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總檔念佛資料平台(五C)


淨界法師:

預知時至而往生的,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好,我們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在古德的往生實例中,有許多人是預知時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預知時至,就是說他淨業成就了,這種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是說這個人的心,他已經明確的往西方極樂世界傾倒了,所以他臨終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乃至於發生車禍、乃至於死於非命,他一定可以往生。這個樹你只要隨時砍斷,它只有一種方向,這種人臨終也不需要助念,因為他淨業成就了嘛!他是隨業往生!他不要靠第六意識的帶動,就他第八識的業力裡面,他已經是淨土宗的業成熟了,就算他臨終的時候,第六意識不來帶動他,他第八識也是會自己到淨土去,這個人不簡單。他的第八識不用第六意識來引導,這種人應該已經要成就念佛三昧了。

我們正常人的阿賴耶識,是有娑婆世界的業力、也有淨土宗的善根,這兩個種子都有,所以臨終的時候,要靠第六意識的正念力,來引導第八識,然後讓它順從本願,跟彌陀感應道交,正常人要隨念往生,正常人。

當然如果他是大善根,又是很精進用功的人,他是可以隨業往生。他的第八識的業力,他的淨土宗的業力就已經成熟了,他不必要第六意識的引導,所以臨終正念不正念,對他來說都沒有關係了。就算這個人第六意識到臨終的時候,完全屬於昏迷狀態,也無所謂了,因為他第八識,已經有自己的能力到淨土去了,所以這種是特殊的個案。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下一堂課來談談淨土門跟聖道門的相互的結合。

對亡者傷害最嚴重的兩件事

——淨界法師

那麼印光大師說呢,這世間上有一種顛倒的眾生,這顛倒的眾生就是說,不管你在世俗的學歷有多高,你是碩士、博士,但是你對佛法的因緣根本不瞭解,不瞭解,你就會錯誤地去做一些不對的事情,對亡者有傷害的事情,這以下講出兩件非常嚴重的錯誤的事情:

第一個、悲痛哭泣:

那麼當然,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是有情感的,我們面臨親人的往生,臨命終啊,我們自然會發洩我們的情感,會悲痛哭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要注意,就是說,不管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朋友,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就是說,這個死亡它是不會因為你的哭泣而不死亡。那麼他本身已經離不開他的身體了,你在他的面前悲痛哭泣,又增加他的情執,使令他要離開他的果報體更加地困難。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去發洩我們情感的時候,你可以在其它的地方,離開亡者,你到隔壁的房間去,盡情地去表達你對這個親人的懷念的感情。那麼這個時候,臨命終的人,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必去做一些傷害他的事情。

所以,我們悲痛哭泣就會觸動他內心的情執,加強他的情執。他本身已經是內憂外患,已經是徬徨無助了,你這個時候哭泣,只有增加他的障礙,這是第一點,就是對他的內心產生傷害。

第二個、洗身換衣:

對他的色身產生傷害,洗身換衣,這個是很容易去做的。臨命終的人心是非常脆弱,極度脆弱。我們一個人身體健康,氣血旺盛,走路的時候,你碰我一下,我無所謂。

但是諸位要知道,臨命終的人他是內憂外患,他即將要失掉他一生所有的東西,他即將要面臨一個不可知的未來,他內心當中是極度的無助跟惶恐,所以你對他的身體的任何的干擾,對他的內心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那麼有些人就說,哎呀,這個亡者看起來很不好看,趕快給他換衣服、化妝啦,或者他的姿勢不對啦,換個姿勢,那麼這樣子,你這個身體的搬動,很容易去觸動他的嗔心,因為他內心已經非常脆弱了,經不起任何的干擾。

所以,這兩件事情都是非常嚴重的傷害。這都是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者。就是說,我們今天身為一個旁觀者,在外面的人,我們只重視世人好看,你看我把父母親化妝得很漂亮,我站在他們的面前哭泣了,表現了我的孝心。那麼我們只是考慮到自己的立場,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樣子做,對一個臨命終的人產生一個無法彌補的傷害。

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淨界法師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你看他經常閉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句非常豪氣的話,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蕅益大師剛開始不是天台宗的學者,他是參禪的,「宗乘自負」。參禪的人,他是觀照現前一念,所謂的「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他只是觀照當下這一念:你們這些學教的,還要依教起觀,這太麻煩了,這些都是如來禪。他不但是看不起修止觀的,也看不起念佛的,認為是中下根所修的。

他當初對整個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的法寶,充滿了自信;直到他四十幾歲的時候,他的自信產生了動搖。他四十幾歲生了一場大病,諸位看傳記就知道。在這個傳記上說,他這個病痛到什麼情況?這個病痛折磨一代大師到什麼情況?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一個有剛骨的祖師,會折磨到他含淚念佛,你就知道這個業力不可思議。

後來他說,從今以後,對淨土法門,寶此一行,萬牛莫挽。這個時候對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開始著作《彌陀要解》,所以我們才有這個機會讀到這樣一個法寶。

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講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什麼叫做一心歸命?什麼叫做通身靠倒?

你念佛的時候,要有二種心情:

第一個,你相信你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相信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因緣。也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設──不管修空觀也好、不管拜佛也好、不管是持咒也好,我現在開始到臨命終,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用功,也沒有辦法了生脫死,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這是現實問題。

如果你認為,除了佛號以外,還有其他的出路,這個就不能叫做一心歸命了。這個佛號只是你很多法寶當中的其中一個而已,那你這個叫做三心兩意了。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強調佛號念得很多,但是對佛號的那種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你相信:我離開了佛號,我就沒有出離的因緣。

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決定能夠救拔你。

第一個相信自己無能,第二個相信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佛號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確地安立下來。這個就是身為《本經》(《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的本經)的最後,佛陀說甚難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死盡偷心。

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念佛法門絕對不排斥其他法門。你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你修其他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你要知道你這個法寶當中,什麼是你的本命元辰。一個對法完全沒有分別,什麼法門對你來說都是一樣,你不可能往生,淨土法門是須要有一點分別心的,就是佛號在你心中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我希望大家把印光大師的話體會一下,什麼叫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體會一下,就知道怎麼修皈依了。

蕅益大師:念佛法門貴在信得及,守得穩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盡一日中,出聲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無間,必以一心不亂為期,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鉢。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里許。】

白話文參照:

念佛法門,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是貴在信得程度深,(將這一修法)守得穩,徑直念下去。或者一日一夜念十萬聲,或者念三萬、五萬聲,以確定的功課不缺失為準則。在一整日中,出聲念佛一炷香的功夫,默念一炷香的功夫,(出聲、默念)循環沒有間隔,一定要把一心不亂作為自己的目標,盡此生誓願不會改變,如果不能得以往生的,三世諸佛,便是打妄語。一旦得到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的修行,都能在現前成就。

切忌今天(聽信)張三,明天(聽信)李四:遇到學教法的人,又想查找經文摘錄語句;遇到參禪的人,又想參學問道;遇到修持戒律的人,又想修威儀戒行。這就是樣樣都不能明白,筆筆都不能清楚。哪知道念得阿彌陀佛功夫純熟,三藏十二部教理的最奧妙處,都在這裡面;一千七百個(禪宗的)公案,言絕意斷之正真大道,也在這裡面;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也在這裡面啊。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140】

為什麼我們要用理觀的智慧來念佛?

  這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講一件事,他說有一個大將軍,來拜訪蓮池大師,這大將軍可能是看過經典的。蓮池大師這個時候在拜佛,侍者就請這個將軍,在會客室坐一下,等蓮池大師拜完佛再出來。拜完以後,這個將軍就直接問蓮池大師說,說這個三寶在我們心中,你拜這個佛像幹什麼呢?它是一張紙。

蓮池大師說,你這種觀念是錯的,執理廢事。

就是說我們今天懺悔業障,我們今天跟三寶皈依,你一定要有一個形像。淨土宗也是這個意思,你看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在哪裡呢?淨土宗是音聲,你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創造一個音聲,阿彌陀佛就在音聲當中,所以你把它聽回去,你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了。

所以我們剛開始是要從形像的三寶,慢慢的要悟入到理體三寶,我們不可能直接進入理體三寶,我們所有的善根,都要從事相來修學。

前段時間有人問我,講到這個《彌陀要解》的理觀跟事修,他說為什麼《彌陀要解》,它那個用理觀的智慧來念佛,是什麼意思?

  我們如果沒有理觀念佛,完全從事相也不好,因為你完全從事相念佛的時候,你的心是攀緣心,你就攀緣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這個時候有個問題,你心中所憶念的佛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你臨終的時候你的心會動,你會看看阿彌陀佛到底來了沒有?糟糕了!臨終的時候最怕你一念妄動,你就不安住相了。

  所以理體三寶就是說,我們相信阿彌陀佛存在我們心中,但是我們假借佛號來開顯,這個很重要,假借。我們在沒有修理觀之前,這個佛號是一種攀緣執取的心來念佛號。你知道你的佛,阿彌陀佛存在你心中的時候,你也念佛,但是你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你是借這個佛號。所以你假借的過程當中,你雖然念,但是你不會執著,你不要管阿彌陀佛來了沒有,你心中憶佛念佛,你有這個因地,它自然會創造這個結果,你把這個橋鋪好了,阿彌陀佛自然走過來。

  所以這個理觀很重要,就是說你為什麼要站在內心的角度來修學,因為你向外攀緣,你自己的因地就破壞了,就不是一個真實的因地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就是說我們站在理體的三寶的角度,來皈依住持三寶,是這個意思。但這個住持三寶,又幫助你加強你的理體三寶,產生一種善的循環。理體三寶而修學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又加強你的理體三寶,如此的理觀跟事修的配合,這個時候才能夠慢慢增上。

  所以在這個皈依當中,我們是理觀事修兩種三寶都要具足。

  好,我們看最後的功益,皈依三寶的功德,這個地方有一段文,我們把它念一遍:

  《歸敬儀》雲:經雲: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況能立願皈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如經雲:有人受三皈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好,我們這段這個地方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經雲:有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這個常住二字是個法寶,就是我們說的不生不滅的涅槃,或者講清淨心。在因地叫清淨心,在果地叫做涅槃。一個人能夠得聞,不過這個聞,諸位我們看到很多的經典,只要講聞此名號成什麼功德,這個聞都是要成就聞持,要加一個受持的持,就是聽聞以後還要受持不失,你心中要把這這個法放在心中,不斷的憶念而不忘失,這樣子才能夠產生一種強大的調伏的力量,不是只有聽過而已,你要把這個法經常在心中運轉,我們經常能夠去體會心中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人,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它的理由在哪裡呢?我們待會兒再解釋,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念佛最大的奧秘,其實只是回應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只是我們大家都忽略了。念佛的時候,突然感悟到了。如獲至寶,所以馬上回來,把它整理成文字,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領會,都能實行。

則在念佛的道路上,將如揚起風帆,一日千裡。最後,

讓我們同歸故鄉!南無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我們。而我們,卻不予理睬。這不是很殘忍,很悲痛的事情嗎?

  那是佛啊。世間出世間最高的聖人,三界的大導師。不僅是人間的帝王,下至掌控一切世間生死的十殿閻羅,上至權傾三十三天的忉利天主,乃至威加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梵天王,見了都要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九法界的至尊。他在呼喚你,你置若罔聞,多大的架子,何德何能啊,怎敢如此!

  慈母思念遠行的孝子,無不是日日翹首期盼,往往哭瞎了雙眼。那是怎樣深重,怎樣真摯,怎樣感人肺腑是情感啊。而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思念,比這份思念還要深沉,還要凝重。而我們呢,整日卻只顧著自己享樂,對這樣一份思念,這樣一個人,置之不理。於心何安哪!

  念佛,僅僅是對呼喚我們的人的一個回應。念佛,僅僅是對思念我們的人,的一個安慰。僅此而已。

  有人叫你,你怎麼辦,當然是答應一聲了。這是很自然的反應。那麼,阿彌陀佛在西方,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去念佛,給他一個回應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人在想念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跟他聯系一下,給他一個安慰了。

  阿彌陀佛在西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念佛了,告訴阿彌陀佛一聲,彌陀慈母啊,孩兒也在想念著你。孩兒也想回到您的身邊,陪伴您老人家。這就是念佛。

  念佛人,一般都會感覺到,有時會缺乏動力,有時容易懈怠,懶散。如果常能這樣想,把念佛作為對阿彌陀佛的回應,就永遠不會缺乏念佛的動力了。為什麼呢,動力源自彌陀啊!彌陀對我們的思念,就是我們念佛最好的動力。

  所以,以後修行念佛法門,只要常想這,彌陀在叫我呢。心裡常常有這樣的概念,念佛就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為有人叫你,你自然會回應,那是本能的反應,想不回應都難;有人思念你,你心裡自然也有他,那是情感自然的流露,不需要一點做作。

  所以,這樣一來,你不需要勉強自己,自然而然,佛號就從心裡流露出來了。念佛,從此不再枯燥。念佛,從此不在空洞。念佛,從此不再無力了。這就是念佛法門的奧妙。

  其實,《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早把這層意思說的非常清楚了: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只是我們大家都忽略了。念佛的時候,突然感悟到了。如獲至寶,所以馬上回來,把它整理成文字,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領會,都能實行。

則在念佛的道路上,將如揚起風帆,一日千裡。最後,

讓我們同歸故鄉!南無阿彌陀佛!

萬修萬人去是有前提的

般若寺/

所以我們要知道,萬修萬人去是有前提的,不是說你泛泛悠悠的念佛,就能夠萬修萬人去的。深信切願者,才能萬修萬人去,深信切願有問題,你還是照樣輪回。


佛于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較量其多少也。

── 印光法師《淨土決疑論》

阿彌陀佛就像慈母憶念兒子一樣地憶念我等眾生,那十方眾生果能像浪子憶念慈母一樣至誠稱念佛號,那就可以感應道交,當下即蒙攝受。這里面,就是不可思議的奧秘了。

一般的眾生,是想不到法界還有一個慈母在憶念我等眾生的,我們不了解。在三界的浪子,從來就沒有憶念過母親。當我們不念母親的時候,慈母雖然對我們念念地憶念,但是不能相應,我們念念都在逃離。忽然今生有幸得人身,聞到淨土法門,對法界的慈母──阿彌陀佛的存在,以及他的慈悲願力生起了信心,我們一念回光,也在念慈母,馬上就感應道交了。

感,來自于我們這些浪子產生了信願,也想回家。應,就是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對我們的攝受。道,就是我們跟阿彌陀佛平等清淨的心體。交,就是交融攝受在一起。所以,我們只要信願念佛,馬上阿彌陀佛的願力光明就對我們攝取不舍。

當我們被彌陀的光明願力攝受的時候,我們就在彌陀的心中念佛求往生,是非常保險的。這些念佛人有功夫,用得非常得力的,努力的修定慧者,就是他念佛能夠念到功夫成片,甚至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乃至得到念佛三昧,這種人當然毫無疑問可以往生,這是上根利器。

但還有一種,就是非常惡劣的眾生,罪業眾生,甚至造了最重的罪業──五逆十惡。按他造業的因果,臨命終時,他一定要下阿鼻地獄的,所以就感得地獄境界,以熾盛大火的痛苦境界逼迫,這種逼迫,就使他發了大慚愧心。

由于這個罪業眾生,多生多劫也有淨業的種子,就感得一個淨土宗的善知識為他宣說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名號,勸勉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名。這個罪業眾生一聽到,還能相信,還能念,就開始念十聲,乃至或者念一聲,帶著這一聲佛號直下斷氣了,命終了。

他能不能往生呢?由于他十聲乃至一聲是具足信願的,是以大慚愧心、大感恩心、大猛利心念的,就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的化身就過來,拿著蓮台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麼一個要下阿鼻地獄的眾生,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可不是萬修萬人去嗎?

有人總是對往生這件事情很自卑,覺得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好,一去就是阿鞞跋致,清淨莊嚴,那麼好的地方,像我這樣的人業障深重,又沒有修行功夫,大概沒有我的份,所以他就自己畫地為牢,覺得自己往生不了。

那你想一想,我們再有罪惡,總比五逆十惡罪人的罪輕一點,你還沒有殺父殺母嘛,如果你殺父殺母,現在你也座不到這里來聽課,已經到班房里面去了。你說罪業重,這麼大的罪業都能往生,為什麼我自己不能往生呢?有人說,我沒有文化,智慧很淺。再看看,八哥鸚鵡都能往生,你總比它要好一點吧。八哥鸚鵡都能往生,我生為人,又怎麼不能往生呢?

所以,你要深信阿彌陀佛大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他是普攝一切眾生,如天普蓋,似地均擎,大造之中,不遺一物,要全部度盡一切眾生啊!所以,這確實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但恰恰我們就懷疑萬修萬人去,你一懷疑,就形成了障礙了。

你看看這些罪惡的眾生,他念佛十聲乃至一聲能往生,原理在什麼地方?雖然他念佛沒有幾聲,一輩子都沒有聞到淨土法門,只是臨命終的時候聞到淨土法門,雖然他造了惡業,但這個人的善根很深厚啊!

這時候,他一聞到這個念佛法門,馬上信心就上來了,這時候他念佛念得非常猛利呀!就像被敵人包圍了,要突圍,不突圍出去就是死路一條,因為他已經親眼看到地獄的境界了,這時候他念佛是用整個生命在念佛,而且臨終的最後一念屬于大心,這最後一念的力量,可以超過你一輩子泛泛悠悠造善造惡的念頭。

所以,他臨命終的最後一念極其猛烈,就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一下子溝通上,就能得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這是巨大的利益呀!在十法界當中,他本來是要到阿鼻地獄的法界去的,卻竟然十聲乃至一聲的佛號,以他極猛利的、極深信切願的心念,馬上就到了佛法界去了。

從十法界最低的一層,到了十法界最高的一層,你說念佛法門奇特到何等的程度!這是一切法門都沒有辦法比擬的。面對這個即將下阿鼻地獄的眾生,你用其他的方法,絕對是沒有這麼巨大的利益的。難信!但確實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也不能說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那好了,我現在就可以不念佛了,造惡業也沒有關系了,我也可以不持戒了。那你這麼一說,就是邪知邪見了。

要知道,臨終出現這個情況不是偶然的,不要錯會呀!就像蕅益大師說的,縱然下品下生、五逆十惡的罪人,他出現這個情況,都是他宿世的淨土善根成熟了,才能感得臨終遇到往生善知識,而且一聞就能夠相信,就能發願,這件事情在一萬個人里面,也難得一個兩個,這不能抱僥幸之心啊!

現在我們已經聞到淨土法門,就得要老實念佛,不能抱僥幸之心啊!

所以,這樣的情況不能以泛泛悠悠念佛者來較量其多少,泛泛悠悠就是信願不真切。昨天講到有淨土,還有幾種無淨土,就是信願不真切的人,第一就是談泛泛悠悠,敷衍故事,生死心不切,泛泛悠悠,他必然對五欲六塵的塵境還有留戀。

我們也仔細看看,無論出家在家,一些念佛人到了臨命終時,生了重病了,就想怎麼去尋醫問藥,甚至在臨往生前,臨終幾個小時,還琢磨著去挂吊瓶,那你說,真信切願在什麼地方?還是執著這個身體,想讓他多活幾年,舍不得離開這個世間,他不知道這個世間是牢獄、是火坑、是火宅,早一天離開就多一天得到自由。

所以,深信切願在很多人身上是有問題的。這種情況,他是不能往生的,泛泛悠悠念了一輩子,他也感應不上彌陀的願力。為什麼?他不具足深信切願。

所以,能否感應道交,深信切願是至關重要的。下品下生,五逆十惡的罪人為什麼能往生?就是他有深信切願。有深信切願,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

你沒有深信切願,一輩子泛泛悠悠念,甚至你就把念佛作為一個參究,或者作為做功夫的手段,你就是念得功夫很深,如風吹不入,雨打不透,如銀牆鐵壁一樣,你也不能往生,因為你缺乏信願。信願,是感應必不可少的前提。

所以我們要知道,萬修萬人去是有前提的,不是說你泛泛悠悠的念佛,就能夠萬修萬人去的。深信切願者,才能萬修萬人去,深信切願有問題,你還是照樣輪回。

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

《勸修淨土詩》

大安法師

省庵大師悲心切切,勸勉我們“去去莫愁途路遠”。“去去”,就是趕緊去啊,趕緊離開這個地方,趕緊前往自己的故鄉啊!但是一般人很擔心:叫我去,我也想去,但太遠了!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路途這麼遠,我怎麼去呢?也確實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兩眼一抹黑,往哪里去呢?

現在就是到最近的火星、木星,我們都搞不清方向,還要到這個三界之外的,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地方,叫我們怎麼去?這就要靠佛力了。為什麼要信願念佛呢?十萬億佛剎是以我們眾生的生滅妄心來建立的,然而當下我們要體認,我們妄心的本源——妙真如性是含裹虛空法界的,極樂世界是在我們心內的。

於是淨土經典常常講,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極樂世界就在目前,這是在妙真如心的程度來建立的,也是站在佛的立場來看待的。契證念佛三昧的人當下就知道極樂世界就在當處,不離毫端的。所以對業力凡夫來說,要到這麼遠的地方去,就只能是信願稱名,感通佛力,蒙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

因為阿彌陀佛的願保證,一切念佛人臨命終時,他都來親自接引。這就是感應道交了。當佛來接引的時候,佛就會放光,這時候在佛的光明當中,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就沒有這個虛妄的空間概念了,它是超越時空的。

所以從《觀經》來看,就能自己見到自己的神識到了蓮台上。怎麼到的?也是阿彌陀佛的光攝受我們的神識到蓮台上。一到蓮台上,蓮華閉合,彈指間、一念間、屈伸臂間、一瞬間就到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里面。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超越了空間,才不會有時間的概念。

智者大師說,信願念佛,淨業成就者,“臨終在定之心”——臨命終時,在佛號的靜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到極樂淨土之時。淨土宗有個概念,叫文成印壞。文成就是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這時候往生的那個五陰身已經成就了。當往生的那個身成就的當下,這個世界的業報身就離開了。這就類似於用蠟泥做了一個印章,按下去,印章的紋路成就了,成就的那個印全體是原來的蠟泥。這就是我們這世的中陰身的謝滅,淨土的清淨身成就。

所以往生是非常迅速的,不一不異,相似相續,蒙佛的願力光明加持,彈指間、當下,即刻、同時態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去七寶池、八功德水里面,隨我們的修行功夫,或者一去就蓮華化生,或經一晝夜,或經四十九天,或經過半劫,下品下生者要經過十二大劫。從蓮華里面只要出來,就能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里表為“空王”,空王是指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當下就能悟證無生法忍,就是阿鞞跋致菩薩,就能很快成為一生補處菩薩,就能很快成就像阿彌陀佛全體功德那樣的佛果。

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十萬億佛剎的西面。怎麼去?就是信願念佛。臨命終時,“不勞彈指見空王”。

《勸修淨土詩》

淨界法師:

淨土宗的關鍵,

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淨土法門,如果你有志於解決生死問題,大概是我們末法時代唯一的方法了,沒有其它方法了。它不要求你禪定,也不要求你廣大的資糧,甚至於你過去今生帶了一點罪業,沒關係。但是它要求你臨終達到正念,這是最低標準。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時候,你要能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地方就看你的功夫了。不是平常的正念啊,平常的正念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臨命終的時候那才是功力啊!

你色身即將敗壞,你要離開你很熟悉的今生的世界,你要面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很多人會產生恐懼。因為你對它有所執著,就產生罣礙,產生恐懼,所以我們現在要趕快。其實淨土法門它的往生的關鍵在於你的心態,你對人生今生有正確的心態,你對阿彌陀佛有正確的心態,對淨土有正確的心態。

其實淨土門是重視你智慧的判斷,往生在信願嘛,這個信心跟願力完全是智慧門。它對於專注的念力要求不高,它的標準,乃至十念,那是非常低的標準。但是它對於你往生的決心跟往生的願望,那是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那是非常高的標準,那是要求你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不能有任何的討論的空間。

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一個心地的傳承。淨土宗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關鍵思想在這個地方。這個一心歸命包括你對彌陀歸依的信心,包括對往生淨土的好樂的願力,這兩個都很重要。第一個,你要仰仗佛力;第二個,你本身要有往生的願望。那這個都是我們要抓住它的重點,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你先把往生的關鍵抓到了,到了淨土再去規劃你下一個生命,你那個時候要學很多法門,那個時候再說了。你那個時候的果報體非常殊勝,跟現在完全不同。

所以你的成佛之道,你一定要很明確的規劃:我第一步先到哪裡,以後再怎麼走,你要很清楚。因為我們扣掉我們吃飯、睡覺、工作的時間,剩下的精神體力,你能夠利用的能量有限,你應該怎麼辦?你要想想看。我們生命的水泡總有一天會破滅,那個時候你的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現在要早做準備,否則你那個時候肯定要手忙腳亂。

明白了念佛的目的,

你就知道如何念佛!

蓮池大師

怎麼念佛

以淨土念佛法門為歸,以「持名」為中心,「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

「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而一心念佛,即是戒、定、慧。

因為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

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

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音,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

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

因此,不論男女老少、貴賤賢愚,都要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它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晶往生,花開見佛。

不同人不同要求

極閒人要盡心盡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聲;

半忙閒人要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聲:

極忙人要忙裡偷閒念佛,每日晨早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聲。

淨土念佛的方法

念佛有四種: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

四種念佛方法中,以持名念佛(即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最為簡便,同時功德也最廣大。

持名念佛又有三種:

一是高聲念;二是默念;三是金剛念,即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

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念佛,共同的要求是專心一志。

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

真正的念佛是念從心起,心裡不斷思佛憶佛,永不遺忘,這才叫念。

如果「口誦佛名,心游千里」,這是「讀佛」而非「念佛」。

佛教一般都教導人們不要「執著」,但祩宏大師認為不能一概而論,障道之著不可有,進道之著不可無,念佛就必須達到執著的程度,這是進道之著。

念佛人,至於開目閉目而觀在前,攝心散心而念恆一,不舉自舉,不疑自疑, 皆著也。

念佛的人要做到至心作觀,無論開目閉目都見到相好莊嚴;無論攝心散心,念佛從不間斷,不舉念而自念,不懷疑而自疑,這就達到執著的程度了。

這樣, 就能不覺不知,忽入三昧。

有些人念佛不專一:

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實則不然,他們為了增壽命,便誦藥師經;

為瞭解罪愆,就拜梁皇懺;為了救濟危難,則持消災咒;

為了求智慧,便念觀音文,而把「向所念佛,束之高閣」。

這實際上是對念佛「二三其心,莫肯信服」,這樣的人要往生淨土就難了。

念佛與讀經是相輔相成的

有些修淨土法門的人,只貴把一句佛號直念下去,而對佛教經典不屑一顧。

「佛經不可不讀。」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以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眾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也。」

所以,一切有能力讀經的淨土信徒都要同時研讀經教,只有這樣,才能把修淨土放在更自覺的基礎上。

不主張信徒燒身燃臂求生淨土

唐代僧人智欽、專習禪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

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淨土。

大乘佛經中雖然常常有燒身燃臂禮佛之記載,但求西方者,當學欽公之習禪禮佛,不必效其燃臂。

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燃亦多矣。

念佛的目的

念佛法門,人知為亡歿之歸宿,而不知生存之利益……

據實而論,求生淨土本為成佛度生,既「非圖身後之樂,復何計身前之利與否哉!」

念佛不僅對來世有大利益,對現世也有大利益。

從更深層上說,念佛是為了「成佛度生」,既不是圖來世之樂,也不是為了身前的利益。

你沒有學《法華經》,

你不知道怎麼樣操作權實不二,

你就成不了佛

淨界法師

蕅益大師講兩句話來做一個總結說,佛陀「昔以大法令生信解;今以權法令證小果」。舍利弗尊者為什麼能夠在〈方便品〉開悟?事出必有因。說他本來是修小乘法,他怎麼就能夠開悟呢?因為他以前修過《法華經》,所以他有善根力。現在,佛陀考慮現在的因緣,先以權法,就小乘法,令證小果。

所以諸位!這個地方,「昔以大法令生信解」,這個善根力是重要。我們這樣講好了,諸位!你的成佛之道,你的無量生命當中,你至少要有一次聽過《法華經》,至少要有一次。我今生沒有學,那你來生一定要學;你來生沒有學,你再來生。就是說,你如果《法華經》一次都沒有聽,你就不可能成佛了。因為你沒有其他的法門可以取代《法華經》。《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你上不去;《阿含經》,獨教小乘法,是講四諦十二因緣,沒有講發菩提心,沒有講真空妙有,只講灰身泯智;方等、般若,有那麼一點意思,但是不明顯,不像《法華經》講這麼直白。

所以諸位!不管你什麼時候學都沒關係,你的生命當中至少要有一次聽過《法華經》,更重要的是聽懂《法華經》,那你以後就有成佛的希望了。這是很重要,因為《法華經》是不可取代的。有些法門是權法,比如說,你去修這個法門,他可能不需要。他沒修沒關係,不影響成佛,因為權法是各人不一樣。你修這個法門,他不一定要修;他修這個法門,你也不見得要修。這是每一個人的過渡。但是對不起,《法華經》你一定要修!你沒有學《法華經》,你不知道怎麼樣操作權實不二,你就成不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