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一念俱五蘊相相用H


淨空法師:【不要說人家對我不好】他來整我,我感謝他/范紫盈

那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我們一定要了解,現在我們處的是什麼社會?五濁惡世,惡是十惡,這個世界充滿了五濁十惡,到任何地方都不能避免。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那就學著什麼?忍受,在這修忍辱波羅蜜,什麼都能忍,沒有不能忍的。成就我們這一生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生證得究竟圓滿,這就對了,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

不要說人家對我不好,對我很嚴格,對我很凶,那都是善知識,我在他的面前消業障。為什麼?不起怨恨。真正做到,不但不起怨恨,根本就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高!對這個人我們生感謝,他來整我,我感謝他,我能承受,我確實不生瞋恚,沒有怨恨、沒有報復的念頭,只有感恩。

所以,怎樣修?修就是對人對事對物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的心量、一樣的態度,就對了。

孔子待人處世,別人對他的批評,溫良恭儉讓,他有五德,溫和,態度溫和;善良、恭敬,無論對什麼人,對惡人他都恭敬;節儉、謙讓,孔子。

那拿這五個字去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具足,五個字統統有。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修行的,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

我們不溫和,要學溫和;我們不善良,要學善良;我們不恭敬,要學恭敬;我們種種這些浪費,要學節儉;我們不肯讓人,學到能讓,謙虛能讓,這是真修行。

這一句佛號這是口訣,溫良恭儉讓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這真修行人,他真幹。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零九集)

淨空法師:一念具足五蘊,凡夫覺察不到,受用是相似相續相

「凡夫所知色心之諸法,事相顯了,心前現行,易了易知,謂之有相」。六道哪一個眾生會說眼前現象是無相?都認為有相(而執著我所有)。

「諸法之體性,如幻虛偽,自性即空,無色無形,不存一相,謂之無相」。一切法的體性是自性,法性沒有相,能現相。

從體性上講,空寂,萬法皆空,了不可得。從事上講,一切相都在面前,我們也確實得受用。現象是無常的,無住,沒有辦法停在此地,(剎那)不住,是流動的,是生滅法,不會停止。

就像電視、電影畫面,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如果靜止就變成幻燈片,永遠在動。大宇宙,佛法講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現象都是移動的,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一個。可是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念念不一樣,沒有念頭相同。

換句話說,沒有畫面是同樣的,大同小異,沒有完全相同,每一個相都是獨立的。從哪裡生?迷了自性就有現象出現。(一念不覺)現相叫(法爾)自然,沒有理由,沒有來去,真如經所說,來無處來,去也無有去處。怎麼產生?就是當前一念。

彌勒菩薩說: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這樣的念頭,我們無法發現。現代科學技術高明,也沒辦法(透澈)。

這個現象確實被科學家看見了,知道生滅非常快速,只告訴我們(這樣),不像彌勒菩薩,把數字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多少念?三百二十兆。

物質現象從哪裡來?是心念累積產生的幻相,每一念都具足五蘊,色受想行識,念念都具足。一念裡的五蘊,我們沒辦法找到,叫它無相,叫它無為。可是念頭累積在一起,變成一個很粗的念頭,我們看見了。

好像水蒸氣在空中,我們看不見,凝結成雨點,從空中落下,我們看見了。遇到冷空氣結成冰,我們看見了,在(天)空當中,我們看不見。有沒有?有,充滿水蒸氣,今天講濕度。濕度多少,用儀器可以探測,肉眼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但是身體能感觸。

這些稱為自然現象,自然現象產生變化,誰在主宰?阿賴耶,就是我們講的意念,起心動念主宰它,隨著我們念頭它產生變化。

賢首國師《還源觀》說「出生無盡」,惠能大師講「能生萬法」,一個意思。淺的意思我們懂,深的意思就不懂了。諸法體性無色無形,不存一相,叫無相,這個意思淺。

「言其深祕之釋,則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眼前一切相,住,就是它還沒消失,什麼相?相似相續相,絕對沒有二個相是相同的。

電影如是,電視亦如是,沒有二個畫面相同,都在變化。微細變化,我們沒有覺察到,明顯變化,覺察到。覺察不到,用儀器偵測,可了解一部分,沒辦法了解圓滿,圓滿了解要靠修證功夫。

「無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故云無相,非為非色非形也」。這個意思就深了,一相之中是不是具一切相?真的。

念公(黃念祖)老師說(組成)一毛一塵的微塵,引用近代科學發現的量子,一個電子(場域),等於一百億個(微中)子聚在一起。

這一相,就是極小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這麼一個小點,它具一切之相。一切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性相、理事、因果,在這一點裡全具足。

這個科學從來沒說過,只有大乘經說,是真的。大是自性,小還是自性,自性沒有大小,沒有真妄,沒有覺迷,一切相對在自性全不存在,所以一相不留。

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叫無相。(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現在講量子,裡面具足大千世界,那個大千世界裡又有微塵,微塵裡又有大千世界,重重無盡。這是不是事實?一點都沒錯。雖然重重無盡,沒有一相,叫無相。

本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468集

淨空法師:我們這一生所有的遭遇,統統是自己念頭變出來的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都用這個心,你的享受跟諸佛如來平等,沒有兩樣,真快樂!

為什麼不肯用這個心?用自私自利,用損人利己,用貪瞋痴慢,用這個心全錯了,與自性統統不相應。與什麼相應?與阿賴耶相應。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用錯了心,佛菩薩用對了心,他完全用正確的。

用真心重要,用真心不吃虧。用真心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決定不吃虧,為什麼不肯用?

不能用真心,用妄心,就是剛才我所說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痴慢,用這個心,佛菩薩、護法神走了,誰跟你靠近?妖魔鬼怪,冤親債主,他們來了。這些東西來,你還會有好日子過嗎?所以你的生活過得很苦,原因在此地。只要你不用妄心,改用真心,妖魔鬼怪走了,冤親債主也走了,護法神來了,佛菩薩來了。

所以學大乘的人一定要知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所有一切的遭遇、一切的感受,統統是自己念頭變出來的。

我們的念頭不善,才有三途六道;我們的念頭純善,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一生無一不是自作自受,一定要知道與任何人都沒有關係,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罪加一等,為什麼?與他沒有關係,與起心動念有關係。

真正學佛的人,依照佛陀的教誨,懂得佛講的道理,知道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依教奉行,你就能得解脫。真正解脫,解除煩惱,脫離生死輪迴,這叫解脫。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大圓滿。

到極樂世界實在不難。如果你遇到災難、遇到恐怖,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專心念觀世音菩薩,菩薩真能幫助你化解。那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世間決定不能有留戀,有留戀就壞了,有留戀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那個麻煩就大了。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612集)

淨空法師:會修行,什麼境界都是好境界,練不起心不動念

跟我們有緣的人,很普通的現象,喜歡這個人,見到起心動念,討厭那個人,見到也起心動念。好人,壞人,都在念頭,念頭一轉,我跟他接觸,在這裡練不起心不動念。

喜歡這個人,我要在他身上練不起心不動念,討厭那個人,我也在他身上練不起心不動念。

順境善緣練什麼?不生貪戀,逆境惡緣練什麼?不生瞋恚,正是練功夫的時候。會修行,什麼境界都是好境界,能幫助你提升。換句話說,所有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都幫助你覺悟。

一生貪愛,一生怨恨,迷了,那它們幫助你墮三途。念頭一轉,它幫助我到極樂世界,幫助我成佛。

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好醜。好醜起於心。心好,外(境)都好,心不好,外頭都不好,這多重要。

學佛修行,就是修這個心,心清淨,境界全清淨,順逆都清淨,善惡也清淨。心不清淨,統統不清淨。

關鍵不在外面,統統在自己。古人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實證)是什麼人?肯定是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說不出來。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法,全在自己,不在外境。

千萬要記住,念頭裡最善的念頭,中國人講止於至善,達到善的極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是真正止於至善,為什麼不念佛?

本文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355集

淨空法師:煩惱習氣止不住怎麼辦?

煩惱習氣人人皆有,這不能否認的,六道眾生哪個沒有?沒有緣觸動,它伏在那裡,它不發作,可是有緣觸動,它就爆發,什麼時候發作他自己都不能控制,說發作就發作了。

這在佛法裡叫修行,行就是行為,特別指這些不善的行為,不善的行為要把它修正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為。從哪裡修?從心地上修,心地是念頭,不善的念頭才起來,這一覺悟馬上把它放下。

因為言行是聽念頭指揮的,念頭善,言就善,行就善;念頭不善,言就不善,行就不善。所以修行懂得這些道理,把念頭抓住就容易了,不許可有不善的念頭。

止不住的時候怎麼辦?念佛,無上法門。止不住的時候大聲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純淨純善。阿彌陀佛的本意就是我們自性清淨心,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實義。

古德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回來得快,把這個爭就化解;回來得慢,他就產生爭論。學著不與人爭,無理不爭,有理也不爭,這是真修行人,大修行人,表現出來的確實是前面所說的「淨定安樂」。這個樂不是狂歡,而是心情愉悅,表現在身心上滿面的笑容,一種喜悅相。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0八集)  2011/7/22

淨空法師:發意圓成,修福的心圓滿,就是圓滿功德

唐朝龐蘊居士表演,好事不如無事。他家裡現成的金銀財寶,統統丟到水裡,別人問,你既然不要,為什麼不做好事,救濟社會,做慈善事業?他就留這句話給世間:好事不如無事。

這是真理名言。大家都能信守,天下太平。今天社會為什麼亂?好人太多了,每個人都想做好事。甲做的好事乙不服氣,乙做的好事丙不服氣,怎麼樣?打了,好事就變成亂事。

從前李(炳南)老師上課,那時候臺灣表揚好人好事,地方推選。李老師在黑板寫四個大字:好人好事。然後又回過身,把第二個好字角上劃一個圈,破音字,念ㄏㄠˋ,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反而把社會搞亂掉,所以不如無事。

真正做好事,是緣成熟了,送到面前,這個不能不做,應當做。沒有緣分,決定不要去找。永遠保持自己身心清淨,這是真正幸福,真正享受,一生自在安樂。

別人都修福,我沒有修福,不是沒福報嗎?你的福報超過他。怎麼超過?我不是不修福,是沒有緣,可見修福的心是圓滿的,那就是圓滿功德。佛在楞嚴會上講,發意圓成。那個心一發,功德就圓滿了。事情來了,做了才圓滿,事情不來,心一發就圓滿。

(常存)利益一切眾生之心,沒有緣(實現),福報是圓滿的。大乘經所講的甚深之理,要明了,然後自己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決定不能造惡,不要以為在佛門裡做些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未必是圓滿的好事,未必是清淨的好事。

必須面面觀察,而且還要防範,現在是好事,將來會變質,一變就不是好事了。變質之後,你要不要背因果責任?經論之中,古聖先賢教誨,義理很深很廣,細心體會,自然得受用。

本文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48集

淨空法師:惻隱之心,性本善流露,大悲心,沒有起心動念

大悲可以增益性德,大悲是自性第一德。愛心(慈心)從哪裡來?從悲心來,悲心是愛心的基礎。悲是惻隱之心,孟子說人皆有之,看到一個人受苦受難,同情心起來,憐憫心起來。

特別是無知小孩,還不到一歲,還不會走路,細心觀察,需要人幫助,需要人憐憫,從眼神、神態都可以看出來。他心目當中知道,母親是最可靠的人,念念盼望母親,不離開母親。

這是中國倫理的原始,父子有親,自性流露,這時候是最明顯的。自性在哪裡?性德是什麼?性德從哪裡生?全都可以看出來。不在遠處,就在眼前,只要冷靜留意。

這個心在佛法,叫真如、真心、本性、佛性,就說這個,真有,個個都有。只是慢慢長大就迷,愈迷就愈嚴重,到後來這個本性就沒有了,全變成迷惑顛倒的妄心,本性再找不到了。

我們相信淨土原理,世尊在《觀經》說,(極樂世界)憑什麼殊勝到極處,超勝一切諸佛剎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你本來是佛,佛不是從外來的。小孩還沒學會走路之前,非常明顯能看出來,怎麼不是佛?真的是佛。

人小,能看出來,看小動物,初生下來,全都能看出來。小貓、小狗剛生出來,母親對牠的照顧、愛護、保護,一般人不能碰牠,遠遠看可以,靠近時,母狗就咬你了,防範很嚴。仔細看那個小狗,細心觀察牠的本性,本性本善。

本性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初生下來,他對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近似)平等,慢慢長大,學會分別,學會執著,就變質了。所以中國古人說:近墨則黑,近朱則赤。接近紅色就變成紅的,接近黑色就變成黑的。

有聖賢教育(的)環境,他就成聖成賢,充滿貪瞋痴慢環境裡,他貪瞋痴慢都學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太大了。

本文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254集

淨空法師:凡夫沒有真愛,有少分聖賢的愛,多分是欲望的愛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愛,是自性圓滿的愛,究竟的愛,是佛的愛。我們常常讚歎佛大慈大悲遍法界虛空界,愛是這個意思。

真心,自性不動,沒有起心動念。如果動了,是一念不覺。(如如)不動,是純正的真心,一動就叫無明,真心變成阿賴耶,變成妄心。

不動是真,一動就變質。變質叫情,心變成有情,情識,情跟識是一個意思,變成識,有起心動念。

除起心動念之外,沒有別的,這叫菩薩,菩薩有情,但是他覺而不迷,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這是愛第二個意思。菩薩的愛,跟佛的愛不一樣,佛的愛沒有條件,菩薩的愛有條件,覺就是條件。

如果情裡有道有義,中國古人講,道是聖人,心情裡有道,心情裡有義,是賢人,聖賢的愛,凡是人皆須愛。如果心情裡只有欲望,沒有道義,也沒有覺悟,叫凡夫的愛。

這個愛,有多少意思在裡頭,每個人都有愛,愛心不一樣,裡頭成分不相等。佛的愛,菩薩的愛,凡夫完全沒有,凡夫有少分聖賢的愛,多分是欲望的愛。

如果完全是欲望的愛,道義都沒有,他所造的是惡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欲望,果報在三途,這個愛心到那裡去了。

這樣看十法界的愛心,把這些添加品,全部丟掉,洗刷乾淨,就回歸到佛的愛,回歸真愛。

佛菩薩的願力,是從真誠的愛心裡發的,這個力量就大了。凡夫這個願,是從欲望裡生出來的,力量很小。

本文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355集

淨空法師:凡夫把阿賴耶見分的一分當作心,相分的一分當作身

菩薩福德生果報食,及神通力變化食,則有無量味,能轉人心令離欲清淨。後頭一句話,很重要。

彼土甘露味食,焉可思議,這是祖師大德讚歎。所謂百味者,只是順此方習俗耳。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人道、天道、畜生道,有飲食習慣,初往生到極樂世界,有時習氣起現行,很久沒有吃東西了,這個念頭一動,飲食就擺在面前,這時候立刻覺悟,我不需要了。

實無食者,因彼土眾生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本無饑渴之苦,故無食者。不需要,他跟我們體質完全不相同。見相二分,我們把阿賴耶的見分當作心,把阿賴耶的相分當作身。

整個宇宙,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在這麼多相分裡,取這個身當作自己,佛要不把真相說出來,我們永遠不知道。起心動念,能夠思惟、想像,是阿賴耶的見分,也是無量無邊際,我們在裡頭取一分,大海裡取一滴水,把這滴水當作自己,這是事實真相。

我見不能不破,破我見,往生容易,消業障也容易。為什麼?知道身不是我,再不為身去造業。好好保養身體,真正為我服務,用這個身體提升自己境界,斷惡修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也用這個身提升,至少十信位前面七個位次,從須陀洹到阿羅漢有身體。阿羅漢以上不一樣,是化身,沒有脫離阿賴耶,(實證五蘊皆空)。

高級凡夫也不需要飲食,用什麼吸取能量?禪定,禪悅為食,色界天初禪,不需要飲食,欲界,他化自在天有時候還要,愈來愈淡薄。到色界天,五欲全(伏)斷,財色名食睡,這五樁事情斷掉了。

明白事實,財需不需要?需要,適可而止。到初禪,不需要,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何必受這個累贅。古時候財富是實物,金銀財寶,實實在在的東西。現在財富是一張紙,什麼人用紙錢?鬼用紙錢。抗戰期間還用銀元、銅板,早些時候,我很小,記事時候還有,大概一、二年,我六、七歲時就沒有了。

六、七歲之前有銅錢,當中有個方孔,一個錢叫一文錢。到民國,那個錢少了,但是還管用。民國出的銅板,當中沒有洞,比那個錢大一點,當十文,就是一個銅板換十個銅錢。一個銅板很管用,一塊錢是三百個銅板,真值錢。通常工人做包工,一個月大概是二塊錢,他就能養家。現在愈來愈不像話,全用紙錢。

本文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402集

淨空法師:供佛,三德六味,年夜飯,最多六個菜

正常享受是真心現前,妄心不是正常享受。什麼人有正受?真正修行功夫得力的人,沒有雜念,沒有亂想,心是定的。

念佛念到功夫成熟時,妄念不生,二六時中,都能與佛號相應,念念(正念),心是清淨的。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念佛三昧。這種正受,是從念佛得來的。

念佛三昧,無比殊勝,諸三昧中之王,比修其他三昧容易。放下萬緣,是知止,知道一切法都不真實,只有念佛三昧真實,能夠(轉業力為願力)。

世間法帶不去,帶不去不是真的,趁早放下,不要等臨終,來不及,臨終未必肯放下。放不下,依舊搞六道輪迴。

要在現前放下,不再執著。日子怎麼過?隨緣。隨緣最快樂,不要攀緣。我想怎樣怎樣,那是攀緣,隨緣,(不堅持)自己的想法,隨著大眾,隨著環境,沒有一樣不好。

怎麼說?統統不分別,不執著,都好。有分別,有執著,就有好壞的境遇。沒有好壞,就沒有一樣不好,對修行有很大幫助。逆境裡學不生瞋恚,順境裡不起貪愛,都是修行。

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就用佛號息滅貪瞋痴,這個重要。凡聖差別,聖人沒有貪瞋痴,有戒定慧,凡夫沒有戒定慧,只有貪瞋痴。貪瞋痴搞六道輪迴,戒定慧,了生死出三界。

要記住,世尊教導我們持戒念佛。經教教導我們,佛不在世,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怕受苦,我們受苦受難,這一生算什麼?時間很短,應當受苦。

常常受苦,對於世間不生貪戀。如果福報大,侍候的人多,你就不想離開世間,起貪心,會生煩惱,所以生活清苦一點好。

中國人重視舊曆年,年夜飯,滿滿一桌十多個菜,二十多個菜。學佛的人,最多六個菜,三德(輕軟、淨潔、如法)六味(苦醋甘辛鹹淡)。

平常吃飯,三個菜就很好,最多不可以超過六個。我們供佛,是三德六味,少的三個菜,最多六個菜,我們要學佛,不要跟凡人學。

我常常參加國際會議,會議宴席、國宴都是三個菜,我參加過布希總統的宴會,晚宴也是三個菜,三德六味。中國人宴會菜比較多,在北京參加人民大會堂正式國宴,我陪同印尼宗教團訪問中國,好像有六、七道菜。

科學技術進步,資源比從前豐富,飲食還是要節儉,堅持素食,對健康有決定的利益,沒有妨害。

本文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484集

淨空法師:孝,表現在事上要順,但是父母的貪瞋痴,要順嗎?

現在我們知道,聖學最重要的,一個孝、一個敬、一個信,這三個字。孝敬是根,信是緣,因緣具足,果報就現前,果報是聖賢、君子。孝是性德的根,你看中國文字這個寫法,你看它這個形象,這個字屬於會意,讓你看到就懂得它的意思,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這個意思是什麼?老跟小是一體,不能分。一體,老上頭還有老,子下頭還有子,說明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有這麼深的意思在裡頭。一體,能不愛嗎?能愛就能順。

所以孝,表現在事上要順。在過去,做父母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兒孫成聖成賢,他這樣一個目標。現在不行了,吳鴻清教授告訴我,他教那個伏羲班裡頭,有一個學生的家長就告訴他,他說我的兒子沒有德行沒關係,不能沒有錢。那這個順就大有問題了,順著父母的貪瞋痴,這是往三惡道走。古時候父母是希望子孫成聖成賢,那是向上,往天上走,這個差別很大。這是整個社會問題。

所以,孝這個字了不起,我們要遵從老祖宗的教訓。我現在把錢看得很重,我老祖宗是不是把錢看得很重?

在中國,漢族這是最大的一個民族,人口最多,我相信都是炎黃後代,炎帝是伏羲,黃是黃帝。我們家的族譜打開,「伏羲之後」,伏羲的後代,「黃帝子孫」。伏羲到黃帝一千年,這當中有神農,伏羲到神農五百年,神農到黃帝五百年。這一千年,文字沒有發明,但是有符號,伏羲畫八卦。所以在甲骨文裡頭考古發現這些東西,沒有正式成為文字,文字的雛形出來了。這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祖宗之德,教育的宗旨、目標都是培養聖賢的,是以這個為宗旨、為目標的,聖賢、君子。

他們明瞭禮義,中國教育的內容是什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相信這四個科目絕對不是炎黃建立的,還要往上去,可以向上去一萬年。老祖宗世世代代用這個來教人,把人全教好了,這個根紮得太深了。這樣的根,所以我深深相信這個族群不會滅亡,為什麼?根太厚了。

我們忘掉祖宗、懷疑祖宗,把祖宗教誨丟掉了不過兩百年;如果是一萬三千年,兩百年不算長。今天遇到這個困難,是老祖宗對不孝子孫的懲罰,不會把他消滅。所以我們從這裡建立信心,在全世界有這種文化、這種倫理道德的根的人很少。我們只要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社會問題、地球上災變的問題統統化解了。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九集)

淨空法師:愛,是心靈的感受,關鍵在心

願力不可思議,即如來大願之力。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不可思議,這是大願最好的標準。而此願力,非因愛見,不假思惟。

願力的由來,不是愛見。愛見是什麼?平常講慈悲心,看到眾生可憐,憐憫心自然生起來,所謂惻隱之心,愛心,不是這個。

不假思惟,思惟是思考,境界現前,我要怎樣對待。用愛見,用思惟,是凡夫,不是聖人。

願力的動機是什麼?不可思議,是自性本具德能。性德是什麼?性德就是愛,是自性本有,不是外來。出自於本性,出自於本心,不是學來的,本性本有,我們現在迷了。

中國老祖宗,最初造文字,我們相信那些人是佛菩薩再來,不是凡人,凡人哪有那麼大智慧?教你看到字的樣子,就體會它的意思,每一字,每一句,其味無窮,也是不可思議。

中國文字「愛」,看字形,拆開看,把心拿掉是個受字,受裡頭有心,心靈的感受,自然的,一絲毫勉強沒有,心靈的感受就是愛。

愛,是性德的核心,也是性德的全體。我們把愛迷了,迷而不覺,把它變成怨,變成恨。這個字大有講究,關鍵就在那個心。

本文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355集

淨空法師:愛是什麼?永遠關懷愛護你,你得到更好的幸福,他在旁邊祝福。

早年我住在美國鳳凰城,住在韓館長小兒子的家裡,遇到一樁事情,他們常常談論,都覺得非常驚訝。這個地區有一戶當地人,太太喜歡先生的一個朋友,這個先生知道了,就把太太嫁給他這個朋友。

他們舉行婚禮時,先生去祝賀,這個不可思議!人家問他:你的太太現在跟別人走了,你做何感想?他說我很喜歡,因為他知道那個朋友會照顧他的太太,比他照顧得更好。

他說:她跟他,比跟我更幸福。這個人懂得愛,沒有占有,沒有控制。

愛心是什麼?永遠真正關懷你,愛護你,你得到更好的幸福,他在旁邊祝福。

太太跟他朋友去了,還常常往來,到他家作客,看看他。我們那些中國朋友談到,這個不可思議。這個美國人在佛法裡講,那也是菩薩,不是凡人,菩薩在那裡示現。

菩薩的心永遠清淨,永遠覺悟,永遠不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愛是性德。世間人稱這個叫大愛。行,稱大愛也可以,但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只要你心裡還有好惡,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慈悲心何在?清淨平等覺何在?真誠心何在?都沒有了。

所以要知道,愛是永恆不變。一切眾生隨著自己的業力在六道輪迴,無論他淪落到哪一道,佛菩薩的愛心永遠沒有變更。不管在哪一道,佛菩薩時時刻刻關懷你,照顧你。

本文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002集

淨空法師:輪迴心轉變成佛心,煩惱痛苦轉變成高度智慧

「般若非離餘五度而別有,而餘度皆是行門。可見般若雖明空義,而空義不能離實行,則般若之絕非偏空明矣」。

般若是理,前面五樣是事。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理事不二,這是佛法,把理事分成二邊就錯了。

不明白道理的人,修行就是所謂盲修瞎鍊,如何能成就?這一段說得很清楚,布施裡要有智慧,沒有高度智慧,不但得不到福,反而造罪業。持戒裡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單單持戒,自己一生冤枉受好多苦。

持戒很辛苦,佛教我們以苦為師,裡面有高度智慧,雖然苦,戒律很嚴,裡面有真樂在裡面。沒有智慧,硬要這樣做,強迫自己這樣做,那個很苦,裡頭沒有樂。

忍辱有智慧,化解成為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只是勉強壓在那個地方,一般人講忍受是有限度的,超過限度會爆炸。有智慧在裡面,忍就化解,那才真正得受用。

精進,禪定,都有智慧在其中,離開智慧不行。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學佛就是把輪迴心,轉變成佛心,煩惱痛苦的生活,轉變成高度智慧幸福的生活。

這叫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真的樂,不是假的。佛沒有白學,學得有意義,有價值。由此可知,般若雖然講空,不是空無,偏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不是這個意思。

「餘度離般若,不為波羅蜜,質言之,即不能到彼岸」。非常清楚明白,意思很深很廣。

五度展開來,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諸位要懂這個意思,不懂,你不了解佛經。

全部生活行為,歸納成五條,一天從早起到晚上睡覺,一年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一生從出生那一天到報終的時辰,全部生活行為,不外乎這五大類,這麼看就正確。

不能離開智慧,離開智慧就不叫波羅蜜。什麼意思?圓滿。離開了智慧,你的生活不圓滿,現實不美滿。

第二是不能到彼岸,就是不能了生死脫輪迴。必須知道,想了生死出三界,要靠智慧。從哪裡表現?智慧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高度智慧,那你就超越三界了。

本文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48集

淨空法師:【心清淨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我們稱西方極樂世界稱為淨土,主要就是稱它的凡聖同居土最極清淨;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要求的,心地清淨的人生淨土,心淨則佛土淨。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有緣的,到達極樂世界心地就清淨。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對於清淨心就特別要注意。清淨心就是放下萬緣,放下分別執著,比什麼都重要。

要學弘一大師晚年,晚年他真的回頭了,叫回頭是岸。諸位看弘一大師的傳記,這個老人年輕的時候,傲慢,習氣很重,好強、好勝,對人對事要求過分的嚴格,所以大家都知道跟他相處非常不容易。他看不慣就要呵斥,就要責備,毫不留情面。學佛之後改了,他真改,到晚年一點習氣都沒有了,什麼要求都沒有了。一九九九年那段時期,我住在新加坡,在新加坡講經,廣洽法師偶爾也來聽經。他很喜歡經教,邀我到他的小精舍去吃飯,我去過一次,叫薝葡院。這個地方,弘一大師過去到新加坡就住在這個地方,他跟廣洽法師交情很深。廣洽法師告訴我,他們認識是在閩南佛學院,早年的時候。在新加坡那時候就看到他的生活狀態,非常隨和,什麼都不計較,沒有一樣不好,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沒有分別心了,這是往生淨土必要的條件。弘一大師修成了,難得!那麼樣一個挑剔的人,到晚年的時候那麼樣隨和。

我們如何能真正落實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到底是個什麼境界?你的心好,你的心清淨了。我們的言行舉止是我們心的反應,我們心裡有計較,心裡有分別、有執著,反應出來就是樣樣計較;心地清淨、平等,反應出來,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

壞事也是好事,怎麼說壞事也是好事?壞事是他心裡面那個煩惱、惡習氣反應出來的,阿賴耶裡頭有,總得讓它暴發出來。造作惡業的時候有了惡報,惡報也是好事,為什麼?到那去消業,消乾淨他不就沒有了嗎?看法不一樣,三善道消善業的,三惡道消惡業的,清淨心裡頭善惡都沒有。所以,你造的善,善要消掉,你造的惡,惡要消掉,統統消掉,心就乾淨了,那才能到極樂世界。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15集

淨空法師:無智亦無得,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三昧為究竟,以無智無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這個話說到究竟處,在佛法中,這是上上乘法,所謂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真的是究竟法。

什麼叫大空?人空、法空、空也空,叫大空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也就是大乘經常講的正知正見。一空到底,是心,不是事上。佛教我們修三福,修六和,都是事。

三福第一句,是基礎的基礎,在事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空。空在哪裡?心不能執著。要不要孝養父母?盡心盡力孝養父母,心地清淨,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

不著相,怎麼孝順?心裡沒有父母,表面上有父母,不是假的嗎?這是打妄想。你心裡有父母,形相上也有父母,才真是假的。為什麼?妄心。心裡乾乾淨淨,真心。

真心離念,沒有妄念。那個孝養父母,是真心在孝養,奉事師長,是真心奉事,永恆不變。妄心孝養父母,時間久了還嫌棄,討厭。

佛菩薩用的是真心,事理不二,有事必有理,有理必有事,這叫菩薩道,菩薩行。大空三昧,是究竟圓滿。

學佛所(證),就是究竟圓滿智慧,佛門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話可以翻成中文,沒有翻是尊重。從前譯場有規矩,叫五不翻。五種不翻裡的一種,叫尊重不翻。保留音,加以解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

怕大家不明瞭,我用簡單的話來說,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什麼?無智無得。《心經》結論「無智亦無得」,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智有得,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距離遠之遠矣。

本文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4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