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po印光大師釋六即義

南無阿彌陀佛

"無機子"頌曰: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印光大師''云:

依教"修觀",

對治"煩惱習氣"。

瞭知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無非佛法。

一切衆生,皆當作佛。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

不住空有,不落二邊,

一道清淨,圓融無礙。

慈悲喜捨,自利利他,

能見實相,則見如來。


順境離貪,有即非有,

不生上慢,無有留戀,

謙虛寬恕,慈悲喜捨。


逆境離瞋,非有而有,

不生退屈,沈潛養晦,

不起怨尤,吃虧寡言。


離貪離瞋,就無愚癡。

無貪瞋癡,三毒煩惱。

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開示:


吾人之心,

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

吾人

由迷悖故,仗此心性,

起惑造業,受諸苦惱。


若知

此起"貪瞋癡之心",

即是菩薩

圓證"戒定慧之心"。


"起心動念",

何一非

菩薩顯神通,

說妙法乎?


節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六十五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開示:


衆生一念,與佛無二,

由迷而未悟,

"全智慧德相",

(真如佛性)

"煩惱業苦海"。

(五蘊衆生)


心本是一,

迷悟/殊,

苦樂/異矣。


是知

"一念心性",

本是"智慧功德海",

(戒定慧/覺正淨)

煩惱障蔽,無智慧照了,

則全體成

"煩惱業苦海"。

(即無明業識)

(貪瞋癡/迷邪染)


智慧覺照之,

即"煩惱業苦海",

成"智慧功德海"。

(念佛轉識成智)

(回歸無二佛性)


''華嚴經''云:


一切衆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

妄想與執著,

而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

則一切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是知

最初一著,

唯"智慧"為要。


有智慧則,全妄即真;

無智慧則,全真成妄。

慧海之義,如是如是。


節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238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般若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


"印光大師"開示:


又,二空,

即我空,法空。


我空者:

謂於五陰,

色、受、想、行、識中,

了知

若色、若心,

(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

悉皆因緣和合而生,

悉皆因緣別離而滅,

了無

主宰之"實我"可得。


法空者:

於五陰法,

了知

當體全空。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即是其義。


只此

法空之理,即是實相。

破無明,證實相,

故曰

度一切苦厄也。


實相者:

法身理體。

圓離

生滅、斷常、空有等相,

而為

一切諸相之本,

最為真實,故名實相。


此之實相,生佛同具。

而凡夫,二乘,

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用。


喻如

"衣裏明珠",

由不知故,不免貧窮;

非曰

在迷凡夫與證真諦之二乘,

無此"理體"也。


悟者/

了了分明,

開門見山,撥雲見月;

又如

明眼之人,親見歸路;

亦如

久貧之士,忽開寶藏。


證者/

就路還家,息步安坐;

亦如

持此藏寶,隨意受用。


悟/

大心凡夫,能與佛同。


證/

初地不知二地

舉足下足之處。


識此悟證之義:

自然

不起上慢,不生退屈;

****************

求生淨土之心,

萬牛亦難挽回矣。

****************


節錄自

"印光文鈔"菁華錄/一八三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修淨業的念佛人,

"印光大師"文鈔,

不可不讀,

此乃

淨土念佛人的寶藏。

================


"印光大師"開示:


衆生一念,與佛無二,

由迷而未悟,

"全智慧德相",

(真如佛性)

"煩惱業苦海"。

(五蘊衆生)


心本是一,

迷悟/殊,

苦樂/異矣。


是知

"一念心性",

本是"智慧功德海",

(戒定慧/覺正淨)

煩惱障蔽,無智慧照了,

則全體成

"煩惱業苦海"。

(即無明業識)

(貪瞋癡/迷邪染)


智慧覺照之,

即"煩惱業苦海",

成"智慧功德海"。

(念佛轉識成智)

(回歸無二佛性)


''華嚴經''云:


一切衆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

妄想與執著,

而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

則一切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是知

最初一著,

唯"智慧"為要。


有智慧則,全妄即真;

無智慧則,全真成妄。

慧海之義,如是如是。


節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238頁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般若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


"印光大師"開示:


又,二空,

即我空,法空。


我空者:

謂於五陰,

色、受、想、行、識中,

了知

若色、若心,

(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

悉皆因緣和合而生,

悉皆因緣別離而滅,

了無

主宰之"實我"可得。


法空者:

於五陰法,

了知

當體全空。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即是其義。


只此

法空之理,即是實相。

破無明,證實相,

故曰

度一切苦厄也。


實相者:

法身理體。

圓離

生滅、斷常、空有等相,

而為

一切諸相之本,

最為真實,故名實相。


此之實相,生佛同具。

而凡夫,二乘,

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用。


喻如

"衣裏明珠",

由不知故,不免貧窮;

非曰

在迷凡夫與證真諦之二乘,

無此"理體"也。


悟者/

了了分明,

開門見山,撥雲見月;

又如

明眼之人,親見歸路;

亦如

久貧之士,忽開寶藏。


證者/

就路還家,息步安坐;

亦如

持此藏寶,隨意受用。


悟/

大心凡夫,能與佛同。


證/

初地不知二地

舉足下足之處。


識此悟證之義:

自然

不起上慢,不生退屈;

****************

求生淨土之心,

萬牛亦難挽回矣。

****************


節錄自

"印光文鈔"菁華錄/一八三頁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

印光大師"

從古德

"無機子"頌,

略釋"智者大師"

"六即佛義"。

約略的講述

佛法的正知正見,

佛陀之般若智慧。

"印光大師":

智者大師,

釋迦之化身也。

詳見"印光大師"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


''印光大師''

略釋天台宗六即義:


*******************

淨土法門,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契理契機,至頓至圓,

洵為

當今之惟一無上法門。

*******************


惟現在之人,

或者自高自大,

既云衆生即佛,

則我即是佛,

何必再念佛。


或以為

我既是苦惱凡夫,

何遽能了生脫死,

惟求

來生不失人身,可矣。


此兩種人,

皆不明因果之故,

故今日仍講因果。


需知衆生即佛者,

謂其

具有佛性之真因耳。


不修念佛妙行,

佛性無由顯現,

何能

即得了生死,

佛道之實果。


譬如

"寶鏡蒙塵,光明不現",

實未稍失。

若肯用力揩磨,

"即可照見一切"也。


至言

我是苦惱凡夫,

不能

生西方,了生脫死,

以至成佛者,

乃業深障重,

自甘墮落之言。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印光大師"

從古德

"無機子"頌,

略釋"智者大師"

"六即佛義"。

約略的講述

佛法的正知正見,

佛陀之般若智慧。

"印光大師":

智者大師,

釋迦之化身也。

詳見"印光大師"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


今世之人,有下棋鬥牌,

不顧生死者,不知若干。


若能

以此勤勞,修行念佛,

何患

不往生西方,上證佛果。


佛本是衆生修持,

得證佛果之人耳。


隋天台"智者大師"

著"觀無量壽佛經疏",

立"六即佛義",


*******************

以對治"自甘墮落"

及"妄自尊大"之病根,

其說甚精,

"學者不可不知"。

*******************


六即佛者:

(一)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


*****************

六,以明階級淺深,

即,則明當體就是。

*****************


************************

若能

知六而常即,則不生退怯。

知即而常六,則亦不生上慢。

從茲努力修持,

由凡夫而圓證佛果,

由理即佛

而成究竟即佛矣。

************************


"無機子"頌曰:


(一)理即佛者: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二 )名字即佛者: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三)觀行即佛者: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四)相似即佛者:

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

(五)分證即佛者: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六)究竟即佛者: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終日終年,昏昏冥冥,

隨煩惱妄想

之"物欲而行",

從生至死,

不知"返照廻光"。

返本還源,復本心性。

迷途知返,回歸自性。

恢復自己本來真實面目。

***********************


理即佛者: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雖背覺合塵,

輪迴三塗六道,

而其

佛性功德,

仍自具足,

故名理即佛。


"此心之理體"

即是佛也。


"無機子"頌曰: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一切衆生,

雖未聞佛法,不知修持,

一念心體,

仍完全同佛。


故曰

動靜理全是。


因其

迷背自心,作諸事業。


故曰

行藏事盡非。


蓋所事

"全不與佛性相應也"。

終日終年,昏昏冥冥,

煩惱妄想

之"物欲而行",

從生至死,

不知"返照光"。


故曰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無機子"頌曰: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


理即佛者: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雖背覺合塵,

輪迴三塗六道,

而其

佛性功德,

仍自具足,

故名理即佛。


"此心之理體"

即是佛也。


"無機子"頌曰: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一切衆生,

雖未聞佛法,不知修持,

一念心體,

仍完全同佛。


故曰

動靜理全是。


因其

迷背自心,作諸事業。


故曰

行藏事盡非。


蓋所事

"全不與佛性相應也"。

終日終年,昏昏冥冥,

煩惱妄想

之"物欲而行",

從生至死,

不知"返照光"。

(返本還源,復本心性)

(迷途知返,回歸自性)

(恢復自己本來真實面目)


故曰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四)

當體即是成佛真因,

則汲汲修持,

反恨"從前虛度光陰",

以致未能早為證實矣。

***********************


名字即佛者:


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典,

聞知

即心"本具",

寂照圓融,

不生不滅之佛性。


于名字中,

通達瞭解,

知一切法皆為佛法,

一切衆生皆可成佛。


所謂

聞佛性名字,

即得瞭解佛法者,

是也。


"無機子"頌曰: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謂從前

但知

生死輪迴,無有了期,

今乃知

佛性真常,不生不滅。


既知

當體即是成佛真因,

汲汲修持,

反恨

"從前虛度光陰",

以致

未能早為證實矣。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四)

"無機子"頌曰: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


名字即佛者:


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典,

聞知

即心"本具",

寂照圓融,

不生不滅之佛性。


于名字中,

通達瞭解,

知一切法皆為佛法,

一切衆生皆可成佛。


所謂

聞佛性名字,

即得瞭解佛法者,

是也。


"無機子"頌曰: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謂從前

但知

生死輪迴,無有了期,

今乃知

佛性真常,不生不滅。


既知

當體即是成佛真因,

汲汲修持,

反恨

"從前虛度光陰",

以致

未能早為證實矣。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

圓悟"佛性",

依教"修觀",

對治"煩惱習氣"。

瞭知"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無非佛法。

一切衆生,皆當作佛。

***********************


觀行即佛者:


依教修觀,

圓教五品之外凡位。


五品者,

(一)

隨喜品,

聞實相之法,

而信解隨喜者。

(二)

讀誦品,

讀誦法華,

及諸大乘經典,

而助觀解者。

(三)

講說品,

自說內解,

而導利他人者。

(四)

兼行六度品,

兼修六度,

而助觀心者。

(五)

正行六度品,

正行六度,

而自行化他,

事理具足,

觀行轉勝者。


"無機子"頌曰: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既已

圓悟"佛性",

依教"修觀",

對治"煩惱習氣"。


故曰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

瞭知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無非佛法。

一切衆生,皆當作佛。

********************


故曰

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

"無機子"頌曰: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


觀行即佛者:


依教修觀,

圓教五品之外凡位。


五品者,

(一)

隨喜品,

聞實相之法,

而信解隨喜者。

(二)

讀誦品,

讀誦法華,

及諸大乘經典,

而助觀解者。

(三)

講說品,

自說內解,

而導利他人者。

(四)

兼行六度品,

兼修六度,

而助觀心者。

(五)

正行六度品,

正行六度,

而自行化他,

事理具足,

觀行轉勝者。


"無機子"頌曰: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既已

圓悟"佛性",

依教"修觀",

對治"煩惱習氣"。


故曰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

瞭知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無非佛法。

一切衆生,皆當作佛。

********************


故曰

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六)

眼中猶有翳,

空裏見華紅者。

以無明未破尚不能見

"真空法界之本體"也。

***********************


相似即佛者:


謂相似解發,

即圓教十信之內凡位也。

初信斷見惑,

七信斷思惑,

八九十信斷塵沙惑。


"無機子"頌曰:


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


四住者,

(一)

一見一切住地,

乃三界之見惑也。

(二)

欲愛住地,

乃欲界之思惑也。

(三)

色愛住地,

乃色界之思惑也。

(四)

有愛住地,

乃無色界之思惑也。


初信斷見,七信斷思。


故曰

四住雖先脫。


然由

色聲香味觸法之習氣

"猶有未盡"。


故曰

六塵未盡空。


此蓋

指七信位說,

八九十信,

則塵沙惑破,

習氣全空矣。


習氣者,

正惑之餘氣。


盛肉之盤,

雖經洗淨,猶有腥氣。

貯酒之瓶,

雖經盪過,猶有酒氣。


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者。


以無明未破尚不能見

"真空法界之本體"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六)

"無機子"頌曰:

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

***********************


相似即佛者:


謂相似解發,

即圓教十信之內凡位也。

初信斷見惑,

七信斷思惑,

八九十信斷塵沙惑。


"無機子"頌曰:


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


四住者,

(一)

一見一切住地,

乃三界之見惑也。

(二)

欲愛住地,

乃欲界之思惑也。

(三)

色愛住地,

乃色界之思惑也。

(四)

有愛住地,

乃無色界之思惑也。


初信斷見,七信斷思。


故曰

四住雖先脫。


然由

色聲香味觸法之習氣

"猶有未盡"。


故曰

六塵未盡空。


此蓋

指七信位說,

八九十信,

則塵沙惑破,

習氣全空矣。


習氣者,

正惑之餘氣。


盛肉之盤,

雖經洗淨,猶有腥氣。

貯酒之瓶,

雖經盪過,猶有酒氣。


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者。


以無明未破尚不能見

"真空法界之本體"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七)

窮源猶未盡,

尚見月朦朧者。

言其猶有無明雲翳,

未能

徹見"性天真月"之光輝也。

***********************

分證即佛者:


于十信後心,

破一分無明,

證一分三德。

即入初住,而證法身,

是為法身大士。


初住至等覺,共四十一位,

各各

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

故名

分證即佛也。


無明分四十二品,

初住破一分,

以至十住則破十分,

歷十行、十迴向、十地、

以至等覺,則破四十一分矣。


初住,

即能于無佛世界,

現身作佛,

又復

"隨類現身,度脫衆生",

其神通道力,

已不可思議。


何況位位倍勝,

以至

四十一位之等覺菩薩乎。


"無機子"頌曰: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者,

言其

分破分證之景象也。


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者,

言其

猶有無明雲翳,

未能

徹見"性天真月"之光輝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七)

"無機子"頌曰: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

分證即佛者:


于十信後心,

破一分無明,

證一分三德。

即入初住,而證法身,

是為法身大士。


初住至等覺,共四十一位,

各各

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

故名

分證即佛也。


無明分四十二品,

初住破一分,

以至十住則破十分,

歷十行、十迴向、十地、

以至等覺,則破四十一分矣。


初住,

即能于無佛世界,

現身作佛,

又復

"隨類現身,度脫衆生",

其神通道力,

已不可思議。


何況位位倍勝,

以至

四十一位之等覺菩薩乎。


"無機子"頌曰: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者,

言其

分破分證之景象也。


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者,

言其

猶有無明雲翳,

未能

徹見"性天真月"之光輝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八)

然此所證之真,並非新得,

不過

復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

***********************


究竟即佛者:


從等覺,再破一分無明,

真窮惑盡,福慧圓滿,

徹證

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

入妙覺位,

而成無上菩提道矣。


"無機子"頌曰: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從來真是妄者,

*********************

"未悟以前",

惟此皆空之五蘊,

而妄生執著,

色法、心法、互相形立,

以致"苦厄隨生"。

*********************


今日妄皆真者,

*********************

"既悟之後",

雖亦惟此五蘊,

全體是一個真如,

了無

色心五蘊之相可得。

*********************


故曰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


然此所證之真,並非新得,

不過

復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


故曰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也。


又衆生在迷,

見佛菩薩及一切衆生,

皆是衆生。


毀謗佛法,殺害衆生,

不知罪過,反以為樂。


佛既徹悟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別之心"。


見一切衆生,與佛無二。

故于怨于親,皆為說法,

令得度脫。


雖是

極其惡逆不信之人,

亦無一念棄捨之心,

見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八)

"無機子"頌曰: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


究竟即佛者:


從等覺,再破一分無明,

真窮惑盡,福慧圓滿,

徹證

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

入妙覺位,

而成無上菩提道矣。


"無機子"頌曰: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從來真是妄者,

*********************

"未悟以前",

惟此皆空之五蘊,

而妄生執著,

色法、心法、互相形立,

以致"苦厄隨生"。

*********************


今日妄皆真者,

*********************

"既悟之後",

雖亦惟此五蘊,

全體是一個真如,

了無

色心五蘊之相可得。

*********************


故曰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


然此所證之真,並非新得,

不過

復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


故曰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也。


又衆生在迷,

見佛菩薩及一切衆生,

皆是衆生。


毀謗佛法,殺害衆生,

不知罪過,反以為樂。


佛既徹悟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別之心"。


見一切衆生,與佛無二。

故于怨于親,皆為說法,

令得度脫。


雖是

極其惡逆不信之人,

亦無一念棄捨之心,

見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節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