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觀看次數:1,434次2021年12月5日

勸進行者

體悟佛心即為己心

正觀如來 利益眾生

佛性人人本來具有,

故應當善加發掘(覺悟)

自己自性中的金剛寶藏!

(善用自心,中道觀行)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曰: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詳見後/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隨意窩

無相誦云:「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意旨:

生活在憂愁、苦惱的人世間,

要經常讓你的理性出頭、智慧作主,

心地才能一片光明。眾生永遠為眾生

就是有迷、有執

【認假為真、盲目追求】。

菩薩為何是菩薩─清醒、智慧

【藉凡修聖、認性為我】。

"藕益大師"開示:


吾人從無始來,

直至盡未來際,

決無不起念(頭)時,

縱心慮灰凝,入無想定,

仍墮"八萬四千枯槁亂想"。


但念地獄,則地獄界人;

念餓鬼則惡鬼界人;

乃至

念佛則為佛法界人耳。


"此理至明"。


故"宗鏡錄"云: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彌陀淨土,

總在

吾人"一念心性"之中。

蕅師

所謂信"自性"中,

實有

西方現成佛道之

"彌陀如來"。

唯心中實有

莊嚴之極樂世界。


深心弘願。決志求生。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無相頌》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觀看次數:17,158次2021年12月3日

業海茫茫,浮沈無際大海中,任由業力漂浮,隨境轉向,何去何從?

觀看次數:758次2021年12月6日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扼止念頭,沒有比這個更危險的,你念頭怎麼扼止?你怎麼斷念頭?

28-2/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扼止念頭,沒有比這個更危險的,你念頭怎麼扼止?你怎麼斷念頭?

思想會想是佛性起作用,那叫做

法爾如是,自然現象啊!

讓他想,知而不隨,你知道思想在想,

可是不隨著思想而起了貪嗔癡,

而不隨著思想起了愛憎取捨,

當下佛性就顯現。

六祖壇經第26講(上)

觀看次數:268次2021年12月12日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疑問第三》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覩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諠,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時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却來相問。」

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無相頌》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金剛經一相無相裡的見相知性

觀看次數:988次2022年1月10日

李秉信 

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禪宗公案一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禪宗公案二 何謂相入耶?

禪宗公案三 供養一無心人

禪宗公案四 學般若波羅蜜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禪宗公案五 往來三界之賓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禪宗公案六 脱印學來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禪宗公案八 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禪宗公案九 打破鏡,來相見

禪宗公案一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

龐蘊居士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有亦不管,無亦不居,不是賢聖。了事凡夫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眞智 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有一次他跟太太以及女兒, 剛好在一起談法的時候,他就有感而說:「難!難!難!十碩油麻樹上攤。」這老龐的妻子聽了,卻反過來說:「易!易!易!如下眠床腳踏地。」然後他的女兒靈照聽了,跟他們夫妻兩人的說法又不同,靈照說:「也不難、也不易,百草頭上祖師意。」一個說很難,一個說很容易,老龐的女兒卻說:「既不困難也不容易,就好像百草頭上的祖師意。」

禪宗公案二 何謂相入耶?

《續傳燈錄》卷一:【潭州神鼎洪譖禪師 自遊方,一衲以度寒暑。嘗與數耆宿,至襄沔間,一僧舉論宗乘,頗敏捷會野飯,山店中供辦,而僧論說不已。師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是甚麼人語?」僧曰:「法眼語。」師曰:「其義如何?」曰:「唯心故,根境不相到,唯識故,聲色縱然。」師曰:「舌、味是根境否?」曰 「是。」師以箸莢菜置口中,含糊而語曰:「何謂相入耶?」坐者駭然,僧不能答。師曰:「途路之樂,終未到家,見解入微,不名見道。參須實參,悟須實悟,閻羅大王不怕多語。僧拱而退。】

禪宗公案三 供養一無心人

【黃蘗禪師云:「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人,不可得。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内外如木石,不動不轉 ,内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無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涯而退。」】



禪宗公案四 學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有這麼說:【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殖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未見諦者令得見諦,住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令證得阿羅漢果,或令證得獨覺菩提,或令證得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禪宗公案五 往來三界之賓

《潙山警策註》卷一裡面說的:【「往來三界之賓,出沒爲他作則,此之一學,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此明修道之人雖有三界往來, 正如作客一般, 一者優游自在, 二者作他規則。 所謂玄而又玄, 衆妙之門, 只在當人自肯, 佛法豈得賺人? 向上專爲利根而說, 向下別開中根之法,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頓超, 且於教法留心、溫尋貝葉。法運衰微,中根居夥,頓超,即參禪學道、頓悟玄機。】



禪宗公案六 脱印學來

朗州中邑和尙嗣馬祖。每見僧,拍手鼓唇曰:「嗚—嗚!」仰山到參,從東過西立,師曰:「子甚處學得此三昧?」山曰:「從曹溪脱印學來。」師曰: 如是,如是。」山卻問: 和尚甚處得此三昧?」師曰:「吾從章敬處得來。」汾陽昭頌曰:「鼓唇拍手口嗚咽,直引來人辨正邪,千萬往來都不薦,仰山纔見便同家。

禪宗公案七 不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禪宗公案八 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維摩詰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記錄:【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丨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丨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禪宗公案九 打破鏡,來相見



【克勤圓悟襌師舉: 〔長生問長慶: 「混沌未分時如何? 」慶云: 「露柱懷胎。」長生云:「分後如何?」長慶云:「片雲點太清。」長生云 「只如太清還受點也無?」慶不對。長生云:「恷麼,則含生不來也。」長慶亦不對。

長生云:「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長慶云: 猶是眞常流注。」長生云:「如何是眞常流注?」長慶云:「如鏡常明。」長生云:「未審向上還有事也無?」長慶云:「有長生云:「如何是向上事?」長慶云「打破鏡,來相見。」〕

師云:「長生善問,長慶善答,膠膝相投,水乳相合。不見古者道: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若明此箇頌,便見二老宿問答,始知父母未生已前、既生之後,全體露現。且道:打破鏡來,如何相見?」撫掌云:「了。」】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注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民國黃昆山居士著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九段言四相歸一,究竟無相;若有一相,即無得果。此段破不可得果之念。上言佛法不可執著,此言佛果亦不可著相。修中有果,隨證隨空。空生承四果之問,返躬自照,即以佛之所許而證之也。

本節所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種小乘果位之聖人,較凡夫已為道高德重,惟佛仍恐人不知聖者以無念為宗,每興起所得之心。因而向須菩提說:須陀洹在修行時是自認已得果,已得道了嗎?須菩提深知佛意。即回答說:沒有。世尊,須陀洹原為入流。是剛剛步入涅槃之聖流,初入無相之門,僅得預聖流之雅號,而心無所得,所以說而無所入,只是不入六塵境界,因而名須陀洹。

佛又接著問,須菩提,你以為第二果斯陀含。他是已經漸修精進,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而斯陀含亦自以為己得聲聞第二果否?須菩提回答說:沒有。是什麼原因呢?斯陀含心恝於道,只餘一生一滅,前念方著,後念即離,心不著生滅之相,是謂斯陀含。

佛又問須菩提說:阿那含在修行時,自以為得聲聞第三果嗎?須菩提說:沒有。是什麼原因呢?阿那含不來欲界受生,內無欲心,外無欲境,習定已深,六塵四相,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是謂阿那含。

佛再問:須菩提,你以為無生阿羅漢當修行時,自念已得聲聞第四果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是。世尊,是什麼原因呢?阿羅漢諸漏已盡,諸法不受,心空相滅,沒有得道之心,又怎能有得果之念呢?如果於道有得,於法有名,乃凡夫之行,也就是已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道與法皆是假名,在行為道,在教道法,佛法本空,有何可得。所以阿羅漢,若自念得道,就是著四相,何以能為阿羅漢呢?須菩提接著說:佛認為我沒有競物心到精妙處,是弟子中解空第一人,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的離欲阿羅漢。佛雖然如此稱道我,但我實不作得道想,若作此念,即是心有生滅,就不能名之為阿羅漢了。接著須菩提又說:世尊,我若是作得道之念,就是心存有我,便生諍心,佛也不能說我是樂寂靜行之人。實際我是原無所得,也實無所行,惟有本分上一塵不著,也就是因此而得名須菩提,所以佛說我是樂寂靜之行者。

阿羅漢,華言無學,謂位斷三界,煩惱俱淨,究竟真理,無法可學。

四十二章經曰,阿羅漢飛行自在,曠劫常存。阿那含壽終生天,直證羅漢。斯陀含再受一生,即證羅漢。須陀洹七死七生,方證羅漢。

三昧,作正定,正受,正見解。不見心名正定。不受諸妄名正受。遠離九十六種邪見名正見。

六祖曰,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離欲即解脫,以離欲故得無諍。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隨意窩

無相誦云:「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意旨:生活在憂愁、苦惱的人世間,要經常讓你的理性出頭、智慧作主,

心地才能一片光明。眾生永遠為眾生就是有迷、有執【認假為真、盲目追求】。

菩薩為何是菩薩─清醒、智慧【藉凡修聖、認性為我】。

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ㄧ個用來討論交流佛學的地方 希望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多光顧喔

的確 人要有智慧 必能懂得藉假修真

但在滾滾紅塵中 都在滾進慾望的大海裏

無法自拔 我也要加油了~~

28-2/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扼止念頭,沒有比這個更危險的,你念頭怎麼扼止?你怎麼斷念頭?

思想會想是佛性起作用,那叫做法爾如是,自然現象啊!讓他想,知而不隨,你知道思想在想,可是不隨著思想而起了貪嗔癡,而不隨著思想起了愛憎取捨,當下佛性就顯現。


28-1

了生死的「了」就是明暸生死是怎麼一回事,本來就沒有生死這一回事,生跟死只是肉體上的生死,佛性本不生死,所以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叫真如。所以修大手印,身來身去本三昧,這個三昧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佛性,本來就三昧,三昧不會變,三昧沒有生死,是身體在生死,所以我們在輪迴,三昧不參與輪迴,是身體參與輪迴,因為身體為什麼會參與輪迴?因為佛性裡面扭曲他,會產生妄心,妄心叫攀緣心,攀緣心就產生了妄相,因為一切法由心想生,產生的妄相裡面來呈現生死。可是真心本來就沒有生死,所以叫做身來身去本三昧,這是維摩經裡面的重點,當你體悟這個有什麼好處?有。你這一輩子會過著自在的生活!


因為以前我們怕死的習性、以前很怕變動的習性、以前很求幸福的習性、以前遭受困難很怕這困難挑戰的習性,把這些習性放下,這個人叫做修行!


經典無人說.雖智不能解~

感恩 國恩老師慈悲講述大乘心法

勸進行者 體悟佛心即為己心

正觀如來 利益眾生

躍展 感恩合十 阿彌陀佛

感恩 六祖惠能大師

感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誰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繼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姒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曰: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


我們來到這

二元對立、無常苦空

的人世間,

順境如意歡喜接受,

但莫要貪愛與慳吝;

逆境失意歡喜接受,

也切莫怨恨與懷疑。


了了常明

自己的真如佛性,

本來

沒有愚癡、妄動、

也沒有無明、妄想,

沒有煩惱,

也沒有是非。


佛性人人本來具有,

故應當善加發掘(覺悟)

自己自性中的金剛寶藏!

(善用自心,中道觀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如果我們明白(覺了)

自性當中本自具有

"戒"律、

禪"定"、

智"慧",

信心就會

如金剛般堅固,

不為外境(現實)所壞,

而且能銷融外境(假相)。

*********************


*********************

即使遇到外境給予的

種種打擊、煩惱與是非,

也能夠

"超越是非和打擊",

"轉煩惱為菩提"。

*********************


*****************

"金剛經"曰:

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

是故難行(法無我),

也要學著行;

難忍,也要學習忍。

非常時期,

更要學會非常忍耳。

*****************


********************

不計較、不比較、

不傲慢、不偏見、

不憂慮、不恐懼。

隨緣妙用,德用自在。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

生佛同體,萬物平等。

********************


********************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放下我執,遠離是非,

智慧開啟,大悲心生。

********************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