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B

法本來常自寂滅相總檔B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諸法寂滅相"

全稱"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謂諸法原本之體性,乃言語所不能盡,亦非思慮分別所能知。

蓋諸法之體性本來清淨寂滅而常住不變,

一切生死煩惱等差別相原本不存,

皆係現象界上

此消彼長、互為因緣而現起之事相,

眾生觀之,妄執為實;

然"究其本來",

既無自(主)性,

亦非真實,

清淨寂滅,

非任何思慮

所能分別、言詮所可了盡者。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卷三藥草喻品〕 p6304

’智度論五十五曰:

"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

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

也作「涅槃」、「圓寂」。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太虛大師"開示: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宣化上人"開示:

佛學大辭典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佛學大辭典 導航

寂滅

(術語)寂滅為梵名涅槃Nirvāna之譯語,其體寂靜,離一切之相,故云寂滅。法華經序品曰:「或有菩薩見寂滅法。」維摩經佛國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註曰:「肇曰:去相故言寂滅。」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無量壽經上曰:「超出世間,深樂寂滅。」智度論五十五曰:「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

佛教謂(國語辭典)

斷除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煩惱,

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

「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

也作「涅槃」、「圓寂」。

寂滅 (佛教用語) 編輯

寂滅為梵名涅槃Nirv&amacron;na之譯語,

其體寂靜,離一切之相,故云寂滅。

法華經序品曰:‘或有菩薩見寂滅法。

’維摩經佛國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滅。

’注曰:

‘肇曰:

去相故言寂滅。

’同弟子品曰: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無量壽經上曰:

‘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智度論五十五曰:

‘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

翰林雲端學院高中國文 - 寂滅


同稱:

涅槃」、「寂滅」、「圓寂」。

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

意譯為滅、滅度寂滅

指滅一切貪、瞋、痴的境界。

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

所以永不再輪迴生死。

涅槃並非死時才能證得,肉身尚在者稱有餘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稱無餘依涅槃。 一般也用來尊稱出家人去世。

同稱:「圓寂」、「滅度」、「涅槃」、「寂滅」。 佛教用語:修行人滅除煩惱,不再生死輪迴的境界。尤其指證悟解脫的佛或阿羅漢的去世。 中國一般習慣稱出家人的去世。

(一)(三)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

略解如下:

(一)(五)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

"聖嚴法師"講述: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太虛大師"開示: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宣化上人"開示:

法華經曰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龍樹菩薩云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乃真實的智慧

切莫執著空有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法華經"

方便品又曰: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龍樹菩薩"云: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金剛經"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

不生貪瞋癡三毒煩惱

的般若智慧心。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

此乃真實的智慧。


無相無不相,

正自性性體之真實相狀。

相不相俱離,

如來藏之真實相狀。


佛法無他,

唯在令人

"澄入"諸法實相而已。

淺言之,

即真實

"覺了"宇宙人生之真實相耳。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一切諸相,一切衆生,

五蘊所變現。

五蘊假合,五蘊非有。


四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緣起性空。


說"心行不可得",

"能執"之意,當下即空。

說"諸法緣生",

"所執"之法,當體是空。


能所雙亡,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本是一真法界,

本無人我差別。


放下分別,轉第六識;

放下執著,轉第七識;

二識既轉,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融相歸性,斷妄歸真,

返本還源,復本心性,

回歸

平等一如無二之自性性體。


"大般若經"曰:

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切莫

執著空、執著有也。

(不住空有,一道清淨)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太虛大師"開示:


佛故即說

小乘涅槃滅苦之道。


然此涅槃,

非自證之本性涅槃,

即非真能滅苦之道。


"常寂法性",

乃為究竟涅槃;

若能證此,

方能究竟滅苦,

方能成佛。


此小乘滅苦之涅槃,

第為我之方便說法耳。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是法住、

指佛所自證

之一乘實相常住。


法住法位、

謂此實相常住之法,

常住於一切世出世間

差別法之位也。


此佛所自證

住於一切差別法位

之常住實相,

是即一切世間

最真實之相,

故其相常住也。


道場、

即成就無上正遍覺之場,

即佛及眾生之"真實本心"。


此言

諸佛世尊

知"法中實理",

知"法性本空",

並知眾生

"本有之無漏佛種",

須藉

熏習之勝緣而起,

故說"一乘之法"。


一真實相常住之法,

遍住

於一切差別之位,

是即

為世間真實之相。


佛已於

成最正覺之場中

"如實證知",

特以

導引眾生故

而為此方便說法耳。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宣化上人"開示:


舍利弗,

我以權巧方便法,

說此三藏教,

要把一切苦都了脫,

是以說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即是四諦法。


我對

這些小乘根性的人,

為他們說

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

我雖然為

他們說寂滅之法,

但此為權巧方便法,

非是究竟寂滅之法。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

法性清淨,本自寂滅,

名為實相。


本體是寂滅,

是如如的;

如如是寂滅,

寂滅也即是如如。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是法住法位」:

是法

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法。


「住法位」,這個法位,

「是法」就是「法位」,

「法位」也就是這「是法」。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

住在什麼地方呢?

即住在世間相上。


世間相常住,

這世間法即是出世法,

出世法即世間法。


所以"六祖大師"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覺在世間,

若是離開世間法,

再去找這個覺悟的覺,

猶如

在兔子頭上找角似的。


「於道場知已」:

釋迦牟尼佛說,

我坐菩提道場,

成佛之後,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導師方便說」:

天人之導師

用種種方便

來"闡明這妙法",

而其所得的

"理性皆是一個"。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


略解如下:

佛說法一生,

最後

也是沒有說佛法。


其實

**************

佛法與文字

都是

啟發智慧

與修行的道路。

知道了

世間的一切,

俱是寂滅而已。

**************


佛陀

創造出

一切的對立、文字、

修行、成佛、涅槃,

不過是

告訴我們兩個字『寂滅』。


所以

依賴修行得度的法門、

所有念念不忘的經典、

所有的分別對待、得失、

捨與不捨、得與有所得,

俱是虛妄。

凡是文字都"不可執著"。

凡是有所企求都是妄求。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


略解如下:

修行這條路,

若還依賴

在神佛、

經典中的人,

都根本不算是"入道"。


修行

首先須

"掌握扼要點"

清楚自己的心念

清淨、平等與慈悲心等,

日日增長了多少?

以及

明白自身不良的習氣

已經改變了多少?


一切的有為,

不管是名利權情,

還是出世的一切

利益眾生的種種,

這全都是"虛妄"。


心行不可得,

"能執"之意,當下即空。

諸法緣生,

"所執"之法,當體是空。

能所雙亡,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大般若經"曰:

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


略解如下:

離一切相與一切文字,

剩下的就是"只有寂滅"。


身外求法,

卻是

無法體悟到『寂滅』。


修行求佛,

還是

一樣沒有體悟到『寂滅』。

因為

佛一輩子的確是沒有說法。


如果要選一個

佛說法最好的相貌,

應該是"捻花微笑"。


這是最合法、

最能表達出

何謂『寂滅』,

也最不會

使眾生執著了。


所以

修行當知道,

不可執著於

法、我、空、

解脫、涅槃等等。


只是時時刻刻的

善護念、善護持

自己當下的

一顆

清淨、平等、

大慈大悲之心。


修行是向內、

內觀、內修、內覺,

觀慧與解慧。


不假外求、

不攀比攀緣,

一直保持好、

觀照好這顆心,


過好每一天、每一時刻。

日日是吉祥,天天是如意。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佛陀

雖然講說

涅槃寂滅之法,

但也不等於是什麼都沒有,

因為一切現象

本來

就未離開

"涅槃的寂滅相"。


這個偈子,

把"不動的真實相"

一切現象的虛幻相,

不即不離、

不一不異的本質,

"一語道破"了。


此偈

糾正了一般人

對大乘佛教所說

「寂滅」的錯誤看法,

也糾正了小乘佛教對

「涅槃」在認知上的偏差。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涅槃

並不等於消失、

毀滅或什麼也沒有。


涅槃

是不動、寂靜的意思。

什麼不動?


一切現象的共同性,

即是

暫時有

而畢竟無的空性,

即是

一切現象

的自性皆無。


"無"

即不會變動,

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不垢不淨。


若能

體驗此"自性",

便是

"無我的智慧"現前。


從煩惱凡夫

的角度談論涅槃,

理解"涅槃",

它是

無垢淨無生滅的,

若有

垢淨生滅之分,

便不是涅槃,

所以

涅槃是「真滅」。


若從悟後

的智者來談論涅槃,

是離開

垢淨、生滅、增減等

"一切兩邊的執著",

亦即

超越於

世人所認知的範圍

"來看世間的現象",

所以

"涅槃"

不是真的消滅。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諸法從本來」

的「法」字,有二義:

(1)

釋迦牟尼佛

所說的道理

和修行的方法;

(2)

一切物質現象

及精神現象。

一切符號、

一切表現,

合起來叫作「諸法」。


「從本」

的「本」字,

是指由無幻有、

由幻歸無的空性,

即是

一切法的"自性",

原來

就是不動不變的。


空的本身

沒有生滅、增減、垢淨

等"一切兩邊"的問題。


生死與涅槃,

煩惱與菩提,

清淨與不清淨等,

都是

人為的分別認知。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四)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例如

人的善惡標準,

是從動作行為

對自我中心的立場

所表現出來;


善與不善

是出於每一個

自我對行為結果的判斷,

與客觀的行為

本身無關。


例如

老虎吃人,

對人而言

是可惡的行為,

對虎而言

只是求生的本能,

無所謂善惡。


又比如

用刀,善抑不善?


醫生

用手術刀是救人,

土匪用凶刀是殺人。


因此

用刀的行為

本身沒有善惡,

加上各人

自我立場

的價值判斷

才有善或不善的區別。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寂滅相」

即是

一切現象的本來相,

便是空相,不能說沒有,

"毋需執著"其或有或無。


如果說,

釋迦牟尼佛

成道之前沒有涅槃,

圓寂後才進入涅槃,

是錯的。


涅槃的寂滅相

既不離現實的一切現象,


當然

是本來就有,一直都有;

不過是在

佛陀成道之後

才發現世間現象,

本來就是涅槃。


也可以說,

*********************

如果當你

"體悟"到

絕對的、超越的

智慧之時,

你的觀察力和判斷力,

一切都與涅槃相契相應。

*********************


不是死亡之後

什麼都沒有才叫涅槃,

也不是永遠

離開世間才叫寂滅。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