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E)

淨界成佛正常做衆生不正常

淨界/我們的思考模式出錯了/詳見後

學會「想」。/詳見後

觀行:知念無念

釋淨界

觀行就是你的心開始去「回光返照」,我們遇到事情開始明心見性、開始直下承當真如以後,當然他的內心還是在打妄想,妄想一個都沒有少,但是他面對妄想的時候,態度不同了。他會怎麼樣呢?他觀照真如的過程當中,「知其念即無念」,第一個念,就是我們生滅的妄想。他觀察這個妄想的本質,就是不生滅的心性。

怎麼觀呢?你遇到妄想來干擾你的時候,你就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問它的根源,因為妄想最怕你問它這一句話。身為一個妄想,它就是一個沒頭沒尾,它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它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古人說「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妄想是善於偽裝的一個東西,它沒有一個實體,沒有實體的東西,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因為它沒有一個來處,這個時候妄想自然就會消滅了,不起無明諸顛倒惑。

淨界法師:善根增長,煩惱淡薄的兩帖藥。

第一個,"知心無念",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這是第一個思考"。

(成佛正常,做衆生不正常)

剛開始都是帶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來聽聽課,也來打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後,回去繼續打妄想,對啊,就剛開始就是這樣帶妄修真,帶有妄想修真,但是沒關係,佛法有的是方法。就是你這個善根帶動起來以後,佛陀告訴你要修兩個觀照,這兩個觀照,這兩帖藥很重要,你吃下去你這個善根會增長,煩惱會淡薄,哪兩帖藥呢?

第一個,你要經常告訴你自己,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本來沒有妄想,這個太重要了,你本來沒有妄想,你本來清淨的,妄想是因緣和合的一種虛妄的假象。

你看這個鏡子,雖然很多灰塵,

但這個鏡子本來是光明的,

它可以恢復原狀的,

這個灰塵沒有真實的把鏡子給染污,


第一個,"知心無念",

"這是第一個思考"。


第二個,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成佛是正常,我去修學善根是正常。因為我的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大智慧光明義故,真實識知義故,我的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善根,我做眾生是不正常的。

佛陀說,你本來是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你本來應該要居住王家的,結果你自己跑出去流浪,變成乞丐了,做乞丐是不正常的。

在日本,有一個小女孩,她肝臟很不好。這個母親就帶她去找日本一個最高明治肝病的醫生,這個醫生就給她開了很多治肝病的藥,後來發覺吃了一個療程以後,都沒什麼效果,這醫生就找原因了,怎麼回事呢?說你有按時給她吃藥嗎?她說有。那個禁忌的東西什麼不能吃你知道嗎?她說我知道。那怎麼會這樣子呢?他就詳細問她的整個生活情況。原來這個母親,她每次要送她去學校上課的時候就說:小華,你要小心啊,你肝臟不好。然後,她要去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是:小華你要注意一點,你肝臟不好呀。你就給她自我暗示啊。一個業障,一個煩惱障,最怕你執著,我們要知道,煩惱本來是沒有自性的,但是你給它力量。後來那醫生說,你要換一個說法:小華,你肝好很多了。果然她這樣改變口氣以後,她那個肝病的藥就發揮效果了。

所以我們的心是需要鼓勵的,你不要老是呵責你自己。你看大乘佛法第一個是什麼?信心啊,信解行證,你一定要先信。修行人,你面對無量的妄想,你要給自己激勵,說我一定做的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內心本來清淨,我本來具足善根,我只是假借佛法把它啓發出來而已。你要自我激勵,你要給自己能量。

所以,即便我們面對無始劫來我們感覺到強大的妄想,不要怕,你激勵你自己,知心無念,知道你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潛能,你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真實識知義故,遍照法界義故。我們現在盡量,從現在開始不要老是用你的思考模式,你看看佛陀是怎麼教我們去思考事情的。這兩帖藥你吃下去,保證你進步很快,你翻轉得很快。

所以這個是佛陀告訴我們怎麼去觀察我們內心的真實相:第一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個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嚴格來說受菩薩戒,這兩種思想沒有建立起來,沒有資格受菩薩戒,這兩個。這個是大乘的信心的基本,大乘佛法的起步,這個是信仰的起步而已。

淨界法師:心念決定業力的形成

業力的形成是由心念決定的。心念是邪惡的,不管做什麼就是惡業;心念是善良的,即便訶責你的兒子,它也是善業。

考大家一個問題:因果的道理。你坐在蘋果樹下,蘋果掉下來砸到你,它打得你很痛,這個是善業還是惡業?答案是:它不是業。它沒有心識,它是個果報。你看地震,地震也不能成為業,因為地震沒有人造的。業一定要有一個明瞭的心,要有心識引導的行為才叫業。蘋果沒有造業的能力,它沒有心識,怎麼造業?它是植物。要知道,業力一定是由思想引導的。

講一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佛在世時,另外一個護法,叫做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三個公主,其中一個,叫善光公主。她長得最莊嚴、最討人喜歡、最有德行,也是波斯匿王三個女兒里最有名氣的。因為她長得莊嚴又善解人意,所以得到波斯匿王的寵愛。波斯匿王經常辦完公事後,就到她的花園散散步,善光公主就陪他聊聊天。

有一天,波斯匿王處理完公事後,又到善光公主的花園裡和她聊天。波斯匿王就說:「女兒啊!你長得這麼莊嚴,受到別人的贊美,那是因為父王對你的疼愛,父王對你的加持。」善光公主一般都是很隨順父王,但是突然間,她說了一句話:「父王,您這句話說得不對。我今生的安樂果報,是我過去的善業所感。」波斯匿王就不高興地走掉了。第二天他又提起了,他說:「你的善業是我加持你的。」結果善光公主的回答還是一樣,她說:「這是我的善業所感。」連續三天都是這樣回答,把波斯匿王激怒了。波斯匿王說:「好,我看是你的善業力量大,還是我國王的威德力量大。」就叫侍從去街上找一個乞丐。找到以後,就跟他說:「我把女兒嫁給你,好不好?」乞丐說:「當然好啊!」善光公主就嫁給這個乞丐了。

嫁給乞丐以後,善光公主知命認命,安住道法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樣,她對道法的勝解、皈依,不會改變認知的。她嫁給乞丐以後,就問乞丐:「你家住哪裡?」乞丐說:「我沒有家,我做乞丐。」「那你以前小時候住哪裡?」乞丐說:「我們小時候,本來也是大富長者,後來發生了火災,父母都死了,所以我們兄弟姊妹只好在外面流浪做乞丐了。」善光公主說:「好,那我們去你的老家看看。」乞丐就帶了善光公主到他老家去看,一片荒野,那個房子燒得不能用了。善光公主說:「沒關係,我們先安頓下來。」兩個人就種種菜,種種田,開始過日子。

夫婦兩人在種田時,鋤頭一鏟下去,突然間「叩]一聲,裡面有東西,結果挖到了祖先留下的珍寶。乞丐把珍寶拿出來,蓋了一座比善光公主以前住的宮殿還更大的宮殿,裡面的設備更豪華。

波斯匿王當然一時賭氣啦,氣消了以後,就派人去打聽一下現在公主過得怎麼樣。結果那個侍者一看,回來報告說:現在公主住的宮殿比以前的宮殿更漂亮。波斯匿王非常驚訝!領著他的侍從趕過來看。善光公主很歡喜地把她父王請進來。他一看:果然啊!裡面的設備比以前更好。

這時波斯匿王就領著善光公主去見佛陀,請佛陀開示,是什麼因緣造成這個結果。佛陀說:善光公主是生生世世喜歡佈施的,這種佈施已經形成善根了。這是善念,勝解,對道法的勝解。佛陀說:她今生的富貴,很重要的是其中一生,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上一尊佛──迦葉佛時代,佛陀有四大弟子,善光公主對四大弟子平均地供養。那時她是一個婦人,沒有工作,她先生賺錢。她就把先生的錢,除了日常生活用的以外,拿一點錢去供養迦葉佛的四大弟子。一開始她先生是反對的,說這個錢我們自己用就好,為什麼要去供養修行者呢?但是善光公主再三地勸她先生,說我們應該去供養,來生才有富貴的果報。後來她先生就勉強同意了。

所以她得果報時,有決定跟不決定的差別。做太太的供養這個錢是哪裡來的?先生賺的,所以當然她先生有一份。但是為什麼得果報時,善光公主的果報是如此地堅定不可破壞?而這位男眾乞丐一定要遇到善光公主,他的果報才會激發起來?因為他是被動式的,他佈施時心力羸弱,沒有強烈的佈施心來引導。所以,雖然他跟善光公主兩個人同時佈施,果報卻不一樣。就是兩部同樣的馬車,一個是強壯的馬在引導車子;一個是很瘦弱的、走得很慢的馬在引導車子,所以業因的業力不一樣。

諸位!你們會慢慢知道,明白道理再修習善法,跟沒有明白道理是完全不一樣。你說,我參加打佛七,會長打電話給你,不好意思才來參加,這也是善業,但是得果報的時候力量薄弱,因為你不好意思才來的。如果你主動積極,開了四五個小時的車來參加佛三,那就不一樣了,這個佛號進入到你的心中,那就不一樣了。業力本身的形成是由心念主導的,心強業重,得果報時那個勢力就不同。你看,她的父親身為國王,都不能夠障礙她的安樂果報,她的善業到這種程度,沒有人可以去抗拒。她父親把她嫁給了乞丐,她的福報照樣顯現出來。沒有預期的,隨便找一個乞丐,她的果報照樣出來,誰都擋不了。因為她造業時,其心堅定,金剛不可破壞,她有強大的願力。

所以,諸位要知道,業力的成就,一定要有心念的引導才能構成業力。你的心念就扮演著重要角色,決定它的強弱、它的方向。

你遲早會明白:

所有事,都是「自變自緣」。

上淨下界法師

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面來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內心顯現出來,讓你自己受用,這叫「自變自緣」。唯識學說:你自己變現一個相狀,你自己去受用攀緣。外在的人事永遠只是一個助緣,沒有一件事情是離心別有的(離開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在僧團里,有部分人發心出家了,住在僧團,各種原因住不下就走了,來來去去,這種人還真不少。一個僧團大家住同樣的房子,穿同樣的僧服,吃同樣的飯菜,有的人整天是愁眉苦臉,有的人內心充滿了喜樂,很奇怪,同樣的環境。

在家人就不用講,因為在家人有些人福報大,住大房子,環境不同。而出家人是不管你福報大小,來到僧團都是一視平等。但是同樣的環境,不同的人接觸的時候,福報大的人,善業力強的人,他跟外面的環境接觸,他自己就變現出這一部分是快樂的。而有罪業的人,你本身的罪業跟環境接觸的時候,你自己會變現這一部分是苦惱的。這是個人循業發現。

我們遲早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們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生又一生,錯誤的、痛苦的歷史一而再反復重演,因為我們永遠找不到問題的根源。一個人不能自我反省、回光返照,那你就沒有一個美好的來生,你今生只會空過了。一個菩薩你可以有一個不滿意的過去,你也可以有一個不是非常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安樂的未來。就是你要覺悟,而覺悟的本身,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麼回事。

所以一個人,當你面對某一個人事痛苦的時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去佛堂懺悔。對~!你快去佛堂懺悔。你自己的業顯現出來的,別人只是一個助緣。所以一個人的感受,是自己兩個手掌把它摩擦創造出來的。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麼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過去,想像就看你的未來。

淨界法師:妄想的力量是你給的

諸位你們知道妄想為什麼那麼大的勢力,你知道嗎?為什麼它告訴你說,你要去吃什麼東西,你就一定要聽它的,你知道妄想勢力為什麼那麼大,諸位知道嗎?對啊!因為你給它力量,對啊!妄想是沒有根的,妄想的力量是你給它的呢,你說了算,你現在搞得自己很被動啊。你看看,你不隨順它,你看它一次兩次就沒有勢力了,你試試看。我們現在本來是主人,弄到自己變成好像是快要被妄想趕出去一樣,我們現在被妄想逼得都走投無路了。其實你現在就站穩腳步,我真如本性說了算,我不隨它轉。

所以妄想,你要觀想,妄想最怕你回光返照,它只會用假相來欺騙我們。妄想在《楞嚴經》裡面,你只要問一句話就好: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它沒有根嘛,要不然怎麼叫虛妄的想象呢,它是一種虛妄的想象啊。

所以,你對治妄想你要用正確的方法,你不要自已創造一個不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妄想,這樣不對哦。你觀想佛陀的嘴巴,你就創造一個妄想出來,不對哦。聽聲音就只有聲音,如果你覺得聽聲音不夠,你可以做理觀。你可以觀想一下:我本來沒有妄想,我乾嘛跟著你走,然後,妄想的勢力就慢慢薄弱了,然後,你再堅持佛號,觀想我是業障凡夫,我離開這個佛號我就完了,假想你跟他皈依,慢慢慢慢的,妄想就凋零了。妄想它最怕的是第一個理觀的思惟,第二個你的堅持。你堅持佛號,你一定要堅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所以你的方法要正確。

修行很痛苦,不修行更痛苦!

釋淨界

我們一般人修行很難,難在哪裡呢?因為它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你不是說只是修行三五年,你一輩子都要修行,所以這個是長時間的馬拉松賽跑。很多人前面幾年拼得很厲害,到最後慢慢懈怠下來,因為長時間的用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般到了老參的時候,做功課就開始悠悠泛泛。初學者還不錯,老參悠悠泛泛。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思惟了,你為什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呢?因為你現在面臨的是一種輪回痛苦的壓力。你今天不提起精神做重大的加持,那麼你來生會繼續輪回下去,你遭受的痛苦就會更厲害。

如果你覺得拜佛、念佛、持zhòu,提前起床很痛苦,你不去做,你今生不處理生死問題,你來生會遇到更大的痛苦。將來你開始修行,你還得乖乖地走這條路,你還是要提前起床,每天強迫自己拜八十八佛,念佛持zhòu,做種種的功課。

換句話說,這種修行痛苦是必經的過程。你這個問題越早處理對你越好。你說:「不著急,我來生再做。今生沒有往生,下次再來一次。」下次再來一次,那麼你每一次的生命都要受到輪回的痛苦,而這個痛苦是白受了。

所以你既然要走,你就早一點處理,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修行很痛苦,是的,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就是這個意思。你現在可以選擇。我們必須用短暫的痛苦來解決長遠的痛苦,因為你沒有退路。不是說你閃過了眼前的痛苦你就可以快樂,因為你這個眼前的痛苦是必經的過程。

你現在不去走,以後就要經過輪回的痛苦。下一次覺悟的時候,你還是要走這條路,遲早要走。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既然是要走,我們就要產生勇悍之心。遲早要面對的,你就早一點面對,不要再退怯了。

淨界法師:

八風不動一屁過江,

智轉「勝解力」!

你看宋朝的蘇東坡居士。蘇東坡居士跟佛印禪師有很多的對話,我們講其中一個。蘇東坡在江北做官時,他平常忙完公務的時候很喜歡打坐。他有一天打坐很相應,出定以後,就寫了四句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尤其是後面那兩句話,他覺得非常滿意,他的心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八風吹不動。當然那個時候,因為蘇東坡是被貶官,他以此來自我鼓勵。

寫完以後他就叫侍者,趕緊拿這個偈頌到江南金山寺給佛印禪師看。他說:「你要讓佛印禪師給我批注了以後,趕緊拿回來。」結果佛印禪師批了兩個字叫「放屁」。拿回來一看,蘇東坡就火了。他說:「我這樣尊重你,把我的偈頌給你參考,你居然對我如此無禮!」那麼當下就領著侍者坐船到了金山寺,要去跟佛印禪師理論。佛印禪師這個時候已經把房門關了,寫了一個「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但是蘇東坡也不簡單,他看了以後馬上自我反省,非常慚愧!回去繼續用功。

所以蘇東坡第一念看到「放屁」的時候,他是受到刺激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那種刺激能夠讓他從江北一直坐船到江南。但是十信位的菩薩畢竟他是在做功課的,跟一般凡夫還不太一樣,他只有第一念的失念,等到他靜下心來以後,他的善根那個觀照力活動的時候,他馬上會自我調伏。

所以我們一個資糧位菩薩,講實在話,我們現在沒辦法培養第一念的正念,沒辦法,真的做不到。但是我們要求啓動第二念的正念,至少你要把握第二念,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

第二念啓動的關鍵就在「勝解力」了。其實在判教當中,在十信跟十住的過程中間,在唯識學多一個勝解行地,就是在講這個第二念的力量。你必須對於空假中三觀的智慧,要產生堅定不移的理解。雖然你理觀薄弱,雖然你禁不起外境的刺激,但是你對佛法的空假中的真理有很深刻的體驗。你有本事在你失去了正念以後,很快地自我恢復,你要有一種自我恢復的力量。不必別人勸諫,也不用別人鼓勵,自己的系統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自調自省,這個叫 作 勝解行地。

淨界法師:我們的思考模式出錯了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好,這個地方說明我們開始這個是關鍵了,我們改變我們過去的想法。前面是平等觀,這個地方就不平等了,我們生命會有很多的付出,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選擇為我自己付出,我把精神體力用來讓自己快樂,因為我想追求快樂嘛;第二個,我讓無量無邊的有情快樂,這是第二個選擇。就是說,我想快樂,每一個有情都想快樂,每一個人對快樂的需求是沒有差別的。那身為一個菩薩呢,我有兩個選擇,我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所有的付出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呢,還是為了追求眾生的快樂?

這個地方就做出選擇了,我們看: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生命的付出用來追求自己的快樂,就創造了一切的痛苦,因為這個就是增長我執,我們會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抬高了。那麼假設我們把生命的付出,我們用來利益有情,那麼這樣子呢,就創造了無量無邊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的善根。所以身為一個有情眾生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從這個地方差別出來了,所以自他交換求加持。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曾經做了很多的善事,我們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但是我們現在還是這副德性,那麼佛陀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他成佛了,那麼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的心態不一樣,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佈施,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持戒,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結果我們真的受益嗎?也沒有啊,對不對?你看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保護自己,對不對?當你變成一隻螞蟻的時候,你也保護自己。當我們變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保護自己,但是,結果我們真的保護自己了嗎?沒有,我們把自己弄得越來越卑賤,越來越痛苦,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越保護自己,把我們弄得越痛苦。如果我們改變一個心態,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向佛陀學習?佛陀為了保護一切有情去做事情,結果他變成了大自在的萬德莊嚴的佛陀。

所以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出錯了?你看我們無量劫來哪一個生命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活,結果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佛陀犧牲了自己,成就了眾生,結果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出錯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這個善業進入到我們的心中轉化成一種痛苦的果報,為什麼佛陀的善業進入心中變成萬德莊嚴,這就是所謂的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希望佛菩薩給我加持,讓我改變我的心態。

淨界法師

讓生命歸零把心帶回家/詳見後

​從《楞嚴經》的角度——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沒有相狀,所有的相狀都是後來的因緣所生法,既然它是個因緣所生法,它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它之所以在你心中停留這麼久,是因為你執著它,你不放掉它,不是說這個相狀不離開,是你不想讓它離開啊,問題在這兒了。


楞嚴經說啊我們一個人都是哪,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有很多障礙,你們猜猜看,世間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障礙你,那個人是誰?你猜猜看。對了!這件事情發生過了,你自己揮之不去,你一定要把它拿出來,不斷的想——「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說,本來我們心性,一念清淨,本來清淨嘛,那麼你有這個業力,你遭遇到這個相狀,但是業力釋放完以後,這個相狀照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它是消失掉了,但是幾十年來,為什麼你揮之不去呢?因為你「自心取自心」——你自己攀緣你心中的假相,你把它抓住了,所以它在你心中一直停留下去,是你自己不讓它走的了,不是說我們本來有這個相狀,不是了,我們本來沒有相狀的,我們心中本來就有相狀,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了。

所以《楞嚴經》它的一個角度,就是修行人第一個把生命歸零——把心帶回家。你如果不把心帶回家,你這一條路,你的菩提道路就很難走下去,你帶著無量無邊的相狀啊,你是心有千千結,你負擔很大啊,你菩薩道怎麼走呢?你必須把所有的好壞相狀全部放掉,回歸到你一念本來的面目。


所以,《楞嚴經》強調一個菩薩,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第一個概念:安住真如——清淨的本性。就是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句話很重要哦!你本來沒有煩惱,但是你也是要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你本來沒有業障,但是你也是要好好的拜八十八佛,來懺悔如夢如幻的業障;你本來沒有生死,但是你也努力的去了如夢如幻的生死,這叫稱性起修。這個觀念,你建立起來,對你很重要。如果你認為煩惱是真實的,真實有的,你用佛號——我跟你拼了,那你就很辛苦了。如果你不把生命歸零,重新開始,你這個菩薩道一路走來,你就很難走下去了,你跟過去就糾纏不清了。


你讀讀《楞嚴經》,佛陀一再的告訴你自己——把心帶回家,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因緣——以不變應萬變,這些假相——來就來,去就去,你的心就像鏡子一樣——來則顯現,去則不留,你才能夠真正做到心無罣礙。

所以這個地方,圓教的菩薩,他為什麼能夠產生這麼大的願望,其實某種程度,不是一時的衝動,不是宗教情操而已,他是有智慧觀察的。

我們執著水泡,卻失去了整個大海。

上淨下界法師

「阿難!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所以說,阿難尊者,長久以來我們的心都是對外相產生堅固的執著,所以不能夠回光返照見聞覺知的體性。因為我們在相狀的執著而失去了廣大的體性,不知道這個體性當體就是如來藏、當體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啊。

所以我們應該假借這個因緣,回光返照見聞覺知的體性到底是生是滅,是同是異,是非生滅,或者是非同非異,這個前面都說過了。從這個地方去相互地對比,你就可以知道其實這六根本來就無生,本來就沒有生滅。我們在生命當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對某一個相很執著,結果我們就忽略了它廣大的體性。就好像說,一個大海,大海當中被風一吹產生一個水泡,我們對那個水泡很執著,結果失去了整個大海,因小失大啊。

當我們遇到依他起的時候,你不生起執著,你知道它的本體是無所得的,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那麼你就累積了一個圓成實性。那麼圓成實性,它是解脫輪回的力量。所以諸位,我們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生命會累積兩種力量:一個遍計執的力量,你的執著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引導你輪回生死;第二種力量是圓成實的力量,它會讓你從生死裡面解脫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是兩種力量都有。

所以輪回的根本,與其說業力,你不如說執著更為直接。沒有執著,這個業力不能串成果報的。相狀永遠沒有錯,是你抓著相狀不放。所以是這個遍計執,問題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顯現過去的業力,這個業力釋放完它本來自己會消失掉,那麼為什麼在你的心中永遠沒有消失掉?因為你把它抓住了,而這個就是你臨終的地雷了。

什麼叫做顛倒想?就是這個,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種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兩三個,但是只要有一個出來,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盡棄了,因為你的佛號的力量,絕對不是它的對手。所以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麼?破遍計執,不是破相狀,破你的執取。你把相狀放掉就好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講無分別智之前,先知道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什麼。

那麼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遍計執,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復到你內心的平等。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你之所以不清淨,是你自己去惹塵埃的,所以破遍計執,開顯圓成實,這個就是無分別智的目的。

淨界法師

不要相信明天會更好

暇滿,簡單的說有五種的暇滿,第一個:善得人身。因為你在三惡道,到諸天去,都不能修行,你必須得到人身;第二個:要佛法住世;第三個:要六根具足;第四個:要無諸罪障。你罪障太重,你會形成障礙;第五個:於法生信——你必須有信仰的善根。

所以,你今生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具足,又沒有太大的障礙,這是你人生當中無量劫來一個美好的時光,所以你要思惟「人道難生、佛乘難遇、暇滿難得,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我們一般人,可能都沒什麼危機意識了,你想說:怕啥?我今生不了道,來生再來一次吧。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哦:我們現在是一個減劫了,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是往壞的方向走,如果你今生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你來生——更困難,更困難!不管是外在的環境、不管是你內心的善根,你整個條件更困難!不要相信明天會更好,「明天會更好」這句話是騙人的話,佛陀是認為明天不會更好,佛陀是認為整個時代是往末法的時代,是往壞的方向走,修行的環境是越來越糟糕。

所以說我們在修行當中,你不能夠有一種悠悠泛泛的心態,說我今生不能解決問題,來生再來一次,你修行當中,要真實發起願力,你必須背水一戰,把你的退路斬斷,你才有辦法,你要有這種決心。尤其是求生淨土的人,這個地方這一句話更重要,求生淨土啊——「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印光大師說:所有念佛人,要往生,一定是有一個背水一戰的決心。他說你今生要是不能成就,你來生就直墮阿鼻地獄了。你不能給自己一種偷心一種後路,說:哎呀,沒關係了,我沒有到淨土去,我好歹我今生受了五戒十善,我來生做個人,繼續修行——完了,你給自己一條後路,你就完了!求生淨土,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有所保留。因為你面對無始的煩惱跟業力,臨命終的時候,你一點的動搖,你就完了,你不能讓煩惱跟罪業,有一點活動的空隙啊。

印光大師說:往生淨土是生起一種決定性的願力,不是一般的願力哦,是決定性的願力!不是說我想要往生,你如果說我想要往生,你大概不會往生了,你一定提升到我一定要往生!所以,善念跟願力的差別,在這個地方,是我想要怎麼樣,提升到我一定要怎麼樣,而這種覺悟,來自於這種「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你必須要想象——你今生是最好的時機了。在你無量劫生命當中,我們大部分是在三惡道裡面挨過去的,你今生得到人身、六根具足、遇到佛法的住世、你又明白道理、世間上又沒有太大的災難、衣食無缺,而且你本身也沒有太大的罪障,那這個時候,你很多條件具足了,今生是你最好的機會了,你一定要把你的後路斬斷,就是我們說的「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這種決心,加起來就是我們一個菩提心的基礎——出離心。

五濁惡世

淨界法師

娑婆國土的特色,這個地方講出一個相貌叫五濁惡世,我們解釋一下。這個世界當然有十方的世界,娑婆世界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們常講五濁的情況。

這個濁,古德的解釋有二層意思:第一個是雜染義,第二個障礙義。

這個障礙,蓮池大師講出二個例子,其實是出自《楞嚴經》:

第一個,有一杯乾淨的水,你丟進很多很多的泥沙,再把這個水跟泥沙攪拌一下,這樣子叫做濁。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水本來很乾淨,是可以喝;你丟進泥沙以後,不能喝了,因為它從清淨轉成雜染。

第二個,這個水本來流動率很大,結果泥土丟進去以後,產生遮障,沒有辦法流動。

這個地方,就是說這五個法,對我們的身心世界,產生了雜染、產生修道的障礙。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劫濁叫做眾濁交湊,三災具足,它是整個五濁的總相,眾濁指的是後面四濁都具足,在劫濁當中也出現了小三災。這個劫就是時間的意思,就是人壽從八萬歲,不斷的遞減到了二萬歲,眾生就進入到五濁惡世。

這個五濁惡世在二萬歲以內,開始有三種災難:

第一個刀兵,人跟人之間開始發生戰爭,以前的眾生是沒有戰爭的;

第二個產生疾病,開始有病痛;

第三個產生饑饉,在二萬歲之前衣食自然,根本就沒有飢餓的情況,到二萬歲以內,農作物開始欠收了:

所以這個劫濁就是眾濁交湊,三災具足。

見濁,大家開始邪知邪見,撥無因果,人們開始重視果報,不重視因地了。

煩惱濁,貪嗔熾盛,不得安穩,到五濁的時候,大家的心開始躁動了,因為慾望變得比較強。

眾生濁,果報卑劣,備受眾苦,大家的果報變成卑劣了。

命濁,壽命短暫,死於非命,很多很多的因緣,大家沒有到達應該有的壽命。

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樣一種五濁惡世的狀態之下,能夠走難行道而成就佛道,而且在娑婆世界弘揚佛法,這個是甚難希有的。

學會「想」。

上淨下界法師

感受是看過去,想像就看你的未來,所以這個「想」就很重要了。「想」它有二個相貌:第一個於境取相。感受是沒有相狀的,它是一個快樂跟痛苦的感受,這種直覺的感受。這個想陰它開始去攀緣一個相狀,他心中肯定有一個相狀,可能是一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有各式各樣的相狀,然後在這個相狀裡面,開始施設名言。

這個名言就是分別,產生善良的分別,產生邪惡的分別。身為一個想象,第一個捏造一個相狀出來,第二個在上面不斷的分別。然後開始準備造業了。「想」就到了「思」,「行陰」就開始造業了。這個想陰對我們影響是太大了,尤其是你的未來就在你一念的想象力。

所以我們改變不了外境,但是你經常要作正面的思考,這一部分是你可以做主的。在修學中,你想要讓你今生活得安樂,更重要的是要創造美好的未來,你的想象力很重要。你有財富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來想象,你喜歡跟人家分享還是獨自佔有,這樣的一個想象開始運轉的時候,其實你來生的相貌就開始出現了。我們的想陰會決定我們今生的苦樂,也會決定你來生的去向。

人生,跟結果有關的,你盡量放下。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生為一個人身,首先第一件事情:先求認命,再求開創。我們不能夠擺脫過去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跟過去切割的,除非你是一個聖人,你是一個法身菩薩,只要你還是一個業報身,只要你的生命還受業力的主導,你就擺脫不了過去。所以我們為什麼不斷的懺悔,就是這樣,把那個罪業降到最低了。所以我們今生,一定要去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如果你今生很富貴,那你前生從佈施中來;你今生多病,你過去生中從殺生中來,這個你一定要承當的,沒辦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今生的生命有一半是一個既成的事實。

所以學佛第一件事情先能夠承當過去--先求認命,你必須對過去概括承受。這是人生的束縛的一面,但是人生也是有希望的一面,就是你將往哪裡而去?今生的果報,不是你能夠決定的,但是未來你可以決定,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應該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

你培養一個佈施的思想,你來生就往富貴的果報而去;你培養一種慈悲的思想,你來生往莊嚴健康的果報而去。我們不能選擇今生,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來生。但是你的機會,在你死亡到來之前,就必須做好準備,如果你死亡到來之前,你的心態還沒有準備好,那麼來生到了的時候,你又是一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我們面對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我們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你把所有的精神體力去經營今生,你忽略你內在的心地法門,就是我們講你去經營外田--外在的環境,讓你自己活得快樂。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今生的因緣,你能夠改變的很有限了,阿賴耶識一旦把這個果報變現的時候,它某種程度已經成熟了,今生努力改變的很有限很有限。但是你把所有精神體力用來創造今生的快樂,等到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怎麼面對未來?這是個問題了。所以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充滿了悔恨、恐懼不安。

所以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經營內田,就是你心地法門--你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人生。所以人生,只要跟結果有關的,你盡量放下,但是跟過程有關係的,你要注意!我不能決定我今生是快樂跟痛苦,因為這個是過去,前生的我已經把它做了,前生的我做的,今生的我要去承擔。但是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是你可以選擇的。

同樣是一個逆境,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種障礙,然後怨天尤人,把你的心地法門破壞了,充滿了埋怨;同樣一個逆境,你可以把它當做你一個修行的考驗,當做你一種增上的資糧,你產生正面的思考,結果那個逆境過去以後,增長你的忍辱波羅蜜。你雖然外田不快樂,但是你心中的田——那種忍辱的功德,建立起來了。

我們不能選擇結果,但是你可以決定你的過程,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這個是你可以決定的。所以今生,只要你到這個時候,今生的生命大概是已成定局了,但是來生呢,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佛教是重視來生。所以我們對於內在的思想的栽培,是很重要的,你必須培養一個佈施的思想,你來生才可能富貴;你必須培養一種忍辱的思想,你來生才能夠莊嚴健康。

認為人生有結果,錯!人生沒結果!

釋淨界

我們一定要思惟:「身世無常,幻緣虛假」。這是一種無常敗壞,是無常觀。其實這個地方主要是約著死亡,死歿無常。就是說,我們要告訴自己三件事情:第一個,我們今生一定要面臨死亡,沒有人可以避免;第二個,死隨時可以到來,它不能規劃的。你說等我年紀大了再來學佛,你不一定有機會。年輕人死的多的是,所以死亡隨時會到來;第三個,死亡到來時,除了佛法的資糧以外,其餘都沒有意義了。

那麼死亡說明瞭什麼事情呢?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生是沒有結果的,這個很重要!我們追求太多,其實真正需要的不多。我們為什麼花那麼多精神體力去追求世間的快樂,去做百年萬年的規劃呢?因為我們產生常見,認為可以永遠活在世界上,認為人生會有結果。其實錯!人生沒有結果!

佛陀說做夢有結果嗎?你一個晚上做五個夢,第一個夢做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結果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這個螞蟻就喊冤啊,說我第一個夢的七寶跑哪裡去了呢?沒了!因為「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今生的果報不是你的全部。是因為你過去生剛好有一個善業,那個能量釋放完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

你再幾十年後找你的身心世界,找不到了。人生不可能重迭,每一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大海撞出的水泡,沒有水泡是重迭的。我們經歷過無量的人生,沒有一生是重迭的,不可能有相同的相貌,相同的思考模式,所以每一個夢都是獨立的,結果都是一個--沒有結果。

諸位!你今生叱吒風雲,結果只有一個--沒有結果。你今生非常不堪,你也沒有結果——因為你的業力釋放完了。然後你再打開另外一個抽屜,再受用你另外一個果報。所以知道人生只有過程,這個很重要!

死歿無常就是告訴你,要知道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是沒意義的。就是說得到人身不容易啊,講一句簡單的,要做一些你帶得走的。人生有些事情你真的可以帶走,來生繼續受用。但是,你不要老是做一些帶不走的,浪費時間啊!說實在的,死亡到來時你非常失望,所有都帶不走,你情何以堪哪!我們每一個人活了一輩子,有些人臨終時是滿載而歸,歡歡喜喜地帶著他的資糧去面對他的來生,今生沒有空過;有些人是把今生完全花在世間的生滅因緣,臨終時全部破壞,充滿了悔恨離開了今生。

所以,與其讓我們臨終悔恨,佛陀事先就告訴我們:你一定會面臨死亡,而死亡到來時有些東西會被破壞,有些東西是不會被破壞的,你最好趁早知道,因為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還有機會。你經常思惟死亡,就是一個過濾,知道什麼東西你帶得走,什麼東西帶不走。「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你不要等到臨終再後悔。

順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說:我們菩薩六波羅蜜,其實只有四個法門,就是佈施、持戒、禪定、智慧,這個忍辱跟精進不是法門,它是一種心理素質。他說:你這個六波羅蜜是成功失敗,這個行力跟忍力是關鍵,所以印光大師說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你心理的素質,你就是善用你的忍力跟行力,一般來說是這樣的。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上慧下天法師說:我告訴你一個秘訣,傳授修行的心要。他說「你順境的時候要行力」,身心健康非常好,因為有時候我們善業起現行,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這個時候你要趕快用功,因為你這個是大好時光,太陽出來的時候,因為你一生當中這種好時光不多,你要趕快的精進用功、積集資糧。

遇到逆境的時候,你剛好是阿賴耶識罪業起現前的時候,處逆境要守,安忍不動,這個時候你一動就完了,更糟糕了。

所以順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菩薩發了很多願,那這個願是不是可以實踐,就看這個菩薩的心理素質,他的行力跟忍力是不是夠好。

你是初學者,最好乖一點。

釋淨界

理觀,它是對道理的觀察。道理的觀察它是有條件的,依教起觀。我們必須要把佛陀的言教加以學習,你不能夠自己開創一個修行的道路。我講實在話,修行是有道路的,剛開始你最好遵守道路。如果你是初學者的話,你乖乖地把佛陀的文字背下來,理解清楚。理觀的時候——「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剛開始不要自作主張,自己創造一個文字,你最好不要。

我說實在話,初學者你沒有資格寫偈頌。很多初學者寫了偈頌說:「師父!你看這是我的心得。」我丟到垃圾筒裡面去。你一個初學者你寫什麼偈頌,對不對?祖師的偈頌多了去,你就把它背下來就好了。你寫的偈頌會比祖師好嗎?老實一點!「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歷代的祖師已經開了很多的道路。

如果你跟蕅益大師有緣,你就背他的偈頌;你跟印光大師有緣,他有很多的開示法語,你把那個法語基本的文字背下來,他那個法語一定會形成一條道路的,它會引導你的。這條道路,你順著他的文字去思考,它就會把你帶到空性去;你順著他的文字去思考,它會把你帶到假觀的調伏跟引導去。

你都不要去費心,不要自作主張,人不要自作聰明,你把祖師已經安排好的道路拿過來,你就依教起觀。為什麼叫天台教觀綱宗?依教起觀嘛。你要先學習教法,要不然你怎麼觀呢?

所以你只要是根據祖師的教法,這叫「觀」,你自己創造一套叫「打妄想」,簡單講就是這麼回事。因為你沒有人印證,你說:我想我打坐以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是不是?那你要開悟,你真的有心得,講出個偈頌,也可以;但你要沒有心得,你講這個就是戲論妄想。所以說我們剛開始,就老老實實地把祖師的偈頌背下來。

當然你要先學習,這個偈頌是怎麼的思考模式。然後你就順著文字下去思考,依教起觀,文以載道。慢慢慢慢你每次觀,觀久了以後那個道,那個文字裡面的相就會釋放道理出來。然後那個文字相,你第一次讀,喔!「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可能沒有感覺,但是你不要放棄,不斷地思惟,慢慢慢慢你會發覺這個文字相它會釋放一種光明,欸!你就有點味道,喔,這句話有意思,有意思!從文字般若轉成觀照般若,它會在你心中會慢慢出現光明。佛法的文字跟世間的文字不一樣。

所以,你修理觀,就是先把祖師的話背下來,來做你內心的引導。等到你融會貫通了,熟悉了,你可能就不需要祖師引導。但是你初學者,最好乖一點。

淨界法師 :修行跟上班不一樣

◎假設一個人,不發廣大心,也不立堅固願,整天人家共修,他也來共修;打佛七,他也來打佛七,這樣子「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打佛七最容易看得出來,一個人心中有沒有目標。你看有的人打佛七,他也無所謂啦,你打板我就進來,你說打完我就出去,就這樣子,七天把佛號念完就算了唄。但是這樣子,你這句佛號沒有力量。就是你很想要念佛,但不是「我一定要念佛」,你只是很想要而已。

◎有些人打佛七時,是有目標的。你看他提起佛號的時候,他的神態就不一樣,帶目標而來。這種人是有備而來,他可能遇到重大的災難了。他來念佛,每一句佛號,是有真實力道下去的,把力量放進去了。為什麼?因為他有目標。

◎修行,其實只有你知道而已。諸位要知道修行跟上班不一樣。上班你只要打卡,走的時候再打一次卡,中間做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是你念佛的時候,是不是有用心,這個差很多,差非常多。我常常說,有些人打佛七是結緣的佛七,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欸,我來了,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你根本沒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連阿彌陀佛的門都沒有進去。因為你念佛號的時候,沒有把心放進去。為什麼呢?因為你無所謂,不想做些什麼改變,反正覺得就這麼回事,打佛七就打唄。

◎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有目標,那就不一樣了,你是希求救拔。一個貧窮的人,在追求珍寶的時候,他有所求。所以淨土宗是要有所求的,它是有相行。如貧得寶想,如病得藥想,這個人是有備而來。我不用等到第七天,光是憑你的心態,知道打完佛七,你的收穫一定不可思議。同樣一句佛號,準備好了,念起來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沒有準備好,它就是一個音聲,就這樣子,什麼功德都表現不出來。

◎所以你今天會接觸到很多的法寶,拜懺的時候沒缺席,拜八〸八佛的時候也在,打佛七的時候你也在,但是為什麼你修了幾〸年,還是這樣子呢?因為你缺乏一種目標,沒有願力就沒有動力,所以叫「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還是徒勞辛苦。」雖然你修了一個妙法,但是這個妙法的功德顯現不出來,因為你沒有把真實的力道放進去。你不能永遠活在「我很想要修行」,不可以!你要提升到「我一定要修行」!

◎修行成功的人,你看看往生淨土傳,都是背水一戰,沒有例外的。一個人在臨命終時,能夠衝過生死大海,就是,我沒有退路了,我是業障生死凡夫,前面是我唯一的出路,就一念心提起來衝過去了。不是說你佛號念得多,臨終就往生了,不是這樣子的。你沒有下決定的心,那個佛號就只是百千萬句。你有一千萬個石頭,比不上一顆的鑽石。諸位要知道,臨終就一念而已。所以印光大師常說,要發起決定性的信願,這就是目標。

淨界法師 :

修行很忌諱單向的修學

◎我們修行當中,很忌諱一種單向的修學。什麼叫單向呢?

有些人他只有事修沒有理觀。

他生命當中只有一種法門的力量在運轉,但是他心力薄弱,他走不出過去的業力跟妄想,這個就不好,單向修學,很難進步。

第二種,只有理觀沒有事修。

他道理學得很清楚,但是他不去拜懺,不去拜佛念佛,只有心靈的力量也不好。

◎所以我們應該讓心靈的力量從過去的妄想執著中走出來,善調其心,讓心力從過去的包袱中走出來,這是第一個。不要把自己的心力弄得這樣沈重,你可以走出過去,你有選擇的。釋不釋放業力它說了算,接不接受我說了算。我們在修行當中,把自己的心力表現出來以後,你一定要依止法力。很多事情我們自己做不到的,不要高估了自己。

◎禪宗很多人容易執理廢事,只有理觀沒有事修,我們要在三寶面前至誠地皈依。一個正常的修學,你必須要心力、法力同時具足,心力帶動法力,法力加持心力,缺一不可。如果你在生命當中,心力、法力、理觀、事修都具足了,我恭喜你,你上路了!如果你只是單方向的力量,只有心力或者只有法力,你還沒上路,你只是跟三寶結緣。

淨界法師 :修行是有道路的,剛開始你最好遵守道路。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的問題是我們初學的時候,

怎麼分清我是在理觀,還是在打妄想?

【師父答疑】好。理觀它是對道理的觀察。道理的觀察它是有條件的,依教起觀。我們必須要把佛陀的言教加以學習,你不能夠自己開創一個修行的道路。

我講實在話,修行是有道路的,剛開始你最好遵守道路。如果你是初學者的話,你乖乖地把佛陀的文字背下來,理解清楚。理觀的時候——「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剛開始不要自作主張,自己創造一個文字,你最好不要。

我說實在話,初學者你沒有資格寫偈頌。很多初學者寫了偈頌說:「師父!你看這是我的心得。」我丟到垃圾筒裡面去。你一個初學者你寫什麼偈頌,對不對?祖師的偈頌多了去,你就把它背下來就好了。你寫的偈頌會比祖師好嗎?

老實一點!「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歷代的祖師已經開了很多的道路。如果你跟蕅益大師有緣,你就背他的偈頌;你跟印光大師有緣,他有很多的開示法語,你把那個法語基本的文字背下來,他那個法語一定會形成一條道路的,它會引導你的。這條道路,你順著他的文字去思考,它就會把你帶到空性去;你順著他的文字去思考,它會把你帶到假觀的調伏跟引導去。你都不要去費心,不要自作主張,人不要自作聰明,你把祖師已經安排好的道路拿過來,你就依教起觀。為什麼叫天台教觀綱宗?依教起觀嘛。你要先學習教法,要不然你怎麼觀呢?

所以你只要是根據祖師的教法,這叫「觀」,你自己創造一套叫「打妄想」,簡單講就是這麼回事。因為你沒有人印證,你說:我想我打坐以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是不是?那你要開悟,你真的有心得,講出個偈頌,也可以;但你要沒有心得,你講這個就是戲論妄想。所以說我們剛開始,就老老實實地把祖師的偈頌背下來。

當然你要先學習,這個偈頌是怎麼的思考模式。然後你就順著文字下去思考,依教起觀,文以載道。慢慢慢慢你每次觀,觀久了以後那個道,那個文字裡面的相就會釋放道理出來。然後那個文字相,你第一次讀,喔!「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可能沒有感覺,但是你不要放棄,不斷地思惟,慢慢慢慢你會發覺這個文字相它會釋放一種光明,欸!你就有點味道,喔,這句話有意思,有意思!從文字般若轉成觀照般若,它會在你心中會慢慢出現光明。

佛法的文字跟世間的文字不一樣。所以你修理觀,就是先把祖師的話背下來,來做你內心的引導。等到你融會貫通了,熟悉了,你可能就不需要祖師引導。但是你初學者,最好乖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