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2

尚有/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10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33

信心銘 白話直解 (1)/隨意窩(2)(3)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知道什麼是修行,也才會主動自覺地去修行。未能明心見性,內心一片懵懂,修行能入正途麼?這也恰恰是《信心銘》所關注的。所以《信心銘》把悟前悟後的功用打成一片,把初機和老參凝成一塊,修學者若能活學活用,自可以立竿見影,這樣的大智大慧,在禪門中亦不多見。

/詳見後/

"只有現象,沒有吉凶福禍"。

迷惘/迷惑顛倒著相

是來自復雜的因果現象。

當了悟(覺了)諸法實相後,

就只是現象而已,

沒有吉福,也沒有凶禍,

從此永遠不會有迷惘了!

(沒有對錯是非對待法/唯因果)

=======================


心迷失了,

本來寂靜的心就亂了,

要"了悟"一切現象,

沒有吉凶與好壞

一切的對待兩邊,

都是

意識心所妄加分別。


這些種種的分別,

就像

夢境與空中花一樣,

虛幻不實,根本不需要

費神去把捉。


在這個平等的空性裏,

萬象都是空無實性的,

既然是無實體可把捉,

只有"一味的平等",

又怎麼會有

好惡與吉凶的分別呢?

手心、手背都是手,

也是"一味的平等",

哪還會有

手心比較好,

手背比較不好的分別呢?


隨緣了塵緣,

莫再造新殃。


持戒念佛,老實念佛。

心歸極樂,回歸自性。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慧律法師"開示:

"萬法本空無自性"。

萬法,本來就沒有真實的;

萬法,本來就是空無自性的。

我們調來調去,調呼吸、調飲食、內觀,其實都是方便說。

不過,這是修學佛道基本入門的一個開始,也不能說是不對的。

但是如果像這樣子調,一輩子調不回來的!

要了解:

一個顆粒微塵,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真理是一樣的!

一個顆粒微塵,它空無自性;

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空無自性。


體悟聖道的人,

行住坐臥,無論走到哪裡,

哪裡都是空無自性,

都是自己真如心性所顯露出來的。


說「調」,是一種方便;

說:「不調」,那麼會是一種妄想。

佛法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沒見性的,就一直想辦法讓它見性,

可是那個「想辦法」,就落入觀念。

想辦法,不對;不想辦法,就更糟糕!

要用佛法來解開這個煩惱

——有這個念頭,就重增妄想。

因為煩惱自性本空,

為什麼要解開它呢?

"本來就沒有束縛,

哪來的解脫呢"?


"放下就是,活在當下",

只需正念的一步,

念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

就能把我們"帶回當下"。

我已到了,已到家了,

在此時刻,在此地方,

我安穩住,我得自在,

如實之中,我得安住。

"楞嚴經"的思想,

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此妄想不真)。

淨界法師:

"楞嚴經"它不對治妄想,

它認為對治妄想

產生一種對立,不好。

你祇要保持清楚的覺照,

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根本就沒有妄想"。

所以

"楞嚴經"的觀念是沒有妄想。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

有兩種觀念:

我有病,我去治療;

或者我根本就沒有病。

根本沒有病的思想

就是"楞嚴經"的思想,

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

"楞嚴經"曰: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華嚴經"曰:

一切法從心想生。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性相一如,真妄不二)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當你體悟了

"佛心即為己心"。

(妄心幻影,佛心恆常)

佛心如太虛空,

真實不虛,如常不變。

虛靈洞徹,澄湛常恆。

即寂即照,非有非空。

絕凡聖之名稱,

無生滅之幻象。

妄心夢幻泡影,

幻有幻住,五蘊無我,

唯是"剎那生住異滅"

因果相續之遷流相也。

緣生之法,相有性無,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豁然開朗,恍然大悟/醒,

平等法界,法本無我。

諸法空相,法本無生。

佛在心中,心中有佛。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煩惱。

踐行/實踐

無緣大慈大悲大愛心行。

身來身去本是三昧(夢幻),

身來身去本是菩提(煩惱),

身來身去本是法身(五蘊),

身來身去本是涅槃(生死),

身來身去本是解脫(幻住),

身來身去本是一如(差別),

身來身去本是無生(生滅),

身來身去本是真常(無常),

身來身去本是陽焰(雲煙),

身來身去本是無念(有念),

身來身去本是無為(有為),

會有甚麼好處呢 ?有!

你這輩子會過著

清淨平等自在安樂的生活!

(過般若空性智慧的生活)

(華嚴中道無礙圓融境界)

(慈悲喜捨卻貪瞋悟禪心)

(瞭知轉念工程的重要性)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知道什麼是修行,也才會主動自覺地去修行。未能明心見性,內心一片懵懂,修行能入正途麼?這也恰恰是《信心銘》所關注的。所以《信心銘》把悟前悟後的功用打成一片,把初機和老參凝成一塊,修學者若能活學活用,自可以立竿見影,這樣的大智大慧,在禪門中亦不多見。

/詳見後/

沒有明心見性的人,當然是「多言多慮,轉不相應」,那怕你所言所慮的全是真如菩提,還是與真如菩提不相應。明心見性的人「絕言絕慮」,老將不談兵了,那怕把真如菩提記忘在爪哇國裏,卻恰恰與真如菩提相應,並能「無處不通」。洞心禪師《寶鏡三昧》中「夜半正明,天曉不露」正是點明了這一理境。


無須對《信心銘》作逐字逐句的詮解,內省功夫稍強的人都會感受到其中無盡的智慧和力量。的確,《信心銘》中的文句,宗通說通,更是落實在修行者的心地和念頭上。你看「不用求真,唯修息見」,「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每一句都是如此親切,每一句都是如此貼切,並且都是實修實證的無上心法,完全值得學佛者作為「銘」,來警策自心,作為「銘」來澆鑄「信心」。《信心銘》僅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四十八字,其句勢如海浪相接而不可遏,如空谷傳音而不可斷,亦如因陀羅網結而不可解。這是因為《信心銘》全文為一念之覺受觀照,此一念之覺受觀照又衍成全文,並且每一句都可隨修行者的實際而前後關照,並引伸於無窮,這無窮又必還歸於一念。奇妙嗎?不奇妙,這本來就是《信心銘》中所說的「宗非促延,一念萬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修行到了「虛明自照,不勞心力」的火候,自然是「究竟窮極,不存軌則」了,智慧和自在與此心念同在,修行到此,還有歇腳處麼?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知道什麼是修行,也才會主動自覺地去修行。未能明心見性,內心一片懵懂,修行能入正途麼?這也恰恰是《信心銘》所關注的。所以《信心銘》把悟前悟後的功用打成一片,把初機和老參凝成一塊,修學者若能活學活用,自可以立竿見影,這樣的大智大慧,在禪門中亦不多見。

迷悟一念之間,

佛魔一念之間,

放下即是智慧。

"一門深入能通一"。

真如(佛)唯一真常,

無明(魔)無量無常。

轉念(轉識成智)

工程的重要性,

不可不知,不可不信。

(識得一,萬事畢)

==================


學佛者

最茫然的是:

法門衆多,

卻不知從何處入手?


三祖"僧燦大師"

的最上乘"信心銘",

能增長我們的信心,

使我們

正確的找到

究竟的佛心、

修行的指南、

見性的關健、

本具的摩尼至寶。


更能以

般若、真如、清淨心,

與六字洪名,念念相應,

以掌握老實念佛的訣竅。


在每一個當下,

心歸極樂,回歸自性。


超越對待法,

契入絕待法的境界上。


生命因福慧而豐富,

慧命因實踐而圓滿。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轉識成智",

返妄歸真,復本心性,

回歸平等

一如無二自性性體(心體)。


從修德中,恢復性德。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滋養法身,清淨法身。


"識得一,萬事畢"。

這個一是真如、是自性。


萬法是多,

自性是一(本體)。


一即是多(無量),

多(無量)即是一。

一多不二、平等、無礙。


諸法一如,性本同體,

一切皆是,本來如是。

"放下妄想執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