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一心唯是一心所作(2)

(一)(五)

但去"體會一心"。

世間種種事物及與差別、

所見能見,一切作為

只是心遇心,心作用心。

你就一顆心,內外世界,

一切所見,都是一心所作。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

整理分開/轉載自本PO文

一八三、觀法緣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4、六喻以『夢』喻為總。餘喻為別。令人一聞,便明瞭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一切悲歡離合,得失窮通。轉眼成空,了無所得。若乃迷戀塵世,計較分別,執著不捨。真癡人說夢也。此偈正喚醒眾生速覺耳。

15、佛法作夢觀者,令其勤修佛事,而歸於了不可得。庶幾能所雙亡,智理冥合也。住於生死,固是作夢。住於涅槃,亦是作夢。必一無所住,乃為大覺耳。

16、若住於所修之法,住於所說之法,住於所得之法,則皆是作夢。總之,觀一切染淨法如夢者,意在通達一切有為法本無可得也。一心清淨,有何可得乎。若有所得,即非清淨矣。作如夢之觀,正是照破我法二執之寶鏡也。

17、當知人生在世,一切遭逢,莫非妄識業緣所變現。世間即是戲場,順逆諸境,雖歷歷身受,其實皆如幻耳。智者便當自警,轉眼即下臺矣,豈可當真。當知因果難逃,因果可畏。

18、世界則由一切眾生,於性海中,起無明風,造此共業之所結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豈可迷為真實。

19、《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此段經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眾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一切法從心想生。)妄想本非真實。剎那生滅。由其變現之身世,豈能真實乎。

20、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楞嚴》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三有,三界也。有漏,明其必壞也。一切學人,當常觀此理。虛空尚是晦昧昏擾擾相,渺小如泡。何況世界,何況此身,何足道也。

21、虛妄現有,考實則無。因心造業,循業而現。壽夭好醜,因果難逃。然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何況假合之幻身,其為似有實無可知。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

22、識心「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虛幻非實。一切有為法相可知矣。「如露如電」,所謂生命在呼吸間。當加緊用功,如救頭燃也。

23、觀此六喻,雖是觀諸法空相。即是觀如如之性。以性相本來融通。故觀緣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動。無為法性,從觀有為法相如夢幻入手。便是兩邊不著,合乎中道。

9、《圓覺經》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壞」即是不動。

10、無為者,無所作為也。若無所為,妄何能除,真何能證。凡何能轉,聖何能成。故無為法,須從有為法做出。故曰『應作』也。應明瞭者,是以無為法為目的。借有為法作路徑,若只認無為,捨棄有為,是自絕也。

11、修有為法而不著,便是無為。除此別無所謂無為法也。涉有而不住有,觀空而不住空。雖終日行六度萬行,終日講經說法,而實終日涅槃。由此可知,不取法,當從不取非法做出。即非,當從是名做出。不執著,當從不斷滅做出。無實,當從無虛做出。

12、乃至無聖無凡,即從有聖有凡中見。此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住之旨,於是乎圓滿。而其樞紐,即在觀法緣生,如夢如幻。了其皆空,所以無住。故學人最要方便,『應作如是觀』也。

13、不廢有為,不礙無為。自然而然,遮照同時。一部甚深經典,歸到極平淡、極切近、四句偈中。一切眾生,無論利鈍,皆可隨順而入。此之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此之謂真實義。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經在握,一切佛法在握。

(一)(五)

念佛人若不能

體會一心"以起修",

終亦不能做到執持。

若能體會"一念心性",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

且體(自性)本空寂。

然後

"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一)

念佛人若不能

體會一心"以起修",

終亦不能做到執持。

若能體會"一念心性",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

且體(自性)本空寂。

然後

"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實相(自性清淨心)顯現時,

"唯一清淨"(自性本空寂)。

並信心二字,亦無痕迹。

則是

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動矣。


若明佛理,隨拈一法,

皆能

窮其究竟,歸於平等。


是知佛法,

無淺非深,深亦可淺,

"直無淺深次第可說"。


故不可取著其相,

而曰「則非」也。

(無相、應無所住)


然為接引眾生,啟導進步,

又不能不假設一淺深次第,

以及種種莊嚴之事。

故不可斷滅其相,

而曰「是名」也。

(無不相、而生其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念佛人若不能

體會一心"以起修",

終亦不能做到執持。

若能體會"一念心性",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

且體(自性)本空寂。

然後

"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

"無有定法"四字,

"通貫一切"。

會得此義,頭頭是道。

薦得少許,活潑潑地。

於深義趣,自能領會。

********************


因為"無有定法",

所以不可執有,不可執無。

必須離相反照,庶幾證入也。

(證入實相無相,無不相)


即性體之用,

有體必有用。


性相一如(理事無礙),

相何可滅。

則知"欲見本性",

必應"離名絕相",

破其我見。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

所謂: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盡其心如虛空。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念佛人若不能

體會一心"以起修",

終亦不能做到執持。

若能體會"一念心性",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

且體(自性)本空寂。

然後

"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我見不除,

便生分別心,

而起念即著相矣。


******************

「我見」

是無始病根,

必應依佛所說法,

返觀內照(廻光返照),

息"攀緣妄想"。

******************


遵依

儀軌、持戒、

懺悔、布施等,

求消業障,開發本智。

令信心增長,解行成就。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四)

念佛人若不能

體會一心"以起修",

終亦不能做到執持。

若能體會"一念心性",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

且體(自性)本空寂。

然後

"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

體會"一念心性",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

且體(自性)本空寂。

然後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


持此義以為人,

則能"胸襟曠達",

不惹煩惱,而得自在。

亦知"謹言慎行",

不錯因果,而無罣礙矣。


持此義以處世,

則知"萬事皆空",

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


亦知

人情世態,紛紜往復,

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

念佛人若不能

體會一心"以起修",

終亦不能做到執持。

若能體會"一念心性",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

且體(自性)本空寂。

然後

"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持此義以

當大任、作大事,

以不著相故,事來即應。


心神泰然,不為所動,

條理秩然,頭頭是道。


********************

世出世法,一切盡攝,

事事奉持,時時皆修,

在在受用,

處處皆是佛法也。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

但去"體會一心"。

世間種種事物及與差別、

所見能見,一切作為

只是心遇心,心作用心。

你就一顆心,內外世界,

一切所見,都是一心所作。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


整理分開/轉載自本PO文


你就一顆心,內外世界,

一切所見,都是一心所作。


諸法唯心,

只須證實,一切明瞭。


能覺、所覺,

能念、所念,

能知、所知,

"三界之中,唯有一心",

除此外

"無可論者,亦無必要"。


但去"體會一心"。

善惡、天堂地獄、

名相概念、佛法非佛法、

世間種種事物及與差別、

所見能見,一切作為

只是心遇心,心作用心。


解脫、束縛,

若能

明白來去皆是一心,

便能絕了天下困惑,

當下"歇了無造作",

獨享清淨神通妙用。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但去"體會一心"。

世間種種事物及與差別、

所見能見,一切作為

只是心遇心,心作用心。

你就一顆心,內外世界,

一切所見,都是一心所作。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


整理分開/轉載自本PO文


"心"是禪宗的靈魂,

"禪"是佛教的靈魂。


若會一心,"直扼其要",

八萬四千佛教,

直握掌中,得大總持,

直在諸法靈魂。


修行人

"去會一心,諸為休"矣。


心者

包含光、影二事。


覺知為光,

色、受、想、行、識為影。


凡夫

不知性光,生活在影裡;

諸佛

了知性光,從影移到光裡。


*******************

光與影者,同質同源,

無高無低,無上無下,

只是一個在"光",

"清淨光明自在;

一個在"影",

"誨暗掙扎困苦"。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但去"體會一心"。

世間種種事物及與差別、

所見能見,一切作為

只是心遇心,心作用心。

你就一顆心,內外世界,

一切所見,都是一心所作。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


整理分開/轉載自本PO文


一念覺悟,從影到光;

一念不覺,失光回影。


不覺悟者,

猶如盲目,有光不見。

若是覺了,

光明照耀,普天佛光。


凡夫心,

光明不失,只是不見;

諸佛心,

亦有幻影,只是有照。


佛心、凡夫心,

總是一心,

若會

佛與眾生,兩邊皆會,

普天之下,佛與眾生,

數萬億菩薩,同在一心中。


若你修行,

護法神相隨;

若你慈悲,菩薩相隨;

若你覺悟,諸佛相隨。


"但去修行,覺了一心",

與諸佛菩薩護法之神為伍。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四)

但去"體會一心"。

世間種種事物及與差別、

所見能見,一切作為

只是心遇心,心作用心。

你就一顆心,內外世界,

一切所見,都是一心所作。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


整理分開/轉載自本PO文


莫在外、內覓心,

心不須覓,若覓即錯,

"覓著總不是"。


若能息了

種種妄想執著,

"息心之時,即見本心"。


本心即我,亦無我念。

此心

取不得,捨不得,

"只能是了"。


此心常用,

從生到死,不曾損減。


如光明燈,不曾暗淡。

體中神光,普度一切。


一切事物上有此神光,

若無此光,都不能見。


****************

但去

覺你體中神光,

"移進光世界",

與諸佛菩薩為伴。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

但去"體會一心"。

世間種種事物及與差別、

所見能見,一切作為

只是心遇心,心作用心。

你就一顆心,內外世界,

一切所見,都是一心所作。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


整理分開/轉載自本PO文


自覺

心中光明,名為點燈;

使他人覺,名為傳燈。


點燈傳燈,

佛菩薩事也,一生光明行。


自悟自己心,

名為覺悟;

指點他人,名為傳心。

覺悟傳心,聖邊事也。


但作聖行,自在一生。

諸佛菩薩,千說萬說;

諸眾生,千行萬行,

散一心化作萬法,

收萬法歸一心中。


一心是大總持,

持宇宙天下人命中一切。


眾生修行,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坐自家中,心神來去,

世間有無、天下生滅現矣。


諸修行人,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但會一心,得大總持

你就一顆心,內外世界,一切所見,都是一心所作。諸法唯心,只須證實,一切明瞭。能覺、所覺,能念、所念,能知、所知,三界之中,唯有一心,除此外無可論者,亦無必要。

但去體會一心。善惡、天堂地獄、名相概念、佛法非佛法、世間種種事物及與差別、所見能見,一切作為只是心遇心,心作用心。解脫、束縛,若能明白來去皆是一心,便能絕了天下困惑,當下歇了無造作,獨享清淨神通妙用。

心是禪宗的靈魂,禪是佛教的靈魂。若會一心,直扼其要,八萬四千佛教,直握掌中,得大總持,直在諸法靈魂。修行人去會一心,諸為休矣。

心者包含光、影二事。覺知為光,色、受、想、行、識為影。凡夫不知性光,生活在影裡;諸佛了知性光,從影移到光裡。光與影者,同質同源,無高無低,無上無下,只是一個在光,清淨光明自在;一個在影,誨暗掙扎困苦。

一念覺悟,從影到光;一念不覺,失光回影。不覺悟者,猶如盲目,有光不見。若是覺了,光明照耀,普天佛光。凡夫心,光明不失,只是不見;諸佛心,亦有幻影,只是有照。佛心、凡夫心,總是一心,若會佛與眾生,兩邊皆會,普天之下,佛與眾生,數萬億菩薩,同在一心中。若你修行,護法神相隨;若你慈悲,菩薩相隨;若你覺悟,諸佛相隨。但去修行,覺了一心,與諸佛菩薩護法之神為伍。

莫在外、內覓心,心不須覓,若覓即錯,覓著總不是。若能息了種種妄想執著,息心之時,即見本心。本心即我,亦無我念。此心取不得,捨不得,只能是了。此心常用,從生到死,不曾損減。如光明燈,不曾暗淡。體中神光,普度一切。一切事物上有此神光,若無此光,都不能見。但去覺你體中神光,移進光世界,與諸佛菩薩為伴。

自覺心中光明,名為點燈;使他人覺,名為傳燈。點燈傳燈,佛菩薩事也,一生光明行。自悟自己心,名為覺悟;指點他人,名為傳心。覺悟傳心,聖邊事也。但作聖行,自在一生。諸佛菩薩,千說萬說;諸眾生,千行萬行,散一心化作萬法,收萬法歸一心中。一心是大總持,持宇宙天下人命中一切。眾生修行,但會一心,得大總持,坐自家中,心神來去,世間有無、天下生滅現矣。諸修行人,但會一心,得大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