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轉識為智(五)

淨界法師弘法資料平台/總檔

淨界法師弘法資料平台/岑泳儀/甘味/法因/李凡/WANGWAI

"印光大師":

對治妄想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我要提醒淨土宗所有的菩薩,你要知道一件事情:藏傳佛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總有一天這條路你要走。所以我們不能去毁謗人家,你要隨喜讚嘆。憑什麼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所需要的法不多,但是學習要廣?就是要擴大你的胸量,你要先隨喜讚嘆,你要把末來的路先鋪好。如果你毀謗了某一個法門,其實對別人沒有影響,你障礙你自己!

淨界法師:

修行人"迴光返照",

意思就是說:

如果你不希望

臨命終的時候

生死業力太重,

希望臨命終的時候,

離開三界比較好離開。


有一個觀念很重要:

從今天開始,

別人怎麼樣,

你都不要管他,

跟你沒有關係。


他造他的業,

你祇是在受果報,

你做你該做的事。


你說:

你罵我,我也罵你,

那你我兩個都墮落。

一個修行人不是這樣子。


你罵不罵我,是你決定

那是你的事,

我做我該做的事。

願以此閱讀、轉發、隨喜之功德普皆迴向,願未學佛者,學佛因緣早日成熟,皈依三寶,建立正信;願已學佛者聞正法,遇明師,持戒精進修行。普願法界眾生,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不退成佛!願十方賢聖,不離不動本際,應化十方。願法界在迷眾生,返照本覺真心,徑登上品!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從佛教的因緣觀察,你寧可煩惱重、善根強,你寧可這樣子,因為你煩惱重,你善根強,你還是可以突破。也不要說煩惱淡薄、善根鈍,不要這樣,這個不好。所以說,

你的生命的改變是來自於你真實的覺悟、真實的智慧,你才可以產生一個強大的改變,

而這個智慧怎麼來的?是聽聞佛法來的,沒有其它的方法。

"楞嚴經"的思想,

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此妄想不真)。

淨界法師:

"楞嚴經"它不對治妄想,

它認為對治妄想

產生一種對立,不好。

你祇要保持清楚的覺照,

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根本就沒有妄想"。

所以

"楞嚴經"的觀念是沒有妄想。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

有兩種觀念:

我有病,我去治療;

或者我根本就沒有病。

根本沒有病的思想

就是"楞嚴經"的思想,

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

"楞嚴經"曰: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淨界法師:錯用了心

我們花很少的時間

經營(向內)心地法門(創造來生),

這是錯誤的,錯用了心!

今生的成敗得失,

是前生就決定了(前世因)。

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

你不能改變它(今世果)。

所以,

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

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向外攀緣心)。

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

不能改變了(今世果)。

他開始"創造來生"(觀心觀慧的成就),

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經營心地法門),

培養自己(內在禪心)心靈的力量。

詳見後/

總想向外求的概念,錯得很!/詳見後

附:術語解釋

【清淨心】1、毫不懷疑的心。2、沒有污染的心。3、沒有煩惱的心。

【攀緣】是心意不定,隨著外境而轉的意思。凡夫之心,時常攀緣外境,隨著外境而轉,沒有一刻的寧靜;有道之士,放下萬緣,凡事隨緣而不攀緣,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攀緣】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常略之以緣之一字而說之。心為能緣,境為所緣,心涉於境,謂之緣。楞伽經一曰:「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楞嚴經一曰:「諸眾生以攀緣為自性。」維摩經問疾品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中略)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上淨下界法師

〖淨界和尚問答錄〗

為什麼要放下今生

善士問:

  師父在課堂中提到,面對業力今生能夠改變有限,應該放棄而寄託於來生。然則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念念在行為上的選擇,也能夠引發後續不同因緣的發生,比方說我們會產生對阿賴耶識變現果報的可以掌控的錯覺。弟子請問師父,在道理上應該如何去理解?

淨界和尚解說:

  其實我們今生的一些修行,比方你今生起了菩提心,斷惡修善,你今生也會有一些美好快樂的因緣出現,這個是花報。但是為什麼佛法要我們把今生全盤地放下呢?它要你不要把精神體力放在今生。因為你今生已經是個有漏的了,它的本質是有漏,就算上面多一朵花,多一個水果又怎麼樣呢?它的本質是輪回的果報。


  就是說,雖然我們今生好好念佛,好好持戒,你今生也會產生命運的改變,但是你都不能去執著,今生要徹底放下。佛法叫你放下今生的意思就是,你的精神體力要完全放在創造來生。也就是說你今生的人生只有一個意義,為了創造來生而活,這是佛法的思考。當然這是針對一定要往生的人來說了。


  諸位!為什麼它要你放下今生?韓信的軍隊只有三萬,項羽有十萬大軍。憑什麼韓信能夠打敗項羽?在垓下的時候最後一戰,韓信能夠用三萬的軍隊打敗項羽的十萬軍隊,憑什麼?因為他背水一戰!他過河以後把船都燒掉了。諸位!你憑什麼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去了生死?你憑什麼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憑的就是你放下今生那個決心――我一定要成功!所以,你如果又分心,再對今生的果報攀緣,你的精神體力就分散了。本來你的精神體力就有限,你面對的又是一個強大的敵人,你要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你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佛陀很多的規劃,他是有道理的。


  今生跟來生你只能夠選擇一個,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不可能腰纏十萬貫,又要騎鶴下揚州,你要選擇。你又要享受今生榮華富貴,你來生又想求生淨土,不可能!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決心。一個會往生的人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背水一戰,因為你面對的敵人是一個無始劫的業力。往生與否只有一個判斷,就是你的決心夠不夠而已,其實不是佛號念多少。


  諸位!你沒有決心,你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也沒有得生之理。你要是決心夠,一句佛號乃至十念就夠了。所以,如果你現在是「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會往生了。你只是很想要往生,可有可無嘛。所以我們在學唯識,你會發覺,你不能對今生有任何的縫隙。無分別智就是把所有的縫隙――攀緣娑婆世界的門全部關住,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到來生去,你才可能成功。

【183】如果以往生為重,會不會顯得自己太自私?

我講實在話,佛陀都沒辦法主宰眾生的業力,何況是你呢?所以我們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我們強調把心收起來,是收你的攀緣心,但是沒有收你往生的願力,成佛的願力。這個願力也收,那你就落斷滅思想了,這樣懂嗎?

  都攝六根,收的是你的攀緣心,主宰的心;淨念相繼,釋放的是你往生的願力,成佛的願力,帶動的是所有的善法。

生死業力的開關是攀緣心、主宰心,往生的願力的開關是一種離相清淨心,還有一種往生成佛的願力。這種願力跟攀緣心你得分清楚,你不能夠說,既然不攀緣,那我也不發願了,不可以這樣子,你這是極端的斷滅思想。

  我們再回答一個問題,這是今天收到的,跟這個也有關係。

  弟子問:弟子常為一事所苦,弟子現在已經六十九歲,應以自己的往生為重,還是繼續地為子女操心?如果以往生為重,會不會顯得自己太自私?

  師父答:我想這個牽涉到主宰性。我們今天不要用藏教對立的思考,要麼就做,要麼就不做,不要這樣子。我們以大乘佛法來思考這件事情。就是說,你會操心,這地方有問題了,你想要主宰你的子女。我們菩薩道就是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這個子女他來到人世間,他不是你創造出來的,他的背後有他的業力,他是依止你的因緣出生而已。你不管操不操他的心,他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是不是你白操心了?你打妄想:欸,我希望他變成什麼!他會照你的妄想走嗎?不可能!如果是,那是湊巧。

  你不要以為你可以主導別人,講難聽一點,你自己都沒辦法主導你自己,要不然怎麼說萬般皆是業呢?如果生命可以主宰,那就萬般皆是妄想就好了。所以,你操心就是你重視他的結果。

  其實,佛教只有過程。就是該怎麼樣,你就告訴他。我把我的經驗告訴你,但是怎麼做,你自己看著辦。做父母本來就是這樣子,難道不是嗎?

  我們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但是他接受多少,這個東西是他的福分。但是作為你,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你已經把你的經驗傳給他了,至於他怎麼操作,你就不要操心了,我們只問過程不要問結果。這是大乘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對結果不要有期待,因為這不是你說了算,他背後有他的業力跟妄想在主導他。

  我講實在話,佛陀都沒辦法主宰眾生的業力,何況是你呢?所以我們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我們強調把心收起來,是收你的攀緣心,但是沒有收你往生的願力,成佛的願力。這個願力也收,那你就落斷滅思想了,這樣懂嗎?

  都攝六根,收的是你的攀緣心,主宰的心;淨念相繼,釋放的是你往生的願力,成佛的願力,帶動的是所有的善法。

生死業力的開關是攀緣心、主宰心,往生的願力的開關是一種離相清淨心,還有一種往生成佛的願力。這種願力跟攀緣心你得分清楚,你不能夠說,既然不攀緣,那我也不發願了,不可以這樣子,你這是極端的斷滅思想。

"華嚴經"曰:

一切法從心想生。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性相一如,真妄不二)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當你體悟了

"佛心即為己心"。

(妄心幻影,佛心恆常)

佛心如太虛空,

真實不虛,如常不變。

虛靈洞徹,澄湛常恆。

即寂即照,非有非空。

絕凡聖之名稱,

無生滅之幻象。

妄心夢幻泡影,

幻有幻住,五蘊無我,

唯是"剎那生住異滅"

因果相續之遷流相也。

緣生之法,相有性無,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豁然開朗,恍然大悟/醒,

平等法界,法本無我。

諸法空相,法本無生。

佛在心中,心中有佛。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踐行

無緣大慈大悲大愛心行。

身來身去本是三昧(夢幻),

身來身去本是菩提(煩惱),

身來身去本是法身(五蘊),

身來身去本是涅槃(生死),

身來身去本是解脫(幻住),

身來身去本是一如(差別),

身來身去本是無生(生滅),

身來身去本是真常(無常),

身來身去本是陽焰(雲煙),

身來身去本是無念(有念),

身來身去本是無為(有為),

會有甚麼好處呢 ?有!

你這輩子會過著

清淨平等自在安樂的生活!

(過般若空性智慧的生活)

(華嚴中道無礙圓融境界)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煩惱)

(慈悲喜捨卻貪瞋悟禪心)

(瞭知轉念工程的重要性)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淨界法師:錯用了心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

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

就是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去注意結果,

這個錯了!

因為結果是不能改變的。

我們花很少的時間經營心地法門,

這是錯誤的,錯用了心!

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錯下去。


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結果要放棄。

我們只重視過程,因為過程是操之在我的,

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是你可以決定的。

今生的成敗得失,

是前生就決定了(前世因)。

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

你不能改變它(今世果)。

所以,

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

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向外攀緣心)。

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

不能改變了(今世果)。

他開始"創造來生"(觀心觀慧的成就),

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經營心地法門),

培養自己(內在禪心)心靈的力量。

淨界法師:錯用了心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

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

就是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去注意結果,

這個錯了!

因為結果是不能改變的。

我們花很少的時間經營心地法門,這是錯誤的,錯用了心!

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錯下去。

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結果要放棄。

我們只重視過程,因為過程是操之在我的,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是你可以決定的。

今生的成敗得失,是前生就決定了。

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你不能改變它。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

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不能改變了。

他開始創造來生,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培養自己心靈的力量。

總想向外求的概念,錯得很!

附:術語解釋

【清淨心】1、毫不懷疑的心。2、沒有污染的心。3、沒有煩惱的心。

【攀緣】是心意不定,隨著外境而轉的意思。凡夫之心,時常攀緣外境,隨著外境而轉,沒有一刻的寧靜;有道之士,放下萬緣,凡事隨緣而不攀緣,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攀緣】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常略之以緣之一字而說之。心為能緣,境為所緣,心涉於境,謂之緣。楞伽經一曰:「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楞嚴經一曰:「諸眾生以攀緣為自性。」維摩經問疾品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中略)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上淨下界法師

你只要做兩件事:第一個,安住清淨心;第二個,修一切法。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在心中你做兩件事就夠了,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你自然有好因緣。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相信這個道理嗎?你相信,那恭喜你!真的,不要求,多事,自找麻煩。

我再講一次,你內心的功德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這樣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就會準備好。你先相信這個道理,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你有什麼好求的呢?該你的,它還跑得掉嗎?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動烏雲變色了!生死輪回,把你整個生命的檔次都降低了,本來是功德莊嚴的,變成人天福報了。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後是輪回生死。

佛陀什麼都不想求,他萬德莊嚴。那你想想看,「求」這個門是向外攀緣的門,你走上了外門,安住是走內門。這兩個門,走外門也有蛋糕,但這個蛋糕裡面都是毒藥;你走內門的蛋糕是沒有毒藥的。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塊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門去找蛋糕,還是到裡面找蛋糕。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準備面對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裡面找蛋糕,就是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同樣是快樂,看你要哪一種快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

所以向外求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選擇。諸位!你要知道,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總想要向外求、攀緣,這個概念錯誤,錯得很嚴重。我們以前修行很多資糧都浪費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個資糧向外面去攀求,換一些小糖果吃。其實你可以把資糧向內安住,去喚起你內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嗎?

這個是比較深,但是這個道理很重要——安住的問題,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當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不要求。

這個就是有點深,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稱性起修。

附:術語解釋

【清淨心】1、毫不懷疑的心。2、沒有污染的心。3、沒有煩惱的心。

【攀緣】是心意不定,隨著外境而轉的意思。凡夫之心,時常攀緣外境,隨著外境而轉,沒有一刻的寧靜;有道之士,放下萬緣,凡事隨緣而不攀緣,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攀緣】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常略之以緣之一字而說之。心為能緣,境為所緣,心涉於境,謂之緣。楞伽經一曰:「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楞嚴經一曰:「諸眾生以攀緣為自性。」維摩經問疾品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中略)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遇到災難危險時,應該提起佛號,還是觀世音菩薩名號?

淨界法師

請師父開示,遇到災難危險時,應該提起佛號,還是觀世音菩薩名號?

答:

1約因緣......因緣深厚,感應明顯

2約目標......設定「來生目標」,決定「今生修學」

3約年紀......年紀越老,修學愈專。

要稱念哪一個菩薩的聖號,有三個條件來判斷:

首先,約你個人的因緣。因為我們不是今生才修行,所以感應有冥機顯應,有顯機冥應。有些人念觀世音菩薩,念沒幾句就有感應了。他過去生的修學已經修一個程度了,所以他今生稍微用功一下,的確就有感應。所以這個就是看你個人的修學經驗。你看有些人,遇到事情他念觀世音菩薩,他曾經有過那麼些感應,哦,他就知道了:有事情就念觀世音菩薩!他會把往生念阿彌陀佛、遇到障礙念觀世音菩薩區分開來。第一個,約因緣。

第二個,約目標,就是理性了,就不談個人的因緣了。佛法講因果報應,就是說,佛法是多元化的,它有很多種結果,但是你人生又短暫,那你現在的重點就是,你準備來生要變成什麼樣,這很重要!你來生要繼續輪迴,這是一個目標,反正我也不著急,我生生世世行菩薩道,這是一個目標。第二個,不行,我今生必須把這個生死給解決掉,不能再拖了,這再拖下去不是個事兒。這又是一個目標。

所以,你說你的因地要修什麼,其實是錯的。你要先問自己,你的目標在哪裡?因為這個目標影響到你的因地。所以,修行是先有目標再有因地的。你看四諦,苦、集、滅、道,他先想痛苦。為什麼有痛苦?因為有煩惱。滅諦,苦集滅道,那為什麼有滅?因為有道。所以佛法都是先談果地,就是你先設定你希望變成什麼結果,然後再考慮你必須要在有限的生命修哪些因地。

比如說,我來生想做大國王,那你的重點就不是在念佛,你的重點在修十善業,是吧?如果你的目標是往生,那很簡單,你往生是靠誰接引的?你不是靠地藏王菩薩接引,也不是靠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接引你的,所以順從本願,你一定要把佛號擺在正行——如果你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如果了。

所以,這個就跟你喜歡什麼佛菩薩沒有關係了。重點不是你喜不喜歡,重點是你定這個目標,重點是你的目標,你要順從你的目標。那第二個,由目標決定,那就是很理性了。不管我喜不喜歡佛號,我一定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彌陀的本願攝受我去的。所以你就必須把念佛當正行。為什麼?因為目標決定了。

第三個,跟年齡有關係。因為你年紀越大,你的造作能力越薄弱,你的心力越薄弱,所以你必須要集中你的心力,更多的心力,在你的目標上。就是說,你到晚年時候的重點已經不是離苦得樂的問題了,也不是趨吉避凶,這都無所謂。你到臨終的時候、晚年的時候,重點是你要規劃你的來生了。一個人到了晚年,你再注意今生,那你這個人就不對了。因為,到晚年你的太陽已經是夕陽西下了,你今生再怎麼經營也就這樣子了,再離苦得樂也就這樣子了。你到了晚年是怎麼去創造——趕快去把來生的你的目標給創造出來。就是你的心要跨越今生想到來生去了。所以你的年紀也會影響到你修行的法門。

比方說,你年輕的時候拜八十八佛,到晚年想說,不對!我跟這麼多佛結緣是挺好的,但是我臨終的時候靠阿彌陀佛接引。所以你可能會改拜阿彌陀佛。這個為什麼?因為年齡影響你的修行。你必須怎麼樣呢?一門深入了。以前慧天長老,我們的教務主任,經常講一句話說,年紀大了,要趕路了。太陽要下山了,你剩的時間不多了,要加緊腳步走了,要趕路了。

所以,到底念哪一個聖號,有三個因素。而這三個因素,後後重於前前。第一個,你的年紀。如果你還年輕,你還有大把的青春,你愛念什麼佛號就念什麼佛號,反正你不著急。第一個,年紀。第二個,你的目標。第三個,你個人的因緣。但是後後重要於前前。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152

一個沒有「家」的人,就被妄想追著打。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快捷方式,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


上淨下界法師

佛,簡單地說,是覺悟的意思,蕅益大師解釋說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根本,就是你經常要保持覺照,古人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產生覺照,你就隨順它而走。

其實,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呢?因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了。迷惑了以後,我們就跟著它走,認賊作父。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不隨妄轉。《楞嚴經》不對治妄想,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妄想。所以《楞嚴經》的觀念是:沒有妄想!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有兩種觀念,一種說,我有病,我去治療;第二個觀念是說,我根本沒有病!根本沒有病的思想,就是《楞嚴經》的思想,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的。

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愛」、「取」、「有」,你的第八識有很多的業力已經被滋潤了,尤其到了晚年,那個業力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出來得果報了。那麼這時,如果你顛倒妄想太多了,就抓住一個原則--放棄主宰,就是對妄想不要主宰,無住,這是最快的方法、快捷方式。所以,修十二因緣是調伏業力的快捷方式。如果你不經過這個快捷方式,透過四諦法門,那你要先思惟苦諦,思惟無常,然後才能夠把業力給調伏。

...當然業力一定有徵兆,它必須用妄想來牽動你,就是你的心必須要跟著妄想走,業力才有可能把你帶走,因為妄想跟業力,這是生死業力,你的心一定要有一個顛倒妄想來做橋梁。如果你不跟著妄想走,業力是帶不走你的。這個時候你再來思惟什麼苦諦、無常,來不及了。只有印光大師那一句話「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能跟它走。就是它跟我沒關係,我不想主宰它,我放棄對妄想的主宰...

你怎麼從生死業力,即將得果報的時候走出來?就是不隨妄轉!就是直接從「取」下手--我不取。我們今生該做的都做了,懺悔業障我也懺了,念佛我也念了,平常調伏妄想,我也盡最大的努力了,但是你今生的努力不可能處理所有的問題,你可能處理了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問題,到最後的百分之二十,就靠你的智慧來處理了。

我想,沒有一個人是業盡情空走的,「我的業全部處理完了」--這種人很少。大部分人是今生盡最大的努力,把業力妄想降到最低,但是最後的業力跟妄想就靠智慧來處理,最後只有靠智慧了--看你怎麼去判斷。...妄想來誘惑你、刺激你,如果你想要去主宰妄想,結果就被業帶走,這個妄想背後是有業力的,所以你最好放棄主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安住你的清淨心菩提願。

為什麼我們平常要訓練自己安住?...你不安住,你的心很容易被刺激。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風可以吹你,雨可以打你,老虎可以吃你,獅子可以咬你,你就被妄想追著打。所以,你要經常安住一念清淨心菩提願時,心常覺照。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快捷方式,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

【淨界法師】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用道理來說服自己

我們讀經典就是借教觀心。一個修行人,什麼叫做靜坐、修觀?就是你跟你自己溝通,你必須跟你深層的自我意識溝通。說:「你不要這樣子,不要老是喜歡攀緣。你看你攀緣的結果,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你攀緣也該夠了吧!每一生都攀緣,你看你現在得到什麼?什麼都沒得到,除了生老病死。得到什麼?對不對!

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新的生命——

回光返照,聽佛陀的開示改變自己。」

修行不能強迫,說:「誒!你不可以怎麼樣。」沒有用,反彈更厲害!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所以為什麼要讀經典?就是你用佛陀的教理跟自己溝通,跟過去的你溝通。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你開始修《楞嚴經》你會發覺,你遇到事情會出現兩個聲音,一個是過去的聲音:誒!要怎麼做……要怎麼做……。不可以!會有兩個聲音在你內心當中同時出現,那你就必須要選擇正確的聲音,你每一次都選擇正確,你那真實的力量就慢慢擴大。

我們不是說聽了《楞嚴經》就馬上把妄想拋掉,不容易的!因為它跟著我們太久、太熟悉了,這一條路閉著眼睛都可以走了,太熟悉了!但是你先明白道理,你先有一個目標,你每一次的失敗當中就呵責自己!讓你自己從失敗當中,累積一種改變的力量,至少你就有希望。你好過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你連什麼是真、什麼是妄都不知道。你說:「我知道了,我改變不了!」至少你知道了,你已經開始改變了,你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看到你的未來,看到你的希望。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慧天長老說:「修行啊,不怕慢,只怕站。」站著不動那就完了!說我走得很慢,走得很慢也在走嘛。所以懺公師父常說:「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其實這種暴起暴落的修行,我們不是很贊同。今天修怎麼樣……,明天拜三千拜,我們也不贊成,這種人一般容易退轉。點點滴滴就是說,你保證:我今天比昨天進步,我後天要比明天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即使說進步一點點,也沒什麼明顯,至少你在進步當中,我們看到你光明的未來。

一個人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也可以有一個不是很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美好的未來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你每一個念頭當中,堅持正念,堅持不隨妄轉。點點滴滴,我們就看到你美好的未來,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點點滴滴開始出現。

——摘自《楞嚴經修學法要》

現前一念心識,如何改造?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上淨下界法師

當我們已經掌握了一個生命的修行方向,應該是改造我們現前一念心識,那麼應該怎麼改造呢?在本論當中無著菩薩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你要確認你的修行目標。我們一個人假設生命當中沒有目標,就沒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力量,我們修行起來就沒有一種前進的動力。這樣子,我們一生的所學,就會變成一種分散的東西,而一事無成。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剛開始的時候,知道自己到底是要成就一個什麼樣的功德。...你一定要內心當中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內心。

第二個,你要「具足方便」。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是有很多障礙的,不是很順利。我們的煩惱會障礙我們,我們的罪業也會障礙我們,我們色身的老病死也會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有的障礙出現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執取,而使令這個障礙變得擴大而不可收拾。

所以,障礙的本身並不可怕,重點是我們不能夠去使令這個障礙擴大。那麼,你就必須要消滅你對這個障礙的執取,所謂我執、法執的執取,使令這個障礙降到最低。就是說,你有了目標,你應該有我空、法空的善巧方便來消滅心中對障礙的執取。這是所謂的「破障法門」。

當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又具足善巧方便,第三個就應該要付諸行動,實際地去修習六波羅蜜的法門,來懺悔業障、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生命的真實相在佛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諸法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那麼畢竟空是怎麼會有一切法呢?一切從緣起,是假借因緣的作用,才能夠顯現差別的相貌。這個因緣當然主要是業力,我們由於善業的因緣而成就人天的可樂果報,我們也由於罪業的因緣,而顯現三惡道的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去造作的業力所變現。

我們從這個緣起的變化當中,站在一個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所關心的是,在這個整個變化的因緣當中,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我們所應該皈依的體性、這個理體?這個是我們在研究正見篇所應該注意的。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莫向外求!這個很重要。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假設遇到了人事的障礙,產生了痛苦的感受,這個時候我們習慣性的方法,是去改變外在的人事,使令它能夠隨順我們的心意。但是當我們努力地這樣做了以後,我們發覺障礙依舊存在,我們的痛苦依舊出現。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因為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所變現出來的,我們講說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變現,外境是所變現,所以你的內心在生命當中是一個主導者。

它能變現,就是它是一個根源。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重點不在改變別人,重點是要改變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佛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向,所謂的「莫向外求」。

《法華經》的會權入實,就是四個字做總結:莫向外求!這個很重要。諸位!當然,修行一定有回報,沒有回報誰修行呢?我每天拜八十八佛,結果沒回報,那誰還修行呢?修行應該有回報。佛陀也沒有說不應該有回報。但是你不要從因緣裡面得回報。現在我們凡夫最大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喜歡向外、向因緣求回報。你看,我做了那麼多善事,你來生總該給我個人天的快樂吧?哦,結果你得到的是糖果

諸位!你不要向因緣求回報,真如會給你回報;而真如給你的回報,按照祖師的說法,日劫相倍,是百千萬億倍因緣給你的回報。但是它是這樣:你今天向因緣求回報,真如門就關起來了。你要因緣給你回報,真如就不給你了。你心中無所得,真如就會回報你。就這樣子所以我們現在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我們今天修行有問題,是我們的觀念。我們喜歡向外追求回報,就是心外求法。這個觀念你不改,你就永遠做不出什麼大功德,就是你永遠活在過去的這種老路子,你的因緣就是這樣走下去了,就沒有回頭路了,直到遇到《法華經》開始修正。問題不在所修的法門,是心態錯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權法的操作是對的,你修四諦、修十二因緣、修六度,都沒有錯,但是錯就錯在你不能從因緣裡面得到回報。你應該是要在無所求的角度,你應該假借四諦、十二因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你應該要追求來自真如給你的回報,叫做回光返照。一念之差,天差地別:一個叫做一佛乘,走上了康莊大道;一個是越走越窄,走上了鄉間的小路,結果走不出來。

用佛號來壓煩惱,臨終時恐怕壓不住

淨界法師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經文,那個火燒的情況:躁動不安、壽命短暫,主要的是約著欲界眾生。但是有些外道(這些外道還不是我們現在的外道,是佛世的外道),這些佛世的外道有一些也是值得我們讚歎,比方說他有出離心。

我們凡夫是看到火不知道怕,“不覺不知,不驚不怖”,我們是在火旁邊追求快樂,我們不把火當一回事,只有到死亡的時候才知道怕。外道不是,外道對火是有覺知的,他也知道怕,但是他沒有正確的方法。他沒有經過佛法的教授,就自己胡思亂想。

他想,火,這個身心世界為什麼會痛苦?因為躁動不安。那怎麼辦呢?我就修禪定,我創造一種寂靜的力量來壓制這個躁動不安的相狀,這樣子我就可以離苦得樂了。所以他就修“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就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那麼這樣子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看第一段。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好一點!“惡獸毒蟲。”我們前面說過,我們心中貪瞋的煩惱……因為外道修四禪定,他就一定要調伏貪瞋的煩惱,尤其是瞋煩惱。所有的煩惱,障礙禪定的就是瞋恚。所以,你要得到初禪,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還容易,你要從未到地定到初禪,你不是只有修專注,你一定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把瞋心化解掉。所以高慢不障礙禪定,你內心有高慢,禪定照樣可以成就。如果你一天到晚發脾氣,你可能對念佛的這個禪定會破壞。

得到禪定的人,他欲界貪瞋的煩惱得到一定的調伏,所以這個人就好像怎麼樣呢?他這個身體是藏在山上的孔穴,這個火要燒他就不容易了。後面說,其實孔穴之火就是煙熏,色界那個躁動不安的相狀跟壽命短暫的相貌得到了一定的緩和,沒有火焰,只見到煙熏。但是,“毘舍闍鬼,亦住其中”,這個問題來了。外道的禪定只能夠暫時調伏欲界的貪瞋煩惱,但是他的我執、我見一點都沒改變,這個我見的思想,就在那一個禪定的明瞭寂靜的心中原封不動地存在。

古德對於禪定所產生的調伏,講一句話說“如石壓草”。一大片的草,他不去拔那個草的根,他就拿一些小石頭把它給蓋住;你看不到草,其實草一根都沒少。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其實我們淨土宗很多人也是喜歡如石壓草,有定無慧。你看淨土宗很多人修行的時候起煩惱,就念佛,用念佛去壓它。當然有時候壓得住,有時候壓不住,但是至少會產生調伏。但這種調伏是不正確的調伏,這種調伏叫做“緣缺不生”,就是你只是轉移目標。煩惱的根源來自於你要掌控,你要去掌控人、事、地、物。所以,正確的做法,你要把那個草根給拔掉。你不修我空觀,你就用佛號去壓煩惱,等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壓不住了。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修“觀法無我”,他修我空的時候說:“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就是說外道用禪定創造一個涅槃寂靜的假相,只是個假相,但是他沒有拔掉那個草的根,煩惱的根源。那個躁動的根源就是我執,所以用禪定是不對的。這個毘舍闍鬼,就是他無量無邊的寂靜的心中,那個自我意識是活在里面,它隨時會爆發出來。

《妙法蓮華經

把佛號跟四十八願做連結

淨界法師

問:憶佛念佛和心想佛號相不相同?

淨界法師答:佛號,我想這樣,你憶念佛陀的功德,四十八願,對不對?你要想辦法跟佛號連結,諸位,很重要!就是說,佛號雖然是一個橋樑,但是你沒有這個橋樑,就沒有這個四十八願的功德。所以你必須要怎麼樣呢?你要把佛號跟四十八願做連結。

舉個例子好了。你看世界上那個《福布斯》雜誌,它研究那些有錢人。它說,一個人為什麼有錢,你知道嗎?當然他們不懂得福報,他發現有錢人有一個共同的心態,就是他喜歡錢。真的!有些人,你看他有錢,他拿錢去買房子。他不喜歡錢,他喜歡房子。有錢人的特點,他喜歡錢。他為什麼喜歡錢呢?他一定把他的心中的理想抱負跟錢做聯想。就是說,我喜歡一個車子。為什麼?因為有錢。我喜歡一個房子,為什麼?因為有錢。當這個錢跟所有你的心中願望連結的時候,那它就不是錢了,它是你心中的願望,是吧?佛號亦復如是。

我不知道大家提起佛號的時候,你對佛號是怎麼想的。如果說我對佛號都沒有感想,那你慘了,這個佛號你抓不住。我們不可能抓住一個空洞的聲音,這不合理,不合乎人性。這個佛號,為什麼有些人念佛,念一念就忘?這個佛號就很容易丟掉?他為什麼抓不住呢?因為這個佛號你沒有產生一個跟你自身的連結。

人性就是這樣,這個東西跟我有關係,我才會抓住。我問你,找到一塊石頭,你會把它保存嗎?你不會。但是如果你手上握一顆鑽石,你會把它丟掉嗎?你不會。對不對?因為這個鑽石不只是鑽石,它是你未來的希望,是吧?

好,為什麼你佛號念不起來?為什麼有些人佛號他一念起來的時候佛號不容易丟掉?為什麼我這個佛號念一念老跑?因為那個佛號跟你沒關係,你怎麼可以把佛號念好呢?如果佛號現在在你的人生概念里面只是一個聲音,你這輩子都不可能把佛號念好,因為這個聲音太平常。

但是,如果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你想到七寶池、八功德水,是因為有佛號!你想到你極樂世界的身相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有佛號!你想到你壽命久遠,因為有佛號!你想到你未來極樂世界的神通具足、壽命久遠、衣食具足,無量的功德,因為有佛號!

當這個佛號跟來生所有的願景連結的時候,這個佛號就是你的生命的未來,你容易丟掉嗎?

我問你,一個貧窮人,他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手中的鑽石,你認為他會把鑽石丟掉嗎?他當然不會。因為它不是一個石頭,它代表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所以諸位,如果你憶念佛陀的功德,你沒有成功地把功德跟佛號連結,你就很難把佛號念好。佛號是佛號,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你沒有把它連結起來,你這個佛號不可能念好。一個人會把佛號念好,這個佛號必須跟你的未來有密切關係。我們跟一個沒有關係的人、東西,不可能持久的,這樣懂嗎?就是這個意思。

你現在要做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意思就是說,把一個空洞的聲音透過你的想像力變成萬德洪名。你一定做得到的,我相信你有那種想像力的。當這個佛號提陞為萬德洪名的時候,這個佛號你就不容易念跑了,不容易跑掉,因為你知道它對你太重要了,是這個意思。

諸位!你要記住,你有兩種身份。

上淨下界法師

《楞嚴經》說,不為物轉,才能轉物。如果你不學《法華經》,你也可以發菩提心,你也可以生慈悲心,但是你所有的東西都被因緣所生法框在那裡,就是這個小水泡,你很難自我突破的。因為你只能用眾生的思想、眾生的行為去行菩薩道,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你就做不出來,你做不出來了。因為你一開始在成長你的善根的過程,你完全是從外面借來的,而外面借來的東西是脆弱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從眾生法界,不能直接契入佛法界,要經過這個過程,就是心法界。要先回到心性,這是一個成佛的捷徑。就是用心性來帶動因緣法,而不是直接跳進因緣裡面。

我們如果今天不把心性的功德啓動,直接跳入因緣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這個佛法就很難修學了,就很難進步了!你背負了這麼多的業力,你累積了這麼多的顛倒妄想,你今天不走心性這條路,那怎麼走呢?你告訴我,你怎麼走呢?所以,智者大師就提出: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先建立心法妙的平台。這個時候,那就是一個成佛的捷徑了,一個大白牛車。就是,不管你過去煩惱有多深,不管你業障有多重,你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它會產生最快的反轉,這個就是妙法!今天這個觀念很重要!先談方法,今天只是講到真如本性的功德妙用。

今天的課有沒有問題?就是說,今天你要學佛,你要先瞭解自己,知道你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你不能說一天過一天,是吧?我們自己有兩個角度觀察:第一個,從因緣觀察;第二個,從心性觀察。從因緣觀察,那沒話說,那叫「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現在學佛其實有點晚了,因為業力已經弄出很多煩惱,妄想也很重。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本來具足的東西,就是現前一念心性。

如果你會把它啓動起來,那就不一樣了,那局勢就不一樣了。那叫做佛陀是我的父親,我是佛陀的兒子。我們現在也可以說:是的,我是一個乞丐。其實,現在人生,你的快樂是別人施捨給你的。難道不是嗎?你告訴我,你現在所有的快樂,哪一個不是因緣所生法給你的?你過去有善業你才快樂的,否則那你怎麼有快樂呢?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我們是一個乞丐,所有的東西就是因緣施捨給我們,我們才能夠活到現在。

但是,你別忘了你還有個身份:你曾經是大富長者的兒子。這個父子關係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因為你離家出走而改變。父子叫做天倫。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善用我跟大富長者的父子關係,那就不一樣了。當然,如果這個關係你完全不看,就做一個乞丐,那你去工作,要賺到像大富長者的財富,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所以諸位!你要記住你有兩種身份。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欸,我從輪回而來。對,也是!因緣所生法,我們其實從輪回而來。還有一個,你從一念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心性而來,這個身份你別忘了!我們是兩種身份,這兩種身份對我們都很重要。一個理觀,一個事修。好,大家好好體會一下。

現前一念心識,如何改造?

上淨下界法師

當我們已經掌握了一個生命的修行方向,應該是改造我們現前一念心識,那麼應該怎麼改造呢?在本論當中無著菩薩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你要確認你的修行目標。我們一個人假設生命當中沒有目標,就沒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力量,我們修行起來就沒有一種前進的動力。這樣子,我們一生的所學,就會變成一種分散的東西,而一事無成。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剛開始的時候,知道自己到底是要成就一個什麼樣的功德。...你一定要內心當中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內心。

第二個,你要「具足方便」。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是有很多障礙的,不是很順利。我們的煩惱會障礙我們,我們的罪業也會障礙我們,我們色身的老病死也會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有的障礙出現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執取,而使令這個障礙變得擴大而不可收拾。

所以,障礙的本身並不可怕,重點是我們不能夠去使令這個障礙擴大。那麼,你就必須要消滅你對這個障礙的執取,所謂我執、法執的執取,使令這個障礙降到最低。就是說,你有了目標,你應該有我空、法空的善巧方便來消滅心中對障礙的執取。這是所謂的「破障法門」。

當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又具足善巧方便,第三個就應該要付諸行動,實際地去修習六波羅蜜的法門,來懺悔業障、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生命的真實相在佛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諸法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那麼畢竟空是怎麼會有一切法呢?一切從緣起,是假借因緣的作用,才能夠顯現差別的相貌。這個因緣當然主要是業力,我們由於善業的因緣而成就人天的可樂果報,我們也由於罪業的因緣,而顯現三惡道的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去造作的業力所變現。

我們從這個緣起的變化當中,站在一個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所關心的是,在這個整個變化的因緣當中,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我們所應該皈依的體性、這個理體?這個是我們在研究正見篇所應該注意的。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內魔不生 外魔不起

淨界法師

佛陀對於我們的勸誡,有兩句非常重要的話──你一旦要修行,你要永遠記住這八個字: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你在打佛七的時候、你在佛堂靜坐的時候也好,你永遠不要管外面的鬼神,誰來干擾你…你都不要管——只要你自己不要亂,這個世界就亂不了,答案就是這樣!你自己不要顛倒,所有的鬼神就沒有機會能夠介入。

過去的禪宗,禪師們很用功…他一天要坐香十六個小時,他不是枯坐在那裡,他是要觀照的——觀照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找他自己的家。

有一位禪師,他功夫相應的時候,一旦進入那種智慧光明的時候,誒!他就覺得有一隻蜘蛛,在他身上跑來跑去,很麻煩的。但是他一出定,蛛蜘就沒有了;時間久了,他也很生氣,就跟他師父說:我今天準備一支針在旁邊,等這只蜘蛛再來的時候,我要刺它一下!師父說:不要刺它,你拿一支紅筆在旁邊,它再來的時候,你在它的背部畫個圓圈就好了,它自然消失掉。好!後來他又打坐…那只蜘蛛又出現了,在他身上跑來跑去的,他就用那支紅色的硃筆,在它背上畫了一個圓圈,畫完之後…誒!蜘蛛果然消失掉了。結果等他出定,那個圓圈竟然是畫在他的肚子上面!

是他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可能他過去生,或者他小時候,曾經看過大蜘蛛,他有這種色陰魔境,影像過去了,但是他當時的感受很強烈,那個影像沉到他內心的深處,所以用功的時候,就這樣逼出來了。

你看我們打佛七的時候─有些人一念佛就開始哭泣了,你們覺得這樣好不好?對,不好!我們修行,你不能夠用感情在修行!

當然剛開始第一次念佛的時候,啟動了你的善根,這個可以理解。但是:所有的修行都要跟正念相應,即便我們對佛陀的皈依,也是在一種智慧的正念力量當中。

你老是哭泣,你容易產生悲魔;你為什麼哭泣?你一定有所攀緣!這時候鬼神最喜歡你這種人,有機可趁啊!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考考大家的正見──

有一個人要打佛七,他發願我七天之內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這個願好不好?不好!為什麼呢? 對啊,你心向外攀緣。打佛七是求一心不亂,印光大師說:你要重視你的因地─你一心不亂了,佛陀自然現前,你一開始就攀緣要見佛,那就錯了!

所以有人說我要見佛,印光大師說:你已經通身魔氣氛了。念佛不可以這樣!所有的修行──都不能先追求果報;反求諸己─你把你心的佛號念好,阿彌陀佛自然現前,我們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打佛七的時候,你一開始就想見佛,你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這個因地已經不真了,你的心想要攀緣─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出來啊?這是不對的,這是非常危險!

我們看這段文要知道─不要錯用心!

是什麼因緣觸動了十法界的門

淨界法師

我們時刻的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貌,

從而反省自己心態是什麼樣的念頭

第一個,瞋恚邪淫。假設我們的妄念,經常起瞋恚,起邪淫,而且這個念頭是數數現行,深深好樂,你自己會把你心中的地獄的法界把它激發出來,就顯現地獄的果報讓你受用。是心作地獄,是心變現地獄。

慳貪不捨,餓鬼法界。我們的妄念的方向,是往慳貪、自私自利的方向跑,你自己會激發你心中的餓鬼法界,讓自己受用,你來生就會變成飢餓口渴。

如果你一生當中,經常生起愚癡暗鈍,經常也不學佛法,老是保持那個暗鈍愚癡的心,你就容易激發你畜生法界。

我慢貢高,阿修羅法界。阿修羅這個人是比較喜歡修善法的,但是他這個人修善法福報大,他那個瞋心、慢心特別重,對立心也特別強,這種人就很容易激發心中的修羅法界。

堅持五戒,人道法界。他能夠對於這個五戒的善法能夠堅持,他就激發心中的人道法界,讓自己受用。

那麼精修十善,這個十善比五戒更高了,因為他調伏心中的貪瞋癡煩惱,就產生天道法界。

但是這個六道輪迴,以佛法的角度全部是妄念。我們把妄念做一個簡單的定義,我們前面也說過,只要你迷失你的本體,只要你迷失了空性,這就是妄念。簡單的講你只要不是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全部是妄念,你沒有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人生就全部都是妄念了,簡單的判斷。

就是你沒有依體起用,從《法華經》來說你離家出走,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離家出走。忘知來時路,你根本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然後在外境攀緣,攀緣到善的,運氣好一點,啟動了三善法界;攀緣到惡的,啟動三惡道的法界,但是本質統統是攀緣。

只要你的心沒有安住空性,你起一個念頭,你只要知道這個東西,認為它是真實的,真實有的,妄念!你知道它是如夢如幻的,是空性裡面顯現一個影像,真實!所以真妄,就看你有沒有安住空性,因為你沒有安住空性,你就向外攀緣,你就把它當真,就會去取,攀緣愛取;取到善法算你運氣好,快樂果報;取到惡法,你就出現痛苦果報,但是全部是妄念,因為你忘掉你的本來面目,因為你沒有安住你的本來面目,這個叫妄念。

這以下的四聖法界,全部是真實的念頭,從空出假了,只是它的層次不同了。

我們來看看,證悟人空,聲聞法界。這個人空就是我空,他從無常無我的道理悟入了我空,真實的念頭,但是這個檔次不是很高,但至少它是解脫道了。

第二個知緣性離,緣覺法界。他的我空的智慧,不是從無常悟入的,他是從因緣性空悟入的,這個人水平更高,這個緣覺法界,這個我們後面會再詳細的說明。

六度萬行齊修,菩薩法界,真慈平等,諸佛法界。

四聖法界都是安住空性。但是小乘的空,它是比較偏空,它沒有大悲心,大乘的空裡面有菩提心,大悲心,這差在這裡。但是基本上,三乘都已經安住空性。

所以《法華經》上說,三乘共坐解脫床,就是空性。但是這個空性當中,有些人是完全出離心,自私自利的空,有些人是慈悲的空,這樣子而已。所以我們從空性又分出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但是這些人都是聖人,不可思議了,他們在看人生,已經從空的角度來看人生了。只是說有一種人是比較自私的心態,有一種人是比較大悲心的心態,但是空的本質是差不多了。

了解了心念的相貌狀態,我們就會時刻調整我們思維模式,才能真實的步入佛法修持之路!

功德是被自己的後悔心破壞的

淨界法師

《廣論》上說,菩薩能夠不顧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資具,包括財物、飲食、衣服、臥具等。面對資具菩薩必須有兩個心態:第一無貪,沒有貪著的心,內心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對於自己暫時用不到的資具,盡量布施出去。第二,有俱生之思,思就是誓願。他有大悲的願力悲憫一切眾生。菩薩以無貪的善根,跟慈悲的願力結合,所發動布施的身業跟語業。

有三個法才能成就布施,第一,有能布施的心;第二,要有所布施的對像;第三,有布施的行為。一個人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你的心住在哪裡。你不能住在布施的行為,跟布施的物品,因為這都是生滅法。而以布施的心來安立菩薩道,成就布施波羅蜜。

宗喀巴大師解釋說,佛陀過去生蓋了很多塔廟,這些塔廟都消失了,成住壞空。如果我們今天安住在外境有個過失,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所蓋的塔廟都消失了,佛陀的布施不能圓滿。第二,如果安立外境做布施波羅蜜,那麼多人還在貧窮當中,佛陀因地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麼多人在貧困當中,表示佛陀的布施波羅蜜沒有圓滿,所以不能安立外境。如果以內心作安立,菩薩因為布施,慢慢棄捨貪心,加強他的悲願。結果他的貪心完全消滅,願力成就了,布施就圓滿。

淨界法師:功德是被自己的後悔心破壞的

以布施的心來安立菩薩道,成就布施波羅蜜

幾年前有一個居士找我討論佛法的時候,講一件事說:師父,我真是後悔,我以前花了很多錢,布施台灣南投埔一個大殿,九二一大地震來的時候,把大殿破壞了,我的功德都被破壞了。我說:你的功德的確被破壞了,但是,不是被地震破壞的,是被你的後悔破壞。他道理不懂,當發起布施心的時候,一念的慈悲願力,一念無貪的善根,緣的是三寶的境,心境和合,業已經成就了,至於事後被破壞,是眾生的共業,跟他沒有關系,菩薩道完全是心地法門。

菩薩道是有相行,人天乘也是有相行,有什麼差別?人天乘是住相布施,所以果報是很脆弱的,住在相狀。你永遠要注意因地,今天布施的心住在相狀,功德果然受到破壞,因為你自己執著相狀,心就生滅相牽進去了。你的心安住在菩提心,地震來的時候,功德沒有被破壞,因為你以菩提心為住。同樣修布施,有些人的功德容易破壞,因為心住在外境。外境業力的風一吹,你的心就心隨境轉,你的功德是被自己後悔的心破壞的。這就是我們凡夫干不出什麼大事,因為心住在外境,八風一吹心就動,一個人沒有安住的心,做不出什麼大功德。

善業不能改變煩惱,但善根不一樣

淨界法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的尊貴身,當然還是一個有漏的福報,這個地方是說你受持名號,你很容易成就出世的善根,你善根會增長。看經文:在我成佛以後,有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麼多的菩薩眾,他平常的定課能夠受持本尊的聖號,包括禮拜、贊嘆、觀想,命終之後,他來生會怎麼樣呢?常修梵行,他的煩惱、慾望會比一般人淡薄。這種情況就是他的那個善根強。

你看有些人他的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觸,他自然會產生排斥的效果,即便他還沒有接觸佛法,他這個人的煩惱淡薄。這個地方就是說,你經常在受持聖號的時候,即使你來生沒有往生,你來生的內心會比一般人清淨,「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善根跟福報有什麼差別,我這裡講一下。今天,你去做一個義工,或者你捐錢給慈善機構,這個叫作福報。那麼福報進入你內心當中,你的內心沒有產生變化。你昨天是這樣子,今天還是這樣子的,只是加一個善業下去。這個善業本身對你的煩惱沒有對治力,沒有對治煩惱的力量。

也就是說,你昨天煩惱很重,你佈施出去以後,你今天煩惱還是很重,因為善業不能改變你的煩惱。但是善根不一樣。

你打佛七,你每一天把很多很多佛號放到你的心中去,這個摩尼寶珠不斷地進去,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你打完佛七以後,你煩惱輕薄了,因為這個佛號是一種善根,它對你的煩惱有對治的力量,它可以改造你的心念。修福報沒辦法改造你的心念。所以說,佛陀的聖號進入你的心中,它本身可以清淨你的煩惱,就叫「常修梵行」。它可以清淨煩惱,可以對治煩惱。這個地方是講到善根的增長。

你心裡頭只有這個,業障就沒有了!

《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幹什麼?

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練兵千日,用在一時。

我們現在天天在訓練,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給諸位說,什麼樣的業障都沒有了。

什麼叫業障?妄念就是業障。

沒有妄念,業障就沒有了,生死就自在了,就能預知時至,甚至於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句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

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上淨下界法師

人如果業障重,妄念(雜念)就多,平時心浮氣躁,不得寧靜,打坐、念佛、誦經、持咒時雜念紛飛,有時甚至如脫繮野馬無法控制。

因此,妄念就是業障,也就是說妄念是業障的一種表象。

消除業障的方法是念佛、懺悔、放生、行善、超度冤親債主等。

什麼時候發現念佛、經、咒時雜念少了,比較容易入靜了,就表明業障減少了。

1、放下萬緣 提起正念

念佛法門,這些祖師善知識常常開導我們: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提起正念。

什麼叫正念?無念就叫正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

什麼叫妄念?凡是為自己的就是妄念。

業障從哪來?生死從哪來?輪回從哪來?

只要有我,就有業障、就有生死、就有輪回。

所以佛門裡說,入佛門第一個得道的,就是無我。

《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我,你就入佛門了。

無我,不但自私自利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業障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  

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得到佛法殊勝 功 德 利益,就要認真地去修行。

修行從哪裡修?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

「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念頭、妄念。怎麼樣把妄念打掉,這叫從根本修。」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都有果報,一個念頭就是一次生死的親因緣,可怕!一個善念,三善道受生;一個惡念,三惡道受生。」

沒有事情,想想過去,想善的,又是一個三善道;想惡的,又是一個三惡道,不得了!

所以,不要想過去的事情,也不要想未來的事情。  

2、忘掉前世今生 念阿彌陀佛

大家要學習冥界的孟婆,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誦佛經。她還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地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

一直到她八十一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

後來,孟婆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洩露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為幽冥之神,並為她造築醧忘台。

《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幹什麼?

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練兵千日,用在一時。

我們現在天天在訓練,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給諸位說,什麼樣的業障都沒有了。

什麼叫業障?妄念就是業障。

沒有妄念,業障就沒有了,生死就自在了,就能預知時至,甚至於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句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

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你心裡頭只有這個,業障就沒有了!

上淨下界法師

人如果業障重,妄念(雜念)就多,平時心浮氣躁,不得寧靜,打坐、念佛、誦經、持咒時雜念紛飛,有時甚至如脫繮野馬無法控制。

因此,妄念就是業障,也就是說妄念是業障的一種表象。

消除業障的方法是念佛、懺悔、放生、行善、超度冤親債主等。

什麼時候發現念佛、經、咒時雜念少了,比較容易入靜了,就表明業障減少了。

1、放下萬緣 提起正念

念佛法門,這些祖師善知識常常開導我們: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提起正念。

什麼叫正念?無念就叫正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

什麼叫妄念?凡是為自己的就是妄念。

業障從哪來?生死從哪來?輪回從哪來?

只要有我,就有業障、就有生死、就有輪回。

所以佛門裡說,入佛門第一個得道的,就是無我。

《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我,你就入佛門了。

無我,不但自私自利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業障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  

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得到佛法殊勝 功 德 利益,就要認真地去修行。

修行從哪裡修?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

「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念頭、妄念。怎麼樣把妄念打掉,這叫從根本修。」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都有果報,一個念頭就是一次生死的親因緣,可怕!一個善念,三善道受生;一個惡念,三惡道受生。」

沒有事情,想想過去,想善的,又是一個三善道;想惡的,又是一個三惡道,不得了!

所以,不要想過去的事情,也不要想未來的事情。  

2、忘掉前世今生 念阿彌陀佛

大家要學習冥界的孟婆,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誦佛經。她還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地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

一直到她八十一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

後來,孟婆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洩露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為幽冥之神,並為她造築醧忘台。

《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幹什麼?

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練兵千日,用在一時。

我們現在天天在訓練,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給諸位說,什麼樣的業障都沒有了。

什麼叫業障?妄念就是業障。

沒有妄念,業障就沒有了,生死就自在了,就能預知時至,甚至於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句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

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五蘊就像「地雷」,少碰為妙!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的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身心世界本來是五種功能,就是一個色受想行識,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按照唯識學的說法叫做依他起性,它沒有好壞。比方說,你是一個男眾的五蘊,你是一個女眾的五蘊,每一個人各有各的五蘊。它只是一個色法跟心法的活動的功能,它沒有好壞。但是如果你不斷地逼迫它,你不斷地刺激它,它就容易出生煩惱。就是說,五蘊本身不是煩惱,但是作為凡夫你不能刺激它,你老傷害它、老干擾它,那這個就有問題了。

那麼它就會怎麼樣呢?...「其捨恐怖,變狀如是。」為什麼五蘊的這個宅變成恐怖呢?因為你老刺激它,它就會產生五種煩惱火出來。五蘊本身不是火。諸位!果報體是沒有善惡的,你不能說我的五蘊是善,你的五蘊是惡。五蘊只有苦樂的差別,你福報大,你的五蘊快樂一點;我的五蘊差一點,痛苦一點。到底快樂的果報比較好修行,還是痛苦的果報好修行,難講!你如果把痛苦變成一種激發的動力,那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所以,重點是安定,你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但是,如果到了五濁惡世,它是越來越不安定,彼此間互相的刺激、環境的逼迫,所以這個五蘊就會產生變化。

這有三種變化:第一個,從五蘊產生煩惱,這第一種變化,煩惱障;煩惱不斷地活動,貪瞋痴慢,如果你不動,不阻止它,放縱它,它就會轉成業障,造生死業力;如果業力再不阻止,來生就變成果報,又創造下一個五蘊了。所以它有三種變狀:煩惱、業障、報障。...這個餓鬼怎麼來的?就是三種變化。本來是煩惱,你不當一回事,後來變成業力你還不當一回事,來生你就知道怕了,「他今受富樂,我獨受貧苦」。這個人的生命就是這樣變出來的,就三種變化,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煩惱你不管它,就變成業力;業力再不管它,就變成果報,就這樣子。這個五蘊的可怕就是「變狀如是」。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身、受、心、法,尤其是感受跟想象。我們凡夫追求快樂是直覺式的。你要讓我追求這個東西,第一個,在我的生命經驗你要給我快樂。他為什麼喜歡追求美好的名聲?他就是曾經在別人贊美當中受到極大的快樂。他有實際的生命經驗,他由感受而產生重大的想象,最後產生執著,就住在這個五蘊的影像裡面。所以我們是把這種五蘊當作追求快樂的根本。

其實,五蘊是痛苦的根本,所以我們叫做苦中作樂。本來進入減劫以後,這個五蘊就充滿了煩惱罪業。以佛法的意思,其實是少用五蘊、多用一念心性,尤其少用這個感受跟想象。你要脫根、脫塵、脫識,就是離相,其實離的就是五蘊。按照佛法的意思,這個五蘊就是地雷,就是五顆地雷,你少碰為妙。所以,一個人要wang生,到晚年的時候你的感受要淡薄,你的妄想要減少。就是說,你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這是個指標。

所以這個五蘊,對凡夫來說不是好事。但是我們對五蘊不瞭解,不知道是眾苦之本。更嚴重的是,我們不知道「火」。這個火就是攀緣心。我們要去挑動五蘊,讓這個五蘊的活動更熾盛!我們不知道,這個五蘊一旦起火以後是會破壞善根的。當五蘊起火以後,那叫一個失,就產生了一種墮落三惡道的過失。所以,第一個,我們不知道五蘊裡面有地雷;第二個,我們用火去觸動他,用攀緣心去觸動他,把地雷變成火,最後退失善根,墮落三途。

求生淨土的人,不要再背負肉債和命債/法因

——淨界法師

這個不殺生我們再談一下。《楞嚴經》不殺生的定義更廣。諸位你看《楞嚴經》講不殺生,它講殺盜淫妄四種清淨明誨,它很強調不吃眾生肉,這一塊要注意喔,這是斷間接的殺生。

《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一個眾生死亡是心甘情願。它福報差,它有罪業,它變成一隻雞,但是它身為一隻雞,你養它是一回事,你殺它時,哪一隻雞是心甘情願地說:我被你殺好了,報答你!有沒有?沒有!都叫得很厲害,對不對?這就有問題,它含恨而死,所以你變成欠兩筆債,一個命債,一個肉債。

如果說:哎!我去買的時候,它已經殺死,它不是因為我而死的,那你也有肉債。它即便死了,它也不是想讓你吃的。所以你這個就是欠肉債跟命債,你都得還。

所以你如果有志於今生求生淨土,最好不要在你的背後扛這麼重的業,關鍵在這兒,因為你不容易跳出去。臨終無障礙,平常你就要注意了。

所以吃眾生肉這一塊,印光大師很重視,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其他的罪,他不是很強調,他告訴你,吃素很重要。因為你每天在造業,你每天都在增長你那個生死的業力,臨終時你怎麼跳得出去呢?

而且在《楞嚴經》講得更可怕,它說你吃肉,還不只是跟眾生結惡緣,而且斷你的慈悲善根,肉吃久了以後,你的慈悲心沒了,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所以,諸位要知道,《楞嚴經》的意思經常吃這叫熏習,慢慢你的慈悲心就退失掉了。沒有悲憫心,沒有同情心,你看到眾生,就沒有辦法感同身受,那這個傷害更大。

所以在大乘裡面,除了不殺生,它兼制斷眾生肉,這個很重要!

修行要靠信心,而不要去靠心外求法的感應,

這樣你才不會出事情,也比較能夠持久

淨界法師

佛菩薩的加持,當然,每一個佛菩薩可能針對某一部經來加持。

我過去讀佛學院,一年級的時候,那一年結夏安居,有幾個外來的行腳比丘來參加我們僧團的結夏安居,我私底下就跟一個行腳比丘聊天。他平常修行就兩個法:第一個是拜懺,一個誦《法華經》。我問他說,你平常拜懺、誦《法華經》,有沒有什麼感應?初學者對這個感應,諸佛菩薩的感應是比較好奇。他講一句話很重要,他說,我們修行,不能靠感應來支持,我們要靠信心。他說怎麼要靠信心呢?他說你受持《法華經》,你有三分的修行,自然會有七分的感應。而這七分的感應你不一定感受得到,但是它冥冥當中幫你化解了災難,冥冥當中增長你的福報。這句話很重要,冥冥當中的加持。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叫做顯機冥應,「終日無感,終日無悔」。

所以,我們不要看到普賢菩薩的加持,就好像在期待普賢菩薩的現身,這個都是不對的。就是說,「終日無感,終日無悔」,佛菩薩的加持可能就是在暗中幫你消除了罪障,幫你增加了福報。但是我們不能夠去執著這件事情。還是那句話:你相信,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薩就會給你七分的感應。就是修行要靠信心,而不要去靠心外求法的感應,這樣你才不會出事情,也比較能夠持久。

所以普賢菩薩就是保證,你只要依止普賢行願來受持《法華經》,我一定會給你人的護持跟咒的護持,是決定的。

——節錄自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為什麼愈修行,煩惱愈重?

上淨下界法師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說:有些人他愈用功,佛念得愈多、拜佛愈多,他的煩惱反而更重,瞋心、慢心更重。印光大師說:為什麼一個人念佛,沒有使令他內心改造呢?就是這個人的修行屬於心外求法!

他內心當中,沒有產生正念的觀照,觀察「我空」的真理。也就是說,他內心當中的想法,是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個我積集很多的善業,使令我以後的生命,因為這個善業的力量,得到安樂的果報。這個自我,以前沒有善業、沒有資糧的時候,他當然很低調的。

但是他現在不同,他現在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他的善業力加強以後,也就把這個自我膨脹。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他愈修行,煩惱愈重、瞋心愈重、高慢心愈重的道理,就是他沒有回光返照。

那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了,諸位可以看看所謂外道的學者。外道也是深信因果,但是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正見。比如我過去認識一個外道,差不多十年前他的個性是這樣子,你十年後再看,他的個性還是這樣子。這個人十年前跟十年後的差別在哪裡呢?修了一點善業,如此而已。他的個性沒有辦法改變,他以前是什麼脾氣,現在就是什麼脾氣。

為什麼佛弟子能夠很快地自我突破呢?因為他修我空觀。修我空觀,他內心調柔,就是「我不可得」,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緣法,都是可以改造的。我們先相信這個真理:我們心中貪瞋痴的煩惱是可以改造的,它的本性都是畢竟空的。這個時候,對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加持力。

你一直認為你內心當中那個我:「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子,沒辦法改變的,這就是我嘛!」--那你這樣的思考,就沒辦法改變了,的確不能改變。這就是外道說的「分別我為作者,我為受者」,由我來積集業力,也是由這個我來得果報。那這是對於愛非愛緣起的一個愚痴。

是什麼因緣觸動了十法界的門

淨界法師

我們時刻的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貌,從而反省自己的心態是什麼樣的念頭 。

第一個,瞋恚邪淫。假設我們的妄念,經常起瞋恚,起邪淫,而且這個念頭是數數現行,深深好樂,你自己會把你心中的地獄的法界把它激發出來,就顯現地獄的果報讓你受用。是心作地獄,是心變現地獄。

慳貪不捨,餓鬼法界。我們的妄念的方向,是往慳貪、自私自利的方向跑,你自己會激發你心中的餓鬼法界,讓自己受用,你來生就會變成飢餓口渴。

如果你一生當中,經常生起愚癡暗鈍,經常也不學佛法,老是保持那個暗鈍愚癡的心,你就容易激發你畜生法界。

我慢貢高,阿修羅法界。阿修羅這個人是比較喜歡修善法的,但是他這個人修善法福報大,他那個瞋心、慢心特別重,對立心也特別強,這種人就很容易激發心中的修羅法界。

堅持五戒,人道法界。他能夠對於這個五戒的善法能夠堅持,他就激發心中的人道法界,讓自己受用。

那麼精修十善,這個十善比五戒更高了,因為他調伏心中的貪瞋癡煩惱,就產生天道法界。

但是這個六道輪迴,以佛法的角度全部是妄念。我們把妄念做一個簡單的定義,我們前面也說過,只要你迷失你的本體,只要你迷失了空性,這就是妄念。簡單的講你只要不是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全部是妄念,你沒有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人生就全部都是妄念了,簡單的判斷。

就是你沒有依體起用,從《法華經》來說你離家出走,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離家出走。忘知來時路,你根本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然後在外境攀緣,攀緣到善的,運氣好一點,啟動了三善法界;攀緣到惡的,啟動三惡道的法界,但是本質統統是攀緣。

只要你的心沒有安住空性,你起一個念頭,你只要知道這個東西,認為它是真實的,真實有的,妄念!你知道它是如夢如幻的,是空性裡面顯現一個影像,真實!所以真妄,就看你有沒有安住空性,因為你沒有安住空性,你就向外攀緣,你就把它當真,就會去取,攀緣愛取;取到善法算你運氣好,快樂果報;取到惡法,你就出現痛苦果報,但是全部是妄念,因為你忘掉你的本來面目,因為你沒有安住你的本來面目,這個叫妄念。

這以下的四聖法界,全部是真實的念頭,從空出假了,只是它的層次不同了。

我們來看看,證悟人空,聲聞法界。這個人空就是我空,他從無常無我的道理悟入了我空,真實的念頭,但是這個檔次不是很高,但至少它是解脫道了。

第二個知緣性離,緣覺法界。他的我空的智慧,不是從無常悟入的,他是從因緣性空悟入的,這個人水平更高,這個緣覺法界,這個我們後面會再詳細的說明。

六度萬行齊修,菩薩法界,真慈平等,諸佛法界。

四聖法界都是安住空性。但是小乘的空,它是比較偏空,它沒有大悲心,大乘的空裡面有菩提心,大悲心,這差在這裡。但是基本上,三乘都已經安住空性。

所以《法華經》上說,三乘共坐解脫床,就是空性。但是這個空性當中,有些人是完全出離心,自私自利的空,有些人是慈悲的空,這樣子而已。所以我們從空性又分出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但是這些人都是聖人,不可思議了,他們在看人生,已經從空的角度來看人生了。只是說有一種人是比較自私的心態,有一種人是比較大悲心的心態,但是空的本質是差不多了。

了解了心念的相貌狀態,我們就會時刻調整我們思維模式,才能真實的步入佛法修持之路!

【1008】聽聞〈藥王菩薩本事品〉的利益,最重要的就是破除身見,成就法身

好,我們看辛二的付囑。付囑當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辛二、付囑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也。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這個地方特別講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因為在我滅度之後,後五百歲就進入末法時代的時候,你應該在這種五濁惡世、煩惱邪見熾盛的時候,把<藥王菩薩本事品>流通後世,無令斷絕。

  那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一切的外在的干擾,魔王、魔民、諸天、龍類、夜叉,夜叉就是飛行的鬼神,鳩槃荼,鳩槃荼就是魘寐鬼,不得其便也。

  這個地方是約平時,就是在《楞嚴經》上說,外面的魔王鬼神要干擾你,它必須你內心是燥動不安的。就是你一定有所執著、有所畏懼,它會找你最畏懼的地方去下手。那你能夠不斷讀<藥王菩薩本事品>,為法滅身,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那麼這個時候,第一個你不怕痛苦,第二你不怕死亡。

  你這個身體的病痛死亡都不怕了,你內心安穩,所以這個魔王跟這個鬼神,它不得其便,因為它下手最好就是往你的色身下手,那麼你慢慢把色身捨棄了以後,它根本就不得其門而入了。所以這個魔王不得其便。

  看一下段:

  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這個地方是說,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此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一切病痛的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這個地方得聞是經,特別指的是<藥王菩薩本事品>,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不是說你誦了《法華經》你就不生病了,不是這個意思了。它意思就是說,蕅益大師說聞經得常樂之解,坦然無畏,三惑病消已。就是你看藥王菩薩這種為法滅身的精神,你內心會產生常樂的理解。

什麼叫常樂呢?你慢慢地對色身的死亡就不執著了,那你不執著死亡就是常;第二個你對色身的病痛、快樂,也不執著了,那就是快樂。所以有病痛、有死亡,對你來說你不住在上面,起碼你做到不隨妄轉,叫作坦然無畏。

所以,它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是沒有病痛,也不是沒有死亡,關鍵是你無所畏懼,所以它對你的干擾降到最低了,這個地方就是生死無懼。

  好,看下一段: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這段是結勸了。

宿王華,假設你能夠在末法當中,看到有人受持整部《法華經》的,你應該怎麼辦呢?用青蓮花來盛種種的沈香、末香,來供散其上。一方面心念口言,這個修行者不久當取草坐於菩提道場,能夠破除一切的內外的魔軍。而且從利他的角度,能夠吹法螺,使令眾生生善;擊法鼓,使令眾生破惡,而廣度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經典者,應當生起如是的恭敬供養,最後就恭敬供養。

好,我們看下一段,丁三,聞法利益。看經文:

丁三、聞法利益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最後說明聽聞本品的利益。

佛陀說<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時候,與會大眾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就成就法身了。

所以聽聞本品的利益,最重要的重點就是破除身見,成就法身。

我們看丁四的多寶佛土的稱贊。看經文:

丁四、多寶稱贊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贊宿王華菩薩言:

  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這個時候多寶如來在寶塔的當中,就贊嘆宿王華菩薩說,善哉!善哉!宿王華,你能夠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來請問釋迦牟尼佛有關藥王菩薩燒身燒臂,供佛的這些種種的事跡,來廣利一切的末法眾生,做個總結。

【1009】藥王菩薩的為法滅身就是告訴你,你怎麼面對色身的問題

  這個<藥王菩薩本事品>從這個以後都是借菩薩的事修,來詮釋中道的道理。就是前面的道理講完以後,我們從事修去體會中道的實相。

  <藥王菩薩本事品>,我們從兩點來說明。

  第一個他修學的重點,從事修來說。他的事修就是佛陀說的,是真精進,是真法供養如來,它強調的是智慧的觀照跟精進的修學。那麼重點在哪裡呢?重點他面對的是身見,這最根本了,就是破除身見,而尋求法身,這是他的修學重點。

  那麼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這個道理要給我們什麼啓示呢?就是一個人的安住問題。所以你瞭解一心三觀,你的內心要怎麼安住?

  我們一般人會習慣地安住在我們的業報身,因為一般人都是想受用,受用快樂,尤其是那些福報大的人更明顯。就是你過去有善業,那善業怎麼轉成快樂呢?善業變成快樂,它中間很重要的橋梁就是色身,你要保持色身的健康。

  所以我們過去是透過色身,來吸收很多我們前生的善業給我的快樂,那這個時候我們會產生錯覺。所以你看,我因為身體健康所以我享受著各種美食、享受著這種快樂,會產生錯覺。

  其實你的快樂跟色身沒有關係。你色身怎麼給你快樂呢?你的快樂是善業來的,它只是一個傳遞的工具。就是因為你有善業,第二個你有色身這個助緣,所以你的心裡感受到快樂。然後我們現在,我們不會感謝我們的善業,我們會感謝我們的色身。

  那這有什麼問題呢?慢慢地,我們的心感謝我的色身給我各種的享受的快樂,久了以後,我們的心跟色身兩個就結在一起了。直到你年紀大的時候,你就知道糟糕了。這個色身它有什麼問題啊?諸法無我,你沒辦法控制它,色身衰老我們可以理解,所以無常的問題不嚴重,最怕的是你沒有辦法控制它。

  你說,誒,這個人他身體很健康,他作息很正常,他怎麼就得癌症了呢?你找不到病因啊。就是說你怎麼弄都不對,到晚年的時候,你發覺你怎麼弄都不對。我遵循所有醫學家的、健康專家的所有建議,還是得癌症。為什麼這樣子啊?你為什麼會感到遺憾呢?因為你把色身當真,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靠色身來成就快樂,所以我們以為色身給我快樂,你忽略了是善業給你快樂。等到色身要修理你的時候,你就知道怕了,那來不及了,你們咬太緊了。

  所以,這個<藥王菩薩本事品>就是告訴你,身是苦本。諸位,你的快樂不是色身給你的,是你的善業給你的,它是一個傳遞的工具。所以你不能以色身為住,你把色身放下,你還是有快樂。你不要去執著色身,你有善業,照樣可以快樂。

  所以,你安住一念心性,你得到更大的快樂,你不但是外在的善業,你還有自性功德力的加持,你那個快樂還安穩清淨,常樂我淨。

  所以蕅益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這句話你要永遠記住:不得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世界上沒有說我依止色身來享受快樂,我又要成就聖道,我又要往生,這不可能。世間的快樂跟出世的聖道,永遠是相違背的,當你腰纏十萬貫,你這個白鶴就飛不上去了。

  所以諸位,我們不要說女眾了,不管男眾、女眾,你如果你發覺,你對你的色身特別執著,你要趁早注意,到晚年的時候、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知道怕了,到那個時候才知道就來不及了。

  因為色身,我再講一次,它不可掌控的。善業會透過色身給你快樂,但是你別忘了,罪業也會透過色身來傷害你。所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好的方式是把蕭何給關掉,就是我不要執著色身。當然,你拒絕了外在的快樂,你也會拒絕外在老病死對你的干擾,這道理很簡單嘛。

  那你說我對色身怎麼辦呢?我也不能否定它,該睡覺睡覺,該吃飯吃飯,你也在調和啊。最好的方法就是古德說的,借假修真,這個方法最中道,就是把色身當作一個旅館、當作一個酒店,就是我假借這個色身來往生的。你千萬不要把色身當作受用,你一旦跟色身建立一種彼此互相受用的關係,那就糟糕了。

  我再講一次,色身給你快樂,色身也會傷害你。所以你要把這個管道給關掉,就是把色身當暫借相,這跟你的臨終有關係,所以這整個藥王菩薩的為法滅身就是告訴你,你怎麼面對色身的問題。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

向下文長,付再來日。回向。

【118】三法印之諸行無常

我們看丁二的三法印。那麼前面的安樂道,講到苦樂的問題,這一塊我們全部講完了。這個以後談談解脫的問題,就是解脫道,三法印,這個有三個法來決定你是不是解脫。

怎麼能夠知道我的生命能夠解脫呢?你的生命當中是不是出現了三種的功德法,來判斷你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道人,就像印章一樣,有三個法。哪三個法呢?我們先把他念一遍:

  《大智度論》云: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是佛法義,是三印,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壞,假使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壞。

  好,那麼什麼是三法印呢?就是一切有為法是無常變化的,就是生命是一個動態的,我們今天跟昨天不一樣了,我們也可以由此類推,明天跟今天的身心世界也不一樣了,所以生命就像水流一樣,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一切法無我。我們知道生命會變化,但是它是往哪一個方向變化?往好的方向變化,還是往不好的方向變化?這件事情是我們不能做主的,我們不能決定我們的生命,我們沒有主宰性,這第二個。

  第三個,生命的最終的皈依處是寂滅涅槃。這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寂靜,這是最深的最終的涅槃寂靜。

那麼你內心當中能夠有三種認識:第一個,一切法是無常的;第二個一切法是無我的;第三個生命的終極目標是涅槃寂靜,那麼表示你已經是一個趨向解脫的功德了。

那麼這三法印是一切外道論議所不能破壞,即便他有種種的言說也不能夠去轉變這一切法的體性是無常無我,是涅槃的。就好像這個冷相,你不能把這個冷相,這個月亮的冷相轉成太陽的熱性。所以這一切法的本性,這個無常無我的本性是不能夠去傷害的,即便你能夠傷害虛空,你也不可能改變三法印。這個就是我們從一個安樂的水平提升到解脫的水平。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諸行無常。這是一種無常的概念的建立,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諸行無常

  行者,造作遷流義。此中言諸行者,泛指一切有為諸法。常者,恆時固實不變義。謂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體即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無論是物質的色法,或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遷流,因果相續而顯現,故名諸行無常。

  當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對人生的概念是一個善惡的概念,就是我們要去斷惡修善,這是一種業力的思考。但是你這個時候頂多也就是個好人,但是你跟了生死是沒有絕對的關係。那如果你要把一種從生命的安樂提升到生命的解脫,那你的智慧就要提升了,就不是善惡,開始思考空有的問題了,空有的問題再上去就是真妄的問題,那這個到了菩提道我們再來說,我們先講解脫道。

  那麼你開始面對人生不是只有善惡而已,不是善惡的業力,你必須要把人生的空有的這一塊,要把它釐清,你開始要帶著空有的眼鏡來觀照你的身心世界了。你要把空跟有要釐清,首先你要有的第一個智慧就是無常的概念。

  生命會變化,我們一般人我們早上看到我們的車子是跟昨天長得很像,因為我昨天看也是這樣,今天看也是這樣,那麼明天再看也是這樣,所以產生常見。那麼常見慢慢慢慢的就產生自我概念了,尤其是這個因緣變化少的時候,產生這個常見,那常見的結果就產生一種愛取,所以這個解脫道最重要的就是調伏這個愛取。那麼我們在調伏愛取的時候,首先調伏的是所愛取的相狀,就是無常,我們要告訴自己,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無常變化的。

  我們把它做一個解釋:行就是造作遷流。那麼諸行就是一切的有為諸法,那麼常就是恆常不變,就是我們會認為說:我昨天的房子跟今天的房子都一樣,就產生一種常見,但是事實上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體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因為它背後是由因緣和合的,它不是本來就有的,不管是物質的色法或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遷流因果相續而顯現,故名諸行無常。

  其實諸行無常我們前面講出離心的時候也講到,諸行無常套到人生來說有三個概念:

  第一個,人生充滿了痛苦。從無常的角度來說人生沒有快樂,因為它給你不安穩,它沒有給你安全感,所有的快樂都在變化,就好像經典上說這魔術師拿一塊布,這個布今天變個兔子給你看,你看得很高興,但這個布明天又變一隻貓,後天變成一個石頭,或者變成一團火,所以這個布它是變來變去。所以在三界當中我們對於這個果報體我們是追求安穩的,但是事實上三界沒有安穩的東西,所以第一個,人生充滿了痛苦。

  第二個生命是無有止境的。它在無常變化當中,他有一種相續的力量,因為業力的相續就讓生命相續。所以輪回是沒有止境的,這個痛苦是沒有結束的,只要你沒有離開三界,你的痛苦是不會結束的。我們不要以為說你今生造了善業來生得到福報就像離苦得樂,這個沒有究竟,只是吃個止痛藥而已,你的病根在於輪回。所以從佛法的三法印的角度,你沒有離開輪回,你根本談不到快樂,就好像說這個三界火宅,這個火燃燒的時候,你在牆角的地方喝一杯咖啡,你還是沒有離開三界的火宅,所以輪回是沒有止境的。

  第三個,輪回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可能從三界的痛苦得到任何的啓示,不可能,這種痛苦是白費的,你去地獄裡面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出來以後也沒有讓你更有智慧。

  所以我們從輪回當中,我們可以知道說,無常,其實諸行無常,小乘的思想它說無常,它的詮釋是什麼?詮釋苦諦。它只要講諸行無常,就把整個三界的果報全盤否定了。所以諸行無常,聲聞人從諸行無常這四個字開展出人生,認為人生沒有價值,輪回毫無意義,第一個,它給你痛苦;第二個,它欺騙你,欺誑性,它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第三個,你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後毫無意義。

  所以聲聞人整個人生觀,他為什麼會把人生看得那麼的悲觀?說悲觀也好,他是非常的厭惡,它主要是這四個字,諸行無常這四個字開展出來,從無常得到很多的結論,它是痛苦的,而且這個痛苦是無止境的,而且這個痛苦是毫無意義。我們在修行中我們遇到痛苦,但這個痛苦會轉成一種增上的力量,但是你在三界裡面的痛苦對你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

這個諸行無常等於是否定了所有整個身心世界的果報,所以讓我們調伏我們對它的愛取,它就不是一個好東西。這個無常,等於是調伏所攀緣的相狀,這是第一個。

因果的真相

因果有現世現報,有來世再報,有很多生生世世以後再報。但是很多人不懂,認為必須要現世現報。今天造業了,明天沒什麼事,就覺得造業沒有果報。今天行善了,今晚沒有什麼變化,就懷疑行善沒有善報。

覺得不太順利,跑到廟裡燒柱高香,祈禱了很長時間,很有把握地回去了。第二天卻沒有什麼變化,也許更不順利了,就開始懷疑了:「我給菩薩上了那麼高的香,祈禱了那麼長時間,我的事怎麼越來越不好了呢?」

佛讓我們不能殺生、不能偷盜、不能邪淫,有些人去做了,結果什麼事都沒有。「我今天殺生了,不是說殺生短命多病嗎,你看我沒有事嘛!我去詐騙了,不是說偷盜貧窮嗎,可是我什麼事也沒有,現在更有錢了,條件更好了。」你做惡事了,這個惡業不一定這麼快就成熟,但果報是不會浪費的。

我們去農村看看,農民是如何種莊稼的?今天播種了,是不是明天就發芽,後天就可以收穫了?哪有這樣的事啊!春天播種了,要到秋天才會有收穫。這都有過程。

惡業也是這樣。為什麼有時候造惡業了,反而更順利、更有錢了?惡業種下去了,已經在阿賴耶識中儲存了。但是,你目前非常好,這是因為你往昔修的善業提前成熟了。本來就沒有多少善業,這些善業一定會快速窮盡,窮盡以後就是一片黑暗,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除了自己的業力,沒有誰能懲罰自己。

佛在《百業經》中說:「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即然種下了,即使經過了百千劫,也不會消亡,不會浪費的。一旦因緣成熟了,都需要自己去承受。

龍欽巴大師在《功德藏》裡講:「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前,雖遇其身不聚合,因緣聚合定現前。」金翅鳥在高空自由飛翔的時候,身影不是跟身體分開了,而是暫時顯現不出來;當它落到地上的時候,身影立即就顯現了。

善業惡業也是如此。這些業果,暫時不一定能顯現出來,但它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因緣具足的時候,它一定會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由自己來承擔,不會浪費的。(轉載)

【117】果報種類之結示法要——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第五,我們看最後的總結。就是前面的業力的生起,增長廣大,最後業力的轉變,最後看業力的結果。

  一旦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我們前面花了大概兩堂課的時間來學習業果,這一段就是它的總結了。我們一般的業都是保存,到什麼時候才開始算帳,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是無常到的時候,真正業力開始算帳的時候是在臨終的時候了。把你過去生今生的業一起算,強者先牽。

所以這個時候你這一個人生就像做夢一樣,這個夢即將要結束了。那麼當然你夢境裡面的東西都帶不去了,但是你在做夢的過程當中,你每一個過程所做的行為業力都保留下來了。

這個地方說出了兩件事情,就是說,第一個,萬般帶不去,就是人生是沒有結果的,人生的現象是沒有結果的,你像做夢,你也沒有什麼結果了,你在夢中不管你做到什麼境界,你醒來的時候也沒結果,但是你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你的人生?這個業力是會貫穿死亡,來生繼續受用的。

尤其是淨土宗的人,你臨終時候的業按照印光大師的規劃,淨土宗你今生的福報要留四成,所以你平常只能受用六成。

有些人你看他福報大,他死命的花福報,這個人是愚痴。因為你想你生命的轉變在臨命終,臨命終的時候你把自己弄得很痛苦,你很難生起正念的。

你可以買一百塊的東西,你最好買六十塊就好,是這樣子沒有錯,就是你要留點東西,留點資糧到臨命終的時候用。我們必須為臨命終的正念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你不能把福報都享盡了。

  我自己的觀察,老一代的,懺公師父那一代他們修十分的福報,我估計只花三分而已,他們留七分,老一代的;到我們這一代呢,我們大概十分花五分,花一半;到年輕一代就很可怕了,這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有的年輕人他是死命的花福報,那你臨命終就非常不利了。

  因為你壽命雖然在但是你福薄,你福報享盡的時候你就很糟糕了。福報享盡那當然罪業起現行了,那你就是臨終的時候肯定插滿管子,那是罪業的相貌完全現出來了。

  所以諸位,如果你有志於拼往生的話,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請你留點福報臨終的時候用,很重要,善終,願我臨終無障礙。因為福報它不一定能夠幫助你往生,但是它會創造一個讓你保持正念的好環境,就好像我們平常一樣,我們如果在一個很安穩的環境,我們容易提起佛號,如果你身體病痛,牙齒又痛,肚子又痛,你佛號就提不起來了。

所以這個臨終算總帳的時候,那是非常殘酷的。我們一定要為未來的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一定要把這個臨終的時候的福報規劃下去。

人生為什麼不能十全十美

淨界法師

經云:財富從佈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尊貴從持戒中來,卑劣從破戒中來。莊嚴從忍辱中來,丑陋從瞋恚中來。高位從恭敬中來,下位從憍慢中來。

因果有一個對應關係,比方財富怎麼來的呢?是從佈施的心跟佈施的行為創造出來的。貧窮怎麼來的呢?是慳貪的心跟慳貪的行為,一個思想跟行為的結合。佈施創造財富在唯識學講很多,基本上分成兩類,包括財富,做義工也算佈施,佈施你的體力,如果你的內心是心甘情願,起大歡喜,得果報的時候財富輕鬆自在,你就生長在一個富貴的家庭,很自然地得到長輩的加持,得到財富,輕鬆顯現。如果你行佈施做義工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勉勉強強把它做完,雖然你也做了,得果報的時候也很有錢,但是你要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整天被老闆罵才能得到錢,得的是很辛苦的錢,因為你因地夾雜著煩惱,得果報的時候就有問題了。在因地你種下種子的時候,就不是一個純粹的佈施業。所以你要麼不做,你既然要做,為什麼不快快樂樂地去做?你為了自己的未來著想,佈施有帶業的佈施跟不帶業的佈施。

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如果你今生健康長壽,過去生是喜歡原諒別人,慈悲包容別人。你如果今生常生病,你過去生可能有殺業,嗔心也比較重。

尊貴從持戒中來,卑劣從破戒中來。有些人看起來特別尊貴,氣質上帶有貴氣,過去生喜歡持戒,反過來,如果你的身心世界屬於比較卑賤低劣,過去生是破戒。尤其指六根不具跟破戒有關係。

身相莊嚴是過去生修忍辱,你遇到逆境衝擊的時候,選擇安忍不動,果報是莊嚴。如果你遇到逆境選擇抗拒,產生對立,就會長得丑陋。如果你的地位比較尊高,就是謙卑的果報。如果你的地位比較低下,跟憍慢有關係。

這個公式可以兩說,一個是從今生推算過去,當然你也可以從今生來預推未來。推未來就看你內心的因地,比方說,你今生多分來說,財富願意跟人家分享,喜歡佈施,我們可以預測你來生是有財富的;你今生遇到事情選擇忍辱,不跟人家計較,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你來生不管去哪裡,身相是相對莊嚴的。這個對應的公式可以從果報推論過去,也可以從你現在內心的因地推未來,這個公式說明一個重要的道理,因果不能抵消。有些人以為,我做了錯事,拿錢佈施三寶就沒事了,這是兩碼事。你佈施有佈施的善業,但是,過失有過失的罪過,除非你懺悔。

佛教史上有一個公案,賴提公主是波斯匿王的一個女兒。波斯匿王有三個女兒,善光公主長得很莊嚴,賴提公主非常丑陋,丑陋到波斯匿王生下她以後,根本不讓任何人看,覺得太丟他的臉。經典上說,她身相丑陋,頭髮像草繩一樣非常粗糙。她一出生,養母就在一個密閉的房間,把所有的窗戶關起來,不准讓任何人瞻仰。賴提在封閉的房間慢慢長大,長大以後總要嫁人的。波斯匿王就頭痛了。找侍從說:「你去找一個貧窮的年輕人。」他不敢嫁給貴族,不然傳出去就不得了。佳人找到一個平民老百姓,長得相對莊嚴,就把公主嫁給他。國王對年輕人說:「我給你很多錢,給你官做,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把公主鎖起來,不能讓別人看到。」

年輕人就答應了,他本來是一個低下的平民,得到官位以後,就擠入了上流社會,白天就參加上流社會的聚會。別人多半都要帶太太去,只有他一個人單獨赴宴,大家都知道他娶了波斯匿王的公主,就說:「你應該把公主也帶出來。」但是他不敢帶出來,因為國王有這個要求。大家就想出一個辦法,以後參加聚會,誰不把太太帶來罰錢。第二天,年輕人吃早餐的時候悶悶不樂,賴提公主說:「你今天早上好像心情不太好。」他說,是啊,就如是如是地講出來。賴提公主聽了以後非常慚愧,因為自己的身相丑陋,在家讓父親蒙羞,嫁出去以後讓先生蒙羞。

先生出去以後,她一個人就面對牆壁,遙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拜下去向牆壁懺悔,拜到第三拜的時候,她頭抬起來看牆壁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牆壁裡面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身相。賴提公主看了以後讚美佛陀,用種種美好的語言讚美佛陀,她一讚美的時候,頭髮開始改變了,由粗糙轉成柔細,於是她繼續讚美,身相變成一個非常莊嚴的公主。讚美完以後,佛陀就消失了。她先生回來說:「你是誰?」她說:「我是賴提公主!」她就將經過說了一遍,因為懺悔而得到莊嚴。年輕人把賴提公主帶回到王宮,波斯匿王也很高興,帶著大家去見佛陀,請示賴提公主過去的業報。

佛陀說:賴提公主過去生,長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她是女兒,非常喜歡佈施,尤其是三寶,出家人。但是,她看到出家人威儀不好,有時候就譏嫌謾罵出家眾,她有佈施的善業,也有惡口的口業,得果報的時候,兩個果報同時出現。她能夠衣食無缺享受王宮家庭的富貴安樂,但因為口業的關係,也讓她的相貌非常丑陋不堪。

可見,業是很多元化,很複雜的。我們今生的果報為什麼不能十全十美?因為它由過去很多很多的業結合起來,不是單一的業。就是說業與業之間不能抵消,只有透過懺悔才能夠改變,斷相續心。

佛法的修學是一種 「心地法門」 ,

淨界法師/李泓慧

不管你今天是修密教、修止觀、修念佛,好比說你在念佛,那「念佛是誰?」不是嘴巴能夠念佛、也不是身體能夠念佛,一定是你那個明瞭的心能夠念佛。在我們心地法門當中,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破壞的法門」,一個是「建設的法門」。

破壞的法門:它的所對境是「罪業」,就是你已經在內心當中,累積很多的罪業,這些罪業都要加以破壞。

建設的法門:這是對善法、對波羅蜜的善根來說;諸佛菩薩有種種的善根: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種種戒定慧的善根,我們本來沒有的,我們應該建設、加強。淨界法師/李泓慧

在當下你就要有這種心情,先不管你以後做得到、或做不到。就是說,你在懺悔的當下,要很堅定的告訴自己:不再造作了。假設這種心念不能夠生起,那麼這些罪業是不會消失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總之,懺悔的心情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對過去的反省訶責」,第二個是「對未來的發願期待」。不管你修什麼懺法,修大悲懺、八十八佛…只要內心具足了對過去罪業的訶責、對未來生命的發願,那你在念念之間,就能夠快速地除滅所累積的罪業,

因為你已經掌握到「滅罪」的因緣了。淨界法師/李泓慧

這個地方等於是我們先簡單的,把懺悔的名稱的安立做一個說明。

不管你今天拜什麼懺法,內心當中必須要具足兩個心態:

第一個「恥心於往犯」:對於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表示追悔。

第二個「止斷未來非」:對於未來的生命,發願永不再造作。

對未來「止惡」的發願── 斷相續心 ,這一點很重要!有些人懺悔只是對過去追悔,並沒有明白地表示『以後決不再造作!』換句話說,以後遇到惡因緣的刺激,他可能還會再造作,這樣的情況就不能構成懺悔了。當然,身為一個生死凡夫,遇到了染污的因緣刺激,有可能還會再造作,不是說懺悔一次就好了。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你在懺悔的當下 / 必須要發願 你不再造作了 淨界法師/李泓慧

智者大師的破魔方法

一個人當他突破了魔障時,就說明他的太陽準備出來了。這個時候,「雲開見日,萬境洞明,妙慧深禪,法樂內充」。合理地推論,他應該得到根本禪了。前面只是得到《法華經》的前方便,從他能夠怖魔的過程看得出來,智者大師這時正式契證法華三昧了。


淨界法師

師初至佛隴,一日入坐,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諸魔鬼魅,一時俱現,狀甚可畏,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魔復作父母師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師深念實相,體達本空,一心寂靜,憂苦之相,尋復消滅,強軟二緣,所不能動。至此雲開見日,萬境洞明;妙慧深禪,法樂內充。

智者大師到了天台時,沒有馬上蓋道場,他結了幾個茅棚,主要選擇自修。去天台山之前他先到佛隴山,結了幾個茅棚,修法華三昧,跟所有弟子們拜佛、經行、誦經、修止觀等等。

有一天在三昧當中,突然間「大風拔木,雷震動山,諸魔鬼魅,一時俱現,狀甚可畏」。這就是大丹將成,群魔環繞。一個人要成就大功德之前,在《楞嚴經》上說一定要先破魔。因為他從生命的一個水平要提升到另外一個水平時,一定要先把障礙破掉。

用什麼方法破魔呢?安心空寂。《法華經》的思想,一心三觀很重要。安心空寂,不是跟外境對峙,那是第二義諦。真正的第一義諦是不隨妄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要知道所有的外境都是虛妄的,只要不跟它感應,它自己會消失掉的。

為什麼外境會變得那麼強大呢?《楞嚴經》上說,是你給它力量的。你說這個人對我傷害太大了。錯了!他對你的傷害是你給他力量的,是你攀緣他。所有外境的力量都是自己定義的,它對你重不重要,也是你說了算。你把能量收回來,正念真如,不隨妄轉,它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按照天台教觀的意思,我們不能夠去改造人生,但是可以去解讀人生。

人生因為業力的緣故不能改變,不會因為修了法華三昧,過去的業就不認賬了,沒有這回事。但是面對事情,你的處理方法可以不一樣。也就是說,它跟你之間沒有互動,你不是把它消滅了,而是跟它互動的那條線被你切斷了。你的心開始內收,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過去為什麼受傷呢?因為向外攀緣,跟它感應道交。外境要傷害你,要有一個過程,要有一個橋梁,就是要等你把心釋放出來,就是說業力必須跟妄想結合才能構成傷害。你自己的心不打妄想時,只有業力,它不能構成傷害,因為它沒有辦法感應。所以這個魔沒辦法了,就自己消失掉了。這個叫硬賊,我們再看軟賊。

魔王看到硬賊傷害不了智者大師,就用感情來觸動他,變成他過去的父母師長的相狀來依靠他,來擁抱他,來哭泣,希望能夠觸動他的感情,破壞他的禪定。智者大師「深念實相,體達本空,一心寂靜,憂苦之相,尋復消滅」。他也是一樣正念真如,觀察「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這些都是虛妄的因緣假相,不迷不取不動,它自己就消失了。這時就是強軟二賊,所不能動。

一個人當他突破了魔障時,就說明他的太陽準備出來了。這個時候,「雲開見日,萬境洞明,妙慧深禪,法樂內充」。合理地推論,他應該得到根本禪了。前面只是得到《法華經》的前方便,從他能夠怖魔的過程看得出來,智者大師這時正式契證法華三昧了。

煩惱,不是你想斷就能斷!

上淨下界法師

(您說煩惱有分別起跟俱生的,這個分別的是如何斷?俱生的如何轉?)這個分別起的就是我們的妄想變現出來的。比如說你在打一個妄想,這個妄想去想到一個你親愛的人,你產生貪愛的煩惱,或者你想到你的怨家,產生了瞋心,這個煩惱就是分別心生起的。你分別心不動,這個煩惱就自動消失掉。這個是要斷的。

但是你心中都沒有起分別,你內心當中還有一個俱生的煩惱,這個就是俱生,它不必等待分別就具足的。這個時候就是要轉,轉識成智。當然,這個是初地以後的才轉,但是你要先有這樣的認知。所以,煩惱有的是俱生,有的是分別,不過我們剛開始所對治的是分別的,是對治分別的煩惱。

我法二執有分別的跟俱生的,分別的我法二執,就是第六意識要分別,它才會產生一個自我概念,所以第六意識它要是不分別,它就沒有。比方你睡覺的時候,第六意識不分別,這個分別的我法二執就不活動,但是俱生的,不管你分不分別,你這種自我概念都是有的,它是比較微細的。

比方說在小乘的《阿含經》講一個譬喻說,說一個人看到一隻老虎,你第六意識還沒活動的時侯,你自然有一種怕的感覺,這個是俱生的煩惱,等到你開始想一想的時候,你更怕了,那是分別起的。所以第六意識沒有活動之前,就有自我的概念,那是俱生的。那麼初地的菩薩呢,他成功的斷除了分別我執跟分別法執,了分段生死。

到了八地的時候,把俱生我執也破壞了,因為到了八地的時候,他的那個我空觀的智慧更深了,更有力量了,把俱生的我執,這個我恆摧,把俱生我執也破壞了,那麼就剩下俱生的法執了。所以八地到成佛,完全是在對治法執了,就是他的心量慢慢的擴大了。

所以八地菩薩以後呢,他就不起煩惱了。因為我執管的是煩惱這一塊,所以如來現起他受用,到了成佛的時候呢,他的俱生法執也消滅了,現起了他受用。他受用就是報身,攝受十地菩薩現出報身。所以,當第七意識轉識成智,把這個第七意識,轉成平等性智的時候呢,平等性智是現報身來攝受十地菩薩。

可怕的第八識!它平常不表現出來。

上淨下界法師

如果一個人,他對過去的業都沒有處理--沒有處理的意思,從唯識的角度就是隨順它。你說:我沒有對治它,我也沒有隨順它。你沒有對治它,你就是承認它,就是隨順它。唯識就是這個意思,沒有第三種可能。所以你今天沒有懺悔,沒有對治,抱著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它就會在你心中不斷地醖釀,因為它已經形成一種勢力了。你平常沒什麼感覺,但是lin終的時候你就知道怕了。業力的可怕,往往到了臘月三十才跟你算賬。所以臨命終臘月三十算總賬的時候,不拜懺的人會覺得來不及了。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不要忽略你的過去,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如果你今生是一張白紙,你什麼事都不要做,你只要憶佛念佛就好了,因為你本來是一張白紙。關鍵是我們在輪回當中打滾了這麼久,累積很多的業力。你不處理它,它絕對不會放過你的。

第八識的可怕,是它平常不表現出來,因為它沒有成熟,它表現幹什麼呢?它lin終才表現出來。等到你知道可怕的時候,對不起,來不及了!你已經陷入業力的風暴了,你怎麼提起佛號呢?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握先機。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必須在它lin終的時候就把阿賴耶識的業處理乾淨了,讓它沈澱下來,否則你的生命就是被業力所控制的人生。

阿賴耶識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識的思想去攀緣六塵,什麼事都沒有。第八識最壞,壞就壞在它只有在兩個時候出現,去後來先作主公,lin終的時候出現,投胎的時候出現,投胎以後它就消失了。

很多人忽略了阿賴耶識的可怕,就是它主導你的業力。說這個人念得好好的,臨命終怎麼起顛倒了?阿賴耶識出來了嘛!阿賴耶識不跟你客氣的,它會現很多中yin身來引導你,它不會跟你開玩笑的。它如果要把你引到三惡道去,它不會現三惡道的相狀,它不會那麼傻。它會現出你喜歡的境界,讓你自己投進去。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投胎都是自己找的,愛取!哦,這個東西很不錯,投下去,結果是三惡道。這個就是阿賴耶識可怕的地方。所以,這個時候lin終的正念就很複雜了,因為你不是面對第六意識的妄想而已,你這個叫做內憂外患。你內有第六意識一天到晚打妄想,外有第八識的生死業力。

沒有一個東西是,

離開你這一念心另外存在的!

你看那個二乘人,我們舉一個例子:你看佛陀滅度以後,當然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個佛陀的色身,舍利子的流通;第二個佛陀一生的法寶,兩件事都很重要。一個是供後世膜拜,一個是供後世來學習。

佛陀滅度以後,當然迦葉尊者是戒臘最高,就統理整個大眾,他就宣佈一件事說,說這個舍利子,交給居士去負責流通,僧團不要插手。他說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法做一個結集,供後世來學習。

  所以迦葉尊者那個時候,幾乎是發大悲心,他要求所有阿羅漢,請你們不要馬上滅度,因為你們都是跟隨佛陀幾十年,佛陀說的話你們都記住,我們必須把每一個人所聽到的話,把它會集起來,做一個經論的結集。

  迦葉尊者不但是對僧團,連到天上去的憍梵波提尊者,他也沒有放過。憍梵波提,諸位知道他是牛呞尊者,因為他過去生批評一個比丘,說他吃飯像牛吃草一樣,但是這個比丘是一個阿羅漢,他雖然向他懺悔,但是這個業太重,還有五百世做牛的果報。

  所以他變成人的時候,他的嘴巴就不莊嚴,吃東西就像牛在吃草,但是他是個阿羅漢,佛陀很怕居士誹謗他造口業,說你這種長相,人家對你不會恭敬,你不但不會為眾生種福田,你變成眾生造罪的機會,你乾脆到天上去好了,因為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到這個是阿羅漢,他知道他是阿羅漢,會恭敬他。所以牛呞尊者,就奉佛的慈命到天上去了。

  那麼佛滅度以後,迦葉尊者就去找這個牛呞尊者說,佛陀滅度了,請您老人家來參加結集,因為您老人家早期的時候,有親近過佛陀,您也多少聽一些法。牛呞尊者拒絕這件事情,他講了四句偈,他說: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如來滅後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

  他說我至誠頂禮你們想要結集的這些僧團,憍梵波提稽首禮,你們這些發慈悲心,願意結集佛陀經典,我隨喜贊嘆,但是我的心情,我不想再到人間去了,如來滅後我隨去,就像小象跟隨大像一樣,我現在什麼也不想做了,講完以後就用三昧真火,就燒掉自己的身體就入滅了。所以憍梵波提他也證得空性,但是他沒有一種願望,缺乏利他的願望。

  所以我們合理的推論,他已經進入了偏空涅槃,他這個偏空涅槃怎麼來的呢?他自己的空性的概念,啓動他心中本來具足的二乘的涅槃,還是他自己的東西。

  諸位,我們一生當中,你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全部是你自己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楞嚴經》是這個意思,就是水泡的概念,每一個人都活在心中的水泡,當這個水泡破的時候,你又換一個水泡,只是說有些水泡比較漂亮,比較莊嚴,有些水泡比較醜陋如此而已,我們不可能離開自己的內心,去攀緣別人的事情,不可能。

  我們一生起了很多的念頭,有善念,有惡念,這個念頭觸動了自己心中的法,然後讓自己來受用,這個就是一切惟心造。沒有一個東西是外來的,當你覺悟的時候,你只是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你的念頭不再觸動你心中的六凡法界。

  所以在天台的思想,佛陀不斷性惡,佛陀只是覺悟了,佛陀性裡面六道輪回的惡法,並沒有斷掉,因為這個東西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你就沒辦法斷掉了,它不是後來有的,它本來就法爾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你怎麼斷呢。

  為什麼他這樣講,他說如果佛陀斷了這個惡法,佛陀為什麼能夠到三惡道,顯現三惡道的果報,來度化三惡道眾生呢?他如果把惡法給斷了,那佛陀用什麼因緣到三惡道去呢?佛陀到三惡道跟一般凡夫差在哪裡呢?就是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顯現三惡道,他得自在,差在這裡。

沒有一個東西是離開你這一念心另外存在的,沒有,所以人永遠活在自己的妄想。

所以我們今生是怎麼回事?是你前生打了很多的妄想。當然有的妄想是勢力薄弱的,有些妄想是很堅固的。這個妄想,觸動你心中的染淨諸法,然後讓你今生受用,你今生的果報,是你前生的妄想把它觸動出來。

  所以合理的推論,你今生你要檢查你的妄想,如果你覺得你的妄想不滿意,你現在還可以調整,我們必須要打求生淨土的妄想,打善良的妄想,你才可能去觸動安樂的果報,往生淨土的果報,這個就是生命的現象。

所以改造你心中的妄想,變成是生命全部的工作了,因為所有的業力都在妄想裡面,大乘佛法的緣起論就是這樣安立的。

該怎麼做好,就怎麼做。妙用無窮!

淨界法師

我們一個人,自我意識很重的人、妄想很重的人,他內心是很剛強;一個人真正安住真如,他的內心是調柔的,調柔清淨,他是調柔相;懺公師父常說的:該怎麼做好,就怎麼做,他沒有固定的執著,就是妙用無窮,不墮諸數這一句話。

我們今生有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怎麼來的呢?從過去而來。佛教說因緣觀,諸法因緣生。其實這一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個過去生跟今生的互動,這一段的因緣,過去做過什麼事,留下了很多的痕跡,只要你走過的路,都會留下痕跡,你造了業就會留下功能。過去跟現在這一部分不能改變,佛教修行不是修這一部分。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情,你的色身會健康或病痛,這個不能怪現在的你,要怪過去的你,所以說,過去跟現在這一段因緣叫做認命,這個因緣不能改變。第二個因緣是現在跟未來:這個最重要!因為這個是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今生跟未來這一塊,是非常重要。

修行,我們所要修的是什麼?當然是放在未來!你過去有什麼好修的呢?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下等人是活在過去,老是想過去,你過去怎麼樣,你今天就怎麼樣,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修行人的相貌是,我現在雖然不夠好,但是我未來會往好的方向走。這個人是有潛力的!因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個修行的目標,這個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世間打轉還找不到高速公路,你連怎麼修行都還不知道!你要改變的不是要改變外面,是改變你的妄想。

所以,當你瞭解整個楞嚴經的道理,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但起碼我們的生命,已經慢慢在進步當中,我們未來生命,保證我今天會比昨天好,明天會比今天好,那麼你的生命就有意義了。每一天的生命都是在增上,妄想慢慢減少,真如的光明慢慢開顯...那就很有意義!

所以說:修行人,你要開始忘掉過去,我們不管過去怎麼樣,不管你過去曾經經歷過怎麼樣的生命,你內心當中,留下一個什麼樣的痕跡、什麼樣邪惡的功能,這個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從現在開始改變。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所以你可以改變;它不是本來有的,你本來是清淨的,它是後來有的,它是從因緣生,當然也可以從因緣滅。我們無始劫來,被妄想所誤導,使令我們的能力、功能,完全產生了障礙。

我們要知道:你一個安住在真如的人,你的人生不是來受用的,你的人生是來歷練的。你一念的心性,依止所有順逆的因緣,而成就、開顯你自性的福德智慧二種功德。所以,當你安住真如的時候,你發覺: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好的、壞的都有意義,酸甜苦辣統統有意義;當你安住真如的時候,無論成功、失敗,對你都是一個增上的因緣,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

相反的,你如果活在妄想當中,心住在外境,那人生只有某一部分對你有意義,其它的就沒有意義了,那你就把人生看成局部、分段了!這個我們要好好的去體會,這就叫稱性起修,依止這一念心性,透過人生的歷練,來開顯我們自性的功德。我們的生命只有一件事情:開顯你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假借外在的因緣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你的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

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

文/淨界法師

好,我們來把它做一個總結,我們這個佛法概要,我們分成兩段來總結,第一個,結示法要,第二個,總結勸修。我們來看看這個法要,原則上我們一念心性,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

  但是在操作當中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用攀緣的心,來操作這一念心性,產生的結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一般來說對報障是認命,我們一般佛教不處理報障這一塊,叫老病死的果報我們不處理,認命。

  我們是先處理業障,懺悔業障,這個積集資糧,先處理業障,在這個叫道前基礎。那正修的止觀,是對治煩惱障,是在修行當中對治煩惱障,我們因為一念不覺的錯誤操作,就在一念清淨本然的心中,創造了生死輪迴的三種障礙。

  當然我們也可以逆向操作,我們根據佛法的道理產生覺悟,發心、正見、修行、證果,會把三障轉成三德,轉報障為法身德,轉煩惱障為般若德,轉業障為解脫德。當然第一個轉的就是般若智慧,先把這個煩惱轉成般若觀照的智慧。

  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勸修,這個地方有兩個偈頌做一個總結,先看第一個,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這個是蕅益大師的淨土宗的修學,他提出四個重點,淨土宗的修學:第一個,持戒,淨土宗我們要先求臨終無障礙,我們凡夫的心是受不了刺激的。

  所以臨終的正念是要有條件,我們沒辦法做到無條件的正念,像初地菩薩,什麼條件對他來說都是一樣。但是我們凡夫的心,一定要有一個安穩的條件。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業力這一塊,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勤修懺悔,堅持四重,你要創造一個讓你臨終正念有利的條件,你必須在安穩的情況之下,這第一個,持戒。

  第二個,淨土,我們對彌陀的皈依,信願持名;第三個,觀心,這個很重要,你要有一定的調伏力、引導力;第四個,善友為依,善用團體的共修的力量,一個人修行是容易懈怠的。所以它這個四個,持戒、淨土、觀心、善友這四種力量,你如果能夠遵守,你就容易達到臨終的正念。

《楞嚴經》的清淨心的操作跟《法華經》操作差別在哪裡?

淨界法師

那這樣講的話,《楞嚴經》的清淨心的操作跟《法華經》的操作,差別在哪裡呢?

一個偏滅惡,一個偏生善。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要拜懺,那當然你要用《楞嚴經》來修懺,因為「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所有的罪業都是跟攀緣心有關,所以你可以依止《楞嚴經》的清淨心來拜懺。但是你要受菩薩戒,你沒有信心,你說我煩惱這樣重,我業障也很重,我什麼都不會,我有資格受菩薩戒嗎?你讀讀《法華經》就有信心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打妄想的心就是真心,只要你迴光返照它就是真心了。所以《法華經》基本上是肯定句,它是肯定你妄想裡有真心。《楞嚴經》是認為真妄不兩立,有我就沒有你。

所以諸位!《楞嚴經》的操作,在於調伏妄想非常有力量。你拜懺、打坐的時候出現魔境該怎麼辦?你要看《楞嚴經》,滅惡這一塊。如果你對於自己有沒有資格受菩薩戒,對於往生沒有把握,說往生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這樣遠,我有辦法去嗎?你讀《法華經》,哦,十萬億佛土不在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我內心本來具足極樂世界,跟距離沒有關係。我念佛是把我自性的極樂世界給念出來,「是心作極樂,是心是極樂」,跟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沒有關係。所以諸位!當你要創造功德的時候,就是你誦《法華經》的時候;當你要受菩薩戒沒有自信的時候,就誦《法華經》。是這樣子。

所以這兩個的差別:一個是方等時,一個是法華涅槃時;一個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一個是純圓獨妙。這差別在這兒。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