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G)


緣生緣滅,你走過去就好了!

釋淨界

我們開始不再隨順我們的感覺而走,我們一個修行者,你真的要行菩薩道,你要放棄你的感受!如果你還在乎你的感受,你就一再的啓動生死之門,你要離開三界,變成不可能!不管你多用功、不管你一天拜幾千拜,只要你對你的感受還看得很重要,你就不可能離開三界了,不可能!因為你在走生死的門,你怎麼可能出現涅槃呢?不合乎因緣法嘛。

我們要了生死,只有一個方法--慢慢把生死之門關起來,當然,不是說叫你現在--我眼睛也不要看了、耳朵也不聽,不是這樣了,佛法不是逃避,叫你都攝六根沒有叫你關閉六根,是吧?就是說你今天遇到一個東西,感受的時候,你要能夠見相離相,慢慢的知道:它只是一個虛妄的假相,緣生緣滅,你走過去就好了--無住!

把你的感受放掉,古人說的:「放四大,莫把抓」--不要老是抓著感受不放,它來就來、走就走,你要慢慢的放下你的感受,你才能夠走上清淨的智慧、清淨的願望的涅槃之路。所以,你必須面臨抉擇,沒有人同時又要走生死之門,又走涅槃之門,沒有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今天的菩提心,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必須要慢慢的關閉向外攀緣的這種老是跟著感覺走的這個門。那你說:我以前的生命的動力,都是感覺來引導我的了--我為什麼願意讀書?因為我希望追求快樂,因為我讀書能夠得到好的工作,是吧?沒有人真正喜歡讀書了,很少了,大部分都是為了謀求好職位;但他為什麼喜歡工作呢?他也不是真的想工作,他為了掙錢,是吧?那他為什麼為了賺錢呢?因為他要過美好的快樂的生活……所以說穿了:人還是追求快樂感受嘛!

我們從小到大,一切的努力,只為了一個--追求美好的感受,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我們願意讀書,我們願意犧牲我們的時間,去讀書、去工作。但是快樂的感受出現了以後,我們也付出慘痛的代價。你看我們在三界裡面一次一次的輪回到現在,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有那種虛妄的感受,但是那個感受,付出我們的辛苦、帶動我們的煩惱、帶動我們的罪業,引生生死的輪回——我們就為了追求刀上的蜂蜜。

所以我們不能再為了感覺而活了,我們應該為了願望、理想、抱負而活,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必須放棄你的感受,從今以後,你的生命,由願望來引導你,這個時候,你的生死之門就慢慢的關掉了,你就走上了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道路了——走上了菩提道了。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但起碼你上路了,是吧?你走上了菩提道了,成佛是遲早的問題,至少道路沒有錯了。

不要高估了自己,你不是六祖大師

淨界法師

問:師父慈悲!弟子有聽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鍋漏匠,由諦閑法師安排他在一個破廟裡修行,因為他小時貧苦,沒有讀過書,所以諦閑法師只教他一心念佛號就可以,他老實念佛三年後就立地往生。那弟子的問題是,這個鍋漏匠他目不識丁,也沒有機會親近善知識,也沒有聽經聞法,也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他只靠念佛就有這麼殊勝的成就。那弟子的疑問是:他是嫌命苦而求離娑婆,並不是真心明白苦諦而欣求極樂;二、他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三、他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

淨界法師答:你怎麼知道他不知道呢?這個問題我大概知道你意思。修行都是個人化的,其實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只看到他今生沒有學習過,你看六祖大師,他今生哪有學什麼教理呢?他是一個送柴火的一個佣人,他就把柴火送過去,他主人叫他去送柴火,他送過去了,那個主人誦《金剛經》,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馬上就開悟了。我們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感覺。但是你不能假設你是六祖大師,是吧?佛法的修學,我們身為一個法師,我們從正常的方式來引導大家,但是有些特殊的個案,的確,我們不知道你過去做了什麼,但是呢,可能你前生這個次第你已經走過了。但是從一個法門的施設,我們必須假設每一個人都是業障凡夫。

我要提醒你,你最好不要觀想你是六祖大師,不要高估了自己了。如果你本身就不貪戀娑婆,你前生就已經把欣求極樂這塊做好了,你本身就沒有盲點,你對什麼事、人事完全沒有執著,誰對你怎麼樣你完全無所謂,你失去了什麼東西你也不會痛苦,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觀了。你沒有這個病你根本就不需要吃藥。但是我這要提醒大家:不要高估了自己,如果你有這個病,然後你又不想吃藥,你的後果就是病更嚴重。

蕅益大師、歷代的祖師,他們抉擇的一套系統方法,是一種正常人的道次第,當然你也可以不走,你說我沒有這個毛病,我不需要這個過程,那只有你知道了,的確有些人天生本來個性就淡薄。

當然佛陀的法藥你要吃到什麼程度,答案就是——只有你自己知道。我們也不排除有些人根本什麼都沒有準備,他直接念佛就往生了,這種人前生已經修得很好,好幾生的修學。合理地推論,他前生只是一時的失誤沒有往生,所以他今生一念佛,本來就水到渠成。但是你是這種情況嗎?

其實哪些藥你該吃,哪些藥不該吃,我們都不是有神通的善知識,所以你現在只能夠做你自己的醫生。末法時代,有法無人,作為一個法師,我們只能夠把這個法抉擇出一套系統,至於怎麼用,我們不能夠抉擇一個個人化的佛法,我們做不到,我們只能夠抉擇出一套通途性的佛法跟原則性的佛法,但是個人要怎麼操作,你自己去嘗試吧,當然你也可以跳過某一個階段,說這個過程我可以不經過,可以,你要有把握,你沒有這個病。

那你說我沒有這個執著性,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觀了嘛!不過菩提心例外,菩提心是多多益善,它跟斷惡不一樣。有些法門是多多益善的。所以你說你不修菩提心這個就不合理了!你說你不斷惡,這個可以理解,因為你沒有這個惡,就不需要斷,但是菩提心它是多多益善,它是一種串習。所以該怎麼操作,你們自己看著辦。

成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

釋淨界

佛教興衰在人事的和合。在《涅槃經》上說:魔王要是看到有兩個普通的居士在鬥爭,他內心起歡喜心,但是這個歡喜的相貌不是很明顯;這個魔王要是看到兩個住持正法的菩薩互相的毀謗鬥爭,魔王起大歡喜。

為什麼呢?譬如兩虎相鬥,一死一傷,這就表示佛教即將要衰亡。因為自贊毀他很容易造成人事之間的不和,佛教的推廣就會產生障礙,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倒是要注意。這個自讚毀他,我們應該要修隨喜功德來對治。

整個佛法的事業其實不是單一的因緣,諸位如果慢慢思惟整個眾生的因緣是多元化的因緣,所以我個人經常用一個偈頌自我勉勵,這個地方提出來給大家作參考,我經常想的一個偈頌就是:「成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就是說佛教的事業,有很多人會創造很多的功德,能夠住持正法、續佛慧命,這個功德不一定是我要去做,我也可以扮演一種次要的角色,乃至於我根本沒有參與都可以,我們在生命當中不要把這個我看得太重要。

當然佛法是講無我,但是我們一個初心菩薩,剛開始不要這麼高的標準說是我空,就是把這個自我意識壓低一點,壓低一點就是說成事不必在我。世間上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出現,這個功德不一定要我去做,很多人去做都可以。這個功德出現在別人的身心上,我是用什麼心情呢?隨喜一切功德,只要我發出我的隨喜,我對這個功德就有一種參與感。

換句話說,其實我們採取自讚毀他,對我們自己完全沒有好處。諸位想想看,我們今天去毀謗他人,他人的功德不會跑到我的身心上,不可能,你只有給自己障礙,成佛之道自己障礙自己。當然今天一個人會自讚毀他,這個人應該是多少有一點資糧了,有點資糧的時候,你應該壓低自己的姿勢,不一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自己去做。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要修隨喜功德來對治,這是第一條自贊毀他戒。

嗔心會傷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淨界法師

《楞嚴經》

它是「念念迴光返照」這一念心,

它不管外境怎麼樣的。所以嗔心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從《楞嚴經》的角度─一旦正念真如,你的所觀境只有一個,就是:你的現前一念心性。

所以菩薩道看不到別人,

凡事"迴光返照自己的念頭",

即便是合理的嗔心也要化解,

因為它的"傷害"太大了。

在我們的菩薩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

而對菩提心最大傷害的煩惱,

就是"嗔心"!

《菩薩戒》裡面說:一個菩薩貪吃、貪睡、很喜歡買很多衣服,這些都亂不了,因為這些只是減損他的功德,增長一點過失,並沒有傷到根本。

但是在《菩薩戒》裡警告菩薩:嗔心會傷害你的菩提心根本。就像一顆樹,它直接傷害你的根本,你的枝葉花果就凋零。

我記得懺公師父以前在齋戒會,他在齋堂開示說:我們修行人,有兩個重要的次第:第一個,初學佛者你要會拜佛、要會看經,解行並重;然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你要會忍辱。他老人家說:為什麼要忍辱呢?因為忍辱以積大德。說,菩薩慢慢地經過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以後,他要增上的時候,就要學會去化解自己的瞋恚。世間上不是所有事都很如意的,你一定要忍辱,你才能夠通過種種的障礙去成就廣大的功德。

菩薩治嗔。諸位要知道,我們不是面對那種:誒!我做錯了,別人來刺激我那個嗔。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你做得很對,我們甚至於要對治那個合理的嗔,不是不合理而已。合理的嗔就是:你做得很對,別人來刺激你,你也不能發脾氣。

在《菩薩戒》,嗔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你看《菩薩戒》,嗔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所以慈濟的證嚴上人說:我們要理直氣柔。

對啊!你站在理直上你都不能嗔─理直氣柔。因為你要成就菩薩道,你不是一個生死凡夫,你是一個覺有情。菩薩是一個覺悟的人,他凡事是自我反省、自覺啊!

你一旦要行菩薩道,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如果你想是要成就功德莊嚴,你從今以後不要管別人怎麼樣。菩薩道沒有對立的思考說:我怎麼樣,所以你必須怎麼樣,沒有這回事!

從《楞嚴經》的思考「一心真如」,他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別人怎麼樣,我沒辦法控制,但是我管好我的念頭,我不能起嗔。不管你怎麼樣,我就不能起嗔。

《楞嚴經》

它是「念念迴光返照」這一念心,

它不管外境怎麼樣的。所以嗔心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從《楞嚴經》的角度─一旦正念真如,你的所觀境只有一個,就是:你的現前一念心性。

所以菩薩道看不到別人,

凡事"迴光返照自己的念頭",

即便是合理的嗔心也要化解,

因為它的"傷害"太大了。

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

淨界法師

為什麼佛陀說它是虛妄?

不是說它不存在,

而是它只是"一種暫時的存在"。

但是我們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

所以

佛陀必須要講"無常觀跟因緣觀",

來調伏我們三界的"愛取跟攀緣"。

從我們一念心性來看人生,人生沒有開始,就是無生。為什麼生呢?那是因緣生,滅也是因緣滅。從一念心性的角度,生與滅跟我沒有關係。

但是我們自己是弄假成真了,

我們一昧地追求因緣,

就把人生當做真實的生、真實的滅。

其實佛陀說,生是因緣在生,滅也是因緣在滅,理論上跟我們一念心性是沒關係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人生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小孩出生了,福報很大,這怎麼回事呢?他跟因緣借來的。你一開始就是跟因緣借的,你的整個生命的色身、你的環境、你的事業、你的眷屬,所有的一切只有一句話就講完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所以,剛開始就是跟因緣借來的,你所有的一切根、塵、識都是借來的,等到死亡以後再還回去。所以,我們每一期的生命就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把因緣借過來,然後開始受用;受用完以後,再還給因緣,「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這一借一還本來是很正常,這人生本來就是個業力的釋放,本來是很單純的業力釋放。但是我們攀緣以後就變成很複雜了,很複雜。

所以,佛陀必須讓我們看清真相。就是,為什麼無所得呢?因為你一開始就是借來的!所以人生只是一種假相,因緣和合,啪!出現一個假相。這個業力釋放完以後,這個假相就自然消失掉了。

比如說,經過二三十年後你得到另外一個果報:你現在是某甲,你來生變成某乙,那你說我前生我的某甲的色受想行識、我的六根六塵六識跑哪去了?沒了,完全消失了,覓之了不可得了!因為你一開始就是借來的。

所以,

為什麼佛陀說它是虛妄?

不是說它不存在,

而是它只是"一種暫時的存在"。

但是我們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

所以

佛陀必須要講"無常觀跟因緣觀",

來調伏我們三界的"愛取跟攀緣"。

功課可以做的少,但是不能完全不做

——淨界法師

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會手忙腳亂了,功課可以做的少,但是你不能完全沒有做,因為你菩提心得不到養分的滋潤,它慢慢就枯萎了,所以這個地方的事修很重要。


如果你平常都沒有在做功課你就不吉祥了。因為你沒辦法抗拒外在那些放逸的信息,你一定被世界同化,被眾生放逸的心同化,如果你都不做功課的話。

但是你功課也不要做那種暴風雨式,有時候做很多,有時候做很少,最好點點滴滴。

什麼叫滴水長流?

你有時間就拜八十八佛,沒有時間拜五十三佛,就算還沒有時間拜三十五佛,真的沒有時間拜十拜——十大願王。但是可貴的是長久做下去,你今天拜十拜,明天也拜十拜,後天也拜十拜。你拜個十年二十年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修行不在於暴風雨,但是在於持久,點點滴滴,滴水長流則能穿石!

不要小看你每一天短暫的半個小時,你好好做,做個十年下去就不可思議了。最可怕是一個人不進步,完全沒有做功課。完全不做功課那你就很可怕了。

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會手忙腳亂了,功課可以做的少,但是你不能完全沒有做,因為你菩提心得不到養分的滋潤,它慢慢就枯萎了,所以這個地方的事修很重要。

【265】

我們的修行是不是變成是自力,沒有他力了

  學員問:弟子還有一個問題,師父剛剛說過,就是別教的人他憶佛念佛,所以他轉這個識,就往生極樂世界。

  師父答:他把第八識轉變了,他憶佛念佛就在熏習第八識,因為第八識雖然有生死業力,但是第六意識會釋放訊息給它,它會熏習它,就是它可以不思議熏,不思議變,它可以改造它,所以第六意識可以改造第八識。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改造?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忙著去攀緣娑婆世界,太忙了,所以我們放棄了主動權,我們的第六意識被第八識牽著走,是吧?反正第八識你要麼改造它,要麼你就聽它的,兩種而已。

  學員問:師父!那這樣子變成是自力,沒有他力了?

  師父答:你把自己準備好了,佛陀就出現了,怎麼沒有他力呢?

  你自己不準備好,佛陀也沒辦法。就是說,你把你的第八識準備好,憶佛念佛,佛陀就出現了。是心力才能夠帶動佛力,你準備好了,佛陀就出現了。諸法因緣生,淨土宗往生也要因緣。你的信心,你的願力,都是靠第六意識準備。

  你要去思惟,對不對?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信心;淨土的功德莊嚴不可思議——願力;然後思惟娑婆世界苦,是吧?就是你第六意識一思惟以後,第八識的業力結構就改變了,有些業力就沈澱下來了,有些業力就起來了。

  所以你的第六意識一動,第八識就跟著改變,修行人是用第六意識來主導第八識。凡夫第六意識太忙了,忙著攀緣娑婆世界,所以他沒有時間去改造第八識,只好由第八識來主導第六意識。反正第八識它曾經給你機會,其實第八識給過我們機會,是生死的業力給你機會,但是你不去改變它,最後它來改變你,就這兩種情況。

  大乘佛法,它的業力的思考更圓滿,它把業力放在心識的活動,叫作業識。大乘佛法很少單獨談業力,就是大乘佛法認為,心外無法,離開了心什麼都沒有了。大乘佛法好就好在它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到心上來談,業力也是在心中,功德也在心中。在心中表示什麼?你有主動權。

小乘人是心外求法,小乘人認為說你心是怎麼想,那是一回事,反正業力就不可思議,所以它這個思想就比較被動。其實二乘人會選擇到偏空涅槃,你也不能說他沒有慈悲心,你看藏教也有菩薩道,他是智慧不夠,因為他認為三界是真實的,他怎麼敢出來呢?對不對?

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

淨界法師

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感應道交重點在於突破生死關,就是你必須在生死的關卡能夠突破出來。

突破生死關,當然這個心態的水平就比較高了。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三種心態:怖畏生死、放棄主宰、一心歸命。這種心態我們理解起來不難,但是實際操作非常不容易。

我想,我們一般人很少因為害怕生死,就會把生死給放棄,很少。為什麼呢?因為你心中的妄想。它怎麼來的呢?它是你長時間生命的一種美好記憶。人生本來是很單純的,它就是一個業力的釋放。你的善業在釋放,所以你今生快樂;有些人是罪業在釋放,就痛苦。人生本來只有兩件事情,快樂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為什麼人生搞這麼複雜呢?因為在釋放痛苦、快樂的時候,激發我們的感受,激發我們的想像,激發我們的執著,就讓人生變成錯綜複雜。就是說,人生如果只有業力的釋放,它是非常單純的,你要麼快樂,要麼痛苦,只有兩件事情。但是當妄想加進來的時候,這個事情就沒完沒了,人生無解。因為內有妄想,外有業力,就搞得人生錯綜複雜。

其實妄想的可怕在哪里呢?因為它曾經都是你親身經歷過的生命所留下的美好回憶。曾幾何時,這都是你美好的快樂的時光,但是到了你要臨命終的時候,它變成障礙。以前對我們來說,這些妄想是一個美好的時光,等到臨終的時候,它變成綁住你往生的一種業障。

妄想為什麼難處理?因為你親身經歷過。你沒有經歷過,不可能留下妄想。按照唯識的說法,你走過的路一定會留下痕跡。什麼叫留下痕跡?你說,欸,我有些妄想今生沒有經歷。今生沒有經歷,但是前生經歷了。

按照佛法的道理,你沒有經歷過,你不可能打這個妄想,不可能的,事出必有因。這個名言種子,肯定是有身口意的造作,才會留下業種子跟名言種子。所以妄想雖然不真實,但是它充滿了你曾經感受過的快樂,它曾經有你美好的想像,還加上你現在的執著,所以你千萬不要忽略它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可別小看了《觀經》下品的這些人。他造了罪業,內心起了業力的逼迫,產生極度的痛苦,而且百感交集的時候,他在極度的業障要現前、地獄火要現前的時候,能夠聽到佛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心態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善根深厚!大善根人!

所以善導大師的說法是,因為我害怕生死,所以我放棄妄想。其實這種人是少數。我舉一個例子好了。比方說,你現在打一個妄想,然後你想要去做一個錯誤的事情。我告訴你一件事,說,你這樣子做不順從本願。你會打消這個念頭嗎?你會嗎?你不會呀!你沒那個本事。

就是說,我們沒辦法站在妄想的角度來處理妄想。所以善導大師這個法……善導大師畢竟是唐朝人,諸位!唐朝是什麼時代?那是像法時代,煩惱輕薄,善根深厚。所以,淨土宗善導大師提出這個思考(怖畏生死、放棄主宰、一心歸命)的時候,唐朝都沒有人提出任何意見。

但是,到宋朝就有變化,永明大師就已經提出禪淨雙修的概念,到了明末的時候,蕅益大師把禪淨雙修落實。他認為,處理妄想,不能只是因為害怕生死。一般人不可能害怕生死就把妄想放掉,必須要先把妄想歸零,叫正念真如。

就是你要先遠離妄想,你才有辦法放下妄想。我們不可能住在一個水泡里面,去把這個水泡戳破,你沒有那個本事。你一進入水泡,你就享受水泡了。你必須要先遠離水泡,你才能夠把它看破。所以,蕅益大師在放下主宰之前,加了一個“正念真如”,就是把心帶回家。就是說,你要放棄主宰,首先你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先歸零,然後你才容易放下主宰。

我想,祖師會對前面的祖師做修正,這一定有原因,因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人心也在變。善導大師的法在那個時候恰到好處,把這個法放到末法時代,藥太輕,病太重。因為時代變化了,完全靠一種皈依的心就能夠放下妄想的畢竟是少數。因為我們現在受的環境的刺激比以前增加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多一道程序,叫作正念真如,必須要理觀的智慧。蕅益大師看到這個時代不斷地變化,所以他把善導大師的法門加以修正。

諸位!蕅益大師的圓修法門跟善導大師的專修法門,你不能解釋成兩個平行線,這是不對的。他們是一條線的,只是他把它更新了,把它加強了。就是說,蕅益大師基本上是承認善導大師的皈依的思想。他認為,一心歸命的確是要放下主宰,但是直接放下主宰是有困難的,有現實上的困難。我們必須要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所以他等於是有所傳承,但是有所改良。

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

釋淨界

我們必須用心力來引導業力。我再講一次,業力是不能消除的,我們懺悔只能夠把它降到最低。因為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業力,所以人跟人之間是非常複雜。我們人跟人之間有無量無邊的善業,散布在人群當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散布在人群當中。你不能老是關在房間裡面不去面對,你一定要走出來,菩薩道你要走出來。

所以你跟善惡業碰撞的時候,「菩薩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首先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你先告訴你自己,不要講對錯。因為對錯就是妄想,你最好是法法銷歸心性。就剛剛古德開示的,這些都是我的業力,其實境界沒有好壞,你一直要是「這個是你對,這是他錯」,你就完了!你就是心已經被業力牽著走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從你的業力裡面跳脫出來,第一個你要思考: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沒有對錯,你不要墮入對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先求認命,然後你才能夠去改造未來。如果你不能走出過去,你一定會失掉未來。

什麼叫走出過去?你只要對於過去所造的業一分別,你就完了!你就被過去咬住了。要走出過去只有一種情況——安住空性。人生沒有對錯。可能你今生是對,但是你前生犯錯了,你今生要承當。你說:「欸,我今生對你這樣好,你對我這樣子。」你對了,對不對?但是事出必有因,你前生欠他的。

所以你今生是對,你前生可能是錯,所以這個對錯已經講不清楚了,不要再講。如果你想從過去的業力走出來,只有一種情況,不要再講對錯。放下它,面對它,處理它,安住在空性,安住在菩提心。你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走出過去。第二個,你的生命才可以有資格開始創造未來。你連過去都走不出來,你跟過去的業力牽扯不清,你還去強調創造什麼未來?你自己就動蕩不安,你自己就沒有安住、調伏。所以你必須從過去走出來,不要再講對錯了。你必須成功地走出過去,你才有資格開創未來。

你現在的生命叫作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開始在創造未來了,你未來的圖形開始成形了,你的淨土開始在畫了。如果你跳脫不了過去的業力,你光是人世間的麻煩事就夠你受了,你就不可能去創造未來,不可能!你沒有精神體力,你被業咬住了。你要從業力裡面走出來,你才可以自在地去創造來生的功德。這是很重要的觀念:走出過去,開創未來!

世上只有一人可障礙你,那人是誰?

釋淨界

從《楞嚴經》的角度--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沒有相狀,所有的相狀都是後來的因緣所生法,既然它是個因緣所生法,它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它之所以在你心中停留這麼久,是因為你執著它,你不放掉它,不是說這個相狀不離開,是你不想讓它離開啊,問題在這兒了。

楞嚴經說啊我們一個人都是哪,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有很多障礙,你們猜猜看,世間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障礙你,那個人是誰?你猜猜看。對了!這件事情發生過了,你自己揮之不去,你一定要把它拿出來,不斷的想--「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說,本來我們心性,一念清淨,本來清淨嘛,那麼你有這個業力,你遭遇到這個相狀,但是業力釋放完以後,這個相狀照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它是消失掉了,但是幾十年來,為什麼你揮之不去呢?因為你「自心取自心」--你自己攀緣你心中的假相,你把它抓住了,所以它在你心中一直停留下去,是你自己不讓它走的了,不是說我們本來有這個相狀,不是了,我們本來沒有相狀的,我們心中本來就有相狀,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了。

所以《楞嚴經》它的一個角度,就是修行人第一個把生命歸零--把心帶回家。你如果不把心帶回家,你這一條路,你的菩提道路就很難走下去,你帶著無量無邊的相狀啊,你是心有千千結,你負擔很大啊,你菩薩道怎麼走呢?你必須把所有的好壞相狀全部放掉,回歸到你一念本來的面目。

所以,《楞嚴經》強調一個菩薩,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第一個概念:安住真如--清淨的本性。就是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句話很重要哦!你本來沒有煩惱,但是你也是要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你本來沒有業障,但是你也是要好好的拜八十八佛,來懺悔如夢如幻的業障;你本來沒有生死,但是你也努力的去了如夢如幻的生死,這叫稱性起修。這個觀念,你建立起來,對你很重要。如果你認為煩惱是真實的,真實有的,你用佛號--我跟你拼了,那你就很辛苦了。如果你不把生命歸零,重新開始,你這個菩薩道一路走來,你就很難走下去了,你跟過去就糾纏不清了。

你讀讀《楞嚴經》,佛陀一再的告訴你自己--把心帶回家,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因緣--以不變應萬變,這些假相--來就來,去就去,你的心就像鏡子一樣--來則顯現,去則不留,你才能夠真正做到心無罣礙。所以這個地方,圓教的菩薩,他為什麼能夠產生這麼大的願望,其實某種程度,不是一時的衝動,不是宗教情操而已,他是有智慧觀察的。

菩薩的修學分成三個階段

淨界法師

修行寧可千年不悟,

絕不可一日著魔!

它的方向

就是先從假入空,

先從有念入無念,

然後再從空出假,

再從無念當中生起一個善念。

先求正念再求善念。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次第!

我們可以把菩薩的修學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回憶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緣的是三寶清淨的境界而修學,但是我們的心,是住在一個有相的妄想中,做一些慈善事業、護持三寶、結結緣的事。什麼叫真心?古人說:連夢都沒有夢到,不知道什麼叫真心。所以這個時候就叫做善念——有所得的善念。

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個地方很重要!開始脫離妄想,脫離外境。你看有些人,他學佛以後很正常,過一段時間變得不正常。不正常就是,他不太喜歡講話,也不太喜歡外出了,他開始從有念而入於無念了。所以從假入空這一段過程,菩薩他會暫時的遠離人群。這個階段是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有時間等待菩薩,因為這是必經過程。

我講實在話,一個人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說你學佛的時候很快樂,中間也很快樂,後來也很快樂。不正常!不正常!怎麼會這樣子呢?除非你是再來人!你怎麼沒有經過大死一番的過程?不可能嘛!你都沒有經過脫離妄想的過程,那你是跟妄想在一起。所以大凡是修行當中,有大突破的,一定有一個不正常期,他開始不喜歡跟人家連絡了,也不喜歡講話了。這個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是三年、或者是五年、或者是十年,因為他開始再面對心中妄想,開始見相離相,開始在跟它脫離。

第三,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他又重新出來面對因緣所生法。這時候又培養一個善念,但是這個善念,跟第一個善念,可不一樣——青山依舊在,夕陽已經不是昨天的夕陽。他來到人世間,利用因緣的假相廣修福德,但是他無住,不會被因緣法所傷害。


這三個階段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安住!先成就正念,你才能夠生起善念,這個善念才能夠跟解脫道相應。我們要先脫離妄想,然後再重新依止自己的妄想來斷惡修善。

那你會問:拜佛是誰?當然,也是一種妄念,因為你要緣這個有相的因緣。但是當你成就無念的時候,再生起善念,這個善念也是一種順從真如,是這個意思。


修行,你一定要很清楚的認清路頭, 方向是很重要的!

諸法因緣生,你掌握一個解脫道的因緣, 它一定會有解脫的結果出來。


我們可能剛開始走得不是很快,但是你的路頭一定要走對。我要提醒大家:成佛之道你可以走得慢,但是你不能走錯,你走錯,你還要回頭,你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


修行寧可千年不悟,

絕不可一日著魔!

它的方向

就是先從假入空,

先從有念入無念,

然後再從空出假,

再從無念當中生起一個善念。

先求正念再求善念。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次第!

時間,所有妄想的天敵。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修行人要做兩件事:第一個趨吉,第二個避凶。我認為趨吉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當然我們不斷的修習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經典諸佛菩薩的德行,我們生起好樂,但是我覺得生起善法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一個初學者避凶很重要,遠離災難這件事情很重要。

一個人要遠離災難,你要知道災難是怎麼來的,災難就是你心中的情緒,就是你六根對六境的時候的第一個念頭,那個情緒、那個盲目的念頭,那個念頭你一定要有克制的力量。當然我們也可以修止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問題就是你能觀的智慧,不淨觀、慈悲觀你不一定修得起來。

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對治負面的、破壞性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動,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誒,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印光大師講這句話實在是太殊勝了,他這個法門是來自於《楞嚴經》的一段話,它有很多對治妄想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不動。

諸位知道,所有的妄想它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你試試看,你打一個妄想,你只要把這個妄想拖過一段時間,你這個妄想自然消失掉、自然消失掉!你要是敢跟它拖,妄想經不起拖的。所以你看世間人講主動積極,修行人這四個字不適合,尤其是你要遠離過失,主動積極絕對是增長過患。一個剛開始修行的人,你有什麼念頭,你就是不管它,不隨妄轉。

所有的初學者,都是先從否定自己、不隨妄轉開始,等到把這個妄想離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再開始培養美好的德行,開始修禪定、神通、三昧、陀羅尼,這個時候才開始所謂的修善。如果一個人他連不隨妄轉這四個字都不知道,怎麼修行?那你說要避免災難,那是很困難的。因為你一個妄想起來,你就跟著它走,妄想起來要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講虛妄心它是一種生滅相,我們念佛的心是真實的功德,從真妄的角度來判定強弱。

修行很痛苦,不修行更痛苦!

釋淨界

我們一般人修行很難,難在哪裡呢?因為它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你不是說只是修行三五年,你一輩子都要修行,所以這個是長時間的馬拉松賽跑。很多人前面幾年拼得很厲害,到最後慢慢懈怠下來,因為長時間的用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般到了老參的時候,做功課就開始悠悠泛泛。初學者還不錯,老參悠悠泛泛。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思惟了,你為什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呢?因為你現在面臨的是一種輪回痛苦的壓力。你今天不提起精神做重大的加持,那麼你來生會繼續輪回下去,你遭受的痛苦就會更厲害。

如果你覺得拜佛、念佛、持zhòu,提前起床很痛苦,你不去做,你今生不處理生死問題,你來生會遇到更大的痛苦。將來你開始修行,你還得乖乖地走這條路,你還是要提前起床,每天強迫自己拜八十八佛,念佛持zhòu,做種種的功課。

換句話說,這種修行痛苦是必經的過程。你這個問題越早處理對你越好。你說:「不著急,我來生再做。今生沒有往生,下次再來一次。」下次再來一次,那麼你每一次的生命都要受到輪回的痛苦,而這個痛苦是白受了。

所以你既然要走,你就早一點處理,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修行很痛苦,是的,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就是這個意思。你現在可以選擇。我們必須用短暫的痛苦來解決長遠的痛苦,因為你沒有退路。不是說你閃過了眼前的痛苦你就可以快樂,因為你這個眼前的痛苦是必經的過程。

你現在不去走,以後就要經過輪回的痛苦。下一次覺悟的時候,你還是要走這條路,遲早要走。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既然是要走,我們就要產生勇悍之心。遲早要面對的,你就早一點面對,不要再退怯了。

得到臨終正念的三個重點

淨界法師

理觀宜廣,事修宜專,

這是一個操作原則。

理觀,是屬於對真理的觀察;

事修,是一個法門的一種實際的操作。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門可以來修學,

古德把整個大乘佛教的修學,把它分成兩個重點,

一個叫做理觀,一個叫做事修,就兩個重點,

不管你是什麼法門,都是要理觀跟事修。

理觀,是屬於對真理的觀察;

事修,是一個法門的一種實際的操作。

理觀跟事修的關係,

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很貼切,說是

理觀宜廣,事修宜專,

這是一個操作原則。


我們在剛開始,在觀察人生的道理要廣泛的學習,因為你對人生的解讀,你對人生的了解,影響到你內心的一種覺悟的力量。這個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業障深重,雖然我們現在時間短暫,我們一個人,能夠利用的時間非常短,而我們要處理的問題相當的複雜。

因為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長時間在三界裡面流轉,已經把我們的內心世界,搞得非常的複雜,然後才來學佛。所以我們必須要去處理我們過去生所留下的問題,這個是我們不能避免的,我們必須對我們過去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留下的痕跡來負責,你跑不掉的。

所以我們利用短短的幾十年,要處理無量劫留下的問題,你就知道你時間很緊迫了。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覺悟的力量,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三種力量,從一個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更加重要。

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沒有太多時間思考了,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是內憂外患。合理的推論,我們每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很少有人是心平氣和走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內有妄想的干擾,你真的是不想離開你這麼熟悉的人事的世界,你這個世界,你好歹活了八十年、一百年,不管你滿不滿意,至少你結了很多的緣,你突然間離開,你難免不捨,所以你內心的妄想,愛取的妄想不斷的衝擊你;外患,你無量的生死業力要跟你算帳了,臨命終的時候它不跟你客氣的,是算總帳的時候了。我們平常叫做創造業力,累積業力,臨終的時候它是全部起現行,唉,我什麼時候造了這個業,你已經不知道了,但臨終它絕對不會放過你。

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合理的推論,都是內憂外患,這個關鍵的時刻,誰能夠在內憂外患當中,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誰能夠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誰就成功了。若論內憂外患,大家差不了多少,因為我們無量劫來,會在末法時代出世,某種程度是有共業,就是你的檔次跟我的檔次,差不了多少,所以我們才會生長在一個時代。

現在就是說,來自於我們的障礙,大家差不了多少,那成敗的關鍵在哪裡呢,就考驗你的善根力的時候,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誰能夠在一種內憂外患當中,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誰就能夠正念分明,把彌陀感應出來,關鍵在這。

所以不要忽略我們每一堂課你所聽聞的道理,不要忽略你在佛堂當中,你靜靜的去思惟業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跟實相的道理,你在累積一種臨終反轉的力量,臨終的力量它不是突然間成就的,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

所以理觀,它牽涉到你一種生命的反轉,我們大部分合理的推論,臨命終的人,一定是你生命的最谷底的時候。祖師說,他說你生病的時候,你都作不了主的,死亡是你一生當中,面臨最嚴重的病痛,你要失掉你的一切,甚至於你的身體。

所以這個時候八風的吹動,你能夠依靠的,就是你對真如的觀照。你是不是能夠在這個地方,能夠穩住腳步,走出一條你自己的淨土的道路,這個是考你的智慧水平,那是真槍實彈的時候了,因為你稍有差池你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犯錯的空間了。

你平常的時候做出一個判斷錯誤,你本來不應該做的,你做了,你還有機會懺悔,你平常做錯了事情,你有很多機會來做彌補,臨命終,對不起,你做錯了判斷選擇,你要付出一生的代價,來彌補你臨終的錯誤,你就再來一次,就這麼回事。

所以我們面對臨命終考驗的時候,你智慧的引導、智慧的安住、智慧的調伏,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這三種力量,是你臨終的時候三大考驗了,你一個力量都不能夠有差錯,這三個柱子,哪一個柱子崩潰了,其他兩個柱子就不保。

所以理觀一定要圓滿,你不能有任何瑕疵,因為那是你來自於心靈的力量,你心靈的力量不啟動,佛陀很難跟你感應的。所以在整個淨土宗當中,你的理觀,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你必須要有一點本事,從煩惱中走出來。你要能夠在煩惱衝擊你的時候,你不倒下去,你要走出煩惱,面對彌陀的光明,這個是淨土宗最低的標準。

就是說你可以有煩惱,但是煩惱沒有把你打敗,你能夠從煩惱的干擾中,能夠安住不動,然後提起佛號,關鍵在這裡了。所以這個理觀它必須是要圓滿的,它不能有任何欠缺的,你說唉,我這個地方有少學到,那你的能量就不夠了,你這個柱子就鬆動了。

所以理觀,應該要廣泛的學習業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跟大乘的真如的道理,因為它是你生命當中,從障礙裡面反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量,這是理觀。

那麼事修呢,就牽涉到你的因緣的力量,外在的因緣的力量,你當然主要就是你來生的規劃,事修為什麼要專呢?因為佛陀講的法門真的太多了,因為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夠用,我們不可能把佛陀說的法門一生學完,那是一個成佛之道,那是一個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首先在修法門當中,你要先知道,你來生準備變成什麼樣子,佛法是先有願望才有過程。那麼從往生淨土的角度,你必須要在法門當中,我們前面講到這個人天的業果,你要先抓對你往生有幫助的,就必須要有所取捨。

理論的學習,你沒有取捨的空間,你要全盤接受;法門的修學,我們要善知取捨,因為時間不夠。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前面學過的人天乘,包括了三皈、五戒、十善,包括四禪、四空,這麼多法門當中,對臨終正念有關係的,

我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勤修懺悔。

我們要盡量把過去生留下的業力,把它降到最低,帶業往生,這個業力的能量不能太強,它必須在一種經過你懺悔過以後的一種折損過以後的不增長業,它不能夠在臨終的時候,是一種很強烈的現行業,這個要注意,它必須是一個不增長業。

也就是《楞嚴經》上說,它這個污泥,必須在一個沉澱的狀態。你必須要把你的水中的污泥,我們不能把污泥拿掉,但起碼你要讓它沉澱下來,這是懺悔業障的主要意思,勤修懺悔。

第二個,嚴持四重,

如果你要求臨終的正念,不要跟自己開玩笑,殺盜淫妄你千萬不要做,因為你衝不過去的,因為那個殺盜淫妄的業,臨終來的時候那是暴風雪,那是大的龍卷風,不要高估你的智慧的善根,不要高估自己。

我們造了殺盜淫妄以後,我們那個產生業力的衝擊,不是我們能夠扛受。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告訴我們說,你不能夠完全把所有的罪業都消失掉,起碼你不能犯根本,因為你承受不住根本業力在臨終對你的衝擊。

所以我們一方面增加我們的理觀,但是一方面,不要把自己的罪業造得太重,因為你跳不過去的,你走不過去。所以一方面,我們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勤修懺悔,一方面我們對於未來四根本重戒,要善加防護,為了臨終的無障礙,勤修懺悔,嚴持四重。

第三個兼修禪定,

這個禪定可以兼修,你有空就修,沒有修呢亂不了,它有加分效果,但是你沒有修呢,沒有扣分的情況。但是勤修懺悔跟嚴持四重,這個就很重要,願我臨終無障礙,這是兩大原則。

好,這個就是我們在修行當中,我們道理要廣泛的學習,在法門的選擇上要抓住重點,這個人天乘兩大重點,

"勤修懺悔,嚴持四重",

就是我們今天研討的兩大重點。

大乘佛教修學的三個次第

淨界法師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它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我們對於我們生命的根本,已經遠離太久了,已經找不到我們自己原來的家,這是我們修行一個很大的障礙。而在智者大師的判教當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學,分成三個次第:

第一、是修學安樂道:

我們剛開始皈依佛門,我們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三寶的功德是甚深廣大的,我們相信因果絲毫不爽,依止這一念的信心,開始積集善業,做很多護持三寶的慈善事業;那麼在這階段當中,主要是一種業力的修學。但是這個時候,因為缺乏智慧的觀照,所以在整個過程當中,雖修善業,心不安穩。

就是我們修了善業以後,我們總覺得弟子心不安,我們會有一種沒有家的感覺,因為你在修善業的時候,你依止的是一個攀緣心。攀緣心的特色,我們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個階段當中,我們總覺得內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但我們透過這樣的善業,可以成就來世暫時的安樂,所以智者大師把它判做安樂道。

第二、慢慢的學佛時間久了之後,我們覺得自己還可以再進步,

就從安樂道轉上了解脫道。

我們開始很慎重的學習佛陀所宣說的經典,慢慢的開啟心中的智慧,我們遇到人事的時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隨外在的環境而轉,開始把心帶回家——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那麼這時候我們心開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緣不管怎麼變化,它只是我一個生命歷練的所緣境而已,智者大師把它判作解脫道。

也就是說,一個凡夫他在整個生命當中,他開始走上了出世的聖道,他內心聖道的力量開始生起了;因為他懂得迴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來息滅他心中的顛倒想。

第三、從解脫道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經過三年,或者五年的時間,進一步從解脫道再趨向於菩提道,開始依止一念心性從空出假─廣度眾生,成就萬德莊嚴。

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楞嚴經的定位,就是一個解脫道的法門。為什麼要研究楞嚴經?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必須把過去凡夫的世界,提陞到聖人的世界——轉凡成聖。

它的一個關鍵點就在首楞嚴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時候,是不是能夠開始迴光返照——把心帶回家!我們一個人能夠成就聖道,跟你所修的善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那只是一個助行、一個資糧力而已。你要能夠成就聖道,你要找到聖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實的因地。

佛陀在楞嚴經中說:你今天拿沙去煮飯,放在電鍋煮了很久,它叫做熱沙,它煮不出飯。為什麼?因為沙非飯本,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還找不到聖道真實的因地,我們不可能有聖道出現,我們不可能有臨終的正念出現!

雖然我們相信了三寶,也積聚了一些善業,但是我們還活在自己的妄想中,這個妄想是一個虛妄的因地,不可能產生真實的功德。所以這個首楞嚴王三昧,不管你是走聖道門的,或是走淨土門的,你想要成就一種堅固的臨終的正念,你都要經過這個階段——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整個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課程。

淨界法師 :

受了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

有人問我說:你受了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當然有很大差別。你沒有受菩薩戒,你是用善念來佈施;你受了菩薩戒,是用你的願力來佈施,這兩個果報千差萬別。一個是佈施完了以後,你就把它忘了——一時的善念;你今天你用願力,這個願力是恆常存在的,它輾轉相續,這怎麼會一樣呢,是吧?一種是堅定的願力,一個是當下的一時的善念,這肯定不同了。

所以說,我們發起了願力以後,在你的生命當中,會有兩種功德,第一個:你的功德是輾轉相續。在唯識學上說啊:即便你晚上睡覺,你的願力都在活動——我一定要怎麼樣,我一定要怎麼樣,那個種子不會失掉,你發的願,每天隨著你的生命不斷的增長廣大,除非你放棄了。所以菩薩戒的最重要的精神——你可以做得不好,但是你不能夠認為自己做不到。

所以菩薩戒——菩薩的戒體,你看最重要的就是絕不放棄四個字。你可以做得不夠好,但是你不能夠放棄,放棄你的願就死掉了——這棵樹就乾掉了。你可以有很多過失,你可以做得不圓滿,但是,你一定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所以受了菩薩戒以後,諸位,有些人受了菩薩戒,你要保護你的菩薩的願力,很重要!你受了菩薩戒以後,你從今以後,有一句話你沒有資格講,就是——我做不到,不可以講這樣,你說:我慢慢做——可以。我慢慢做,表示你的戒體還在,我做不到,表示你划地自限了——你不想進步了。

菩薩戒,你發了願以後,最大的忌諱就是——我不想做、我做不到,這個是最傷害的,因為你把你的願捨掉了。你受了菩薩戒,你只有資格說:我慢慢改,我慢慢做。誒,我慢慢做,我沒有放棄啊,是吧?你說我做不到,那就完了唄。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你發了願以後,這個願力,它有輾轉相續的功德;第二個,臨命終它有怎麼樣?它有主導的功德。不要小看你發的願,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就知道它的厲害,臨命終的時候。你平常慢慢的培養它,用你的善法去培養它,這一顆強大的願力,臨命終的時候,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所有人都離開你了,你的好朋友都離開你了,但是,它是你最忠實的好朋友,它絕對不會離開你——「一切時中,現在其前」。

淨界法師:修行講究方法,不可強壓惡念!

修行一定要用行為、用智慧來引導你,你用強迫都不會持久的。你看有些人他不用智慧,他只是持戒,造惡——不可以,他只知道他不可以造惡,他不知道為什麼不能造惡,他不知道,強壓式的修行沒有用,因為你還是想造惡啊,你只是怎麼樣,你不敢造惡而已了,你不敢造惡,但是你的思想沒有改變,你本質沒有改變,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惡,這才是重點,這個很重要!

如果你還停留在你不敢造惡,那你的水平就不高了,出世間的解脫都沒你的份了,因為你沒有形成這種性嘛,你沒有葡萄的種子,怎麼種出葡萄,你必須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你要把它轉識成智,轉成我真的不想造惡了,因為沒有意義嘛!我造惡的目的是什麼?我不就想追求快樂嗎?但這個快樂值得嗎?你得到這個快樂你付出慘重的代價,來生到地獄去,值得嗎?

其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也可以常得到快樂啊!這個快樂是聖道的快樂。所以你現在就是說,當你有一個錯誤思想的時候,你不要責怪自己,坐下來,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溝通,你把道理說明,你用現在的你來說服過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溝通,因為過去的你留下很多。

我們一個人內心當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感謝過去的你;也留下很多負面的思考,你要調整這些負面的思考,就是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這叫轉識成智,它是可以轉,但是你不能強壓。有些人他是用強壓式修行,就一直訶責自己:你看你什麼事都乾不好,你這個人就是不行!到最後這個人會沒有用了,沒有用了,他惡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憤世嫉俗的厭離心態,他極度厭離,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羅漢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溝通,不要訶責它。這個講邪正。

淨界法師:不要以為念佛就可以往生

諸位!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我再講一次,過去的業力不會放過你。你過去的生命留下的問題,難道它會放過你嗎?你沒有突破自己的障礙,你怎麼見到阿彌陀佛?淨土宗往生,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一定要想辦法讓煩惱不干擾你,要沈澱下來,這個就是調伏力,這個就是般若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讓你的業力跟妄想沈澱下來,你就不是業力的對手了。

所以古人說帶業往生,是帶種子,帶業力的種子,不能帶業力的現行,這句話你要聽清楚。沒有一個人臨終是在很躁動不安的時候往生的,沒有一個人。所有往生的人臨終都是寂靜安穩的,這是固定的相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內心很躁動不安,這是非常不吉祥的,大概不太可能往生了,因為他那個生死業力的相狀、輪回的相狀都現前了。這個時候怎麼可以驚慌失措呢?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臨終要往生,這個人不管他遇到什麼障礙,他的心一定是非常清楚明瞭、寂靜安穩、安穩寂靜,這是共同相貌。然後提起佛號,他要能夠不隨妄轉。

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消業往生,所以業力一定會干擾我們,但是你有本事不受它干擾,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不可能修到業盡情空。業力不干擾我,妄想不干擾我,那你就是修到業盡情空了,你不是一般人了。我們一般人能夠修到不隨妄轉就不簡單了。所以我們做不到祖師的正念——萬里晴空,一輪明月,沒有任何烏雲。做不到的,這不是一生能做得到的。我們可以做到雖然有烏雲,但是這個烏雲不能夠遮蓋我的光明。

淨界法師|極樂世界不是求來的

我再講一次,極樂世界不是你求來的,是你準備好了自然感應道交,它不是求來的。你把你的心態準備好了,心力不可思議;只要你對阿彌陀佛生起皈依,佛力不可思議:兩種力量的結合,就像海印三昧,就像大圓鏡智。當大海準備好了,山河大地它自己會印在大海裡面,大海你就不用操心了;當鏡子準備好了,山河大地也自然會印進去,鏡子你也不用操心了。作為一個鏡子、作為一個大海,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你自己準備好了就好了,你不要管山河大地來了沒有,這個就是臨終正念的相貌,就是你要安住。

臨命終人只要這個人仁者心動,那就完了,你平常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這個人不管是思維苦諦放棄主宰也好,安住。或者正念真如也好,一定是安住。當然,什麼叫安住?不是說,這個人他沒有妄想干擾他,那他是凡夫肯定有妄想。他能夠心常覺照,他能夠覺照真理,記住下面這句話:不隨妄轉。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臨命終不打妄想的,不可能,但是,他有本事不跟著妄想走,這個地方很重要啊!

就是臨命終你怎麼處理你的妄想?你一定會打妄想,因為我們平常打妄想,臨命終的時候不可能突然間不打妄想,沒有這回事情,他一定有等流性嘛,但是,關鍵是你怎麼處理你的妄想?記住,我覺得有一句話我願意跟所有淨土宗的人互相勉勵,臨命終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往事不堪回首啊!真的是這樣啊!我研究淨土十幾年了,我覺得這句話太重要了。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小時候發生的事情、長大發生的事情,一定會現前。這件事情可能是我們人生的遺憾,也可能是人生的榮耀,就像一個水泡現前。很多人這個時候會想說,誒,我要走了,我再跳進去,去把它做得更好,但是,當你跳進去這個水泡以後,沒有一個人走出來,沒有一個人,知道吧。臨命終的所有因緣現前,不管這個因緣是遺憾的,是你得意的,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放下。我再講一次啊!臨命終不能處理因緣,這樣懂嗎?

你只要掌握這個道理,臨命終只能夠放下因緣,不能處理。因為你一處理它,就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了。你進去這個因緣,你說我再去看它一眼,再去怎麼樣,你就走不出來了。也就是說,一個人臨命終,走在前面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回頭,你一旦回頭你就走不了。當然,過去的因緣會不斷地顯影像來誘惑你、來誤導你,但是你這個時候只能夠一路往前看,過去,就讓它過去了。只有臨命終的人不處理因緣是最好的處理,就是放下。我再講一次,因緣不能處理。如果你現在還想處理因緣,你今生就走不了,絕對走不了。你經常要去學習因緣是要放下,而不是去處理。所以,人生的修行只有一個觀念而已,這個觀念轉過來你就海闊天空了,你這個觀念轉不過來,那你人生就事倍功半了。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臨終的正念可以看得出來,所有的因緣向鏡子學習。鏡子不管它的灰塵怎麼樣,它永遠就是一個鏡子,不隨妄轉,山河大地它自己會顯現出來。那你看,為什麼石頭它不能顯現山河大地?因為它把灰塵咬得很緊,鏡子它能夠放下。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就是說一個人只有成功地把過去的因緣放下,那麼未來的阿彌陀佛才會顯現的,是這個意思。

淨界法師|為什麼人生要收尾呢?

那麼,為什麼人生要收尾呢?我講個道理,你聽聽看啊。

因為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我們今生所有的東西都跟因緣借來的,當然,你的善業強你借的都是好東西。你的身體是跟因緣借的,你借了一個好的身體;你的眷屬也是借來的,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借來的,借來的東西要怎麼樣?要還,對對對。

要還,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一個叫作分期付款慢慢還,這是第一種。我今天還一點,明天還一點,有一個過程。第二種人,是我一次付清,因為你平常不還嘛,到臨命終的時候,業力跟你討的時候,你心不甘情不願地一次性付清嘛。我告訴你,一般人沒有這個本事啊,能夠說斷就斷,世界上只有一種人,那個人叫六祖大師啊,六祖大師可以說放下就放下。

我們現在想一個問題,我們平常丟掉一個心愛的東西,你會不會痛苦?你會痛苦,對不對?但是,臨命終是丟掉所有的東西,你會不會痛苦?你當然會痛苦嘛!所以為什麼有準備跟沒有準備差在哪裡?反正我們都要失去所有的東西,但是你有做好心理準備的人啊就不一樣。

其實,修行不是看誰本事高,就是他有在做準備。還有一點,福報越大的越要早準備,因為你借的東西比一般人多。福報越大的、地位越高的,你管的人事越複雜的,你要提前準備,因為你借的因緣比一般人多,所以你要還的時間比一般人長。

一般人六十歲就要做人生收尾了,就是在這個地方開始慢慢收了。你平常不收,你臨命終的時候一次放下、一次償還,你受不了的,你絕對受不了的。一般人六十歲,以人生七十歲來說,你要做十年的收尾。福報大的人五十五歲就要收尾了,真的要收尾了,提前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唄。所以,你還得時間要比一般人長啊,是不是?

那麼也就是說呢,往生的跡象有兩種相貌:第一個,你這個人從你的身,看到你這個人六根一直在收心。看得出來,你去年跟你今年看起來,哦,有收尾的跡象。第二個,你對阿彌陀佛的憶念強大。

所以,其實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判斷一個人會不會往生的兩大指標,這個叫作往生的曲線,我叫作往生的曲線。當一個人他已經成功的在都攝六根,而且淨念在增長,這個人往生曲線出現了。

我不相信你平常沒有往生的跡象你會往生,我不相信,你不是六祖大師啊,什麼東西都有一個曲線的了,都有一個徵兆的。所以,做好生命的收尾很重要,因為我們跟娑婆世界太熟悉了,你不是突然要離開就可以離開的,不是這樣子。娑婆世界你太熟悉,你生生世世跟娑婆世界打滾,你一顆石頭都可以泡得很熟了,不要說人了。你說你離開娑婆世界不需要做個準備、做個收尾嗎?不可能的嘛!

所以,我再提醒修行的人,你不要高估了你自己,不要高估你自己,你最好給自己一個過程,讓你慢慢適應死亡的到來。就是在這個水泡沒有破裂之前,你要提早做水泡破裂的準備。那麼,你慢慢收尾的時候,死亡對你的傷害、衝擊會降到最低。所以結論:臨終的正念是點點滴滴修來的。我不相信說,你平常都沒有在都攝六根,也沒有淨念相繼,突然間,誒,臨終正念現前,那麼你這個正念是怎麼來的?你這就違背諸法因緣生了。

這個地方所有往生的人,這兩個東西都要具足。他的六根開始在往內收攝,他的人生也看得出他今年比去年更放下了,明年又比今年更放下了,他的心已經在內收了。第一個,往生的跡象出來。第二個,他對極樂世界的好樂每一年在增加,淨念相續,這就是往生的跡象。

淨界法師:修福報能修到淨土去嗎?

淨土宗的人,他有一個盲點,他以為修福報就會到淨土去,很多人是這種概念。他就通過佈施持戒去修福,他就想要對這種有漏的善業去莊嚴淨土,你這兩個跑道是不一樣的,這兩個是不同檔次的東西,怎麼能過去呢?蕅益大師說你不要說人天的福報,你就是二乘的善根都不能莊嚴淨土,因為他不是業感引起。

極樂世界是不能用業力去召感的,不可以的,它只能夠用清淨的願力去感應的。諸位,你要知道,極樂世界是感應出來的,不是說你去修福報去莊嚴的,你那福報都是有漏的,因為你那福報都是打妄想,都是有所得的心,你修福報的時候都是打的來生快樂的妄想。你為了來生的快樂修福,標準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有漏的,快樂裡面一定帶有過失的。

所以諸位,極樂世界裡面的功德,絕對不是因為你的業力去招感的,而是用願力去感應出來的。那麼,既然極樂世界它不是業力所感的,那我們造了那麼多業怎麼辦呢?只有一種方法把它帶走,我告訴大家一個事情:罪業,你執著罪業肯定是不能往生,你執著善業也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善業也不管用,極樂世界是所有的業都要打包,不管惡業善業,因為你只要你有所得的心一出現,你就跟阿彌陀佛臨終不相應,所以極樂世界是所有業到臨終的時候你都用不到,只有正念現前就夠了。

所以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怎麼樣?你的所有的罪業,所有的善業,在臨終的時候,它必須在一種調伏沈澱的狀態,你才可能往生。想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起惡念肯定不行,起善念也不行,只能夠起正念,善念都不管用。

來生會去哪裡,你不用問別人

——淨界法師

其實你來生會去哪裡,你不用問別人。你一天當中起的念頭,哪些念頭是特別堅固的,而且這個念頭是經常出現的,它出現的時間非常的多,那這個念頭不管是好、不管是壞,它對你的來生有很大的牽引的力量,因為它是你的熟境界,它對你是特別熟悉的。

除非你現在開始用止觀,把它扭轉,否則你的生命已經受了某一種力量在牽引了,因為它次數很多,這個就是一種徵兆出現。我們講事出必有因,每一個結果要出現之前,其實有很多徵兆的,最容易的徵兆就是──觀察你的念頭,這是最好的徵兆!

我們在戒律裡面講到懺悔,這當中有一個非常好的法門叫責心懺。

責心懺就是說,當你起一個惡念的時候,諸位你生起惡念的時候,不要放過它,你一定要訶責它。因為你放縱它,它以後一定會再出現,而且勢力愈來愈大,所以你應該訶責它:這個念頭是不對的,這個念頭會帶引我承受痛苦的果報。

你用過失來訶責它,那它的勢力就薄弱了;我們生起一個好念頭,我要為常住做事、我要多拜佛,這個念頭你應該要贊嘆它,這個時候它的勢力就強。

你想要去創造美好的未來,你要注意你現在的念頭──它的堅定與否、它的所緣境是什麼、第三個它生起的次數。

其實你能夠好好調整你的心態,你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佛法講生命是可以創造的,這一點也不假,但是你要善用其心!

我們每次的回向,所回向的眾生是否收到功德?

淨界法師

  學員:法師好,那我們每次法會之後的回向,回向給誰,誰也不知道,那他怎麼感應那個功德呢?

  師父:對!所以其實從凡夫的角度我們回向,其實說實在都是在借境修心,增長你的菩提心,增長你的功德,其實眾生是不是得到,就不一定,不知道,如果他不順從其實是效果有限。但是,當我們回向給法界眾生的時候,有些鬼道眾生,他是一時的罪業墮入鬼道,他有善根,他如果在旁邊見聞到的時候,他也可能會順從,他會隨喜贊嘆,他就得的到,這很難講。但至少我們把那個訊息,我們把那個訊息把它釋放出去。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某種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得到。我們今天淨宗學會打一個佛七,我們的佛號無量光無量壽,就往這個世界釋放,可能我們沒辦法釋放到世界,起碼我們可以在加州釋放一道祥和的光明。

  但是有些人,有鬼道眾生他會感受到,喔!有一道光明照射到他,如果他有善根的話,他順從,他就得到了。但是有些人,他邪見煩惱很重,他看到光明他不當一回事,就對他沒有效果。但起碼我們身為菩薩,我們把這個功德釋放出來,回向給法界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只要有這樣的一種作意,我們就可以把每一句的佛號,那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就變成無盡燈,就是虛空當中,就現出很多的蓮花出來,當然我們沒有神通看到,但是有神通的人他會知道,哇!這個地方打了一個佛七,它釋放很多的蓮花光明在虛空當中,有緣的人就得到了。

  我們先不要管別人是不是得到,重點是我們透過這個回向,我們自己功德由小擴大,擴大自己的胸量,是這個意思。所有的大乘法門,最後都要回向,要普皆回向。

  一般我們前面叫做發願,前面的發願,中間叫正修,最後的收尾是回向。回向,你可以回向給你個人的親屬家人等等,冤親債主,父母師長,但是最後一定要加一句法界眾生,你只要加這一句,其他跟你沒有緣的眾生,不認識眾生他也可以得到,如果他順從的話。好,回向這一塊有沒有問題,回向是很重要的法門,大乘佛法必修的。

  回向在經典上說,它可以把你微小的功德,透過這個回向的法門,把它轉化成廣大的功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你本來是一顆小蠟燭,你本來是打佛七就參加一天而已,但是你如果認真的回向,你那個一天的那個小蠟燭,它會變成無盡燈。

  所以你要會用回向的話,對你是很有好處的,這個回向法門是非常好用的,回小向大。但如果說你是替別人做的,你回去以後,你做完以後,你要把你的過程告訴他,讓他隨喜贊嘆,那他也可以得到你對他的回向。

犯根本重戒後,透過懺悔能恢復清淨嗎

淨界法師

問:請問師父,如果一個人已經受了五戒,而又毀破根本重戒,他透過懺悔真的能夠恢復清淨嗎?

淨界法師答:就是造罪了,這個業已經成就了,但是它還沒有表現出來,懺悔當然就是這個業還沒有成熟,才要懺悔。你今生已經業表現出來了,那就不是懺悔了,那叫認命了。

懺悔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業已經造下去了,但是還沒有得果報,還在貯存當中,這個業力到底是什麼方式來貯存,我們先解釋一下。理論上我們的心是清淨本然的,我們本來是沒有業力的,這個是很重要一個概念。但是我們一念清淨心有一個問題,就是一種向外攀緣的心會突然間受到外境刺激的時候,會一念妄動。

當然妄動也可能往好的方向動,也可能往壞的方向動,如果你是往慈善的方向動,那這個問題就不大。但是我們有時候是往比較邪惡的五欲的因緣去動,那就帶動了煩惱,煩惱就造罪了。業力在造作的過程當中,是有相狀的,但是當它造完以後,你表面上就看不到業力了,因為它造沒了。業力跑哪裡去?跑到內心深處去了。這個時候它形成一種種子,一種潛在的功能。這個種子就附在清淨心的上面,就好像一個鏡子它上面沾上很多灰塵,這個就是業種子。當然如果你慢慢越造越重,那個力道經常地造作,你就會感覺得出來,它的勢力就慢慢地醞釀,你會覺得你身體不舒服,整天昏昏鈍鈍的,經常躁動不安,這個就是業力,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了,因為它業力將滿的時候,會有徵兆——山雨欲來風滿樓。

所以業力它快要滿的時候,你不要等來生,你今生就有感覺了,那個風在吹,那個勢力已經開始,你就知道暴風雨要來了。這個時候是你懺悔的最後時機了,就是你的時間不多了,因為你業力將滿,暴風雨將至,這個時候採取懺悔還來得及,只要你的頭腦清楚,你的身體神識還清楚,都可以懺悔。

懺悔,為什麼能夠把你這個清淨心的業種子洗掉呢?古人說,因為你懺悔有三種力量現前,不管拜八十八佛、拜大悲懺,都有三種功德力。第一個,你的心力不可思議。懺悔的人他一定有一種慚愧的心,他是一種反轉的心。對於你過去所造的罪業,你必須把它發露出來,這很重要!你不能把它藏在心中,我們造完罪以後,那個業力的門是關起來的,你可能不想去面對它,但是它還是在。

所以懺悔之前,要先把業力的門打開,就像你要清水溝,你肯定要把水溝打開。你要向佛菩薩發露,你在什麼時候造了什麼罪,然後發露以後,要訶責懺悔,訶責自己而且立誓改過。這個是很重要的心靈的力量,你那個心力是反轉的,以前你是向外的一種攀緣,現在是思惟道理的一種反轉,心力不可思議!

第二個,懺悔的人你不能只有慚愧,你要採取行動,你一定有一個法門——八十八佛、大悲懺,一定有佛菩薩所製定的法門,它有一定的規矩,它會告訴你怎麼做、怎麼做,法力不可思議!

第三個,佛力不可思議。懺悔的人基本上在懺法裡面,都一定有一些佛菩薩的聖號,要你去憶念,去禮拜。所以你就會去觸動諸佛菩薩的本願功德。你在懺悔的過程當中,是依止三種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本身的心力、法力、佛力三力的結合,然後慢慢地把你這個鏡子上面的灰塵給它洗乾淨,這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

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理論就說明了在心力、法力、佛力當中,你的心力是關鍵!你那個反轉的力量很重要!理論上你用多大的力量去造業,你所懺悔的力量就要多大,才可以滅罪。不可以說,你造業的時候是主動積極,懺悔的時候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那不可以!

最好是你懺悔的那種慚愧的力量強過你造罪的力量,那最好!那你馬上就見到好相。懺悔的成敗,就是你的心態你是不是準備好要懺悔。所以你中間如果再做一次就完了,因為你根本沒有反轉,你那個水流沒有完全反轉,還是在順這個造業的勢力在跑。所以懺悔的關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

我再講一次,你要能夠快速地滅罪,如果你覺得你的時間不多了,你要用很快的時間滅罪,你懺悔的心力一定要強過你造業的勢力,那個心靈的力量,你一定可以見好相,因為你心力強。左邊有法力加持,右邊有佛力加持,肯定!因為你造業的時候,只有一個力量也只有靠心力,你反轉的時候,是三種力量在加持你,所以一定可以很快懺悔,但關鍵是你的心態要準備得夠!

很多人都問我說如何快速滅罪,快不快看你的心理素質。如果你的心態準備得更好,你不但是有慚愧心,你還有空觀的理觀智慧,能夠不斷地正念你的本性清淨,業性本空,更好!除了事相的懺悔,你還有理觀的智慧那就更好了,你會懺得更徹底。其實如果你真正懺悔,從經論上說,甚至於我們在佛學院,輔導過很多的學生,一般來說經過懺悔恢復得清淨,會比以前更好,因為你有免疫性了。一個人曾經跌倒過,如果他透過懺悔再恢復清淨,其實他的功德,是超過他沒有造罪之前,如果你方法正確的話,他會增上,但是你的方法要對,心態要準備夠。

當然你不能夠只懺悔三天、五天,不可以,力量薄弱。理論上你的懺悔的心,比方說你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平均一個小時,你要拜一百天,相續,你中間突然有事可以請假,但是不能超過三天。今天請假,後面往後補,反正你要拜滿一百天。但是你請假的時間,連續不能超過三天,你拖太久的時候,你的心態就受影響。

對亡者傷害最嚴重的兩件事

——淨界法師

那麼印光大師說呢,這世間上有一種顛倒的眾生,這顛倒的眾生就是說,不管你在世俗的學歷有多高,你是碩士、博士,但是你對佛法的因緣根本不瞭解,不瞭解,你就會錯誤地去做一些不對的事情,對亡者有傷害的事情,這以下講出兩件非常嚴重的錯誤的事情:

第一個、悲痛哭泣:

那麼當然,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是有情感的,我們面臨親人的往生,臨命終啊,我們自然會發洩我們的情感,會悲痛哭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要注意,就是說,不管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朋友,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就是說,這個死亡它是不會因為你的哭泣而不死亡。那麼他本身已經離不開他的身體了,你在他的面前悲痛哭泣,又增加他的情執,使令他要離開他的果報體更加地困難。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去發洩我們情感的時候,你可以在其它的地方,離開亡者,你到隔壁的房間去,盡情地去表達你對這個親人的懷念的感情。那麼這個時候,臨命終的人,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必去做一些傷害他的事情。

所以,我們悲痛哭泣就會觸動他內心的情執,加強他的情執。他本身已經是內憂外患,已經是徬徨無助了,你這個時候哭泣,只有增加他的障礙,這是第一點,就是對他的內心產生傷害。

第二個、洗身換衣:

對他的色身產生傷害,洗身換衣,這個是很容易去做的。臨命終的人心是非常脆弱,極度脆弱。我們一個人身體健康,氣血旺盛,走路的時候,你碰我一下,我無所謂。

但是諸位要知道,臨命終的人他是內憂外患,他即將要失掉他一生所有的東西,他即將要面臨一個不可知的未來,他內心當中是極度的無助跟惶恐,所以你對他的身體的任何的干擾,對他的內心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那麼有些人就說,哎呀,這個亡者看起來很不好看,趕快給他換衣服、化妝啦,或者他的姿勢不對啦,換個姿勢,那麼這樣子,你這個身體的搬動,很容易去觸動他的嗔心,因為他內心已經非常脆弱了,經不起任何的干擾。

所以,這兩件事情都是非常嚴重的傷害。這都是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者。就是說,我們今天身為一個旁觀者,在外面的人,我們只重視世人好看,你看我把父母親化妝得很漂亮,我站在他們的面前哭泣了,表現了我的孝心。那麼我們只是考慮到自己的立場,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樣子做,對一個臨命終的人產生一個無法彌補的傷害。

你有本事,為啥不生在正法時代?

上淨下界法師

有一個觀念,我們必須要瞭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我們今天要是生長在像法時代、正法時代,你看你拜一個文殊菩薩做師父、你聽普賢菩薩說法,你就覺得很輕鬆自在,因為他的資糧力非常的圓滿、他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很圓滿。但是我們到了末法時代,這些所謂的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都有欠缺。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我們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

為什麼呢?因為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你要有本事,你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那麼我們今天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這樣佛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淺薄,我們自己福德淺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這樣的學習機會來增上。

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想要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就在垃圾堆裡面。智者大師問說:那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輩子就是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智者大師說: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去取得這些珍寶,因為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這個珍寶是永久的!

所以我必須勉勵大家,跟大家相互勉勵: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跟很多很多,我們覺得對方不滿意的人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一個人都一樣。因為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眾生的共業--就是福德智慧資糧都差了。但是我們得到人身,我們希望增上,我們就必須忍受這些垃圾,去得到這個珍寶,重點是我們要得到珍寶,重點在這個地方。你看這個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

【264】《金剛經》是不是屬於通教的空觀?

  今天的內容有沒有問題?通教的理論的應用很廣,它那個無生的空性,一切法沒有決定性,它等於是通前通後。他通到前面去,他是利根的藏教;他通到後面,他在空性裡面的操作,等同別教圓教。

  諸位!你對大乘的空性要很理解!因為圓教空性的操作,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那個即空,就跟通教的空是完全一致的,一切法無自性。

  為什麼我們的心很多煩惱?你憑什麼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是怎麼說出來的?我很多煩惱,很多業障,為什麼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為煩惱跟罪業沒有實體,它只有假相、假用。這個思想就跟通教一樣,從無生的角度安立一切法空,安立心性清淨。

  通教的空性,一旦它跟心靈結合,那不得了,就轉入別教跟圓教了,他的心力就完全解放出來,這個人的生命,就是心力不可思議了。

  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那《金剛經》是不是屬於通教的空觀?

  師父答:是,它中觀的思想。但是它裡面有別教圓教的意思。藏通別圓四教是法義,但是一部經,除了《阿含經》完全是藏教以外,其實通教裡面,這個般若時,四教並談,它四教都有。

  你看《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地方就有心靈的力量釋放出來。通教裡面有心力嗎?它的當體沒有,是吧?它講二諦,一旦心力出來,這個人就入三諦了。一個教理一旦強調心力不可思議,這絕對不是二諦的思想,一定是三諦的思想,因為它認為業力是可以轉化的,是可以主導的。

  學員問:那弟子的理解,就是《金剛經》可以從通教、別教跟圓教上理解?

師父答:對,《金剛經》沒有阿含的思想,通別圓都有。

【1099】

我們在閉關修行的時候,必須要具足六法

這個三七的修學,我們簡單講一下,古德講得比較清楚。

就是說,你如果說平常做功課,平常做功課可能就進步比較慢,點點滴滴。那如果你覺得你想要做一個比較大的突破,你安排了三七的閉關,那你要注意六法,要具足六法:

第一個,嚴淨道場。

閉關修學,跟你平常的動態,你可能等車的時候拿《法華經》讀一段,這都是可以的。但是閉關加行有一定的規矩,你一定要有一個道場。嚴淨道場,你要有一尊佛菩薩的聖像,有香花燈燭的供養,這有一個清淨莊嚴的道場。

第二個,齋戒沐浴。

在閉關當中,你要受持齋戒,而且身體要沐浴。在方等經裡面,方等懺,你一天至少要洗兩次澡,而且你在修懺的衣服跟你平常睡覺、吃飯的衣服要分開的,要特殊的乾淨的衣服。你做功課的時候,有一定的衣服要穿的,要齋戒沐浴。

第三個,祈請三寶。

你在修行的時候,一開始要禮請十方三寶,包括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普賢菩薩等等,你要祈請三寶現前。

第四個,懺悔發願。

大乘的正修之前都要先滅罪,你要有一個懺悔主。比方說你修大悲懺,就是觀世音菩薩作懺悔主;你修八十八佛,就是普賢菩薩作懺悔主。你要有一個懺悔、發願的過程。

第五個,就是讀誦經典,就是正修了。

  讀誦經典以後,有一段時間靜坐,第六就修學止觀了。

  所以它的整個正修包括禮懺、讀誦、修止觀這三個主題。一天中,比方說你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那一天就是六支香到九支香,不斷地這樣做下去。

當然,這個地方都強調要以普賢行願作根本。其實普賢行願在修學時的應用很廣。你看,八十八佛也是以普賢行願作它的根本,最終也是會歸到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所以我們誦《法華經》,最後也可以把它會歸到南無大行普賢菩薩,來提醒自己:我們依止時空無盡的菩提願在修學。

閻王也愛被拍馬屁

釋淨界

當我們開始正念真如,開始修空假中的時候,你要對治面對的是「阿賴耶識」。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們是今生才有生命,那就簡單多了,人一生才幾十年,能打多少妄想?問題是我們要面對我們的過去、過去,無量的過去生命所留下的痕跡,我們今生都要概括承當,就看著它是那麼的任運的生起,你卻控制不了的。

有一個小公案,說有一個生意人他死了,就到閻羅王那去了。閻羅王就把他一生的功過拿來看,先贊嘆他說:欸,你造了很多慈善事業,不錯。但是你有一個缺點,你在人世間的時候很喜歡拍馬屁,這一點不好!這生意人說:我沒辦法!閻羅王,因為我生長在人世間,他們都沒有什麼修養,喜歡拍馬屁!如果每一個人都像閻羅王你這樣子,這麼有修養,我就不需要拍馬屁了!閻羅王說:對對對,你說的有道理!所以閻羅王也是喜歡別人拍馬屁。

這『習氣如暴流』就是說,當我們的習氣在活動的時候,你自己不知道,問題在這個地方,你是不知不覺。只有當我們「正念」提起的時候,那這個愛取才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