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深般若/賢首四德(6A)

迴光返照/內觀觀心觀慧"捨識用根"

內心柔和質直(不變)/外境隨緣妙用

威儀有則/代衆生苦"念念不覺衆生

行深般若/賢首四德(6A)/緣起如幻/賢首四德(一)

賢首四德:

(1)隨緣妙用

(2)柔和質直

(3)威儀有則

(4)代衆生苦


修行人的基本四德,

諸佛菩薩入世四德,

柔和質直要做出來。/詳見後

解道者

三業四儀,無非是道。

悟法者

縱横自在,無非是法。

體佛法師與 淨空老和尚因緣

觀看次數:7,454次2021年7月13日

妄盡還源觀/賢首禪苑/體佛法師

我們今天學華嚴經,要用在哪裡?

性相理事因果/實踐、實證、超越習氣/

證佛陀所說、真實不虛、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龙泉寺贤信法师佐治亚理工讲座-2017年8月11日)

觀看次數:4,490次2017年8月15日


普賢之行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無量壽經

《華嚴》是顯教最大的一部經典,佛在這裡面教導我們,理事圓滿究竟。賢首國師有一篇論文,文字不多,寫得非常好,把這樣一部大經,理論、現象、修行的方法、果德全說出來了,真不容易!這篇文章,《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共分為六段。前面三段講宇宙的真相,宇宙萬物,說明真相,第四段講我們修行基本的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我們這裡講隨順,隨順就是隨緣,隨緣裡頭妙用,妙用是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我們做不到,隨緣是大菩薩才能做得到;妙用,妙用是不著相,也就是說,他隨緣是清淨心、平等心,是真實智慧,他不是煩惱,他沒有染污,他沒有分別,這叫妙。第二,「威儀有則」,威儀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的儀態,處事待人接物;有則就是有規矩,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菩薩。第三個,「柔和質直」,這是講我們的風度,處事待人接物,態度柔和;質直是誠心誠意,用真誠心,柔和的態度,謙虛、和諧,待人接物。最後一句,「代眾生苦」,代眾生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前面三句。我們表演的人規規矩矩,這也很苦,為什麼?為眾生。他不懂得孝順,我把孝順做出來給他看;他不知道尊重人,我對於一切人尊重,做出來給他看。不做出來,別人怎麼知道?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七三集) 2013/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73

賢首大師《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我們要做出來,這四條很簡單,能記得住。第一個「隨緣妙用」,能隨一切緣,順著一切眾生。妙用是什麼?妙用是不著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妙。世間人隨緣,他著相,著相就造業了。隨緣,不造業。第二個「威儀有則」,就是做好樣子,做念佛人的好榜樣。念佛人的好榜樣是什麼?真信、真願往生、真念佛名,這就是念佛人的好榜樣。一天到晚就這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就是念佛人的好榜樣。外面的緣盡量減少,愈少愈好。第三條是講我們態度,「柔和質直」,處事待人接物要柔,要溫柔,要和諧。這是外面的態度,讓人人見到你都生歡喜心,我們跟眾生就有緣了。質直是真心,沒有虛偽。第四句是「代眾生苦」,我們要守法守己,願意吃虧上當,不計較,沒有怨恨心。別人恭維我、讚歎我,不生歡喜心,不會受外面環境干擾,代眾生苦。認真修行就是代眾生苦,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盡心盡力滿足大眾的需求。好心得的不是好報,眾生可能怨恨你、毀謗你、羞辱你、陷害你,統統忍受。為什麼?要把它看作消業障,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做了多少罪孽。無緣無故,行好事,還要遭這些果報,這個消業障比什麼都快速。不但對這些人沒有怨恨,還要感恩,真要感謝他們,要不然業障怎麼會消得那麼快。如果我們記著這些怨恨在心裡頭,不但業障消不了,業障增長了,增加了。所以這個時候要智慧處理,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就造業,用智慧,業障就化解了。你看,就這四句,我們念佛人能做到。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九集) 2013/4/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59

這就是我們要學,怎麼樣學要懂得,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們要常常記住,諸佛菩薩入世的四德,「隨緣」真的要學「妙用」,妙用就是不受境緣的干擾。要學「威儀有則」,威儀有則是守規矩,這是什麼?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做給眾生看。威儀有則裡最重要就是持戒,要做出來,要把《弟子規》做出來,要把《感應篇》做出來,要把《十善業》做出來,那是威儀有則,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已經學佛了,看到你這個樣子,他會精進不懈;沒有學佛的人,看到這個樣子,他會受感動,發心學佛。自行化他,化他是言教其次,身教擺在第一。諸佛如來都是先身教後言教,你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感動了他,他來向你請教,你再跟他解釋,他服。你只有言教,你自己沒有做到,他不服,這一點不能不知道。待人接物「柔和質直」,這個要學。柔和要學彌勒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永遠是歡歡喜喜,永遠是那麼樣的親切,為什麼?菩薩知道一體。這個柔和裡有沒有威嚴?給諸位說,有,不是一昧柔和,一昧柔和你也教不了眾生。所以教眾生,父母教兒女,孩童的時候,恩威並重,這個有道理,那才是真正的柔和質直。也就是看人、看時、看地、看事,什麼事情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該用威的時候,威嚴;該用柔的時候,慈祥。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那是智慧,智慧擺在前面。「代眾生苦」,我們在這個世間,縱然活到一百歲,也是一剎那,這一剎那不能白過,成就自己的智慧德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自利利他。這一趟沒白來,確實提升了自己,幫助了別人,這就是功德,於自於他都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也是法藏比丘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在一切,我們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叫眾行。任何的行為、起心動念都與法性相應,都與四德相應。這個四德,就是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與這個相應。再說得細一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弟子規》相應,與《感應篇》相應,與《十善業》相應,那是條目,這個四德是總綱,總綱領。總綱領知道,你不曉得怎麼做,有細目,一條一條的給你列出來。這是殊勝行願,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統統表現出來了。

「身意,即身、口、意三業。柔軟謂心柔和而隨順於道。」賢首大師《妄盡還源觀》跟我們講四德,自性的四德,第三條就是「柔和質直」。柔和能化解現前社會衝突,柔和能化解地球上的災難,柔和的反面是剛強,剛強容易製造矛盾,容易發起鬥爭,不是好事。我們學佛、修道,祖師大德給我們拈出性德四個最重要的,「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個世界很苦,活在這幹什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用講經教學幫助人破迷開悟。諸佛如來如是作,菩薩、祖師大德亦如是,我們能不效法嗎?能不盡心嗎?這是續佛慧命,這是利益眾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心柔和隨順於道,道就是自然。中國古聖先賢具體為我們說明五倫是道,五常是德,道是大自然的法則,不是人為的。父子有親是道,這個關係是道,不是人為的,不是哪個創造的。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倫常大道!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大德,起心動念決定不能違背,仁是愛人,「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把情放在第一。禮,禮是講節度的,不過分,也不能不及,所以禮後頭有個節,節制。歡喜有一定的標準,不能超過;忿恨也有一定的分寸,你要拿準,過與不及都不得其正。智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不能感情用事。信是信用,無論跟什麼人往來決定有信。隨順於道。

  「如《法華經》曰: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柔軟就是柔和,質直就是心地真誠,真誠的心,柔和的態度。「蓋此土眾生剛強難化」,這是佛都知道,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佛菩薩現身說法,先把柔和質直做出來,你看到了,用這種方法調伏教化,否則的話,你說沒人相信。必須你自己真正做到,人家惡意的毀謗你,你用真誠柔和對待,你做到了,大家相信。沒有做到,光是照經上講的,他仍不相信,那今天弘法利生真的就有人來幫助你,幫助你什麼?來毀謗你,來侮辱你,來陷害你,讓你做樣子給大家看,你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做到了,他就會開始反省。都是菩薩,就像在舞台表演,這個演正派的,那個演反派的,演得都非常逼真,都是一流演員,演得最好。這個要知道,世間沒真的,遊戲神通而已,別當真。所以對傷害我們的人為什麼還那麼恭敬?對羞辱我們的人為什麼每天誦經念佛還給他迴向?這個裡頭意思深!所以你真正想修行,真正想幫助佛法,你什麼都要受,不論人家是有意無意加害於你,統統要受,歡歡喜喜的接受,用感恩心回報。社會大眾都覺悟了,都學菩薩了,這社會馬上就恢復安定,社會和諧,世界大同,真可以做到。佛法可以幫助國家治國平天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五二集)2011/3/30 檔名:02-039-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