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五)

(一)

人人本具

如如不動之般若自性,

亦名

摩尼珠、衣裡明珠、

真如、佛性、覺性、

中道、實相、涅槃。

(諸法一如,萬物平等)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

全文在最後

阿彌陀佛念誦本來就非常美味,令人回味,

甜露的美妙滋味,取之不竭的開胃。

為什麼會這樣?

在每一念阿彌陀佛念誦中,我們都是朝著真如佛法本性。

一念阿彌陀佛念誦,我們就是聽到阿彌陀佛和一切諸佛的呼喚。

通到佛法四海之源,真如本性。

"華嚴經"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妄想,分別心是。

執著,我法二執是。

遣除"妄想執著",

念佛淨心之樞要。

(絕凡聖之名稱)

(無生滅之幻象)

(諸法一如,萬物平等)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

我們看"念佛"兩個字/郭曉芙

就是在一切因緣當下

來覺悟自心

這就是念佛

“ 念 ”是今心當下念頭

佛就是覺悟

今心覺就是念佛

所以佛陀說:

随所住處恒安樂

一切發心者,

當在

一如皆是(諸法一如)上,

"知見信解"。

此正「降伏」,

此即「無住」。

果能

知見信解如是如是。

則雖

"法相熾然",

"初何嘗生",

以本性不生故。

則不降伏而降伏。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

證入

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

大安法師:

讀佛經一定要有智慧

《金剛經》

是般若系經典

是要破除衆生的

人法二執的

所以側重講無相

但又不是斷滅見

無相又無不相

阿彌陀佛念誦本來就非常美味,令人回味,甜露的美妙滋味,取之不竭的開胃。

為什麼會這樣?

在每一念阿彌陀佛念誦中,我們都是朝著真如佛法本性。

一念阿彌陀佛念誦,我們就是聽到阿彌陀佛和一切諸佛的呼喚。

通到佛法四海之源,真如本性。

念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聚集在佛法本性,他們會賜予我們,引導我們最終回到佛法本性的家。

在每一念中,我們都在念佛,我們知道,本來,

我們以此優點和能力為完全,

就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無量光和壽命的功能。

我們被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激活

我們還活著,我們還活著。

「終極幸福的世界原來是我的家園。 '

「本來是我佛法王的家。 '

我們不會再覺得這是從外部來源得到一些東西。

由達摩祖師石敬宗

念佛本来是味道非常足的,津津有味,甘露妙味,妙味无穷。为什么呢?

念念念佛,念念直归真如法性。

念念念佛,念念都是从弥陀、诸佛穷尽法海源底,从真如法性招唤我们,

摄受我们,加持我们,吸引我们毕竟回归到法性之家。

念念念佛也就知道这是我们本然具足的功能,

本然具足无量光寿的作用,

而被这句名号所激活、激发。

“极乐 是我 本有家乡”,

“元来 是我 法王家”,

就不会觉得这是从外得来的。

——净宗法师

摘自《观经疏楷定记》讲记

願這些功德和美德

平等地賜予所有眾生。

願我們一起發菩提心,

在《寧靜幸福之地》獲得重生。

南無阿彌陀佛

1

"華嚴經"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妄想,分別心是。

執著,我法二執是。

遣除"妄想執著",

念佛淨心之樞要。

(絕凡聖之名稱)

(無生滅之幻象)

(諸法一如,萬物平等)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


放下,

當下就能"生大智慧"。

放下分別我相(四相),

放下執著我見(四見)。

就是

清淨心念佛,

念佛清淨心。

這是

念佛淨心之樞要。


"淨空老和尚"開示:

境智尤須雙冥,

觀行要當並進,

理事從來不離。

境也,行門也,

諸六度,事也,

智也,觀門也,

般若,理也。

===============


佛法是透過

觀照一念心性

(真如自性、本性)

以及

實踐(踐行)在日常生活中。


日日薰修、常常思惟,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讓自己從內在到外在的

一切產生改變(境智冥合),

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

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

六度以"般若"為本。


*****************

以般若智慧眼為導。

菩薩願行自利利他。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菩薩六度願行,自利利他,

願力能除業力,通達無我法,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

以智慧"明鑒"本心(亦名真如),

以禪定"安樂"本心(亦名自性),

以精進"堅固"本心(亦名實相),

以忍辱"滌蕩"本心(亦名法身),

以持戒"清淨"本心(亦名寂滅),

以布施"解脫"本心(亦名涅槃)。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看"念佛"兩個字/郭曉芙

就是在一切因緣當下

來覺悟自心

這就是念佛

“ 念 ”是今心當下念頭

佛就是覺悟

今心覺就是念佛

所以佛陀說:

随所住處恒安樂

在任何地方

都是可以"看破放下"

可以得到安樂的

當下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要"全性起修"

全修歸到"自性"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

上面告訴我們:

自性堅固清淨

就是 “ 西方 ”

自性離障絕非

就是說

自性本無煩惱

就是 “ 過十萬億 ”

自性充满法界

就是 “世界” 的意思

另外

大家要明白"西方淨土"

其實就是在"我們的一念"

現前的"一念之中"

如果我们可以

一念覺悟

一念保持清淨心

一念知道現前

我们所見的

一切的生滅法

生生滅滅的諸法

通通都不可求

不可執著的虛幻

當下我們以這種

清淨心來念佛

當下就是修清淨

將來就是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

六祖慧能大師:

邪正俱打却

菩提性宛然

2

人人本具

如如不動之般若自性,

亦名

摩尼珠、衣裡明珠、

真如、佛性、覺性、

中道、實相、涅槃。

(諸法一如,萬物平等)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


"金剛經"曰:

須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名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自性清淨心)


***************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


此般若自性,

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

所謂

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印光大師"開示: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此無差別之心(自性)",

虛靈洞徹,澄湛常恆,

即寂即照,非有非空,

絕凡聖之名稱,

無生滅之幻象。


譬喻實相:

無相無不相。

(六般神用空不空)

無在無不在。

(一顆圓光色非色)

所謂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空而不空、無住生心)

(不空而空、生心無住)

(無住生心,是一不二)

(空有雙離,空有雙彰)

(空有同時,無實無虛)

(非有非空,圓融無礙)

(不落二邊,一道清淨)


"般若心經"曰: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印光大師"云:

此之色空,

寂照雙彰、雙泯,

色空雙即、雙離,

之色空也。


若見及此,

自可親證"真如佛性"。


*******************

入道修行,與道相應,

感應道交,不思議也!

*******************


****************

與般若自性相應,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果報難以思議也!

****************


以下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節要。

淨空老和尚節錄。


"金剛經"云: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

本來即非。生即無生也。


此明

"不生法相"之所以然。


所謂"不生法相"者,

乃是

一切法相,本為緣生。

緣生之法,當體即空,

本性無故。


一切發心者,

當在

一如皆是(諸法一如)上,

"知見信解"。


此正「降伏」,

此即「無住」。


果能

知見信解如是如是。

則雖

"法相熾然",

"初何嘗生",

以本性不生故。

則不降伏而降伏。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

證入

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

讀佛經一定要有智慧

《金剛經》

是般若系經典

是要破除衆生的

人法二執的

所以側重講無相

但又不是斷滅見

無相又無不相

在離事相的情况下

還要修一切善法

則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無量壽經》

是從妙有的層面建立的

這兩部經一個是從

“ 性 ” 上來說

一個從 “ 相 ” 上來說

“ 性、相 ” 本身是圓融的

《金剛經》講的 “ 真空 ”

裡面就含着妙有

《佛說無量壽經》

描述的 “妙有” 當中

全體都是從真空裡面

呈現出來的

“ 真空妙有 ”

才是大乘中道了義

所以讀誦《金剛經》

以這種誦經的功德

回向 往生淨土

也是可以的

這兩部經不僅不矛盾

恰好是"相輔相成"

從了生死的角度來看

還是要依

《佛說無量壽經》

所說的法門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的方法去做

通過"信願念佛",

帶業往生極樂世界

《金剛經》

所呈現的

無相無不相的境

就全體彰顯出来

這兩部經

就是圓融無礙了

…………。

(一)

人人本具

如如不動之般若自性,

亦名

摩尼珠、衣裡明珠、

真如、佛性、覺性、

中道、實相、涅槃。

(諸法一如,萬物平等)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


"金剛經"曰:

須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名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自性清淨心)


***************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


此般若自性,

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

所謂

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印光大師"開示: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此無差別之心(自性)",

虛靈洞徹,澄湛常恆,

即寂即照,非有非空,

絕凡聖之名稱,

無生滅之幻象。


譬喻實相:

無相無不相。

(六般神用空不空)

無在無不在。

(一顆圓光色非色)

所謂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空而不空、無住生心)

(不空而空、生心無住)

(無住生心,是一不二)

(空有雙離,空有雙彰)

(空有同時,無實無虛)

(非有非空,圓融無礙)

(不落二邊,一道清淨)


"般若心經"曰: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印光大師"云:

此之色空,

寂照雙彰、雙泯,

色空雙即、雙離,

之色空也。


若見及此,

自可親證"真如佛性"。


*******************

入道修行,與道相應,

感應道交,不思議也!

*******************


****************

與般若自性相應,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果報難以思議也!

****************


以下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節要。

淨空老和尚節錄。


"華嚴經"云: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

不能證得。


妄想,分別心是。

執著,我法二執是。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

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

六度以"般若"為本。


般若

是自性本具正智,

"照見事實真相",

此即"佛之知見"。


衆生之知見:

諸法緣生,未見本性,

逐相而轉,迷而不覺。


諸佛之知見:

緣生性空,有即非有,

當體即空,覺而不迷。


因"迷"而成六道輪廻,

因"悟"而有三乘佛法。


****************

遣除"妄想執著",

念佛淨心之樞要。

****************


附註:


放下就能生大智慧。

放下分別我相(四相),

放下執著我見(四見)。

就是

清淨心念佛,

念佛清淨心。

這是

念佛淨心之樞要。


"般若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了脫生死,出輪迴耳)


一切衆生,一切諸相,

悉皆"五蘊"所變現。


五蘊緣生,緣生性空,

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唯是"生住異滅"

剎那相續相、遷流相、

轉變相、因果循環相耳。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


"心無厭足",

唯得多求,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

常念知足,安貧守道,

唯"慧"是業!


略釋:

因為

自己追求心中富有,

是精神世界的滿足,

因此,

有沒有錢

並不是最最重要的事。

"心中富有就是一切",

心靈貧乏者雖富猶貧!


"華嚴經"云: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若是想要與

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重點還是在"自淨其心"。

(遣其分別執著取相之病)


猶如"華嚴經"云: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菩薩如同

圓滿皎潔的月亮,

以清涼的光輝,

平等普照大地,


是否能受到月光映照,

就要看是否有遮蔽了。


若是

衆生心中仍然充滿了

"貪欲、瞋恚、愚癡",

掩蓋了自己的真如佛性,

要如何能跟

佛菩薩感應道交呢?


*****************

以般若智慧眼為導。

菩薩願行自利利他。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菩薩六度願行,自利利他,

願力能除業力,通達無我法,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

以智慧"明鑒"本心(亦名真如),

以禪定"安樂"本心(亦名自性),

以精進"堅固"本心(亦名實相),

以忍辱"滌蕩"本心(亦名法身),

以持戒"清淨"本心(亦名寂滅),

以布施"解脫"本心(亦名涅槃)。


"淨空老和尚"開示:

境智尤須雙冥,

觀行要當並進,

理事從來不離。

境也,行門也,

諸六度,事也,

智也,觀門也,

般若,理也。

===============


佛法是透過

觀照一念心性(真如本性)

以及

實踐(踐行)在日常生活中。


日日薰修、常常思惟,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讓自己從內在到外在的

一切產生改變(境智冥合),

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以下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節要。

淨空老和尚節錄。


"金剛經"云: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

本來即非。生即無生也。


此明

"不生法相"之所以然。


所謂"不生法相"者,

乃是

一切法相,本為緣生。

緣生之法,當體即空,

本性無故。


一切發心者,

當在

一如皆是(諸法一如)上,

"知見信解"。


此正「降伏」,

此即「無住」。


果能

知見信解如是如是。

則雖

"法相熾然",

"初何嘗生",

以本性不生故。

則不降伏而降伏。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

證入

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


*******************

念念為

正法久住,常隨佛學。

念念為

芸芸不覺,苦難衆生。

*******************


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