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信願念佛

"求生西方淨土"

行策大師念佛法語:

(節錄)


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不絕於

"心口耳間",

使雜妄

"無間可乘",

使衆魔

"無路可入",

神意怡悅,一塵不染,

信願已堅,勝緣欣遇。

真信願生,一向專念,

淨念相繼,願行相資,

自然"千穩百當"。


所貴

諦信力行,惟專惟一,

始克有濟。


惟願命終

得生彼國,脫生死苦。


此願

直需"刻刻現前",

專念彌陀,自然得生。

"體究"

萬法皆如,無有二相。


所謂

生佛不二、自他不二、

因果不二、依正不二、

淨穢不二、苦樂不二、

欣厭不二、取捨不二、

菩提煩惱不二、

生死涅槃不二。


是諸二法,

皆同一相,一道清淨。


體究之極,

自"本心"忽然契合。


方知

著衣吃飯,總是三昧。

嬉笑怒罵,無非佛事。

一心亂心,終成戲論。


二六時中,

毫髮許"異相"

不可得。


如是了達,

方是"真正學道",

一心精進"持名"也。


兩種一心,

皆是

"凡夫邊事",

凡有心者,皆可修學。

古云:

愛不重不生娑婆。


又云:

道念若同情念,

則成佛多時。


聖果以還,

鮮有

不被其繫累者。


煩惱無盡,

生死根本,

唯"貪愛"

能漂溺行人,

"障"往生法。


情愛一分疏淡,

淨業一分成熟。

勉之!


經云:

諸佛

正徧知海從心想生。


衆生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只此數語,

便是

"念佛三昧"秘要,


一切觀門,

無不從茲流出。


"大集經"云:

若人

但念彌陀佛,

是名

無上深妙禪。


至心

想像見佛時,

即是

"不生不滅"法。


智覺禪師云: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佛"

是本覺之"理",

"念"

即始覺之"智"。


故知

正念佛時,

始本會合,理智冥契,

能所俱忘,自他不二。


"無念"外之佛

為念"所念"。

"無佛"外之念

"能念"於佛。


超情越見,離句絕非,

直捷圓頓,無過此者。


"念佛"外,

別有"妙觀"可成耶?

餘光有幾?

至穩至易之途,

僅以

六字真言

(南無阿彌陀佛)

勸勉。


此是

"海上奇方",

能療急病,

標本齊治,緩急咸宜。


貴在

深信、力行、專持耳。

若其心

念念"厭離五欲",

繫想"阿彌陀佛",

願樂親近,如子憶母,

不為"業境"之所牽,

不為"他歧"之所惑,

"決"之西方,

"定"於極樂世界,

蓮華化生,見佛授記。

若不專念,求生彼國,

必至

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心性無二",

自然"感應道交"。

我之苦切必能"感",

佛之慈悲必能"應"。


佛念衆生,如母憶子。

衆生心,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明則不昏,靜則不散。


"明靜"

止觀之效,定慧之體,

亦即"心之本體"。


止觀是功夫,

定慧是因行,

"明靜"是功效。


明靜之極,頓合本體。

若至果上,

即成"福智二嚴"。


身心寂定,止也。

觀佛毫相,觀也。

毫相歷然,明也。

堅住不動,靜也。


所謂

托彼身相,熏我心性。

觀智若成,自然顯現。


修觀

須了"萬法唯心"。


心如工畫師,

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莫不從心造。


故知

彌陀相好,

自是"我心本具";

定中所現,

亦是"我心造出"。


是心作相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相好。

(是心是佛)

不從他得,不向外來,

"如是了達",

方名

"如法修觀"也。


古德頌云:

境為妙假觀為空,

境觀雙亡"即是中",

亡照何曾有前後,

一心融絕"了無蹤"。


"境觀"

圓融妙理,

四句總攝無遺;

透此妙偈,

勝讀

台宗數百卷書。


淨業行人,

一心持名,往生可保。

兼修妙觀,託品必高。


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不絕於

"心口耳間",

使雜妄

"無間可乘",

使衆魔

"無路可入",

神意怡悅,一塵不染,

信願已堅,勝緣欣遇。

"印光大師"開示: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是為

萬修萬人去

最直捷穩當法門。


必須"先要"

將此法門之所以然,

"了然於心"。


若有餘力,

再去

研參一切經論。


各種法門,

均可

為此法門之助。


(文鈔菁華錄/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