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本來常自寂滅相總檔B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諸法寂滅相"

全稱"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謂諸法原本之體性,乃言語所不能盡,亦非思慮分別所能知。

蓋諸法之體性本來清淨寂滅而常住不變,

一切生死煩惱等差別相原本不存,

皆係現象界上

此消彼長、互為因緣而現起之事相,

眾生觀之,妄執為實;

然"究其本來",

既無自(主)性,

亦非真實,

清淨寂滅,

非任何思慮

所能分別、言詮所可了盡者。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卷三藥草喻品〕 p6304

’智度論五十五曰:

"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

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

也作「涅槃」、「圓寂」。

佛學大辭典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佛學大辭典 導航

寂滅

(術語)寂滅為梵名涅槃Nirvāna之譯語,其體寂靜,離一切之相,故云寂滅。法華經序品曰:「或有菩薩見寂滅法。」維摩經佛國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註曰:「肇曰:去相故言寂滅。」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無量壽經上曰:「超出世間,深樂寂滅。」智度論五十五曰:「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

佛教謂(國語辭典)

斷除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煩惱,

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

「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

也作「涅槃」、「圓寂」。

寂滅 (佛教用語) 編輯

寂滅為梵名涅槃Nirv&amacron;na之譯語,

其體寂靜,離一切之相,故云寂滅。

法華經序品曰:‘或有菩薩見寂滅法。

’維摩經佛國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滅。

’注曰:

‘肇曰:

去相故言寂滅。

’同弟子品曰: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無量壽經上曰:

‘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智度論五十五曰:

‘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

翰林雲端學院高中國文 - 寂滅


同稱:

涅槃」、「寂滅」、「圓寂」。

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

意譯為滅、滅度寂滅

指滅一切貪、瞋、痴的境界。

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

所以永不再輪迴生死。

涅槃並非死時才能證得,肉身尚在者稱有餘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稱無餘依涅槃。 一般也用來尊稱出家人去世。

同稱:「圓寂」、「滅度」、「涅槃」、「寂滅」。 佛教用語:修行人滅除煩惱,不再生死輪迴的境界。尤其指證悟解脫的佛或阿羅漢的去世。 中國一般習慣稱出家人的去世。

明白

一切佛法僧三寶,

(真心/自性)(真如實相)

體常徧滿,無所不在。

了知一切法,

(妄心/幻相)(萬事萬物)

本來寂滅,無生無滅,

一味平等,離念清淨,

畢竟圓滿。

==================


活在當下,當下淨土,

放下就是,就是此刻。

離貪離瞋,當下極樂,

放下就是,就是如此。


自性空寂,佛性無二,

就是此刻,就是如此。


諸法空相,法本無生,

緣起性空,法本無我。


"般若心經"曰: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

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般若心經"又曰:

舍利子!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

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楞嚴經"曰:

如來本起因地,

最初發心,

先以

直心正念真如(自性),

始能"遠離諸幻"。


"六祖法寶壇經"曰: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六祖法寶壇經"又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念佛吉祥,消災除惡。

念佛殊勝,化解病毒。


"印光大師"曰:

念佛方能消宿業,

竭誠自可轉凡心。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放下妄想執著心。

"涅槃經"曰: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華嚴經"出現品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

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心隨境轉,

是受因果業力的纏縛,

將自心趨向外來攀緣。


************

萬般皆是業,

半點不由人。

************


外境,

是無法主導我們的。

全是自己

爭貪求煩惱習氣。


*************

一切的苦厄,

皆是自己內心

操作的錯誤。

*************


爭貪求愈多,

當然愈不自在,

放下執著就是。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三)

放下妄想執著心。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

"華嚴經"出現品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一)(五)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契入無二之佛性)

(法無我、無我法)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太虛大師"開示: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宣化上人"開示:

放下執著

就能吉祥 從容穩重

法華經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般若心經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涅槃經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永嘉證道歌

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了了見 無一物

法華經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般若心經

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涅槃經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永嘉證道歌

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了了見 無一物

金剛經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法華經方便品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心經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龍樹菩薩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法華經"方便品又曰:

所謂諸法,

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之謂

"諸法實相",

乃大乘法印,

謂之十如是。


"般若心經"曰: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龍樹菩薩"云: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華嚴經"曰: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華嚴經"又曰: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六道衆生),

應觀法界性(十法界),

一切唯心造。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唯有不起生滅、對等之心,無之心,心歸平靜「一」,對世間的一切不妄想、分別、執著,於相離相,沒有「取、捨」「得、失」之心,就無有煩惱,回到清淨心,才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一心」,才是「真樂」。不是真如本性都是生滅心(相對之心),永遠煩惱不斷。所以只有把生滅心滅掉,才是常樂。

所以『為而無為』,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益眾生之事,心卻不執有做利益眾生之相(無極○,空性);『無為而為』,心不執眾生之相,但所行的一切都是利益眾生之事,因為無有一絲毫為己之私心(太極一,性德)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法華經方便品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壇經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龍樹菩薩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法華經曰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龍樹菩薩云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乃真實的智慧

放下我法二執

法華經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龍樹菩薩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乃真實智慧

放下執著本來如是

法華經曰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龍樹菩薩云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乃真實智慧

放下妄想執著

法華經曰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龍樹菩薩云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乃真實的智慧

切莫執著空有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應無所住,有即非有)

(妙有非有,才是真空)


"法華經"

方便品又曰: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而生其心,非有而有)

(真空不空,才能妙有)


"龍樹菩薩"云: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金剛經"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

不生貪瞋癡三毒煩惱

的般若智慧心。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

此乃真實的智慧。


無相無不相,

正自性性體之真實相狀。

相不相俱離,

如來藏之真實相狀。


佛法無他,

唯在令人

"澄入"諸法實相而已。

淺言之,

即真實

"覺了"

宇宙人生之真實相耳。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證入極樂淨土)


一切諸相,一切衆生,

五蘊所變現。

五蘊假合,五蘊非有。


四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緣起性空。


說"心行不可得",

"能執"之意,當下即空。

說"諸法緣生",

"所執"之法,當體是空。


能所雙亡,我法雙空,

了達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便"恍然大覺",

本是一真法界,

本無人我差別。

(證入極樂淨土)


一切事莫非對待,

有對待便有能所。

有能所便有分別,

有分別便有執著。


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

所謂我相是也。

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

所謂我見是也。


放下分別,轉第六識;

放下執著,轉第七識;

二識既轉,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融相歸性,斷妄歸真,

返本還源,復本心性,

回歸

平等一如無二之性體。

(證入極樂淨土)


"徹悟禪師"開示: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印光大師''開示:


淨土法門,

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必須要

真為了生脱死,

以發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之大菩提心。


以"深信切願",

念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回歸平等真如自性)


所謂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如來之"萬德洪名",

熏自己之無明業識。

久而久之,習以成性,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念佛轉識成智,

證入極樂淨土。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大般若經"曰:

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不住空有,一道清淨,

念佛轉識成智,

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法華經"

方便品又曰: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龍樹菩薩"云: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金剛經"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

不生貪瞋癡三毒煩惱

的般若智慧心。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

此乃真實的智慧。


無相無不相,

正自性性體之真實相狀。

相不相俱離,

如來藏之真實相狀。


佛法無他,

唯在令人

"澄入"諸法實相而已。

淺言之,

即真實

"覺了"宇宙人生之真實相耳。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一切諸相,一切衆生,

五蘊所變現。

五蘊假合,五蘊非有。


四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緣起性空。


說"心行不可得",

"能執"之意,當下即空。

說"諸法緣生",

"所執"之法,當體是空。


能所雙亡,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本是一真法界,

本無人我差別。


放下分別,轉第六識;

放下執著,轉第七識;

二識既轉,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融相歸性,斷妄歸真,

返本還源,復本心性,

回歸

平等一如無二之自性性體。


"大般若經"曰:

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切莫

執著空、執著有也。

(不住空有,一道清淨)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太虛大師"開示:


佛故即說

小乘涅槃滅苦之道。


然此涅槃,

非自證之本性涅槃,

即非真能滅苦之道。


"常寂法性",

乃為究竟涅槃;

若能證此,

方能究竟滅苦,

方能成佛。


此小乘滅苦之涅槃,

第為我之方便說法耳。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是法住、

指佛所自證

之一乘實相常住。


法住法位、

謂此實相常住之法,

常住於一切世出世間

差別法之位也。


此佛所自證

住於一切差別法位

之常住實相,

是即一切世間

最真實之相,

故其相常住也。


道場、

即成就無上正遍覺之場,

即佛及眾生之"真實本心"。


此言

諸佛世尊

知"法中實理",

知"法性本空",

並知眾生

"本有之無漏佛種",

須藉

熏習之勝緣而起,

故說"一乘之法"。


一真實相常住之法,

遍住

於一切差別之位,

是即

為世間真實之相。


佛已於

成最正覺之場中

"如實證知",

特以

導引眾生故

而為此方便說法耳。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法華經"

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此為佛法修行之大綱)

======================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宣化上人"開示:


舍利弗,

我以權巧方便法,

說此三藏教,

要把一切苦都了脫,

是以說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即是四諦法。


我對

這些小乘根性的人,

為他們說

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

我雖然為

他們說寂滅之法,

但此為權巧方便法,

非是究竟寂滅之法。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

法性清淨,本自寂滅,

名為實相。


本體是寂滅,

是如如的;

如如是寂滅,

寂滅也即是如如。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是法住法位」:

是法

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法。


「住法位」,這個法位,

「是法」就是「法位」,

「法位」也就是這「是法」。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

住在什麼地方呢?

即住在世間相上。


世間相常住,

這世間法即是出世法,

出世法即世間法。


所以"六祖大師"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覺在世間,

若是離開世間法,

再去找這個覺悟的覺,

猶如

在兔子頭上找角似的。


「於道場知已」:

釋迦牟尼佛說,

我坐菩提道場,

成佛之後,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導師方便說」:

天人之導師

用種種方便

來"闡明這妙法",

而其所得的

"理性皆是一個"。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

放下妄想執著心。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


"華嚴經"出現品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佛說法一生,

最後

也是沒有說佛法。


其實

**************

佛法與文字

都是

啟發智慧

與修行的道路。

知道了

世間的一切,

俱是"寂滅而已"。

***************


"金剛經"曰: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又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陀

創造出

一切的對立、文字、

修行、成佛、涅槃,

不過是

告訴我們

兩個字『寂滅』。


所以

依賴修行得度的法門、

所有念念不忘的經典、

所有的分別對待、得失、

捨與不捨、得與有所得,

俱是虛妄。

凡是文字都"不可執著"。

凡是有所企求都是妄求。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放下妄想執著心。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


"華嚴經"出現品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修行這條路,

若還依賴

在神佛、

經典中的人,

都根本不算是"入道"。


修行

首先須

"掌握扼要點"

清楚自己的心念

清淨、平等與慈悲心等,

日日增長了多少?

以及

明白自身不良的習氣

已經改變了多少?


一切的有為,

不管是名利權情,

還是出世的一切

利益眾生的種種,

這全都是"虛妄"。


心行不可得,

"能執"之意,當下即空。

諸法緣生,

"所執"之法,當體是空。


能所雙亡,我法雙空,

了達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便"恍然大覺",

本是一真法界,

本無人我差別。

(證入極樂淨土)


"大般若經"曰:

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放下妄想執著心。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


"華嚴經"出現品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離一切相與一切文字,

剩下的就是"只有寂滅"。


身外求法,

卻是

無法體悟到『寂滅』。


修行求佛,

還是

一樣沒有體悟到『寂滅』。

因為

佛一輩子的確是沒有說法。


如果要選一個

佛說法最好的相貌,

應該是"捻花微笑"。


這是最合法、

最能表達出

何謂『寂滅』,

也最不會

使眾生執著了。


所以

修行當知道,

不可執著於

法、我、空、

解脫、涅槃等等。


只是時時刻刻的

善護念、善護持

自己當下的

一顆

清淨、平等、

大慈大悲之心。


修行是向內、

內觀、內修、內覺,

觀慧與解慧。


不假外求、

不攀比攀緣,

一直保持好、

觀照好這顆心,


過好每一天、每一時刻。

日日是吉祥,天天是如意。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契入無二之佛性)

(法無我、無我法)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佛陀

雖然講說

涅槃寂滅之法,

但也不等於是什麼都沒有,

因為一切現象

本來

就未離開

"涅槃的寂滅相"。


這個偈子,

把"不動的真實相"

一切現象的虛幻相,

不即不離、

不一不異的本質,

"一語道破"了。


此偈

糾正了一般人

對大乘佛教所說

「寂滅」的錯誤看法,

也糾正了小乘佛教對

「涅槃」在認知上的偏差。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二)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契入無二之佛性)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涅槃

並不等於消失、

毀滅或什麼也沒有。


涅槃

是不動、寂靜的意思。

什麼不動?


一切現象的共同性,

即是

暫時有

而畢竟無的空性,

即是

一切現象

的自性皆無。


"無"

即不會變動,

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不垢不淨。


若能

體驗此"自性",

便是

"無我的智慧"現前。


從煩惱凡夫

的角度談論涅槃,

理解"涅槃",

它是

無垢淨無生滅的,

若有

垢淨生滅之分,

便不是涅槃,

所以

涅槃是「真滅」。


若從悟後

的智者來談論涅槃,

是離開

垢淨、生滅、增減等

"一切兩邊的執著",

亦即

超越於

世人所認知的範圍

"來看世間的現象",

所以

"涅槃"

不是真的消滅。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三)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契入無二之佛性)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諸法從本來」

的「法」字,有二義:

(1)

釋迦牟尼佛

所說的道理

和修行的方法;

(2)

一切物質現象

及精神現象。

一切符號、

一切表現,

合起來叫作「諸法」。


「從本」

的「本」字,

是指由無幻有、

由幻歸無的空性,

即是

一切法的"自性",

原來

就是不動不變的。


空的本身

沒有生滅、增減、垢淨

等"一切兩邊"的問題。


生死與涅槃,

煩惱與菩提,

清淨與不清淨等,

都是

人為的分別認知。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四)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契入無二之佛性)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例如

人的善惡標準,

是從動作行為

對自我中心的立場

所表現出來;


善與不善

是出於每一個

自我對行為結果的判斷,

與客觀的行為

本身無關。


例如

老虎吃人,

對人而言

是可惡的行為,

對虎而言

只是求生的本能,

無所謂善惡。


又比如

用刀,善抑不善?


醫生

用手術刀是救人,

土匪用凶刀是殺人。


因此

用刀的行為

本身沒有善惡,

加上各人

自我立場

的價值判斷

才有善或不善的區別。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

行深般若,

超越對待法;

(不落空有兩邊)

到絕待法的境界上。

(契入無二之佛性)

================


"法華經"方便品曰: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聖嚴法師"講述:


「寂滅相」

即是

一切現象的本來相,

便是空相,不能說沒有,

"毋需執著"其或有或無。


如果說,

釋迦牟尼佛

成道之前沒有涅槃,

圓寂後才進入涅槃,

是錯的。


涅槃的寂滅相

既不離現實的一切現象,


當然

是本來就有,一直都有;

不過是在

佛陀成道之後

才發現世間現象,

本來就是涅槃。


也可以說,

*********************

如果當你

"體悟"到

絕對的、超越的

智慧之時,

你的觀察力和判斷力,

一切都與涅槃相契相應。

*********************


不是死亡之後

什麼都沒有才叫涅槃,

也不是永遠

離開世間才叫寂滅。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法華經云:『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大小乘佛法,有存在許多問題與爭議。但看到這句話,問題就豁然而解。這句話以前聽 上海下鎮 法師說過,聽起來沒有多深刻的體會。現在想想大乘非佛說?小乘不是究竟法?其實也沒這樣重要。

佛說法一生,最後也是沒有說佛法。其實佛法與文字都是啟發智慧與修行的道路。然而知道了世間的一切,俱是寂滅而已。佛創造出一切的對立、文字、修行、成佛、涅槃,不過是告訴我們兩個字『寂滅』。

所以依賴修行得渡的法門、所有念念不忘的經典、所有的分別對待、得失、捨與不捨、得與有所得,俱是虛妄。凡是文字都不可執著。凡是有所企求都是妄求。

修行這條路,還依賴在神佛、經典中的人,都根本不算是進入修行的門檻。修行重要的是妳的心念清靜、明白,而自身的習氣能改變多少。一切的有為,不管是名利權情,還是出世的一切利益眾生的種種,都是虛妄。

離一切相與一切文字,剩下的就是只有寂滅。身外求法,只是沒有體悟到『寂滅』。修行求佛,還是一樣沒有體悟到『寂滅』。所以佛一輩子的確是沒有說法。如果要我選一個佛說法最好的鏡頭,應該是『捻花微笑』。說的最合法、最能表達出何謂『寂滅』,也最不會使眾生執著了。

所以修行當知道,不執著於法、我、空、涅槃,而只是當下的一念清靜自在心。修行不假外求,只是保持著這樣的心,過每一天。


智慧100 聖嚴法師著

超越兩邊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超越兩邊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佛陀雖然講說涅槃寂滅之法,但也不等於是什麼都沒有,因為一切現象本來就未離開涅槃的寂滅相。這個偈子,把不動的真實相與一切現象的虛幻相,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的本質,一語道破了。

  

  此偈糾正了一般人對大乘佛教所說「寂滅」的錯誤看法,也糾正了小乘佛教對「涅槃」在認知上的偏差。

  

  涅槃並不等於消失、毀滅或什麼也沒有。涅槃是不動、寂靜的意思。什麼不動?一切現象的共同性,即是暫時有而畢竟無的空性,即是一切現象的自性皆無,無 即不會變動,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若能體驗此自性,便是無我的智慧現前。從煩惱凡夫的角度談論涅槃,理解涅槃,它是無垢淨無生滅的,若有垢淨生 滅之分,便不是涅槃,所以涅槃是「真滅」。若從悟後的智者來談論涅槃,是離開垢淨、生滅、增減等一切兩邊的執著,亦即超越於世人所認知的範圍來看世間現 象,所以涅槃不是真的消滅。

  

  「諸法從本來」的「法」字,有二義:1.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2.一切物質現象及精神現象。一切符號、一切表現,合起來叫作「諸法」。 「從本」的「本」字,是指由無幻有、由幻歸無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自性,原來就是不動不變的,空的本身沒有生滅、增減、垢淨等一切兩邊的問題。生死與涅 槃,煩惱與菩提,清淨與不清淨等,都是人為的分別認知。

  

  例如人的善惡標準,是從動作行為對自我中心的立場所表現出來;善與不善是出於每一個自我對行為結果的判斷,與客觀的行為本身無關。例如老虎吃人,對人 而言是可惡的行為,對虎而言只是求生的本能,無所謂善惡。又比如用刀,善抑不善?醫生用手術刀是救人,土匪用凶刀是殺人。因此用刀的行為本身沒有善惡,加 上各人自我立場的價值判斷才有善或不善的區別。

  

  「寂滅相」即是一切現象的本來相,便是空相,不能說沒有,但毋需執著其或有或無。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沒有涅槃,圓寂後才進入涅槃,是錯的。

  

  涅槃的寂滅相既不離現實的一切現象,當然是本來就有,一直都有;不過是在佛陀成道之後才發現世間現象,本來就是涅槃。也可以說,如果當你體悟到絕對 的、超越的智慧之時,你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一切都與涅槃相契相應。不是死亡之後什麼都沒有才叫涅槃,也不是永遠離開世間才叫寂滅。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請參考心經新釋)

寂滅為樂


發表者:演嘉

  • 發言時間:10年前

請問寂滅為樂是什麼意思?

10年前

1樓

遠離迷惑世界之境地。寂滅亦為涅槃(梵 nirvana)之譯語。此境地對迷界之生死流轉不安而言,含有快樂之意,故稱寂滅為樂。


10年前

2樓


若以修佛法而得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便是生死的還滅

而證「寂滅為樂」。

10年前

3樓


「寂滅為樂」:解脫、涅槃之樂,是為常樂、真樂、淨樂。


「寂滅為樂」:久修梵行,滅盡五蘊之身心,而得涅槃寂靜,

是常住於安定、寧靜之樂。


寂滅、不生不滅,是大乘聖典為?槃,與般若、法身同義。



師父:「不生不滅」有肉身的不生不滅、心念的不生不滅、煩惱的不生

不滅。煩煩惱的不生不滅,意指小乘聖者至阿羅漢果位,斷除了三界內

的見、思二惑,稱為涅槃。

大乘菩薩則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為涅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不生煩惱的般若智慧心,

是諸佛菩薩的權巧方便,

名不生不滅,也就是大涅槃。



10年前

4樓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華經》



佛陀雖然講說涅槃寂滅之法,但也不等於是什麼都沒有,

因為一切現象本來就未離開涅槃的寂滅相。


聖嚴法師:這個偈子,糾正了一般人對大乘佛教所說「寂滅」的錯誤看法,

也糾正了小乘佛教對「涅槃」在認知上的偏差。


涅槃並不等於消失、毀滅或什麼也沒有。

涅槃是不動、寂靜的意思。什麼不動?

一切現象的共同性,即是暫時有而畢竟無的空性,即是一切現象的自性皆無,

無即不會變動,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若能體驗此自性,便是

無我的智慧現前。


從煩惱凡夫的角度談論涅槃,理解涅槃,它是無垢淨無生滅的,若有垢淨

生滅之分,便不是涅槃,所以涅槃是「真滅」。

若從悟後的智者來談論涅槃,是離開垢淨、生滅、增減等一切兩邊的執著,

亦即超越於世人所認知的範圍,來看世間現象,所以涅槃不是真的消滅。


「諸法從本來」的「法」字:

1.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

2.一切物質現象及精神現象。一切符號、一切表現,合起來叫作「諸法」。

「從本」的「本」字,是指由無幻有、由幻歸無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自性,

原來就是不動不變的,空的本身沒有生滅、增減、垢淨等一切兩邊的問題。

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清淨與不清淨等,都是人為的分別認知。



「寂滅相」即是一切現象的本來相,便是空相,不能說沒有,但毋需執著

其或有或無。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沒有涅槃,圓寂後才進入涅槃,

是錯的。


涅槃的寂滅相,既不離現實的一切現象,當然是本來就有,一直都有;

不過是在佛陀成道之後才發現世間現象,本來就是涅槃。

也可以說,如果當你體悟到絕對的、超越的智慧之時,你的觀察力

和判斷力,一切都與涅槃相契相應。


不是死亡之後什麼都沒有才叫涅槃,也不是永遠離開世間才叫寂滅。



10年前

5樓

1).「寂滅為樂」

在《涅槃經》第13卷 中提到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寂滅為樂」

在《六祖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

中提到節錄如下:

a)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

請益 師(六祖)曰:

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 ……

b) 僧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c) 僧曰:

一切眾生,當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 ,

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

d) 師曰:

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

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

佛為一切迷人

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

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

好生惡死,念念遷流,

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

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乃示

「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


3).師僧對白解析如下:

(一)

僧曰:

「一切眾生,當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師曰:

「據汝所說,

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


解析:

a)「色身」依據緣起的法則:

是由五蘊和合(生)或五蘊離散(滅)

所產生之生滅現象。

所以,「色身」是有生有滅就是生滅,

是屬於「事(有)」。

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是指 「色身」── 「生滅」而言。


b)「法身」

是知「色身(五蘊)」從緣起而有生有滅的現象;

即是「色身」之生滅現象皆為空性(不可得)。

所以,「法身」是不生(生不可得)

不滅(滅不可得)就是寂滅,

是屬於「理(空)」。

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是指 「法身」── 「寂滅」而言。


c)「色身(生滅)─ 事(有)」與

「法身(寂滅)─ 理(空)」兩者關係:

僧曰:

「一切眾生,當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得知,色身(生滅)與法身(寂滅)是二。

師曰:

「據汝所說,

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

得知,色身(生滅)與法身(寂滅)是一;

即是,要在「色身(生滅)─ 事(有)」中見

「法身(寂滅)─ 理(空)」;

即是,由 事(有)入 ?(空)。


(二)

師曰:

佛示「涅槃真樂;

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

解析:

「剎那無有生相」

── 剎那之間(變動中極短的時間)沒有生相

即是,生相不可得。

「剎那無有滅相」

── 剎那之間(變動中極短的時間)沒有滅相

即是,滅相不可得。

「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

即是,沒有生相滅相可滅

── 不生(生不可得)不滅(滅不可得)就是寂滅。

得知,

由 生相,滅相(有──生滅)

入 不生不滅(空──寂滅)

而涅槃(真樂)。


如『 金剛經』經文中提到

『凡所有相(事─有)皆是虛妄(?─空);

若見諸相非相(空相──畢竟空),

則見如來(大自在)。』

得知,

由 事(有)入 ?(空);

離諸相到達「畢竟空」而大自在。

10年前

6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全宇宙的一切物質現象,皆不離成、住、壞、空的四態;

肉體的生命,不離生、老、病、死的四苦。

如是臨時有而終歸空,從空而有還原為空,

現象雖有、而自性是空。

當空則空,當有則有,平等自在,心無牽掛。


這個世界的存在,是不斷的在變化,不是永遠獨立存在。因為

有變化才曉得它的存在,這就是色,就是現象有、而自性無。


禪修觀想第一步是觀一切空,第二步要運用假有的現象,真空妙有,

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

實證「色即是空」,能夠解脫苦惱,

實證「空即是色」,能夠成就佛道。


在體認到色即是空以後,一定要證悟「空即是色」,

才能體會到空義的積極面,以行動度眾生。


開悟的人因為身體還在,

和普通人一樣會講話、活動,所以念頭還在,

但是自我心中的執著不存在,真正的解脫者,

會自然的因應、隨類、攝化,普度眾生。


〈永嘉證道歌〉︰「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是點出世間六道眾生,在未悟之前,的確是因果相循,有血有淚、

有情有愛,當然覺得真的,

但在悟後再看、大千世界與六道眾生,生死無非幻起幻滅,

我是空的,世界也是空的。


如證入「寂滅為樂」的人,不會被三界的生死所縛、煩惱所動,

不像凡夫那樣地貪戀世間,也不像小乘聖者,那樣地厭離世間,

而是以眾生為福田,在三界做佛事。

(請參考心經新釋)


南懷瑾老師講《法華經》(一):東方現瑞的大秘密

2019-09-04 由 虯龍歧柏 發表于佛教

現在中國人講修證,尤其是禪宗,提到兩部經典——法華及楞嚴。《法華經》比《楞嚴經》來得早,南北朝東晉時代就傳過來了。這本經影響中國文化很大,在文學、學術上,經常可以看到《法華經》的東西。

智者大師師徒二人,創立天台宗,就是宗奉《法華經》。很多過去學「般舟三昧」的高僧們,修持都走《法華經》的路線。真講這部經太難了,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佛法。

以前幾次禪七時,都會講到釋迦牟尼佛為何拈花,迦葉尊者為何微笑。我去年在關中,有一個感想,寫了一首詩,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禪自拈花一笑來,靈山花蕊滿靈台。

如何淨土華嚴界,又道花開見佛回。

佛在靈山會上,天人供養的花太多了,滿了靈台。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與花有關。然後,我再給朋友一個話頭:

莫妄想,費疑猜,頭陀一去首空回,

東風正放花千樹,盡向南華覺後開。

提到《法華經》,為什麼拈花?為什麼微笑?你站在那裡看花,話頭就來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麼修持了。一顆種子,怎麼開花?怎麼結果?

《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同莊子一樣,都是寓言故事,尤其提到講經的功德怎麼大。印度的文化,一句話寫了一大堆,不過,耐心研讀,每句話都有道理。這本經處處都是話頭,它是真講修持功夫。

《法華經》卷一:「序品第一,東方現瑞」,佛放光動地,弟子們認為這一次傳大法了,一定大不同,然而五千比丘卻先退席,認為這個老師不行,變妖道了,退席而去。阿彌陀佛在西方,而《法華經》則專放東方光明——東方現瑞。這部經典統統都是故事,每個故事都是話頭。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起來問法。

佛放那麼大的光明,排場那麼大,卻說:算了!算了!我的法太不可思議,不再講,你看五千比丘都退了。在《法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中說:「止!止!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學佛的,自認懂得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是佛,不是你。佛說,許多有增上慢的人,對於我要說的法,他決不會信的。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注意!這是見地,尤其我們學佛更要知見正,佛法不是靠思想去搞,佛在這裡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思想意識分別所能解釋得了的。下面一句很嚴重,我們也白學了,唯有諸佛乃能知之。真正的佛法,只有佛知道,到了佛的那個境界才真懂。難怪那五千比丘要退席了,唯有佛才能懂,那我們何必要學呢?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他說一切佛出現世間,只為了一件事,這件事叫大事因緣。換句話說,佛說佛法只有一乘道,只有一個東西,你懂了就成佛。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注意!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之見、入佛之見。悟要悟道,入要證入,《法華經》就是開、示、悟、入,最後要證道。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五千比丘走了,渣子都出去,留下來都是好角色,都是心裡頭清淨、夠格的人選。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沒有一個涅槃是斷見,是去了不來的。什麼是涅槃?一種現象——「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注意!《楞嚴經》剛剛提到的——本性,你要悟,哪裡去找?「諸法」講萬有一切,不論精神的、物質的,一切世界萬有的事相,都在生生滅滅,變化萬端。為變之前,及既變之後,乃至變動的過程中,本來就在涅槃中。本來就是寂滅的、清淨的。要懂得這個,先要了解這個,這就是參禪,禪宗經常提到這一句。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你現在去行願、修證,來生成佛。注意!這是他對出家弟子小乘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講的。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沒有三乘,只有一乘,這一乘是什麼?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把前面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和「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連起來是很好的一副對聯,

你一看就懂得大綱了。

佛說這個菩提在哪裡?就在這裡。乃至到了地獄、天堂裡頭,他也就在地獄、天堂里。就算你在魔道中、六道輪迴中,他都跟著你。諸法都在本位上,這是本體的功能。至於現象呢?世間相常住,世間萬有的現象,就是他的現象,所有的作用,就是他的作用。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成了佛,你坐在這個位子上,一悟就是你的道場。知道了這個以後,你可以方便說法,怎麼說都是它。

法華經的重點又來了,佛很慈悲,第一、第二品還給我們提重點,因他對小乘說法,怕他們智慧不夠,只好明說了。

下面對大乘菩薩說法,他只說故事,要你懂。「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成道與悟道的人,他怎麼說都對,由世第一法到大涅槃寂滅境界,他悟到這個道了。所以佛說他在說法時,雖然介紹了各種的修行法門,有時說小乘,有時說大乘,其實都是方便而已。

所以佛在《涅槃經》上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為什麼沒有說呢?因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對那個形而上的本體而言,都是方便而已。所以雖然開示了種種法門,都是方便,所謂世間法,也就是佛法。

《法華經》這樣講,《維摩詰經》也是這樣講。所以《法華經》最後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切為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出家人注意啊!我不是偏向在家人講的。《法華經》上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中間只有一個法門,並沒有在家、出家之別,也沒有出世、入世之別。

大家注意:這個課還是向見地、修證、行願的方向進行。現在還在講《法華經》見地、見性方面的資料,沒有說修證,以後會談到。我們這堂課,重點在講如何修證佛法,不是講佛學,也不是講普通的佛法,是講學佛修證的路線。我們的綱要已提出來了,就是——見、修、行,三位一體。我們可以拿這三個綱要讀一切佛經。功夫作不上路,是見地不對;見地不對,理不對,行願沒有到,功德沒有圓滿。換句話說,見地為什麼不到呢?是修證沒有到,行願沒有圓滿。行願為什麼沒有到?功德也沒有圓滿呢?因為見地、修證有問題。三位一體,不可分的。

法華與楞嚴為禪宗的兩大經典,但我們今天講課並不限於禪宗,也用不著走禪宗的路線。我們學佛應選對修證有利的路子走,管他禪不禪,不要有門戶之見,不要認為禪是至高無上的,也不要以為有哪一個宗派是至高無上的。所謂宗派的分別,都是方法的分別,基本上仍是一樣。

《法華經》與莊子一樣,是講故事的。現在人認為,莊子專說一些無邊際的話,是一些幻想,這是錯誤的。所謂寓,就是寄,有寄託的,等於打丫頭罵小姐,是有對象的,不是亂講。最近百多年來,翻譯的西方兒童故事、小說,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譯,再傳過來。比如哲學這名詞,也是日本翻譯過來的。如此一來,這些幻想小說,就借用了莊子的「寓言」,所以年輕同學先讀了伊索寓言,然後再看莊子,也是寓言,就認為與西方的幻想小說一樣,這也是因果顛倒了。

《法華經》是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幾乎找不出其他東西來。可是你要注意啊!這本經典自南北朝以來,影響中國文化非常巨大。神僧傳、神尼傳的這些高僧們,修法與法華經有密切的關係,與禪宗也大有關係。

《法華經》的序品,把最重要的擺在前面。佛這次講經不同了,又是放光,又是動地,高明的弟子知道,佛這次要說大法了。但是有五千比丘,過去也跟佛很久了,反而走了,不要聽,覺得佛今天說得不對,認為過去的才對。因為佛過去講的是斷惑證真,斷去煩惱、妄想,證得真如自性。這是小乘佛法,所謂四諦、十二因緣等等的法門,可以證得羅漢果。但是佛今天卻用另外不同的說法,因此這五千比丘、比丘尼就走了。換句話說,他們落於小乘道,走小路,只曉得空,還談不上妙有,不曉得緣起法門,佛經上稱為——焦芽敗種。芽燒焦了,種子不能發,結不成果。這五千弟子走時,佛默然,讓他們走,也沒說什麼。走了以後佛說:「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意思是,留下的這些人,是可以承擔大法的。

第一品——「東方現瑞」,這是我定的名稱。原始的翻譯沒有分品,(佛經稱品,普通書籍稱章。)例如:金剛經三十二品,是昭明太子將其按品分章,當佛經講一個法門時,有時提的是西方,比如講淨土宗,一定提西方;法華經講東方現瑞。這是什麼理由呢?又是一個話頭。什麼叫話頭?這就是話頭。

參話頭,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是拿個小問題,在心裡嘀咕,一天到晚嘀咕,以為這樣叫參話頭,這樣是鬧笑話。佛經就是大話頭,為什麼從東方現瑞?講到涅槃境界才是西方現瑞。喜歡研究易經的朋友,對這個方位的道理,要多注意,這是相關的,不是偶然的。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那五千比丘非退席不可,聽不下去。那些比丘專門出家修道,結果佛講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間,也不離出世間。世間與出世間無所不在。「是法住法位」合於道,本來在的。「世間相常住」永遠合於道,不一定出世才能夠成道。

整理自《如何修證佛法》

「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維摩居士對舍利弗說,」法名寂滅「,真正佛法所求證的是寂滅,寂滅是圓滿清淨安詳安樂的,有時這個境界用之於佛土,就叫作淨土。可是一般人學佛,對這第一義諦沒有認清楚,都在生滅法中做功夫。嚴格說來,不論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滅法上轉。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動念,用念頭在念。思想念頭是生滅的,前一念滅了,後一念就接上來了。譬如我們在講話,在聽話,也都是生滅法,當你聽到這聲音,這個觀念就過去了。一切的心行(心理行為),以及知覺狀態,完全是生滅法。念佛、念咒、觀想法門,都是求佛法入門的方便,抓住了這種方便,當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輩子也不能證到涅槃之果。

天台宗有數息法門,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這個法門,歸納成四個字:「收視返聽」。把眼神迴轉來,內觀、內照,耳朵聽呼吸。後來到了西藏密宗,就演變成修氣脈,那方法就多了。十七八世紀東西方交流之後,西方國家也流行起來,醫學上有用聽呼吸治失眠,乃至催眠。這也是生滅法。宋朝詩人陸放翁,也是學天台宗的數息觀,他有一名句:「一坐數千息」,這大概要兩個鐘頭左右,可見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錯。實際上,這與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輕同學說,他念佛幾萬次,或者數息上千下,我就問他是否在做會計?光搞數字做什麼?依六妙門要數息、隨息、止、觀、還、淨。

所以維摩居士告訴我們:「若行生滅,是求生滅」,與求佛法背道而馳。《楞嚴經》上佛說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紆曲」,你動機、觀念不正確的話,你用各種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法華經》也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個「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法華經》這句話說,宇宙萬有一切的現象是此生彼滅的,它的本來是清淨的(所以是「自」),用不著你去求個清淨。用《法華經》來對照《維摩詰經》這句話,就很清楚了。

我岔進一個禪宗故事,你們參參看。有位禪師讀到《法華經》這裡就悟了,他告訴一同參禪的道友說,佛講的這句話只講了一半,什麼理由呢?「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只講了法身的清淨面,沒有講法身的起用,是留給我們去參的。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講出來,他就說:「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他露了消息嗎?有的,涅槃境界是生機活潑的。

「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小乘的羅漢最怕有所作為,什麼事情都躲開,世間法什麼都不管。講小乘是客氣話,講不客氣是逃避現實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間的責任一切不管,好像別人都該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乘最後被認定是外道,是錯誤的路線。小乘人偏於空,認為空是究竟,實際上他沒有懂空。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靜固然是空,動也是空啊!為什麼怕動而專取靜?大乘菩薩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眾生,而起於空」。小乘怕一切有為法,怕有所作為。有為法包括了世間法,世間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門,任何一切世間法門都屬於有為。無為法只有一樣:證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認為有個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這個空,就像小乘的羅漢們,天天定在這個空上,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都不敢,他認為這就是空,實際上是偏空。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這不還是有為法嗎?還是一樣沒有在修無為。可是他們卻自以為在修無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識所造,哪一樣不是有為法?唯有大乘菩薩不舍有為法,因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薩徹底悟道的,「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不認為無相是究竟,起無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這種度世之行。《法華經》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一切有為法,做生意、種田、做任何事,統統與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法華經》上也說:

「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世間的一切皆是佛法。

《法華經》上又講「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裡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業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並沒有違背,並沒有兩樣。這是《法華經》上的要點、名言。所以《法華經》成為佛法的一乘法門,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樣的。

至於說成就的過程當中,

修持方面有難易的不同而已。

這也就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的重點。

佛引伸這個觀念再說: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等於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說法,作了一個否定。

實際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個肯定。

他所講的各種法,各種道理,不能執著,

執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

所以說不可取,不可說。

佛所說法,如果認為有個法可得,

有法可取,那就錯了;

如果認為佛說法都是空的,

無法可取,更錯了,

所以說非法,也非非法。

這並不是說非法就是對的,

不執著就是對的,

如果你說你這個人什麼都不執著,

你已經執著了,執著了一個不執著,

所以「非法非非法」。

整理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金剛經說什麼》

我們現在參一個話頭,

《法華經》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這個話頭可以商量,「法」指法性之法,儘管去想。

《法華經》又說: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念念不可得)

憨山大師有一次正參究肇論,下了坐,揭簾立於階前,忽然風吹庭樹,飛葉滿空,則了無動相,曰:「此旋風偃岳而常靜也。」接著他去便溺,了無流相,曰:「此江河競注而不流也。」此時,他對生來死去的道理,才大有悟入。這也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參!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法華經》如是說,

山光水色,鳥啼花落,本自寂滅。只認寂滅以為是,也錯了。不認寂滅不能悟。「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莫妄想啊!那麼聰明伶俐呀!把聰明伶俐放在無用之處。心怎麼那麼活,不要打妄想,不要講道理,太活了。「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對了一半。我的全對的呢?等著去吧!你想等著說的,早不對了。「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你想拍掌麼?心怎麼那麼活啊!寂滅相從哪裡來呀?還有個來去嗎?從你那七弦琴上來,聽到高山流水曲,把身體忘了,一聲聲,一聲聲,身心皆亡,證入觀音入道之門。證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才知道,動而不動,靜而不靜。明明白白,就是這樣,再空就沒有地方站了,無我「相」啊!古人忙得連揩鼻涕的時間都沒有,你曉得他的忙就對了,他晝夜都有不空的。

整理自《習禪錄影》

佛陀: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圖)

知識的海洋 2018-09-19 09:10

來源:道德真源《聖賢法語》欄目第1098篇

摘自:《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製作:道德網站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意指一切的存在;“寂滅相”,意指遠離一切之相。這四句是說:我雖說滅度涅槃,但並不是真正的滅度,因爲諸法並非實有,一切皆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的幻相,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生滅)。

注:括號內爲東方陽熹的註釋。

拓展閱讀:佛陀: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圖)

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你能見到諸相非相,這一切現象是什麼?剛才講的,剎那生滅相似相續相,沒有一樣是真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你還會有執著嗎?你還會動個念頭想控制、想佔有嗎?為什麼不會起這個念頭?因為它是空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年輕的時候,《大般若經》看了一遍,六百卷,我總結我的心得就十二個字,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是什麼?跟我們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懂了,不但一切外面境界你不可能起控制佔有的念頭,對自己的身、對自己的心,這個念頭都沒有了,身心世界都是幻相、都是非相。萬法皆空,告訴你,這是講到最後,真正明心見性了,因果也是空的。

可是佛法裡面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對誰說的?對沒有見性的人講的,只要你沒有見性,你就有因有果,見了性就沒有。見性是什麼?你見如來了,見如來是什麼?你成了如來。也就是我們在《華嚴》上常常講的,什麼有因果?十法界不離因果,十法界裡面的佛還不離因果,為什麼?他沒能轉識成智。他幾時向上一著,轉八識成四智,因果就沒有了。其實我們講因果報應,止於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佛法界,向上一著就沒有了。向上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要問,實報莊嚴土還有沒有因果?有,怎麼會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所以他有。還有四十一品無明,那個無明是無明習氣,這講清楚,四十一品無明習氣。無明斷了,無明不斷,他出不了十法界;無明斷了,十法界沒有了,無明習氣在,所以還有實報莊嚴土。習氣斷了之後,實報土沒有了,完全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因果沒有了,那真的沒有了。 所以我們曉得,萬物,能生萬物,能生的那個因就是一念不覺,那是因,就動了這個念頭,極其微細的波動,我們沒有辦法發現。不但我們沒有辦法發現,經上給我們講,七地菩薩都感覺不到,八地以上感覺到了,圓教八地,他發現了。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知道。所以叫無始無明,無始兩個字好,無始什麼意思?無明也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以為實報莊嚴土是真的,沒這回事情。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沒有這個講法。所以連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不過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這個真是厲害,他有能力給十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不要以為我們起個心、動個念沒人知道,那你就大錯特錯。你看這個宇宙緣起,它的作用,那個一念動了,就是在自性裡面變現出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妄從真起,它不是真,但是它依真而起。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十八集)2010/4/22 檔名:02-03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