這是初步的漸修。

  那麼你說道理我懂了,但是做不到“寂滅為樂”呀!所以只好練習打坐喽!練習修定了。那麼,怎麼辦呢?先不要緊張,我一直叫你們放松啊!放松啊!身體放松,頭腦放松,心理放松。沒有事,在這裡休息。放松以後,慢慢調整自己的呼吸。不要作氣功哦!身體一放松了, 呼吸自然就調好了。慢慢地心平氣和了。不管身體,哪裡氣動了!哪裡脹啦!頭昏腦脹呀!都不要管。你曉得是四大皆空嗎!我們身體給我們的累贅太大了,它總是給你找麻煩,一身都是病,一身都是業,不要理它。你若跟著它,這裡動動,那裡搖搖,你那個心已經跟著動了,跟著生滅了。不去理它,然後,安祥,觀心,觀這個念頭。

  不是在那裡想,不去制造念頭,也不排除念頭,看著念頭來來去去,不是去理它,也不去掃除,讓它“一任自來還自去”,你仍然看著它,這就是心經上所詳的“觀自在菩薩”。

  慢慢功夫作深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依照這個觀照的方法去修行,慢慢功夫深了,智慧開發的時候,忽然像天亮一樣,電燈開了一樣,就照到身心內外一片空靈。此中無苦亦無樂,度一切苦厄,這是觀照法門。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涅槃經》: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 生滅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寂滅

生滅與寂滅兩者關係?


10年前

1樓


生滅:凡夫的心,念念在生滅,肉體的生命也經常在變異,所以未入涅槃。


涅槃是梵文:有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等義,是真空的代名。


寂滅:不生不滅。

意思是離生滅相的清淨之體, 是法性、佛性,即是諸相寂滅的智慧。


在小乘是「生滅滅已」的寂滅,大乘是「不生不滅」的寂滅。

聖嚴法師:大乘論中提到,羅漢是醉於「生滅滅已」的寂滅,而在那裡

享受酒醉的滋味,但是酒醒之後,一定要出定的,一定要迴小向大,他

會發現,他並沒有真的證到涅槃,還是要度眾生。


天臺宗依《涅槃經》之說:解脫法、如來身、大般若,是涅槃的三德,

缺一不可,則知未登佛位,不證涅槃。


《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並不是以肉體的死亡為涅槃,也不是從此不再生到,眾生群中為涅槃。

此又稱為無住涅槃,

盡未來際利樂眾生,對於生死及涅槃,無厭無欣。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是無怖畏、無顛倒、無夢想,不貪戀生死,也不畏生死,

自由自在,於生死之中。凡夫是依業報,在生死中受苦受難,沒有自由;

菩薩則是以願力,在生死中救苦救難,自由自在。

兩者雖同在生死,卻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所以,不離開現實的人生,隨緣度化一切眾生,就是大乘的究竟涅槃。



般若是空慧,當得般若時、就是得涅槃,當得涅槃時、就有般若。

如光在文字上專攻,是無法親驗法身的遍在、涅槃理體的寂滅。



請參考《神會禪師的悟境》

佛為半偈而捨命

為八個字,你肯把你身體布施出來給我吃?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為什麼說是無常呢?都是說的生滅、滅生這個法。

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公案,講給大家聽一聽。釋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做婆羅門,他在深山裏,自己修行種種的法門,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釋天驚動了。帝釋天說:「啊!這個人修道這麼樣用功,這得了!」於是乎,就化一個羅剎鬼,來試驗這個婆羅門。到這個地方,他就說:「離怖畏如來曾經說過,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說完了這話,他就停止了。

這時候,修道的婆羅門想:「啊!誰在這兒講話呢?」就各處去找,一找,就找著這一個羅剎鬼。羅剎鬼相貌非常難看,非常醜陋,所謂生得奇奇怪怪的樣子。他說:「是不是你說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羅剎鬼說:「是我說的,我是替離怖畏如來說的;過去佛中,有一位離 怖畏如來,這是他說的偈頌。」

婆羅門就說:「離怖畏如來說的偈頌,非常之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是兩句,還有兩句偈頌啊,你可不可以說給我聽啊?」

羅剎鬼說:「可以是可以的,不過我現在沒有氣力,餓了很多天,都沒有吃東西,說不出來那八個字。我一定要吃飽之後,才可以說;沒吃飽,我要找東西吃。」

婆羅門說:「你要吃什麼東西啊?」

羅剎鬼說:「我要吃熱的肉,有暖氣的肉。除此之外,我是不吃的。」

婆羅門說:「你要吃熱的肉,莫如你先給我講了這八個字,我就把我整個身體供養你。」

羅剎鬼上上下下這麼看看婆羅門,說:「你能做得到這麼偉大的事情?為八個字,你肯把你身體布施出來給我吃?我不相信!」

婆羅門說:「你不相信?我說這話,是真實不虛的,我可以請十方諸佛給我擔保,來證明我,我絕對不騙你!你先說這八個字,然後我就給你吃。」

羅剎鬼說:「好!我說給你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說完了,現在你教我吃囉!」

婆羅門說:「你等一等。」

羅剎鬼說:「怎麼?你想不算嗎?那不可能的!」

釋迦牟尼佛說:「不會的,我不會不算的,你放心好了,我供養你就是了!不過我現在想把偈頌寫到樹上,你把我吃了,那將來人也可以看得見偈頌,也可以照佛法來修行。現在我聽見偈頌,你就把我吃了,這不還等於沒聽見一樣?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

羅剎鬼一聽,說:「可以的,你寫吧!」於是乎,釋迦牟尼把一棵樹的皮,用刀刮去,把這十六個字刻到樹上。

羅剎鬼說:「這回我可以吃你了?」

釋迦牟尼佛說:「你還等一等,還要等一等。」

羅剎鬼說:「你還等!你已經寫到樹上就得了,你還有什麼理論?你還不給我吃?」

婆羅門說:「我寫到樹上,風吹雨打,字就會沒有了。你等我把它刻到石頭上,這才是永遠的紀念,可以留到永遠。我不是捨不得自己讓你吃,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後世,將來人可以看得見。」

羅剎鬼說:「你的思想都不錯的。」於是乎,就又讓他把這十六個字刻到石頭上。

釋迦牟尼佛說:「好了,這一回,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你可以吃我,我現在把整個的身體來供養你。」

把眼睛一閉上,正等著羅剎鬼來吃他身體的時候,這羅剎鬼踴身虛空,化為帝釋,說:「善哉!善哉!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你真是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將來一定成佛的。」

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為婆羅門時,曾經為半偈而捨生命。四句,是整個的偈頌;兩句,是半偈。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生滅滅完了,「寂滅為樂」,寂滅是快樂。

歡迎光臨!!!微風之信的小天地~~~~

為妙法廣布勤於對話~ ~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訴說多少佛法就能締結多少永遠幸福之佛緣,

並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刻畫下永遠的福運歷史。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學習心得分享〕

「諸行無常」的意思就是說:

在我們的人生中,生命外在的一切,包括身體都是瞬間、瞬間的在變化,是無法挽留常住的。也就是說這世間一切都是在變,變才是真理,在變的世間去追求不變這是煩惱的根源

「是,生滅法」的意思就是說:

這種無常現象就是叫做「生滅法」,是所謂的「緣起緣滅」。

凡夫的我們迷於這種極不可靠的,瞬間流逝、變化的『外緣』,用盡心機的想挽留住生活中已擁有的,及追取想擁有的(生),然而這樣的追求往往是不可得(滅),人就在這種生、滅,生、滅的折磨下,於是「業苦」就這樣的形成。就如前面所說的,在變的世間去追求不變,這是煩惱的根源。迷惑於「生滅法」的人,就會陷入被諸行無常所運轉的宿命中。

「生滅滅已」的意思就是說:

「生滅」就是前面所說的,緣起緣滅的法則。「滅已」就是透徹了這種現象不為所惑。

要知道外在所發生的緣﹝現象﹞全部都是由生命內部的因發出,能夠正確的掌握看似無形的生命,就能運轉無常的諸行﹝也就是能擁有、創造幸福的人生﹞。如此在生活中被宿命所苦的人生,就會消失。

「寂滅為樂」的意思就是說:

當得到永恆不變的人生,就是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這與前面所說的:「世間一切都是在變,變才是真理,」不是矛盾的嗎?不錯!真理一定是在矛盾中被啟發的。

無常、變化的人生是現象,但人心的深處卻嚮往者永恆不變。如何得?外在變我們的生命也跟著變,也就是說外在的變化全部是我們生命中修行的指標,而引導我們修行的智慧就是妙法。依此軸心生命內外都變,那我們就會形成一個永恆燦爛的妙法生命,這就叫作「寂滅」。(其實它的表現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間革命)

「寂滅」不是停滯的,而是「內、外」全部的燃燒、高速的躍動。如池田先生的指導:「看似不動的星球、銀河,全都是以我們想像不到的速度在移動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在訴說著這種現象。

這也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另一種描述。

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諸行,眾生因受外境引誘,起心動念,而造作一切善惡業。起心動念包括七情六慾。無常,不是真實存在的(不是永遠不改變的)是假的,虛幻的。


整句:這是講我們凡夫俗子容易受到虛幻的外境引誘,起心動念,攀緣世間虛幻的五欲六塵,心生貪、瞋、痴。「色、受、想、行、識」也因為攀緣外境而有,也是虛幻不實的,空的。喜歡心也是生滅,快樂心也是生滅,煩惱心也是生滅,痛苦心也是生滅。


事實我上們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是無常的,虛幻的,心意會隨時間環境有所改變,所以說連我們自己都不能相信,經云『不可信汝意,證阿羅漢後,始可信汝意』就是這個意思。


有時當下對一件物品很喜歡,但是過了兩天,對同一件物品的新鮮感就消失了,因為我們的思想隨著「識心」一直在改變,隨著時空的不同,執著也就不同了,這就是所謂的「意識形態」。


所以我們只要是起心動念,造作的一切,都是無常。因為起心動念就落入相對分別的二法,不是一法。不是一法而所造作的一切,就是無常。


『是生滅法』生滅本來就不存在的,從沒有,最終還生滅是對等法。因緣和合而存在,因緣結束而不存在。因緣是指有條件的,「境」不會是自己生出來的,條件沒了「境」也就滅了,而「條件」也是人心造作出來的。「人心」是生滅的,「條件」本身當然也是生滅法。整句:我們是因為外境而有「色、受、想、行、識」之心,斷了外境之緣,心也就滅了。外境是心造作出來的,而心也是因外境而生的,「心」與「外境」都不可得。


『生滅滅已』滅已,對境不再起「對等、分別」之心。整句:我們因為妄執世間一切真實存在,而有取捨之心、得失心,所以才會煩惱不斷。因為「得到」也是煩惱,「失去」也是煩惱。如果能夠了悟世間的一切都是生滅法(人心造作出來的),那對世間有形有象的「人、事、物」就不會再那麼的執著了,當然煩惱也就減少了,心也清淨多了。煩惱減少一分,心也就多清淨一分。


以平等心、沒有分別心、無私之心、無生滅之心、無之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就是歸「一」了,達到「空性」,就是「真常」之心。一切行住坐臥都如此,就是真如本性之用(自性起用,率性而行)


生滅之心若是放不下,則煩惱迭起。「境本無實,庸人自擾。」


『寂滅為樂』寂滅,無為(無妄想、分別、執著之心),無生滅之心、無之心。為樂,真常的樂。佛因凡夫有苦樂受,而講常樂。世人「求取」之前期待的苦(未來心),「求到」之時享受的樂(現在心),「失去」之後又苦了(過去心)。所以世人的「苦」與「樂」都是生滅的,都是「苦」的,世人易患得又患失,歸因於有所求,諸不知萬法生滅,無一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整句:唯有不起生滅、對等之心,無之心,心歸平靜「一」,對世間的一切不妄想、分別、執著,於相離相,沒有「取、捨」「得、失」之心,就無有煩惱,回到清淨心,才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一心」,才是「真樂」。不是真如本性都是生滅心(相對之心),永遠煩惱不斷。所以只有把生滅心滅掉,才是常樂。


所以『為而無為』,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益眾生之事,心卻不執有做利益眾生之相(無極○,空性);『無為而為』,心不執眾生之相,但所行的一切都是利益眾生之事,因為無有一絲毫為己之私心(太極一,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