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研習結語(五)

般若心經

"研習結語"

"楞嚴經"曰: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楞嚴經"又曰: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

聲聞緣覺、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云何二種。

一者,

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楞嚴經"又曰:


云何汝今

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此段更說得明白。

即是初發心時,

便應辨明真妄。

直向

本不動處(本不生處)覺照。

乃不致遺此本明,

枉入諸趣,自取流轉也。

(本明本有,無明本無)

(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修學佛法

之目的與究竟:


返迷惑歸覺悟,

返邪思歸正思,

返染污歸清淨 。


返迷邪染,歸覺正淨。


除妄歸真,破惑證真。

返本還源,回歸自性。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就在靈山塔下修。


"華嚴經"云: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字尤要,

成始成終,

唯一"信心"而已。


(1)看破:

明白佛理。


(2)放下:

遠離

六根六塵對待法。

離塵合覺。


(3)解脫:

能所雙亡。無我無法。

無相無不相。


(4)自在:

學做觀自在菩薩。

破三心,除四相,

為發心之要務。

*****************

藉依般若心經,

澄入諸法實相,

覺了宇宙人生真相。

*****************


''般若心經'',

了生死的道,

是每個人自性裡面

所應該修的道。

你能''觸類旁通'',

就能''豁然貫通'',

因而

快速悟了"真如本性",

(即無相理體)

然後成就自易。


學人可以參考,

經由此入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

(法華三經)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玉琳國師"開示:


念誦(心經)者,

(即是念實相,觀實相)


身/要端肅不懈,

口/要念誦貫徹,

意/要注心不移,

三業與三止相合。


至若

身/能恪恭不怠,

口/能出音明爽,

意/能隨文作觀,

三業與三觀相契。


三止三觀,

如鏡鑑象,嘗無簡擇。


然能

纖毫不遺,

此則

我心與聖心"感應道交"。


如水投水,以空合空,

可謂

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

(詳見"佛門必備課誦本")


此"感應道交",

即是

與自性相應,

與佛性相應,

與法性相應,

與法身相應,

與真如相應,

與中道相應,

與實相相應,

與性體相應,

與理體相應,

與第一義諦相應。


修行,

若是不能"與道相應",

無法入道,難獲實益。

祇是

得到一些福報而已。


是故,

無法真正的化解自己

今生

所帶來之諸多的苦難、

病痛、冤業、憂鬱等。

''宣化上人''偈曰:


自性如虛空

真妄在其中

悟徹本來體

一通一切通


我今皈命大佛頂

無盡法藏智慧光

奉行如來所說義

願得明瞭妙總持


法界為體有何外

虛空是用無不容

萬物平等離分別

一念不生絕言宗


一切是因果

人人無處躲

對境若不識

人人會發火


一切是攷驗

看爾怎麼辦

覿面若不識

須再從頭煉


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體名大悲


普賢菩薩/警衆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衆/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

發展一切性德,

斷絕一切染緣。

圓满一切功德,

寂滅一切惑業。


般若心經研習結語/終


廻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蕯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