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D)

你不能再分別了,管好第六意識!

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詳見後

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

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第七意識的執著

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

就是你的名言分別(修清淨"平等"覺)。

(你不能再分別了/管好第六意識!)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今天講六種意樂只是一個原則,但是大方向,無分別智很重要。就是你不能再分別了,你要管好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錯誤的分別,就是顛倒妄想;一種是如理思惟。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管好,你就很成功地把自我意識轉成菩提心了。

它的關鍵在這裡。你先不要管第七意識,其實第七意識是很被動的。第七意識的自我意識它雖然可怕,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它沒有主動權,它不能主動干擾你。要不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為它佈局,第七意識能夠活動嗎?

所以,第七意識雖然可怕,但是第七意識它沒有主動干擾你的能力,一定要第六意識虛妄的名言分別幫它鋪路。所以管好你的第六意識很重要,影響你怎麼去解讀人生。所以你要不斷學習。遇到事情怎麼想很重要,你要往哪個方向去想?當然第一個先安住自己,先告訴自己,其實人生無所得,這是空性,很重要。

我們第六意識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識的節奏。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識不能為它做這些的佈局呀。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緣,但這個很難。第一念就把執著給切斷,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不攀緣,因為攀緣心是我們的本性。

我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奇:哦,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但是你起碼你攀緣到影像的時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別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你要永遠知道人生沒有好壞,把今生過了就算了,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這就是說,我們在今生走過以後,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塵埃,每一個塵埃都是生死的業力。

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斷攀緣,那至少你斷分別,不要產生太多的名言分別。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事都不分別了,但是如果你發覺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經常出現,而且每一次的出現,都會擾亂你的心思,可能讓你特別討厭或者特別歡喜,那麼這一條路你就要切斷了,這一定是一個強因,你已經產生執著了。這一條路一定有地雷呀!


諸位,我再講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這個道路給切斷,如果你發覺有一種分別,你經常會出現,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會深深的觸動你的念頭,讓你喜歡它,讓你深惡的討厭它,這個道路你要切斷,這個分別你要切斷,你不能再觸動它,這個一定是一個輪回的力量。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別。

【開示節錄】往生與否跟佛號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

上淨下界法師

唯識學的下手是第六意識,

成敗的關鍵看第七識。

用第六意識改變第七意識。

從唯識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成敗,不是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兩百拜,你往生的希望就輸給他。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是事修而已。

成敗在第七意識,你對三界的執著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

唯識學的成敗得失,它的判斷標準,完全看第七意識——恆審思量。因為它是輪回的根本,它沒有改變,從唯識的角度,你就沒有改變。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現在的你,思想完全沒有改變,你過去貪什麼,你現在還貪什麼,從唯識的角度,你沒有改變,你完全沒有改變,你只是增加善業如此而已。從輪回的角度,你沒有好好掌握輪回的開關,你做的都是枝末的問題。

往生與否跟這個佛號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

通過唯識學,首先要知道,你的判斷標準在哪裡?你的目標是什麼?我希望我三年後有進步——我三年前看到一個事情,高興的時候會很高興、痛苦的時候很痛苦,三年後感覺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業力輕薄了!因為關閉輪回的開關,你已經開始啓動了。

所以,唯識學判斷輪回,完全從第七意識判斷。但是,第七意識沒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因為它沒有名言,它沒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沒有能力改造自己。所以下手從第六意識下手,用第六意識去學習經論,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識溝通,用道理來化解第七意識的執取。


整個唯識學的宗,就是第六意識的止觀;它的趣,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取。這個你最好先瞭解一下。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個唯識的教法的綱領就掌握了。所以你就從中能夠修觀、能夠破執,乃至於慢慢地把心帶回家,悟入我們的真實本性。否則,你只是分別唯識的複雜的名相,結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緣,不知道它的會歸處,那麼這樣子就很難得到唯識的利益了。所以我們把它的這個宗趣先掌握。

——節錄自《唯識學概要》——

修行最怕一開始用錯了心!

——淨界法師

所以古人講,

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

無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

你後面的加行都沒有用。

就是你要先掌握根本——

什麼是成佛的根本,

什麼是生死的根本。

《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了很多,但是他越拜佛、越念佛,脾氣越大。他不知道怎麼辦,就問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說,你這一念心沒有調好,你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緣啊。你用攀緣心來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啊。他說,你小心啊!你來生不是求生到淨土,你來生變成阿修羅法界。

我們這一念心是個根本。你是一個葡萄的種子,它終究是成就葡萄的;你是一個蘋果的種子,它最後一定變成蘋果。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頂多你在阿修羅當中,你是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你的拜佛念佛,變成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但是你阿修羅的本質沒有改變。

我希望大家要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

你看你要煮飯,飯的根本是什麼?你要拿米啊,米是飯的根本。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要找到你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

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都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錯了。

所以說你看,我們從前面一路走來,阿難尊者問佛陀成佛的法門,佛陀到這個地方什麼法門都還沒講。

為什麼?先要找到你的根本!

如果你第一步錯了你後面就錯了,

後面修行都沒有用。

所以古人講,

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

無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

你後面的加行都沒有用。

你本身是一種瞋心的個性,用功下去瞋心越大,阿修羅法界;你是貪心的個性,用功下去,變成魔王魔眷屬。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就是你要先掌握根本——

什麼是成佛的根本,

什麼是生死的根本。

淨界法師

讓生命歸零把心帶回家/詳見後

​從《楞嚴經》的角度——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沒有相狀,所有的相狀都是後來的因緣所生法,既然它是個因緣所生法,它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它之所以在你心中停留這麼久,是因為你執著它,你不放掉它,不是說這個相狀不離開,是你不想讓它離開啊,問題在這兒了。


楞嚴經說啊我們一個人都是哪,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有很多障礙,你們猜猜看,世間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障礙你,那個人是誰?你猜猜看。對了!這件事情發生過了,你自己揮之不去,你一定要把它拿出來,不斷的想——「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說,本來我們心性,一念清淨,本來清淨嘛,那麼你有這個業力,你遭遇到這個相狀,但是業力釋放完以後,這個相狀照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它是消失掉了,但是幾十年來,為什麼你揮之不去呢?因為你「自心取自心」——你自己攀緣你心中的假相,你把它抓住了,所以它在你心中一直停留下去,是你自己不讓它走的了,不是說我們本來有這個相狀,不是了,我們本來沒有相狀的,我們心中本來就有相狀,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了。

所以《楞嚴經》它的一個角度,就是修行人第一個把生命歸零——把心帶回家。你如果不把心帶回家,你這一條路,你的菩提道路就很難走下去,你帶著無量無邊的相狀啊,你是心有千千結,你負擔很大啊,你菩薩道怎麼走呢?你必須把所有的好壞相狀全部放掉,回歸到你一念本來的面目。


所以,《楞嚴經》強調一個菩薩,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第一個概念:安住真如——清淨的本性。就是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句話很重要哦!你本來沒有煩惱,但是你也是要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你本來沒有業障,但是你也是要好好的拜八十八佛,來懺悔如夢如幻的業障;你本來沒有生死,但是你也努力的去了如夢如幻的生死,這叫稱性起修。這個觀念,你建立起來,對你很重要。如果你認為煩惱是真實的,真實有的,你用佛號——我跟你拼了,那你就很辛苦了。如果你不把生命歸零,重新開始,你這個菩薩道一路走來,你就很難走下去了,你跟過去就糾纏不清了。


你讀讀《楞嚴經》,佛陀一再的告訴你自己——把心帶回家,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因緣——以不變應萬變,這些假相——來就來,去就去,你的心就像鏡子一樣——來則顯現,去則不留,你才能夠真正做到心無罣礙。

所以這個地方,圓教的菩薩,他為什麼能夠產生這麼大的願望,其實某種程度,不是一時的衝動,不是宗教情操而已,他是有智慧觀察的。

【開示節錄】往生與否跟佛號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

上淨下界法師

唯識學的下手是第六意識,

成敗的關鍵看第七識。

用第六意識改變第七意識。

從唯識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成敗,不是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兩百拜,你往生的希望就輸給他。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是事修而已。

成敗在第七意識,你對三界的執著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

唯識學的成敗得失,它的判斷標準,完全看第七意識——恆審思量。因為它是輪回的根本,它沒有改變,從唯識的角度,你就沒有改變。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現在的你,思想完全沒有改變,你過去貪什麼,你現在還貪什麼,從唯識的角度,你沒有改變,你完全沒有改變,你只是增加善業如此而已。從輪回的角度,你沒有好好掌握輪回的開關,你做的都是枝末的問題。

往生與否跟這個佛號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

通過唯識學,首先要知道,你的判斷標準在哪裡?你的目標是什麼?我希望我三年後有進步——我三年前看到一個事情,高興的時候會很高興、痛苦的時候很痛苦,三年後感覺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業力輕薄了!因為關閉輪回的開關,你已經開始啓動了。

所以,唯識學判斷輪回,完全從第七意識判斷。但是,第七意識沒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因為它沒有名言,它沒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沒有能力改造自己。所以下手從第六意識下手,用第六意識去學習經論,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識溝通,用道理來化解第七意識的執取。


整個唯識學的宗,就是第六意識的止觀;它的趣,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取。這個你最好先瞭解一下。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個唯識的教法的綱領就掌握了。所以你就從中能夠修觀、能夠破執,乃至於慢慢地把心帶回家,悟入我們的真實本性。否則,你只是分別唯識的複雜的名相,結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緣,不知道它的會歸處,那麼這樣子就很難得到唯識的利益了。所以我們把它的這個宗趣先掌握。

——節錄自《唯識學概要》——

我們執著水泡,卻失去了整個大海。

上淨下界法師

「阿難!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所以說,阿難尊者,長久以來我們的心都是對外相產生堅固的執著,所以不能夠回光返照見聞覺知的體性。因為我們在相狀的執著而失去了廣大的體性,不知道這個體性當體就是如來藏、當體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啊。

所以我們應該假借這個因緣,回光返照見聞覺知的體性到底是生是滅,是同是異,是非生滅,或者是非同非異,這個前面都說過了。從這個地方去相互地對比,你就可以知道其實這六根本來就無生,本來就沒有生滅。我們在生命當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對某一個相很執著,結果我們就忽略了它廣大的體性。就好像說,一個大海,大海當中被風一吹產生一個水泡,我們對那個水泡很執著,結果失去了整個大海,因小失大啊。

當我們遇到依他起的時候,你不生起執著,你知道它的本體是無所得的,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那麼你就累積了一個圓成實性。那麼圓成實性,它是解脫輪回的力量。所以諸位,我們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生命會累積兩種力量:一個遍計執的力量,你的執著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引導你輪回生死;第二種力量是圓成實的力量,它會讓你從生死裡面解脫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是兩種力量都有。

所以輪回的根本,與其說業力,你不如說執著更為直接。沒有執著,這個業力不能串成果報的。相狀永遠沒有錯,是你抓著相狀不放。所以是這個遍計執,問題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顯現過去的業力,這個業力釋放完它本來自己會消失掉,那麼為什麼在你的心中永遠沒有消失掉?因為你把它抓住了,而這個就是你臨終的地雷了。

什麼叫做顛倒想?就是這個,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種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兩三個,但是只要有一個出來,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盡棄了,因為你的佛號的力量,絕對不是它的對手。所以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麼?破遍計執,不是破相狀,破你的執取。你把相狀放掉就好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講無分別智之前,先知道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什麼。

那麼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遍計執,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復到你內心的平等。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你之所以不清淨,是你自己去惹塵埃的,所以破遍計執,開顯圓成實,這個就是無分別智的目的。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這個觀念很重要!

一個人要懺悔,

就必須相信業果是不會消失的。


罪業消失的唯一方法就是 「 懺悔 」

——淨界法師

過去台灣有一位女居士,這位女居士前生有強大的善業力,所以今生福報很廣大。當然福報大的人比較怕死亡,但不幸的是,她前生雖然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所以她今生就得了癌症,中年還不是年紀很大,就得了癌症,所有的醫生都治不好。

有人就建議她說:「 你乾脆到喜馬拉雅山去找大修行者,請他幫你加持。」

這個時候,這位女居士經過了一翻的波折,就找到了喜馬拉雅山上修行的上師;當然這位上師有禪定,就入定為她觀察。

他說:「你的癌症的確是有罪障。」

他說:「我現在可以用我的禪定力、三昧力,把你的罪障暫時挪到後面去,你的病痛馬上就會好。但是,你來世還會再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

這位女居士聽了之後就放棄了!

我覺得這位西藏上師還是有點良心,講真話。「業果不失」就是說,我們今天身為佛弟子的基本觀念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果你不認同這個觀念,你已經不是一個佛弟子了。

一切法,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有它「生起」的因緣,也有它「消失」的因緣!

你今天在造罪的時候,因緣是從你的內心生起的;既然這個東西是從你內心生起,別人就不能夠幫你消滅!如果說,這個罪業是外來的,是「他生的」──你本來沒有這個業,是別人給你的。別人給你的,那別人當然可以把它拿走。問題是:你的罪業是你的虛妄心生起的,那麼別人就沒有辦法幫你消滅。

就像佛陀在經上講一個比喻說:你今天在那個地方睡覺做夢,夢中出現了很多的夢境,看到很多快樂的夢境,也遇到很多痛苦的夢境。這個夢境是怎麼來的呢?是你做夢的心生起的。佛陀不能到你的夢境里 , 把你的夢境消滅掉 !

佛陀只能到你的夢境里,把方法告訴你,說:「你現在是在做夢,我告訴你消滅這個夢的方法。」你能夠依照佛法的方法操作,你覺悟了、光明出現了,這個夢境自然就消失掉,這個叫做「罪從心起將心懺。」

所以當我們造了罪業以後,諸位要知道:你要把這個罪業消失的唯一方法就是 「 懺悔 」, 沒有其他方法 。

有些人造了罪業之後,也不去懺悔,他去佈施,拿錢來贖罪。你拿錢出來佈施叫做「修善」,你是在積集「福報」,而你以前所造的殺盜婬妄叫做「罪業」,這是兩件事。你那個造罪的心,不生起慚愧、懺悔的心,你的罪業依舊還在,你來生得果報,非常的富貴,但是當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你也是短命多病,這兩種「業」是不能互相抵銷的!

所以,你在懺悔之前,要知道「業果」是不失的,每一個業有它所招感的相對果報──佈施招感富貴、持戒招感莊嚴…你造某一方面的罪業,它有某一方面的果報。所以我們在懺悔之前,就要知道你不去懺悔,這個業是永遠存在的。

你不能再分別了,管好第六意識!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今天講六種意樂只是一個原則,但是大方向,無分別智很重要。就是你不能再分別了,你要管好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錯誤的分別,就是顛倒妄想;一種是如理思惟。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管好,你就很成功地把自我意識轉成菩提心了。

它的關鍵在這裡。你先不要管第七意識,其實第七意識是很被動的。第七意識的自我意識它雖然可怕,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它沒有主動權,它不能主動干擾你。要不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為它佈局,第七意識能夠活動嗎?

所以,第七意識雖然可怕,但是第七意識它沒有主動干擾你的能力,一定要第六意識虛妄的名言分別幫它鋪路。所以管好你的第六意識很重要,影響你怎麼去解讀人生。所以你要不斷學習。遇到事情怎麼想很重要,你要往哪個方向去想?當然第一個先安住自己,先告訴自己,其實人生無所得,這是空性,很重要。

我們第六意識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識的節奏。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識不能為它做這些的佈局呀。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緣,但這個很難。第一念就把執著給切斷,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不攀緣,因為攀緣心是我們的本性。

我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奇:哦,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但是你起碼你攀緣到影像的時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別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你要永遠知道人生沒有好壞,把今生過了就算了,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這就是說,我們在今生走過以後,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塵埃,每一個塵埃都是生死的業力。

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斷攀緣,那至少你斷分別,不要產生太多的名言分別。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事都不分別了,但是如果你發覺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經常出現,而且每一次的出現,都會擾亂你的心思,可能讓你特別討厭或者特別歡喜,那麼這一條路你就要切斷了,這一定是一個強因,你已經產生執著了。這一條路一定有地雷呀!

諸位,我再講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這個道路給切斷,如果你發覺有一種分別,你經常會出現,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會深深的觸動你的念頭,讓你喜歡它,讓你深惡的討厭它,這個道路你要切斷,這個分別你要切斷,你不能再觸動它,這個一定是一個輪回的力量。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別。

看看你現在的知見,是否有問題?

那怎麼辦呢?那要追求寂靜。痛苦我不要,快樂我也不敢要,那就保持寂靜。這個不錯了,你的心已經開始從安樂道走上瞭解脫道。但是,保持寂靜也不圓滿。

進一步要瞭解什麼才是真正佛陀的智慧,

如何安住心性、歷事煉心。


上淨下界法師

從下手的修行,我們要重視因地,我們對果地只是一種隨喜、贊嘆、好樂。就因地而言,我們現在作為一個生死業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快調整心態,養成佛陀思考的智慧。佛陀遇到事情他老人家是怎麼想的?就是你必須要以佛心為己心。我現在成就不了佛陀的功德,但是我先成就佛陀的知見。

我們現在知見有什麼問題呢?我們一般人,如果學佛以後就是拜拜懺,然後就做做義工,完全沒有經過教理的訓練,完全靠過去的善根產生信仰,那你的知見只有一個,叫作離苦得樂。諸位!「追求安樂此心同」,所以你的檔次就跟一般人也沒有差太多了。一般人也是離苦得樂,你沒有學佛之前也是離苦得樂,只是你現在把離苦得樂的心態拉到佛法裡面來,然後你有因緣修習廣大的資糧。但是可惜的是你的知見檔次不高,所以你也就變成人天果報,如此而已。

然後慢慢你就看經典了,你發覺世間的快樂有問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它不安穩。諸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傷害。所有的快樂一定要安穩。我們凡夫是這樣,要麼你就不要給我,你說我這個人過的雖然是平淡生活,但也習慣了。世界上最大的悲哀是,先給你快樂,再跟你奪回來。這個是全世界最大的悲哀,得而復失。

但是,所有的快樂都是這樣子,所以你不要羨慕有錢人。有錢人最痛苦的地方是在臨命終。因為像我們沒有福報的人,死就死了,對不對?今生也就這樣了,算了!福報大的人死亡,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因為他心中對他所有的東西都心有所住,他的心已經放在他所有的資產上,收不回來。所以,臨命終的時候,那個業力的風要破壞他的所有資產的時候,那叫一個生龜脫殼,他怎麼能夠保持正念呢?他沒辦法保持正念的,他已經收不回來了。所以你要知道,離苦得樂的概念是不對的。

那怎麼辦呢?那要追求寂靜。痛苦我不要,快樂我也不敢要,那就保持寂靜。這個不錯了,你的心已經開始從安樂道走上瞭解脫道。但是,保持寂靜也不圓滿。

進一步要瞭解什麼才是真正佛陀的智慧,

如何安住心性、歷事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